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前帶刀侍衛
-
2 # 喬加貝
武則天登基也是在六十多歲,而她代表的畢竟是武家。
而她的帝位最終是她兒子繼承,她的兒子是李家的。
那李家本是唐 ,後世孫繼承皇帝當然是唐,周不過是插曲,算曇花一現。
-
3 # 倫巴王還有誰
晚年相對昏聵,對朝政掌控已大不如前。並且由於其已確定立兒子(李氏)為太子,將來的大勢已定,所以李氏的實力迅速膨脹。致使後來政變發生,還政李氏。
-
4 # 吃核桃健腦
武則天的周朝僅僅15年就滅亡了。可以說武則天是60多歲才登上的皇位,畢竟已經是風燭殘年。在培養繼承人的問題上。曾經想過把皇位傳給武三思,武承嗣位結果他們都是爛泥扶不上牆。所以沒有合格的物價人選繼位。而且他的皇位是篡奪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很多故舊的老臣都是李氏家族的原班舊部。他們在心裡都渴望還位於李唐家族。其中對恢復歷堂家族。功勞最大的莫過於丞相狄仁傑。這些舊部老臣心向著李唐家族。自然是在武則天。去世之後還政於李家天下。
-
5 # 南宮樸邪
武則天性格狐疑,對臣子會過度的猜測,還有打壓李室宗親。這就造成了她的性格方面的殘暴和不停的懷疑。還有武則天時期時局是不穩定的,不論是邊關還是朝堂又或是廟堂,都是對她的統治持有反對意見的。
-
6 # 放壹只
武則天建立的周朝(公元690-公元705),只有15年時間,即使沒有政變,周朝也會隨著武則天的去世而滅亡。
一、太子已立。武則天在太子人選方面一直搖擺不定,始終在自己的外甥武三思、武承嗣和自己的兒子之間猶豫不決。最後在狄仁傑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下定決心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時就已基本確定周朝也就只有武則天自己這一朝了。
二、晚年昏聵。武則天晚年任用酷吏,寵幸男寵,造成朝野上下很大不滿,加速了周朝的滅亡。公元705年,武則天病勢沉重,宰相張柬之、崔玄等聯絡文武官員多人率領禁軍入宮,逼迫武則天退位,擁戴中宗復位,復國號為唐,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終年八十二歲。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普遍認可的女皇帝,也是周朝唯一的皇帝,雖然只有短短15年,卻繼續了唐朝的發展,為後年的開元盛世創造了條件。
-
7 # 懷舊淨土
武則天的煩惱,是每個皇帝都曾有過的煩惱:立誰當太子。
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在“立嗣”這個問題上,朝廷上下早已經形成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涇渭分明,針鋒相對,誰也不肯退步——這個是肯定的,國本問題至關重要,誰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傾向於這個派別,他們主張立廬陵王李顯或皇嗣李旦為太子,至於是立李顯還是李旦,他們不關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為武承嗣,武承嗣認為武姓天下沒有傳給李家人的道理,何況,姑母辛辛苦苦得來的天下,怎麼能再還回去?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
此時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放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看看大臣們的態度:
宰相李昭德曾向武則天密奏:“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託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注:《舊唐書》卷87《李昭德傳》】
意思是說,陛下,您聽說過侄子有了天下,替姑母立廟嗎?以親緣關係來看,天皇是您的丈夫,皇嗣是您的兒子,陛下正應該將天下傳給兒孫,作為千秋萬代的根本。何況,天皇將天下託付給陛下,如果陛下立了武承嗣,我怕天皇和陛下以後不能血食。”血食,是指活著的人給死去的人獻上祭品。
@長孫曠逸 也提到過,狄仁傑說:“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夢見過鸚鵡折斷二翼的夢,狄仁傑巧妙借夢迴答:“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說明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想著法兒勸武則天傳位於李姓皇子。
武則天曾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於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後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聽罷大怒,拂袖而去。武三思的政治才能可見一斑,民眾們還是對李唐有感情些。
698年,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神都洛陽。李顯到洛陽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
說:“還給你太子!”
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杰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初,吉頊、李昭德數請還太子,而後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為言,後雖忮忍,不能無感,故卒復唐嗣。--《新唐書》
表明此時武則天已經有歸還李唐的意思
(“還你太子”,這句話有玄機。朝廷上“李派”眾多,女皇偏偏把他叫來說這樣一句話,還用了“還”這麼一個字眼。還,就是歸還的意思,說明女皇一直都知道狄仁傑心念李唐,不停地為恢復李唐事業添磚加瓦,自己做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是將他當成李唐王室的代表,把李唐江山正式地“還”了回來。因為這種欣賞,她可以容忍其對李唐的效忠,一直重用他;也是因為這種欣賞,他不曾真正地反對過她。公元700年,廬陵王李顯回到長安的第二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面對朝臣,半晌,流下眼淚,說出一句話:“朝堂空矣。”這是一代女王對一代名臣的最高評價。.)
武則天重新考慮了民心向背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傾向於立李家人?
首先應該歸功於大唐品牌營銷策略的成功,大唐從李淵開始就注意形象工程,唐高祖收拾了隋朝的爛攤子,結束了戰亂,在建國之初就注意民生問題,這樣的王朝自然能得到民心;此後的唐太宗有一整套治國本領不說,還天生擁有政治作秀的才能,裡裡外外一把抓,老百姓的生活雖然窮了點,天天聽人宣傳皇帝如何仁愛如何英明,又天天看著自己國家打了一場又一場勝仗,身為大唐子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李治不擅長作秀,但他踏實做事,在李治手中,大唐真正實現了國泰民安,李治死後,武則天雖然也做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但任用酷吏隨意賣官,也給人留下不少負面印象,臣民們衡量一下,還是覺得李家人更靠譜。(除武則天之外的武氏沒做過什麼靠譜的事兒,名聲極差。)考慮官員們的立場,多數官員都是武則天提拔起來的,但他們心裡知道這個朝廷是誰的:朝廷是武則天從李家人手裡搶來的,但歸根結底是李家的。
迫使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
公元704年,武則天81歲。八月,武則天病重。
晚年的武則天內心空虛,逐漸變得昏庸,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給張易之執鞭轡,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使武則天傳位於中宗,並改“周”為“唐”。
當時張柬之認為自己不能勢單力孤,必須聯合更多的大臣,文臣武將都要有,才能妥當周全。張柬之首先聯絡了他素日看好的鸞臺侍郎崔玄、左御林將軍敬暉、右御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五個人志同道合,又覺得事情有點棘手,誅殺女皇寵愛的二張,等於向女皇宣戰。如果女皇追究下來,他們性命不保。必須拉更多的人湊數,讓女皇知道他們不是作亂,而是順應民意。張柬之想到乾脆請太子、相王、太平公主等人幫忙。
武則天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大臣,文官武將,搭配合理,擁著自己的兒子逼自己退位,她忍不住問其中的李湛:“我對你們父子不薄,你就是這麼報答我的?”李湛畢竟不是李義府,沒有小瞧皇帝的魄力,他沒敢說話。
當年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前,曾經問他的大臣,“就算我對不起天下人,我並未虧待過你們,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以楊廣的聰明,在臨死前,他應該會知道,君臣之間,有相互欣賞,相互利用,就是沒有無條件的信任,大臣們會以“良禽擇木”為理由,自主選擇下一任老闆。現在,武則天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不但這些大臣,恐怕連自己的兒子女兒侄子們,也參與了這次政變吧,否則,自己又怎麼會得不到一點風聲。她在養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被架空。事已至此,不用問事情經過,也無需責備發動政變的太子和大臣,普通女人哭天搶地那一套,武則天不屑做。武則天又顯示出政治家的風度,她說:“退下吧。”
這一年,武則天八十二歲,離她滿懷憧憬進入唐朝後宮,已經過了六十八年。
此時權利架空,不得不還政於李唐
綜上,在民心向李這種大背景下,武氏一族沒一個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者。武則天不得不傳位於李。
為什麼傳位於李顯?
選李顯有以下幾個正面因素:
1.李顯離她較遠,母子正面衝突較少。在感情上,沒有太多隔閡。
2.李顯是罪人身份,武則天將他重立為太子,他心裡自然會有一份感激。
3.李顯常年居住在房州,沒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武則天不必擔心被李顯架空。
4.李顯和武家人沒有什麼積怨,今後能保證武家人的地位。反觀李旦,武則天就不樂觀了。 反觀李旦:
1.李旦常年在自己的監視下,兩個妻子也被自己殺死,他難免會有怨氣。
2.李旦是皇嗣身份,也許將繼承王位看做理所當然,不會感謝她。
3.李旦常年在朝廷,朝廷中有很多同情他的大臣,他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勢力。
4.李旦與武家人早就結仇,他登基後勢必要找武家人算賬。
兩相權衡,武則天認為立李顯更加安全,對自己和武氏一族更加有利。
-
8 # 任十三讀史
首先,武則天的周朝不是滅亡的,是她自己親手結束的。核心問題在於繼承人。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總體來看,還是很有才幹的。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強大的唐朝,能夠一手遮天建立所謂的大周,成為女皇,的確是魄力過人。
相傳武則天私下認為自己的功績可比肩秦始皇。秦始皇是第一位男皇帝,自己是第一位女皇帝。乾陵腳下的無字碑便是她自信的證明。
武則天晚年,同樣面臨著繼承人的問題。她心裡十分矛盾:如果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自己死後,他肯定會改回李唐;如果傳位給自己的侄子,她又擔心回頭侄子會追封他自己的父親為先皇,把自己這個姑姑丟在一邊。
她急切不能自已。便問計於彌留之際的國老狄仁傑。
狄仁傑說:“我就問問陛下,是兒子親還是侄子親?陛下百年之後,如果還想要享受後世子孫的祭奠和香火的話,怎麼做就不用老臣明言了吧。”
狄仁傑的話如陽光撥開雲霧。
武則天何等聰明,馬上做出了決斷。他命人喚回了廬陵王李顯,準備接替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唐中宗。唐中宗不得善終之後,他的弟弟也就是武則天的小兒子李旦繼位,即唐睿宗。
李旦是少有的聰明皇帝,他看到自己的妹妹和兒子爭鬥的很厲害,就又將皇位讓與兒子神武太子李隆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唐朝也因此進入了又一個新的繁榮時代,開元盛世。
武則天明智的選擇,使得自己終於還是和唐高宗李治一起被後世子孫合葬於乾陵,避免了身後的一切麻煩。當地的百姓還親切的稱呼乾陵為姑婆陵,也算是對一代女皇的一種肯定。
武則天的周朝並不為正史所承認,它只能算是強大唐朝的一段風流過往。
-
9 # 海洋情感小屋
眾所周知,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她有著卓越的政治頭腦,周朝在她的統治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可就是這麼一位有功績的女皇帝,在她在位15年的時候,朝中大臣們卻沒能讓她繼續坐著皇位,把她從皇位上拉了下來,把她建立好的周朝又重新改回了唐朝,此時的武周王朝徹底覆滅,透過查閱史料認為,讓武周王朝在歷史上只存續了短短15年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篡權奪位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便開始與其共同料理朝政,李治死後,朝廷大權實則落入了武則天一人之手,經過一段時間後,等待時機成熟了的她便開始自己稱帝,改唐為周了。
雖然武則天用政治手段成功成為了皇帝,但在當時大臣們的眼中,那就是篡權奪位,只是害怕於她的殘酷打壓,都敢怒不敢言。
第二個原因:任用酷吏
武則天上任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用了一大批酷吏,使得當時朝廷內外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大臣們整日都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生怕哪一天因為說錯話而掉腦袋,於是朝廷眾臣對武則天決定了的任何事都唯命是從,誰也不敢說個不字,這樣的日子過久了,難免不會出現禍患。
第三個原因:驕奢淫逸
武則天在晚年時期,志得意滿,開始享樂,她大修宮殿、佛寺,包養了眾多男寵,其中以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為首,武則天晚年非常寵信他們哥倆,使得他們在朝廷上下為所欲為,大肆殘殺忠良,在朝中開始與大臣們結怨。
神龍年間,武則天臥床不起,大臣們趁此機會合謀發動了政變,處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並且迫使了武則天退位。
武周王朝在歷史上只存續了15年未能得到長治久安,我覺得上述的三個方面是主要原因,當然其它原因還會有很多,以上觀點。
-
10 # 昊昊不鬧
自唐載初元年九月(690年)自號“聖母神皇”的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到長安四年(705年)15年,也就是武則天在位時間——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男性的皇帝家天下,只可能存在一家一姓的政權,像唐朝就是李姓的李唐政權。武則天改“唐”為“周”,這個周朝照例應是武姓的武周政權。但武則天不是男性,而是從唐朝的皇后、皇太后變成周朝皇帝的,她的親生兒子姓李不姓武,姓武的最親不過是她的內侄。讓姓武的內侄做繼承人建立清一色的武氏政權呢,還是依舊叫姓李的親兒子做繼承人讓李氏政權延續下去?這一點讓女皇帝遇到了無前例可援的新問題。
武氏家族當然希望武則天把本家族的人作為繼承人。這看上去也滿有理由:武則天費盡心計實現了改“唐”為“周”的目的,皇帝位置日後不傳給姓武的豈非前功盡棄?但另一些大臣卻不這麼主張,他們替武則天本人打算,認為傳姓武的內侄不如傳姓李的兒子。《通鑑》卷206聖曆元年(698年)二月記載狄仁傑曾這樣地勸說武則天: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繼承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原來古人迷信,認為人死後要變成鬼,而鬼還得有人祭祀,讓鬼吃血腥的東西,叫做“血食”,否則鬼餓起肚子來也不好受。但古人又認為,只有親兒子、親子孫的祭祀,鬼才能享用。譬如武則天,讓自己的親兒子繼承做皇帝,那她就能以先妣的身份,名正言順地進李家的太廟享用血食。否則,讓武家的內侄繼承做皇帝,那武則天作為皇帝的姑媽可進不了武家的太廟,她死後就有不得血食做餓鬼的危險。所以,作為親信大臣的狄仁傑要這麼勸說武則天。另兩位曾受武則天寵信的臣子李昭德、吉頊,也都這麼向她勸說。武則天儘管十分厲害,可總是個封建社會里的人物,頭腦裡擺不脫那套迷信貨色,在做了現實生活裡的皇帝之後,還不得不考慮到身後能否血食的大問題。於是採取了一個折衷的、合二而一的辦法,即皇帝位置還是傳給姓李的親兒子,而實權則由武家的內侄來掌握,形成了一個畸形的“李武政權”。
具體的揩施有這麼一些:(1)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個兒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賢都死了,老三李顯即唐中宗,在高宗死後做過兩個月皇帝,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改立老四李旦即唐睿宗做皇帝。武則天自己稱帝后,把李旦降稱“皇嗣”,到聖曆元年九月實行建立“李武政權”的新措施,把李顯召回來重新做繼承人皇太子,封李旦為相王。(2)武則天稱帝后便封內侄武承嗣為魏王,內侄武三思為梁王,還有十二個堂內侄都封為郡王。武則天先叫魏王武承嗣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史事,也就是做宰相。武承嗣因爭當皇太子失寵罷相死去後,又叫梁王武三思檢校內史做宰相,讓武家的代表人物把持中樞實權不放。(3)武則天讓武、李兩家繼續聯姻,叫堂內侄武攸暨娶武則天的親女兒太平公主,武三思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崇訓娶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武承嗣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基娶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內侄武承業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暉娶李顯的女兒新都公主,有意識地把武、李兩家融合成一體。(4)武則天還怕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武三思、武攸暨等關係弄不好,叫他們“立誓文於明堂”,也就是叫他們發誓合作下去。
二張柬之發動宮廷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張柬之、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崔元?、禁軍長官左羽林將軍桓彥範、右羽林將軍敬暉、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袁恕己等利用禁軍發動宮廷政變,逼武則天下臺,立皇太子李顯為皇帝。武則天於當年十一月去世。這是不是表明“李武政權”的破裂?不是的,因為這次政變的矛頭本來不是針對武則天,而是針對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的。
封建社會里男皇帝有大群的后妃,女皇帝來個把男寵本來不值得大驚小怪。武則天早先的一名男寵、出身下層社會的薛懷義,儘管作惡多端,但不影響政治大局,被武則天玩厭後縊殺了事。這時的張易之、張昌宗可不一樣了,他倆是高宗時宰相張行成的族孫,世家大族出身,政治活動能量遠非薛懷義之流可比擬。據《舊唐書》卷87張易之、張昌宗傳記載,神龍元年正月政變後,“坐二張竄逐”的就有“朝官房融、崔神慶、崔融、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等……凡數十人”,此外親附二張有據可查的還有李迥秀、楊再思、蘇味道、韋承慶、韋嗣立和吉頊,其中李迥秀、楊再思、蘇味道、李嶠、韋承慶、韋嗣立、房融在這個時期還都充任過宰相,足見二張在“李武政權”之外已形成了另一股勢力。這股勢力形成後便很快地和李、武兩家發生矛盾。神龍元年政變的前四年大足元年(701),武則天的內侄孫兼孫女婿武延基、武延基妻兼武則天的孫女兒永泰公主、武則天的孫兒邵王李重潤(平反後追贈為懿德太子的那一位)在一起議論二張,事情洩漏出去,張易之向武則天控訴,武則天便勒令武延墓、永泰公主、李重潤統統自殺。過了兩年即長安三年(703)九月,二張又誣告宰相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把他們流放到嶺南,而這個高戩又正是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之所愛”。這都說明二張這股勢力已一再危害“李武政權”的成員。“李武政權”為自身打算,怎能不來個反攻?神龍元年正月的政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試看《舊唐書》卷109李多祚傳所說:
張柬之將誅張易之兄弟,引多祚將籌其事,謂曰:“將軍在北門幾年?”曰:“三十年矣。”柬之曰:“將軍擊鐘鼎食,金章紫綬,貴寵當代,位極武臣,豈非大帝(高宗李治)之恩乎?”曰:“然。”又曰:“將軍既感大帝殊澤,能有報乎?大帝之子見在東宮,逆豎張易之兄弟擅權,朝夕危逼。宗社之重,於將軍,誠能報恩,正屬今日。”多祚……遂與柬之等定謀誅易之兄弟。可見政變的本來目的是要剪除二張。而政變的參加者據記載有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武三思,包括了李、武兩家全體頭面人物,在力量對比上佔了優勢。因此,張柬之等樂於發動,禁軍首腦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樂於參加,而政變也就順利地成功。
至於逼武則天下臺,則並不是這次政變的本來目的。因為李顯被武則天迎回當上皇太子後,進一步繼位當皇帝已是題中應有之義。何況此時武則天已是82歲的高齡,還得了重病,住在寢宮裡整月不和宰相見面,眼看過不了多久就將駕崩。只要除掉二張這個危險因素,李顯很快就平穩地即帝位,何必對武則天動用武力?這樣不僅會背上威逼生母的惡名,而且還容易引起武氏家族的疑忌。張柬之等在殺掉二張後乘勢威逼武則天下臺,讓李顯立即做皇帝,實在是貪擁立之功,想使自己也形成一股新勢力。而唐代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高宗李治剪除之後,多年來沒有再出現過宰相左右中樞政局的事情。現在張柬之等硬要這麼幹,自非“李武政權”之所能容忍。這年五月,張柬之等五人便以封王為名被罷掉宰相職務;第二年統統被貶逐去南方,終於被殺害
-
11 # 不吃貓的魚1128
武則天能稱帝十五年跟她的政治才能相關,沒有出色的政績與政治手段,武則天不敢稱帝,更不可能當十五年皇帝。武則天出生於公元624年,駕崩於公元705年,從天授元年690年繼位稱帝,到死前一直是皇帝。
武則天能稱帝15年,是時也運也,她一有能力,二有實力,三有野心,才會一步步籌謀策劃,以67歲高齡掃平障礙登基稱帝,執政15年,82歲去世,還政於李唐。
武則天稱帝要感謝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為爭位各使手段,刀光劍影之下,太子李承乾謀反,魏王李泰涉嫌謀嫡,其中還摻雜著吳王李恪翻雲覆雨的身影,這幾位年長且實力強勁的人物被罷黜或被流放,才給了九皇子李治當太子的機會。
武則天在位期間不僅能選拔賢能之士,還嚴懲貪官汙吏,深受百姓歡迎。皇位之爭從來都是實力的比拼,是成王敗寇。688年,李世民的異母弟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李治的異母兄弟紀王李慎、越王李貞連同紀王的兒子琅琊王李衝等三代李唐皇室宗親一起起兵反對武則天,但因實力不濟,缺乏有效組織兵敗,或被逼自殺,或斬首市曹,或死於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幾乎被殺戮殆盡。
高宗身體不好,這就給了武則天參與政事的機會,她名義上幫高宗分憂,實際上暗中參與政事,接觸政治。長時間對政事的參與,是她之後成為女帝的重要條件,也積累了原始經驗。後來高宗死後,她打壓兒子,自己則直接參與國事,誅殺李姓皇族,任用酷吏排除異己,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與其他剛上位的皇帝不同的是,在她打壓異己的同時,她也不斷髮現人才,任用人才,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
武則天統治被稱為頗有“貞觀遺風”,為唐朝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武則天能在一個男權社會脫穎而出,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真是女性的驕傲。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武則天得人心,其女帝的地位也是眾望所歸。
-
12 # 明哲話西遊
【導讀】武則天大周王朝快速的滅亡是必須的,只有一個原因就可以說明——這個王朝是後繼無人的。傳給兒子吧,兒子肯定是要光復李唐的;傳給侄子吧,就更不可能了,誰能把姑姑的牌位擺放在太廟中呢。所以武周王朝註定只能有一代的了。
武周王朝的天命
武周王朝的國祚能有多少年了,其實從武則天登基就幾乎可以知道了。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而當時武則天多少歲呢,已經66歲了,她還能當多久?如果她能活一百歲的話,這個王朝也就只能有34年的時間。
所以她的王朝註定命是短的。這或許也是她能當上女皇帝,而且還能改朝換代的原因之一。所有的大臣都會認為都這麼老了,任她馳騁也沒啥,早晚是會被熬死的,改朝也只是一時的事情,李唐王朝早晚還是會回來的。
神龍政變——加速武周王朝滅亡的喪鐘
當皇帝大家感覺三宮六院的、全天下唯我獨尊的,很厲害,但實際上當皇帝和走鋼絲差不多。怎麼說呢,假如王朝一不小心被顛覆了,你若是一個小吏,下個王朝可能還是可以做官的,但是如果你是皇帝,不好意思,你的命運就只能死。
武則天深知這種現狀,所以她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走鋼絲的好手,走鋼絲就是搞平衡,自己的朝中永遠都有兩個鬥來鬥去的政敵,他們之間忙著鬥,就沒有人會來鬥皇帝了。
第一個被武則天選中參與搞平衡的是武氏兄弟,一邊是武三思和武承嗣,另一邊是廬陵王李顯和他的支持者們。不過後來武家開始和李顯靠攏,武則天為了繼續搞平衡,就拉入的第三方勢力,那就是李顯的兄弟李旦。
結果後來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李旦最後和哥哥李顯達成了某種妥協,並協助五王發動了政變: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張柬之等人,率領五百名羽林軍,突然闖入皇宮玄武門,直奔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集仙殿。第二天,女皇下旨,由太子李顯監國,大赦天下。第三天,女皇再度下旨:禪位於太子李顯。
武周王朝就這樣快速的滅亡了。單就李顯來說,我們有理由相信武則天都那麼老了,發不發政變早晚皇位都是自己的,而就憑他的實力,就算髮動政變,也會有其他皇帝衛隊的反抗。
但為什麼我們看到神龍政變發生的時候,異常的順風順水呢?研究之下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李旦不簡單。五王之中的袁恕己就是李旦的人,另外還有一個參加密謀政變的一個一筆帶過的人——姚崇,他也是政變的核心人物。因為姚崇剛一回京,張柬之就感慨,有了他,大事可成了!這個姚崇實際也是李旦的人。
李旦為什麼要協助五王在武則天生前快速發動政變呢?我們可以猜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相對李顯,自己的勢力還比較小,沒辦法自己登基,只能提早發動政變,也就是提早做了恢復李唐宗室的功臣,在李顯一朝他就成了最有權力的一派,皇帝的位子還會遠嗎?
武則天走了一輩子鋼絲,最終還是毀在自己兒子的小心機裡了。
-
13 # 陽陽陪你看影片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她有著卓越的政治頭腦,周朝在她的統治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武則天畫像
可就是這麼一位有功績的女皇帝,在她在位15年的時候,朝中大臣們卻沒能讓她繼續坐著皇位,把她從皇位上拉了下來,把她建立好的周朝又重新改回了唐朝,此時的武周王朝徹底覆滅,小編透過查閱史料認為,讓武周王朝在歷史上只存續了短短15年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武則天
第一個原因:篡權奪位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便開始與其共同料理朝政,李治死後,朝廷大權實則落入了武則天一人之手,經過一段時間後,等待時機成熟了的她便開始自己稱帝,改唐為周了。
武則天
雖然武則天用政治手段成功成為了皇帝,但在當時大臣們的眼中,那就是篡權奪位,只是害怕於她的殘酷打壓,都敢怒不敢言。
第二個原因:任用酷吏
武則天
武則天上任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用了一大批酷吏,使得當時朝廷內外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大臣們整日都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生怕哪一天因為說錯話而掉腦袋,於是朝廷眾臣對武則天決定了的任何事都唯命是從,誰也不敢說個不字,這樣的日子過久了,難免不會出現禍患。
第三個原因:驕奢淫逸
武則天
武則天在晚年時期,志得意滿,開始享樂,她大修宮殿、佛寺,包養了眾多男寵,其中以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為首,武則天晚年非常寵信他們哥倆,使得他們在朝廷上下為所欲為,大肆殘殺忠良,在朝中開始與大臣們結怨。
武則天
神龍年間,武則天臥床不起,大臣們趁此機會合謀發動了政變,處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並且迫使了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
武周王朝在歷史上只存續了15年未能得到長治久安,
-
14 # 狼舞翩翩
武則天當了15年皇帝后,已經七十多近八十了。壽命長的話,如果萬歲萬歲萬萬歲的話,周武則天肯定萬年萬萬年。
當然沒有我們啥子事兒了。
-
15 # 影音視分享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她有著卓越的政治頭腦,周朝在她的統治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
16 # 大兵禍
由於新存在的時間較短,再者王莽是篡漢,緊接著就是東漢,東漢近二百年把王莽當作國賊反面人物,當然不承認其合法性了,以至於後世都不承認。
武則天的武周王朝是唐王朝一脈相承而來的,而且也只有15年,後來武則天也被逼退位了。國號又複稱唐了,這不過是歷史的一段小插曲而且。史學家一般都把這十五年還是成為唐。
秦始皇透過兼併最後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只是存在時間斷而已。別看區區的十五年,但它對中國歷史的程序起了重大作用。後世王朝無不受秦影響,如郡縣制、皇帝稱朕等。秦王朝雖然滅亡了,但是它的先進制度卻被後世保留下來,成為後世王朝學習的物件。如果不承認它,怎麼承認自己的合法性
-
17 # 高大尚170323131
這個由武則天所建立的周朝只存在了不到15年,就被迫還政於唐。
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迎立李顯復位,逼迫年邁的武則天退位。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國號又改回為唐。
此後直到唐朝滅亡,再也沒有發生過皇后篡國的事情。
-
18 # 小龍女5505
武則天有才華有能力有野心有膽量才能廢唐建周當了十五年天子,可惜歲月不饒人。登基時就己年事已高六十歲廢唐立周成天子,十五年後己八十高齡大限將至重病於身時日無多,最終被張柬之五位老臣發動政變無奈退位,傳位於唐中宗李顯重新恢復了大唐江山,在失落憂傷中退居洛陽上仙宮年後以八十二歲高齡與世長辭,一代女皇傳奇至此落下帷幕,成為歷史。
-
19 # 木偶戲8956
武則天本名武媚娘。哪怕歷史上對她評價不一,但是也不能否認她是個有能力,膽識超人的奇女子。637年,武則天入宮。賜號“武媚”,封為才人,深得太宗寵愛。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到感業寺當了尼姑。654年,武則天重又進宮,這還得感謝王皇后和蕭淑妃,可惜而後兩人都死於武則天之手,死法悽慘。武則天被高宗封為昭儀。十月十九日,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利用高宗的懦弱無能,逐漸干預朝政,確立自己的威信,很快她的權勢就凌駕於高宗之上。660年,高宗正式委託武后授理朝政,從此武則天獨掌大權,在宮中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病逝,太子李顯即位,然而,武則天只讓李顯做了54天的皇帝就將他廢黜為廬陵王,軟禁在宮外。又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但睿宗是個十足的傀儡皇帝。終於690年,武則天踢掉傀儡皇帝李旦,自立為帝,上尊號為“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 但是周朝只有15的存在時間,原因有這幾個,一篡權奪位 雖然武則天用政治手段成功成為了皇帝,但在當時大臣們的眼中,那就是篡權奪位,只是害怕於她的殘酷打壓,都敢怒不敢言。第二個原因:任用酷吏武則天上任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用了一大批酷吏,請“君入甕”就是在哪個時候誕生的。使得當時朝廷內外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大臣們整日都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生怕哪一天因為說錯話而掉腦袋,於是朝廷眾臣對武則天決定了的任何事都唯命是從,誰也不敢說個不字,這樣的日子過久了,難免不會出現禍患。 第三無法有子嗣武則天稱帝時已經67歲。登上皇位後,武則天就想著自己到時傳位給誰,奈何自己年齡已經太大,沒有辦法再生育,雖然後宮男寵不少,也都是壯年,但自己年紀擺在這。大好河山傳位給誰呢?兒子?或者是武家子侄?傳位給兒子,那自己開創的河山就相當於滅亡了。傳位給侄子,擔心侄子會忘記她,不把放在心裡。而且在當時武家子侄實在沒有能成大器的,這個選擇實在是難。同時武則天還要考慮當時的民聲,比竟大唐是李家打下的,朝堂之上,還有支援李家的臣子。第四驕奢淫逸武則天在晚年時期,志得意滿,開始享樂,她大修宮殿、佛寺,包養了眾多男寵,其中以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為首,武則天晚年非常寵信他們哥倆,使得他們在朝廷上下為所欲為,大肆殘殺忠良,在朝中開始與大臣們結怨。神龍年間,武則天臥床不起,大臣們趁此機會合謀發動了政變,處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並且迫使了武則天退位。
武周王朝在歷史上只存續了15年還是有客觀原因的
-
20 # 古往今來幾多愁
滅亡原因:晚年相對昏聵,對朝政掌控已大不如前。並且由於其已確定立兒子(李氏)為太子,將來的大勢已定,所以李氏的實力迅速膨脹。致使後來政變發生,還政李氏。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禁苑之東)。
李顯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週一朝結束。二月,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為東都。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諡為“則天順聖皇后”。
回覆列表
第一個原因:篡權奪位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便開始與其共同料理朝政,李治死後,朝廷大權實則落入了武則天一人之手,經過一段時間後,等待時機成熟了的她便開始自己稱帝,改唐為周了。
雖然武則天用政治手段成功成為了皇帝,但在當時大臣們的眼中,那就是篡權奪位,只是害怕於她的殘酷打壓,都敢怒不敢言。
第二個原因:任用酷吏
武則天上任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用了一大批酷吏,使得當時朝廷內外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大臣們整日都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生怕哪一天因為說錯話而掉腦袋,於是朝廷眾臣對武則天決定了的任何事都唯命是從,誰也不敢說個不字,這樣的日子過久了,難免不會出現禍患。
第三個原因:驕奢淫逸
武則天在晚年時期,志得意滿,開始享樂,她大修宮殿、佛寺,包養了眾多男寵,其中以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為首,武則天晚年非常寵信他們哥倆,使得他們在朝廷上下為所欲為,大肆殘殺忠良,在朝中開始與大臣們結怨。
神龍年間,武則天臥床不起,大臣們趁此機會合謀發動了政變,處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並且迫使了武則天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