回覆列表
  • 1 # 音樂風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風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仍是有自己的特色。

    一、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開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招供猜射,開始於南宋。

    猜燈謎

    二、舞龍燈

    舞龍燈

    三、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扮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現已出現。

    踩高蹺

    四、舞獅

    舞獅子,是我國優異的民間藝術,每當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風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端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釋教傳入我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我國。

    舞獅

    五、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扮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劃旱船

    六、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走百病

    七、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咒罵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 2 # 芙蓉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1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話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牶“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牶“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徵對招親。聯曰牶“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牶“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牶“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緻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牶“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牶“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牶“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餘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牶“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緻。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食 俗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遊藝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油錘元宵節的食品出現於唐宋時的有油錘,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說明油錘為宋代的汴中(今河南開封)元宵節的節日食品。油錘是一種什麼樣的食品呢?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後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此記載可作今日研製“仿唐菜”時參考。油錘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屬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糰。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那麼,這類似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麼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見。其製法是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東南所稱湯圓也。清代時,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八寶元宵曾有這樣的詩句牶“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元宵發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區有別,風味各異,豐富多彩的特點。面燈也叫由面盞,是用麵粉做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面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做燈盞十二斗(閏年十三隻),盞內放食油點燃,或將面燈放鍋中蒸,視燈盞滅後盞內餘油的多寡或蒸熟後盞中留水的多少以卜來年十二個月份的水、旱情況,這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間陝西《錐南縣誌》載牶“正月十五,以蕎麥麵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誌》載牶“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麵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目前農村仍有此俗。

    麵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糟羹浙江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此外,浙江浦江一帶吃饅頭、麥餅。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 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 3 # 文旅大俠

    【今年的元宵節,由衷地祈願家家團團圓圓】

    元宵節的習俗,最平常的當屬吃元宵或湯圓,但對古人來說“吃”並不是最重要的,在這個節日更為重要的習俗則是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都與“火、光”相關。遠古時期的人們看來,火就等於溫暖等於食物,是殘酷的自然裡生存下去的希望。於是在一年的始發,上元日這一天,人們點燃一盞燈火,驅散整個漫長冬季的沉悶和嚴寒,由此,也開啟了一年的希望和溫暖。2020庚子年元宵節,在這個特殊時期,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大家心中都有一盞祈福明燈,點亮希望和溫暖!

    簡單說說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

    2、觀 燈: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3、走百病: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4、祭門和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5、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

    6、迎紫姑: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

  • 4 # Aa參天大樹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是我國民間非常隆重、熱鬧的節日。回顧往昔這一天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大家一起聚會,談笑風生聯絡感情。今年我們能做的是響應號召,在家自我隔離。雖然少了很多樂趣,但不岀家門也是不給國家添亂。這也是我們的每一個人該做的。民間也有很多習俗,如吃元宵、觀花燈、走百病、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祭門、祭戶等。

  • 5 # 有趣的小D

    元宵節,別稱上元節、燈節等,時間是元月十五,指的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在一開始,只是我們的祖先們,拿著火把在田野間驅除獸蟲,祈禱豐收。

    在唐朝,元宵節的時候,士官百姓們在這一天“燃燈供佛”,這一行為,從唐朝起,就成為既定習俗。

    元宵節的傳統活動有這些:猜燈謎、吃湯圓、放煙花等等,這是普遍習俗,也就是全國人民都會做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地區有著自身的特色。

    富陽龍門古鎮:舞龍,在元宵節的那一天,組織起長長的舞龍隊伍,舞龍人員身穿黃色服裝,抬著一頭大大的龍頭,走到人群中央,熱熱鬧鬧地舞起來。

    金華:村裡人每人出一條板凳,在正月十五那天,將所有的板凳連線起來,排成一條長長的“龍”,從村尾到村頭,此謂“長龍”。

    廣東:父母在鬧花燈的時候,從龍燈上取下龍鬚,為家裡的小孩繫上,又或是把龍燈裡面殘存的蠟燭放在床下,以供照明,前者有無疾無災之意,後者有保佑生字之意。

    山西:山西的元宵節特色是掛花燈,每家每戶都在自家門口掛起各式各樣的花燈,家家燈火通明,家人們攜手走到大街上、廣場上去,一起看煙火、看文藝匯演。

    元宵佳節,你家鄉的傳統活動是什麼嗎?

  • 6 # 秦一農夫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節,到了清代直接稱為"燈節"。是我國民間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它起源於2000多年的秦朝,興盛於漢唐,解放後,已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麼有元宵節這一稱謂

    呢?因為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而且這一天所吃的食物為用糯米麵做的元宵(或湯圓),所以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是吃元宵和鬧花燈。據說吃元宵這一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在宋代,老百姓開始用糯米麵,包裹白糖,芝麻,玫瑰,豆沙,栆泥,黃桂,果仁等食材,製成圓圓的一種食物,起初稱為"浮圓子,用湯煮或油炸非常"軟糯甜香",在鍋中的開水浮起時非常象天空中的月亮,又象徵著人間"團圓"。加之這種食物只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食用,故稱其為"元宵"(或湯圓)。

    鬧花燈這一習俗起源於漢代。由於漢武帝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在皇宮中設壇祭祀太陽神,這種祭祀活動是夜以繼日的徹夜舉行,必須終夜用燈火照明。後來慢慢地民間也效仿皇室,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晚,讓燈火徹夜不熄,俗稱"鬧花燈"。直至現在,中國無論城市或農村,都會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開展以"燈”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在南方,有耍獅子,鬧龍燈,猜燈謎等活動。在我國北方除了鬧花燈外,還開展跑竹馬,趕旱船,耍社火,辦燈展……等多種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

  • 7 # 張華東999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是吃元宵和鬧花燈。據說吃元宵這一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在宋代,老百姓開始用糯米麵,包裹白糖,芝麻,玫瑰,豆沙,栆泥,黃桂,果仁等食材,製成圓圓的一種食物,起初稱為"浮圓子,用湯煮或油炸非常"軟糯甜香",在鍋中的開水浮起時非常象天空中的月亮,又象徵著人間"團圓"。加之這種食物只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食用,故稱其為"元宵"(或湯圓)。

    鬧花燈這一習俗起源於漢代。由於漢武帝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在皇宮中設壇祭祀太陽神,這種祭祀活動是夜以繼日的徹夜舉行,必須終夜用燈火照明。後來慢慢地民間也效仿皇室,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晚,讓燈火徹夜不熄,俗稱"鬧花燈"。直至現在,中國無論城市或農村,都會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開展以"燈”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在南方,有耍獅子,鬧龍燈,猜燈謎等活動。在我國北方除了鬧花燈外,還開展跑竹馬,趕旱船,耍社火,辦燈展……等多種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

  • 8 # 小天詠春拳

    在我們重慶老家一些地方,以前元宵節晚上是燒龍燈。先是由專業的舞龍隊舞著一條草扎的或紙糊的龍,走街竄巷,待走完指定的區域後,大家開始對龍扔鞭炮、放禮花,甚至還有人將錫熔化,一人用勺子將熔化的錫水舀起來一拋,另一個人用東西將錫水對著龍打出去,火光四濺非常好看。不過這些年為了安全,已經不燒龍燈了,只是舞龍。當然,即便是大重慶範圍,元宵節的習俗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區別。

  • 9 # 用心聽詩

    先祝大家節日快樂。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華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最初始於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正式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武帝時的“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也定在了正月十五。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元宵這一天是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到來之日,人們對此加以互相祝賀祈福。這一天,我國各地也均展開了各具特色的元宵節習俗活動,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看一下北方的吧

    一、北京

    傳統的北京元宵節傳統習俗活動主要是燈會、花會、吃夜宵這三個。燈會的話,有名就數“前門上元燈會”,節日當天的話這裡的花燈展示、傳統藝術表演給百姓帶來濃厚節日趣味。還有同時上演的除了點燈儀式,還有遊街表演、賞燈遊藝,遊客也可以參與猜燈謎遊戲,體驗一把“摸門釘”的老習俗,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二、河北

    河北各地過節特色也比較突出鮮明,比如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日食品。慶雲縣的元宵節則是男子們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還有的地方流行兒女交錯著走過橋面,稱為“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運道,稱“結羊腸”。又有的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蒸鍋,以面盞積水的多少來預卜該月的晴雨。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

    三、遼寧

    早年舊俗流行在瀋陽市四平街舉辦燈市,商家預製各式彩燈、懸於門際,有人物、禽獸、瓜果、魚蟹燈,樣式各異,角勝爭彩。還雜陳龍燈、旱船、獅子、秧歌、高蹺等劇,百姓遊觀,串溢街巷。而滿族除接彩燈外,還製作“冰燈”,張燈三日。

    四、山東

    山東比較特色的有莒縣百姓在正月十六的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青春常駐。寧陽縣的元宵則流行送燈至祖墳。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盛行放河燈。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活動,男孩子提著燈去繞棗樹整六圈,口唸“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說是能使棗樹來年豐收。

    五、山西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的一種必備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綵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製作各種各樣的花燈。還有就是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的大遊行“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喧天,一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各種文藝匯演到市區裡去。

    接下來主要是南方的

    六、上海

    十五月滿時,老上海此時每家必吃湯圓,也是取吉利、團圓的寓意。元宵之盛主要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上海也一樣,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廣場、園林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綵。

    七、浙江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百姓今日吃食多齋素,也有誦經,或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則以造型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建德縣人家有男子新婚的,會於元宵節設酒祭床。上虞縣少壯會於元宵節晚上到月臺上較量武藝。

    八、四川

    四川不少地方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簷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是為求子。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盡皆罵出,被罵之人還不得回罵。

    九、廣東

    廣東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會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繫帶上,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無病。又有的會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以求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不中者以不捱罵為吉兆,偷中的則以捱罵為吉祥之兆。

    十、海南

    “偷青”賀喜。偷青(榕樹葉)是海南島東部一帶流行的古老的元宵習俗。而有的地區卻是“偷菜葉”。即使被菜園子主人撞到了,也不會挨主人的罵,會唱歌的主人還會送上祝福的歌謠:“小姐姐,摘棵蔥,保你聰明又伶俐;小哥哥,拔把芹,祝你勤勞又快活;小弟弟,採菜葉,願你明朝發大財。”

  • 10 # 金彬全

    元宵節的這天是正月十五,過完這一天年就算過完了,我們地處江蘇北部,古老的徐淮大地徐州府,徐州地區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很多。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包大包子,滾元宵,扎花燈,舞獅子,猜燈謎,蒸麵燈鬧元宵。

    過去日子過得苦家裡窮,正月十五這一天呢,為了喜慶,為了孩子,家家差不多都是自己在家裡來扎花燈、滾湯圓。我還記得小時候我父親就是自己做花燈,找幾根細竹坯子扎個圓框,糊上五顏六色顏色的紙,這就是簡單的燈籠。晚上燈籠裡點上一根蠟燭,一個古色古香簡樸的紅燈籠就讓我挑著玩。

    也有的家庭用面蒸,和好面做成各種造型,有兔子、蓮花座,小老鼠等等。在鍋裡蒸熟,裡面放上油和一根用棉花擰細的油捻子,點上火一個精緻的,栩栩如生的,惟妙惟肖的面燈就誕生了。小時候我們徐州城裡,蒸麵燈很普遍。晚上大街小巷面燈最多,因為正月十五白天我們這地方家家要蒸大包子,和麵的時候隨便把面燈就做出來了;一到晚上滿大街都是小火光。

    還有這一天家家要吃湯圓。我小時候湯圓都是自己家做,買點山楂糕,白糖,芝麻等調成餡子包在用江米打成的面,滾成一個個元宵模樣。

    晚上呢街面上會有燈謎,有組織有計劃,拉了很長很多細鐵絲,上面掛上很多的謎語,讓遊玩挑燈籠的市民去猜,猜中有獎。還能看見很多民間組織跳的獅子舞,踩高蹺,大秧歌,到處鶯歌燕舞,張燈結綵,熱鬧非凡。過完了這一晚,這一年的年就算是過完了,人們的生活又步入正軌,開啟了又一年的生活模式。

  • 11 # 龍龍6576

    元宵節的傳統是什麼?各地都要幹嘛呢?今年沒法說啦,因為疫情這也是特殊情況,如果是正常情況下元宵節過起來,也是以熱鬧為主,所以叫鬧元宵,北方白天大秧歌必不可少,晚上鬧龍燈,各式燈美不勝收,以農作物為例,白菜燈,西瓜燈,窩瓜燈等等,還有兔子燈,小狗燈,熊貓燈,維妙維肖,非常好看。元宵節吃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豆沙,芝麻,各種口味都有,還有現做現賣的真是好不熱鬧,元宵隹節的氣忿濃厚,讓人嚮往,今年的元宵節讓肺炎瘟疫鬧的,全城封閉,取消一切娛樂活動,各宅各家,為了大家的安全,也只好聽令,一切服從指揮,沒關係,以後還有無數個元宵節,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中國加油加油!

  • 12 # 週三爺518

    元宵節的傳統是什麼呢?各地都要幹嘛呢?回答:元宵節是歷史悠久,傳流下來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我們家鄉除了今年有疫毒,沒有辦鬧元宵佳節的喜慶氣氛。我們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鬧元宵,大紅燈籠高高掛,放煙花爆竹,吃湯圓香又甜,觀看舞龍舞獅表演,美女搖花船挑花擔,演員身穿各種顏色的古裝衣服,人們看了心情舒暢,開心快樂笑哈哈。

  • 13 # 詠渡歲月

    偉大的召喚::疫情潛伏的兇險?百姓還沒有認清。來勢洶洶逐顯兇猛,偉大的黨啊:你已行動。接觸傳染的危險,白衣天使捨己向前!挽救每個患者,忘了自己的健康!扶起患者生存信念,白衣天使疲勞竭盡到極限!悄有空息坐地眠!可愛的人啊!你把同胞的心牽動。家國情懷更生動影入民心,同舟共濟:振奮起黨政軍民同進。寒冬過後:是明睸的欣春,狂掃汙濁,凝聚民心更強更猛奮進。有了偉大祖國偉大黨,自豪增添明確信念:有國才有家。=O=O年=月九日韓學武

  • 14 # 學幫教育張老師

    在南方一般吃元宵,在北方吃水餃的比較多[微笑][微笑]我是皖北農村人,我們這裡都是吃水餃的。吃飯之前都要放炮,而且元宵節時還要祭祖(上墳)。

  • 15 # 小璐的點滴生活

    元宵習俗,中國民間節俗,全國各地習俗不盡相同,其中吃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由古至今,元宵節因其重要的文化內涵,成為文人墨客鍾愛的題材,關於節日的民俗文化從各篇佳作中也可見一斑。

  • 16 # 農民收藏家

    元宵節在我們老家,有用面做的面燈,裡面加香油加一根線當燈心燃上放五穀上,叫五穀豐燈,有在大門外一邊放一個,小孩回偷去吃了壓災性。

  • 17 # 李利6638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歷代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元宵喧鬧尤為熱烈、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燈火萬家、良宵美景。花鼓龍燈鬧元宵、歡聚一堂吃湯圓。

  • 18 # 使用者名稱閒逸先生

    我們這裡有句老話叫做:三十晚的火,元宵夜的燈。三十晚一家人坐在柴火堆旁,晚輩要陪長輩叫守睡。全家人坐在一起暢談一年的收成,展望來年的計劃,打算。邊吃酒,還一定要吃羅卜燉的豬腳。邊吃邊談,到火熄滅後再睡,這時長輩要拿押歲錢給晚輩。元宵晚以火為主,家裡亮起燈,白天紅燈籠晚上亮。比誰家燈光亮,鎮上有玩火龍的,猜燈謎的也有。鄉下有時比火光誰亮,村與村比,有的拿稻草成堆點燃,火光沖天,口裡大聲吆喝:燒起黃蟲螞蟻上天去,據說這樣今年沒蟲災。完了回家吃元宵。白天提幾斤元宵去丈母孃家過節。過了元宵節叫出節了,就意味著春節期間就過了,其它的娛樂就要放下,從事田間勞動或外出打工掙錢。

  • 19 # 隴山出岫

    農曆的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 “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追溯元宵節的歷史,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早在西漢時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開始。而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則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元宵節風俗起到了重要的推動意義。

    二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此風俗更是盛極一時。

    三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習俗

    一、觀燈,猜燈謎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

    花燈上懸有謎語,供人猜射,流傳甚廣。

    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而山西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則是掛花燈,每逢元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

    廣東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繫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

    二、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節必備的食物,不論南北,不過南北叫法上有區別而已。但不管是元宵還是湯圓,都是各地元宵節的重要風俗之一。

    三、舞龍燈

    舞龍燈,也稱龍舞。在古人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龍的庇佑,舞龍燈也就成了一項元宵節的活動。

    四、踩高蹺、舞獅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舞獅,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五、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相傳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六、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七、逐鼠

    主要是舊時養蠶人家進行,據說人們在正月十五熬好粥,放到老鼠出沒的地方,邊放嘴裡還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八、送孩兒燈

    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燈”與“丁”諧音)。

    九、迎紫姑

    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

    十、走百病

    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十一、偷菜

    臺灣,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菜。

    貴州某些地方也有類似習俗。

    四川元宵節的“偷”範圍更廣,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簷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

    此外,不少地方還有一些頗具地方色彩的活動。

    放焰火,文藝踩街,是山西元宵節的必備。

    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河南一些地方元宵節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陝西也有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的習俗,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

  • 20 # 沿途笑望61552766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東北地區的農村,總體上與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方面是張燈結綵掛紅燈,但是這方面與以往有了較大的變化,從紙燈籠裡的蠟燭到電燈泡再到五彩繽紛、隨意組合、色彩斑斕的LED燈,體現了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另一方面家家戶戶吃元宵(也叫湯圓),或蒸煮或油炸,皮薄餡大,各類餡大品種繁多不一一列舉;再有,家家戶戶放鞭炮,夜間煙花綻放,節日氣氛濃厚,小孩子依舊穿著新衣,三五結群,拿著蠟燭,在街道路邊、家裡各主要場所、設施點起長明蠟燭,祈禱新年興旺發達;還有,部分地區的農村,少年男女到河邊點起篝火,圍坐一起嬉笑彈唱,久久不散,更有甚者,孩子們還會用灶坑木炭或染料,互摸對方於臉上,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岳雲鵬在微博中提出“想請醫院收費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給我們一個笑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