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米芾,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北宋造詣最高的書法家。米芾書法,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又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而如此妙境,則在米芾手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米芾作品全集如下:

    《臨沂使君帖》縱31.4釐米,橫25.1釐米

    釋文:芾頓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納,陰鬱,為況 如何?芾頓首。 臨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縱27.8釐米,橫39.8釐米

    釋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頓首啟。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難卻爾。區區思仰不盡言。同官行。奉數字。草草。芾頓首。伯充臺坐。

    《清和帖》縱28.3釐米,橫38.5釐米

    釋文:芾啟。久違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趨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愛。米一斛,將微 意,輕鮮悚仄。餘惟 加愛、加愛。芾頓首。竇先生侍右。

    《彥和帖》縱30.1釐米,橫42.6釐米

    釋文:芾頓首啟。經宿。尊候衝勝。山試納文府。且看芭山。暫給一視其背。即定交也。少頃。勿復言。芾頓首。彥和國士。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逃暑帖》縱30.9釐米,橫40.6釐米

    釋文:芾頓首再啟。芾逃暑 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 為虐而熱而惱。諺以貴□ 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衾□ 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車茵。芾頓首再啟。

    《值雨帖》縱25.6釐米,橫38.6釐米

    釋文:芾頓首。早拜見。值雨。草草。不知軸議何者為如法。可換更告批及。今且馳納。芾皇(惶)恐頓首。伯充防禦臺坐。庭下石如何去裡。去住不過數日也。

    《竹前槐後帖》縱29.5釐米,橫31.5釐米

    釋文:芾非才當劇,咫尺音敬缺然,比想慶侍,為道增勝,小詩因以奉寄。 希聲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後午陰繁,壺領華胥屢往還。雅興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閒。

    《篋中帖》縱28.4釐米,橫39.5釐米

    釋文:芾篋中懷素帖如何。乃長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驚雲。自李歸黃氏者也。芾購於任道家。一年揚州送酒百餘尊。其他不論。帖公亦嘗見也。如許。即並馳上。研山明日歸也。更乞一言。芾頓首再拜。景文隰公閣下。

    《盛制帖》縱27.4釐米,橫32.4釐米

    釋文:盛制珍藏,榮感。日夕為相識拉出,遂未得前見。寒光之作,固所願也。一兩日面納次。黻頓首。天啟親。

    《長至帖》縱33.3釐米,橫42釐米

    釋文:芾頓首再拜。長至,伏願制置發運左司學士,主公議於清朝,振斯文於來世,彌縫大業,繼古名臣。芾不勝瞻頌之至。芾頓首再拜。

    《論草書帖》縱24.7釐米,橫37釐米

    釋文: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癲)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閒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辯光尤可憎惡也。

    《向亂帖》 縱27.3釐米,橫30.3釐米

    釋文:向亂道在陳十七處,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惡詩奉承。花卉想已盛矣。修中計已到官。黻頓首。

    《丹陽帖》縱23.5釐米,橫22.8釐米

    釋文:丹陽米甚貴。請一航載米百斛來,換玉筆架,如何早一報,恐他人先。芾頓首。

    《惠柑帖》縱22.7釐米,橫33.2釐米

    釋文: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長茂者適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試之。餘卜面謝,不具。芾頓首。司諫臺坐。

    《晉紙帖》縱23.7釐米,橫39.1釐米

    釋文: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幹,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戲成詩帖》縱23.9釐米,橫34.6釐米

    釋文:戲成呈司諫臺坐,芾。我思嶽麓抱黃閣,飛泉元在半天落。石鯨吐水出湔—裡,赤目霧起陰紛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時項抵水洗背肩。客時效我病欲死,—夜轉筋著艾燃。關漼。 如今病渴擁爐坐,安得縮卻三十年。嗚呼!安得縮卻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紫金研帖》縱28.2釐米,橫39.7釐米

    釋文: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焚香帖》 縱25.2釐米,橫25.2釐米

    釋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晝眠,又人少往還,惘惘!足下比何所樂?

    《法華臺詩帖》縱29.8釐米,橫42釐米

    釋文:法華臺。塊圠有同色,雪深雲未開。終南晴夜月,彷彿似登臺。

    《河事帖》 縱29.4釐米,橫33.8釐米

    釋文:聞張都大宣德,權提 舉榆柳局在杞者。儻蒙明公薦此職,為成此河事 致薄效何如。芾再拜。 南京以上曲多未嘗淺,又以明曲則水逶迤。又自來南京以上方有水頭,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則無水頭。此理是否。

    《砂步詩帖》,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淡墨秋山詩帖》29.1X31.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淡墨秋山畫遠天,暮霞還照紫添煙。故人好在重攜手,不到平山謾五年。

    《烝徒帖》 縱29.9釐米,橫31.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芾烝徒如禁旅嚴肅,過州郡,兩人並行。寂無聲,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張都大、鮑提倉、呂提舉、 壕寨左藏,皆以為諸邑第 一功夫。想聞 左右,若得此十二萬夫自將,可勒賀蘭。不妄、不妄。芾皇恐。

    《知府帖》紙本 行書 縱29.8釐米 橫49.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黻頓首再拜。後進邂逅長者於此,數廁坐末,款聞議論,下情慰忭慰忭。屬以登舟,即逕出關,以避交遊出餞,遂末遑只造舟次。其為瞻慕,曷勝下情?謹附便奉啟,不宣。黻頓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賀鑄帖》 縱23.4釐米,橫36.8釐米

    釋文: 芾再啟。賀鑄能道行樂慰人意。玉筆格十襲收秘,何如兩足其好。人生幾何,各閼 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 委者。同去人付子敬 二帖來授,玉格卻付 一軸去,足示俗目。賀 見此中本乃雲公所收 紙黑,顯偽者。此理如何, 一決無惑。芾再拜。

    《韓馬帖》 紙本,縱33.3釐米,橫33.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芾頓首啟: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衝勝。韓馬預借三五日,節中數貴遊宴集處使之賞玩如何?忝親契敢爾。過節面納也。謹奉啟,不宣。芾皇恐。寺丞仁親閣下。

    《蘇太簡參政帖》行書19.6釐米*6.8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 蘇太簡參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後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學士院印。芾記。

    米芾《穰侯出關詩帖》

    行書;縱29.4釐米 橫26.4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北宋造詣最高的書法家。米芾書法,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又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而如此妙境,則在米芾手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臨沂使君帖》縱31.4釐米,橫25.1釐米

    釋文:芾頓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納,陰鬱,為況 如何?芾頓首。 臨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縱27.8釐米,橫39.8釐米

    釋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頓首啟。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難卻爾。區區思仰不盡言。同官行。奉數字。草草。芾頓首。伯充臺坐。

    《清和帖》縱28.3釐米,橫38.5釐米

    釋文:芾啟。久違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趨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愛。米一斛,將微 意,輕鮮悚仄。餘惟 加愛、加愛。芾頓首。竇先生侍右。

    《彥和帖》縱30.1釐米,橫42.6釐米

    釋文:芾頓首啟。經宿。尊候衝勝。山試納文府。且看芭山。暫給一視其背。即定交也。少頃。勿復言。芾頓首。彥和國士。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逃暑帖》縱30.9釐米,橫40.6釐米

    釋文:芾頓首再啟。芾逃暑 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 為虐而熱而惱。諺以貴□ 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衾□ 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車茵。芾頓首再啟。

    《值雨帖》縱25.6釐米,橫38.6釐米

    釋文:芾頓首。早拜見。值雨。草草。不知軸議何者為如法。可換更告批及。今且馳納。芾皇(惶)恐頓首。伯充防禦臺坐。庭下石如何去裡。去住不過數日也。

    《竹前槐後帖》縱29.5釐米,橫31.5釐米

    釋文:芾非才當劇,咫尺音敬缺然,比想慶侍,為道增勝,小詩因以奉寄。 希聲吾英友。芾上。 竹前槐後午陰繁,壺領華胥屢往還。雅興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閒。

    《篋中帖》縱28.4釐米,橫39.5釐米

    釋文:芾篋中懷素帖如何。乃長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驚雲。自李歸黃氏者也。芾購於任道家。一年揚州送酒百餘尊。其他不論。帖公亦嘗見也。如許。即並馳上。研山明日歸也。更乞一言。芾頓首再拜。景文隰公閣下。

    《盛制帖》縱27.4釐米,橫32.4釐米

    釋文:盛制珍藏,榮感。日夕為相識拉出,遂未得前見。寒光之作,固所願也。一兩日面納次。黻頓首。天啟親。

    《長至帖》縱33.3釐米,橫42釐米

    釋文:芾頓首再拜。長至,伏願制置發運左司學士,主公議於清朝,振斯文於來世,彌縫大業,繼古名臣。芾不勝瞻頌之至。芾頓首再拜。

    《論草書帖》縱24.7釐米,橫37釐米

    釋文: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癲)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閒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辯光尤可憎惡也。

    《向亂帖》 縱27.3釐米,橫30.3釐米

    釋文:向亂道在陳十七處,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惡詩奉承。花卉想已盛矣。修中計已到官。黻頓首。

    《丹陽帖》縱23.5釐米,橫22.8釐米

    釋文:丹陽米甚貴。請一航載米百斛來,換玉筆架,如何早一報,恐他人先。芾頓首。

    《惠柑帖》縱22.7釐米,橫33.2釐米

    釋文: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長茂者適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試之。餘卜面謝,不具。芾頓首。司諫臺坐。

    《晉紙帖》縱23.7釐米,橫39.1釐米

    釋文: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幹,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戲成詩帖》縱23.9釐米,橫34.6釐米

    釋文:戲成呈司諫臺坐,芾。我思嶽麓抱黃閣,飛泉元在半天落。石鯨吐水出湔—裡,赤目霧起陰紛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時項抵水洗背肩。客時效我病欲死,—夜轉筋著艾燃。關漼。 如今病渴擁爐坐,安得縮卻三十年。嗚呼!安得縮卻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紫金研帖》縱28.2釐米,橫39.7釐米

    釋文: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焚香帖》 縱25.2釐米,橫25.2釐米

    釋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晝眠,又人少往還,惘惘!足下比何所樂?

    《法華臺詩帖》縱29.8釐米,橫42釐米

    釋文:法華臺。塊圠有同色,雪深雲未開。終南晴夜月,彷彿似登臺。

    《河事帖》 縱29.4釐米,橫33.8釐米

    釋文:聞張都大宣德,權提 舉榆柳局在杞者。儻蒙明公薦此職,為成此河事 致薄效何如。芾再拜。 南京以上曲多未嘗淺,又以明曲則水逶迤。又自來南京以上方有水頭,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則無水頭。此理是否。

    《砂步詩帖》,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淡墨秋山詩帖》29.1X31.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淡墨秋山畫遠天,暮霞還照紫添煙。故人好在重攜手,不到平山謾五年。

    《烝徒帖》 縱29.9釐米,橫31.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芾烝徒如禁旅嚴肅,過州郡,兩人並行。寂無聲,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張都大、鮑提倉、呂提舉、 壕寨左藏,皆以為諸邑第 一功夫。想聞 左右,若得此十二萬夫自將,可勒賀蘭。不妄、不妄。芾皇恐。

    《知府帖》紙本 行書 縱29.8釐米 橫49.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黻頓首再拜。後進邂逅長者於此,數廁坐末,款聞議論,下情慰忭慰忭。屬以登舟,即逕出關,以避交遊出餞,遂末遑只造舟次。其為瞻慕,曷勝下情?謹附便奉啟,不宣。黻頓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賀鑄帖》 縱23.4釐米,橫36.8釐米

    釋文: 芾再啟。賀鑄能道行樂慰人意。玉筆格十襲收秘,何如兩足其好。人生幾何,各閼 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 委者。同去人付子敬 二帖來授,玉格卻付 一軸去,足示俗目。賀 見此中本乃雲公所收 紙黑,顯偽者。此理如何, 一決無惑。芾再拜。

    《韓馬帖》 紙本,縱33.3釐米,橫33.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芾頓首啟: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衝勝。韓馬預借三五日,節中數貴遊宴集處使之賞玩如何?忝親契敢爾。過節面納也。謹奉啟,不宣。芾皇恐。寺丞仁親閣下。

    《蘇太簡參政帖》行書19.6釐米*6.8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 蘇太簡參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後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學士院印。芾記。

    米芾《穰侯出關詩帖》

    行書;縱29.4釐米 橫26.4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2 # 一壺濁酒一身塵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書體。 主要作品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米芾書法作品欣賞:

    《臨沂使君帖》

    《伯允帖》

    《清和帖》

    《值雨帖》

    還有很多,像《公袞帖》是米芾生涯之末的作品,可以看出筆跡中蒼老的痕跡,丹陽米貴的《丹陽帖》……不在一一列舉

  • 3 # 阿喆隨筆

    米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米芾的代表作有《珊瑚帖》、《彥和帖》、《張都大帖》、《參政帖》、《論草書帖》、《張季明帖》、《叔晦帖》、《鄉石帖》、《伯充帖》、《三吳帖》、《篋中帖》、《竹前槐後詩帖》、《臨沂使君帖》、《清和帖》等,書法長卷有《苕溪詩》、《蜀素帖》、《吳江舟中詩》、《虹縣舊題》、《研山銘卷》等。

    其中《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歲時所寫,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題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詩,此卷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 4 # 南山書廬

    米芾存世的書法作品還是比較多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詩卷》、《多景樓詩冊》、《研山銘》、《虹縣詩卷》等等。

  • 5 # 翰墨香

    研山銘《研山銘》手卷,水墨紙本,高36釐米,長138釐米,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研山銘五色水浮崑崙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寶晉山前軒書。”在運筆上剛勁強健,具奔騰之勢,筋雄骨毅,變化無窮。結字上,自由放達,傾側之中含穩重,因而端莊之中婀娜多姿,較之《多景樓詩》《虹縣詩》少些飛白靈動,更具剛勁、奔騰、沉頓雄快,乃米書成熟之作,為米芾書法中之精品。啟功先生賦詩讚曰:“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瓏八面寫秋深。”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承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最負盛名的書畫鑑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鑑賞家,四川成都知府於騰收藏。由於歷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東瀛,被日本有鄰博物館收藏。蜀素帖《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墨跡絹本,行書。縱29.7釐米,橫284.3釐米;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侷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虹縣詩卷《虹縣詩卷》系米芾撰、書的兩首七言詩的大字行書法帖。紙本墨跡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傳世作品中,大字書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長,米芾嘗自稱其書為“刷字”,這一點在他的大字中表現得比較明顯。該帖輕重緩急,節奏感極強,用墨則乾溼濃淡,渾然一體,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縣舊題雲快霽一天清淑”11字,一氣呵成,筆雖幹而不散。帖後有金大定13年劉仲遊跋。今有影印本行世。此卷為米芾途經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自作詩。米芾的大字行書傳世極少,而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貴。多景樓詩冊《多景樓詩冊》是米芾晚期作品,用筆老辣、厚重,間架欹側中見穩健,極為豪放,筆力雄偉。“刷字”的運筆方式在此冊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許多筆畫的起筆呈現散開的鋒毫。一些豎筆、撇筆因執行急速而留出飛白。整幅作品氣勢豪邁,跌宕的筆畫間蘊涵著巨大的張力。《多景樓詩冊》由11開冊頁組成,每頁紙本縱31.2釐米、橫53.1釐米,共寫有41行字,每行有的為二三字,有的則只有一字,充分顯示了米芾大字行書的磅礴氣魄。《多景樓詩冊》原為長卷,在宋時已被人裝裱成冊,明清時期為不少收藏家遞藏,是流傳有序的書法巨跡。苕溪詩卷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型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道出了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後紙另有明李東陽跋。據鑑藏印記,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紹興內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後入清乾隆內府,並刻入《三希堂法帖》。附錄作品列表 書法作品《鄉石帖》《虹縣詩卷》《三吳詩帖》《吳江舟中詩》 《拜中嶽命作》《清和帖》《歲豐帖》《留簡帖》《臨沂使君帖》《聞張都大宣德尺牘》《值雨帖》《篋中帖》《伯充帖》《苕溪詩卷》《竹前槐後詩卷》《蜀素帖》《逃暑帖》《盛制帖》 《方圓庵記》《珊瑚復官二帖》《公議帖》《彥和帖》《吾友帖》 《蘇太簡參政帖》《叔晦張季明李太師三帖》《新恩帖》《來戲帖》《烝徒帖》《中秋詩帖》《秋暑憩多景樓帖》 《研山銘》《韓馬帖》《戲成詩帖》《淡墨秋山詩帖》《穰侯出關詩帖》《向亂帖》 《糧院帖》 《惡札帖》《法華臺詩帖》《向太后輓詞帖》《焚香帖》《惠柑帖》《道林詩帖》《提刑殿院帖》《致伯修老兄尺牘》《晉紙帖》《賀鑄帖》《丹陽帖》《論草書帖》《致伯充尺牘》《甘露帖》《真酥帖》《政事帖》《王略帖贊》《褚遂良摹蘭亭序跋贊》《臈白帖》《陳攬帖》《知府帖》《紫金研帖》《褚臨黃絹本蘭亭序跋贊》《自敘帖》《建州帖》《樂兄帖》《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詩詞作品《望海樓》《水調歌頭·中秋》《滿庭芳·詠茶》 《蝶戀花·海岱樓玩月作》

  • 6 # 書法有云

    米芾,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以下列舉米芾的10幅作品:

    1、珊瑚帖2、向太后輓詞帖3、蜀素帖4、《政事帖》5《論草書帖》6、《元日帖》7、《向亂帖》8、留簡帖9、《焚香帖》10、《提刑殿院帖》
  • 7 # 神韻軒書法

    謝謝悟空邀請!米芾談學書經歷時說:"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摹緊結,乃學柳從金剛經。久之知出歐,乃學歐。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摹褚而最久。又摹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魏晉平淡,棄鍾方而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在古老焉。″

    米芾著名行書作品有《苕溪詩帖》、《蜀素帖》、《虹縣詩》、《方圓庵記》和《多景樓詩》。

    米芾早期走的是"集古字″之路,用功尤勤,臨帖形神畢肖。晚年創新,自成一家。

    米芾《臨沂使君帖》

    米芾《竹前槐後詩帖》

    米芾《篋中帖》

    米芾《樂兄帖》

    米芾《伯修帖》

    米芾《參政帖》

    米芾《丹陽帖》

    米芾《李太師帖》

    米芾《秋山詩》

    米芾《糧院帖》

    米芾《晉紙帖》

    米芾《值雨帖》

    米芾《蜀素帖》

    米芾《苕溪詩帖》

    米芾《方圓庵記》

    米芾《多景樓詩》

  • 8 # 灰塵客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雖同為“尚意”一派,但更多屬於“尚法”派,恪守晉法,尚“二王”,擅摹古,人稱“集古字”。

    行書成就最高,以“二王”為根基,尤得力於王獻之,又參以顏真卿,李邕,徐浩,以及歐,褚筆意,善化古為今,集眾家所長成自家面貌。運筆迅疾,“ 八面出鋒 ”錯落有致,疏密相間。

    行書作品《蜀素帖》(別名,擬古詩帖)

    《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於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蜀素帖》為作者在蜀素上書其所作各體詩八首而成,其作品內容即為當時的遊記和送行之作。其藝術風格則以和諧變化為準則,天真自然為旨歸,通體筆法跳蕩精緻、結體變化多端、筆勢沉著痛快。 《蜀素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人稱“天下第八行書”。

    《苕溪詩卷》

    《苕溪詩卷》,北宋 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 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   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 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 結體舒暢, 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 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型微向 左傾,多 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 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的典型面貌。

    行書中此上二者最為出名,流傳最廣。其餘還有《珊瑚帖》、《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等,草書有《論書帖》、《元日帖》等。

  • 9 # 小明手機攝影攝像

    米芾(1051年—1107年)也是我們湖北人。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其書法作品較多,其中《翰牘九帖》更為著名,字勢跌宕,用筆更形起落,牽絲顯露,出鋒銳利,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大膽而潑辣,尺素之間亦使出了渾身解數,是米芾晚年的精品。

    《翰牘九帖》分別是:

    一,《來戲帖》

    二,《致伯修老兄尺牘》

    三,《晉紙帖》

    四,《適意帖》

    五,《賀鑄帖》

    六,《丹陽帖》

    七,《致伯充尺牘》

    八,《惠柑帖》

    九,《戲成呈司諫臺坐詩扎》

    (以下附加的九張圖片分別按順序對應上面九貼。)

  • 10 # 侃侃聽聞

    米芾,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北宋造詣最高的書法家之一。

    米芾書法,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既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又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

    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臨沂使君帖》,《伯允帖》,《清和帖》,《彥和帖》,《逃暑帖》,《值雨帖》,《竹前槐後帖》,《篋中帖》,《盛制帖》,《長至帖》,《論草書帖》,《向亂帖》,《丹陽帖》,《惠柑帖》,《晉紙帖》,《真帖》,《戲成詩帖》,《紫金研帖》,《焚香帖》,《法華臺詩帖》,《元日帖》,《河事帖》,《珊瑚帖》,《淡墨秋山詩帖》,《烝徒帖》,《知府帖》,《賀鑄帖》,《韓馬帖》,《蘇太簡參政帖》,《穰侯出關詩帖》,《苕溪詩長卷》,《蜀素帖長卷》,《吳江舟中詩長卷》等等……

  • 11 # 鏡心齋論書

    米芾(1051—1107),初名黻,41歲後改名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崇寧元年,徽宗詔立書畫院,召米芾為書畫博士,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米襄陽”。書畫雙絕,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作山水樹木簡略,煙雲掩映,世成“米家山水”。

    米芾留下了大量的行草書墨跡,代表作有《苕溪詩帖》《蜀素帖》《多景樓詩帖》《虹縣詩帖》《研山銘》等。

    《苕溪詩帖》—沉著痛快,《蜀素帖》—獅子捉象

    從署名上來看《苕溪詩帖》和《蜀素帖》均為米芾41歲改名之前的作品,創作時間僅相隔一月有餘,是米芾最富盛名的兩大名帖,也是每一個學米之人繞不過去的兩個法帖。兩帖雖然寫出的時間相距不遠,但風格迥異,這裡面有技術、情感和書寫材料的不同,就不一一探討了。

    餘學米書,入手為《苕溪詩帖》,相對於《蜀素帖》,在《苕溪詩帖》上下的功夫最多。從書法藝術角度上講,《苕溪詩帖》雖然署名為黻,卻是米芾書法成熟期的代表作,頗得“二王”筆法,尤其以王獻之外拓用筆為主,而又自成一家。墨色燥潤結合,而有以濃墨為主,別有神采。

    《蜀素帖》的故事,就不贅述了。董其昌跋贊,“此卷如獅子捉象,全力赴之”,是對此帖筆墨的“精評”。從用筆到結體、章法都顯得活潑跳躍,充分表明了米芾行書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獨特風格。

    《翰牘九帖》、《三帖卷》與《叔晦帖》、《真酥帖》

    餘學米書日久,恩師嘗言:“米書精髓在《翰牘九帖》”,看有書友珠玉在前,這裡就不多說了。

    《三帖卷》裡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太師帖》和《張季明帖》,大家往往忽略了《叔晦帖》,此帖藏於日本,《三帖卷》中我最先上手寫的是《叔晦帖》,裡面不僅有米芾的交往,更提供了他的家庭資訊,最重要的是米芾天性上和獻之筆意貼合,然而在《叔晦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純正的羲之筆意。可以用作學習米書習氣過重的調整,我個人非常喜歡。

    《真酥帖》很小,米芾何時所作,不詳。但字裡行間透露出的豪爽之氣,可斷定為風格形成後所作。作為簡扎,用渴筆為之,在米芾的作品中實屬少見,運用渴筆卻不至於達到焦渴的地步,渴筆中還含有潤澤,米芾的高超技巧就是再次體現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12 # 崔大有

    米芾傳世墨跡有“行書三帖”、“草書四帖”、“篋中帖”、“逃暑帖”。其中“行書三帖”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草書四帖”藏於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館、“篋中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逃暑帖”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行書三帖”中的“叔晦帖”縱二十四點五釐米,橫二十九點六釐米;“李太師帖”縱二十六釐米,橫三十四點五釐米;“張季明帖”縱二十五點八釐米,橫三十一點三釐米。“草書四帖”中的“元日帖”縱二十五點一釐米,橫四十點六釐米;“吾友帖”縱二十五點一釐米,橫四十二釐米;“中秋詩帖”縱二十五點三釐米,橫四十二點四釐米;“海岱帖”縱二十五點三釐米,橫三十一點三釐米。“篋中帖”縱二十八點四釐米,橫三十九點五釐米。“逃暑帖”縱三十點九釐米,橫四十點六釐米。

  • 13 # 文舍堂書法

    文舍堂一家之言。

    最近臨習了米芾32歲以前和50歲以後的很多法帖,收益匪淺。在臨習期間,對米芾的大量作品的風格,歷史背景,個人偏好,仕途經歷,交友品鑑等進行了初步探討。從米芾作品年表上看,初步統計年表的《卷一》至《卷七》就有215幅作品。現在我從兩個圍度來回答一下米芾的書法作品。

    一,從年代分有七個階段。

    北宋元佑年前,也就是米芾34歲以前,年表上有記載的作品有22幅。如:《天馬賦》,《法華臺寺帖》,《道林帖》等,這個時期米芾書法還是在學唐階段,作品的風貌還是集古字。下面是我的臨習作品和原作。

    2.北宋元佑年間。年表裡共收錄了38幅作品,這個時期有他38歲所作的代表作《蜀素帖》《苕溪詩卷帖》,這是米芾學晉人後的一次檢驗,是米芾作品的發展階段,下面是我的臨習作品和部分原帖。

    這個時期的作品相對成熟,完全能代表米芾書法的風格,米芾在元佑年間遍臨唐代名家,集古字,極力思變求變,不斷地在技術因素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

    3.紹聖年間的作品。也就是米芾在43歲~48歲寫五年間的作品。如。《糧院帖》《伯充帖》這一時期米芾的書法進入了定型階段,找到了自己的獨特藝術語言,並能自如地加以表達,體現出了從容,不激不厲,流暢,圓渾,隨意天真,飽滿輕鬆的藝術風格。下面看原作和臨習作品。

    4.元符年間的作品。這個時期米芾是48-50歲。米芾的書法進入了完全成熟階段。如:《德忱帖》《中秋詩帖》。

    5.建中靖國年間。這一時期米芾是51歲。作品有:下面看我的臨習作品《臨沂使君帖》。

    6.崇寧年間。米芾52-56歲。作品有《面諭帖》《復官帖》《研山銘》等58幅。請看作品。

    7.大觀年間。共有25幅作品,有8幅是自創作品,17幅臨習作品。著名的作品有《多景樓詩》《公袞帖》。由於篇幅的原因大家去百度看看。

    二,按米芾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感受來分類

    有一下六個橫切面:至愛硯臺,至愛山水,至愛書法,官場手札,漣水軍使,發光中央這六個方面。下面選取這些臨作。

  • 14 # 小咪客

    米芾的書法主張不能“刻意做作”,即如他說:"無刻意做作乃佳","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也就是說主張要真,要抒真感情達真理性。

    其傳世書跡有:《苕溪詩卷》、《多景樓帖》、《虹縣詩卷》、《蜀素帖》、《珊瑚帖》、《崇國公墓誌》、《王羲之王略帖》、《蘇東坡木右圖題詩》、《叔晦帖》、《李太師帖》等。還有很多散見於《群玉堂》、《寶晉齋》、《餘清齋》、《快雪堂》、《三希堂》等叢帖之中。

  • 15 # 曾祥耙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米芾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是“宋四書家”之一。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有詩稱其曰:“衣冠唐制度,人物晉風流”。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傑出代表。

    米芾學書經歷了由唐入晉的過程。他受五位唐人書法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於此。米芾後來聽從蘇東坡的意見,轉學晉人書法,米芾對二王評價頗高。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大令帖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得王獻之“天真超越”“自然樸野”的風格精髓,用筆沉著痛快,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二王,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

    在元祐三年書寫的《苕溪帖》、《蜀素帖》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書風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大概在五十歲以後,“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這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董其昌評其書曰:“如禪家悟後,拆肉還母,拆骨還父,呵佛篤祖,面目非故”。定型後的書法面目,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

    米芾對書法的分佈、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強調“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主張執筆要輕,反覆強調“得筆”的重要性。

    米芾書法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米芾主要作品有:

    《蜀素帖》、《方圓庵記》、《苕溪詩帖》、《研山銘帖》、《多景樓詩帖》、《吳江舟中詩帖》、《道林詩帖》、《法華臺詩帖》、《丹陽帖》、《珊瑚帖》、《向亂帖》、《盛制帖》、《紫金研帖》、《拜中嶽命作帖》、《臨沂使君帖》、《昨日帖》、《淡墨詩帖》、《蘇太簡參政帖》、《張季明帖》、《叔敏帖》、《李太師帖》、《逃暑帖》、《公議帖》、《新恩帖》、《韓馬帖》、《穰侯詩帖》、《竹前槐後詩》等。

  • 16 # 明是樓書畫

    釋文:芾頓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納,陰鬱,為況如何?芾頓首。臨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 縱27.8釐米 橫39.8釐米

    釋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頓首啟。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難卻爾。區區思仰不盡言。同官行。奉數字。草草。芾頓首。伯充臺坐。

    《清和帖》 縱28.3釐米 橫38.5釐米

    釋文:芾啟。久違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趨召,不得久留,伏惟珍愛。米一斛,將微意,輕鮮悚仄。餘惟加愛、加愛。芾頓首。竇先生侍右。

    《彥和帖》 縱30.1釐米 橫42.6釐米

    釋文:芾頓首啟。經宿。尊候衝勝。山試納文府。且看芭山。暫給一視其背。即定交也。少頃。勿復言。芾頓首。彥和國士。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逃暑帖》 縱30.9釐米 橫40.6釐米

    釋文:芾頓首再啟。芾逃暑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為瘧,而熱為惱。諺以貴□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衾□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車茵。芾頓首再啟。

    《值雨帖》 縱25.6釐米 橫38.6釐米

    釋文:芾頓首。早拜見。值雨。草草。不知軸議何者為如法。可換更告批及。今且馳納。芾皇(惶)恐頓首。伯充防禦臺坐。庭下石如何去裡。去住不過數日也。

    《竹前槐後帖》 縱29.5釐米 橫31.5釐米

    釋文:芾非才當劇,咫尺音敬缺然,比想慶侍,為道增勝,小詩因以奉寄。 希聲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後午陰(環)繁,壺領華胥屢往還。雅興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閒。

  • 17 # 延楊紅鋼筆畫

    米芾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 18 # 喜舍的瑪雅

    米芾痴迷於書法,瘋狂收集名家字帖,他稱自己的字為“集古字”。而改變他人生的是蘇軾,蘇軾指點他,“學晉,以晉化唐”。晉書尚韻,唐書尚法,他把漢字的音樂之美和結構之美融為一體。

    “刷字”,是對米芾書法最形象的形容,他對書法的分佈、結構、用筆,有著獨到的體會 ,“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

    米芾赫赫有名的有【研山銘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顧愷之落筆的雅緻,卻比其更隨意瀟灑。

    【蜀素帖】是另一份傳世墨寶,通篇在陷境中追求平和,變化有致,自然流暢。隱隱中,還能看到王獻之、顏真卿的影子。

  • 19 # Lvlvfei

    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入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

    儘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並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卜居海嶽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

    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輓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於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

    米芾以書法,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一。證之其書法,二十四歲的臨桂龍隱巖題銘摩崖,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歲時的《步輦圖》題跋,亦使人深感天資實遜學力。三十歲時在長沙為官,曾見嶽麓寺碑,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

  • 20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以晉唐書法為師,但能不受前人束縛,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刷字”。

    《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字元章,號襄陽居士。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擅長臨摹古人書法,能達到亂真的程度。

    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型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其“刷字”運筆迅疾,筆法多變,結體欹側取取勢,沉著痛快,具有天真爛漫的情趣。

    《多景樓詩帖》

    米芾自幼愛好讀詩書,18歲走上仕途,他不善官場逢迎,這使他反而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鑽研書畫藝術。為了收藏書畫,米芾甚至連命也可以搭上。他在真州時,曾經和蔡攸乘舟泛於湖光山色之間。

    《拜中嶽命帖》

    蔡攸拿出一幅王羲之的《王略帖》讓米芾觀賞,米芾被其氣蘊高谷、蒼雄沉著的風格折服,求蔡攸將此幅書法作品送給他,蔡攸沒有答應,米芾一急,跳上船舷說:“你若是不給我,我就跳到江裡頭死了算了。”蔡攸見狀,沒辦法,只好將《王略帖》送給他。

    《虹縣詩卷》

    米芾書法自宋代以來為後世所敬仰。《宋史》記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御屏。玉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徽宗潛立於屏風後聞之,不覺步出縱觀。”

    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太后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

    《苕溪詩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是怎麼分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