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山河明月
-
22 # 不沉的經遠
襄樊之戰關羽敗於徐晃主要還是兵力不足,加上長期征戰所以不敵徐晃的新銳之師。
關羽北伐襄樊,先後擊敗了曹仁和于禁,重創了魏軍,光俘虜就抓了三萬多,一時威震華夏。關羽北伐看著聲勢浩大,不過實際上他的兵力很有限。
在劉備剛奪取益州,孫劉兩家為爭奪荊州發生的衝突中,關羽手下的兵馬號稱三萬,實際肯定三萬不到。此後劉備讓出了長沙、桂陽給孫權,關羽所轄荊州的地盤進一步縮小,部隊數量只會減少不會增加。
在關羽北伐前的漢中之戰中,劉備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自身損失也很大,益州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以說是慘勝,無力抽調兵力增援關羽。因此關羽北伐襄樊所統帥的,僅僅是荊州本地的部隊而已
而且按照劉備的命令,荊州部隊北伐還兵分兩路,一路由孟達統帥攻打上庸,一路則由關羽統帥進攻襄樊。這樣算下來,關羽能用於北伐的部隊最多隻有兩萬人左右。
而徐晃統帥的魏軍分三部分:
一部分是漢中之戰以後新組建的部隊,戰鬥力不強。所以在和于禁一起趕到襄樊以後,于禁率七軍前去救援襄樊,徐晃則率部留守宛城。
第二部分是在於禁戰敗以後,曹操派來增援的徐商、呂建等部。
第三部分則是隨後派來的殷署、硃蓋等十二營。
雖然《三國志》並沒有記載魏軍總兵力有多少,不過東漢末年一營大約就有千人,因此徐晃各部加起來應該在兩萬人左右。和關羽的總兵力相當。
然而關羽的部隊需要扣除之前的戰鬥損失,還有包圍襄陽、樊城的那部分兵力,所留的機動部隊數量很有限。這一點可以從之後關羽率五千人迎戰徐晃得到證明。
以五千兵馬對徐晃的兩萬大軍,加上徐晃本身也是一員名將,關羽的部隊又經歷了幾次大戰,師老兵疲,打不過徐晃也是正常的。
-
23 # 幾壺老酒
實際上就不能打了。
戰略目標已經完成,關二爺的意思是咱一鼓作氣,最好一直打到洛陽去,直接把曹魏滅了。
接下來分析各勢力的情況。
曹魏方面龐德雖然死了,于禁雖然降了但主力未失,只是需要時間來調兵遣將,緩口氣兒。曹仁也是個能守的,大水要是衝不爛城牆事實上還不如沒有。
劉備那剛打下來漢中,雖然獲勝也是人困馬乏,別說直接支援關二爺了,就是派偏師去打關中都做不到。
關二爺這舉動最為難的是孫權。他既不能坐視劉備集團崛起,又擔心孫劉聯盟的破裂,這也是為何他對白衣渡江猶猶豫豫,最後默許的原因(後來還把呂蒙給搞死了)。再加上這時候劉備稱漢中王,不管從何角度看都是僭越,孫權只能降漢,不能降備,所以孫劉聯盟本就岌岌可危。
關二爺自身,看上去一直打勝仗,其實一開始就出了全力,整個荊州的野戰部隊已經全部拉上來了,不成功便成仁,時間拖得越久對他越不利。樊城就是個釘子,打下了能獲得一大片地,打不下來漢水以北的土地想都不用想。所以關羽也只能圍困孤城。但其實並未得到太多時間,攻不下來也是無可奈何。
呂蒙,我一直覺得“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有點明褒暗諷的意味在裡面。呂蒙這傢伙是學會了兵法,但並不懂政治(這點周瑜魯肅都比他好,尤其是魯肅)。白衣渡江這種事情看著光鮮,其實三頭不討好,劉備恨你,孫權猶猶豫豫最好也把你當替罪羊,至於曹操,難道還要人感謝你?
當然,當時的局面對於各方都是無解的。關二爺被架在火炕上了,想退都難。劉備剛過了稱王的癮,漢中還有朝堂內部還都需要整合,而且離得太遠訊息也滯後。曹仁這地位絕不可能投降,逃又逃不掉,只能等增援。孫權既擔心劉備坐大,又覺得劉備背叛了同盟。呂蒙出身低下,被人瞧不起,當了大都督急需建功立業。。。所有因素加起來,這場背刺也就理所當然了。
其實最好的結局就是打下襄陽後以漢水為界,然後厲兵秣馬等劉備那完事兒了再考慮各種問題。但關二爺有人家自己的驕傲,既然打了,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
24 # 劉一千五
徐晃打敗關羽是有主觀和客觀原因的,可以說徐晃是得了曹操孫權夾擊關羽的大便宜。
關羽的荊州失敗也是情理中的事,即使這一次不敗,趕下一也要敗。劉備諸葛亮用關羽守荊州,明明就是一步臭棋。這回印證了關羽的能力問題是否可以獨擋一方面。
一,徐晃英勇善戰,是非分明,更有曹操在背後提大兵支援,徐晃底氣十足。曹操是有意要找劉備的麻煩。因為曹操一聽說劉備得了成都,驚得手足無措。大家都覺得奇怪,說丞相,你在百萬軍中都不怕,劉備一得成都,怎麼就怕成這樣了。曹操說,劉備漂泊一生,無立錐之地,今天有了成都,是龍要上天,能不吃驚嗎?所以,徐晃打關羽,曹操堅決支援。徐晃還能不盡力打嗎?何況,這樣的機會對曹操一方而言已經不多了,正是建功立業的最後時期,徐晃能不抓住嗎?
徐晃本來戰不過關羽的,但是,關羽受傷了,力氣不濟,讓徐晃得勝了一回,就是這一回,給兩方計程車氣帶來了影響,這是不可低估的。打仗就是憑士氣高漲,關羽一走,荊州士兵計程車氣低落。所以說,徐晃又得了一回便宜。
二,關羽剛愎自負的結果,讓徐晃再得環境利益,客觀上對徐晃有利。諸葛亮走時,大致上已經給關羽制定了對曹操孫權的外交方針 。但是,關羽一概不用。憑自己的喜好辦事。
關羽的處事方式與其他三國人物大不一樣。劉備入川時,留諸葛亮輔佐關羽。關羽這時還聽諸葛亮的。在謀略上,關羽比諸葛亮遜一籌。諸葛亮入川后,關羽就完全憑自己的個性辦事了。他往往從愛好出發,而不是從荊州大局出發。所以,他看不起東吳那些鼠輩,魯肅,諸葛謹都在關羽手頭討過沒趣,孫權要與關羽結親家,無論從長從短而言,也沒有辱沒關羽。但是,關羽就是不肯,把人家大罵一頓。與東吳的關係越來越僵。
荊州的歸屬確實一個問題,關羽如果低調一點,又怎能有後來的麻煩。孫權雖然在荊州問題上與劉備關羽有矛盾,畢竟與曹操比起來,還是次要的。諸葛亮知道關羽遲早會失敗,但是,諸葛亮不想惹麻煩。因為關羽有劉備罩著,這點諸葛亮明白。
三,關羽的個人義氣與國家大事分不清,讓徐晃看低,曹操的軍隊替主將的勇氣鼓舞關羽在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捉放曹操。誤了劉備的大事。諸葛亮打圓場說曹操天不絕他,讓關羽做了這件美事——不知道做這樣的美事有什麼用?顯而易見,是關羽的義氣壞了大事,而諸葛亮給關羽的臺階下。
就在樊城之時,徐晃已經大兵壓境,在戰場上對戰了。關羽還在與敵人一方的徐晃講義氣。關羽對徐晃說:
我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我兒耶?
徐晃厲聲說,
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
說完,揮刀直取關羽。
看看人家徐晃,一是一,二是二,分得門兒清。如此一來,關羽與丁公有什麼兩樣?
這是關羽一生中最大的敗筆,給劉備挖了許多坑,使劉備很被動。
四,關羽在外交上的剛愎自用,使荊州處於曹操和孫權的前後夾擊之中,徐晃單兵突破,竟然成功荊州本來就是四面被兵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無天然屏障,所以,要守住這樣的地方,一般講“人和”而非“地利”。但是,關羽的“人和”有問題,北面曹操一方是勁敵,東面孫權是大事少有,小事天天都有。關羽如果採用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不會被動。大方向過得去,小的方面可以不計較。關羽是兩方都得罪了。能有不失敗大理由嗎?
劉備諸葛亮給予的支援不夠,成都方面與附近地區幾乎都是在袖手旁觀。這說明關羽的“獨立”,已經讓附近的同僚不想多事了。
劉備諸葛亮在漢中成功後,曹操很窩火,把復仇的地方轉向南方,曹操要曹仁在南方搞出動靜,這樣誘惑孫權取荊州。從而使關羽腹背受敵。諸葛亮讓關羽打樊城,擊破曹操的陰謀。但是,關羽打了樊城,卻忽視了後院起火。呂蒙陸遜正是鼠輩擊敗了老貓。讓關羽進退不得。關羽在萬般無奈時,才寫文書申報劉備諸葛亮來救。但是,前線瞬息萬變,救兵沒到,塵埃已落定了。
五,呂蒙陸遜釜底抽薪,讓徐晃的壓力減輕了一大半,徐晃又有曹操槓住,腰桿硬,處於上升時期,關羽已經四面楚歌,勢力頹敗關羽最看不起的”鼠輩”呂蒙陸遜,採用攻心戰,與關羽的剛暴成了鮮明對比,荊州民眾願意離開關羽,關羽要覆盤,就難上加難了。
關羽成了孤家寡人,荊州所屬郡縣已經不存在了。前有過去的朋友徐晃堵住去路,中間馬超,劉封,成都方向遠水不解近渴,後有孫權大軍志在必得,如此處境,關羽只得走麥城了走成都。
東吳鼠輩,群鼠戲貓,關羽落入潘章手中,真是想不到。他們無意中幫助徐晃成了大功。
結果,曹操出迎三十里,徐晃成了上將軍。
回覆列表
襄樊一戰是關羽的巔峰,也是關羽走下神壇的一戰。襄樊一戰,關羽孤身犯險,最終深陷彈丸之地,英雄末路,以至身死,真教人感慨不已。
在與徐晃的交鋒中,徐晃表現出了一個大將該有的膽略和超凡的智謀,這些都是關羽所不具備的。論個人武力,徐晃可能不是關羽對手,但排兵佈陣、統帥三軍絕不在關羽之下,在這一戰中,徐晃威名赫赫,曹操給予徐晃以高度評價。
曹操顧謂眾將曰:荊州兵圍塹鹿角數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獲全功。孤用兵三十餘年,未敢長驅徑入敵圍。公明真膽識兼優者。膽識兼優是對徐晃的最高評價了。
此戰中,徐晃憑藉怎樣傑出的才能戰勝了威震華夏的關羽呢?
一、審時度勢,敢於用兵
曹操此時分三路大軍來救樊城,更兼孫權偷襲關羽大本營荊州,徐晃得知以上訊息後,當機立斷,作出趁勢掩殺的決定。說明徐晃勇猛果敢,敢於犯險,長驅直入。
做出這個決定是不容易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不知道嚇破了多少人的膽。這不,在解樊城之危前,曹操不還要著遷都,以避關羽鋒芒嗎?
這個時候的關羽呢?仍然以為東吳呂蒙病危,陸遜小兒不足為慮,還被東吳的假象矇在鼓裡,簡直是被自大矇蔽了雙眼。
二、計謀得當,相當奏效
在郾城與關平、廖化交戰時,徐晃聲東擊西,機動靈活得打起了運動戰,連連偷襲蜀軍營帳而得手,並四處散播荊州已被東吳得手的訊息,擾亂關羽軍心。
這一下子好了,本來先輸一陣,士氣已大減,關羽軍隊大多是荊州子弟,家事都在荊州城,後方陷落,早已無心戀戰,人心盡失。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徐晃此時已佔了先機。
關羽這時候想到的是什麼呢?仍然是逞個人威風,找徐晃單挑,“以警魏將”,我們全當是關羽窮途末路,無計可施,只有出此下策,可不湊巧的是右臂舊傷復發,未能取勝,再次挫敗己方士氣。關羽不能料敵,也不知己所不能,實屬不智。
三、徐晃有強大的後援,關羽孤軍奮戰
曹操親率三路大軍接應徐晃,是他敢於孤軍奮戰,拼死一搏的最大心理支撐,實在不行,總有人接應。
關羽一方呢,除了據守上庸的劉封和孟達出於私心,拒絕支援之外,實在想不明白是是,以劉備的雄才大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什麼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來加強荊州防務,也沒有給關羽任何的錦囊妙計,任由其抵擋來自曹操和孫權的兩面夾擊,不得不說,關羽的失敗真的是必然的了。
總而言之,徐晃作為一個大將,是稱職的,甚至是表現優異的,有膽略有見識,更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區別開國家之事與關羽的私下交情,做到“不敢以私廢公”,在多方有力條件下,打敗驕傲自大、輕敵冒進的關羽,絕非偶然,實屬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