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根的養育人

    當父母的總是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有時會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優秀,殊不知這對自己家的孩子傷害有多嚴重。

    打擊自己家孩子的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而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當看到別人孩子的優秀一面時, 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家孩子這一方面拿來作比較。自己家孩子在這一方面比較擅長還好,如果恰是自家孩子的短處,父母就會覺得沒有臉面,只怪自家孩子的笨。當孩子聽到父母責怪的話,孩子內心就覺得很自卑,否認自己。孩子的自信心當然受挫。

    影響自家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父母的話,孩子是會記在心裡的。當父母總是說自己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不行,而另一方面又總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優秀。孩子在內心就會覺得:父母責備我,就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太優秀。於是就對別人家的孩子心生怨恨。這種怨恨可能會一直積蓄在心裡,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慘禍。曾經震驚豫南的“11.21投毒殺人案”就是慘痛的警鐘。

    傷害自己家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內心本來就是很脆弱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如果孩子一味的接受批評和指責,父母總是把孩子的短處一遍遍的拿出來和別人比較,這其實是給孩子的一種負面強化。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人,自尊心受了傷害,就很容易讓孩子放棄努力,自暴自棄。孩子內心會覺得:反正在父母的眼中我就是一個笨孩子,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於是就容易讓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父母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自己家孩子的優缺點,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家孩子的缺點比。我們要看到自己家孩子的優點,不忘給自己家孩子鼓勵和讚揚,讓孩子接納自己,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成為優秀的他自己。

  • 2 # 孩子的暴龍媽咪

    很多孩子都要面對一個永遠都競爭不過的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不論是學習成績上的比較,還是平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較。總之,“別人家的孩子”總是穩穩的壓制著自己。

    剛開始孩子會很不服氣,也會以“別人家的孩子”為目標,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只會關注自己孩子的結果——學習成績,而看不見孩子努力的過程。

    父母只在乎一個理想,完美的結果,但是人與人總是有差距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會因為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在父母口中發生變化。那樣“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一座永遠也攀不過去的高山。

    所以當孩子意識到這一點時,便不會再想著去努力了,因為家長不會因為孩子的努力而認可孩子,誇獎孩子。

  • 3 # 十八線mama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吐槽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經常會被父母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多好,而長大後也依然被父母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結婚生小孩了,你怎麼還沒物件呢,你看別人家孩子找了個多會賺錢多心疼人的老公老婆等等。

    有人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育兒方式,但是,我覺得這是源於社會層面上的給那一代人帶來的攀位元點。

    我們父母那一輩之前,小時候極少會聽到,別人家孩子都怎樣怎樣那樣的話,因為那時候人相對沒有那麼多攀比之心,同時,一家好多孩子,也沒有過多的精力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家孩子身上。另一方面,一家孩子多了,可能有乖孩子,但同時也可能會有調皮的孩子,家家如此,沒什麼可攀比的。而我們這一代,由於大環境影響,貧富差距逐漸明顯,這樣原本沒什麼經濟差別的家庭之間,會顯出越來越明顯的經濟差距來,就可能出現攀比嫉妒的心理。同時,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養育子女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乖孩子和調皮孩子一目瞭然,家長無力改變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就會期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優秀,這樣,對孩子要求就更嚴苛,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越來越討厭的別人家孩子。

    這樣對孩子的危害有很多,主要體現在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角度。

    首先,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經常從父母嘴裡說出自己不如別人家孩子這樣的話,對孩子自信心打擊還是很大的。

    其次,不利於孩孩子安全感的保護。孩子會想父母是不是不喜歡自己而更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會不要自己了。這樣,孩子內心很沒有安全感。

    另外,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經常這麼說,孩子心理肯定很不高興,日積月累就影響親子關係,尤其是當孩子進入反叛期,可能會問父母,別人家的父母有多少錢,別人的父母多漂亮等等。

  • 4 # 寧靜育兒

    我們或許都是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陰影之下。當年的我們是何等的痛苦,總覺得不如別人,達不到爸爸媽媽的要求,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對於做事要盡心,害怕爸爸媽媽只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是,我們也是別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別人能看到我們的優點,爸爸媽媽只看到我們的缺點。我們經歷過如此,就不要再讓自己的孩子去重複自己的悲劇。學會愛孩子,找到孩子的發光點,讓孩子得到愛也讚揚。

  • 5 # 諾雅媽咪愛育兒

    從小到大,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優秀,不僅有著優異的成績,溫婉的性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考得上一流大學。相比較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們這些自家的孩子樣樣都不如,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考試失利時,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跳出來讓我們難堪。記得小時候,你媽總會在我跟前說這個“別人家的孩子”,說一次兩次就算了,可是說多了真的是受不了。有時候,我媽在我跟前說“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我會生氣的我對她說:“既然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你還不如讓她當你的女兒呢。”現在我也成為了媽媽,我覺得我媽的出發點或許是為了激勵我,讓我給優秀而那麼說的吧,但是這真的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我是絕對不會在孩子面前提“別人家的孩子”的,我會就事論事,指出自己孩子的不足,而不是透過跟其他孩子比較而傷孩子的自尊心。

  • 6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在中國,大多數人小時候都特別痛恨一種生物,叫做“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比我們優秀:“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又會做飯又會洗衣服,你多懶啊,將來可咋辦?”這是我小時候聽得比較多的,我就特別不服氣。童年時代,我也是別的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啊,成績優異,人又乖巧。憑什麼到了我們家,我不會做飯洗衣服就成了原罪了。要知道,家裡這些事情根本就輪不到我來做。奶奶在世的時候,別說我了,我媽媽也不怎麼做飯的。我每次聽到這種莫名其妙的比較,就會在心裡說:“真是可笑,難道我生來就必須要會做這些嗎?以後長大了不可以學嗎?”事實證明,我沒錯,如今的我也沒有比當年還是學生的“別人家的孩子”差。恰恰相反,我比他們任何人都懂得生活,我不但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飯菜,還在成都兒童團擔任美味媽媽的分享嘉賓,為每一個家庭分享各種各樣賞心悅目又饞涎欲滴的美食菜譜。參加了川菜博物館的私家年味比拼,榮獲“川菜達人”榮譽稱號,這是官方正式授予的殊榮,我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得出門,衣服從來都是一塵不染的,從來沒有穿過髒兮兮的衣服出門,我的穿衣風格受到許多人的喜愛。這些一切的一切,根本就是最有力的回擊。

    因此,我討厭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我不會用這個來衡量自己的孩子。我深知,他是獨一無二的,我不要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他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些總是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甚至是刺激自己孩子的家長們,請不要再讓孩子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他們需要呼吸自由的空氣,需要做認真的自己,請尊重他們,他們不想要比較,只想要鼓勵。

  • 7 # 糯米麻麻Coco

    我從小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都是我在“傷害”別人。我叔叔家小妹就是受害者之一。從小我們在一起長大,我學習好,懂事早,幫父母分擔家務,做了很多農活,成績還是班級第一名。而叔叔家小妹,從小就是大小姐,好吃懶做,不愛學習。所以我嬸就老愛那我的事去教育我小妹,我小妹都要煩死了,一直襬脫不了我的陰影。後來我們都長大了,有一次我們在一起聊天,說我這輩子都生活在你的影子下邊,我媽老是誇你,說我這不行那不行的,弄得他幹什麼都老自卑了,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那次之後我還蠻震驚的,沒想到對她的傷害那麼大。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要拿自己家孩子去跟別人家孩子作對比,不要是讓“別人家好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 8 # 靈犀呀咿呀

    父母的心情應該是想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學習,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

    事實上,“別人家的孩子”造成的傷害比父母希望帶來的好處,多出太多倍了!

    “自己家的孩子”也需要被自己的父母看到,哪怕有一點點的成績,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對孩子來說,就像一個加油站一樣!會讓孩子前進的更快更遠!

    而如果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那孩子感受到的將是“自己不夠好”、“自己不值得被愛”,那首先親子關係肯定是不融洽的,並且長遠講,對孩子的人格成長都是不利的!

  • 9 # 源源和皮皮媽咪

    父母真的應該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這對孩子的影響挺大,我深有體會。以前我也喜歡在我女兒面前說“你看看人家×××會像你這樣嗎”,這樣說的後果就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有一次我剛準備說她什麼,還沒說出口,她就說“我知道你想說我沒有×××好”,其實我是想誇她的。聽她一說我心裡內疚極了,原來我一直在毀滅她的自信。之後我再也不說這些話了,她也沒有牴觸心裡了。

    做父母的很容易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與自家孩子的缺點做比較,這樣是不公平的,應該多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多些表揚。對孩子的缺點正面的提出建議,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改正。

  • 10 # 嬌女子143380430

    在家裡、在學校,有一個人我們一定非常熟悉,常常縈繞在我們的耳畔,出現在我們的噩夢裡面。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又是別人家的孩子?本來考完試可以放鬆一下,為什麼一回到家就要聽爸爸媽媽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別人家孩子的考試成績?我真的好討厭別人家的孩子!

    每個媽媽心裡都住了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的傷害比我們想象的都要大

    我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出自《孩教圈》講了威力的傷害

    傷害一:孩子心理受挫、親子關係變差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開始,父母就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有時是具體的人,有時是他們虛構的。總之當我學習放鬆、退步,或者他們對我有什麼新要求的時候,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適時地出現。”

    "一開始我的心態是很生氣,覺得父母為什麼老覺得別人的孩子比我強,認為他們不喜歡我,後來被說多了就覺得厭煩,對他們的這種所謂的“激勵”的教育方式很厭惡。"——受訪者小慧說。

    爸爸媽媽那麼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你知道自家孩子的感受嗎?當你有意或無意說起“別人家的孩子”,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而你卻沒有發覺。父母用親情和權威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和尊嚴,結果使他們從內心疏遠親情,並對親情絕望。

    傷害二:激勵不成反生恨,你的一句話會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

    應該沒有人願意自己的爸爸媽媽口裡說的都是讚揚別人家孩子的話。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個性張揚、自我評價比較高、什麼情緒都會第一時間表現出來,所以過分得誇讚別人家的孩子會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5-15歲的孩子的價值觀正在形成,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的影響。如果家長及時改變“別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一直伴隨著兒女的成長;孩子在接納他人、為人處世上就會形成畸型價值觀。在他們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是父母設立的標杆,從此以後標杆就失去了激勵的作用甚至是被孩子厭惡。當孩子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時,他們不僅不會用學習的心態去和優秀者相處反而會努力去挖苦、揭短;從而產生一種狹隘的畸型的心理。真誠讚美應該是一種美好的品德,然而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卻殘忍地從他們身上剝奪了這種品德。還怎麼談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呢?

    傷害三:家長潛意識裡的行為在悄悄毀掉孩子,自己卻一點也不知道

    很多家長在無意中養成了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兒女比較的習慣,這並不是有意為之。孩子在校學習、孩子生活中的各種習慣、孩子的舉止表現,不透過比較家長無法評價自己的孩子表現究竟如何。所以,別人家的孩子成了一個標杆、一個視窗,家長可以更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當知道自己一直用“別人家的孩子”傷透了孩子的心,家長首先是非常困惑,這是自己沒有預料到的。然後感到非常的愧疚,自己明明的深愛著孩子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可是卻事與願違,傷了孩子的心。最後是迷茫,究竟要用怎樣的方法既可以瞭解孩子、鞭策孩子又不會打擊他們的小心靈呢?家長們百思不得其解,陷入了困惑的局面。所以說,家長也不容易,家長也是受害者!

    為什麼家長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呢?“別人家的孩子”家喻戶曉,教育方式需要反思!

    原因一:集體主義下社會的慣性思維

    長幼嫡庶、高低貴賤、用餐的排列等都一定要分出個等級。每個人喜歡透過比較來獲得優越感或者獲得上進的動力。傳統文化中就培養了這樣的比較的氛圍。大眾社會講求出人頭地,除了現實社會中的競爭外,在周圍環境中的評價、聲望形成另一種競爭。集體主義下的社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緊密聯絡的,鄰居之間、宗族、朋友等千絲萬縷的關係牽扯著人的日常生活。

    這樣整體聯絡的社會上令人養成了一個定向的思維習慣:在考慮任何問題的情況時都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放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與具體的物件關聯,透過比較分析來認識或解決問題。在教育孩子時,家長處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下,首先進入家長思考的是生活圈子中那些與孩子同齡的人,他們的表現成了評判孩子的標準的來源之一。

    原因二:植根家長內心深處的不自信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期望孩子能夠有所成就、光宗耀祖。當下社會是一個愛比較的、分好壞的、競爭激烈的環境。緊張的氣息瀰漫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裡,家長、孩子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所以必須找到假想敵,必須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給給孩子一種前進的激勵,找到可以借鑑對比的地方來進行發展瓶頸中的突破口。面對現實的種種挑戰,作為父母卻沒能夠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所以在家長變得憂心忡忡,心理本質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於同齡人。

    中國父母大多不善於直接表達。當他們談起別人家孩子的種種優點時,其實是在心裡為自己孩子找尋到了一個榜樣。當子女處於某一年齡階段,卻沒有完成這個年齡段本該解決的問題時,父母最容易嘮叨。父母最容易聊起別人家的孩子。

    中國父母熱衷拿別人家的孩子去攀比,逼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看齊,這不僅是一個社會虛榮心問題,它的背後更多的是父母對社會沒有安全感的心理,所以對孩子沒有把握。正是因為他們內心的恐慌,使他們覺得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孩子,他們就去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塑造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借力的心理。

    父母總以為世界上有一勞永逸的辦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實,他們一直沒有正確地進入父母角色,甚至沒有父母意識。”看到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不是自己努力去尋找正確的方法,而是用簡單粗暴的方法企圖改變孩子。

    家庭教育瓶頸:知識庫存量告急、沒有系統性積累無法進行創新

    現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大部分是沿襲上一代的傳統,或者透過網上來獲取育兒知識,或者把自己的成長經歷轉化為教育孩子的的知識。面對新的社會環境也只是參考習慣做法、借鑑自己的經歷。由於工作、知識侷限性,沒有鑽研、沒有創新,教育方式只能簡單的反應社會的大流。另一方面,部分獨生子女成為父母后,在教育上一方面經歷不夠,也缺少兄弟姐妹之間的交流、探索。這就導致了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加手足無措。

    那是不是我們就一定不能夠拿孩子的表現來進行比較了?不是!比較還是應該要有的!只是要特別注意比較的技巧。

    首先,在比較的時候不要用具體的物件,因為這樣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心理。如果那個人恰好是孩子的同學、朋友,那麼孩子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他沒那麼好、才不是這樣的!家長講的話孩子沒有聽進去,也就失去了意義;另外孩子和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相處時關係也會慢慢惡化;所以是“多敗俱傷”。

    其次,在比較的時候,要適當地讚美自己的孩子。家長指出自己家孩子優秀與別人的地方,隨後進行鼓勵,給出意見。這樣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又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最後,比較要多和自己比。從橫向的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變為縱向的不同時間段的比較。“你比上個星期進步了很多呢,繼續加油哦!”“你一直是我心中最棒的,可是最近好像有點不在狀態哦?是怎麼啦?”

      除了“別人家的孩子”,我們還能拿什麼教育孩子?

    多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多給予讚美之詞。漸漸地,孩子變得開心了,對學習的自信心也就增強了。做家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優劣。我們總是一眼就能洞察別家孩子的優點,卻對自家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我們也總是不遺餘力地去誇讚別家孩子的優秀,卻對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讚美?

    相信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淡薄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因為過重的壓力存在,家長才會失去安全感,不斷地透過比較來激勵孩子!

    當我們下次說起“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不妨溫柔一點,巧妙一點,把傷害降到最低。

  • 11 # 我和她的故事

    我想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最好不要跟孩子特別熟悉的人比,如果別人身上有優點,可以把那個人,取另外一個名字,編一個故事給孩子,讓他發現那個孩子上的優點,學習,更好的提高自己。

    如果家長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熟悉的人比,孩子不僅對父母有看法,對那個熟悉的人也會有看法的。

    最好還是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比,剛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比,有成長了,都應該受到鼓勵。

    千萬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比,因為,性格和成長的環境都有不同。只會讓孩子更反感,更逆反。

  • 12 # 笑容悠然

    我讀初中的時候,總是覺得我媽媽喜歡我的同學超過我,這種感覺讓我很受傷。

    因為每次,我同學來我家,我媽媽都會有什麼好吃的都拿出來,不停的讓她吃,她在我家做什麼我媽媽都不會說半句,而我一做錯點事就會捱罵。

    我從小就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將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孩子的優點比,這樣做會直接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讓孩子變得非常壓抑。

    其實別人家的孩子也不見得像看起來那麼聽話懂事,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作為家長要先接納孩子的現狀,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孩子。

  • 13 # 果媽讀繪本

    以我的親身經驗來看,這種傷害不僅是當下的,更是代際的,會影響一代又一代。

    因為從小學習成績比較好,我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討厭被父母當“典型”,當“榜樣”。我害怕考試考不好,我怕考試成績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我怕讓他們失望。

    我的內心有一個“自己家的小孩”,敏感又脆弱。每當父母在成績不如我的孩子面前誇耀我時,我都會很害怕,我怕不對面的這個孩子討厭我,不跟我玩,排斥我。我又虛榮,又自卑。

    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會盡力避免拿他跟別的孩子比較,但是我發現很難控制自己,總是在不經意間做了比較。比如,你看誰誰吃飯,吃的那麼好,你怎麼就不行?你看誰誰都能夠自己睡覺,你怎麼就不行?

    我這樣做換來的是孩子的哭鬧和反抗。

    推己及人,我在想,如果我的孩子拿我跟別人比較,我肯定也會不舒服的,比如說,你看誰的媽媽,又漂亮又能幹,你怎麼就不行?你看誰誰的媽媽,賺那麼多錢你怎麼就不行?

    所以,拿孩子做比較,後果真的很嚴重。我們當父母的要警醒。

  • 14 # 一朵悅讀

    這個問題我覺得70後80後最有發言權了,那時候正好是高考制度重開,父輩們望而興嘆、只能把希望寄託給孩子的時代。每家每戶,不管父母文化水平如何,都撈著拽著、趕著打著讓自己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定要“考上大學”為父母爭光。

    這個時候,對教育理論一無所知的父輩們,能怎麼做呢?用“別人家孩子”當小鞭子最容易了啊,或輕或重地時不時來幾鞭子,讓咱們的童年都擁有這樣同樣一個陰影——別人家的孩子!不過,別人家孩子也冤啊,招誰惹誰啊,就這麼“被”恨上了。

    我就深受其害,用自身經驗告訴大家,作為“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其實都很受傷!

    自己家孩子

    我鄰居,天生乖巧可愛,從小愛幫父母做家務、嘴甜會哄人。我就直來直去、情商超低。加上從小我媽總說“做什麼家務學習去”,導致我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雖然比鄰居妹妹學習好一點,仍然擺脫不了天天被嘮叨“你看看人家……”的命運。曾經一度我也覺得父母並不愛我,因為從來沒有肯定過我啊,只有在學習方面不停地提要求,在生活方面不停地嫌棄我。

    我想,長大之後那從未改掉的自卑感就是從這兒來的吧。再多的人肯定我也沒用了,因為自卑是從小就印在骨子裡的,想去掉得承受刮骨之痛才能做到吧。

    別人家的孩子

    在我弟弟妹妹眼裡,我就是這麼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在我爺爺這邊兒我算是學習最好的,相互串門的無聊下午,我不喜歡打牌什麼的,就看書。沒什麼書的時候,爺爺家的雜誌也拿來看。搞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姑姑們一直在弟弟妹妹面前嘮叨:看看姐姐,多愛學習,你看你……吧啦吧啦……要知道,我知識討厭應酬、討厭打牌而已啊。

    成年之後,無意聊起來,才知道姑姑們為了自己孩子的苦口婆心,給我帶來了什麼。妹妹說當年特別恨我,還說為什麼所有人都喜歡我而批評她?!其實她錯了,長輩們一直最愛的是她,她卻不知道……可悲吧?

    看了我的例子,你能明白這樣做對孩子到底有多大傷害嗎?百害而無一利!

    想鼓勵孩子,方法有很多。只希望現在的父母們,不要再用這麼落後的、沒有意義的方式去激勵孩子上進了。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吧,嗯,我說的就是心理。

  • 15 # 堯媽成長記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攀比心理”這個詞,是的,現在好多人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優秀,不知不覺就讓孩子陷入了“攀比心理”這個惡性怪圈中,最終只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現在好多父母一到一起談論的大多都是自己的孩子,正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父母嘴裡掛的最多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不根據自己孩子自身狀況,選擇適合孩子的,而是盲目追風,於是孩子的自由就這樣被剝奪了!所以問題孩子就越來越多了!

    其實父母完全不必這樣,別人家的孩子必定是別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根據孩子自身能力選擇適合孩子的,不要對孩子寄以過高的、不切合實際的願望,誰說必須當科學家才能更有出息,只要孩子喜歡,感覺幸福、快樂當個廚子也未嘗不可!父母把對孩子的那根筋別繃的太近,那樣雙方都會很累的!

  • 16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每次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家長不要動不動就去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既然我們愛孩子,我們就要讓孩子體會到我們對他的真真切切的、無條件的、無代價的愛,我們可以引導他與昨天的自己作比較,每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就可以。對於孩子的進步,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表達在嘴裡,我們要適時適當的、真心的、熱情的鼓勵和表揚自己的孩子。這才是家長的責任,和培養出好孩子的唯一方法。我們要縱向比較,不要總是用別人橫向比較。

  • 17 # 小頭媽媽和大頭兒子

    80年代,農村土生土長,小時候聽得最多的是“你看看某某某家的孩子,我怎麼教出了你這樣的”

    上大學那會,無意間看到一本雜誌,恍然大悟-----同伴壓力!家長天天唸叨嘴邊的一句“某某家的孩子多好”,看似無傷大雅,實著壘成了高牆,這堵高牆,堵在了自己和父母之間,堵在自己和小夥伴中間。嚴重打擊孩子自信心,引發自卑,影響孩子交友!

  • 18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孩子的眼中,父母的口中,似乎總有一種神一般的存在~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一類統稱,父母生氣時會變為一個特指,總之,就是在比較中不斷地重複。

    我做過“別人家的孩子”,也羨慕過“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羨慕與被羨慕中慢慢地成長起來的。當然,如果家庭、學校和生活中,“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詞出現頻率過高,那肯定會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擾,不僅耳朵生了繭子,而且心靈也會受到浸染。因此,“別人家的孩子”適時出現,會起到激勵作用,切記過猶不及。

    那麼,我們要如何避免這種無形中的傷害呢?

    父母在述說“別人家的孩子”時,最好舉出具體的例子,指出“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存在的區別在什麼地方,當孩子表現出進步,要懂得表揚,讓他享受到成為“別人家孩子”的滿足感;而批評不要直接,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讓孩子明白到父母的苦心,而不只是關注到與“別人家孩子”的差距,更加在乎孩子未來的成長。

    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更多的激勵,更少的比較,才能促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19 # 看海133886565

    沒看其他人的評論,只想說說自己的想法 我30,未婚 我的看法是: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他(她)是我生命的延續,我要用心教導他(她),爭取父母(前輩)走過的彎路不會出現重複,我會教他(她)一切我所有的感悟與經歷,我愛他(她)直到永遠

  • 20 # lady請淡定

    主要是父母那一代人生活水平差不多,資訊不發達,沒有差距所以就不會有攀比。現在貧富差距大,資訊發達,誰家家庭條件怎麼樣,孩子學習好不好都知道,所以才會出現別人家的孩子,說到底就是成人之間的攀比,對映到孩子心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別人輕而易舉得到的”,這句話你會想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