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此戰,不僅扭轉了明朝在遼東的優勢地位,還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這場戰役的種種細節,已經顯示出明王朝的江河日下,其最終覆亡的結局,似乎已經略顯一二。

    一、外強中乾的明朝討伐軍

    努爾哈赤,本是建州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酋長,藉助明遼東總督李成梁的寵信,努爾哈赤逐漸做大,在李成梁死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併合並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成為了一方梟雄。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明朝曾誤殺努爾哈赤父親、祖父)率軍攻陷撫順城,並多次擊敗明朝派來的援軍。於是到1619年,明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女真問題,便動員全國的兵力來征伐努爾哈赤,並令曾參加過抗日援朝戰爭的楊鎬為統帥。

    楊鎬手下的兵力,名義上有遼東兵9萬,各地援軍11萬,但是實際上,真實的兵力遠沒有這麼多。如楊鎬兵分四路,杜松一路,名義上有兵6萬,但根據當時監軍張銓的統計,實際兵額只有2萬5000人,不足名義上的一半。可見,當時明軍的吃空餉現象已經十分的嚴重,明軍的將領為了獲取朝廷更多的軍餉,往往以少報多,虛報名額,軍隊的實際人數往往遠在名義之下。

    這種現象曾因為張居正和戚繼光的改革予以遏制,但是張居正死後,他的一切成果全被廢除,腐敗與吃空餉又像陰霾一樣籠罩了天朝的軍隊。根據史學家的考證,楊鎬號稱47萬的大軍,紙面上則只有20萬,而實際可能只有8萬3000人,加上朝鮮和葉赫女真派來的援軍,勉強能有10萬左右。也就說朝廷花的錢,只有不到一半用在了實處,其中的腐敗與貓膩令人汗顏。

    除了兵力上的水分,明朝的武器也十分差勁,朝鮮人回憶說明軍武器鄙陋,人員奇缺。而徐光啟也說明軍鎧甲鄙陋,就連杜松、潘宗顏這樣的大將也沒有精良的鎧甲,以至於被後金弓箭輕易射殺。將領尚且如此,士兵則更是慘不忍睹。

    (明初時鎧甲精良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

    而至於明朝的火器,質量更是不敢恭維,在戚繼光剛剛對軍隊進行改革時,就曾提到明軍的火器質量低劣:士卒或將鉛子先入,或忘記下鉛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鉛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此類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準,潤溼不燃者,又有四十餘杆。得中者,不過二十餘杆。戚繼光提到,軍隊火器的質量往往不達標,彈丸塞不進槍管,槍管還有炸膛的危險,使得士兵不敢握銃。從各地方上交的火器,平均60杆只有20杆合格,合格率僅為1/3。

    (大明劫中表現了明朝火器質量低劣的問題)

    明軍的火器多為各鄉村作為賦稅的抵押物上繳,往往質量低劣(至於為什麼以後會專門講)。所以,名義上明軍擁有鳥銃、弗朗機等新式火器,但往往只是一堆質量不合格的廢品。

    張居正、戚繼光在時,透過改革與嚴厲的監察曾使明朝軍隊迴光返照,恢復了初期的戰鬥力,正是靠著改革遺留的成果,明軍才打贏了萬曆三大徵。但到了1619年,張居正、戚繼光改革的紅利已經完全用盡,明朝軍隊又開始腐化墮落,而薩爾滸,不過是長期以來的積重難返罷了。

    二、甲具精良的後金軍隊

    與人數缺額,武器低劣的明軍相反,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卻裝備精良,無論是明朝人還是朝鮮人,都對其讚不絕口。

    朝鮮的《李朝實錄》記到:別抄者,著水銀甲,萬軍之中,表表易認。當時隨明軍一同參戰的朝鮮人回憶後金兵的鎧甲最為精良,其次為朝鮮軍隊,而明軍則最差。

    (朝鮮軍隊)

    而徐光啟則說,根據他所得的情報,努爾哈赤要塞以北的軍器製造廠裡有許多能工巧匠。從遼東逃亡來的百姓來說,該地鐵匠鋪綿延數里,後金軍隊披掛優質頭盔,盾牌和鎧甲,作戰是甚至敢於冒著明軍的槍炮撥開阻撓的障礙,而明軍的鎧甲則早已生鏽,多年未曾更換。

    薩爾滸之後,遼東總督熊廷弼記到:遼東的明軍不僅缺乏鎧甲,連棉衣都沒有,看著冬天士卒裸體穿甲,不禁潸然淚下。

    根據現今的遺物,後金的鎧甲幾乎完全仿照明朝,後金的重甲兵內穿鐵甲,外套棉甲,防禦效果十分突出。但是,明朝因為財政原因卻不能給士兵裝備足夠的鎧甲。

    (後金鎧甲,外面棉甲,裡面為鐵片)

    在戰術上,與很多人想的相反,努爾哈赤的軍隊主力並不是騎射,女真人除了葉赫女真等少數人外,大部分也不是遊牧民族,而是以打獵打魚種地維生的漁獵民族,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就是住在山林中的漁獵民族,以優良的重步兵和步兵弓箭手聞名。因此,後金更習慣於正面打陣地戰而非蒙古人的游擊戰術。

    努爾哈赤的騎兵,一部分來源於靠近蒙古的女真部落,一部分依靠以前從明朝換來的馬匹來支撐,其騎兵數目與明朝相差不遠。至於人數,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時可以調動的兵力大約為6萬人,但只有4萬人參與了對明軍的突襲,後金軍隊,更多是依靠優良計程車兵素質和裝備取勝,而非人數和馬匹。

    三、慘不忍睹的戰爭過程

    明朝軍隊表面上看人數眾多,實則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如果楊鎬合兵一處,或還有勝算,但楊鎬卻執行了最為愚蠢的分兵策略,將兵馬分為四路,試圖合圍後金老營赫圖阿拉。明軍本來實力就弱,現在還分兵四處,其失敗已是不可避免,但是令人驚訝的,不是明軍的失敗,而是明軍敗的如此之快,給後金軍的殺傷如此之低,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最先被擊垮的是杜松,明朝對於杜松的戰敗記載甚少,但是後金卻記載的十分詳細。努爾哈赤將1萬5000名步兵作為誘餌引誘杜松,在杜松上鉤後,努爾哈赤親率騎兵突襲其後方,杜松軍用火器予以還擊,但沒有任何作用。2萬5000明軍瞬間全軍覆沒。杜松也被射殺。

    (後金重步兵)

    杜松死後,另一支明軍馬林部也被擊潰。馬林部雖有4萬之眾,但其1萬騎兵由於監軍被後金射殺陣腳大亂,四散奔逃。喪失騎兵的馬林挖掘了三排壕溝阻止後金軍,但是努爾哈赤讓500騎兵下馬從容撥開了障礙,即使明軍槍林彈雨,也沒能擊潰他們。由於地形不利,努爾哈赤命令所有騎兵下馬步戰,並跟隨其他步兵一起衝鋒,最終,後金軍魚貫而入,明軍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後金軍參戰的只有1萬人,卻消滅了4萬明軍,只用了4個時辰。

    (明軍有缺陷的火器的沒能發揮作用)

    接下來是劉綎,他率領3萬軍隊(包括1萬3000朝鮮軍隊,多為火炮手)據險死守,但是當努爾哈赤迂迴到其後方後,劉軍便大敗。其中一支由明朝和朝鮮火器部隊組成的部隊還在抵抗,但由於突然風向不利,努爾哈赤隨即消滅了他們。而最後一路李如柏看其他幾路皆戰敗,竟不戰而逃,薩爾滸之戰,由此徹底失敗。

    四、山河日下的大明王朝

    薩爾滸之戰,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戰役,他不僅決定了明朝在遼東優勢地位的結束,更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一些關於薩爾滸之戰的記載,著實讓人觸目驚心。

    除了前面講到的虛報人數,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深思。比如,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賴以為生的火器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500後金重甲兵面臨槍林彈雨依然可以從容撥開障礙,而滿文資料還記到一名後金軍的頭盔接縫處中了一槍,但頭骨依然沒有受傷,可見明朝火器的質量之低。

    (同時期歐洲的長矛加火槍)

    戚繼光曾經埋怨北方士兵保守頑固,不使用更為先進的鳥銃,而喜好三眼銃這種連發火器。三眼銃雖然連發,但是精確度、射程、殺傷力極弱,鎮壓農民軍尚可,但面對身披兩層甲的後金軍則毫無作用。再比如火炮,明軍由於炮兵缺乏訓練,不懂數學計算,火炮的效力大幅下降,使得火炮沒能抑制滿洲人的衝鋒。而同一時期的歐洲,火器的應用早已將遊牧騎兵、重甲騎士、重甲步兵等冷兵器時代的兵種淘汰,而明朝面對技術依然相當於中世紀的後金軍隊,依然遭遇如此慘敗,足見其問題之大。

    (努爾哈赤的軍隊只相當於中世紀水平)

    而這些表象又牽扯到背後極為複雜的制度,薩爾滸之戰的戰敗,表面上看,是楊鎬的指揮愚蠢,但實際上,確是大明王朝制度的沒落。實際上,從朱元璋開始逆歷史潮流開始(抑制商業,實行海禁,限制人口流動,),明朝已經部分註定了今天的結局。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就這樣,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決定了以後幾代中國人的命運。

  • 2 # 奔跑的蝸牛灬

    薩爾滸之戰可以說是明朝由衰落走向滅亡的戰爭。

    明朝戰前宣稱有大軍47萬,實際不過10萬左右,而且能夠作戰的兵力不過六萬左右,和努爾哈赤的八旗兵相差無幾,在同樣的兵力下,當時的明軍根本無法和八旗兵抗衡,而且還分兵出擊,更是毫無勝算。

    另外士兵素質相差巨大,明軍大多數是自家的家丁,軍隊軍閥化、糧餉損耗日益劇增,但是士兵的戰鬥力卻遠遠不如八旗兵。而且明朝後期的徵兵制度是由募兵和徵兵並行的,募兵倉促,而徵兵沒有實戰經驗,羸弱不堪。惟有家丁的戰鬥力稍高,但是各府家丁之間不像八旗兵統一規劃,團結一心,從而在實際戰鬥中缺少相互配合與協助。

    最後是武器方面,仰仗火器的明軍居然缺乏大炮、火器,而且僅有的火器也十分老舊,根本抵擋不住八旗騎兵的衝鋒。

    而對於明軍的這些情況,努爾哈赤瞭如指掌,而明軍最高統帥楊鎬從戰爭伊始就一直在犯錯,分兵,對天氣、地形的不瞭解,最後導致明軍大敗,再也無法挽回即將滅亡的頹勢。

    所以,薩爾滸之戰明軍沒有取勝的可能,而其本質原因還是一個政權的持續衰落,並不是僅僅某個統帥、將領的失職。

  • 3 # 詩雨花魂

    先看軍隊方面。明朝號稱雄獅百萬,但真的是雄獅嗎?其實在戰前,明軍就已腐敗不堪,缺乏訓練,裝備陳舊,基層士兵過得比農民還慘,兵士素養之差,毫無戰鬥力可言。

    再看經濟方面。國庫早已被萬曆三大徵用光,根本無法支援長久作戰。萬曆只得靠增加稅收、賣官和降薪來支撐前線,此舉並未湊效,反而更招來民怨,失去民心。

    三看指揮系統方面。後金佔領撫順時,明朝的兵部尚書仍是空缺,直到後金逼近瀋陽才讓黃嘉善上任,半年來無人坐鎮對國家如此重要的部門,實屬罕見。皇帝不早朝,兵部不運作,不輸才怪。

    四看用人方面。明朝任命的主帥楊鎬實則是個軍事庸才,此戰之前就有兵敗的惡跡。可是朝廷還讓他做了遼東巡撫,對努爾哈赤不屑一顧,作戰策略方面,竟然兵分四路,孤軍深入,還洩露了戰前機密,最終各路軍隊被伏擊潰敗。

    綜合以上四點,不難想象明朝的戰敗是國家昏庸腐敗所致,有其歷史必然性。

    薩爾滸之戰明有沒有機會打贏?

    歷史沒有假設。就算明朝那一次僥倖贏了並不能改變國家衰敗的事實。明朝真正的滅亡除了外患,還有內憂,官場腐敗,再加上自然災害,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這些也都加劇了明帝國的衰亡。至於很多網友關心有沒有打贏的可能,從上文明朝戰敗的幾大原因分析來看,只能說在戰術佈局上和人才任用上還有改進的可能,而財力支撐方面,由於國家腐蝕已久,想要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從歷史發展來看,朝代的更替勢必推動社向前進步,有其積極意義。

  • 4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而蒼天饒過誰,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蚍蜉撼樹談何易,然而東北明朝和後金遼東戰爭中,進行生死決戰,蚍蜉就是能撼動明朝這棵大樹,明朝這棵大樹己經被蚍蜉咬空了,薩爾滸之戰發生在萬曆47年,後金天命四年,後金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敗明軍四路進攻,是明朝由盛轉衰重大歷史轉折點,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房附近,是明朝與後金在遼東戰爭中戰略決戰,後金採用各個擊破,集中優勢兵力,5天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主力5萬人,一路行動遲緩,李如柏敗退倖存下來,後金是居住在東北長白山一帶建州女真人,在晚明時期建立的政權,北宋未期,女真人完顏部落建立金國,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部落仍留居在東北,明初,這些留居在東北的女真部落分佈在建州,海西,東海三大部,1583年至1588年,萬曆11年至萬曆16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各部,成立八旗,總兵力6萬人,1616年萬曆44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足可以和明朝抗衡。

  • 5 # 劍指歷史

    如果明軍戰略、戰術對頭的話,興許還有取勝的可能性。

    首先先分析一下兩軍的軍情。明軍號稱40萬大軍,實際在12萬到16萬之間。清軍只有六萬人。士氣方面,明軍士氣低落,軍榮不整。清軍士氣高漲,統一排程。

    再有裝備明軍很差,將軍的甲冑質量都一般,士兵很可能無甲。前來助戰的朝鮮士兵的裝備都好於明軍。清軍盔明甲亮,裝備齊全,而且勝於朝鮮兵。

    綜上,明軍除了人數上戰優,其他方面都處於劣勢。

    努爾哈赤採取靈活機動的方式逐個尋找戰機,擊破明軍。明軍如果採取的戰略和戰術對路那麼還有取勝的可能,至少不至於慘敗。

    明軍在戰略上沒把努爾哈赤放在眼裡,急於決戰。

    在戰術上兵分四路,準備包圍努爾哈赤,全殲清軍。想法很美妙,但現實很骨感。

    明軍錯就錯在尋找敵人決戰。第一敵人情況不甚瞭解;第二敵人主場作戰,佔天時地利人和;第三分兵四路軍馬很難協調。這就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可能。努爾哈赤正是利用這一戰術痛擊明軍。明軍該怎麼做呢?

    跟據當時的戰況,明軍最好的策略是大軍扇形推進。最好以逸待勞等清軍來攻,利用自己人數上的優勢圍攻清軍。當時的將領確實欠考慮,什麼兵法呀,全都忘了,只要速勝。可能是皇上要求的。沒想到來個速敗。

    整個明朝上至皇上,下至歷代薊遼總兵對清的戰略都是錯誤的。一個是蒸蒸日上的大清,一個是腐敗透頂的大明,兩者的較量就是朝代更替的節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興替有因,存亡有果。

  • 6 # 尉霖

    這個說實話,已經沒有贏得可能了,歷史課本上說,第一,是明朝的分兵,第二是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採用了正確的戰術。

    其實最主要的是,當時明朝的政治腐敗,導致了全域性的腐敗,整個明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軍隊也因此而沒有戰鬥力。

    薩爾滸戰役,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對後金的關鍵一戰,之前用了十個月時間站前準備動員,以“傾國之兵雲集遼瀋,又召集朝鮮葉赫”,總共十萬餘人,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準備畢其功於一役,以明朝舉國之力,對付羽翼剛豐的後金,看似對取勝毫無懸念,但仔細分析明朝實在沒有取勝的可能。

    明朝將無可勝之才

    作為明朝薩爾滸之戰的總帥經略楊鎬,是文人將兵,之前曾參加朝鮮戰爭,因此被朝廷認為熟悉遼東事務,接替了之前懦弱無能的巡撫李維翰。但從楊鎬本來來說,確實難當大任,入朝抗倭雖然也取得過幾場勝仗敗多勝少,但卻充分暴露了他怯於力戰,遇到強敵狼狽先逃;再就是私心太重,貪功於已。守邊總兵李如柏是名將李成梁的次子,與其父“所向克捷”不同,他卻是個“放情酒色”的紈絝子弟。其他統兵將領杜松勇而無謀,剛愎使氣;劉綎驕橫放縱。戰前,楊鎬公報私仇,對與他有仇的劉綎,分配部隊師老兵弱,行軍路線最為孤立,直接導致了劉綎,孤軍深入,力戰而死。

    明朝兵無決勝之心

    由於明朝末年政治腐敗,駐守遼東的明軍已經腐朽不堪,雖然號稱有八萬多人,但實際上能夠戰鬥的也就一萬多人,而且兵備鬆弛、士氣頹廢、不堪一擊。針對於此,明朝只好從全國各地抽調士兵,但是即使這樣情況仍然堪憂,其他各地更是很久未經戰陣,甚至更有不堪,很多將領聽到要徵調的訊息後,“伏地哀號”,不願出關作戰。而將領們也是紛紛“哭而求調”,這樣計程車氣又怎麼能戰勝強悍的後金軍隊。

    明朝軍無必勝之謀

    本來明朝總兵力要勝過後金,但是經略楊鎬等人制定了作戰計劃,總兵杜松兵出撫順,到瀋陽,進攻後金西部;總兵馬林兵出靖安堡,到開原鐵嶺進攻後金北部,總兵李如柏兵出鴉鶻關,到清河進攻後金南部,總兵劉綎兵從晾馬佃,以朝鮮兵輔助,進攻到寬甸進攻後金東面,最後四路大軍在赫圖阿拉會師。預定出兵時,天氣又下起了鵝毛大雪,覆蓋了行軍的道路,道路泥濘不堪,士兵士氣低落,實在不是出兵的好時機。杜松、劉綎都認為應該過了嚴冬再出兵。但是急功近利的萬曆皇帝和經略楊鎬都不答應,只得按時出兵。在出兵前軍事計劃已經洩露,明軍的作戰計劃、行軍部署已經被努爾哈赤掌握,他作出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最終,杜松、劉綎全軍覆沒,英勇戰死,馬林棄軍逃跑,餘部被全部消滅。此戰,明朝損失文武將官三百人,士兵四萬人,戰馬兩萬八千多匹。此後,明朝面對後金只能從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

  • 8 # 陽光灑過的天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萬曆年間與後金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戰役,戰役以明朝慘敗告終,明軍共陣亡五萬餘人,自此明朝由攻轉守,基本放棄了關外地區。

    許多讀者產生了一個疑問,明軍有可能戰勝後金嗎?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何輸了。自明朝撫順一帶被後金拿下之後,後金發展迅速,吞併了很多其他部落,並數次攻擊沈陽城,為了一舉消滅後金,明神宗徵召了宣大一帶、浙江、四川等地的明軍參照,加上小弟朝鮮以及葉赫部落計程車兵共有十一萬人。後金共出動八旗士兵六萬人左右,因此在人數上明軍是優於後金的。明軍之所以失敗有以下幾個原因

    楊鎬實行分兵的戰略

    從上圖可以看見,明軍放棄優勢兵力,戰役的指揮楊鎬分兵四路,導致各路明軍都在2到3萬人左右,楊鎬的策略是想分兵合圍,將後金一舉殲滅。可惜,努爾哈赤並不是傻子,在得知明軍分兵四路後,他果斷集中兵力打擊各路明軍,後金參戰士兵共有六萬人,雖在總兵力上不及明軍,但是明軍分兵以後,反而後金兵力佔據優勢,憑藉“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先是將冒進的西路軍杜松一部殲滅,又迅速的進攻馬林一部並將其殲滅,透過間諜的滲透,將東路軍劉綎一部殲滅,李如柏由於行軍緩慢,得知其他三路兵敗的訊息後倉促後退。楊鎬分兵的戰略對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負有直接責任。

    各路明軍不協調,主將輕功冒進

    戰役初期,杜松為了爭奪頭功孤軍深入,嚴重低估了後金的戰鬥力。要知道當時明軍主要依靠戰車以及拒馬,透過將戰車相連和拒馬,明軍士兵可以依靠火銃殺傷後金騎兵,這種戰術對於後金來說確實是一個小麻煩。而杜松輕敵冒進,將戰車輜重扔在後面,在渡過渾河的時候,他竟然將盔甲脫下,並說“穿著盔甲才不是真男人”。果不其然,後金輕鬆擊潰杜松,東路軍劉綎也一樣,由於間諜的滲透,以為大軍已經到達赫團阿拉,將戰車輜重仍在後面輕裝前進,也被全部殲滅。唯一沒有輕裝前進的馬林一部由於得知杜松戰敗,軍內產生混亂,給了後金可乘之機,可見,戰敗的三路明軍表現都不算好,雖然各主將都是勇猛得戰將,但是由於小看了後金得實力才導致慘敗。

    明朝後期軍備廢弛,裝備較差

    首先,明軍裝備與後金得重灌騎兵相比簡直不忍直視,明軍官兵大多數只配備了護胸甲冑,其他部分基本沒有保護,杜松甚至赤膊上陣,後金騎兵幾輪弓箭下來,明軍就以死傷慘重。反觀後金騎兵,配備頭盔、面具、護臂、護心鏡等裝備,一般的弓箭和火銃基本傷不到他們,與此同時北方寒冷,八旗士兵對手部的保護也非常好,而明軍由於缺乏保暖物品,在氣溫極低的遼東地區,明軍士兵十之六七計程車兵手被凍爛。不光是保暖裝備不行,明軍的火器年頭久遠,很多武器甚至不能發射,士兵很多甚至不會使用火銃,在這種情況下,就算誰來可能也打不過後金鐵騎。

    透過以上的分析,明軍的失敗並不主要是分兵的原因導致,就算李如松還未死,由他擔任主帥,可能不會犯楊鎬分兵的錯誤,以明軍的裝備及士兵素質,可能會勢均力敵,最後因糧草不足明軍撤退,遼東地區明軍仍然具有主動權。

  • 9 # 鋼鐵俠舅舅592

    關注這個話題很久了,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薩爾滸慘敗幾乎重新整理了此前和遊牧民族戰爭最慘的記錄,比北宋與西夏的好水川之戰還慘。這次戰役時間短,損失巨大,對以後的明軍心理上的打擊是致命的。此後明軍只要聽到韃子兵來了就像遇到了死神一樣恐懼。僅僅幾天時間四萬多人就做了八旗軍的刀下鬼,即便是熱兵器作戰都很難達到這樣的結果。

    那麼,我們用今天的眼光看,這種一邊倒的慘敗僅僅就是指揮失誤這麼簡單嗎?肯定不是。戰爭的勝敗取決於雙方的實力,這實力包括:裝備,士兵的身體素質(肉搏戰時什麼兵法都是浮雲),指揮官的素質。

    從裝備上看,很多人認為明軍優勢,恰恰相反,八旗兵幾乎絕對優勢,六萬八旗兵至少兩萬騎兵,八旗兵的弓箭幾乎都是強弓硬弩(牛角弓,木質箭桿),殺傷力遠大於明軍的竹弓箭,至於火器,大家感興趣看看九門口長城的展覽館,當時的火器守城可能有效果,野戰一點用都沒有。

    接著我們看看士兵的身體素質,骨瘦如柴的明軍怎麼都不是膘肥體壯的八旗兵的對手,此前土木堡之變就可以看出明軍戰鬥力極差。

    雙方指揮官,明朝的楊鎬軍事上就是白痴一個,蔚山慘敗就是他早年的“傑作”,對手努爾哈赤雖然讀書不多,但是從十三副鎧甲起家,二十多年裡他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和戰爭手段,對明軍戰鬥力瞭如指掌,楊鎬分進合擊,他卻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並且只是消滅,不是擊潰,可見手段極其老道。

    楊鎬為什麼分進合擊?原因就是他一廂情願認為女真人會在薩爾滸那裡老老實實等著他兵合一處形成夾擊之勢,他就沒有想到萬一人家不按照他的想法來可怎麼辦?還有一條就是他根本就不知道雙方實力對比如何,甚至他還認為己方實力佔優呢。真是不知道他讀了那麼多的書都讀哪裡去了?或者他盡是讀些什麼樣的書?從漢朝到明朝,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一系列戰爭中,農耕民族從來是敗多勝少,而且勝也是慘勝居多,這是多種因素決定的,這種情況直到進入熱兵器時代才發生根本變化。換作一個聰明人,他應該小心謹慎對待這場戰爭才是,分兵進攻是兵家大忌,他的兵法怎麼學的?

    薩爾滸大戰換熊廷弼和戚繼光這樣的名將指揮也勝不了,但是起碼可以全身而退,不至於敗的這麼慘。

    那麼明朝應該怎麼辦呢?努爾哈赤在李成梁的縱容和扶持下,經過近三十年的勵精圖治,已經形成虎翼,想一戰消滅,幾乎不可能,尤其是其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一旦戰事不利,他們往北跑,明軍可以說毫無辦法。為什麼?因為以明軍戰鬥力,人少了打不過,人多了給養供不上。

    薩爾滸大戰,努爾哈赤根本就沒有做逃跑的打算,可見他信心滿滿。現在看來,明軍的九萬人根本不夠用,把握起見至少應該三十萬,而且這三十萬人必須經過半年以上的專門訓練,兵分兩路有可能搗毀其老巢,想徹徹底底消滅對手還是不容易。

  • 10 # 探古覓今

    有取勝的可能,薩爾滸大戰明軍失敗的原因有一下幾個,第一是明軍兵力分散,明軍雖然號稱四十萬軍隊,實則只有十餘萬。當時兵分四路,分別由李如柏,杜松,馬林,劉挺四人率領,這也給了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機會。第二則是明軍士氣低落,戰鬥意志差。而反觀後金,八旗軍士氣高昂,組織得力,能集中兵力對明軍四路人馬逐個擊破。整個戰場態勢也如努爾哈赤的預想一般,後金軍大獲全勝。可以說後金鑽了明軍戰術錯誤的空子,如果明軍在戰前能夠集中兵力,專攻一路。那麼憑藉著壓倒性的人數優勢,明軍也取勝的可能。

  • 11 # 臨石觀海

    薩爾滸之戰如果四路明軍能同時抵達戰場,同時配合進攻,還有一線生機。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之間的一場大決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方後期的走向。

    那麼要回答明軍有沒有取勝的可能,我們先要要了解明軍是怎麼樣失敗的。個人認為薩爾滸之戰明軍失敗有以下幾個原因。

    行軍路線洩露,喪失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努爾哈赤是一位猛人,為後金的崛起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同時他也是一位深謀遠慮的人,知道早晚與明軍有一戰,於是前期他就開始收買明朝官員。

    而當明軍兵分四路,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發時,努爾哈赤對他們行蹤已經瞭然於心。所以在出奇致勝這一點上明軍已經沒有優勢。

    四路軍抵達戰場時間不一,被逐個擊破

    那麼在戰略暴露時,明軍還是有取勝機會的,畢竟人數優勢加上裝備精良,還可以一戰,然而四路大軍的配合堪稱失敗。

    原本約定三月初二一起圍攻赫圖阿拉的四路明軍,到達時間相差太大,由杜松率領的西路軍明軍主力率先到達戰場,直接分兵出擊,貪功冒進,而努爾哈赤乘明軍兵力分散,集中優勢兵力,全殲明軍主力。之後明軍北路軍,東路軍都被後金以這種方式各個擊破,只有南路軍因為走的太慢,從而未受重創,躲過一劫。

    明軍兵源成分複雜,戰鬥力低下,一戰即潰

    明朝的軍隊都是從各地抽調而來的,加上朝鮮,女真葉赫部,各路人馬配合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且由於軍餉開支過於龐大,明神宗要求速戰,也使得前期準備倉促,影響戰力。

    而反觀後金軍隊均是八旗子弟,思想統一,同仇敵愾,雙方戰力不可同日而語。

    總指揮反應遲鈍,無法及時瞭解戰場動向

    身為主帥的楊鎬坐鎮瀋陽後方指揮此戰,但反應遲鈍,在三路大軍已經滅亡後才得到兵敗的訊息,慌忙通知李如柏撤軍,而手裡的那支機動部隊也沒有派上用場,如此作戰,安能不敗。

    明軍的取勝之鑰

    因此,明朝此次兵分四路出擊,看似出其不意,實則努爾哈赤瞭如指掌。看似明軍兵力佔據優勢,但努爾哈赤都是反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士兵的鬥志也影響著最終的結局。

    而鑑於努爾哈赤的戰術,明軍四路軍在約定日期同時到達,一起配合作戰,圍攻後金,方有得勝可能。然而歷史沒有如果,這裡也只是紙上談兵的假設,因為明朝晚期朝政腐敗,內亂四起,國力傾頹,大明王朝已經遙遙欲墜,而後金卻全民皆兵,厲兵秣馬,國力蒸蒸日上,因此就算沒有此敗,也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

    總結:明軍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最終以明軍慘敗,後金大勝結束。明軍不僅兵力大損,物資被奪,更重要的是士氣被打散,從此戰開始明朝開始轉入防禦,此戰也加速了明朝的衰落,而後金則進一步崛起。

  • 12 # 東方鉞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不懂軍事方略的文官揚稿指揮,在準備不充分的條件選擇冬季進攻,在否定軍事指揮官總兵劉挺,杜松的正確建議後的輕率決定。經略楊稿,在沒有地利優勢的條件下倉促冒進,搞分進合擊,實際上兵力分散,各自為戰,是兵家大忌。努爾哈赤事先做了充分調查研究和戰前準備,離間明朝與葉赫部關係,利用有利地型,集中騎兵優勢,打殲滅戰,使處於劣勢杜松五千明軍和劉挺五千明軍,兩支精銳先後被圍殲,馬林部被擊潰,李如陌率軍逃竄,決定了薩爾滸大戰明軍慘敗的結局。如果聽從劉挺建議,延遲進兵,準備充足,由他率二,三萬蜀中精銳春季進兵,(而不是五千人)努爾哈赤很難獲勝。劉挺拖住努爾哈赤,另三路進行夾擊,金兵必然大敗,一戰定乾坤,歷史將重新改寫。杜松將軍也認為準備不足,反對倉促用兵,劉挺和杜松兩位有實戰經驗的軍事指揮官的正確意見被否定,被急功近利,不懂軍事的官僚文官權臣否定,造成薩爾滸大戰失敗。這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官主軍事,太監監軍,敗仗連連,終至明亡。如果朱元璋當初用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等領兵打仗,而不是用徐達,常玉春,傅友德,藍玉等大將主掌兵權,大明王朝是建立不起來的。薩爾滸之戰是經典戰例,三百年後,毛主席在井岡山用同樣方略,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擊敗分進合擊,兵力分散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一,二,三,反圍剿的勝利。

  • 13 # 雷雷掌門

    如果明軍四路部分兵,全部集中在一起。與兵力和火器的優勢集中起來。完全有取勝的可能。

    薩爾滸之戰。明朝號稱有47萬大軍。但是根據民事的記載,大明出關。只有區區8萬人。而滿清計程車兵有6萬多人。而且野戰能力。要比明朝的軍隊強很多。所以在人數上沒有多多少。與此同時,此戰役。明朝也要求了朝鮮一起出兵。從倭亂就可以看出。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幾乎是。沒有怎麼打就全部投降。其實細細一想,這也是決策者的問題。還要求朝鮮軍隊一起。一個連自己國家都守護不了的軍隊,你還指望他們提大明作戰,這更是不可能。

    其實面對當時大明的進攻,努爾哈赤。是打算決定撤退的。但是當時的一個明朝降將,獻計給努爾哈赤。說明軍這次的大帥是楊鎬。此人在朝鮮之時,就能力不強,打過敗仗,因此被送回國,而且這人進士出身。對於兵家之時病了。本來就不熟悉。我們可以集中兵力。將這次的明軍分而擊之。

    於是,兵分四路的明軍,就這樣被擁有絕對優勢的清軍。分開殲滅。導致明朝最後的精銳和幾個大將戰死沙場。這次大戰以後,明朝就再也沒有實力組織大規模的軍隊遠赴遼東。所以說,如果當時明朝能將全部軍隊集中一起,憑藉火器的優勢,究竟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還真不好說。

    但是古代軍隊作戰。不僅要看,士兵的精銳與否?將軍對於周圍的形式瞭解與否,對於戰場的現場把握能力都是很重要。一個熟悉戰鬥的將軍和一個書生。區別還是很大的。

    明朝的腐敗,和清朝的奮發圖強都是不可遏制的,所以薩爾虎之戰只是區域性戰場,即使明軍運氣好贏了一次。歸根結底還是要失敗的!

  • 14 # 愛看劇的憐若

    關於薩爾滸之戰,在歷史上確實是很經典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也改變了明清雙方在遼東戰場上的局勢,從此明朝由攻轉守,相反後金由守轉攻。那麼這場戰爭明朝有沒有可能贏呢,我覺得是可以的。

    這場戰爭的統帥是楊鎬,關於楊鎬我簡單介紹一下他參加過日本戰爭並取得了一定的戰攻。他的戰略是這樣的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另外,總兵官秉忠[5],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增援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廣寧,保障後方交通。

    而後金方面努爾哈赤不管明軍多少人,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首先擊敗杜松部明軍主力,在用計謀打敗劉鋌部,馬林部也相繼潰敗,李如柏部退了回來。

    仔細看看明軍的戰略,一開始就有問題。未對努爾哈赤瞭解過多,努爾哈赤年少時寄居在李成梁賬下,對明軍的腐敗和戰鬥力瞭解不少。而分兵並進也分散了明軍的戰鬥力,一開始就應該集中兵力做一路打。這樣努爾哈赤即使謀略在好,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也折騰不起來的,任何都是花裡胡哨的。其次就是將領的問題,最好能把楊鎬換了。此人能力確實不太行,大體上是這樣。然後對比一下雙方的兵力,滿人向來有滿萬不可敵之說,但此時的明軍在火器方面還是相當佔有優勢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明軍首先要戰勝必須換掉經略楊鎬,其次再是整體的戰略要得到。不要分兵冒進,集合一路進攻。還有戰前要對努爾哈赤做足夠的瞭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嗎。

  • 15 # 劍風撩歷史

    薩爾滸之戰明軍到底有沒有取勝的可能性?劍風就來為大家分析分析

    薩爾許之戰是明朝與後金的作戰形勢的轉折點。薩爾滸之戰發生的背景是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圍攻後金,為了緩解朝政而發動的一場戰爭。

    薩爾滸之戰,明朝出兵大約十萬,但是依據《明史錄》,實際約八萬人。而滿清計程車兵有六萬多人左右,所以在人數上兩軍之間的懸殊不是太大。明軍方面還有葉赫部和朝鮮軍隊協助,而且是經驗老道的楊鎬帶兵,大家都認為這場戰役毫無懸念。但萬萬沒想到是歷史給明朝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被萬曆皇帝如此看好的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給被認為是無合之眾的努爾哈赤八旗軍。

    事後很多人都認為是楊鎬兵分四路,兵力分散最終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才輸掉了這次這場戰役的。真是這樣嗎?劍風認為事情沒有我們想的那樣簡單!

    那為什麼楊鎬要兵分四路?

    戰略的需要

    參與這次討伐努爾哈赤的大部分都是經驗豐富的明朝宿將,他們制定的整個對後金作戰的戰略是四路合圍。向心攻擊,為求使努爾哈赤首尾不能相顧。具體戰術是三路包抄作為誘敵之兵。

    劍風認為這四路合圍和三路包抄,戰略上是合理的,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是符合當時的戰場狀況的。

    後金地勢所迫

    後全遼東地區當時尚未開發,以原始森林居多。明軍如果單股行軍,會面臨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雖然兵力集結,但是以仰攻之勢,很容易被後金阻擊,打成僵持焦灼之戰,久攻不下。顯然這樣的結果是違背明朝初衷的。

    如此看來,這是一個不錯的作戰計劃,很多將領都是同意的。那問題來了,好計劃是怎麼搞砸的?

    對過往經驗的迷信

    這次討伐努爾哈赤的很多將領都是參加過很多類似的戰場的。比如著名的播州之戰,明軍正是以分進合擊,多路進攻的打法,一舉取得了播州大捷。因此明軍對“多路分進,合擊殲敵”還是較為迷信的,所以對努爾哈赤難免有輕敵之心。

    兵源過少

    明朝原計劃是要集結20餘萬大軍以萬均之勢,徹底殲滅後金。但朝廷懷疑楊鎬等眾將虛報兵力,以方便吃空餉。戰時少報兵力,萬一失敗好推脫責任。所以朝廷斷定楊鎬說只有10萬人,至少隱瞞了一半。故原本集結20大軍的計劃被明朝自己腰斬,且頻繁催促楊鎬儘快出兵。

    執行不當暴露虛實

    其實多路分進,合擊殲敵的計劃路線是非常不錯。而且幾乎騙過了後金。只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出了大問題,出兵之日,天降大雪,道路難行。各路大軍為按計劃抵達指定位置,晚上舉火把行軍。這樣一來明軍的規模,就在這一片紅火中,徹底暴露。明軍的企圖基本被努爾哈赤識破,最後終被各個擊破!

    兵力分散無心戀戰

    明軍的人數本來就跟努爾哈赤的八旗軍相差不大,而且多路出擊已經將不佔優勢的兵力分散了,而且很多將領在作戰時,沒按原定計劃來。如擔任主攻的西路軍行軍途中路遇大河,為過河將本就不佔優勢的部隊又一分為二,被努爾哈赤發覺便迅速給予擊破。面對努爾哈赤的攻擊,很多將領無心戀戰臨陣脫逃,倉促退兵。而協助明軍的葉赫部、朝鮮軍,一個個見勢不妙就開溜,臨陣投降。

    結論

    總的來說薩爾滸之戰中,多路進攻,分進合擊的計劃,是正確的。但是此戰中,統帥與各將領輕敵冒進,小看努爾哈赤。眾將貪怕死,毫無向心力。朝廷與統帥各將之間互相不信任,導致兵源不足,無法有效的支撐作戰計劃和路線,導致最後全面潰敗

    薩爾滸之戰的失利,標誌著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明朝喪失了對後金戰爭的主動權,形勢直轉而下,為明朝的滅亡拉開序幕!

  • 16 # 歷史使人明智

    即使明軍集中全部兵力一路進攻,結局也是野狐嶺戰役金軍的命運。冷兵器時代,決定戰役勝負的是誰的軍隊更堅韌,戰術倒是其次。

  • 17 # 使用者遵化楊哥

    平臺就是發表個人看法的地方,不喜勿噴,我個人認為薩爾虎之戰,後金贏得機率比中五百萬彩票機率還低,但很遺憾他賭贏了!說實話參與薩爾虎之戰的明軍士兵,可不像後期的明軍那樣畏敵如虎,領兵的都是百戰名將,士兵也都是敢跟後金打野戰的!哪怕有一路死死的拖住努爾哈赤得主力,剩下的幾路不顧一切的掏後金的老巢,估計努爾哈赤得讓這幫人給捶死!

  • 18 # 初心如舊

    薩爾湖之戰,明軍有沒有取勝的可能?

    當然是有可能的。但首先需要更換最高統帥,也就是楊鎬;其次,需要一個不干預前敵將領的皇帝。實在遺憾,這兩條在當時,沒有一條能辦到。原因嘛,限於篇幅,難以詳述。而這個事,一兩句也說不清楚,感興趣的,只能自行查閱資料,實在沒有辦法。 為說明問題,先簡單回顧一下這場大戰 : 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統一滿洲各部,建立後金,自稱大汗。兩年後,努爾哈赤集中兩萬精兵,先攻擊撫順,出征之前,為師出有名,釋出一篇《七大恨》,痛斥明王朝殺害自己父親、祖父,撫順明軍守將李永芳,很快投降,撫順百姓遭遇劫難。

    訊息傳到朝中,萬曆大怒,立命兵部侍朗楊鎬為遼東經略,調集、指揮遼東明軍,討伐努爾哈赤。這楊鎬本是文官,從沒領兵打仗經歷,但楊鎬本人自命不凡,眼高手低,自認為是軍事天才,接到命令,也不想想,光顧高興。因為,楊鎬根本不瞭解努爾哈赤,不瞭解女真軍隊的戰鬥力,認為不過是一群亡命之徒,楊鎬分調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遼陽總兵劉鋌,分別帶領四路共十萬兵馬,分路往撫順、建州進兵。

    努爾哈赤的總兵力,大約是六萬,但努爾哈赤採用了“任爾多路來,吾只一路迎”策略,這樣,就形成區域性優勢。加上滿洲兵素有:“滿萬不可敵”之說,戰鬥力特強。按照計劃,杜松一軍攻擊撫順,這一路大約四萬多人,是主力部隊,杜松本是一員虎將,但頭腦簡單,打仗全靠拼殺,不講謀略。

    這一天,杜松大軍抵達薩爾滸,在山上紮營後,杜松留下一半,自己帶一半去攻打界凡,這些動作早被努爾哈赤探子,打探得一清二楚,努爾哈赤聽了彙報,留下部分精兵,死守界凡,親領主力,直奔薩爾滸,留守的杜松軍,只有一萬多人,面對數倍、勇猛無敵的滿洲兵,一下子就被打垮,很快全軍覆滅。然後,努爾哈赤指揮部隊,猛撲界凡。

    杜松正與死守界凡後金軍激戰,背後又殺出一枝後金兵,兩路夾攻,把杜松團團圍住。本來努爾哈赤十分喜歡杜松,想活捉後勸降,但激烈的戰場情勢,讓努爾哈赤放棄,忍痛下令放箭,萬箭齊發,把杜松和兩萬明軍,射成了柴草亂篷。消滅杜松之後,努爾哈赤馬不停蹄,又盯上了馬林。馬林負責北路進攻,但此人貪生怕死,磨磨蹭蹭,突然聽到杜松失利,周圍又摸不清,就化妝成士兵,早一步溜號了,沒有指揮官的馬林軍,亂成一團,很快就被解決。劉鋌號稱“劉大刀”,勇猛善戰,這一路是從南邊攻擊,一路順利,但這是努爾哈赤正在對付杜松、馬林,這一天,前方出現一條峽谷,前峰請示改走大路,劉鋌卻說,有埋伏也不怕,就穿過峽谷。結果,大軍進入後,前後通道,都被山上滾下巨石一下堵死,劉鋌下令明軍拼死殺出,可後金軍光從兩邊山頭,連扔帶推,亂石打得明軍哀嚎一片。劉鋌見狀,心一橫拔劍自刎而死,主帥一死,殘兵不一會就被收拾乾淨。四路明軍被滅三路,只剩李如柏一路,李如柏是李成梁後人,比較謹慎,曾經反對楊鎬四路合圍,但被否決。進攻中並沒有前進多遠,接到楊鎬緊急命令:進攻不利,急速撤回,立馬就轉向往回趕,雖然沒取得戰果,但保留了軍力,總算沒被殲滅。

    這次大戰,前後不過五六天,損折大軍四萬五千,明軍大敗而歸。二十多年後,又一場明清松錦之戰,基本徹底把遼東葬送。從此,後金就成了明王朝揮之不去的陰影,直到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

  • 19 # 大話壺

    明軍不分兵也打不贏,薩爾滸之戰只打了五天,後金軍轉戰幾百裡連續作戰,殲滅三路明軍。三路明軍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野戰中連半天都扛不住,說明明軍沒有戰鬥力。努爾哈赤發現明軍士兵一打就死,後金士兵幾乎不死,以為是老天幫助自己。明軍盔甲粗製濫造,主將杜松身中十七箭而死,其中一箭射穿頭盔,主將的甲都這樣脆,普通士兵的甲質量只會更差。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陣亡4.5萬人,後金軍只陣亡200人,戰場形式屬於一邊倒的屠殺,明軍不分兵也打不贏。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手下效力多年,對明軍戰術打法知根知底,曾經偷走明軍盔甲測試其防禦力。八萬明軍號稱四十九萬,努爾哈赤認為明軍只是虛張聲勢,總兵力不過六、七萬。反觀明軍對後金兵力、戰術打法一無所知,不知道手中火器是否能破後金軍的甲,打起來才發現不了後金軍的甲,這樣就太悲劇了,戰前不做偵查?

  • 20 # 歷史笑春風

    薩爾滸之戰是明末清朝雙方的第一次大決戰。這一次戰役中,明朝出動包括葉赫和朝鮮軍隊在內的近十萬人馬,號稱四十七萬,對努爾哈赤的後金發動圍攻。

    明朝的萬曆皇帝任命楊鎬為明軍主帥,他把軍隊分為四路,以努爾哈赤的都城赫圖阿拉為目標,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對其進行圍攻。他把明軍分配部署如下:

    北路軍:以原開原總兵馬林為主將,率遼東軍二萬,並配屬葉赫兵二千,集結於開原、鐵嶺,出三岔口,從北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西路軍:以山海關總兵社松為主將,率河北等地明軍近三萬人,集結於瀋陽,出撫順關,沿渾河北岸入蘇克素護河谷,從西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南路軍:以遼東總兵官李如柏為主將,率遼東軍二萬餘人,集結於遼陽,由清河出鴉鶻關,從南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東路軍:以總兵劉綎為主將,率山東、浙江等地軍兵一萬餘人集結於寬甸,並指揮朝鮮都元帥姜弘立所率一萬三千朝鮮軍,出涼馬甸、經富察北上,從東面向赫圖阿拉進攻。

    努爾哈赤得到明軍進攻的訊息,綜合各方面的情報,決定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針對明軍兵力分散,指揮不靈,進退不一的缺陷,將明軍各個擊破。

    明軍於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發。努爾哈赤於三月一日趕到薩爾滸東的鐵背山,首先殲滅杜松軍。接著在三月二日趕到吉林崖,殲滅了馬林軍。最後在三月四日殲滅劉綎軍,迫降了朝鮮軍。剩下的李如柏部撤回。

    這樣,明軍的四路人馬被努爾哈赤殲滅了三路,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慘敗而告終。那麼,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明朝在薩爾滸之戰裡也沒有取勝的可能性呢?

    我們看,如果按照楊鎬的指揮,是沒有一點取勝的可能的。這場戰役,從剛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首先說帥。楊鎬本身就非帥才,他在過去的朝鮮戰場上就曾經遭受過慘敗。那是蔚山之戰,明軍調集了海內之兵,會合朝鮮全國之眾,結果就是因為楊鎬指揮不利,貪生怕死,造成了蔚山慘敗。當時就有將楊鎬處死的呼聲。只是當時的首輔營救,才讓他免於一死。

    這一次,又以他熟諳遼事而起用。本意是他可以協調遼東的李家將士,可是李家驍將都已經死去,現有的李如柏貪生怕死,根本對戰局起不到作用。而他又和劉綎這個唯一能夠派上戰場的勇將關係不好。制訂的作戰方案又漏洞百出,還不聽從任何意見。

    在戰役開始後,他只管坐鎮後方,也不跟任何一路行動,實際上是放棄了指揮。在得知杜松、馬林敗績後,因為自己的好惡,只通知李如柏,視劉綎之死而不顧。

    更為惡劣的是,在發兵前,為了恫嚇努爾哈赤,楊鎬竟然寫信給努爾哈赤,把發兵的時間,兵力等告訴了努爾哈赤。明朝用這種人,不敗何待?

    再說將領。此次作戰,將領水平不一,造成勇怯不同。分進合擊最重要的是,各路人馬必須要有統一的進度表。在進攻的時候,有一個利害變更線。各路人馬必須要在統一的時間到達這個利害變更線,或早或晚都不允許。這樣,對手即便採取攻勢作戰,不是會遭到圍攻,就會老巢被襲擊,只能無功而退,接受決戰。

    如果這樣,努爾哈赤的各個擊破的戰術就無法實施。明軍即使是被殲滅一兩路,照樣可以佔領赫圖阿拉,取得戰役的勝利。

    楊鎬在佈置作戰計劃的時候,也明確了各路人馬的利害變更線。可是各路人馬缺乏監督,根本就沒有當回事。杜松提前一天到達變更線,馬林按時到達,劉綎也是孤軍奮進,李如柏則是遲緩拖延。這就造成了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有利態勢。

    三說兵。這一次明軍的兵力,大多是拼湊的兵力。各個地方派來的並都是些淘汰下來的人馬,戰鬥力極差。就算這樣,兵力也沒有完全集中。

    比如劉綎想要等他的舊部到來,楊鎬就沒有給他時間。劉綎只得率領自己的幾千親丁上了前線。最後出戰前,劉綎說自己和楊鎬有矛盾,楊鎬要致自己於死地就是說的這件事。

    本身兵員素質差,兵員不足,還裝備鄙陋。誓師祭旗的時候,用戰刀斬牛,三刀才斷,校場演武,槍桿竟然因為蠢朽而折斷。從此就可以看到明軍的裝備之差。

    這樣的兵還被將領錯誤使用。明軍的優勢在火器上,後金軍和明軍野戰是不得已的。因為和明軍打正規戰,在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後金軍是難以支援的。

    可是,我們看到,明軍將領根本就沒有看到這點。他們不是不立營寨,要不就是把軍隊分開,槍炮車營單獨佈置。明軍沒有掩護的火器兵,沒打幾發就被後金騎兵衝得陣勢崩潰,全軍覆沒。這樣用兵,怎能不敗?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明軍想要取勝,就必須徹底改變作戰計劃和用兵方法,這樣才能夠取勝。

    首先,要明確作戰的戰略,採取正確的戰術。

    在這次戰役中,雙方的作戰人員相差無幾。明軍裝備了後金軍所沒有的大量火器,火力上佔了上風。尤其是火炮,是剋制騎兵的利器。而努爾哈赤的部隊大多是騎兵,機動力極強。那麼,面對野戰能力超過自己的後金軍,明朝在戰略上採取攻勢,在戰術上採取守勢為上。

    也就是,戰術上採取步步為營,反客為主的戰術。明軍各路人馬步步為營,一步步向赫圖阿拉四面逼進。一天不管行軍多遠,也要先立營寨,注重發揮火器的威力,防止後金騎兵的進攻。如果後金進攻,那就以一路牽制,其他各部進取赫圖阿拉。這樣,即便損失一兩路人馬,也能夠取得戰役的勝利。

    第二是選將,分配兵力。在將領裡面,杜松和劉綎是身經百戰的猛將,馬林和李如柏則是一箇中規中矩,一個畏縮不前。而近十萬人馬分為四路,面對七萬後金騎兵,每一路都不能夠自保。

    如果將兵力重新分配一下,將四路改為三路,將杜松、劉綎和馬林的兵力擴充到可以單獨對後金作戰的程度,而李如柏主要配以騎兵,發揮他熟悉遼東地形氣候的優勢,作為奇兵襲擊之用。這樣,如果努爾哈赤襲擊其中的任何一路,只要這一路能夠牽制努爾哈赤兩三天,赫圖阿拉必破。

    再派得力監軍,主帥坐鎮其中的一路主力,這樣保證幾路人馬不能夠破壞作戰計劃,可以互相協同。只要不給努爾哈赤以各個擊破的機會,依然可以拿下赫圖阿拉,獲得戰役的勝利。

    不過,我們在這裡只是假設,在那個時代是難以做到的。明軍有著楊鎬這樣的指揮,面對努爾哈赤這樣的對手,薩爾滸之戰只能以明軍的失敗告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小魔人布歐轉世這麼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