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瓜真探
-
2 # 小娛時刻
三國曆史的精彩部分就在於此,各種謀士武將輪番上陣,三個國家明爭暗鬥,樂此不疲。劉備攻打東吳的導火索是關羽,張飛的死。
首先是關羽死時,劉備就想要攻打東吳,這裡面的原因:一是自己的結義兄弟關羽被東吳逼死,此時劉備內心確實非常痛恨孫權,二是因為東吳奪了荊州,使蜀國丟失了三分之一的領土,但因為此時自身實力還不足,而東吳為了息站也賜死了呂蒙,因此在謀士的勸說下便擱置了。
隨後張飛又被部下殺死,逃到東吳,本來張飛的死就使得劉備很難過了,結果叛將又逃到了東吳,這一下又激起了心中埋藏多年的仇恨,而東吳這次又是將叛將送給了劉備來息戰。
從這兩次東吳的舉動,使得劉備看到了東吳對自己的害怕,而曹魏國土強大確實不好對付,如果能拿下江東八十一縣,便能和曹魏國力相當了。因此總的來看,劉備攻打東吳一是因為國仇家恨,二確實有欺軟怕硬的心思,想要先滅了東吳再和曹魏一決雌雄。
-
3 # 張越智872
針對這個問題,《三國志》已經闡述得很明白,劉備一怕曹操的強盛;二怕東吳侵略蜀國的領土;三怕臥榻旁邊的妻子——孫權的妹妹。
在劉備的三怕中,孫權就佔據了兩怕,最讓劉備擔心是,害怕孫權要回戰略重地荊州。現實生活中,最害怕的事情往往是最先發生。結果是孫權首先奪取了荊州,殺死了關羽。對於劉備來說,喪失了荊州就等於堵住了蜀國的出川口,喪失了關羽就等於去掉了劉備的左手。義氣當頭的劉備必須要報仇雪恨,毫不留情地攻打東吳。除掉心中的兩怕!
然而事與願違,在同東吳作戰中,連吃敗仗,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有託孤諸葛亮,完成統一漢朝的艱鉅任務。
-
4 # 紫伊慕婉
劉備乃一代梟雄,自然知道趨利避害,鄙人認為劉備舉全國之力攻打東吳,乃一代梟雄的霸氣壯舉,是為自身霸業考慮更是為後世子孫考慮。
首先,孫權不仁不義,聯盟期間竟無恥偷襲盟友,致使關羽身死,荊州盡失,這就給劉備反擊孫權提供了理由,所謂名正言順,得道多助;其次,孫權相對北方曹魏實力較弱,大將周瑜魯肅業已亡故,似無獨當一面之大將,這就讓劉備有了更多的自信。
以劉備之英明神武,討伐東吳,勝算還是比較大的,若能成功,則將足以與曹魏單獨抗衡,數年之後,統一華夏,恢復漢室亦有相當之希望。不然,總是與東吳聯盟,偏安西南,何時能打敗曹魏,一統中國,實現更大的霸業?劉備自知年歲已高,此時正是出擊的好時候,若不賭一把,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即使是失敗了,不過實力稍有損耗,後面再慢慢積累罷了,於是留諸葛亮在後方,自己在前面衝鋒陷陣,開疆拓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劉備沒有贏,但沒有關係,劉備做的不錯,至於結果怎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又有什麼遺憾的呢?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荊州被奪,二弟被殺。
劉備的面子被東吳踩在地面,而且連張飛的死都與此有關,兇手逃亡東吳。
綜上理由,足以令一名高位者怒不可遏,興兵報復很正常。
從大局來看,劉備必須嚥下這口氣,用政治解決此事,而不是直接訴諸武力。
但從軍事來看,東吳新奪荊州,立足不穩,展開反擊也是很有道理。
東吳背盟,給點厲害瞧瞧方不會叫他人看扁,甚至得寸近尺。
果不其然,劉備的反擊,東吳的敗退實在出乎意料。
東吳讓出了無法掌控的地盤,劉備沒見好就收,軍事勝利沒轉化政治成果,最終落了個兵敗身亡。
一切都是從背叛、復仇引發的戰爭,但沒有邊際的復仇渴望,貪婪的慾望使得理智喪失,忘記了還有最強大,最需要打敗的敵人正在坐山觀虎鬥。
東吳並不弱,準確講,它是一根難啃的骨頭。
-
6 # 銀河系廣角之光
人嘴兩張皮,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但是最終歷史筆在勝利者手裡!勝者王侯敗者賊。強弱之分在於誰打勝了。
劉備攻打東吳也是聽說他那兄弟被殺,起兵功吳,最後結果誰強誰弱不言而喻!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強,司馬昭不用一兵一卒就把曹魏政權變成自己的!
自古兵者詭道也,上善伐謀,謀略才是取勝關鍵。霸王別姬,呂布戲貂蟬。人隨勇,無謀。有勇無謀也是伶仃洋裡嘆零丁!氣拔山兮力蓋世,虞姬虞姬亦奈何!千古長嘆!
-
7 # 民間衣櫥芳華
前期都是東和孫吳,北拒曹操。主動攻打孫吳只是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不是什麼欺軟怕硬,有點類似戰國時期聯合抗縱的意思
-
8 # 烽火雷電蝦
歷來的軍事戰略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先攻打弱小,進攻強大的敵人。只有這樣你才能一步步從弱小走向強大。螞蟻吞象的是偶爾有發生,那都是有原因的,要不大象生病了,要不大象死掉了。
-
9 # 文旅攬勝
在關羽遇害後,劉備報仇心切,攻擊東吳對蜀漢來說也更加現實。在東吳和蜀漢結盟的時候,劉備可以放心的去攻擊曹魏,東吳和蜀漢已經翻臉,劉備根本不敢放心的去攻擊曹魏。
曹魏的國力是蜀漢的數倍,劉備根本沒有任何勝算。而東吳和蜀漢的國力差距不大,只要劉備能夠擊敗東吳,進可以吞併東吳,退可以佔領荊州,重新逼迫東吳求和。即使劉備打輸了戰爭,東吳也不想讓蜀漢被曹魏滅亡,肯定會和蜀漢議和。
-
10 # 嘿聽說歷史
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大方針是先伐魏,後滅吳,在隆中的時候,諸葛亮讓劉備先取荊州後取川,劉備後來為什麼要執意攻打吳國,也並不全是因為關羽的死。
在關羽北上伐魏的時候,諸葛亮的大政方針已經開始實施了,只是通訊還沒有那麼發達,在聽見關羽節節勝利的時候,其實關羽已經被困在了麥城了,當時劉備想要出川北伐,還沒有準備好,關羽的噩耗就已經傳來了,關羽的死,直接原因就是東吳呂蒙背信棄義,這讓劉備十分惱怒。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事蹟天下有目共睹,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兄弟情深也深入了人心,況且關羽在曹營的時候,過五關斬六將也要去尋找劉備,這讓劉備很感動。並且還要維持劉備重情重義的形象人設,如果不起兵伐吳打上一架,人們就會覺得他虛偽,是塑膠兄弟情。於是他就不顧阻攔的開始了伐吳大計。
還有一種原因,他認為他自己時日無多了,魏國又比較強盛,人才輩出,曹真曹休,夏侯氏,張郃,張遼等老將還在,還有一些司馬懿等人的新生派,他去伐魏勝算不大,並且吳國還在後面,害怕吳國偷襲的事件再次發生,想著當時吳國軍事勢力相比比較弱,而周瑜,魯肅、呂蒙之類的才俊已經不在了,他當時並不認識陸遜。認為吳國沒有什麼人才,並且打下吳國之後可以使得東南,西南連城一片,利用長江天險對抗魏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再由後人循序北伐。這樣勝算更大
-
11 # 白虛室
劉備意氣用事,為一己之私而放棄聯合東吳的戰略決策,是極其錯誤的!關羽之死除了東吳的原因,還有很多自身原因導致失敗。
作為一國之君,劉備為關羽報仇的做法是匹夫之勇,沒有一個帝王將相該有的氣度和謀略
-
12 # 隱者康司馬
劉備討伐東吳是有原因的,並不是欺軟怕硬!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派出使者向關羽提親。孫權提親的目的有兩個:如果關羽同意把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這樣孫權就可以把關羽的女兒作為人質,以後討要荊州就可以多個談判的籌碼;另外一點,想和劉備的結盟的關係再進一步。
孫權派出的求婚使者向關羽說出此行的目的,關羽大聲說:*虎女豈能嫁犬子乎*?關羽真的太猖狂了,你關羽在牛叉也是蜀國的一個大將軍,而孫權是東吳的國君!你關羽這不是罵人嗎?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那孫權一家都是狗了!東吳的使者回去向孫權一說,孫權覺得自己受到了奇恥大辱,發誓有機會必報此仇。
後來,關羽攻打魏國的大將軍曹仁駐守的樊城,曹仁害怕了,派人出城騎快馬向曹操求援。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大軍前去救援。此時正是八月雨季,是滂沱大雨下個不停,關羽的大軍佔領高崗處。于禁和龐德只能在樊城北十里谷低處安營紮寨,關羽命令把襄江的大堤壩挖掘開,開了閘的洪水是洶湧澎湃而下,再加上下了十多天的暴雨,馬上就把于禁和龐德的大營給淹了。關羽率領大軍乘勢殺了過來,于禁投降,龐德是誓死不降,被關羽給殺了。曹操的幾萬多大軍是全軍覆滅。訊息傳來,曹操是驚恐對部下說:*關雲長現在士氣正盛,如果他率十萬大軍直取許都,如何是好*?司馬懿獻計說:*主公可派使者去東吳遊說,對東吳陳述利害,可聯合東吳共同對付關羽,這樣許都之危可解*,曹操覺得有理。
孫權接到曹操的書信,看完表示同意。也寫了一封回信讓使者帶回給曹操,然後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張詔說:*關雲長,捉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嚇得想遷都避開鋒芒,現在樊城危亡,才派使者來求,怕事成之後,曹操有反悔*?大都督呂蒙說:*主公,現在正好趁關羽圍攻樊城的機會,我們奪回荊州*。孫權說大都督全權去辦理吧,呂蒙告別孫權後,來到陸口大營,早先派出的探子報,荊州沿江上下,二十里或三十里左右,都有報警的烽火臺,而且荊州城裡還有關羽的幾萬精銳之兵。
呂蒙當時就懵了,剛才在孫權面前說下大話取荊州,現在荊州有準備,是沒有機會了,於是就在家裝病不見孫權。過了幾天,孫權一看呂蒙沒有訊息,就派陸遜去看望呂蒙。到陸口營寨一看,呂蒙臉色紅潤,根本不像有病的樣子。陸遜說:*我奉主公之命來看望你,你現在不像有病的樣子*?呂蒙說:*幾天前,我在主公面前說了大話,說我能奪回荊州,可是荊州防守嚴,我該怎麼辦*?陸遜說:*關羽自以為是大英雄,性格狂妄自大,大都督你就假裝報病,讓我代替你。我是個無名之輩,關羽肯定不拿我當回事,就會防備松歇,把荊州的防守大軍調走,當那時正是我們取荊州之日*!呂蒙一聽大喜,真是良策,我馬上就上書主公,我報病不出,讓你代替大都督之職,來迷惑關羽。
不久,東吳就傳出大都督呂蒙病危的訊息,陸遜代替大都督之職。陸遜剛到陸口大營上任,就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派使者送去。關羽接到信開啟,信上說:*我是剛上任的東吳大都督陸遜,久聞上將軍您的大名,上將軍您當年斬顏良文丑,溫酒斬華雄,獨自一人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曹操七軍,捉于禁斬龐德,曹操嚇得要遷都,將軍的大名威震華夏!我出初茅蘆,以後望上將軍多多照顧*!關羽看完是哈哈大笑,說了一句*此等鼠輩不足為慮*。第二天,就把駐守荊州的三萬精銳之兵調走,去攻打樊城去了。
呂蒙和陸遜一看荊州的精銳之軍都調走了,於是帶領精兵三萬,乘快船八十多艘。前鋒的快船士兵都扮成商人,都穿白衣在船上搖擼,持武器的精兵都藏在船裡。關羽在沿江烽火臺計程車兵們,都被東吳偽裝成商船給迷惑了,都逐一的被繳械了。
後來呂蒙重獎了幾十個烽火臺的蜀軍,讓他們帶路來到荊州城下。看守荊州城計程車兵們一看是自己人,就打開了城門。東吳的軍隊從後面一齊衝入了荊州城,呂蒙戰領荊州城後,傳令原先在荊州城的官吏都接著幹,嚴令東吳的軍隊騷擾荊州城的老百姓。
後來,南郡,公安城的守將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東吳,因為關羽平時是經常的責辱這兩個人。後來關羽被東吳的大軍奇襲打敗,在麥城被捉。被押送到東吳,孫權和呂蒙是苦苦相勸,關羽是誓死不降,最後被殺。
關羽被東吳孫所殺,荊州也被東吳搶了回去。劉備決定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東吳,先是趙雲苦苦哀求不要伐吳,後是丞相諸葛亮也苦苦勸諫,都沒有改變劉備伐吳的決定。不久,張飛由於酒醉鞭打管後勤的軍官範疆、張達,被這二人半夜裡給刺殺了,然後也投奔東吳了。劉備是把新仇舊仗都算在東吳的身上了。
公元221年,劉備興舉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一開始進行的非常的順利,攻打下了巫縣等東吳的大片領土,直至秭歸縣。公元222年六月,劉備被東吳的大都督陸遜打敗,劉備的幾十處大營都是相連的,陸遜趁著大風天,蜀軍防備松歇的時候,命令士兵們殺進蜀軍的大營放火。
後來,劉備戰敗逃到西北的馬鞍山。陸遜又率大軍從四面進攻,這一仗又殺死蜀軍一萬多人。劉備趁夜色在十多員大將的拼命保護下殺出重圍,逃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
劉備打了敗仗,是又著急又上火,是毒火攻心,不久就死在了白帝城。夷陵之戰是蜀國的元氣大傷,劉備剛剛建立起來的精神大軍在這次討伐東吳的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滅。
-
13 # 歪史
劉備在成都稱帝以後,立即集結全部蜀漢的力量,討伐孫權以圖奪回荊州。在演義中,更是將這個問題上升到劉備只為兄弟手足情深的份上,但是東征結果跌破眼鏡,損失慘重,大敗之下的劉備無顏回成都,最後病死白帝城。
首先,關羽前車之鑑讓劉備心有餘悸。在關於出師襄樊、威震華夏的時候,誰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孫權背後捅刀子,來了個釜底抽薪,沒費什麼功夫就奪取了關羽的後方,導致關羽大軍潰散,此次北伐也虎頭蛇尾,由大勝到大敗轉眼之間。
那麼,假如劉備真的率軍出漢中與曹丕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孫權有沒有可能從荊州偷襲益州?根據後來桓溫滅成漢的例子,從荊州出發,不需要多久就能到達成都,而劉備大軍正在關中和曹丕打的熱火朝天,到時候進退維谷,極有可能變成下一個關羽。
所以在曹丕篡位之後,劉備只能假借給關羽報仇的名義奪回荊州。當時的實力,曹魏最強、東吳弱於曹魏,要想做出表態,劉備只好伐吳,不然以他的多年以來的訴求就有伐魏。
其次,呂蒙之死讓劉備心存僥倖在關羽北伐時候,呂蒙率軍偷襲荊州,但是沒多久就病死,這一時期東吳大部分名將都已經作古,給劉備一個東吳無人的錯覺,於是,忽略了自己軍事能力難上臺面的前提,傾巢而出,浩浩蕩蕩的殺向東吳。
結果東吳冒出來個不起眼的陸遜,他是孫策的女婿,劉備是孫策的妹夫,是他老婆的外甥,疏忽大意的劉備在晚輩跟前在了個大跟頭,而且遭遇了他創業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挫敗。自赤壁之戰以後積累的精銳一朝敗亡。
到此恢復漢室成了夢想。本人也在白帝城病死。
再次,劉備部下大批的荊州將士需要安撫荊州派系人員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備自從官渡之戰後駐紮荊州開始,吸收了大量的荊州籍人員,文臣武將、士兵等都很多投靠了劉備,後來,劉備藉此力量奪取益州、漢中。
但是東吳奪取荊州之後,使得劉備帳下大批的人無法回家,在那個注重鄉土的時代,無疑是一個隱憂,關羽就是因為將士無家可歸而敗亡的,劉備不得不防,於是只好做出權力奪回荊州的準備。
可以給部下一個定心丸,一句打回老家去就可以鼓動起士氣,好像說,你們看看:我劉備也是不會放棄荊州的,即使傾家蕩產也要奪回來,好讓你們有家可回。
與其說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不如說是給自己手下中的荊州將士出氣報仇,這樣更能站得住腳。
這樣既可以安撫部下,避免他們潰逃還可以鼓舞士氣奪回荊州,可以說一舉兩得。即使後面失敗。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於情於景,都會首選奪回荊州,而不是什麼兄弟情深,如果說兄弟情深,他手下的大批荊州將士才是重要的,而當時也不具備北伐的條件。
諸葛亮時期北伐是因為諸葛亮修復了和東吳的關係,他之所以修復也是怕北伐時期東吳故伎重演。
在劉備東征失敗之後,大批的荊州人士也明知現在回不去老家,只能死心待在蜀漢,畢竟在蜀漢他們掌握實權,而回去荊州啥都不是,所以故土也就沒有那麼思念了。
-
14 # 油茶歷史絲語
劉備攻打東吳與“欺軟怕硬”無關,而是東吳的偷襲讓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殺,需要洩“憤”口。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記得,劉備攻打東吳時蜀漢的情況是,(東吳)呂蒙呂子明白衣渡江,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急(報)兄仇張飛又遭範疆、張達殺害,並且範疆、張達殺害張飛後投了東吳,這可以說把一向以“義”聞達天下的劉備逼到了人生的“死角”。如果不為關羽、張飛報仇雪恨,劉備就會親自撕掉自己臉上“重情重義”的面紗,就會在世人面前露出自己假“仁義”的一面,此時的劉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出了發兵(即使是做個樣子)攻打東吳,他沒有第二種選擇。
但是,由於攻打東吳開始之時過於順利,乃至東吳“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將,交還荊州,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都無法讓劉備停止錯誤的腳步,而是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假戲越演越真不能回身,以至於遭到陸遜燒營七百里兵敗夾江,病奔白帝城遺招託孤。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劉備想要攻打東吳之初,難道偌大一個蜀漢就沒有人出來勸阻?怎麼就任由劉備攻打東吳,將本來就不是很穩固的孫劉聯盟弄得支離破碎,自斷蜀漢後路呢?
其實,不是沒有人勸阻,而是沒有人勸阻得下。在關羽父子被害,劉備最初想要攻打東吳的時候,諸葛亮、趙雲等一干文武大臣進行過多次勸阻,劉備攻打東吳的念頭就要熄滅的當頭,張飛接著遇害,而且更讓劉備氣憤的是殺害張飛的範疆、張達二賊又投靠了東吳,這無異於給劉備憤怒的“火”上澆油,導致劉備心頭剛剛要熄滅下去的憤怒之“火”,再猛然地躥起老高,加上劉備自己心裡長久以來比誰都迫切卻又耐於一直以來“舉義”的面子,不可以示人的皇帝夢作怪。
最終導致劉備不得不舉著自己的“義”字大旗為關羽父子及張飛報仇雪恨犯身涉險,舉蜀漢全國之力攻打東吳。
因此,劉備攻打東吳不是什麼“欺軟怕硬”,而是東吳的白衣襲江讓關羽大意失荊州父子被殺,緊接著張飛又被殺,且殺害張飛的範疆、張達二賊投靠了東吳,一系列的失弟之恨,使得劉備迫切需要一個洩“憤”口,多種原因彙集使得他需要一次出兵以彰顯自己的“義”。
-
15 # 子正尋道
導讀:作為漢室後裔,重新振興大漢王朝是劉備的畢生願望。起初他在北方地區的群雄逐鹿中,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徐州地區在他的手中得而復失,劉備喪失了立足之地,只得前往荊州投靠劉表。赤壁之戰後,在以諸葛亮為首的群臣輔佐下,佔據了荊州和益州,又奪取了漢中,終於具備了與曹操和孫權掰手腕的實力。
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就發動了針對東吳的戰爭。本來一切進展順利,慢慢地受到了東吳的頑強抵抗,最後在夷陵地區與東吳形成了對峙。隨著陸遜的一把大火,劉備的軍隊損失慘重,不僅戰爭初期取得的戰果全部丟失,而且蜀軍的精銳也差不多損失殆盡。至於劉備選擇進攻東吳,而不是曹魏,絕不是欺軟怕硬,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就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後,東吳與蜀漢之間發生了巨大矛盾,以至於引發了後來的吳蜀大戰。劉備進攻東吳一事,不存在所謂的欺軟怕硬,而是一個難以選擇的悲劇。接下來就此稍微分析一下。
一:東吳襲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讓劉備不得不與之為戰。話說關羽見到劉備在漢中打退了曹操,同時孫權也在侵擾合肥一帶,便率兵北上攻取襄陽和樊城。縱使關羽帶走了荊州的絕大多數兵馬,也難以攻下襄陽和樊城。隨著曹操指派的援軍不斷到來,最後形成了對峙。就在這時,東吳趁機襲取了荊州,接著還俘殺了關羽。東吳的這一舉動讓蜀漢元氣大傷,不僅損失了一員難得的大將,更是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資本。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劉備只得進攻東吳,來收回荊州。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二:出於兄弟之間的濃厚感情,不為關羽報仇說不過去。關羽的被殺一事,讓劉備陷入了困境,從感情上來說,必須要向東吳討個說法。可眼前的局勢,卻不允許去攻打東吳,此時劉備心裡也很矛盾。作為以仁義著稱的劉皇叔,沒有太多的選擇,隨著局勢的發展,為了展示自身重情義的一面,只得下令討伐東吳。要知道“仁義”二字,可是劉備的金字招牌,不可以丟失。就這樣劉備決定攻打東吳,至於曹操對此會有怎樣的反應,也顧不上了。
總之,劉備進攻東吳,絕不是欺軟怕硬,而是形勢所逼的無奈之舉。為了統一天下的夢想,也為了兄弟情義,劉備做出了一個非常困難的決定。
-
16 # 嶺南小刺史
欺軟怕硬的說法根本不存在,因為蜀漢攻打東吳也是有著後顧之憂的,要不然劉備東征東吳肯定會帶上諸葛亮。
三國時期,北魏、東吳、蜀漢三個政權,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牽制著。除非某一方有著絕對的勢力碾壓其他兩方,否則三國很難統一。
三國末年司馬家族奪取北魏政權後,相繼消滅了蜀漢和東吳,統一了中國建立晉朝,就是這樣的趨勢。
劉備東征而不是北伐,一個原因是東吳用了下三濫的手段奪取了荊州且殺害了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就此雙方埋下了恩怨。第二個原因也是劉備在《隆中對》三分天下的理論基礎下,擬定的戰略格局:東吳滅不滅不要緊,先把荊州重新奪回來,為以後東西兩線北伐曹魏做準備。
說實話吧,劉備東征勝算還是比較大的。因為此時的蜀漢仍然處於國力的巔峰時期。
荊州雖然失守了,但是蜀漢仍然坐擁著將近1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大約150萬,帶甲武士約15萬。關羽雖死,但是五虎上將仍有其四,另外還有魏延、李延等將才,文治更有諸葛亮。
雖然東征之前張飛被部下殺害,但對蜀漢國力沒有直接的影響,只能加大劉備對東吳的憤怒罷了。
種種原因,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個人情感因素,劉備可以說是非打東吳不可!
所以,至於那種欺軟怕硬的說法,沒有理論依據。換句話說,以蜀漢當時的國力,照樣可以和曹魏有一拼,只要和東吳保持友好關係即可!
從戰略角度來看,劉備想奪回荊州的戰略意圖是可取,但是也存在隱患。
諸葛亮《隆中對》曾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也就是兩線北伐作戰。
東征重奪荊州沒有毛病,但是劉備卻忽略了“命一上將”這個細節,因為即使荊州重新回到劉備手中,蜀漢也沒有誰有能力在東線協同西線北伐作戰。因為此時關羽、張飛已死,東吳開始面臨人才凋零的局面。
然而東征結果卻是,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蜀漢國力空前衰敗,從此復興漢室的夢想化為泡影!
-
17 # 壹零壹肆
首先說一下劉備進攻東吳的時間,這場戰爭發動的時間,是在公元221年陰曆七月。此前,公元220年陰曆十月,曹丕稱帝,改元黃初。次年四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所以,戰爭發動的時間,在歷史上稱為“黃初二年七月”或者“章武元年七月”。當時,劉備駐軍猇亭和夷陵,因此這場戰爭史稱“夷陵—猇亭之戰”,簡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東征呢?一般人都說是要為關羽報仇。但我認為這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呢?第一,像劉備這樣意志堅定堅忍不拔的人,是不會感情用事的。第二,關羽被害後,劉備並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追諡其為壯繆侯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後主劉禪所為。第三,劉備起兵時,關羽已經死了一年半,哪裡還會情感衝動?只能說是既定方針。
但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劉備的既定方針應該是聯吳抗曹,趙雲也說“當因眾心,早圖關中”。那麼,劉備為什麼不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行事,也不接受趙雲的意見?因為,曹魏是勁敵,擁有大半個天下,哪裡是一口吞得下的?所以,劉備則認為孫權好欺負。
因此,綜上所述,劉備伐吳,原因有三:第一,關羽和他情同手足,生死與共,此仇不可不報。第二,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劉備作為弱者,必須以攻為守;而曹魏太強,能攻的只有東吳。第三,就是荊州非奪回不可。
擴充套件資料
夷陵之戰對於劉備是個沉重打擊。據《三國志·先主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兵敗退回巫縣(今重慶市巫山),後駐蹕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東),不久就染疾在身,一病不起。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劉備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召諸葛亮到永安(原名魚復,縣治白帝城),安排後事。
-
18 # 華夏問長安
東吳呂蒙白衣渡江,關雲長大意失荊州,這是蜀漢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那麼在荊州丟失之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不僅沒有北上伐魏反而東向伐吳,最終落得個夷陵慘敗的下場,這一做法也為後世所諸多詬病。
後世譴責劉備伐吳戰略失誤的主要觀點都集中在蜀吳互相攻伐彼此消耗,反而讓最強大的曹魏坐收漁翁之利這一點上。但是在這裡小編要特別說一句,如此簡單的道理難道堂堂一代梟雄劉備會不明白嗎?更兼諸葛亮等人苦勸之下早已經將厲害關係說得十分清楚,而劉備就真的被怒火衝昏了頭腦不管不顧了嗎?再加上,關羽死於公元220年,而劉備伐吳在222年,時隔兩年他怒髮衝冠?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劉備伐吳的深層次原因!
一、伐魏時機並不成熟從諸葛亮的分析來看,曹魏此時處於一個新老交替階段,曹操新亡而曹丕篡漢,此時正應當順應天下的民心北出漢中討伐曹魏,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小編逐一指出這一論點站不住腳的地方:
一是曹丕敢於篡漢恰恰說明了曹魏內部力量得到了整合。曹操在位之時偏偏不敢篡位,其根本原因在於曹魏集團內部的擁漢派依舊實力強勁,而各大世家門閥對於其“不問德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多有不滿。而曹丕則是透過繼續沿用“九品中正制”,確保世家門閥在朝廷官職上的壟斷優勢,才最終放心稱帝。此時的曹魏已經渡過了權力重組之後的虛弱期,且連世家門閥也已經集體拋棄漢朝,遠非諸葛亮所言的“順應民心”!
二是此時伐魏才是真正違背了劉備集團的既定戰略。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謀劃,蜀漢想要擊敗曹魏必須荊州與益州同時出兵,東吳遙想呼應,而且還需要曹魏集團內部出現極大變故。而劉備若是此事伐魏,首先結下“血海深仇”的東吳絕不會幫忙,其次攻取宛、洛的跳板荊州已經丟了,前文所述曹魏內部已經完成了整合,也就是說伐魏的所有有利因素幾乎都不存在了。
綜合上述兩點,我們可以首先否定掉伐魏這一戰略主張。
二、伐吳的內部因素這裡小編首先要說的是,劉備是個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最首要的便是自身統治基礎或者政治地位是否牢固!所以大家注意了,劉備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位置能不能坐穩,而不是能不能興復漢室,能不能打敗東吳,更不是能不能給關羽報仇!所以在伐吳這件事情上,劉備有著對自己內部統治的深刻思考:
一是劉備集團內部存在奪回荊州的訴求。在關羽丟失了荊州之後,原本劉備集團內部的“荊州系”人員頓時成了無根之萍,這些人對於收復荊州具有極強的願望。這些人包括:馬良、馬謖、費禕、蔣琬、楊儀等,他們對於劉備集團的內部政策是有極大影響力的。當然諸葛亮也是荊州系,而且是首腦,但是他並不主張立即收復荊州。
二是劉備集團內部有為關羽報仇的訴求。關羽是最早跟隨劉備的核心成員之一,他實際上是屬於劉備集團內部的“元老系”。“元老系”包括張飛、趙雲、糜竺、孫乾、簡雍等人,這些人都是劉備最為信任的集團成員。現在關羽身死,以張飛為代表的一部分“元老系”成員對於向孫權復仇有著極強的願望(趙雲除外)。當然,這些人作為劉備集團最核心成員,劉備必須要給他們一個交代。
三是劉備集團有對外戰爭轉移矛盾的需要。荊州丟失之後,劉備集團蓬勃發展之勢戛然而止,這個時候其發展勢頭太快而壓制在集團內部便開始逐漸暴露出來。簡單的說,“荊州系”、“益州系”、“元老系”在對於是否收復荊州的態度上存在各種不同的意見,這就說明內部“不同的聲音”很多。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劉備必須要儘可能的緩解內部的矛盾和分歧,否則蜀漢集團便有崩盤的危險。而最好的方法便是對外戰爭,一場取得大勝的戰爭!戰爭可以轉移矛盾的中心,勝利可以壓制內部不同的聲音,所以蜀漢需要一場戰爭。而前文所述,伐魏已經不可能了,那麼只能伐吳!
三、伐吳的外部原因實際上討伐東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簡單的講,就連蜀漢在經歷了夷陵之戰慘敗後,不也沒有亡國嗎?何況江東已歷三世,哪裡是一拳頭就能揍趴下的?所以劉備伐吳而滅吳,這裡面實際上有一個隨著伐吳的過程而梯次遞進的目標:
一是為關羽報仇師出有名。古代出徵講求一個名正言順,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致使關羽身死,蜀漢首先在道義之上便佔據了政治優勢。所以,此時出兵討伐東吳無論怎麼說都是合情合理的。那麼劉備出兵伐吳便是一種政治上的迴應,也就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目標。
二是趁東吳立足未穩奪回荊州戰略要地。東吳佔據荊州時間不長,當地門閥世家並未歸附,所以此時奪回荊州也是極有希望的。而如前文所述,在當初《隆中對》當中對於蜀漢的戰略規劃必須要佔據荊州才有希望爭奪天下,所以劉備伐吳的第二個戰略目標便是奪回丟失的荊州,從而重新在戰略上找回失去的主動權。
三是以打促和逼迫東吳屈服。如果前一階段戰爭進行得非常順利,那麼在奪回荊州之後,下一步蜀漢將進一步向東吳腹地縱深進軍。首先是要將此次出兵的利益最大話,而其根本目的卻是要透過戰爭迫使東吳屈服。這樣一來,一方面蜀漢可以彌補關羽丟失荊州的損失,另一方面使整個戰略格局重新回到孫劉聯盟共抗曹魏的局面上來。
四是收取江南半壁。這當然是劉備伐吳的最高目標,而前提必然是各方面戰鬥進行得異常順利,而整個東吳一瀉千里而直接導致崩盤。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麼劉備當然不介意率領蜀軍長驅直入,直接把江南半壁全部收入囊中。如此一來,則整個局面形成了南北對峙、劃江而治的局面。當然這樣的局面出現的機率極小,對於蜀漢來說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好,綜上所述,我們首先否定掉了伐魏的可能性,又總體分析了劉備伐吳的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總體來看,劉備不伐魏確實有一部分原因是“欺軟怕硬”!而選擇伐吳,對內是平息內部派系的政治訴求,從而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對外則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梯次伐吳計劃,透過層層遞進力求為蜀漢扳回局面。
所以,總得來說,劉備伐吳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結果,伐吳本身也的確是一項讓蜀漢翻盤的可行性方案,只不過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問題,夷陵一場大火幾乎是徹底斷送了劉備興復漢室的可能!
-
19 # 歷史黔
劉備攻打東吳一是戰略決策,二是為關羽報仇,並非欺軟怕硬
戰略決策
劉備攻打東吳其一就是為了奪回荊州,荊州地處位置特殊,位於魏、蜀、吳的交接地帶,有了荊州其實就等於擁有了奪取天下的主動去。
荊州北可伐曹魏,東可伐東吳,南可伐蜀漢只要利用好荊州,便有爭奪天下的機會,荊州地產豐富,劉表憑藉荊州一城,便可和各割據勢力爭奪天下,且荊州易守難攻。
而劉備想要興復漢室,荊州是必須要奪取的,不然想要奪取天下,就會困難重重。
為關羽報仇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曹魏,卻被孫權偷襲了大本營,北伐失敗,北伐失敗,曹操放棄追擊關羽,但是孫權的手下呂蒙,一心為周瑜報仇,對關羽趕淨殺絕,將關羽斬首。
關羽和劉備是結拜兄弟,一路走來,可以說是感情深厚,但是卻被人斬首,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報仇,無論是從良心還是領兵的角度,劉備都過不去。
所以並不是劉備欺軟怕硬。
東吳弱嗎?說東吳弱的,估計是因為劉備伐東吳的時候孫權向劉備示弱,其實東吳並不弱,孫權示弱劉備,其實是為了不想和劉備開戰,因為一旦開戰兩人都得不到好處,甚至還會被曹魏偷襲大後方,沒樣就得不償失,所以孫權才向劉備示弱。
東吳不弱
東吳實際上和蜀漢半斤八兩,兩國都曾單獨對戰強魏,而且都取得了勝利,蜀漢和曹魏在漢中交戰,最後蜀漢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
東吳和曹魏在江東交戰,曹魏攻打三次,均以失敗而告終,石亭之戰曹魏損失最為慘重。
所以其實後期上魏蜀吳實力已經縮小,差距大的只是資源和人口上。
-
20 # 君山話史
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在曹操生前,劉備尚且敢於叫板,更何況曹操已死呢?況且劉備的志向,是統一天下,志在天下者,又豈會畏懼強手呢?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攻東吳而非攻曹魏呢?
第一,劉備要奪回荊州之地劉備以傾國之兵攻打東吳,主要原因是孫權奪了荊州。
當時,劉備有兩種選擇,一是向東進攻,奪回荊州;二是置荊州於不顧,北上出漢中,進攻關中與隴西。那麼他為什麼不攻關隴而攻荊州呢?
首先,劉備一直把荊州視為自己的地盤,荊州被孫權搶去,哪裡能善罷甘休呢?不要說劉備,換任何一個人,這口惡氣都是咽不下去的,何況是皇帝!
其次,劉備在荊州有很好的群眾基礎。要知道劉備在荊州呆的時間很長,他先是投靠荊州牧劉表,赤壁之戰後,又經營荊州數年。當年曹操入荊州時,許多老百姓都願意跟著劉備逃亡,可見他是很得人心的。反觀關中、隴西,劉備毫無根基,怎麼可能放棄荊州而攻打關隴呢?
其三,攻荊州易而攻關隴難。從軍事角度分析,川蜀與荊州有水路相連,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無論是運送士兵或糧草都是容易的。倘若是進攻關隴,沒有水路,只能走陸路,而其間崇山峻嶺,無論是行軍或後勤,都是個大難題,這從後來諸葛亮北伐可以看出來。
綜合以上三點,劉備肯定要把奪回荊州作為第一選擇。
第二,為關羽報仇劉備以傾國之兵伐吳,除了有軍事目的外,還有個人因素,那就是為關羽報仇。
劉備與關羽的關係,名為君臣,實親過兄弟。在劉備發跡之前,與關羽、張飛就情如兄弟,《三國志》裡這麼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在劉備崛起過程中,關羽、張飛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史書用“萬人敵”來形容這兩位曠世猛將。
關羽被後人視為“忠義”的化身,對誰忠義呢?對劉備忠義。關羽曾經被曹操所俘,曹操愛其勇猛,有意招至麾下。當時曹操是帝國宰相,而劉備整天寄人籬下,漂泊不定,只要關羽投靠曹操,前程一片光明。但是關羽不為名利所動,他在殺顏良、破文丑後,算是與曹操扯平了,便不辭而別,又迴歸劉備陣營。劉備與關羽的情誼之深之厚,是任何人都無法相比的。
但是,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被擒殺,對劉備來說,兄弟之仇,不可不報。這也是劉備全力攻吳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魏強吳弱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如題者所言,劉備攻吳而不攻魏,是否因為魏國強而吳國弱,挑個軟杮子捏呢?
我認為不存在這個問題。
為什麼呢?因為強與弱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從國力上看,魏國肯定是比吳國要強。但是,魏國在關隴一帶的軍事力量,比起東吳在荊州的軍事力量,並不一定更強。
我們從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戰例中可以看到,魏國實力雖強於蜀國,然而在關中、隴西一線,軍事力量反而是不如蜀國的。因為魏國的重心在中原,又要分兵對付南面的吳國,因而在隴西、關中一線能夠佈署的兵力就有限。在諸葛亮北伐時,蜀軍的兵力上經常是佔上風的。用毛澤東主席的話說,這叫劣勢中的優勢。
與魏國相比,吳國看上去比較弱,但同樣擁有劣勢中的優勢。東吳的水軍在三國中是最強大的,劉備雖然擁有上游的地利,但是憚於東吳水軍,不敢從水、陸兩線發動進攻,棄水路而選擇陸路,這是他最終輸掉夷陵之戰的一大原因。因此,從區域性戰場來看,東吳並沒有那麼弱,而是有自己的優勢。
回覆列表
非也!無論版圖,人口,經濟蜀國都不如魏吳兩國。
想當初,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後東吳將領呂蒙趁關羽北伐之際,荊州兵力空乏,於是假扮成商人渡江突襲一舉攻下荊州史稱"白衣渡江"。後關羽兵敗被俘,為呂蒙弱殺。訊息傳至蜀地,舉國震動,張飛因逼迫將士趕製孝衣而毒打手下,併發出死亡威脅。手下驚懼絕望,於是趁張飛酒醉酣睡之際砍下其首級後投降東吳。
一時間,三兄弟去其二,劉備悲憤交加。不顧諸葛亮力勸,統兵百萬討伐東吳。東吳驚恐萬分,早已將呂蒙殺死,並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企圖禍水東引曹魏。曹操識破東吳計策,以漢壽亭候之禮厚葬關羽,立祀祭拜,供後人瞻仰。
呂蒙被殺後,陸遜出任吳國大都督,與劉備對峙七個多月後瞅準時機用火攻,一舉打敗劉備百萬蜀軍或死、或降,被消滅殆盡。
從此蜀國元氣大傷!
縱觀事情原委,我們可以知道,劉備攻打吳國並非是欺軟怕硬,懼怕曹操,而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倉促發動了一次復仇之戰。
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