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李老師談出國
-
2 # 赤峰天樂
曹操是三國時期鼎鼎有名的人物,相比較於劉備,他的家庭背景明顯好上不少,但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疑心病太重,總是覺得有人為害他,會對他不忠,也正是他的這種疑心病,才有了誤殺他父親結拜兄弟全家人的巨大錯誤,也讓曾心心念念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陳宮離他而去。
對於人才而言,曹操非常重視,但是他又有讓天下人寒心的特點,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讓很多人聽到就感覺非常心寒,就比如他的一名著名謀士楊修,就因為曹操嫉妒楊修的能力,就無緣由的將楊修殺害,曹操的手段著實非常殘忍,他的這一點,也讓他失去了民心,不能夠受到群臣,以及老百姓的支援。
當然,曹操的疑心病也是有一定根源的,在歷史上他幾次被別人暗算,就連治病都差點被毒死,從此以後他幾乎不會相信任何人,對人都保持懷疑的心態,很少有謀士願意和他近距離攀談,為他獻言獻策,很多謀士都是敬而遠之,明哲保身
曹操的疑心病雖然讓別人疏遠,讓他統一天下的事業收到了阻礙,但是客觀而言,這樣讓他包住了自己的性命,畢竟要是生命沒了,什麼也都沒有了,當然,曹操也知道自己的這些缺點,在晚年給自己的評價中,曹操就講到,雖然自己被天下人嘲笑,被罵是奸臣,但是他還是很清楚,如果沒有他的斡旋,天下肯定會是亂世一片,民不聊生。
所以,歷史學者在評價曹操時也有非常清楚的認識,他的疑心病並不是與生俱來,更多的是所處的時代決定的,無論是自己背叛董卓,還是擔心別人的背叛,他的疑心病來得都不無道理,也許曹操打心裡就不認識天下有信任這種事,雖然是性格上的缺陷,但是終究還是應了他的那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
3 # 秦曰漢雲
首先糾正一點,曹操並不是一輩子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完全有實力稱帝的,只不過他沒有這樣做。
瞭解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一生致力於國家的統一而征伐四方,他對自己身前身後名不是太在意,這對於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來說非常難能可貴。
之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團結各方勢力,為完成統一大業的一種手段。在曹操這種人的眼裡,忠君愛國是不看重的,唯一的目的是完成國家的統一,他與項羽一樣,不是不能稱帝,只不過這樣做了,會失去一部分人的支援,對西蜀和東吳的討伐也將變得師出無名。不過即使稱帝,也不會對結果造成改變,畢竟在那個年代有誰不知道漢獻帝有名無實?有誰不知道其實真正的天子就是曹操?顧及大家顏面罷了,真正要撕破臉皮,大家還不是一樣該幹嘛幹嘛,維繫這個局面的主要不是顏面,而是利益。曹操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能為這部分人打仗,這就夠了,是皇帝也好,是丞相也罷。
至於曹操統一天下的阻力,我認為是時間。曹操把北方經營得足夠強大,要糧有糧,要兵有兵,帳下文臣武將也多,只要再多給他幾年時間,一定可以統一天下。
有人說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實力最大,打來打去卻始終沒有打敗劉備和孫權,這就是本事不濟,給再多時間也沒用,還得靠司馬家來統一。其實不能這樣說,要知道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劉備在幹嘛?他在悶頭搞發展,孫權就更不用說,他一生都在悶頭搞發展。此消彼長,等到曹操統一北方,西蜀和東吳就慢慢坐大,曹操要打敗他們,就不是一時之功了。
-
4 # 左史右經
什麼才是曹操統一天下的巨大阻力,讓他只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軍事原因:赤壁之戰的失敗
孫劉聯軍大敗曹操,使得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這次戰爭之後,曹操便退回了北方,在今後的征戰歲月中,他再沒有機會像赤壁之戰這樣大規模的南下攻打荊州。
赤壁之戰的失敗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發生,促使孫劉聯盟形成,從而達到,攻打劉備,孫權支援,攻打孫權,劉備支援的戰略目的。
出身原因:曹操不是士族勢力階層
歷史發展到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佔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東漢帝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士族地主階級就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帝國的統治階級。
但是曹操自己不是士族,他建立的是“寒門法家之政權”,與士族儒家的勢力相牴觸,劉備謀士法正所謂的“內有憂逼”,即是此意。
曹操與士族勢力鬥爭了一輩子,甚至後來為此與荀彧翻臉,但最後還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荀彧的胳膊擰不過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擰不過士族地主階級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後他兒子馬上就和士族地主階級妥協了,歷史又回到了士族階級所希望的那個軌道上。
歷史證明:最適合帝國的統治階級,就是庶族地主;最適合帝國的意識形態,卻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後的政治路線,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
但這隻能在經過了魏晉南北朝369年試錯之後才能實現,以司馬家族為代表計程車族政權也有歷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誤,豈能不敗?
-
5 # 史客不輕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各地豪強相繼粉墨登場,雄霸一方。這其中曹操並非有實力的一方諸侯。相反,北方的袁紹,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益州的劉璋,徐州的袁術等都比他強大,比他有實力。但曹操憑藉過人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嗅覺,刺殺董卓,陳留起兵,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制,滅呂布,破袁紹,徵烏桓逐漸統一了北方。於是曹操雄心勃勃舉兵40萬徵東,想一舉拿下一統江山。不料赤壁一戰曹軍慘敗,損兵折將無數,軍械糧草更是消耗巨大。曹操這個時候已經清醒的認識到一統天下非短時間內能完成。那年曹操已經53歲了,幾十年的南征北戰,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血氣方剛和精力旺盛,越來越力不從心了,人不服老不行啊。只能聚集足夠多力量,寄望後人們完成大統一的夢想。所以,年齡是曹操沒有統一天下的主要阻力。年齡大了,也不圖什麼虛名,所以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臣,事實早就是君了,一生“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沒有進皇帝位,不過是不想給歷史留下罵名罷了。
-
6 # 鳳凰聊世界
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一時間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在經歷官渡之戰後,曹操奇襲烏巢,以少勝多,一舉滅掉袁紹奪取冀州、幽州等廣袤土地,為其日後成為一代梟雄打下堅實基礎。
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阻力,就是劉備的蜀國和孫權的吳國。蜀國依託地利易守難攻,並透過聯吳抗曹的策略,大有和曹操死磕到底的態勢。而吳國利用長江天險和強大成熟的水軍,一直偏安一隅,曹操也是拿吳國沒有辦法。所以在三國鼎立時期,一直採用防禦觀望的態度對付蜀國和吳國。從這點看來,荊州四郡很可能是曹操故意讓出來,成為蜀吳兩國爭端的導火索。因為從地理上看來,荊州四郡處於兩面受敵之地,防禦起來難度很大,不如讓蜀吳兩國來搶,再假意退去,這樣就在蜀吳兩國之間買下了芥蒂,後來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大軍攻吳國被陸遜火燒連營,其實最得利的還是曹操。
另一方面,曹操陣營中的大臣,分為勳貴和士族。勳貴以夏侯和曹姓大臣為代表,士族以荀彧等潁川派為代表。士族派在曹操時期是重要的謀士力量,出謀劃策的都是這些人,治國理政離不開他們。而士族出身的大臣,在當時還是以漢臣自居,畢竟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人家心裡至少覺得他們效忠的是大漢天子。這使得曹操再專權也不敢廢掉漢帝,自己登基做皇帝,因為這樣不僅自己內部會出現分裂,還會造成蜀國和吳國以剿滅反賊為由合力攻打曹操。
所以,在當時既要穩住內部局勢,又要不斷激化蜀國和吳國矛盾的情形下,曹操是不會登基自己做皇帝的,他也只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
7 # 頂端學術切磋
這問題其實蘊藏在另外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會那麼喜歡那麼喜歡三國。因為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乎沒有笨蛋的時代,那個時代英雄太多了,人才太多太多,多到曹操也沒有達到超過他們這些人才的那種更加人才的地步。曹操有句名言叫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話叫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還有一句成語叫作一時瑜亮。東漢末年分三國,這是因為人才決定的而不是其他。但是東漢末年的人才分為三種認同結構。一種認同結構是認同所謂漢朝情節者,也就是蜀漢。還有一種是認同與中原旱作農業文化屬性結構的,那就是曹魏。還有一種是認同於江南水鄉文化的,那也就是東吳。三種不同的文化認同屬性是三個政治集團。是三種人才各歸各所無法產生單向聚集。所以呢,中國也就不能夠統一。他們都很英雄,都很偉大,都很人才。大家都沒有笨蛋,所以他們也就只能分三國了。到了後來隋唐為什麼可以大一統呢。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發育於江南的所謂近體詩文化的出現。當南方的近體詩文化被北方人所認同的時候。南北方之間的尊卑落差與文化隔膜也就消失了。南方在隋朝推動的大一統的過程中,不會產生自卑感。那麼北方人的統一,南方的意志也就不會受到南方的強烈抵抗,那麼南北也就大一統了。
-
8 # 邸家姑娘
在封建王朝,朝代的更換是很頻繁的,但是曹操從起兵開始到最後離世三十多年,卻還沒有登上皇位,天下也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由一下幾個原因造成
1:曹操名聲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曹操恰恰沒有得到民心,曹操在徐州的時候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並且在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臺,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並藉著天子的名義任命自己“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此後,又讓自己加封其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擁有自己的文武百官。此後,又讓漢獻帝繼續加封其為魏公,可以做到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的禮遇待之。此舉讓很多大臣將領不滿,世人更是稱曹操為國賊,同時朝廷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曹操不得民心,內部基因不穩定,所以導致與他每次外出親征,總是不能長久,因為他害怕他的內部出現問題,這一點讓他很是被動。
2:曹操的戰略問題,在曹操一統中原的過程中,有兩此機會可以一統天下,赤壁之戰,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之前,曹操過於自大,如果能先在荊州站穩腳步,再收復弱小的益州,最後東吳只能投降,可是當時的曹操卻急於攻下東吳,輕敵劉備孫權,而又因手下士兵水土不服,又不善水戰,加之孫劉聯盟,周瑜的反間計,導致曹操的幾十萬大軍被一把火燒個乾淨,第二個機會是,川蜀的張松,在張松拿著那張川蜀圖的時候,可以說得到此圖,便可輕而易舉取得川蜀,可當張松帶著此圖想去獻給曹操時,曹操卻每日宴飲,先是讓他在譯館等候,後來面見後又加之羞辱,導致張松十分生氣,因此去了荊州劉備哪裡,由此不由得嘆息了一聲,曹操當時喪失了統一天下的絕妙好時。
3:曹操人品的原因,他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在曹操起兵初期,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禮賢下士,這讓得到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他的缺點卻讓人避之不及,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他的暴虐性格造就他會在大事上出現錯誤。
4:社會背景原因,大漢王朝400多年的統治裡,社會還是很穩定的,百姓也安居樂業,人們對當時的漢朝是十分肯定的,各大名門望族要麼姓劉,要麼受過劉家的恩惠,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可是大家口號也都是,“除漢賊”。沒有人敢提出:誅滅漢朝”的,不管是群臣還是各路諸侯,對於大漢王朝還是肯定的,最後因為後來的懦弱君主,導致與斷送了祖宗的江山。其他的起兵反抗的都是殘暴的政治,打著為天下蒼生的旗號,可是大漢本來就挺好,還為什麼要更換朝代?
其中在最後時期,曹操的實際權力比皇帝還大的時候,依然沒有統一天下,稱帝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易如反掌,但是得到天下得到民心卻很難,所以直到最後,曹操也沒有完成統一
天下的大業。
-
9 # 模具結構分享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的一種手段。但人們都漸漸看出來了他的陰謀,所以世人叫他國賊。
過去人們過分的醜化了曹操,現在大家又過分的為曹操平反。曹操確實是亂世之梟雄,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在三國時期應該是最有能力的一方諸侯。
但他品行不正,喜好別人家的少婦、恩將仇報,殺死自己救命恩人呂伯奢一家,導致陳宮和他分道揚鑣。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讓天下人驚恐!
反觀劉備,卻是人才濟濟,這就是鮮明的對比。所以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阻力就是他自己,品行不正。在仁義禮智信的中國,做為一方諸侯,沒有給自己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所以失敗是有道理的
-
10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曹操統一天下的阻力,一是蜀漢和東吳的聯盟及地理優勢;二是,東漢末年間上線的武將基本進入老齡化。
而曹操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曹操不具備當皇帝的能力,而是曹操不想成為公敵。
蜀漢和東吳的聯盟即是三國曆史,那麼其他兩國必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最大阻力。蜀漢佔據西川之地其地理位置本身就是群山環繞易守難攻。而且入蜀的路途極其艱難,有許多地方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非常不利於進攻。而東吳一直以長江天塹為固守的資本,而且東吳內兵馬雖然不如曹魏多,但是全面開戰東吳也是具備防禦的能力的。
而且蜀漢和東吳聯盟雖然不是鐵打的聯盟,但是隻要一方求助,另一方必然會出兵配合。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盟友被曹魏滅亡,曹魏一家獨大,那樣自己離滅亡也不會遠。
青黃不接的時代三足鼎立後,無論是曹魏、東吳還是蜀漢都進入了一個尷尬的時期,那就是一代名將基本進入老齡化,年齡均在50歲以上。而二代武將又在成長中,不能多擋一面處於一個尷尬期。
雖然三個國家都處於這種狀態,但是蜀漢和東吳有天然的防禦屏障,佔據了地理優勢。而曹魏只佔得兵力上的優勢,想要攻取蜀漢或東吳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歷史中曹操最初是唯一一位想要保護漢室的諸侯,但是隨著權利的增長誰也不敢確定曹操沒有想要篡位的想法。
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在諸侯並起的年代曹操保護漢室和壯大自己的一種手段。統一北方以後,曹操已經不需要再攜天子以令諸侯了,軍事能力已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而我們讀這段歷史的時候,不難看出曹操已經具備一國之君的能力,但是曹操一直以漢室丞相自居。一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真心保護漢室的,二是防止給其他諸侯一個討伐自己的理由。
總結:曹操不能統一完全是受到了蜀漢和東吳地理位置優勢的影響,以及自己和文臣武將們已經過了巔峰的時期年齡已經進入老齡化,已經缺少了一些年輕時的魄力。
-
11 # 伊桑Ethan
首先,漢朝初年,漢高祖為平定天下,預防內亂,喊出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口號。
至東漢末年,漢室已歷兩朝二十四帝,計四百餘年,劉氏而王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其次,至漢末,漢室雖已衰微,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朝野內外,仍有相當勢力支援漢室,譬如各地漢朝漢朝宗室,代表人物有皇叔劉備荊州牧劉表,徐州牧陶謙等等。
再次,一旦曹超一家獨大,各地方諸侯勢力將形成合力對抗曹超之勢,非漢室諸侯也必將加入反曹陣營。此類代表人物有西涼馬超、馬騰等。
所以,曹超一統天下還要面對相當大阻力。
-
12 # 青龍影片剪輯
最主要的應該是曹操在自己軍隊不善水戰以及仍有一些殘餘勢力尚未平定的情況下,錯誤的急躁的妄圖攻打東吳而造成赤壁之敗,損耗了自己的實力使自己的絕對優勢被消弱,而給了劉備和孫權壯大自己的機會。為求自保孫劉聯合抗曹是曹操難以實現統一的重大阻力。
-
13 # 鄉野小白族
對於什麼才是曹操一統天下,自立為帝的阻礙。其實不是哪個人,而是自古以來所謂的血統。
在古代血統問題就是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別。而正是因為在血統問題上曹操比起劉備跟孫權來講都是吃虧的。曹操生於官宦世家,雖有點家底但身份地位是非常底下的。相反劉備跟孫權,一個是中山靖王之後,一個是江東世襲統治之後。
-
14 # 眾談文史
曹操未能一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實力不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經過彼此的長時間征伐,最後形成了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和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的三國鼎立的形式。曹操若是想一統天下,那麼就必須剷除蜀漢和東吳。首先說蜀漢政權,經營蜀地多年,物阜民豐,不要說曹操來滅它,單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歷時七年,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就讓曹操吃不消了。而孫權據江東虎視眈眈,時不時的還想要從背後來一下,撈點好處。因此,曹操想要一統天下,還是實力不濟使然。
其二:禮法不服。
三國鼎立時期,雖說三方政權實力強大,但是代表著漢室正統的漢獻帝劉協尚且在位,且不說其有無實權,但人家還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是受命於天的帝王,雖然曹操此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劉備孫權並不買賬,劉備還打出了興復漢室,恢復中原的口號,曹操若是想稱帝,那是不合禮法,不能服眾的。
其三:民心不附。
曹操的至理名言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樣的心態下,做出的許多事情肯定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別人磨刀要殺豬款待他卻都能被他殺了全家,這樣的人,肯定是不會有好名聲的,因此登上大統之位,肯定是不能合民心的。
-
15 # 小院雜談
沒能一統天下最大的阻礙就是曹操自己!
東漢末年漢失其鹿,群雄角逐之。
曹操聽聞獻帝從李催郭汜手中脫出,到了洛陽。謀士荀彧建議“奉天子已從眾望,不世之略也!” 曹操大喜,率兵將獻帝迎至許昌,又改為許都。
當時漢室雖然衰敗,但四百年漢朝威嚴尚存,有了獻帝和朝廷,就有了大義,可以奉 <天子令>,號令各路諸侯!你不聽就不給你封號,你就沒名分,可以群起而攻之!就像春秋時“尊王攘夷”一樣,打著周王室的名義稱霸天下!
曹操藉著天子的名義,和連縱橫,收山東,滅呂布,收張繡,滅袁術,滅袁紹,滅馬騰,定遼東,基本上有數的諸侯都是曹操平定的!統一天下指日可待。這就使得曹操變得驕狂起來了!
但曹操萬萬沒想到出了劉備這個變數,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輾轉騰挪總有一線生機,而且名望越來越大了。導致曹操在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機會時,連結孫權,在赤壁將之大敗,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此後曹操望洋興嘆,永遠失去了在自己手裡一統天下的時機!
縱觀曹操一生,是中國少見的一位集政治、軍事、文學才能於一身的人,說一句雄才大略不為過!
因此沒能一統天下最大的阻礙就是他自己!明知劉備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為了虛名沒有解決掉問題。取完荊州緩一緩,孫劉聯盟早早晚晚會瓦解!這時把荊州水軍完全消化掉,再操練精熟,挾強兵平推江東!張魯劉璋之輩傳檄而定,一統天下大有可為!
說到底都是輕敵了,一步錯步步錯,錯失良機,功虧一步!
所以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
16 # 晨曦吟風
曹操不稱帝實因“內憂外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現代人所瞭解的曹操大多數是透過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特別是以此為劇本拍攝的電視劇而得來的。《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不是史書,本身就是一個有傾向性並經過藝術加工了的作品。這部作品塑造了“三絕”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和“奸絕”曹操,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對於這三個歷史人物的描寫存在很多的虛構成分,為了突出他們的“絕”可能會把別人的功勞和事蹟歸功於他,比如赤壁之戰取得勝利的主要領導者和戰略制定者是周瑜而非諸葛亮,關羽也沒有過五關斬六將那麼傳奇,同樣,史書裡記載的曹操也不像小說裡描述的那樣奸詐。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出身行伍之間,靠自己的智慧與膽略在群雄逐鹿中逐漸脫穎而出,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鮮卑、高麗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他精兵法,善詩歌,
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現在正式回答問題。
在三國中,曹魏勢力最大,雖然可以稱帝,但曹操一生以漢臣自居,最高被封為魏王。與其說曹操不敢稱帝不如說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在眾人勸他稱帝時,他說了一句話:“若天命在我吾,吾為周文王。”
瞭解商周歷史的人應該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那就是把“稱帝”的任務交給“武王”兒子吧。做出“不稱帝”的戰略選擇是在他分析了“內憂外患”以後做出的,下面我們就逐個來分析他所考慮的“內憂”和“外患”。
曹操的“內憂”主要有三個:首先,“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自己政治崛起的最大戰略優勢,諸葛亮《隆中對》中指的“天時”,
曹操可以用漢帝之名來討伐任意一個割據勢力而不用承擔“出師無名”的風險,曹操的一生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而統一了北方。如果曹操稱帝,他不僅會喪失這個政治優勢還會在史書丹青上落一個“多權篡位”的罵名,“君君臣臣”的思想在曹操的內心仍然是個最大的障礙,即使後來曹丕稱帝也是透過“禪讓”的方式來取得政權並善待漢獻帝;
其次,曹操飽讀史書,以史為鑑。“春秋五霸”當時的實力都可以取西周王室而代之,但沒有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們都借西周王室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戰國七雄”中也只有秦國經過幾代人的積累統一了其他六國而取東周而代之;
在三國當代,袁術以為得了傳國玉璽而稱帝,定都壽春,國號仲家,在位不到兩年就被群起而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當時曹魏領導集團中以荀攸、程昱等代表計程車族至始至終以漢臣身份追隨曹操,他們接受不了曹操稱帝。
由於魏國地理位置的原因,魏國與吳國、蜀國相比面臨的外患更多,西北方向有匈奴、鮮卑和蒙古,東北有高麗,西南有蜀國,東南有吳國;而吳國只面對魏國與蜀國,蜀國只面對魏國、吳國和南蠻。但曹操所面臨最大的“外患”還是“吳蜀聯盟”,據史料記載,當時最能代表國家實力的三個統計指標是人口、州郡與兵力;曹魏政權這幾個指標大約等於吳蜀兩國之和,加上吳蜀兩國都有“天塹”為屏障,魏國並不能迅速消滅吳蜀,這也是曹操不急於稱帝的重要原因。 但作者認為,曹操不稱帝的因素種“內憂”大於“外患”。
所以,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即位,很快就導演了“禪位”而稱帝。
-
17 # 書生3000
阻止曹操統一天下的阻力:
一是臉厚之劉備,臉不厚心不黑的孫權;
二是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阻力)
二敵: 劉備 孫權三分天下,細窺三人的內心可以看得出曹操心是極其的黑,劉備臉是極其的厚,孫權是臉厚不及劉心黑不及曹。曹操之特長,全在於心子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豪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到極點了。
劉備特長全在於臉皮厚,他依曹操,依呂布,依劉表,依孫權,東竄西走,而且生平善哭,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對人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功…俗語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劉備與曹操可謂是雙絕,二人煮酒論英雄時一個心子最黑一個臉皮最厚,你無奈與我,我無奈與你…只見曹操說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孫權與劉備同盟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不比曹操,跟著向劉備求和…他與曹操相抗,忽然在曹操駕下稱臣,臉皮厚彷彿劉備,無奈又不比劉備,跟著與魏絕交。雖然他心黑不如曹操,臉厚不如劉備,但二者兼具,三人可謂你征服不了我,我征服不了你,於是三分天下。
(我們依以上之解,看司馬懿,他能欺曹氏孤兒寡母,心黑比肩曹操,能收諸葛亮巾幗之辱,臉厚比肩劉備,心黑臉厚,天下歸司馬也是常情。)
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雖得北方,勢大力強卻仍供奉漢末小皇帝,就是為了獲取民心。有了皇帝在旁,曹操就可稱自己為正統護衛,無論做何事都名正言順。
那麼為什麼要有皇帝才名正言順呢,實力不行嗎?當然行,但要分時候。朱元璋剷除勁敵一統天下後方才命人殺死小明王,曹操有劉備、孫權二敵只能以天子為幌子以做擋箭牌而不能讓自己稱帝。
誰都會想,你能稱帝我為什麼不能,你有10萬人稱帝,我雖有百人但我也稱帝…人人都這樣想,最後是分崩離析,而此時若選一個人人都認同的“帝”就會有效的遏制這種現象,這個“帝”不幫你也不幫我符合大家的利益,這個“帝”壓榨我也壓榨你人人心裡都平衡。“利之所向,人必趨之”,獨劉備打著復漢的口號卻為自己著想,要去壓榨別人,孫權獨為自己之利不想被人壓榨,縱曹操手握皇帝也奈何不得。
-
18 # 當代曹植
原因如下:
1:曹操名聲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曹操恰恰沒有得到民心,曹操在徐州的時候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並且在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臺,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並藉著天子的名義任命自己“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此後,又讓自己加封其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擁有自己的文武百官。此後,又讓漢獻帝繼續加封其為魏公,可以做到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的禮遇待之。此舉讓很多大臣將領不滿,世人更是稱曹操為國賊,同時朝廷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曹操不得民心,內部基因不穩定,所以導致與他每次外出親征,總是不能長久,因為他害怕他的內部出現問題,這一點讓他很是被動。
2:曹操的戰略問題,在曹操一統中原的過程中,有兩此機會可以一統天下,赤壁之戰,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之前,曹操過於自大,如果能先在荊州站穩腳步,再收復弱小的益州,最後東吳只能投降,可是當時的曹操卻急於攻下東吳,輕敵劉備孫權,而又因手下士兵水土不服,又不善水戰,加之孫劉聯盟,周瑜的反間計,導致曹操的幾十萬大軍被一把火燒個乾淨,第二個機會是,川蜀的張松,在張松拿著那張川蜀圖的時候,可以說得到此圖,便可輕而易舉取得川蜀,可當張松帶著此圖想去獻給曹操時,曹操卻每日宴飲,先是讓他在譯館等候,後來面見後又加之羞辱,導致張松十分生氣,因此去了荊州劉備哪裡,由此不由得嘆息了一聲,曹操當時喪失了統一天下的絕妙好時。
3:曹操人品的原因,他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在曹操起兵初期,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禮賢下士,這讓得到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他的缺點卻讓人避之不及,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他的暴虐性格造就他會在大事上出現錯誤。
4:社會背景原因,大漢王朝400多年的統治裡,社會還是很穩定的,百姓也安居樂業,人們對當時的漢朝是十分肯定的,各大名門望族要麼姓劉,要麼受過劉家的恩惠,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可是大家口號也都是,“除漢賊”。沒有人敢提出:誅滅漢朝”的,不管是群臣還是各路諸侯,對於大漢王朝還是肯定的,最後因為後來的懦弱君主,導致與斷送了祖宗的江山。其他的起兵反抗的都是殘暴的政治,打著為天下蒼生的旗號,可是大漢本來就挺好,還為什麼要更換朝代?
其中在最後時期,曹操的實際權力比皇帝還大的時候,依然沒有統一天下,稱帝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易如反掌,但是得到天下得到民心卻很難,所以直到最後,曹操也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5.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阻力,是劉備的蜀國和孫權的吳國。蜀國依託地利易守難攻,並透過聯吳抗曹的策略,大有和曹操死磕到底的態勢。而吳國利用長江天險和強大成熟的水軍,一直偏安一隅,曹操也是拿吳國沒有辦法。所以在三國鼎立時期,一直採用防禦觀望的態度對付蜀國和吳國。從這點看來,荊州四郡很可能是曹操故意讓出來,成為蜀吳兩國爭端的導火索。因為從地理上看來,荊州四郡處於兩面受敵之地,防禦起來難度很大,不如讓蜀吳兩國來搶,再假意退去,這樣就在蜀吳兩國之間買下了芥蒂,後來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大軍攻吳國被陸遜火燒連營,其實最得利的還是曹操。
6,曹操陣營中的大臣,分為勳貴和士族。勳貴以夏侯和曹姓大臣為代表,士族以荀彧等潁川派為代表。士族派在曹操時期是重要的謀士力量,出謀劃策的都是這些人,治國理政離不開他們。而士族出身的大臣,在當時還是以漢臣自居,畢竟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人家心裡至少覺得他們效忠的是大漢天子。這使得曹操再專權也不敢廢掉漢帝,自己登基做皇帝,因為這樣不僅自己內部會出現分裂,還會造成蜀國和吳國以剿滅反賊為由合力攻打曹操。
所以,在當時既要穩住內部局勢,又要不斷激化蜀國和吳國矛盾的情形下,曹操是不會登基自己做皇帝的,他也只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8.吳蜀聯盟。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釐清大勢,三分天下之策,劉備就不會有此長遠發展之眼界;同時孫權也因為時勢所迫,一代明臣魯肅力促,大都督周瑜推行,二家得以聯盟,破了曹操80萬興兵之戰----赤壁之戰,從此天下三國鼎足之勢形成,曹操終難一統天下。
9.自古以來所謂的血統。
在古代血統問題就是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別。而正是因為在血統問題上曹操比起劉備跟孫權來講都是吃虧的。曹操生於官宦世家,雖有點家底但身份地位是非常底下的。相反劉備跟孫權,一個是中山靖王之後,一個是江東世襲統治之後。
正所謂名不正,剛言不順。所以這就是曹操為何一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還有就是曹操還未真正做到一統中原。
10.當時兩漢統治四百年,人心向漢,曹操不敢稱帝。
綜上,曹操不敢也不能稱帝,死後,曹丕代漢建魏,追封曹操為魏武帝。
-
19 # 鋤揚軒
問題表述不是很清晰啊,究竟是曹操一統天下的阻力呢?還是廢漢自立的阻力呢?
1.如果是武力上一統天下的阻力,那結論是顯而易見的,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對孫劉聯盟無能為力了。後來,最多也就是拿下了西涼的馬騰韓遂,漢中也沒拿下。三國鼎立,已成為均勢。曹操集團確實無力一統天下。
2.如果是政治上廢漢自立,那問題就複雜了。這是一道道眾多的無形的牆,想要衝破也是不可能的。
3.其實世上本無三國,只因為陳壽先生寫了《三國志》,後世才默認了三國的存在。因為漢獻帝一直在,即使曹丕稱帝以後,漢獻帝也一直在。皇帝在,王朝就在。這應該沒有邏輯問題吧?
4.因為漢獻帝一直在,曹操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確實並無稱帝野心。曹將軍曾說,如果天命歸曹家,那就讓曹丕稱帝。
5.巨大的氏族阻力。袁紹為什麼一開始呼聲很高呢?人家祖上是“四世三公”啊。曹操呢?宦官之後,那身份地位不知道低了多少多少個等級。大家讀過司馬遷《報任安書》,就知道太監之地位是如何悲催了。
不可否認,治理國家還得靠文化人啊,文化人不僅替皇帝掌管著國家機器,也左右著輿論導向。文人士大夫眼裡沒有曹操,曹操就坐不穩皇帝。
荀彧就是一個例子。荀彧對於曹操來說,就是第一功臣,身兼張良、蕭何之重任。但荀先生可是反對曹操稱帝的,就連曹操封魏王都不屑一顧。
曹操集團本質上是個武力集團,最多是個寒門或者低等士大夫集團,是抗不過天下煌煌氏族輿論的。
6.劉備為什麼敢率先稱帝?人家是皇叔,天然代表著皇權。在道義上居於至高地位。這是曹操所不能比的。
7.曹丕為什麼後來敢稱帝呢?因為情況變了,陳群使出了九品中正法,一下子就把氏族吸收過來了。
8.曹操在軍事上、政治上都不具備條件,那是否敢硬稱帝呢?結論是敢,也能,但不划算。袁術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不稱帝還能多活一二十年,妄稱帝,立馬就玩完了。曹操可是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的,豈是袁術那般見短識淺之人。
-
20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這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於曹操人生的定位。
而對於曹操的評價,不管是在學者之間還是在民間的說法之間都有比較大的爭論。是忠是奸,各有說辭。然而,對於歷史來說結果不容更改,群雄逐鹿的年代,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是一直到他退出歷史舞臺都沒有能夠完成統一全國、建立全國性的統一政權,不然,對於曹操的評價將是蓋棺定論的一代雄主。然而,這種缺憾對於歷史來說從來不缺乏話題性!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曹操的霸業止於三國鼎立,卻沒有一統天下呢?
漢亂已久,有心無力我們都知道曹操生活在東漢末期,但是大多數人也只知道關於曹操掌權之後的漢末亂世,對於之前的歷史卻不甚瞭解。
其實,東漢末年的“亂”由來已久。 早在東漢中期以後,由於絕大部分皇帝都是年幼即位,朝政大權長期掌握在宦官、外戚和豪強地主這三者利益集團的手裡,皇帝基本上都是有名無實。三者之間相互掐架,加劇了統治階級的矛盾。同時,隨著鬥爭的加劇,整個東漢王朝的權利都被一一分化到地方豪強手裡。而當時的舞臺,還遠沒有到曹操登臺唱戲的時候。
所以,等到曹操逐漸掌握大權,位於南北方的各大豪強在各地的割據勢力和影響力早已經根深蒂固、無可撼動。所以,曹操想要統一全國,必定要一個一個拔掉這些深耕各地盤踞已久的豪強勢力,這種形勢,大大增加了曹操統一全國的難度。
與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這一點來自曹魏政權內部。曹魏內部的紛爭消耗了曹操的精力。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曹操就陷入了與世家大族之間的鬥爭。因為曹操的挾天子屬性,使得大部分的世家大族認為,曹操的掌權並不是由正義得來的。再加上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權利威望日隆。為加強集權,他開始大力限制豪強勢力的發展,來著重培植自己的勢力。這番限制豪強的舉措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動盪。
在政治上沒有處理好與豪強勢力的關係,憂心於安撫政權內部各大勢力的同時又要在軍事上大踏步前進,這必然會影響到了他在軍事上的部署和行動,為他統一全國的事業帶來不小阻力。
赤壁之戰的失利赤壁之戰對於曹操是繞不開的,赤壁之戰改變了當時整個南北方的力量格局,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戰的失利對曹操的影響來說是巨大的,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的曹操最後卻一敗塗地,我們暫且不論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就單單以這場戰爭的失利來說,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雖然曹操頑強地從這場失利中挺了過來,並且吸取赤壁之戰的教訓,採取了整頓軍隊,訓練水軍,開發屯田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赤壁之敗帶給曹操的忌憚之心卻使他不敢再妄圖南下,橫掃九州了。
雖是如此,曹操仍然是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以及他所建立的曹魏政權直接推動了當時中國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對兩晉南北朝那段分裂時期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回覆列表
曹操不稱帝並不是他不想當皇帝,這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曹瞞傳》和《世語》都稱尚書桓階"勸王(曹操)正位,夏侯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由此看來,曹操並非只是一心一意匡扶漢室,其實他還是想當皇帝,只是蜀、吳未定,他坐不穩這個寶座。還有,曹操在看完孫權勸其稱帝的信後,曾經無可奈何地發出了一句感嘆:"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周文王沒等滅掉殷紂王就去世了,其子姬發後來滅商,建周朝,即帝位,尊其父為周文王。曹操以周文王自居,說明他不是不想改朝換代,只是自己身體有病,已經來不及了。還有人以為,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事實上他做不成皇帝。就是輕而易舉把漢獻帝搞掉,他也只能做個控制一方的草頭王,做不成統一全國的真皇帝,而且還要背個"篡漢自立"的萬世惡名,倒不如只要實惠,不要虛名,所以才一直"謙虛"著不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