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呀呀
-
2 # 當陽小牛
國學十二道分別是:
1、孔子——為人之道;
2、老子——處事之道;
3、莊子——養性之道;
4、孟子——君臣之道;
5、荀子——學習之道;
6、孫子——韜略之道;
7、管子——教練之道;
8、韓非子——統馭之道;
9、鬼谷子——權謀之道;
10、大學:修身之道;
11、易經:天地之道;
12、禪宗:死生之道。
-
3 # Rocky125946528
國學十二道分別是:
1、孔子——為人之道;
2、老子——處事之道;
3、莊子——養性之道;
4、孟子——君臣之道;
5、荀子——學習之道;
6、孫子——韜略之道;
7、管子——教練之道;
8、韓非子——統馭之道;
9、鬼谷子——權謀之道;
10、大學:修身之道;
11、易經:天地之道;
12、禪宗:死生之道。
-
4 # 每日財經速讀
國粹是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璀璨的文化,且具有代表性和豐富內涵的文化遺產。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牢記中國國粹,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
接下來為您講解中國的十大國粹:書法、京劇、中醫、武術......
1、書 法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行。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恍恍如聞魔雷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贈懷素草書歌》李白
中國的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儲存和傳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中國的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不僅是中 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大書法家。其中,東晉時代的王羲之是中國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流傳千古,天下聞名。《蘭亭序》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
2、京 劇
操琴司鼓奏皮黃,字正腔圓韻味香。
唸白抑揚含頓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鬚生花臉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長。
京劇奇葩天下秀,明朝國粹更輝煌。
—《七律 · 贊京劇》同光十三絕
京劇,中國五大戲劇之首,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之一,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是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透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規範化程式。
3、中 醫
十日高眠晝起遲,緩尋方藥得中醫。 不才豈是官無事,多病惟應志未衰。 門巷雪深妨過馬,江湖歲晚益多歧。 衣冠論說今如此,舊簡殘燈亦自疑。
—《病中懷黃世顯李賓之》謝鐸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一般是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中醫也稱為漢醫。
“中醫學”之中包涵“中藥學”,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距今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因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軒轅黃帝就是中醫的鼻祖。
4、武 術
倚醉橫官道,攜書臥帝京。 月殘秋雁血,漏斷古蟬音。 碧野懸風露,青燈照古琴。 白頭何所寄?猶作水龍吟。
—《俠客行 》李白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很重要一環,是中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以鍛鍊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故稱之為功夫,被視為中國漢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透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鍊心身。
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5、圍 棋
山僧對棋坐, 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 時聞下子聲。
—《池上二絕》白居易
圍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圍棋屬“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的“四藝”之一,圍棋最早被稱為“弈”或“棋”。
圍棋是中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 唐代出現了棋待詔官職。中國的圍棋在公元七世紀(中國唐朝)時傳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開來。圍棋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
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6、茶 道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一字至七字詩 · 茶》元稹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是世界茶葉的祖國,這是世界公認的 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
茶葉,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飲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內涵的飲料。茶葉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時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愛。
7、瓷 器
大邑燒瓷輕且堅,
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
急送茅齋也可憐。
—《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杜甫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中國發明的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號稱“瓷之國”,中國所製造的精美的瓷器,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中國被譽為是“瓷器之國”。 中國的瓷器製造技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也博得了“世界瓷國”的光榮稱號。
8、漢 服
羅袖動香香不已,
紅蕖嫋嫋秋煙裡。
輕雲嶺上乍搖風,
嫩柳池邊初拂水。
—《贈張雲容舞 》楊玉環
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
說到漢服,就不得不說一下絲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絲綢(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
嫘祖發明的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堪稱在“中國四大發明”之前的“中國第一大發明”。我認為:絲綢,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絲綢,是人類最美麗的發明。
9、刺 繡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小至》杜甫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的特色和藝術價值,直接體現在四大名繡上。
民間刺繡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願望,十指春風,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藝高超的繡女,手中的針線猶如畫家手中的筆墨丹青,可以繡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並能表達繡女的個性,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10、剪 紙
月昃鳴珂動,
花連繡戶春。
盤龍玉臺鏡,
唯待畫眉人。
—《朝來曲》王昌齡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剪紙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資訊,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粹,是我們國家不朽的文化,正因為有這些上千年形成的積澱才會有現在的中國美,我們應該好好保留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好好將他們傳承下去。
-
5 # 系統國學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國學是是以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的中國曆朝歷代一整套思想、文化、學術體系,如果要說到精粹的話,那麼非儒釋道三家莫屬了!因為這三家的思想在中國歷史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其他的諸子百家學說,而被歷史挑選了出來!
三家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區別:
中國的儒家,是由孔子創立,主要講的是如何積極入世,而入世就需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不僅是孔子當時的亂世所需要的,就是在太平時代也是人們非常需要的,所以儒家的思想才能從漢代開始一直到清朝,被歷朝歷代統治者所推崇,
佛教從東漢傳入,是由釋迦牟尼創立,主要講了如何來處理人與人心的關係,佛教的宗旨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佛教強調的是奉獻文化,以出世的精神來幹入世的事業,比如佛教透過修行來讓自己覺悟真理,獲得智慧,減少煩惱,這是自利,也要利他,即要修諸善行利益他人,
中國道家,是中國的本土的文化,是由老子創立,主要講了如何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家主張出世,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等,這些思想表面上看有點消極,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有著很實際的意義,因為做事情必須要尊重客觀規律,實際上就是要順其自然,但是在客觀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無力的,而根據規律發生的條件和形式來改造和利用規律,這實際上就是無為而治,表面看是沒有一點作為,深層次就是要根據客觀條件變化和形式來伺機而動,進而來達到解決和處理問題的目地。
聯絡:
三家歸根到底都是關於道德的文化,所謂:儒門道戶本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
6 # 亦政堂吳氏
中國的國學精粹實在太多了,無法逐一列舉!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個不加“古代”冠名的文明國家,中國人愛紀事,把古代重大的事件通過歷史很好的記錄了下來,而記錄歷史便是中國人透過自己創造的文字用書法的形式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僅書法一項就堪稱國學最精粹的文化之一!它就象是一個活著的歷史!用筆墨傾情在尺宣之上!竟然可以讓它千年傳承下來!
而其他的國學精粹,以簡要之言概括可謂:以佛、道、儒三家並立;以仁、義、禮、智、信為價值取向;以“百善孝為先”的高品格孝德文化為行為指導的完美人類發展體系文明!而這些體系文明正是蘊藏在了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國學典籍中!這些都是我國國學的精粹文化!一個永遠可持續屹立於世界之巔的最優秀而不是之一的偉大文明——中國國學文化!
-
7 # 易學輝興堂
華夏文明傳承了數千年的倫常道德,概括地說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五倫:就是人倫關係。一共有五種:標準是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五常:就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必須要遵守的規矩,常:就是恆常不變,永不改變的真理。它們是:仁、義、禮、智、信。
四維:就是四種維繫,長治久安的根本。它們是禮、義、廉、恥。
八德:在人性中有八種根本德性: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命脈,傳五千年,從來沒有改動過一個字,它保護著一代一代中國人,趨吉避凶, 平安幸福,長治久安禮義道德的精粹。
-
8 # 油膩的而立之年
首先說一下個人觀點。理解國學文化有哪些精粹 就得分步來看。從順序開始,先有各種學說 有諸子百家的著書論說,然後達到百家爭鳴,這些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初步的國學文華,然後在這些思想論述中經過文化的優勝劣汰,最終留下的受世人接受的才是精粹。這是我對國學文化精粹定義的理解。
那麼什麼是國學文化?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對自己本源文化的一種認同與堅守。 什麼組成的文化精粹呢?那就是覆蓋傳統的自然觀、社會觀、家庭觀、宗教觀諸方面;五經諸子是框架。就時代而言,縱貫自商周到明清的整個古代。 其中換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綜上所述國學文化的精髓是:道、禮、和。道,是內在的根據;禮,是外在的規則;和,是理想的狀態,三者互為因果!順天性而行即為道,各行其道即為禮,各得其所即為和,最終歸結為一個“中”字。國學文化精粹是--中庸精神為核心的禮樂文化。
-
9 # 廣陽梁山
我認為國學文化之精髓,就是千百年時間沉澱下來的能讓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例如我們學習國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道德經》、《論語》、《史記》等,會讓人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懂榮辱、辨事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中華文化精髓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夠堅定文化自信。為偉大的新時代做出自自己的貢獻。
-
10 # 線上靈童
謝邀!我就開門見山地說:1,西方人強調的是:人與上帝的關係,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2,西方人的思想是:利己思想,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是:善己利人思想。3,西方人較重視枝葉的發展,而中國傳統文化較重視根系的發展。4,西方人利用文化科技信仰等等作為包裝,然後貫上殖民的理念,然後向全世界進行斂財,而中國傳統文化從來不用包裝也不斂財,一貫主張順其自然,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5,西方人總是懷疑上帝,懷疑自己,所以思辨突出,而中國傳統文化總是瞭解自己擁抱自然,所以大智若愚。6,西方人說認識你自己,只是說認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你自己,則是認清自己然後與天合一。7,西方人認為幸福是上帝恩賜的,而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幸福是人透過努力透過覺悟得來的。8,西方人認為宇宙是上帝創造出來的,而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9,西方人認為上帝是最完美的,所以信仰,而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大巧若拙,所以永恆。根據上述比較可知,各有千秋。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有更有意義的一層,也就是說只有弄懂這一層,才能真正弄懂中國傳統文化。那麼這一層又是什麼呢?有人說:孝。有人說:忍。有人說:道。有人說:德。其實這此都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精粹只有一個字:‘’悟‘’。
-
11 # 名為自有永有的眷顧
國學國風精髓精萃學習借鑑踐行使人獲益。博學精取。就是不同時期學習借鑑都有不同時期的亮光感悟認同認可之精妙。假若看到10條,8條感動感悟的,就先學8條,能健行幾條就得道幾條受益收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道義仁愛仁德善義,是道的重要系統。
“水利萬物而不爭,懷柔刻剛,”溫和柔和善良的言語可以止息怒氣”有異曲同工之妙!
“謙受益,滿招損”;“君子求諸己”,君子嚴於律己,不苛責於人,看到自己的過犯迫切悔改端正彷彿來不及一般……
“不學詩,何以言?禮不學,行難端正。”《詩》、《禮》的重要性可見極其重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心動與行動)”;“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是善義仁義”;攻克己身,自勝者強!修為自己,可樹德信實修為成也。
從做正確的人與事起,從每一天、每一時刻,每一件事情做起,端正踐行正確的取,抵擋錯的不好的捨棄;
修身 齊家等雖然都有聯絡一脈相承,單單拿出修身,齊家也都是很了不起的修為成果,做正確的成功成就;
只是我們很多都是“人不學 不知道”,經歷後才能更清楚明朗。
……
中華5000多年的璀璨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謙卑汲取、吸允,立人樹德修為處事,豐厚回饋值得借鑑好好學習,精髓踐行受益。
-
12 # 易頑童
“國學”這個概念不好說,“國學文化”換成“傳統文化”可能更好一些。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各家都有各家的觀點,墨法陰陽各家也都有各家的看法,很那說哪些算是精粹,哪些又不算是精粹。每一家的觀點都是很系統的,某一點被稱之為精粹,也一定是在其他內容的基礎上產生的,單純取其一點,也無所謂精粹了。道講自然,儒講仁義,佛講色空,如果一家拿出一點來,拼在一起,那就是四不像。當然,很多企業,或者機構,為了顯示自己“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往往東一榔頭西一斧,其實是雜而不精,距離“精粹”還有十萬八千里。
-
13 # 燕風臺耕夫
國學淺言之乃一國之學問,我國之國學涵蓋極廣,包括先秦,兩漢、魏晉、隋唐、宋朝、元朝、明清各個時期佔據思想統治地位的學術和文化體系,其中各個時期的代表主流思想分別是:詩賦,經學,玄學、道學、理學、元曲、明清小說等。
國學泛指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學術。國學的經典分為:經、史、子、集。
國學集中和凝聚了先賢們智慧,是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沒有理由不重視國學。
-
14 # 手機使用者6363196640
成天鬧意識,有意義嗎?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民眾可以無法無天,為所欲為,而是讓民眾省心一點,糊塗一點,為生活為幸福做他們該做的事。"不可使知之"意在儘量少觸碰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也即愚民辦法。只要求心裡有國家,腦裡有技術,手裡有活幹,碗裡有肉吃足矣。
-
15 # 雲南奧雨攸樂女孩兒
. 中華民族,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精髓,那就是“傳統國學”!
. 而中華國學的精髓,則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最核心的基礎,其中涵蓋了:先秦的《詩賦》、兩漢的《經學》《漢賦》、魏晉的《玄學》、六朝的《駢文》、隋唐的《道學》、唐宋的《詩、詞》、宋明的《理學》、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說、及歷代史學》和明清的《實學》,這就是中華文化獨特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 中華國學精髓的博大精深,也可以用比較直接的部分列舉來簡要說明:
. 姫昌的《周易 易經》,詮釋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
. 莊子的《莊子》,詮釋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在“哲學”、“文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 老子的《道德經》,詮釋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 孔子的《春秋》等,詮釋出了無可,無不可。
. 佛陀《金剛經》《心經》等,詮釋出了萬事萬物皆無常,及萬法不定。
. 墨子的《墨子》《經上》《經下》《大取》《小取》等,詮釋和闡述了“認識論”、“邏輯思想”及“自然科學”。
. 韓非子的《韓非子》二十卷,詮釋出了 勢、術、法無一不可,為我所用。
. 鬼谷子的《鬼谷子》二十一篇、《關令尹喜內傳》,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厚愛,亦成為當代商界領袖的必備之學。揭示出智謀權術、權謀之道。
. 王陽明的《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知行合一。
⋯⋯等等⋯⋯
中華國學精髓還可以有個最簡單的分類:即是《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
. 經部的《十三經》是指南宋時期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 史部就是“歷史庫”,是中華五千年所有流傳的歷史類的書籍,如:二十四史。
. 子部是指中國歷史上的諸子百家,如《老子》《莊子》《孫子兵法》等。
. 集部是指所有文集類的書籍,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所有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家們的文集。
中華國學的精髓再進一步分類可分為傳統的三類:
. 1:國學義理之學:講述道理,即“哲學”;
. 2:考據之學:是指從事歷史考據的,也就是史學;
. 3:辭章之學:是指寫文章,就是文學。
中國國學經典,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窮則思變,變則通達”。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把“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並用這根堅韌的紐帶,將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完美地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使華夏文明成為了傳之千古、放綻四海的智慧文明結晶!
作為中國人,我們當以此為傲,繼承併發揚我們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繼續熠熠生輝、常顯常新!
-
16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國學的根本在易經,黃老思想,孔孟之道,諸子百家,無一例外,都源於易經。易經有哪些精華,中國傳統文化就有那些真正的國粹被傳承,這是確定無疑的。
易經是定位學,以人為中心的宇宙定位。易經是人生的智慧。取道中庸,不偏不倚,公道,公正,公平,人才能頂天立地,正大光明。這一思想始終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的一條主線。
天道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循自然執行,即是天道。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人等量齊觀,人乃萬物之靈長,與天地不分大小。而人居中,只有人,才可以居中守正。天道自然,是從無到有,自下而上,由少到多。從無到有,是萬物的創生過程,自下而上是萬物之根,植根大地。由少到多是萬物的生生過程。這就是無極,太極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限思想的由來。
易分三易,卦有先天后天。易經自人文初祖伏羲創先天八卦,後有炎帝演繹連山易。黃帝演繹歸藏易,文王演繹周易。各自衍化的角度都各有不同,所提煉的精華,被傳承下來的國粹也各自不同。
連山易已經失傳,但還是有相關記載和基本卦象流傳下來。這就是以艮卦入手,取意連山之雲,綿綿不絕,突出了連山所孕育的卦氣。主要講上止正的精神。譬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都是連山易精神的折射,至今仍然影響國人。
歸藏易要幸運的多,雖然自兩晉失傳,但老子註釋歸藏易的《道德經》還在,而且,近年已經考古發掘,發現了歸藏易完整讀本。歸藏以坤卦入手,取意大地歸藏,包容萬物,休養生息的自然規律。講包容,謙和,忍讓,寬容,厚道,恩養,與天地為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一思想不僅是國粹,而且始終左右中國人精神世界至今。國人享受歸藏易的福澤,還有黃老之術流傳下來的中醫之氣,中醫之術,更是國學中的國之瑰寶。
周易對國人的影響就太多,太大了。這是一部唯一沒有失傳,被完整儲存下來的經典著作。它以乾卦入手,取意天體執行的剛正勇武,堅韌不拔。講乾剛獨斷,大公無私,普惠天下。乃至儒家思想的家國天下,修齊治平,至今被人津津樂道。這才有了國學所謂的以天為鑑,反躬自省,君子慎獨,吾日三省吾身。有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灑脫境界。有了君子懷仁,小人懷利的區別。有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四維八目的道德標準。當然,對儒家的這些東西,有人認為是國粹,有人認為是糟粕。至今仍然爭論不休。
總之,國學的根本是易經,由易經衍化的國粹不勝列舉。上述所談,僅是一家之言,期待可以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國學大師暢所欲言。
-
17 # 萌智
國學文化的涵蓋面很廣,詩歌,詞曲,歷史,哲學,文學,範疇比較廣,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
1,《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讀來婉轉,追求唯美感動的愛情故事。自然環境,人物故事,愛情故事,形象逼真,寓情於景。為後世所沿用,經久不衰,素材豐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詩經》,漸入佳境,引人入勝。
2,《論語》作為傳頌經典,在於反覆誦讀,仍然獲得新的體會。情景和對話結合,生活和智慧相容,遵循自然,也是許多文人墨客研究的經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性,溫潤如玉。
3,唐詩,宋詞,詞曲,律詩,駢麗,絕句。唐宋八大家,大李杜,小李杜,李白的浪漫主義,杜甫的現實主義,李商隱的唯美生動,王維的清新自然,蘇軾和辛棄疾的豪放,陸游唐婉的悽美愛情故事,李煜的傷春悲秋,讀來皆是經典之作。正所謂,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誦讀,經久不息。
孩子適合做國學閱讀,學習國學文化,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
18 # 祥瑞佛緣閣
我覺得易經這部書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古代考試的四書五經,第一經就是易經,希望大家可以去參透一下
-
19 # 夜孤城Sun
國學經典主要包括一根六經八典九要十四蒙。
一根,指的是《易經》。之所以把《易經》歸為國學經典的根,是因為她太重要了,怎麼強調也不為過。《易經》有“三易”之說。夏朝的時候有《連山》,商朝的時候有《歸藏》,到周朝的時候,周文王和周公共同完成了《周易》。《連山》、《歸藏》的主要作用是占卜。因為《周易》足以包括其中的思想,所以到孔子的時候,他只保留了《周易》,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所以孔子認為學習《周易》就足夠了。
的確,《易經》是群經之首,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六經,指的是《詩經》、《孝經》、《道德經》、《黃帝內經》、《金剛經》、《孫子兵法》。
八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
九要,指的是《尚書》、《禮記》、《春秋》、《史記》、《國語》、《資治通鑑》、《傷寒論》、《難經》、《神農本草》。
十四蒙,指的是《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與德育啟蒙》、《千字文與朱子治家格言》、《增廣賢文》、《笠翁對韻》、《成語接龍》、《詩詞啟蒙》、《文學啟蒙》、《幼學瓊林》、《神童詩》、《中國古典長詩精選》、《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
-
20 # 淘氣蛋的爸爸
《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回覆列表
1、孔子——為人之道;
2、老子——處事之道;
3、莊子——養性之道;
4、孟子——君臣之道;
5、荀子——學習之道;
6、孫子——韜略之道;
7、管子——教練之道;
8、韓非子——統馭之道;
9、鬼谷子——權謀之道;
10、大學:修身之道;
11、易經:天地之道;
12、禪宗: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