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ZX智慧人生

    蒯通為縱橫之士,為韓信分析利弊指出天下大勢就在韓信手中。韓信助劉邦則項羽滅,助項羽則劉邦滅,如自立則三分天下。分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韓信因心存感恩之心,不忍背叛劉邦,又因其只有名將之求,而無成君之望,終於沒有接受蒯通的建議。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對於蒯通如何勸導韓信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 2 # 小龍女5505

    蒯通韓信三分天下韓信如果真的聽從採納自立為王獨霸一方,即使打不過劉邦和項羽,至少也能和他們分庭抗禮,成一方梟雄,威赫一時,不至於最終落得含冤被殺、禍及滿門的悲慘結局。

  • 3 # 甜瓜20875

    題目意義重大!劉邦時期是一個戰亂紛爭,野武性強,弱肉強食的思維很重,競優生存,老百姓受罪,沒有和諧的基礎與保障,也是一種時代的無奈,韓信項羽,堪稱優秀軍事家,戰略戰術厲害

  • 4 # 一別成久違

    楚漢戰爭進入到最後階段,劉邦與項羽處於戰略相持階段。

    當時的韓信的勢力已經成為了楚漢之外,最強大的第三股軍事集團。在劉邦與項羽兩方處於誰也無法徹底打敗對方的情況下,韓信手裡的這二十多萬精兵成為了戰略砝碼。如果韓信助漢,則劉邦一統天下;如果韓信助楚,則項羽能夠擊敗劉邦。

    韓信手下最耀眼的一位謀士蒯通,向韓信提出一條既不助漢也不助楚的第三條道路,而是選擇三分天下,韓信獨佔其一的戰略規劃。具體操作就是使得楚漢兩方議和罷兵,韓信、劉邦、項羽三分共分天下,哪一方撕毀條約,其他兩方聯合進攻一方,由此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韓信獨佔齊國,武力屈服,震懾燕趙之地諸侯。

    當時天下論排兵佈陣,韓信已是無敵的存在,再者手握精兵,這些都是他從劉邦手裡接過,然後經歷百戰,打敗不可一世的楚王的軍隊,當時楚王的軍隊是橫掃秦軍和諸侯國的,可想而知其戰鬥力,是當時精兵中的精兵。就當時情況,劉邦,項羽,燕趙諸侯是無人敢攻伐韓信的。像漢王和楚王只能是拉攏,而燕趙小諸侯國只能許以重利。也許百姓真的能享幾年太平。

    本人認為

    但戰事無法避免,劉邦必先滅韓信,後掃滅楚王。

    當年劉邦被封漢王,在漢中養精蓄銳,劉邦去漢途中燒燬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痺項羽。三分天下後,必定屯田,勤練軍隊,因為他是有帝王之志的人。和韓信和楚王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人的心境高低決定了後來的事情發展走向。

    韓信也是從無到有的,這一切都拜劉邦所賜,對劉邦還是很感恩戴德,時間一久必定懈怠,放鬆警惕心,劉邦給韓信擺個鴻門宴,取其首級,韓信舊部大多也是漢王賬下的,大多數還是會擁戴劉邦的,或者趁韓信軍隊懈怠,夜襲也是有大機率成功的,一邊是安享太平的軍隊,一邊是韜光養晦的軍隊。劉邦也是有能力拿下的。

    再經過幾年的休整,掃滅楚王項羽,也是時間問題了。畢竟楚王也不是帝王之志的人,也多猜疑和優柔寡斷之人,當初楚王很多優秀的將領都是被逼投靠漢王的,也許不等漢王動手,楚國內部就會生隙。

    天下最終還是劉邦的,只是推遲幾年或者更久!

  • 5 # 漢文化競華居士

    如果當時韓信聽從蒯通的意見的,趁人之危,坐收漁利,十有八九楚漢都得滅亡,因為韓信數次以弱勝強,自身的軍事造詣本身就無人能及,還手握重兵佔領了戰略要地,再加上李左車,蒯通等人的謀略,去攻打誰誰都不是對手。再加上楚漢勢不兩立正在火併,優勢都被韓信佔了。

    韓信先是擊敗魏國,又以三萬新招募的烏合之眾在井陘用計大敗二十萬訓練有素的趙軍,趙地平定之後韓信聽從李左車的策略派人脅迫燕國,燕王果然懼怕韓信不戰而降,然後又領兵突然襲擊齊國,佔領齊國之後,韓信事實上已經佔有絕對優勢,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請求封他為代理齊王,以便穩定局勢,管理齊國, 當時,劉邦又被項羽團團圍困在滎陽,擔心韓信叛亂自立為王,就封他做了真齊王。後來項羽也派人來勸韓信反漢投楚,韓信沒有答應。此時蒯通早就看透了,天下大勢已經完全掌握在韓信手裡,他保漢,項羽就沒什麼勝算了,他如果投奔楚,劉邦必敗無疑,這個時候楚漢正在全力對戰,是韓信脫離漢軍的最佳時機,於是屢次三番勸說韓信自立為王,爭奪天下,否則將來無論誰勝,韓信都沒有活路,可惜韓信聽不進去,認為劉邦可以託付終身。最後不但為他人做了嫁衣,自己還被屠滅三族落得個身敗名裂。

  • 6 # 賓賓說情感

    韓信二十多歲出道,三十幾歲便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先封為楚王,又被劉邦設計擒拿後降為淮陰侯,韓信本人常常慨嘆自己的遭遇,劉邦死後權力交接(上一次是胡亥時期)會發生些什麼無法估計(實際呂氏一門掌權還算平穩,呂后一死,功臣集團立刻反了,砍了無數宗室),一旦這種機會出現在韓信眼前的時候,你猜韓信可能會怎麼做?以前他不肯獨立,是感念劉邦知遇之恩,那到時候呢,劉邦有負於我,我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無論從韓信的利益還是道義上來講(哪怕僅僅是為了安全),韓信會做出如何的選擇,都是很難讓人徹底放下疑心。以韓信的威望,只要能夠擺脫控制逃出長安,自己拉隊伍也好,受其他異姓王支援拜將許諾也好,劉邦生前他不願意反,輪到呂后坐天下,韓信還會同樣選擇麼?面對這種局面的話,天下人如何想。

    殺了韓信這一切風險就全沒了,留著韓信猶如一顆定時隱患,你永遠感覺後患無窮,劉邦統一以後就開始為接班人清理障礙(主要是異姓諸侯和匈奴),他活著可能對韓信下不了殺手,但是劉邦身體快不行了,這顆隱患絕不能留到他生後。要知道韓信才三十多歲,他對自己所處的境遇抑鬱不滿,又有著世間無雙的軍事才能,面對即將到來的權力換代(天然動盪),這種人還能留嗎?韓信反背後是需要支援他的集團,這個集團是有的,就是功臣集團,但功臣集團有很多派,有騎牆派,有呂后黨,有中立的,有忠於劉邦的,對分封不滿地,對呂后專政不滿的,有被呂氏迫害的。功臣集團實力也是很強大的,所以除韓信呂后還是需要蕭何設計,而不敢直接亂來。

    韓信和項羽、劉邦、英布、彭越、張耳都不一樣,那些人是有自己隊伍起事的,而韓信只是劉邦拜的將,韓信手下的人(如灌嬰)和手下的兵(劉邦一個人直接進韓信營中把韓信的印拿走)都是劉邦給的,根本不是劉邦的合作伙伴,就該拿錢得了不該要挾拿股份。況且劉邦當時只是漢王,又不是天子,怎麼可以給韓信封齊王,王不可以給別人封王的,項羽分封也是名義上得到義帝的首肯。所以封王這件事韓信太急了,既勒索股份,又讓劉邦自己暴露野心打了為義帝報仇的臉。劉邦的政治頭腦,韓信和項羽加一起也比不上,而且以劉邦的頭腦,是一定不允許3分天下的,劉邦要的是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韓信和項羽只是希望分封制,所以歷史的天平會趨向劉邦的,這就叫天時。

    韓信手下大將都是劉邦安插的耳眼,對韓信是聽調不聽宣的,一落實有背叛的行韓信即人頭落地,韓信不是不想自立,只是名份未正,時機不成成熟,要不他也不要挾劉邦給他封個齊王,顯然名份也很重要,無奈才暴露出他也是自私的,但擺脫不了劉邦在他頭頂的魔爪。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細節,劉邦曾經兩次進入韓信的軍營解除韓信的兵權。一次是在韓信滅趙降伏燕以後,一次是垓下之戰後。第一次劉邦帶著滕工夏侯嬰兩個人就進入韓信軍營,拿了韓信的兵符調動完人馬,韓信才睡醒。韓信治軍就那麼鬆散?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混進軍營?隨意就能拿走兵符?後來周亞夫治細柳營,漢文帝都進不去軍營,韓信治軍反不如周亞夫?其實韓信手下的軍隊的各級軍官都是劉邦的人,比如曹參,灌嬰等等,這些人都是劉邦的豐沛集團的鐵桿,韓信能指揮得動他們,是因為韓信是劉邦任命的大將,要是韓信真有異心,估計早就被劉邦安插的人給剁了。從井陘之戰和之後漢王奪軍的事情可以看出來韓信麾下軍隊的基層軍官比例高,戰爭素養高,這才是韓信屢戰屢勝的關鍵;而劉邦詐稱使者入營奪軍,居然沒有人報告韓信和張耳,則說明那些軍官都是劉邦的嫡系,不但認識劉邦,而且是劉邦的死忠。

    劉邦創業的骨幹是呂雉蕭何樊噲張良,樊噲是呂雉妹夫,蕭何和呂雉始終是一起負責後勤工作。張良是劉邦幕僚,韓信是劉邦聘請的軍帥,不屬於核心創業團隊成員。且在開疆擴土過程中有擁兵自重行為,功成只時又不懂像張良一樣身退。所以不得善終!蕭何不僅是創業骨幹,更是建國能臣,並且始終和呂雉保持立場一致。所以是劉邦重用之才。劉邦始終實際最多當半個家,呂雉始終實際上是真正幕後當家的。韓信才能只是個帥才。沒有定國安邦的王霸之氣。沒那個才更沒那個心。出現那個機會也把不住。所以他的命運只在戰爭中,戰事越繁命運越好,戰事結束好運也結束,厄運來臨。戰時功大,又能善終的大有人在,如曾國藩,郭子儀,等人。對劉邦地位有威脅的,不管是誰統統殺掉。

  • 7 # 香茗史館

    韓信平定齊地之後,謀士蒯通曾勸說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然而最終被韓信所拒絕。那麼,如果韓信依蒯通之言自立,天下局勢會發生什麼變化,韓信的最終命運又將如何呢?

    背景:韓信開闢北方戰線攻佔齊地,項羽陷入腹背受敵之境

    彭城之戰後,劉邦雖然穩住陣腳與項羽在滎陽一線對峙,但正面壓力十分巨大,於是便採納了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之策,派韓信與張耳開闢北方戰線。之後,韓信偷渡夏陽、兵圍安邑,魏王魏豹被迫投降、舉家被俘。

    漢二年(前205年),韓信繼續向東挺近,“後九月,破代兵”,迅速攻佔代地,進而“(韓)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背水一戰”大破趙軍,趙軍主將陳餘被殺,“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用時一年全面攻佔趙代之地,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之後,韓信在李左車的建議下,派使者前往燕地,燕王臧荼不戰而降,就此臣服於漢王劉邦。然而之後,劉邦因在成皋之戰中戰敗,惱怒韓信與張耳駐兵修武而不救援,衝入韓信軍營奪取韓信兵權,並要求趙王張耳和韓信重新招募訓練士卒,繼續向東攻佔齊地。

    此後,韓信在蒯通的勸說下,不顧酈食其已經勸降齊國,率兵攻打齊地,齊國因已決計降漢,並未有所防備,結果迅速被擊潰。到漢四年(前203年),韓信已經全面平定齊地,項羽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先拍龍且率兵攻打韓信,但慘遭戰敗,之後又派武涉勸韓信反漢,但韓信不為所動。與此同時,在張良的勸說之下,衡山王吳芮也轉投劉邦。

    至此,劉邦已經直接掌控蜀地、三秦之地、魏地,張耳、臧荼、吳芮則各據齊地臣服於劉邦,九江王英布雖然歸漢但九江地區以被項羽所佔,而韓信則佔據齊地。

    此時,項羽雖然依舊在正面戰場上保持著一定優勢,但劉邦卻已經對其形成了戰略性的包圍,項羽已經處於三面受敵的境地,而背後又有彭越不斷騷擾糧道,局勢已然極為不利。

    內容:蒯通建議據齊地、連燕趙,阻天下兵禍而恩撫各諸侯

    蒯通此時正在韓信手下充當謀士,司馬遷評價其“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意思是善於峰分析和陳述天下局勢、利害關係,乃是一位口才極為出眾的辯才。

    韓信在穩固了對齊地的統治後,蒯通先是為韓信分析了一番此時的天下局勢,他認為劉邦面對項羽接連戰敗,已經是“智勇俱困者”;而項羽雖然所向無敵,但與劉邦對峙三年,已經是士氣受挫、國庫耗盡,百姓苦不堪言。並認為此時劉邦與項羽相持不下,韓信佔據齊地便已經足以左右天下局勢,倒向誰,誰便有可能取得最終勝利。

    因此,蒯通建議韓信,“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天下孰敢不聽!”意思是說,可以佔據強大的齊地,聯合燕、趙兩國,出兵到空虛之地控制他們的後方,然後順應民心,調停楚、漢之間的爭鬥,從而使士卒免於死亡,百姓安居樂業,天誰又有誰敢不聽從!

    同時,“足下按齊國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意思是說,只要佔據齊國故土,便擁有了淮、泗之地,再以恩德安撫諸侯,禮賢下士,那麼天下諸侯必然競相臣服齊國。

    分析:蒯通的建議雖然看似可行,但想要成功實際難度極大

    如上所述,蒯通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雖然有一定道理,勸說韓信自立的建議也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韓信想要成功自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劉邦曾先後兩次輕鬆奪取韓信兵權

    1、韓信無兵無將,沒有能力自立。韓信被譽為“兵仙”,極為能征善戰,但一直以來卻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始終沒能培養出親信將領和軍隊,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劉邦不斷“摻沙子”的結果。這點從劉邦先後在漢三年(前204年)成皋之戰後和漢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戰後,兩次直闖韓信軍營,輕鬆無比的奪取韓信兵權便可看出來。同時,縱觀韓信的一生,除了蒯通曾站在韓信的立場為其考慮,即使到後來被貶被殺,都始終少有人為其說話,可見他的勢力之弱。韓信縱然是個帥才,奈何手下的將領和軍隊卻均是忠於劉邦的,這種情況下貿然自立,恐怕並非明智之舉。

    △張耳與劉邦更多為從屬關係

    2、此計可用於稱霸,而並非奪天下。從蒯通的計策來看,他顯然是以分封制的思想在考慮天下局勢,例如“據強齊,從燕、趙”,燕王臧荼投靠劉邦乃是畏懼韓信的東進,因此還是有可能投靠韓信的,但趙王張耳的情況卻不同,趙王張耳雖然與劉邦同為諸侯王,但和劉邦卻屬於從屬關係,想要說動他轉投韓信,其實並不容易。此外,劉邦本人其實並非想要回到分封制,他所要的是奪取天下,因此想要勸說劉邦和項羽罷兵,恐怕並不容易;而項羽素有稱霸之意,即使與劉邦罷兵,也不會容許韓信佔據齊地而霸天下。

    △劉邦志在天下

    3、天下一統不可逆轉,韓信敗亡難以避免。即使以上兩條全部達成,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天下一統已經是難以逆轉的歷史走向,迫於韓信與項羽聯手後的壓力,劉邦或許會同意暫時罷兵求和,但絕不會甘心與兩人三分天下。而從此時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團隊能力來看,劉邦最終奪取天下的可能性無疑要遠遠超過韓信、項羽兩人。事實上,就在韓信奪取齊地一年之後,項羽便已經支撐不住了。需要明確的是,奪天下雖然需要武力,可並非僅僅依靠武力便能成功,否則歷史上名將並不少見,但為何卻少有名將能夠成功奪取天下呢?

    或許是源於劉邦的知遇之恩,韓信最終拒絕了蒯通的建議,但正如以上所說,韓信此時其實並不具備自立的條件,更不要說稱霸諸侯或奪取天下了,而這或許同樣也是韓信最終拒絕蒯通建議的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韓信如果同意了蒯通之策,那麼非但難以扭轉命運,恐怕會死的更快。

  • 8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當秦始皇大一統開始,分封制便不可能再行得通。因為嚐到新制度甜頭的人,不會再想回到過去。

    如果韓信真的三分了天下,最好也就是個“三國時代”,最後拳頭大的那個統一。

  • 9 # 乙丙丁6

    蒯通是在武涉勸韓信投降項羽沒成之後,才認識到韓信的重要性。當時韓信不僅擁有重兵,而且戰無不勝,是決定劉邦和項羽的勝敗的關鍵性人物。

    我們來個假設,韓信聽從了蒯通的勸告,擁兵自重,誰也不幫。這樣的話,劉邦是架不住項羽的攻擊,可以說劉邦隨時有可能完蛋。理由很簡單,就是項羽之所以派武涉勸韓信,就是因為韓信在他項羽的北方,距離他老巢非常近,隨時威脅著他的大後方。這讓項羽沒能夠放開的打擊劉邦,是畏懼韓信抄他後路。

    劉邦跟項羽打仗,一次五十萬打不過項羽三萬,一次二十萬打不過項羽十萬,其餘各戰鬥是以失敗,甚至逃跑結束。沒有韓信,試問劉邦如何能夠乾的過項羽?

    一旦劉邦被滅,韓信不會死。這個結論是因為項羽只想當個諸侯國的盟主,而韓信只想當個諸侯王,兩個人都不想當皇帝,這就回到了戰國時代,或是六國,或是七國。

  • 10 # 仗劍任我行

    假如韓信同意,又是一個戰國時代的來臨,又會形成多個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畢竟以韓信的軍事能力在當時來說無人能敵,況且軍中威信極高,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成為一方諸侯,聯合項羽攻打劉邦的話,劉邦可能就會大敗。因劉邦年事過高,可能在他有生之年統一不了天下了,看以後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武功而言更不可能完成大漢一統了。加上北方匈奴的持續強大,大一統時代的到來要往後推遲若干年了,更不可能有大漢天下400年了,歷史可能改寫。

  • 11 # 富元製作

    前期會三分天下和平相處,但是不要多少年劉邦和蕭何樊噲張良等都至正常病故,在軍事上劉邦集團會很容易被項羽打敗,韓信集團優勢在韓信個人的謀略,如果沒有聯軍配合,單獨對抗項羽軍團韓信還是有點差距的,而項羽透過挫折會勵精圖治,時間推移,項羽統一天下還是可能的

  • 1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被漢高祖劉邦稱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做為連百萬之兵、攻必克、戰必勝的軍事家沒有問題。但相較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還存在一是差距。

    機遇,可遇不可求。稍縱即逝。正如題中所說,韓信也曾有過天大的機會:那是他剛攻下齊地,坐擁二十多萬生力大軍,而此時的劉邦和項羽正在另外戰場廝殺,且雙方均筋疲力盡。

    劉項都在竭力拉攏韓信。按謀士蒯通的建議,韓信先保持中立,靜觀局勢變化,小則可三分天下有其一。若劉項雙敗,或可一舉將兩勢力聚殲!稱王禰帝。

    但韓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他要挾漢王封他為齊王的目的達到後,念起了漢王的好一一曾對他的知遇之恩。決定起兵馳援,逼項羽烏江自刎。

    劉邦奪得天下後,對當時緊要關頭韓信的表現耿耿於懷,先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削去兵權,又以雲夢澤會盟之名將其拿下,降為淮陰侯,並帶回了京城看管起來。

    此時的韓信一直在後悔的回憶中。直到呂后在未央宮將其杖斃前,他還高喊悔不聽當初蒯通之計。結果蒯通也被誅。所以後世人對韓信的軍事才能很是讚揚!但對其道德、人品不敢恭維。

  • 13 # 叢中笑6603

    蒯通勸韓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對劉邦為人的瞭解,二是如韓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運亨通那是肯定的。

    如果韓信聽信蒯通之言,割地為王,自立為一方,短時間裡可能得逞一時,等到劉邦平了各地,起兵來収拾他時,可能支援不了多久,因為韓信手下原來都是劉邦的人,而且韓信孤立無援,兵敗的結果是肯定的。

  • 14 # 會行走的書櫃

    韓信第二天就死了,因為主要將領是劉邦派來的。要不然提問者認為,劉邦憑什麼就奪了他兵符就能把韓信從齊王改封楚王?

  • 15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韓信如果同意,那麼劉邦將失去與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只能做諸侯王漢王。從彭城之戰可以看出,劉邦背信棄義,率五路諸侯兵馬五十六萬向東攻打楚國,項羽率三萬精兵救援彭城,大敗劉邦軍。垓下之圍,韓信、英布按兵不動之時,劉邦也是節節敗退。項羽不用謀士范增,劉邦在聽從張良的以封地獎勵後,項羽在劉邦五路大軍的進攻下,被迫突圍至烏江自刎。如果韓信同意蒯通的三分天下,那麼韓信可以與項羽平分天下,韓信與項羽性格有相同之處,有時性情淳樸,殺伐不夠果斷,剛愎自用,不聽信謀士之計,遵守協議,可以和平相處。可是歷史沒有如果,蒯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史為鏡擺事實,以案為例論推理。可是韓信不為所動,終因功高蓋主而招殺身之禍。

  • 16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此時正處於楚漢相爭的關鍵時期。齊地的軍營裡,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正苦口婆心的勸說一位青年將軍。“大將軍,此時正是天賜良機,如果此時再不表態,那麼將軍今後恐無立錐之地啊!”老者再度勸說將軍,只見那將軍緊皺眉頭,時而對天冥想,時而望地沉思,卻遲遲不肯給老者正面答覆。見此情景,老者急切的問道:“大將軍,時不我待啊,請大將軍早做決斷,否則悔之晚矣啊!”老者不甘心的再次追問道。“先生切莫多言,容我考慮一下再說吧!”將軍聽的有些不耐煩,揮揮手打發老者離開。老者氣的捶胸頓足,卻又無可奈何,只得恨恨的退出了軍營。

    韓信劇照

    那個將軍,就是漢初三傑里人稱“國士無雙”的韓信,剛剛,是他手下謀士蒯通勸說韓信脫離劉邦另立山頭,但優柔寡斷的韓信最終還是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並未選擇背叛劉邦。短短几年,劉邦在統一天下後第一個把屠刀對準了韓信,已經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悽慘的死在了未央宮內。那麼,如果當初韓信聽從了蒯通的建議,選擇在楚漢相爭階段背叛劉邦,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呢?

    一.事件背景——功高震主起疑心

    因為蕭何的苦苦勸說,懷才不遇的韓信終於得到了劉邦的重用,被拜為大將軍,帶領漢軍爭奪天下,韓信也不負眾望,一出手便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短短數月便拿下了三秦大地。劉邦一鼓作氣,帶領五路諸侯五十六萬大軍佔領了彭城,卻最終被項羽擊敗,劉邦一直退到滎陽成皋一線,楚漢相爭進入相持階段。

    當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一線對峙時,韓信所率領的漢軍偏師卻連續打了好幾個打勝仗。韓信在彭城之戰後得到了獨當一面的機會,很快就消滅了西魏國,解除了魏王豹對關中腹地的威脅,隨後韓信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井陘之戰,韓信以兩萬漢軍背水一戰消滅趙軍主力二十萬,創造了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滅齊之戰,韓信誘敵深入,殺死了項羽的大將龍且和二十萬楚軍,平定了齊國的動亂。短短一年時間裡,韓信先後消滅了魏,趙,燕,齊,代等四五個諸侯國勢力,實力達到了頂峰。

    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史記.淮陰侯列傳》

    殺死龍且使韓信實力達到頂峰

    可韓信實力的增強卻讓他的領導劉邦越來越不放心,劉邦害怕自己到最後無法控制韓信反而讓韓信趁機做大。正在這個節骨眼上,韓信卻派使者請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氣的劉邦想先滅了韓信,如果不是張良和陳平及時勸住了劉邦,事態可能會更加糟糕。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韓信遭遇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可以說禍根已經埋下。

    二.擁兵自立——蒯通的設計藍圖

    雖然劉邦此時已經很猜忌韓信,不過韓信自己並並沒有反叛劉邦的想法,可有些人已經感覺到可危險的味道。

    被韓信牽制的精疲力盡的項羽率先轉變,派使者武涉勸韓信脫離劉邦,但韓信並沒有動搖,隨後,韓信手下謀士蒯通成為勸說韓信自立山頭的積極分子,蒯通能提出這樣的看法,在於他有著自己的設計藍圖。

    1.楚漢結局全繫於韓信一身

    自劉邦彭城兵敗後,楚漢雙方在滎陽一代已經拉鋸了很長時間,雙方都已經成為強弩之末,反倒是一直在外作戰的韓信成為壓死劉邦或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韓信倒向項羽,劉邦必敗無疑,反之亦然。

    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史記.淮陰侯列傳》

    蒯通劇照

    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自己獨立,這樣楚漢雙方彼此投鼠忌器,都不敢輕舉妄動,就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韓信看似實力到達頂峰,卻是最危險的

    韓信獨自帶兵消滅那些小諸侯國之後,實力已經到達了頂峰,卻也是韓信最危險的時候,因為韓信太能幹了,其功勞已經到了無法用封賞來衡量的地步了,換個意思就是此時的劉邦已經感覺到控制不了韓信了,如果投奔項羽,項羽也不會信任韓信,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自己單幹,反而局勢會有好轉。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

    ——《史記.淮陰侯列傳》

    3.韓信有足夠的資本

    韓信在平定齊國後,手中已經有了三十萬部隊,而劉邦在滎陽一線是屢戰屢敗,好幾次還是靠韓信手中的部隊來補充兵源,此時手上最多二十萬部隊。項羽那邊則更弱,在與劉邦的對戰中自己消耗也非常大,為了救齊國派龍且帶領二十萬楚軍救援,結果被韓信殺了個乾淨,此時手上只有十多萬人馬,韓信在部隊上佔據絕對優勢。

    其次,韓信在消滅各個諸侯國之後,其掌握的土地已經相當樂觀,尤其是原齊國故地,處在楚漢之間,交通便利,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蒯通的分析非常精闢,也直插要害,很多人都畏懼死亡,即使是韓信也不例外,蒯通明明白白的告訴韓信此時你看上去實力強,實際上已經走投無路了,只有自己幹才能換來一線生機。

    三.畫餅充飢——蒯通甜蜜的毒藥

    蒯通的建議有理有據,可以說給韓信畫了一個美味的大餅,但是這個大餅雖然甜蜜,卻有毒,所謂韓信單幹導致三足鼎立不過是蒯通的一廂情願罷了,如果韓信真的聽了蒯通的話,真的會如他所願嗎?我們不妨設想一下。

    1.韓信坐山觀虎鬥,坐視楚漢爭霸

    這是蒯通想要韓信去做的,在楚漢爭得你死我活之際漁翁得利,但是,蒯通卻沒有想過三足鼎立是建立在犧牲天下老百姓生命的基礎上的,此前,天下百姓已經經歷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火,還有秦朝十多年的苛政和秦末的烽煙,所有的老百姓都不希望再打下去了。此時韓信選擇獨立,是背離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與民心背道而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援,韓信即使佔領了戰略要地也無濟於事。

    楚漢相爭形勢圖

    其次,韓信本人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家而不是政治家,讓他打仗可以,可讓他治理國家卻並不擅長,時間一長其所管轄土地必然生變,況且劉邦和項羽也不是傻子,韓信獨立後軍事實力最強,攻守逆轉,他倆還會死掐著不放嗎?更大的可能是楚漢暫時握手言和一起打韓信,到時韓信腹背受敵反而是自取滅亡。

    2.韓信幫助項羽去攻打劉邦

    第二種情況是韓信在武涉(項羽使者)的勸說下選擇自立然後幫助項羽去攻打劉邦。那麼這種情況可取嗎?實際上這也無異於飲鴆止渴,提前韓信的滅亡罷了。

    其一,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因為劉邦的重用韓信才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在重視道德和情義的中國人眼中,韓信這樣做把自己擺在了不忠不義的位置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成為失道者的韓信必然會遭到眾叛親離的下場。

    其二,韓信手下雖然掌握重兵,但其領兵的將領卻是劉邦的鐵桿追隨者,周勃和曹參是劉邦的同鄉,跟著劉邦一起反秦出來的老兄弟,是不會背叛劉邦的,另外一個灌嬰是劉邦的騎兵司令,他也是劉邦最信任的人之一,還有一個張耳和韓信也只是純粹的上下級關係,和劉邦的關係反而非常好,劉邦後來還把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敖。

    周勃等人是劉邦的死忠

    這樣看來,除了韓信這個光桿司令外,其他士兵和主要將領都不會支援韓信去攻擊劉邦,韓信自己在考慮蒯通的建議時也說劉邦對他非常好,這樣做是見利忘義。

    四.政治幼稚——韓信之禍並非死局

    當然,蒯通的話並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他正確分析了韓信此時的處境,如果繼續這樣功高蓋主遲早有一天會大禍臨頭,但韓信並沒有聽蒯通的建議,因為韓信自始至終沒有是個沒有野心的人,同時他對劉邦仍然心存僥倖,自己也感念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

    韓信沒有選擇自立是明智之舉,可這個困局並沒有破除,此時,韓信就展現了他政治上幼稚的一面。

    在齊國剛剛平定時向劉邦請求封“假齊王”,劉邦正在成皋等著韓信增援,可韓信跑來給他要官,這讓劉邦當時就怒了,也為韓信埋下了禍根。

    劉邦派出酈食其說降齊國後,韓信公然違背劉邦的命令攻打齊國,導致酈食其被殺,劉邦的權威遭到了挑戰。

    劉邦與項羽鴻溝劃界後公然違約追殺項羽,反而被項羽掉過頭來殺得大敗,劉邦向韓信求援,韓信作為下級居然公開向劉邦談條件,雖然劉邦迫於形勢答應卻使劉邦對韓信極度失望,消滅項羽後下一個下手的就是韓信。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

    ——《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高祖劉邦劇照

    前兩個行為韓信實際上做的並沒有錯,只是他與劉邦考慮的方向不一樣,韓信作為軍事家從軍事角度考慮齊國田氏王族首鼠兩端不如一次性清洗乾淨,為了防止齊國動亂讓自己做個“假齊王”也無可厚非,但是他在做這些決定時都沒有考慮劉邦的感受,而最後一個公然要挾更是把自己放在火坑上烤,這些都是韓信政治幼稚的體現。

    可是,韓信功高蓋主之禍並非死局,在平定齊國之後韓信如果可以主動放低姿態去救援在成皋的劉邦,並且不貪戀權力把兵權主動交給劉邦,劉邦雖然多疑但韓信救了他一命又主動交還兵權給了劉邦一個臺階下,劉邦自然不會為難韓信。可惜韓信雖然沒有野心,卻把手裡的權力看的太重了。他是個純粹的軍事家,可這世上哪有什麼東西是純粹的呢?韓信把事情想的太簡單,更把劉邦想的太簡單了!

    結語:

    蒯通之言,看似可以三足鼎立,實則是玩火自焚之舉。韓信拒絕源於對劉邦的感激和幻想,其知恩圖報精神固然可貴,卻因政治的幼稚最終落得悲慘的結局,不亦悲乎。同為三傑,蕭何送親屬為人質,張良功成名就後主動辭官歸隱,而兩人皆得以善終,獨韓信如此,此間差距,盡在於此。

  • 17 # 春秋硯

    韓信臨死前曾說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七年前,韓信滅魏、伐趙、收燕、攻齊,又打敗了項羽大將龍且的二十萬楚軍,奠定了歷史上兵仙的地位,又向漢王劉邦索要齊王封號,可謂春風得意。但對蒯通三分天下的建議卻沒有接受,韓信在顧慮些什麼?如果當時做了決斷,是否就不會有兔死狗烹的下場呢?

    一、天下之勢

    雖然項羽在與劉邦對峙時仍不落下風,但韓信在北方的行動,使楚國喪失了大多數盟友,且韓信佔據了齊國全境後,漢軍直接插到了楚軍的側後,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構想已經顯現出威力。

    三面受敵的項羽承受了極大的壓力,派出武涉遊說韓信,武涉以個人得失的角度說出三個理由:

    1、漢王的目標是吞併天下,不會容忍割地封王,齊王的封號也不會長久。

    2、劉邦的承諾不值得信任,其人背信成性。今天給你的明天就可能收回去。

    3、楚漢相爭,你可要想明白,怎樣才符合你的利益?

    但韓信的榮耀、富貴都是出自劉邦,"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二、蒯通之計

    武涉是敵方陣營的說客,明顯是為了項羽的利益而來。韓信手下的將領及官員大都是劉邦派來的舊人,蒯通是少數幾個新加入的人員之一。

    在攻打齊國之前,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成功,韓信停下了進軍的腳步。蒯通及時指出漢王並沒有發來停止進攻的命令,雖然犧牲了酈食其,也使韓信登上了齊王的寶座。

    仔細分析了各方的形勢之後,他向韓信獻三分天下之計,依據如下:

    1、現在楚漢相持,難分高下,韓信是決定雙方成敗的關鍵

    2、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只有韓信能夠平息兵災,使天下恢復太平

    3、憑藉現在的地位,使楚漢罷兵共存,可以形成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是天賜的良機。

    對蒯通的計謀,韓信仍以不敢忘恩負義相對。蒯通則以韓信熟悉的張耳與陳餘的故事加以勸說,此兩人為平民時結為生死之交,但在利益驅使下卻反目成仇。而韓信功高蓋世,已經與漢王的利益發生衝突。韓信被說的猶豫了。

    幾天後,見韓信仍沒有主意,蒯通又敦促他當機立斷。但韓信不忍心背叛漢王,又以自己功高,漢王終究不會奪取他的爵位。

    道不同,蒯通離開了。

    三、蒯通沒看到的

    1、韓信只有軍隊的使用權

    曹參,灌嬰,周勃,樊噲都曾在韓信麾下,但他軍中的將領及官員絕大部分對劉邦忠心耿耿,韓信沒有自己的勢力,放到現在,就是個經理人,而非董事長。前204年,成皋之戰後,劉邦輕易闖入韓信軍營,一舉剝奪了他的軍權,沒有內部人的協助那會如此。這件事發生在蒯通獻計之前,卻被他忽視了。

    前202年,垓下之戰後,劉邦故伎重演,又一次剝奪了韓信的兵權,說明韓信的手下忠於的是劉邦。離開了劉邦,韓信是孤家寡人。

    2、韓信如果獨立,四面樹敵

    東面是劉邦、南面是項羽,如果獨立,與其他兩方對比,人才、物資保障等等方面都處於劣勢。

    北面是韓信打下來的趙國、燕國。趙王張耳是劉邦任命的,且很早就投靠了劉邦,對其忠心耿耿。燕國投降的也是漢王,也不會倒向韓信。

    齊國內部也不穩定,田氏王族在齊地擁有龐大的勢力,在韓信兵威下,或逃亡、或蟄伏,一有風吹草動,必然跳出來製造內亂。

    3、韓信已經得到了他想要的

    韓信要名,劉邦拜將之後,韓信用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仗已經名滿天下。韓信要利,他已經是齊王,還可能有更多麼!韓信需要的都得到了,再折騰,也不會有更多的東西,反而有可能失去。因此,背叛劉邦,沒有好處。

    總結:

    韓信用蒯通之計,可能得逞於一時,楚、漢也可能暫時收兵,但韓信不是政治家,成敗也不僅僅由軍事決定。在人才儲備、經濟實力、後勤保障、動員能力許多領域,劉邦已經佔據不可動搖的地位,也將憑藉綜合實力最終完成國家的統一。韓信只是怎麼死的問題。

  • 18 # 史無眠

    韓信如果聽從蒯通計策,會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甚至獨享天下

    這不是沒有根據的胡說,韓信如果真的聽從了蒯通計策,就不會有後來的被呂后勒死的悲慘下場。如果運營得當,完全有能力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裂土封王。

    事情要從各諸侯消滅秦國後說起,以較為詳細客觀的對韓信、劉邦、項羽各實力及態勢進行分析比較。

    公元前206年,項羽將天下土地劃分,對諸侯分封。項羽懷疑劉邦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因而將劉邦分在道路艱險的巴、蜀之地。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分封土地不能公平行事,把肥沃的土地都封給了自己的部下,貧瘠之地都給別人,引起了一部分諸侯王的不滿。

    田榮因背棄過項羽,沒被分封,首先在齊地進行軍事反叛。將項羽分封的膠東王田市斬殺,自立為齊王。後來又將齊、濟北、膠東三地合併,派軍進攻楚軍。

    漢王劉邦對項羽的分封也十分不滿,想要攻打項羽,在蕭何的勸諫下沒有貿然行事。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進入巴、蜀接受王位,穩定發展,再圖帝業。

    ▲漢王劉邦

    後來,在張良的多次舉薦下,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韓信向劉邦分析了當下諸侯形勢,指出了項羽的短處與劉邦長處,併為劉邦規劃了進攻楚地,消滅項羽的藍圖。

    韓信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趁齊地反叛,率軍東出,先後平定漢中三地。項羽受張良計策誘導,放棄向西攻打關中,帶軍北上平定齊國。

    公元前205年,在項羽被調虎離山的情況下,劉邦連克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殷王卬等地,各路諸侯紛紛投靠劉邦麾下。劉邦得以統率五六十萬大軍進攻楚地,併成功攻克楚地都城彭城。

    彭城之戰

    見老窩被端了的項羽親率三萬精兵南下,在彭城大敗劉邦。劉邦先後在泗水、睢水折損幾十萬大軍,自己也險些被擒。

    同年五月,劉邦退守滎陽城,楚漢攻守態勢逆轉。項羽攻,劉邦守。九月劉邦還將韓信攻打魏國、代王后的精銳部隊調到滎陽抵禦楚軍。由此拉開了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敖倉長時間的拉鋸戰。

    五月,滎陽被楚軍攻破。劉邦逃出城,到達成皋進入函谷關,將殘兵敗將重新整合,出兵東進。

    項羽被彭越遊記軍隊擾亂,帶軍徵繳。劉邦趁機再次佔領成皋。六月,項羽發現劉邦捲土重來後,再次攻打滎陽,並二次攻破成皋,劉邦二次逃走。

    八月,得到軍隊補充的劉邦再次與楚軍形成對峙。公元前203年,漢軍再次佔領滎陽、成皋,並奪取敖倉。

    ▲反覆拉鋸的成皋、滎陽之戰

    話分兩頭,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張耳率軍東進,攻打趙國,在井陘口大敗趙國二十萬大軍。隨後揮軍攻打燕國,燕國投降。

    公元前203年,韓信攻打齊國。項羽為救齊國,在與劉邦進行滎陽拉鋸戰的情況下,分兵龍且二十萬大軍,北上與韓信作戰。由於龍且大意輕敵,被韓信打敗,龍且自殺。

    隨著韓信連克魏、趙、燕、齊等地後,兵鋒直指楚國復地。而此刻劉邦項羽的滎陽、成皋戰役也到了關鍵時刻。長期的拉鋸戰,消耗了劉邦的軍力,劉邦已無主動出擊的能力。反觀項羽,由於戰線拉的過長,糧草不足,又損失了龍且二十萬精銳,也全無鬥志。雙方再一次進入相持不下的階段。

    此時,唯一能打破僵局的就是韓信了。因而韓信也成了雙方都要爭取的香餑餑。項羽派使者勸諫韓信站隊項羽,被韓信拒絕。

    此時,韓信手下蒯通建議韓信與雙方保持良好關係,兩不相幫,從而避免一方被消滅,把天下分做三份。同時獻策韓信,佔據齊地,率領燕、趙兩國出兵把劉邦項羽兵力不足之處佔領,牽制雙方,最後消滅楚、漢。

    韓信以受劉邦賞識之恩,不肯背叛劉邦。並揮師南下攻擊楚地,最後聯合劉邦消滅了項羽。

    曾有一份天大的榮耀擺在韓信面前,韓信卻受忠義所累,最後害的自己死無葬身之地。

  • 19 # 德全不畏

    (題外話,分享一下:學生時代,我對蒯通記得比較牢。因為我原來一直把蒯通讀成shan通,後來捱了頓吵才改正為kuai通。)

    正文:

    蒯通之前,項羽已經派人勸韓信自立了。

    公元前203年,韓信滅齊之戰,吃掉了龍且的20萬軍隊。滅掉齊國後,韓信手裡已經有約50萬軍隊。

    正在滎陽與劉邦激戰的項羽,聞聽齊國戰場龍且慘敗的訊息,派武涉去遊說韓信自立為王,韓信拒絕了。

    蒯通已經是韓信的鐵桿幕僚,滅齊國就是蒯通向韓信進獻的計謀。蒯通覺得武涉的話是有道理的,力勸韓信自立為王。那麼,韓信此時如果自立,手裡有多少籌碼呢?

    一,韓信的地盤,包括趙國、燕國、齊國。

    1,趙國、燕國。

    韓信的大軍,滅掉了魏國後,被改為河東郡,也就是說魏國是不歸韓信管轄的。

    韓信攻破代國後招降納叛,組織了一隻新的軍隊被劉邦一紙調令,就開赴滎陽前線了。可見代國,仍然不是的韓信的地盤。

    而韓信攻克趙國,招降燕國後,韓信利用兩國資源組成了自己的幕僚團隊、軍隊。劉邦鞭長莫及,對韓信失去了約束力。在燕國、趙國,韓信與國王無異。連封張耳為王,都是韓信向劉邦要求的。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打成了光桿司令,要調韓信的兵 。劉邦與夏侯嬰詐稱漢使,才進入韓信的軍營奪取兵權,成功的調兵去了滎陽前線。這說明,劉邦對趙國、燕國,是沒有控制力的,這兩國其實是韓信的地盤。

    2,齊國。

    韓信在進攻齊國時,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已經與齊國談好了所有事宜。謀士蒯通,卻力主堅決進兵齊國,導致齊國烹殺了酈食其。酈食其的死,讓劉邦心裡很難受。韓信能無視劉邦的感覺,說明韓信已經在事實上做到自立門戶了。

    二,韓信的實力。

    蒯通勸韓信自立時,韓信的實力已經超過楚漢兩家了,可以說是一家獨大。

    楚漢之爭,中原戰場上,劉邦總是在兵力上捉襟見肘卻無兵可調,所以劉邦才幾次被項羽圍困。

    項羽集團的兵力,一半與劉邦作戰,一半在後方看家。看家的一半兵力,在龍且帶領下開赴齊國戰場作戰,已經被韓信滅掉了。

    三,韓信的優勢。

    1,人才優勢。

    韓信本身是優秀的軍事家,無懼任何一方的軍事挑戰。出生於公元前231年的韓信才28歲,正是精力旺盛、建功立業的好年齡。

    韓信的麾下人才濟濟,有李左車、蒯通等優秀人才。韓信的齊國,是儒家的發源地,再找一批文官人才出來也不是難事。

    2,戰略優勢。

    韓信在中原會一家獨大。

    項羽一方,後方留守的龍且兵團被韓信消滅後,在中原已經待不下去了。項羽撤回楚國老家,已經是早晚的事。韓信如果想消滅項羽,在項羽撤退途中大有文章可以做。

    劉邦一方,關中地區已經被竭澤而漁,已經沒有多少援兵兵可調。中原與項羽鏖戰多時,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韓信加入中原逐鹿,劉邦就得灰溜溜的撤退,據函谷關自守。

    韓信對付劉邦,除了強攻,破關而入。即使熬,也能熬敗劉邦。歷史上的劉邦,在蒯通勸說韓信自立之後的第8年就死了。而劉邦的繼承人,並不優秀。

    楚漢兩家決定退出中原後,以韓信“兵仙”之資,想必有更好的辦法,最大程度上削弱劉邦和項羽。或許,劉項二人能不能從中原全身而退,都是一個大問題。

  • 20 # 蜀中梁哥哥

    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可惜韓信聽不進去。如果韓信同意,韓信會同意嗎?如果他同意,他就不是韓信了。

    韓信最早在項羽帳下當執戟郎中,有偉大的抱負,當大將軍。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帶兵打仗。他最大的能耐,是排兵佈陣,出奇制勝,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韓信用兵如神,常常在敵方意想不到的地方,攻擊敵人。

    韓信在戰場上,是常勝將軍,每戰必勝。但他在處世上,幾乎是白痴。一次和劉邦談論帶兵多寡問題,他說劉邦能帶十萬兵,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劉幫當即不高興:“難道我還不如你?”

    劉邦深陷彭城,發書叫韓信來救,韓信以沒有把握取勝為由,拒絕出兵。類似的情況,不止一次二次,劉邦對韓信,表面上重用,心裡恨得咬牙切齒。韓信不認為自己做錯,他也感覺不到劉邦的憤怒。

    攻下齊,韓信要求劉邦封他假齊王,劉邦當信使的面,直接罵娘。張良踩了劉邦一腳,劉邦馬上改口:“封什麼假齊王!韓大將軍功勳卓著,要封就封真齊王!”那邊劉邦對韓信很不耐煩,這邊韓信還一無所知,我行我素。

    回到問題上來。如果韓信三分天下,表明韓信對世事的洞察力很強。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加上對未來的預判能力,將會天下無敵。三分天下,只是暫時的,不久的將來,韓信會滅了劉邦和項羽,一統天下。

    當然,這些假設是不存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而貧窮的歲月,你是如何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