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拾遺

    高曉松說甲午戰爭是中日對賭國運的一場戰爭,戰爭結果將直接決定兩國未來走勢。可見這場戰爭對雙方而言都極為重要,那麼這樣至關重要的戰爭,在核心戰場為什麼清朝沒有派出全部戰力呢?

    清朝當時有四支水師,分別是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其中參與黃海海戰的是北洋水師和滯留黃海的三艘廣東水師軍艦。當時各個水師情況如下:

    廣東水師負責駐防廣東海域,廣東水師雖然艦艇很多,但是大多數噸位小、艦齡長。戰鬥力有限,而且廣東離黃海最遠,遠距離增援對廣東水師來說有些勉為其難。此外,廣東商業發達,又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列強勢力在這裡盤根錯節,所以廣東水師的防衛壓力很重,因此不太可能北上增援。

    福建水師,原本福建水師是清軍最強的一支水師,可惜在中法戰爭的馬江海戰中,遭遇重創,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福建水師再也沒能恢復昔日榮光,由於海軍軍費缺乏,福建水師能夠作戰的只有“福靖”“福安”兩艦,且已嚴重老化,戰鬥力很弱。

    最有希望增援的是南洋水師,南洋水師離黃海戰場最近,而且實力相比福建、廣東要強不少,所以李鴻章抱有最大希望的就是南洋水師,他曾三次奏請朝廷派南洋水師增援。可是南洋水師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將才,需要北洋水師出人,丁汝昌與張之洞多次協商未果,最後也沒有出兵。

    綜合來看,四支水師各有各的問題,北洋水師的實力遠超其他三支水師,即便增援,對戰力提升效果也不會很大。

  • 2 # 曹老師xixi

    清末確實擁有四支艦隊,分別為,北洋艦隊,南洋艦隊,福建艦隊和廣州艦隊。

    在甲午戰爭時期,由於基本上只有北洋一支隊伍參與了與日本的戰鬥,因此有一種說法是甲午戰爭是北洋與日本的戰爭,也有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派敵一國的戰爭。

    關於甲午戰爭期間,清朝其他艦隊在幹什麼,為什麼會坐視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這就要從這三支艦隊的發展和與北洋艦隊之間的關係來說了。

    福建艦隊:福建艦隊又稱船政艦隊,是福建船政學堂的配套艦隊,建船政學堂是清朝設立的中國近代第一所專門培養海軍人才的軍校,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遠東艦隊突襲馬尾軍港,福建艦隊措手不及全軍覆滅,船政學堂也被夷為平地,雖然在甲午戰爭前,船政學堂已經復建,但其附屬艦隊幾乎所剩無幾,因此在甲午戰爭中,福建艦隊是愛莫能助。

    廣州艦隊:廣州艦隊在清王朝歷史上就比較悠久了,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關天培就是當時廣州水師的水師提督,後來洋務運動剛開始,廣州艦隊開始重新建設,但由於當時清王朝官員經驗較少,被歐洲人忽悠了很多次,一次買了很多蚊子船,一次買了一支不受清朝指揮的艦隊,後來在這個情況下,廣州艦隊的發展一直不怎麼樣了,直到甲午戰爭前夕,廣州艦隊一直沒有什麼具有戰鬥力的艦船,嚴格來說廣州艦隊對於清王朝的作用就現在所說的海岸警衛隊,因此在甲午戰爭中,廣州艦隊無能為力。

    南洋艦隊:南洋艦隊與北洋艦隊是在清王朝著名的海塞防之爭中同時產生的產物,其艦船質量、艦艇數量都僅次於北洋艦隊,規模遠高於復建後的福建艦隊和廣州艦隊,在中法戰爭中,南洋艦隊還分別配合鎮海薛福成和臺灣劉銘傳擊退了法國艦隊。至於為什麼甲午戰爭中,南洋坐視北洋全軍覆滅,這是因為清王朝嚴重的派系之爭,而派系之爭中最嚴重的就是淮湘之爭,也就是李鴻章和左宗棠的爭鬥,早在新疆收復戰中,李鴻章千方百計阻撓左宗棠進軍新疆,弄死了左宗棠的財政大員胡雪巖,阻止曾紀澤北上莫斯科,到了甲午戰爭了,南洋艦隊作為湘軍勢力,會全力幫助淮軍勢力嗎?顯然不會,兩個艦隊矛盾日深,早在建設期間,李鴻章就動用關係,將原本屬於南洋艦隊的費用挪用北洋,建設李鴻章自己的王牌艦隊,不過南洋艦隊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在甲午戰爭中,派了幾艘“廣”字頭軍艦協防,但是作用幾乎微乎其微。

    這就是為什麼甲午戰爭,這三支艦隊坐視北洋覆滅的原因,其實清王朝在建設海軍的時候,戰略就有問題,應該類似日本一樣,建設一支聯合艦隊,而不是建設地方艦隊,如果四支艦隊合併,統一領導部署,相互配合,海戰方面肯定會更有優勢,“任爾幾路來,我就一路去”,但是,朝廷已經腐朽,慈禧害怕軍隊集中於個人,尾大不掉,李鴻章的目的就簡單了,他要建設自己的軍隊,而不是國家的艦隊,所以對於其他派系他要不會要。等到清王朝明白了,合併了,為時也晚了。

  • 3 # 萌萌少爺的生活

    主要北洋海軍是李鴻章一手創辦的,表面上聽從清政府的中央政府統治,其實還是李鴻章說的算,而福建海軍和南洋海軍都是地方大員創辦的,福建海軍在中法戰爭的時候早已元氣大傷,就算想救也不成氣候,而且當時的海軍基本都是各自為政,只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清政府當時也並沒有建立像日本聯合艦隊那樣的海軍統籌機制,都是各看各的把戲,最重要的還是體制問題,新的制度打敗了舊的制度

  • 4 # 誠哥100

    仔細一看歷史就會發現,不是不想支援,而是不能支援。一般人的眼裡,成軍於1888年的北洋水師是最強的。但在之前,其實最強的是建立於1875年的福建水師。它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在1884年中法戰爭前,在規模、實力上為各艦隊之首。但在中法戰爭中,法國艦隊偷襲停泊在馬尾軍港的福建水師,水師幾乎全軍覆沒。當時兩軍實力差距巨大,法國艦艇配置重炮,全身鐵甲艦。而福建水師艦艇都是木肋甲板,火炮也沒有法軍先進。這讓清政府認清了與世界先進海軍的巨大差距,從而在後來北洋水師建設上投入巨大資金,先後購進多艘鐵甲艦,北洋水師也一躍而成為亞洲第一海軍。反過來,中法戰爭後的福建水師缺乏艦艇及經費,難以恢復實力,僅兩艘可用於戰鬥,已經元氣大傷。甲午戰爭中自然無實力北上支援。 南洋水師1875年建立,於1884年初具規模,在甲午戰爭前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中法戰爭中,南洋水師派出5艘艦艇支援福建水師抗擊法軍。但在海上與孤拔的9艘法艦打了遭遇戰,還是因實力差距被迫退避入港,其中兩艘自沉。剩餘三艘戰艦駛入海防重鎮鎮海,配合鎮海守軍與法國艦隊打了鎮海保衛戰,取得了勝利。中法戰爭後,南洋水師也長期停止購買新艦,實力也不足以在甲午戰爭中北上支援。 廣東水師在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小,是張之洞在沒有朝廷撥款的情況下,靠著本地發達的商業咬牙攢出來的一支海軍。而恰好在甲午戰爭爆發前,隸屬於廣東水師的三艘戰艦“廣甲”“廣乙”“廣丙”在渤海灣參加合練,最後被臨時編入北洋水師戰鬥群參加了甲午海戰。

  • 5 # 史趣奇談

    大大小小原因很多,不過最關鍵的還是怪當時的清政府腐朽,本應該用在水軍上的軍資卻被慈禧太后用來做大壽,最終日本打過來的是鐵甲艦,而南洋水師卻還是木殼輪船……

  • 6 # 幽草沐晚晴

    在和西方列強的戰爭中屢屢吃虧後,清朝意識到不變更思路不行了,朝廷上下興起了一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之後洋務運動開啟。由於在對外作戰中的海戰實力和西方差距太大,作為洋務運動在軍事方面的一個體現,新型海軍的建設也提上日程。

    清朝主打的牌是北洋艦隊,國庫資金的支援力度非常大,所以北洋艦隊購入的軍艦在當時也算是實力不錯的,但因為清廷腐敗,慈禧太后故意剋扣軍費用來享受,致使軍隊補給跟不上,軍艦維護和彈藥補充都有很大問題。所以在和日本軍隊的甲午海戰中,雖奮勇無畏,依然遭受了失敗,幾乎全軍覆沒。

    在同一時期,清朝還養了另外3支海軍。在北洋艦隊對敵作戰的時候,這三支海軍都去哪兒了?

    這三支海軍是南洋艦隊、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南洋艦隊從名字上就知道和北洋艦隊是同一批籌建的,籌建人是當時的兩江總督沈葆楨,因此,主要的巡防地區是兩江一帶。這支海軍的實力排在北洋海軍之後,是第二位,不過實力上卻差得很多,戰艦噸位較小,火力也不大,軍費接近北洋艦隊十分之一。南洋艦隊也參加了一些重要海戰,中法戰爭期間,在陸軍對抗的同時,南洋艦隊在海上也和法軍有過交手,還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另外兩支海軍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規模比南洋艦隊又要小不少。福建水師的前身是左宗棠創立的江南水師,後來轉交給沈葆楨經營,由於經費捉襟見肘,海軍實力非常一般,戰鬥力低下,在中法戰爭中被擊潰,戰艦所剩無幾。

    廣東水師是成立最早的海軍艦隊,清朝前期就成立了,兩次鴉片戰爭它都參加了。在北洋艦隊籌建期間,它也曾隨之更新了裝置,不過總體實力和福建水師是一個級別。宣統元年,上述四支海軍合併為巡洋艦隊,各自的服役歷史全部終結。

  • 7 # 歷史淘沙

    當時參加甲午海戰的是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其實廣州水師只排了三艘艦船參加了戰鬥,其他兩支水師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為什麼不參加甲午海戰那?原因有三:裝備不行,備戰思想不足,戰爭形式發展不再需要海軍支援。

    清朝四大水師,能拿的出手的只有北洋水師,其他三大水師每年的經費加起來還沒有北洋水師的一半,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尚且軍費不足,其他四大水師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其中福建水師在1884年中法戰爭的時候,被法國海軍統帥孤拔擊潰,幾乎全軍覆沒,戰後也沒有重建,幾乎就是有等於沒有。

    當發生了甲午海戰之後,李鴻章就上奏朝廷請求南方的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北上增援,結果兩大水師集體回覆,艦隊沒有指揮,沒有辦法增援,請求北洋艦隊加派指揮人員,這就說不過去了,好歹也是兩大水師,打不贏仗了要緊,能牽制敵方兵力也行啊。甲午海戰都開打了,你這邊連艦隊指揮都沒有,足可見當時的清朝戰爭動員有多差勁。

    眾所周知北洋艦隊最終覆滅並不是在海上被擊沉,而是在軍港內自沉或被俘獲。甲午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在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採取了‘避戰保船’的策略,之後北洋艦隊就一直待在威海軍港內,直到全軍覆沒。所以戰爭到後來就沒有海戰了,主要開始進行陸戰,這樣一來就不再需要其他水師前來支援。

    甲午海戰結果實在是令人扼腕,以當時的裝備,如果能下定決心與日本一戰,定能擊潰日本海軍,日本也會倒退好幾十年,之後就不會有侵華戰爭,中國也不會遭受半個世紀的屈辱。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8 # 神都布衣話歷史

    發生在公元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關係到中、日之間國運的一場重要戰爭。而主要過程發生在海上——甲午海戰。這其中的黃海海戰又是關鍵戰役,兩國在黃海北部展開海軍對決。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日本獲勝,清朝水師戰敗。

    當時清朝在黃海戰場上投入的主要兵力有,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其中北洋水師為主力,廣東水師只投入三艘艦船。其實,甲午戰爭爆發時,清朝除北洋水師,廣東水師外,還有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總共四支艦隊。那另外兩支艦隊為什麼沒有參戰呢?據考證,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裝備落後。在戰爭爆發以前,清朝的大筆海軍經費都被挪用,導致艦船長久失修,新艦船缺乏,彈藥也嚴重不足。

    第二,缺少人才。因為全國最優秀的水軍將領,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北洋艦隊。其他艦隊嚴重缺乏指揮人才,開戰後,即使其他艦隊想去增援,也力有不逮!

    第三,政令多出。雖然這四支艦隊都算是清朝海軍,但卻是由不同省份的不同大臣們組建的。互相之間,掣肘嚴重。所以直到開戰,另兩支艦隊也沒有出動。

  • 9 # 人在旅途174781077

    大清朝的軍隊各顧各的,沒有統一領導,協同作戰的理念!北洋水師在劉公島被伊東佑亨指揮的艦隊包圍時,陸地上的山東巡撫也不支援他們!大清朝沒有人研究海陸協同,陸路配合作戰的理論。人們的心思都用在討慈禧太后高興上了!

  • 10 # 青悠論史

    在清朝洋務運動的30餘年間,清政府先後建立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閩洋水師)和廣東水師(粵洋水師)四支中國近代化艦隊。

    在這四支艦隊中,北洋水師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支。在北洋艦隊鼎盛時期,其共擁有各型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海軍官兵4000餘人,在當時世界各國海軍艦隊中排名第九。

    除了北洋水師,清朝其他三支水師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但是在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的之後,除了北洋艦隊全體和李鴻章戰前從廣東水師借調來參加會操的“廣甲”、“廣乙”和“廣丙”三艘小型巡洋艦外,其他兩支水師沒有派出一艘艦艇前去助戰。那在戰爭進行的時候其他兩支艦隊去哪裡了呢?它們為什麼不派兵支援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剩下的兩支水師的實力。

    南洋水師

    作為清朝排名第二的海軍,南洋水師自建軍初始就備受矚目。1875年,新升任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禎受命開始在經營福建船政的同時籌辦南洋海防,開始建立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前,南洋水師的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

    雖然名義上是全國第二,但由於清廷主要集中力量發展北洋海軍,因此無論是在資金、裝備還是人員訓練上,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的實力相差懸殊。由於資金缺乏,南洋水師的大部分戰艦主要採購於江南造船廠和福州船政局,只有少量船隻購自英、法、德等西方國家。因此,當時南洋水師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衛江浙一帶的海防。

    南洋水師的建立者是兩江總督沈葆楨,而沈葆楨作為左宗棠的摯友且左宗棠對他有著知遇之恩,自然與李鴻章之間的關係有些微妙。再加上李鴻章為了北洋水師的利益,不斷在任何事情上佔南洋水師的利益,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開始出現。

    同樣是國家的水師,北洋和南洋之間的待遇卻截然不同,因此也使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甲午戰爭之前,李鴻章就預料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因此想從南洋水師調四艘主力巡洋艦來加強北洋艦隊的實力,但卻遭到了當時南洋大臣張之洞的極力反對,無奈只能作罷。

    在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損失了五艘軍艦。眼看北洋水師元氣大傷,李鴻章再次向朝廷提請調撥南洋水師四艘重型巡洋艦支援。但是,即使在這個節骨眼上,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南洋大臣張之洞依舊抗命,藉口防備日軍襲擊東南沿海,不派一艘戰艦,坐觀北洋水師的成敗。

    福建水師

    福建水師又稱閩洋水師,由福州船政局節制,是當時裝備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艦隊。在1884年中法戰爭之前,它的規模,實力均為國內之首。

    1884年,中法在福建海域爆發了馬江海戰,在法軍艦隊的突襲下,福建水師被迫倉促應戰,由於裝備老化落後,實力差距巨大,福建水師的火炮對法國艦隊的鐵甲基本沒有威脅,而法國艦隊所配置的重炮,則輕易擊穿福建水師的木肋甲板。 海戰不到半小時,福建水師的11艘戰艦,就有 揚武、濟安、飛雲、福星、福勝、建勝、振威、永保、琛航9艦被擊毀,另有伏波、藝新兩艦自沉,19艘運輸船全部沉沒,水師官兵殉國者七百六十人。結果福建水師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再也未能恢復往日氣象。 此後福建水師在缺乏艦艇及經費的窘境下,已難成軍,且艦體嚴重老化,只有“福靖”和“福安”可編入艦隊戰鬥序列,其餘艦隻只能作為偵察、運輸等輔助艦船使用。

    因此為什麼其他兩個水師不派艦隊支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由於清廷內部之間派系爭鬥激烈,都在想著己方失利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故意不派兵支援。

    二,由於當時清朝主要發展北洋艦隊,其他艦隊裝備總體十分落後,即使前去支援也無濟於事。

    三,距離戰場遙遠,即使長途跋涉過去了,以疲憊之師應付做好準備的日本聯合艦隊,終將一敗。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李鴻章曾經哀嘆自己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一國之師”,豈能不敗。

  • 11 # 小龍快飛zzy

    在清朝末年,尤其是滅掉太平天國之後,還有遭受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之後,清政府意識到了統治危機。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統治,開啟了所謂的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的實質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所以跟日本同時期的明治維新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洋務運動失敗了,清政府夢想中的富強沒有實現,反而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日本躋身帝國主義列強。都知道晚清建立了一支實力非常強大的北洋艦隊,這就是洋務運動的其中一個成果,不過最後隨著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全軍覆沒,這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實際上在洋務運動過程中,清政府是建立了四支近代化海軍的,除了最知名的北洋艦隊,還有南洋艦隊、福建水師、廣東水師。

    一、南洋艦隊

    公元1875年(光緒元年),時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的沈葆楨(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女婿)在創辦福州船政學堂的同時,籌建南洋艦隊,南洋艦隊是跟北洋艦隊同時籌建的,公元1884(光緒十年)初具規模,公元1888年(光緒十四年)與北洋艦隊同時正式成軍,是僅次於北洋艦隊的清朝第二強的海軍,主要負責兩江一帶的海防。不過雖然是清朝第二強,但從艦隊規模上看,卻遠遠比不上的北洋艦隊,每年的海軍軍費開支都不到北洋艦隊的十分之一,無論是戰艦噸位、火炮裝備、海軍將領等各方面都比北洋艦隊差很遠。南洋艦隊參加了中法戰爭,曾經對法國海軍造成過一定打擊。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南洋艦隊部分戰艦調到北洋艦隊。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合併為巡洋艦隊,南洋艦隊至此退出歷史舞臺。

    南洋艦隊

    二、福建水師

    福建水師成立比北洋艦隊、南洋艦隊都要早,成立於公元1879年(光緒五年),最早是由左宗棠在同治年間創立的江南水師發展而來,後來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去了平定回亂和收復新疆,籌建海軍的任務就交給了沈葆楨。福建水師的實力在北洋艦隊、南洋艦隊未成軍之前,是實力最強的,但後來清政府削減了福建水師的軍費開支,令其發展停滯不前。公元1884年(光緒十年)爆發中法戰爭,其中有一場叫做“馬江海戰”,就是福建水師和法國海軍打的,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而且戰後沒有恢復多少,形同廢棄。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福建水師和北洋艦隊、南洋艦隊一同合併為巡洋艦隊,福建水師至此退出歷史舞臺。

    福建水師

    三、廣東水師

    廣東水師與其他三支近代化海軍相比,成立時間最早,早在清朝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後,由於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只留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所以只在廣東建立了水師。廣東水師自從建立開始就參加過很多戰役,包括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等。後來清政府覺得廣東水師的科技和裝備等已經完全落後於西方,所以洋務運動期間,也撥了軍費加快近代化建設,不過從規模上看也跟南洋艦隊相差甚遠,跟福建水師差不多,更不要說跟北洋艦隊的差距了。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四支近代化海軍一起合併為巡洋艦隊,廣東水師至此退出歷史舞臺。在清朝末年,尤其是滅掉太平天國之後,還有遭受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之後,清政府意識到了統治危機。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統治,開啟了所謂的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的實質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所以跟日本同時期的明治維新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洋務運動失敗了,清政府夢想中的富強沒有實現,反而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日本躋身帝國主義列強。都知道晚清建立了一支實力非常強大的北洋艦隊,這就是洋務運動的其中一個成果,不過最後隨著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全軍覆沒,這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 12 # 一蓑煙雨gg

    甲午戰爭對中日兩國影響深遠,它關係近代中國的歷史轉折,也決定整個東亞格局的變動。當時清朝內部也意識到,過去敗給列強,可以說是器械不如他人。

    如果敗給日本,就會喪失民心。應對這樣的戰爭,勢必要集中所有資源,全力投入戰爭。

    當時清朝在黃海戰場上投入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其中北洋水師為主力,廣東水師只投入三艘艦船,而且還是因為滯留緣故,才被一併投入戰場。

    對於戰局,李鴻章認為:“將來非添置鐵艦並大快船十數艘,並擴充製造機器廠局,斷不足制倭。”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以駐地來說,最有希望支援甲午戰爭的海軍是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

    跟其他水師相比,廣東水師雖然成立較早,艦船數量頗多,但規模較小,實力較差,沒有辦法做到長途增援。

    南洋水師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它只有木殼輪船,沒有鐵甲艦船。更糟糕的是,南洋水師缺乏將才。全國最優秀的水軍將領,基本集中在北洋。

    因為北洋水師統帥丁汝昌跟張之洞協商不定,最後也沒有出兵。

    再加上李鴻章調兵作戰時,以偏向北洋為主,對南洋軍隊往往不屑一顧,認為南洋艦船對時局沒有幫助。

    起初時,英國得到日本回復,不準備進攻南洋,可事後不久,日本隨即反悔,又有進攻南洋的跡象。所以,當時南洋只能提高戰備。

    另一面,南洋水師的防禦以艦船配合炮臺作戰。如果艦船北上,失去炮臺支援,憑藉南洋水師艦船的質量,難以抵禦日本海軍進攻。

    軍機處對戰局情況並不瞭解,作出決策判斷,往往只憑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張之洞還曾向廣東水師調人,哪怕水師學堂學生也可以,但還是沒有效果。

  • 13 # 宇澤歷史

    首先,可以說中國近代海軍的創辦與建設之路是非常坎坷與曲折的,自鴉片戰爭中國被開啟國門之後,晚清政府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了自救的洋務運動。除了引進西方先進科學生產技術之外,還走上了艱難的近代化海軍建設之路。在驚了了亨利·華爾購艦與阿斯本艦隊兩次向國外購艦慘遭失敗之後,也使清政府的當局者認識到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為永遠之利”,並不能完全依賴外國人購買艦艇以組建自己的海軍艦隊,應建廠造艦。

    自此,晚清末期的中國海軍建設也走上了從買艦——造艦——買艦的道路。

    清末的四支海軍

    晚清末期創辦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先來說一下參加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兩支水師概況。從廣東水師開始說起,廣東由於是兩次鴉片戰爭的首發地,其地方的主政大臣很早便開始仿造西洋堅船利炮和購買外國軍艦來擴充自己的水師部隊。廣東水師有外洋、內河兩支,額定編制22700餘名,大小舊式炮船180餘艘。洋務運動之後開始邁進建設近代化的海軍道路,最初廣東水師向英、發購置了七艘兵船。1874年,創辦廣州機器局後又實現了自行建造兵船。1875年,劉坤一出任兩廣總督之後自籌資金以購艦、造艦擴充水師,而後接任的張樹聲、曾國藩受到了經費的困擾,以至於廣東水師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到了188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開戰前十年的時候,張之洞接任了兩廣總督,開始著手建設發展廣東水師,除了11艘“雷”字號魚雷艇之外,還擁有中小兵船25艘,在當時的四大水師之中,廣東水師實力排名最弱。在1884年——1889年的6年間,廣東水師共新增艦艇12艘,排水量總計6300噸。其中,由福建馬尾造船廠建造的三艘巡洋艦:“廣甲、廣乙、廣丙”也在後來的南北洋大會操之中北上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歸北洋水師指揮,其中“廣甲、廣乙”在黃海海戰、豐島海戰中被擊毀自爆沉沒,“廣丙”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倖存被編入日本海軍。

    再就是作為晚清四支水師中實力最強的北洋水師,在第一次海防大籌議之後,北洋水師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先是從英國引進了最早期的四艘蚊子船,而後有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式蚊子船、撞擊巡洋艦、穹甲巡洋艦、鐵甲艦、裝甲巡洋艦、魚雷艇,到了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擁有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七艘巡洋艦(“濟遠”、“經遠”、“靖遠”、“來遠”、“致遠”、“超勇”、“揚威”)、6艘炮艦(“鎮邊”、“鎮中”、“鎮北”、“鎮南”、“鎮西”、“鎮東”)、3艘訓練艦以及其他若干輔助艦船,後又從福建船政調入“福龍”號魚雷艇、“平遠”號岸防鐵甲艦。從其艦船數量和效能上位居中國海軍之首,當時的實力在亞洲各國其他海軍中也是排在首屈一指的位置,但由於得不到持續性的發展,最終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接下來就是福建水師,其也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在1884年中法戰爭之前,福建水師的實力可以說是位居中國海軍之首,同時也是當時裝備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艦隊。1874年福建水師共計有18艘軍艦(其中三艘購自國外),在日本侵臺事件發生後,福建水師的艦船也全部用於加強臺海防務。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福建水師遭受重創,幾乎全軍覆沒。其中以旗艦“揚武”在內的九艘戰艦被擊毀擊沉,另有“伏波”、“藝新”兩艦自沉,19艘運輸船全部被擊沉。此戰之後,福建水師再也未能恢復往日的規模,所以在甲午戰爭中北上支援北洋水師也是根本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緊接著就是實力略為次於北洋水師的南洋水師,其前身是江蘇地區原有的兩支舊式水師,一支是順治初年建設的江南水師,另一支是同治年間由湘軍水師改編而來的長江水師。到了1884年中法戰爭之前,南洋水師經過十幾年的建設與發展,共有巡洋艦、炮艦等十七艘總噸位約為兩萬噸,其中最先進的是兩艘從德國訂購的“南瑞”、“南琛”號巡洋艦。在中法戰爭之中,南洋水師突遇法艦,兩艘軍艦被迫自沉,而後又因意外沉沒一艦。

    為何甲午戰爭中,另外兩支艦隊不北上支援?

    關於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點那麼必然是跟清政府執行的劃疆而守、分洋建軍的制度有關係。至甲午戰爭之前,在分防劃域建設海軍的過程中,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也分別由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與兩廣總督分別統管,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況且,中日甲午海戰主要爆發在北洋地區的海域,那麼勢必應該由北洋水師直接進行防禦任務,而其他海軍艦隊只需守好自己的防區就足以了。

    鑑於分洋建軍、劃疆而守,四支艦隊難以統一指揮排程的情況,清政府也在1885年10月份建立了海軍衙門,但實質上並沒有真正成為海軍的領導指揮中樞,由於清廷不能對各支艦隊實行統一排程,也就無法發揮其整體的實力水平,以至於當時有人形容北洋水師是以一己之力搏日本一國。

    再從軍力方面來看,廣東水師能調撥給北洋水師的軍艦都已經北上參戰了,四支水師中就餘下了福建水師與南洋水師。其中,福建水師中法馬江之戰中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壓根就沒有能力北上支援北洋水師。而作為實力較強的南洋水師,雖在中法戰爭中有小小的損失,但還擁有大型巡洋艦10餘艘,不過由於是分洋建軍,南洋水師並不能歸清廷統一指揮調動,再加上派系之見,南洋水師始終沒有北上支援李鴻章所創辦的北洋水師。到了甲午戰爭時期,北洋水師在海戰中慘敗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之時,光緒帝曾親自頒佈數道嚴旨翠吊南洋軍艦,但都被兩江總督一一託詞所抗拒不遵。

    就我個人而言,倘若南洋水師北上支援北洋水師的話,作用也不大,也不能改變甲午戰爭清政府即將慘敗的局面。自日本對中國不宣而戰的豐島海戰之後,為了能奪取中國黃海的制海權,徹底擊敗北洋水師。日本聯合艦隊也根據各艦的效能重新調整了戰鬥序列,由“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扶桑”、“比叡”組成聯合艦隊本隊;由航速較快的“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穂”組成第一遊擊隊;由“武藏”、“金剛”、“高雄”、“大和”、“葛城”、“天龍組成第二游擊隊;由“赤城”、“大島”、“愛宕”、“筑紫”、“摩耶”、“鳥海”以及六艘魚雷艇和其他若干附屬艦船組成第三游擊隊。

    甲午海戰中,比南洋水師軍艦更加先進的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面對日軍新式軍艦以及速射炮的強大殺傷力,致使整個北洋艦隊被擊沉或是自毀沉沒了五艘軍艦,而日本僅僅以五艘軍艦遭遇不同程度的重創就獲得了整個黃海海戰的勝利,從而奪得了黃海的制海權。

    再看南洋水師的那些老舊軍艦,暫且不論能不能北上支援,就算北上支援了,能抵抵擋住日本聯合艦隊速射炮的攻擊嗎?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 14 # 薩沙

    當時滿清有4支海軍:北洋、南洋、福建、廣東。

    其中福建水師在當年中法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連馬尾造船廠都被炸燬了,可以忽略不計。

    再說廣東水師,是4支海軍中實力最弱的。

    然而,在甲午戰爭中,只有6000多噸排水量,12艘軍艦的廣東水師,將最新式的廣甲、廣乙、廣丙3艘巡洋艦(3艘軍艦總排水量就有3000多噸,佔了艦隊一半)全部派到北方,歸屬北洋水師指揮。

    然而,這3艘火力尚可,但鐵脅木殼導致防禦力薄弱,根本不是火力極強的日本聯合艦隊對手。

    同時排水量只有1000多噸,而聯合艦隊主力艦排水量都有4000噸,差距非常明顯。

    這3艘軍艦,基本都是被日本鬼子秒殺的。

    首先是廣乙號在豐島海戰中,被日軍吉野號、秋津洲號、浪速號圍攻,一瞬間就被重創,官兵死傷過半,軍艦踉蹌逃到近海擱淺自毀。

    然後是廣甲號在黃海海戰中,同濟遠號一起開溜,結果觸礁自毀。

    廣丙號堅持到最後,但也沒起到什麼作用。輜重,它在劉公島投降,被日軍繳獲。

    剩下的南洋水師,則一艘軍艦也沒有派出。

    這主要是南洋水師,同北洋水師都很大的矛盾。

    在海軍組建初期,位置同樣非常重要,拱衛上海的南洋艦隊處處被李鴻章排擠,經費被搶走,好的軍艦也被截留,雙方矛盾很多。

    在南洋水師看來,多次使用陰招的李鴻章是死是活,同他們沒有關係。

    另外,就算南洋水師有心幫忙,也是無力的。

    當時南洋水師的實力,無法和北洋水師相比。

    表面上有10多艘軍艦,然而其中4艘為蚊炮船。這種設計有重大問題的小型炮船,實戰中基本無用,純屬擺設。

    另外5艘主力巡洋艦,其中3艘"開濟"、"鏡清"和"寰泰"是福州船政局自造的,為鐵脅木殼,也就是木殼船。

    這種船在10多年前的中法海戰,被法國軍艦短時間內一掃而光。

    現在海軍火炮技術已經大大進步,火力比當年強了好幾倍,這種木殼船根本就不能用。

    如果和日本聯合艦隊正面對抗,面對對方單艦10多門中口徑速射炮,它們恐怕能夠堅持5到10分鐘就是奇蹟。

    效能很接近的廣甲、廣乙、廣丙,基本都是被秒殺的。

    那麼,唯一能夠撐場面的,就是"南琛"、"南瑞"兩艘從德國買來的巡洋艦。

    但搞笑的是,這2艘軍艦也很爛,是南洋水師私下購買的。它們是左宗棠透過中間商,從德國霍華德造船廠購買的,不是國家和國家購買的渠道。

    因為購買不正式,所以中間商和霍華德船廠完了很多貓膩,比如將鋼甲簡化為一層厚鐵皮,將發動機換成廉價型號等等。

    其他問題不談,這層鐵皮其實同木船沒有什麼區別,不能起到防禦作用。

    如果他們強行參戰,也是送人頭被聯合艦隊秒殺的貨。

    所以,南洋水師第一不能來,第二不想來。

  • 15 # 唯戀無名

    清末有四支海軍,分別是“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海軍是互不同屬的。當時北洋海軍歸屬於李鴻章,其實力也是四大海軍中最強的;南洋海軍歸屬於地方實力派中,實力排第二;福建海軍歸屬於閩浙總督;廣東海軍則是歸屬於兩廣總督。

    其中,福建海軍在中法戰鬥中,早早的就被打沒了,幾乎全軍覆沒。因此,也就不可能參加甲午戰爭了。

    廣東海軍,19世紀60年代始建,是四大海軍中實力最弱的。據記載,當時,廣東海軍有12艘軍艦,總排水量只有6000多噸,平均下來,一艘軍艦隻有500噸位。

    而甲午戰爭中,日本軍艦噸位是4000多噸,比較下來發現,廣東海軍根本不夠看。

    南洋海軍,19世紀70年代始建,當時,南洋海軍一共有17艘軍艦。主要分佈於江蘇沿海和長江下游巡防。

    17艘軍艦,看起來很多,但是實際有戰鬥力的卻沒有。17艘軍艦中,有4艘蚊炮船,這種船是一種小型偵查船,實際沒有戰鬥力。

    5艘主力軍艦,其中2艘是德國進口的,3艘是自造的。德國進口的那2艘,戰鬥力和規模都不差。但是關鍵是沒有將才。當時南洋海軍都是一群庸才,根本沒人真正將領,因此,"南琛"、"南瑞"兩艘從德國買來的巡洋艦,雖然裝備好,但是卻發揮不出作用。

    "開濟"、"鏡清"和"寰泰"這3艘是福州船政局自造的。清末,官員貪汙,經常挪用公款。本來,"開濟"、"鏡清"和"寰泰"這3艘船應該是鐵外殼,奈何,軍費挪用,沒錢,只能用鐵脅木殼代替,也就是木殼船。

    這種船和日本軍艦對上,那就是送人頭,有去無回。

    總體而言,四大海軍之所以只有兩個參加了甲午戰爭,是因為,只有這兩個有能力和日本軍艦一戰,其它兩大海軍根本沒實力,就算強行去了,那也是送人頭罷了。

  • 16 # 水色無影

    南洋艦隊上有人對日本人說,北洋的事兒跟我們沒關係,我們不會插手的。後面八國侵華時,李鴻章他們還在南方搞了個五省聯保,不承認北京的求救,認為是偽昭!說白了就是為了自保!

  • 17 # 西府趙王爺

    清朝這四支海軍分別是北洋、南洋、福建以及廣東水師。而參加戰爭的分別是廣東水師和北洋水師。南洋和福建水師並沒有參戰!

    北洋水師咱比較熟悉,李鴻章李中堂嘔心瀝血之作,當年的亞洲第一艦隊!即使是拿到當時世界上,也是極強的存在。單論噸位和艦艇數量,在甲午戰爭之前,北洋水師是完全壓制日本的。

    特別是定遠(旗艦)和鎮遠這兩艘鐵甲鉅艦,一水兒的德國貨,超過7000噸的排水量以及四門305mm克虜伯主炮,在19世紀80年代的亞洲,絕對是無敵的存在。

    然而甲午一戰,北洋水師歷經黃海、威海衛兩敗,全軍覆沒。

    與之一同覆滅的還有半個廣東水師。

    廣東水師是四大水師中成立最早,但也是實力最弱的一支。相比於其他三支一開始就參照西方近代海軍建設的“新軍”,廣東水師只是在原廣東綠營水師編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也就是就買了一些新式軍艦。

    截止甲午戰爭之前,廣東水師只有近代化軍艦37艘,這裡面超過千噸的也就三艘,分別是廣甲、廣乙、廣丙木製巡洋艦,其餘都是些小船。算下來廣東水師的總噸位僅僅萬噸左右。

    不誇張的將,整個廣東水師,抵不上一艘定遠艦!

    甲午海戰中,廣東水師中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艘主力戰艦,也參戰了。結果也是全軍覆沒。至此,廣東水師再也沒有超過千噸的近代化軍艦了,名存實亡!

    那麼既然廣東水師都參戰了,那麼南洋和福建這兩支水師在幹嘛呢?

    首先是派系問題,南洋和北洋兩派是死對頭,當年海軍初建,後孃養的南洋水師受盡了委屈,經費被剋扣,軍艦被截留,他們肯定不願意幫李鴻章出頭。而福建水師作為左宗棠的曾經嫡系,自然也不是太喜歡李鴻章。

    當時李鴻章曾多次奏請要求張之洞和他的南洋水師出兵北上,可張之洞就是不出兵。這把李鴻章氣得夠嗆。不過想來也是,張之洞可是敢和八國聯軍簽訂“東南互保”協議得狠人啊,慈禧他都敢不救,別說你李鴻章。

    當然也不能全說張之洞故意不救,在國難面前,大家應該摒除間隙,同仇敵愾。但是他確實是有心無力!

    南洋水師雖然是清朝僅次於北洋的第二大艦隊,但其實力差了太遠。前面提到了他們得到朝廷的支援遠不如北洋,其艦隊規模要小很多。再者後來在中法戰爭期間,南洋艦隊與法國人死戰,損失慘重,一直處在修養之中。

    至於福建水師,面對的是和南洋水師一樣得境地,甚至於更慘。中法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馬尾一戰後,能打的僅剩福靖號一艘,還不如廣東水師

    支援北洋,實在是有心無力!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誰也沒想到北洋艦隊會輸,或者說會輸得這麼慘,所以開始就沒做支援得準備。而後來清朝態度不堅定,不想死戰,一會兒打一會兒不打,結果北洋艦隊在威海衛被人家關著門打。堅守一月有餘,也未見有援兵,最終全軍覆沒。

  • 18 # 漩渦鳴人yy

    這一點你就冤枉了這三支艦隊,清政府建立了四支艦隊,南洋,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

    廣東水師派了三艘戰艦,也是他手裡面實力最強的三艘戰艦,去支援了北洋水師,但是收效甚微。為什麼廣東水師裡面最強的三艘戰艦在北洋水師裡面連號都排不上,至於拉出去當炮灰的資格都不夠,這怎麼說也是派了一支艦隊過去增援了,算是盡到了自己之所能。

    這個福建水師不可能去支援北洋水師,在這之前,中法爆發了馬尾之戰,這其中福建水師被打的只剩下一艘戰艦,談何去支援北洋水師。

    在這其中,南洋水師是最冤枉的一支艦隊,大家都說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因為派系問題,雙方之間鬥個你死我活,最後做是北洋水師的滅亡,這是真的,在這之前,李鴻章做了幾乎相同的事情。

    在這之後,南陽水似的建立可以說是舉步維艱,為什麼左宗棠是南陽派,南陽派,河北楊派不對付,但是國家給的錢也就那麼一點兒,所以為了能夠完成高大上的建設計劃,大部分的錢都要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說誰底子好就投資給誰,恰巧北洋水師的底子比較好,所以大部分的錢全部。給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甚至於有一段時間一分錢都沒有。

    不知道這個時候,左宗棠上臺,左宗堂來到了南洋水師,改變了之前南洋水師所謂的高大上的建設計劃,提出了一套近海防禦的策略,就是說水軍不再是單獨作戰,而是配合陸迪麗的近海作戰,這誰都知道,左宗棠這是無奈之舉,沒錢買高大上的戰艦,只能夠去買一些小型的戰艦充充門面!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情況,南洋水師的戰鬥力太差,跟擁有兩艘萬噸級別的北洋水師比起來,南洋水師簡直就是一個弟弟,在這之後,北洋水師面對日本人的挑戰損失慘重,要求南洋水師進行增員,拿到這份增援的命令,南洋水師可以說像吃了蒼蠅屎一樣難受,最後被逼無奈之下,南洋水師做了自己的妥協,你可以把我的戰艦開走,但我人不過去,你派人過來接收我的戰艦。

    事情還沒辦完,南洋水師那邊,老窩就被人給端了,這一間支援的事情不了了之,用亮劍裡面楚雲飛的力量來講,都是中國的國防力量損失了,誰都會覺得過意不去,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封建社會內部的勾心鬥角的問題,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遠的不說,就說林則徐在虎門進行硝煙,可以說保住了清政府的顏面,可最後呢,流放?後來死在了回來的路上,這種所作所為能不讓那些愛國人士寒心嗎?最後愛國人士組成了反清聯盟,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清政府不值得這些愛國人士替他作戰。

  • 19 # 歷來現實

    自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了統治者天朝上國的美夢,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也隨之而來,不少有志之士提倡學習西方的技術,於是六十年代一場以“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展開了,其中海軍建設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的海域自古遼闊,有黃海、渤海、淮海、南海等四大海域。海軍建設從外來講是為了抵禦列強從海上入侵內陸;從內來講,是為了剿滅太平天國等內亂份子。無論哪方面講海軍建設都得早日提上章程,但是建設海軍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歷史資本的不斷積累,才可能打造一支成熟的海上之師。

    先來看一下最早建立的福建水師,它是以清舊式福建水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擁有經過新式訓練的海軍軍官,還配有新式艦船。到1875年福建水師已擁有10艘艦船,到1884年中法爆發了馬尾之戰,福建水師被打得接近全軍覆沒,主力戰艦隻剩下兩艘。再加上1885年左宗棠去世之後,李鴻章更是公然肢解福建海軍,從此福建海軍名存實亡。所以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就算福建海軍有心幫忙,也是有心無力啊。

    而南洋海軍和北洋海軍都是1875年建立,分別是由沈葆楨、李鴻章建立。但是據清政府“先於北洋創設水軍一師”的政策,因此北洋海軍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援,在海軍建立前三年,北洋海軍一共得到200萬兩經費,而南洋則為40萬兩。完全就是一個親媽養的和一個後媽養的在作比較。

    得到這麼多錢財支援的北洋海軍自然開始大力招兵買馬,實力更是日益壯大。清政府本著誰強投資誰的方式,北洋海軍自然也是被喂的飽飽的。到了甲午戰爭之前,北洋海軍的艦船數達到22艘,魚雷艇數位12艘,總噸位達41200噸。已具有相當實力在中國數一數二的海軍勢力。但是最後的結果證明不能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裡——容易碎。

    南洋海軍,早先受到北洋海軍的排擠不說。他們所屬的派系也不同,福建海軍和南洋海軍都和左宗棠有關係,而與左宗棠不對付的李鴻章則管理的是北洋海軍。

    從當年馬尾海戰中就可以看出,福建海軍被打的快要全軍覆沒時,北洋海軍也沒說派兵增援。這不,當年的事情,現在又發生在北洋海軍身上,只不過這次南洋海軍十分大方(接到上面通知要求派軍增援),一口答應了。

    先看看南洋海軍實力,雖然明面上海軍實力不錯,擁有十七艘軍艦,但是其中四艘為蚊炮船,除了起到偵查作用外,實戰幾乎毫無用武之地。五艘軍艦中其中三搜由福州船政局自造,但是由於貪汙嚴重,分發的經費只夠只能用鐵肋木殼代替,也就是木殼船。這種船上戰場也是送人頭的結局。

    當年馬尾戰爭中中方的這種木殼船都抵不住別人一頓轟炸,更別說如今火力上升了好幾個層次的日軍艦隊,能不能撐過一輪齊射都是個問題!

    還剩下兩艘從德國購買的"南琛"、"南瑞"兩艘巡洋艦。但是這艘船佷多地方在購買的過程中已被替換,原本厚重的鋼甲換成了厚鐵皮,防禦都成了問題。再加上南洋水師缺乏將才,艦隊如果要參戰還得北洋海軍自己來帶。經過高層不斷的討論也不了了之,最終南洋海軍一艘戰艦也沒有派出。

    而唯一支援了甲午戰爭的廣東海軍,起源於廣東水師。到1885年時,廣東海軍一共擁有軍艦12艘,其實力在四大海軍中更是墊底的存在。在甲午戰爭中,廣東海軍噸位才達到6000多噸,而為了支援北洋海軍,廣東海軍一下派遣了廣甲、廣乙、廣丙3艘巡洋艦過來,這三艘噸位佔總噸位的一半左右。雖然他們火力不錯,可是面對日軍4000多噸的軍艦還是不夠看。三艘之中兩艘沉沒,最後一艘被日軍繳獲。

    之所以另外兩支海軍不能趕來支援,除了他們自身的問題之外,北洋海軍也得自省。況且就算四支海軍全都湊齊了,除了多送幾個人頭之外根本起不了絲毫用處。在大勢所趨的前提下,沒有任何外力可以阻攔。

  • 20 # 小鎮月明

    滿清其實有五支水師,只是由一支舊部是很早之前就有的水師,都是一些老舊的船隻,能力低下,只能在內河裡面教訓本國的蟊賊,去了外面根本打不過當時的列強的。剩下的四支海軍有北洋、福建、廣東、南洋四大水師,其實,在甲午戰爭中,只有福建水師沒有參戰,其他的三支水師都有參戰。

    除去主戰北洋水師外,另外的兩隻水師並不是專門跑去支援的,在黃海的戰鬥只有幾個鐘頭,南方水師是來不及支援的。事實上,他們之所以有戰艦參加了這次戰鬥,是因為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年,兩家水師派出不少艦艇北上,去參加會演去了,然後因為南方爆發了瘟疫,所以沒能按時返航,又因為李鴻章看上了其中的部分船隻,於是把這裡面效能較好的船隻留下,把北洋原本的一些效能差的船隻送回了南方。

    那麼,福建水師為何沒有參加呢?這事情要慢慢說了。

    曾經是滿清最強的水師

    左宗棠曾經在南方大力倡導水師的打造,在他的爭取下,南方的船廠和船員培訓學校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條件成熟後,他就開始製作炮艦。經過幾年的積累,到了1874年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本國製造的15艘炮艦,還從國外訂購了3艘比較先進的戰艦。到了1883年前,這支水師已經擁有了有了26艘戰艦,加上一些輔助的船隻,一共有68艘之多。這樣的規模在國內穩居實力第一,就連北洋都完全比不上。

    遭到了重創

    但是雖然數量不少,這些戰艦卻有幾個致命的弱點。首先是甲板用材問題,因為當時技術的原因,滿清船廠無法使用鋼鐵甲板,那樣會讓船隻重量增加,即便是能夠浮起來,靈活性也會大打折扣。其次就是排水問題,外國的戰艦排水量都是幾萬,可是滿清的還不到一萬。在1883年的時候,法國人為了維護其在中國的利益,決定消滅滿清的戰船,於是有一天他們就偷偷接近,然後突然發動了襲擊。因為法軍的甲板是鐵質的,滿清的炮彈打上去幾乎沒什麼傷害,但是我們這邊戰船的加班卻是木頭的,敵人的一顆炮彈過來就是一個大洞,甚至會被引燃。

    結果,在接下來不到半小時的時間裡,滿清的船隻像紙糊的玩具一樣,被擊毀了11艘戰船,還有兩艘自己竟然沉了。另外,還有近20艘負責運輸物質的船隻也被擊沉,於是經過這一仗,福建水師竟然被打得幾乎損失了所有的戰艦!

    戰後,他們也曾經想過再度造一些艦艇出來,但是因為資金緊張,左宗棠也死去多時,於是他們再也無法恢復過來。後來的幾年裡,因為朝廷被李鴻章掌握著,福建水師甚至連保養的錢都領不到,於是過了幾年後,這裡的船隻竟然幾乎全部壞掉,只剩下兩首國產的炮艦還能勉強使喚。於是,這樣少的船隻,只能留下來守衛南方,根本沒法參加1893年的會演,最終就沒有參加此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不是萬能的”,你怎麼理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