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林晚霜葉
-
2 # 暖煙的淺吟館
我喜歡詩詞,可能是因為骨子裡一直有憂傷情懷,還有就是我很靜,曾經有朋友說我“靜如水”,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我始終有自己對待世界的方式。高中的時候寫了第一首現代詩,那時候是釋放,工作後就是語文老師,那時候進了新浪聊天室的“杜甫草堂”,有一幫文人在寫古詩詞,才發現自己還有古典情懷,於是買了王力的一本書學習格律,又覺得格律太繁瑣,於是崇尚古人作詩的自由,又去買《古詩十九首》,細細品讀。至於現代詩的感覺,跟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相遇有關,他的詩寫得非常好,跟我介紹了海子,然後那時候進入各種文學原創網站,陸續認識了一些非常有感覺的詩人,對現代詩的愛好愈加強烈。總而言之,有憂傷氣質,有古典情懷,所以喜歡詩詞。
-
3 # 喔喔娛樂
1.其實從小學到高中,光是必背古詩詞就有135首,或許是接觸的多了,受的薰陶多了,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2.還有就是如樓上那位語文老師所說,喜歡詩詞的人一般喜靜,我覺得我本身就是一個安靜的美男子,哈哈,開玩笑。3.可以附庸風雅(咳咳,通俗來講就是"裝x"),難道你不覺得跟別人交談時,來那麼一兩句適合當時情況的詩詞很不錯嘛? 對於我來說,喜歡一件事情應該是多種元素促成的!
-
4 # 此箋
喜歡詩詞的含蓄蘊藉和古典唯美,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積澱下來的那種文化因子。上學那會的喜歡還是膚淺的喜歡,甚至被應試教育壓迫下的死記硬背,並不十分明白古詩詞背後的美麗與哀傷。
後來脫離了那種應試環境,卻發現在某些心情的節點有些詩詞會脫口而出。原來詩詞真正的美就在這裡,它背後積澱的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共同的情懷。不管你身處何處,只要你身上流著炎黃子孫的鮮血,某些共同的文化情懷就會被喚醒和點燃。
異地戀的時候,才明白“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對愛情怎麼樣的堅貞與無奈;內心孤獨的時候,才明白“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怎麼樣的幽靜而憂傷;面對挫折的時候,才明白“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是怎麼樣的纏綿而曠達。
喜歡古詩詞,喜歡身上流淌的中國文化因子。
-
5 # 文字中的回憶
我比較喜歡詩詞,簡單的幾句話,就能引人無限的遐想,給人最美人情的感覺,給人朦朧曖昧的感覺,給人壯志凌雲的感覺,給人落寞惆悵的感覺,給人歡快喜悅的感覺……這些感覺是其他的文字作品很難帶給我的感覺,很容易讓人動心。
輾轉反側無眠夜,
心繫遠方夢中人。
枕臂聆聽蟲聲起,
三更夜茶雨竊心。
連綿無盡思彤夢,
念似風輕卻難停。
秋雨無聲細細落,
滴滴相思萬里情。
-
6 # 餘與吾
個人而言可能跟“多愁善感”氣質有關,喜歡詩情畫意,浪漫抒情。令一方面,更主要的當是傳統文化在血脈中流淌繼承。中國曽是詩歌大國,每個國人心中都有詩,追求詩意生活。就現在說,領導講話引用了一句古詩,寫意胸懷,我們都被深深感染和受到激勵鼔舞。詩即式微,只是暫時。
-
7 # 繁華的城市寂靜的心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回家作業做完,爸爸就規定我練書法,寫的內容就是古詩詞,那個時間,書法是主,並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但內心是喜歡它們的,不為應付爸爸,不為考試,不為任務,不為我要懂得去當與同學的談資。
長大了到很遠的地方工作,詩歌對我而言,是希望與夢想,是家鄉,是思念與憂傷!是疲憊時夜深人靜時心靈棲息的地方。是對朋友的親切溫暖是對戀愛朦朧的嚮往!
很多很多日子,很多很多場景,很多很多心情都有了更好的表達,有了安然的寄託,在生活工作節奏快的前沿城市裡,雖不是才華橫溢,也不取悅任何領導,但不會浮躁功利,總會保持著出發時的初心,這大概就是詩詞對我的影響吧!
喜歡一首詩,始於文字,陷於意境,忠於修養,迷於韻律,醉於深情!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菱葉在水面飄蕩,荷葉在風中搖曳荷花深處,採蓮的小船輕快飛梭。採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便低頭羞澀微笑,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對古詩詞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深厚,深到骨子裡,厚到意志中。在世間,我們能真正擁有的太少,而在詩詞中,我們能擁有某一刻的全部,它的豐盛飽滿,它的熱情與哀傷!
-
8 # 我不愛吃發麵餅
首先,是它讓我們意識到:
夸人美麗除了用“哇靠,你長好漂亮啊!”“臥槽,你長得不錯嘛”這樣的句子之外,還可以像選手王若西稱讚董卿這樣表達:
經常有人質疑“讀書有什麼用?”
“巧妙地地出口成章”和“寥寥幾個詞彙”之間的差別,應該就是讀不讀書的區別吧。
其次,《詩詞大會》讓我們知道,古代人也看臉,追星也瘋狂。
就像講到成語“擲果盈車”的典故時:潘岳(又名潘安)長相俊美,坐車走在街上時,一群老太太奔放地表達了對他的喜愛,往他的車裡瘋狂扔水果。
愛美之心自古有之,但好在古時的小鮮肉,跟我們現在的小鮮肉不同,老太太們都喜歡的潘岳雖然帥氣有才,追求愛慕者很多,但他很專一。
一輩子只愛妻子一個人,沒有出軌,當然也沒有約炮,而且在妻子去世後,他因非常思念,寫了悼亡詩三首。
另外,它讓我們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真的,一個女人身上最珍貴的是她的底蘊,就像董卿。
比如,第六期中,一個父親因為工作不能陪伴女兒,為了方便女兒記憶詩詞,他就把女兒要背的詩詞譜了曲,方便女兒唱著記憶。
現場有個小姑娘,就唱起了他譜曲的《春夜喜雨》,那個父親輕聲跟著和。
董卿被這個父親對女兒的愛深深感動,為了表達這種感慨,她信手拈來地說出了葉賽寧的詩《我記得》。
再比如,第八期中,百人團裡有個選手說他的父親是個盲人,從小就用口口相傳的方式教他詩詞,而且直到現在,父親還一直保持著閱讀盲文書的習慣。
董卿聽完,被他父親對讀書的熱愛打動,她聯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的經歷。
並由此想到了他那首《關於天賜的詩》中的幾句,並隨口背了出來,恰到好處地用來向選手盲人父親的讀書精神致敬:
也是在這一期,擂主爭霸賽結尾,選手彭紅賓遺憾離場,董卿送給他一句陸游的詩:
-
9 # Delia常青藤
自小就喜歡看古裝電視劇,很羨慕那種快意恩仇的江湖情緣,曾立志要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女,浪跡江湖。
後來,喜歡看古代言情的小說,依舊愛古裝電視劇,到痴迷的程度。
再後來,偶然間看到別人寫的古詩詞,不經意間就愛上了,從剛開始平仄亂吟,到現在押韻、合律、起承轉合、立意明確,不敢說寫的怎麼樣,自知基礎薄弱,一直在學習的路上……
-
10 # 掌上中國v新竹
回答的有點晚,因為太忙,見諒。
小時候是覺得古詩詞背起來朗朗上口,比較蓉容易記住。後來,揹著揹著便感到內容豐富 ,包攬永珍。有歷史事件,名勝古蹟 大漠風光,風花雪月,四季景物,田園風光,春愁,悲秋……。而這些都是我從來不曾看見 ,接觸過的。那時候,在鄉村,八九十年代 ,好些地方還沒通電呢。更何況電視。
最吸引人的古詩詞只給出幾個簡單的詞,把它們串去起來。讓讀者發揮最大的想象空間。不像電視電影,什麼都格式化。而是其中的細節自己喜歡什麼樣子,可以想象成什麼樣子。比如寫一個少女,她穿什麼衣服,什麼顏色,什麼款式,什麼髮型,什麼飾品,乃至於身邊的動西 身後的背景 ,都可以任憑自己想象。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心太過孤單。身邊的人閒時,聚在一起就是家常裡短,你好他壞。再就是賭錢,擲骰子,打麻將。似乎應該如此。可我偏偏就學不會。而詩詞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覺得比打麻將容易多了。所以閒時就拿它來消磨時間了。
-
11 # 豫齋
一直比較詩詞。究其由來,已不可考。然有兩件事記憶深刻,我以為有所根原。
十歲時,曾協助班主任辦過一期板報,主題是珍惜時間,班主任在修改文章時,在結尾引入一首詩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失去寸金容易找,失去光陰無處尋。”後來板報獲優,讓我頗受鼓舞,原來文章中引入詩句,可以增色添彩。
十二歲時,聽諸學兄朗誦東坡先生之《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我感嘆不已,世間竟有如此美妙句子,遂索全篇誦之。其後,求得《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陸續習之,更覺受益匪淺。
自此對詩詞愈加熱愛。
-
12 # 藝滴美育
喜歡詩詞,喜歡它的意境,喜歡他的表達方式,所有的情感以及映象就全部展現在眼前了,有時候甚至一個字就定了整首詞或者詩的基調。讓人讀到的時候非常興奮,下面說一首比較喜歡的詞《浣溪沙》,這是晏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開頭寫“一曲新詞酒一杯”。短短几個字,便寫出了當時的情景。作者必然是在一面喝酒一面填詞。“去年天氣舊亭臺。”表達了當時這個事件發生的周邊的景象。在去年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天氣也是在這個地方。他們各自都是獨立的兩句話,但是連起來在一起。卻又讓人眼前產生了景象,“夕陽西下幾時回。”在黃昏時分,太陽落下去了,這三句之間,可以說是毫無聯絡的,但是詞是用唱出來的,在他們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有聲音的方式把它們聯絡在一起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詞可以說是北宋詞開創時期最重要的一個句子了,不僅僅是晏殊的代表作,更是整個北宋時期的非常有影響力的句子,他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意識。感慨生命,有一種對生命逝去的感傷,但是在這時話鋒一轉他好像又找回了一種希望,那就是“似曾相識燕歸來。”看到了飛回來的燕子,好像是去年自己看到的那隻。因為前面坐著有些去年天氣舊亭臺,就說明了他去年也是在這個地方的,所以這句似曾相識燕歸來就顯得特別的有意味,並且很優美。這不光光是作者在講景色,更是在講生命的狀態,缺一不可,最後“小園香徑獨徘徊。”好像只有一個人在院子裡徘徊的時候,才會看到這些景色的時候引發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13 # 孔子門生家族後裔
A,喜歡它的情,常戳中淚點、會意點。B,喜歡他營造的意境,心裡會會意,會體察,會品味。C,喜歡他的煉字和遣詞,有時會意,有時讚歎,有時有豁然開朗之感。D,喜歡他的造句,筒潔幹練,清新亮麗,古樸高雅,華麗輝煌,精巧別緻,異想天開。E,喜歡他音韻美節奏感,沉鬱頓挫,高亢激越,平和恬淡,清新諧和,琅琅上口,易記易誦,念念不忘。
-
14 # 石徑斜
從小就喜歡古詩詞。小學時學習古詩詞,並不知其意,只覺讀起來琅琅上口,好玩,課下經常和同學一起或讀或背。
等到上中學,學過幾篇賦之後,對古詩詞的興趣更進一步,心中常感嘆:怎麼還有這麼美妙的文章!有時老師點評說有些賦雖詞藻華麗,然而卻空洞無物,心中頗不平,很替他們委屈。
後來,踏入社會後,再細細品味當時老師的點評,感覺確實有道理,還是為古人的才華折服。這時候也才從內心體會到那些情真意切的古文所蘊含的美。這時再讀《項脊軒志》《祭妹文》等,想想當時老師的講解真有道理。
如今早已過不惑,對古詩詞的喜愛不減反增。積累的幾本筆記成了自己閒時最大的樂趣。慶幸自己平時把讀到的好詩句及時記錄下來,讓自己的閒暇過得可以如此自樂自足。這時再想想小時候背過的詩句,終於體會到了它們的意境之美。
現在的閒暇時光,更喜歡獨自去領悟,去學習,一篇《芙蓉誄》可能要花費將近半月的時間去讀準,讀透,背熟,只是因為喜歡。看來,對古詩詞的熱愛,已融入自己的血液,是要伴隨一生的了。
-
15 # 為0的浪漫127023511
是的,我個人非常喜歡詩詞。那詩詞韻律間恰如兩岸之中的小河衍生著無邊的風景。那一詞一句……簡潔而凝練。時而若風有影;時而若雨有聲;時而若情悸動;時而若水起瀾;時而花起香塵;時而思人若蠱;時而遺憾如割,時而豪氣干雲;時而嘆惜無盡……那每個詞句是作者的靈魂它穿越了歷史無盡的長河來到這個時空與我們交織……
即然喜歡,不由自主去百度了下詩詞。於是它輕輕地向我揭下了神秘的面紗。詩有它的格律,詞有它的詞譜……就像美麗的舞步,踩著它的鼓點,合著他的音樂。最大程度展現著它得美……覺得熟悉後若可以收放自如。大體可以稍稍放寬吧。奈何我只是初學者。大致的基礎還是有必要的。
可以不必成為大師。只緣於我心中所愛。面對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壓力。可是現在我不由想起了高曉松的名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你說是嗎?我的友友……
-
16 # 魯迅讀書會
小時候,天上那輪明月是我的。
那時,電視還沒普及,鄉村雖然通了電,但日子緊巴,沒有哪家捨得沒事亮著明晃晃的燈泡。燈的瓦數都很小,紅蝦米似的,散發著微弱的紅光,朦朧得像是夢。到了夏天的晚上,吃過晚飯,村子裡各家各戶差不多所有的電燈都熄滅了,人們都揮著蒲扇,拎著馬紮,到院子裡乘涼聊天。
鄉村的夜晚,是一塊沒研開的松墨,黑得粘稠,而這種黑,反而將夜空襯托得發青發藍。大多數時候,我就傻傻地坐在小板凳上,或者躺在露臺上的涼蓆上,仰望滿天的繁星,看璀璨的銀河從天這邊斜跨到天那邊,想象自己就在那條河裡游泳。但我最愛看的,還是月亮,圓圓的滿月。我喜歡尋找那上面嫦娥的影子、兔子的耳朵,以及從來都沒看到過的吳剛和桂花樹。雖然聽姐姐說,姥姥講的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都是哄小孩兒的,月亮上除了一圈一圈的山,啥都沒有。但我從來都不相信——怎麼會什麼都沒有呢!我的小兔子就在那上面,就在那個美麗的嫦娥懷裡,他們經常在我睡覺的時候來看我,怎麼會什麼都沒有呢!
小兔子和嫦娥不去找別人,只跟我玩,所以,那時我固執地認為,這個月亮肯定只屬於我一個人。
後來,我長大了,上學了,小兔子和嫦娥來找我玩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最後,完全消失在了夢裡面。於是我不得不沮喪地承認:我把月亮弄丟了。
不過,很快,月亮又回來了。
辛棄疾說,少年的愁,都是強說的愁。然而,在小小少年的心裡,那份愁是與自己年紀成反比的,自己那麼小,而愁卻那麼大,那麼重。但我知道,這愁再怎麼重,也根本蹺不起天平那一端的那個人,而那個人,身體是那樣輕盈,輕得如花如霧。不對,是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直到那夜,一股清涼的水從開著的窗戶流淌進來,將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的我完全浸沒於清輝之中,我才終於發現,月亮又回到了我的世界。
那輪滿月依舊那麼圓,那麼白,那麼亮,從墨藍的夜空中,靜靜地看著我,像是一隻眸子,充滿了悲憫和柔情。就在那一剎那,我心中的那份重重的愁,忽然像是投入水中的鹽塊,竟然開始慢慢溶化——雖然溶化後的水變得又鹹又澀,但壓抑感已經減輕了很多。我知道,那是淚水,是月亮的淚水,也是我的淚水。在這茫茫天地之間,在這浩瀚的宇宙裡,只有月亮跟我一起品嚐淚水,分享秘密。
可是,再後來,畢業了,工作了,忙著結婚,忙著育兒,忙著進步,忙著喝酒,忙著吹牛,忙著……實在太忙了,忙得哪裡還有閒情逸致去看月亮呢?月亮沒有走,始終掛在夜空中,但我很少再向她瞥上一眼。
轉眼過了而立,眼看到了不惑之年,工作還是那麼忙,家事也還是那麼多,但這時候無師自通地懂得了忙裡偷閒。看著日子一天天飛逝而過,鬢角的白髮一天比一天多,我忽然感到了恐懼,感到了茫然和失落。
我得到了什麼?
我又失去了什麼?
我還想得到什麼?
我還能失去什麼?
這些問題其實我不敢問自己,但我知道,必須要問,而且必須要有一個答案。
蘇東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古人,我對他的欣賞和崇拜,並不全是他無與倫比的文學才華,最主要的是,他面對苦難和困境永遠達觀向上的生命狀態和人生態度,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他、打倒他、困住他。於是,我試著從他身上尋找答案。
然而越讀蘇東坡,我越感覺,我需要的所有東西,也許他身上都有,他的熱情,他的慈悲,他的胸襟,他的眼界,他的幽默,他的親切,他的可愛……不知不覺中,我已被他完全征服,蘇東坡成為了我今生的精神偶像,甚至也許是唯一的精神偶像。
其實,他的很多詩詞文章,以前也都看過讀過,甚至背誦過。但如今重讀,竟然會別開生面,找到全新的感覺。在這其中,最令我欣喜的,是他幫我再次找回了月亮。
當然,這個月亮不是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找到的,不是在“明月夜,短松崗”中找到的,也不是在“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中找到的,更不是在“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中找到的。這些月亮,跟我晚上應酬回家時,夜空中那個月亮一樣,就掛在頭頂,卻總是讓人視而不見。
讓我找到月亮的,其實是蘇東坡這樣一些話: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閒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
咀嚼著這些句子,再仰頭遙望頭上那輪明月,與之相視,竟然再次生情,這久違的情啊……
月亮終於又流出了那清涼的、帶點鹹味和澀味的水,又將我浸沒於清輝之中,為我洗去所有世間的紅塵。
再後來,以東坡詩詞為濫觴,我讀到了更多前人的詩詞文章。讀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淺陋無知,也越覺得豁然開朗。
你看,少年時的對月相思,不就是《詩經》中那首《月出》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不就是那首《秋風詞》嗎: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兒時獨佔圓月的荒唐,不就是那首《月下獨酌》嗎: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對年華逝去的悲哀,對往事的惆悵,不就是那闕《破陣子》嗎:
記得春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
憑誰寄小蓮。
離別的繾綣與無奈,不就是那闕《玉樓春》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對鄉村的記憶,以及鄉愁的滋味,不就是那闕《西江月》嗎: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
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悲歡,所有的苦與甜,所有的舍與得,所有的進與退,幾乎都能從詩詞中找到。讀詩詞,其實就是在讀人生,就是在品生活,就是在悟生命。
當然,也可能會像我以前一樣,這些詩詞並沒少詠讀,也沒少背誦,卻很難深入到那含蓄的情感世界中去,很難理解幾千年前詩人的生命頓悟。這肯定是與人的閱歷有關,但如何能儘早觸控到詩詞的大美與大智慧呢?那就需要了解詩人的經歷,瞭解詩詞中那些典故的深意,瞭解詩詞背後的文化溫度和歷史塵煙。懂得了這些,也許不僅通往詩詞精神核心的路程可以縮短許多,甚至連通往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路程都能縮短一些呢。
我的這兩本小書(另一本是《回首蕭瑟處——探尋宋詞背後的歷史塵煙》),就是為儘量縮短這段路程而做出的一些努力——當然,也很可能是因功力不足而做出的無用功。但,請相信我的真誠。
是的,從明月到明月,不過是隔著一首詩。
而從詩詞到詩意,從歷史到文化,也許,隔著的只是這兩本書。
是為記。
本文為文浩《江河萬古流:觸控唐詩背後的文化溫度》自序
-
17 # 樓雁南
在高中以前不討厭也不喜歡,只當作是考試所需的一種材料。高中開始課本出現大量詩詞古文,漸漸被他的美感所吸引,或文字之美,或意境之美,又或者情感境界之美。尤其是長恨歌,將進酒和滕王閣序的學習讓我深深的喜歡上了詩詞,其後接觸了洛神賦更絕美不可言,慢慢的開始接觸柳永,納蘭等等課外詩詞,由此走上一條“不歸路”。如今我正在從一個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開始詩詞創作的嘗試。
-
18 # 夕陽雨晴
唐詩宋詞,中小學課本必不可少的經典,幾乎每一首詩詞都要求背誦,一邊被詩詞折磨,一邊被詩詞薰陶,記憶在腦海中的文字,時不時就脫口而出,那些美的意境,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才能夠明白,生活的不同層次,對同一首詩詞的感悟也有所不同。讀詩詞,品人生,那些美的不可言狀的風景與情懷,在詩詞大家的筆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感動良久。 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道盡了多少仁人志士面對離別時的豁達,古人的“比鄰”更多的意念中的感覺,安慰的成分居多。而當今微信、QQ、手機等基礎基礎設施的普及,可以輕鬆達到“比鄰”,面對知己,時不時的影片聊天,看一看彼此的近況,聊一聊工作生活中的問題,那些久違的感覺遠隔千山仍然可以感覺到。當初的記憶,在彼此的話語中,重現在腦海,海內知己,天涯比鄰不僅僅是一首詩的意境,更是一種生活的情懷和友誼的維繫。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三郎之詞總是充滿情思,那多的化不開的濃情道盡了數不清的惆悵,“自古”“多情”傷了別離,更不用說在重陽佳節之日,酒醒之處,楊柳岸邊,曉風伴著殘月,伴著酒醒之後茫然和神傷的我。多年之前的情,如今的景,似曾相識,欲語還休,醉了,如夢,醒了,還想醉,在夢與現實中徘徊,心久久找不到歸屬的港灣。 詩與詞,人迷離,懂得人,已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多了一份經歷,收穫一份滄桑,在茫然中有著自己的堅持的始終如一的方向。詩詞人生,嘆世事無常,讀世事滄桑,有詩意的生活,我一直的追逐。仍記得“那個詩意的秋天,多麼希望有你陪伴……”
-
19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一、五言詩的起源
當漢代封建文人正在模擬《詩經》、《楚辭》,和埋頭寫漢賦時,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從現實生活出發,繼承詩歌優秀傳統,創造出從內容到形式都以嶄新姿態出現的新民歌。在文學史上,民間文學常常是新的文學,以及新形式的源泉。新穎、完整的五言詩,首先是在漢代民歌中出現的。從現在的西漢樂府民歌來看,雜言體的多出西漢,五言多是東漢作品。
五言相對四言,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還是表現手法都豐富多了,也是時代的進步。如《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此詩通俗流暢,朗朗上口,非常好懂,可見是來自民歌。
二、《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和藝術
從東漢五言詩誕生以來,因為五言詩的優點明顯,也引起文人的重視,不斷有文人創作五言詩,但在當時代表五言詩最高藝術成就的,還當屬於《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的名稱最早見於梁代蕭統的《文選》,是將無作者的十九首五言詩選編在一起,題作《古詩十九首》,以後就成為這組詩的專有名稱。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主要反映的是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概括地說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寫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二是寫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悶和悲哀。下面欣賞兩首代表作:
《行行重行行》
行行復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千萬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動蔽白日,浪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行行復行行”,指走了又走,不停地走。“胡馬依北風”,指北方的馬雖到南方,依然依戀北風。“越鳥巢南枝”,南方的鳥到了北方,依然把窩做在向南的樹枝上,衣帶已緩,是指婦人思夫而體瘦。這首詩寫思婦對丈夫久別不歸的思念和怨情,比喻貼切,形態逼真。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這首詩形象地描寫了一個在外邊漂泊的男子,久客思家的遊子夜不能寐的情境。詩中寫出了他的孤獨、無奈、彷徨、憂愁。這首詩寫遊子心理,寫浪子的愁思之深和他們在一夜之中的心理活動是非常逼真。
總的說來,《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是很突出的。主要的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的風格平易淡遠,語言淺近自然,沒有刻意雕飾的痕跡,卻往往表達出十分複雜曲折的思想感情。它對人的內心世界刻畫得很深,而語言表達方面卻是淺近曉暢,明白易懂;篇幅很短,但意味情味卻十分悠長。這組詩數量雖然不多,但對後代影響很大。是我國文學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詩的典範,為五言詩體的發展起了奠基的作用。所以劉勰曾稱譽它為“五言之冠冕”。也是當之無愧的。
三、魏晉南北朝詩歌發展
建安時期,在曹氏父子的周圍聚集了許多優秀的詩人。他們一方面學習漢樂府,描寫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形成一種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風格,後人把這種風格叫做“建安風骨”或“建安風力”。這是建安時期中下層地主階層精神風貌的體現。魏末有兩個著名作家:嵇康和阮籍。他們揭露司馬氏的殘暴統治,反抗虛偽的禮教,其作品雖失去了建安文學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是表現了在世族壓抑之下的苦悶和抗議,和“建安風骨”是一脈相承的。
西晉以後,世族大地主確立了統治,壟斷了文壇,把詩歌引向脫離人民,脫離現實的形式主義的道路,使之成為粉飾太平,娛樂自己的工具。
此後,文學以及詩歌基本上就是沿著這條道路發展。到西晉末年,在世族清談玄理的風氣影響下,出現了玄言詩。到東晉時,玄學和佛學合流,更助長了它的發展,以致玄言詩統治了東晉詩壇百年之久。
玄言詩的內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過具有詩的形式而已。這種遠離現實的玄言詩,對於苟且偷生計程車族來說,的確是很好的麻醉劑。
到南北朝的宋代初年,就由玄言詩轉向了山水詩。謝靈運是第一個大力寫作山水詩的人。山水詩的出現,擴大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技巧,比玄言詩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可是謝靈運的山水詩仍然反映著世族貴族的思想和生活情趣。當時除了謝靈運以外,還有齊代的謝月兆,文學史上把他們稱為“大謝”、“小謝”。
齊梁時代是我國詩體重大變革時期。我國詩歌從建安以後就漸重辭藻、對偶、用典以及聲音的和諧。到了這時,聲韻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周顒發現了漢語的四聲,沈約把四聲的知識運用到詩歌的聲律上,提出“八病”說。沈約和其他詩人共同創造了“永明體”,這樣就為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近體詩發展的時代。可是沈約等人的創作社會內容比較貧乏,思想性也不強。到梁陳兩代,帝王和貴族的生活更加腐朽,精神也更加空虛。整天聲色犬馬,傅粉施朱,醉生夢死。他們不再滿足於山水詩的清音,而要尋求更強烈的聲色刺激。於是產生了宮體詩。而宮體詩主要是以豔麗的詩句來表現色情的內容,或者美化宮廷的享樂生活,也有一些類似文字遊戲的詠物詩。當時《梁書·簡文帝記》和《南史·陳後主本紀》中,都記載了君王與御用文人一起在宮廷中作詩的情況。
當時在北朝以前幾乎沒有作家詩人。到了北朝才出現少數詩人,如北魏、北齊時的溫學升、邢邵、魏收,但是他們詩只不過是南朝梁、陳詩歌的仿製品,梁末,詩人庾信由南入北,才給北朝詩壇打開了新的局面。庾信原來是梁代宮體詩人,經歷了梁末的戰亂,到了北方以後,常常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苦。在後期詩作中,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政治內容。
然而,建安文學的傳統並沒有間斷。西晉詩人左思在詩裡抨擊門閥制度,喊出了中下層知識分子的不平,是建安文學的繼承人。那麼東晉以後詩壇怎樣?在東晉的末年出現了傑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的作品表現出不和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以及遺世獨立的生活態度。他拋棄官場,鄙棄榮華富貴,讚美田園生活,詩風樸素自然。他的一些詩文肯定生產勞動,並反映了一些農民的願望,尤其難能可貴。可以說他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詩人。被號稱真正的田園詩人,給以後的田園詩派深遠的影響。
到宋代出現了一位詩人叫鮑照,他出身寒門,他的詩也表示了對世族的不滿和他個人在世族制度下懷才不遇的苦悶。這些詩人的作品都是和建安文學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總之,在詩歌形式方面,魏晉南北朝是五言古詩的興盛時期。又是七言詩的確立時期。齊梁時期,沈約等人開創的“永明體”為律詩的形成作了鋪墊,南北朝樂府民歌裡的五言小詩,為絕句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的傳統,表現著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愛憎。南朝民歌清麗宛轉,更多反映了人民的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剛健,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深重苦難。在北朝民歌裡,《木蘭詩》是一首傑出的女英雄的讚歌。與《孔雀東南飛》一起稱為南北雙珠。
四、建安詩歌的“三曹七子”
(一)建安文學中的三曹就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不但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個傑出的詩人,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
曹操(字孟德)的詩儲存到現在的有二十幾首,都是樂府詩。其中一部分描寫漢末的戰亂和人民的苦難。如《蒿露行》:“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有表現他的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如《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凋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是曹操的第一首《短歌行》,一千七百多年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被認為是最能代表建安文學詩歌風格的作品之一。
這首詩的主題不是及時行樂,而是感嘆流光易逝,想得賢才早建王業,表達了作者思賢若渴和對人才的尊重。
第一節詩人就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場面說開去,慨嘆人生的短促和年華的消逝。
第三節還是和上面一樣緊扣人才的思路,前四句又回過來寫沒有得到賢才時的憂慮,後四句再寫得到賢才時的喜悅。
第四節是全詩最精彩的,“烏鵲”是比喻賢才。“周公吐哺”的典故,是相傳周公禮賢納士,他吃飯時,有人來拜訪他,他馬上吐掉嘴裡的食物迎接客人,有時“一飯三吐哺”,一餐飯吐三次。這裡曹操以周公為榜樣,虛心接納人才,這樣就可以天下歸心了。這首詩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平定天下的壯志。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滄海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圖畫。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反映了滄海的形象,同時也寫出了它的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不僅寫了滄海的性格,也寫了詩人自己的胸懷。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把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合在詩裡,藉著大海的形象來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建安詩歌的典範之一。
曹丕,字子桓,曹操大兒子。建安二十五年登基,做了七年皇帝。他的詩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題材很多,而且寫得較好;一個是形式多種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但成就較高的是五言、七言詩。他的二首七言詩《燕歌行》,第一首尤為出色: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出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首詩關於氣氛烘托,秋風蕭瑟心情肯定不好,又借燕和雁的歸去,聯想夫君的歸家,再借琴絃、明月、牛郎、織女來表達內心對夫君的思念,把她的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委婉地表現出來,語言淺顯清麗,很能表現曹丕詩歌的風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為“建安之傑”。號稱“才高八斗”,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
曹植前期才華顯露,深得曹操賞識,幾乎被立為太子,這個階段的詩歌主要是表達他的理想和抱負,“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雄心壯志貫穿在前期的詩之中。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曹丕與曹植曾為爭太子之位有深刻的矛盾。此後曹植不斷受到壓抑和迫害,雖然身為王侯,實則囚徒。壯志難酬,憤懣而逝,只活了四十一歲。
曹植後期詩歌主要是表達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先看《雜詩》其五:
僕伕早嚴駕,吾行將遠遊。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願欲一輕濟,異哉無方舟!閒吾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這首詩共十二句。前六句用問答方式表明自己不願東歸封國,而要遠征吳國。中間四句說道途險阻,惋惜自己不被朝廷任用,不能率師南渡。末兩句點明瞭渴求報國立功不願虛度歲月的壯志。全詩語言明白自然,風格俊爽豪健。
《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見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xiao除去的意思)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的內容是寫一個俠義少年斬斷羅網,拯救黃雀的故事。鷂和羅網代表強大的勢力,黃雀象徵受害者,少年則是曹植的理想,他年輕有力,富於正義感和同情心。他手揮利劍斬斷羅網,解救了受害的黃雀。這首詩借少年的形象表現了曹植反抗迫害的精神。整首詩言淺意深,構思新穎。
曹植的詩歌在藝術上有很大的獨創性。首先他是第一個大力寫五言詩的人,他共存九十多首,其中五言詩有六十多首。他繼承和發展了漢樂府,他的詩有鮮明的個性,很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
其次,曹植改變了漢樂府古樸的語言風格,他的詩用詞豐富華美,所以《詩品》說他“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他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
(二)建安七子與蔡琰
建安“七子”的稱呼,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明“七子”是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這七人均是當時的才子。孔融的年輩較高,與曹操政治上有矛盾,被曹所殺。其餘六人都依附於曹氏,是曹操特意招攬的一批人才。建安七子的詩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王粲的《七哀》詩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七哀詩·西京亂無象》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①。復棄中國去②,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注]①遘:遘患就是作亂。②中國:中原地區。
這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其代表作。這首詩寫王粲在兵亂中離開長安向荊州的流亡情景。作者按照事態發生的經過和自己切身的感受,給作品作了相應的安排,做到情景交融,佈局自然。
二是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最好的是第二首。
《贈從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這是一首詠物詩,以松柏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從弟的讚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這首詩刻畫了松柏的端正挺拔,遭受冰霜嚴寒襲擊,同樣本性堅貞、堅不可摧。表現了松柏的高風亮節。
建安文學除了“三曹七子”之外,出名的還有一位女詩人蔡琰,字文姬,說蔡琰平常人知道不多,說蔡文姬那就知者眾多了。她是蔡邕的女兒,小時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東漢軍閥混戰中被董卓部下擄去,後流落南匈奴,嫁給南匈奴的左賢王,建安十二年,曹操將她贖回,再嫁董祀。她留下的詩歌只有三首,兩篇《悲憤詩》,一是五言,二是騷體,還有一首,《胡笳十八拍》,三首詩的內容大致相同。
五言《悲憤詩》是一篇傑出的作品,長達五百四十字。雖然詩裡寫的是詩人自身的遭遇,可是透過自己的遭遇反映了漢末戰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這首《悲憤詩》一共分三大段,第一段寫董卓作亂,自己被俘,以及俘虜們受到的虐待。以敘事為主,夾以抒情。其中精彩的句子:“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十個字概括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災難。第二段寫她到南匈奴以後的生活,以及被贖回時與兒子分別的情形。第三段寫回鄉以後的生活。第二段、第三段這兩段是以抒情為主,夾以敘事。特別是與兒子分別的那個片斷,寫得淋漓酣暢,是全詩的高潮。片斷如下:“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人家告訴我,母親您要走了,您還有回來的時候嗎?“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平常您那麼仁慈,為何現在就忍心離開呢?“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我們還小啊!還沒有成人啊!“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覆回疑。兼有同時輩,相送告別離。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不但兒子不忍心放她走,和她一起被俘之人,看她一個人活著回去,也感非常悲痛,“哀叫聲摧裂”。“馬為主踟躕,車為不轉轍。”馬都受到感動,都在徘徊,走不動了。車也受到感動,輪子都不轉了。“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連旁觀的人都哭了。她忍受極大悲痛回到家鄉,可是家鄉已經面目全非了。第三段就是寫她回到家鄉以後看到的情景:
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從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這一片斷寫了她回到家鄉以後親人均已死亡,庭院長滿雜草,城廓變成山林,到處白骨叢生,屍骸相撐。把戰後的荒涼,透過陰森的氣氛渲染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有鮮明的特點,一是將敘事與抒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二是真實感人,注重細節描寫。三是語言渾樸,具有明白曉暢的特點。
五、西晉詩壇
西晉太康(公元265-307年)時代,雖說還有漢、魏的遺風餘緒,然而內容畢竟趨於空洞,片面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已經抬頭。馳騁在當時詩壇上的,有所謂三張(張華、張載、張協),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儘管這些詩人都曾在詩賦上進行過苦心探索,掌握了各自擅長的技巧,表現了他們的獨特風格,並獲得詩壇“中興”的美譽;然而,他們的生活視野畢竟欠廣闊,思想襟抱畢竟不夠高。不是偏於華詞麗採的堆砌,就是耽於瑣細摹古的刻畫。在這樣一個寂寞詩壇上,縱橫馳騁,獨樹異幟,歌唱出當時反對腐朽門閥制度的巨聲的,只有名列以上八人之末,出身寒門的左思。
但是,他的真正傳世名篇並不是《三都賦》,而是由八首五古組成的組詩《詠史》,其主要思想內容是借歷史人物作為比擬,以抒發懷才不遇和憎惡醜惡現實的內心之感。
《詠史》(其二)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這首詩可分三層。第一層使用了對比與比興的手法,百尺蒼松,處於澗底,徑寸小苗,高踞山上,茂盛非凡。形成一高一低,一賤一貴的鮮明對比。第二層做了更深的發掘。對社會上不合理的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第三層更進一步,由虛到實,列舉例項。漢代有個姓金的叫金日磾(mìdí),還有個姓張的叫張湯,這兩家子弟憑藉祖先的功業,可以承襲爵位,坐等升為朝廷高官。馮唐是漢代朝中一小吏,滿腹經綸,一生不得重用,九十多歲還是一個小官,《滕王閣序》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就是同一個馮唐。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才受壓抑的根源,強烈鞭撻了當時腐朽的門閥制度。藝術上善用對比和比興手法,風格以沉著頓挫見長。
六、南北朝的詩壇
(一)陶淵明及田園詩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江西九江)。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等,到了他家境已經沒落。陶淵明二十九歲才出仕,以後十多年裡,幾次做官。
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抱負無從施展,且要降志辱身和官場人物周旋,使他感到無奈與屈辱,最終走上了歸隱之路。由此二十多年的田園生活,也使他的詩形成獨有的特色,下面讀他的《歸園田居》(其一)。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馬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是陶淵明棄官回鄉的第二年所寫的一組詩中的第一首。在經過戰亂動亂後,迴歸園田,內心感到很愉快和安慰的心情。這首詩可分前後兩段。前段是寫他迴歸園田的原因,從小就喜歡山水,後來誤入“塵網”(官場),而奔波宦海的生活,就讓自己變成了“羈鳥”、“池魚”,再無個人自由了,始終思慕迴歸園田,尋歸自由之身。
這首詩的後段,才是正面寫自己回到田園,重溫田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氣氛,抒發了出自內心的欣慰之情。“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有榆有柳,有桃有李,雞鳴狗吠,一派鄉村風光。情感淡然,寫景自然樸實,充分表現了他平靜溫和的內心世界,這也是他田園詩的特色。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詞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他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詩的詩人就多得數不勝數了。
(二)謝靈運和山水詩
宋齊時代的山水詩代替東晉以來的玄言詩,是南朝詩歌發展上第一個重要變化,而謝靈運就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個詩人。
謝靈運(公元385-433年),祖父是謝玄,他十八歲就襲封康樂公。他熱衷於政治權勢,到了劉宋時代,感到自己的特權地位受到威脅,政治慾望不能滿足,心懷憤慨,在任永嘉太守以後,就肆意縱情山水,後來乾脆辭官回家,後因參與謀反被殺。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可歸。
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選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這是詩人寫他從石壁精舍回來,傍晚經湖中泛舟的景色。全詩以“還”為線索,漸次鋪敘了一天的行蹤及傍晚歸來的情景。詩人用純熟的筆法排程時空的同時,還採用了虛實、詳略相間的手法。如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臥東扉之下的情景,都寫得很細緻、具體,這是實寫、詳寫,扣準了“還湖中作”詩題。而從“出谷”到入舟,從早到晚,從石壁到湖畔,則是虛寫、略寫。剪裁得體。另外此詩還有融情景理於一爐的特點。如“遊子憺忘歸”,“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等詩句。
真摯的情感,精美的景緻,深奧的哲理,這三者在詩人的筆端相互滲透,相互發明,從而使這首詩具有一種獨特風格。李白也對此詩很讚賞,曾直接引用“襟前林壑斂暝色,袖上雲霞收夕霏”。(見《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
(三)鮑照和七言詩
鮑照(公元414-466年),字明遠,東海人,出身寒庶,少有文學才情,因獻詩臨川王劉義慶,得到賞識,不斷得到升官,後涉嫌謀反,死於亂軍之中。
他現存詩二百多首,其中樂府詩佔八十多首,並以“文甚遒麗”的樂府聞名於詩壇。但最能顯示鮑照反抗現實精神和藝術上的獨創性的,還是他的七言和雜言的樂府詩,而《擬行路難》十八首,尤其是他的代表作。
《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首詩主要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爆發出悲憤不平之氣,也將他內心焦慮不安生動地表現出來。而他的辭官歸隱也是無奈之舉,毫無陶淵明的欣喜重獲自由之感。特別是最後兩句,將詩人的悵恨、沉痛、悲憤、愁苦的心聲表露無遺。
李白和杜甫都對鮑照及這首詩很欣賞,李白曾在《行路難》中襲用此詩意,杜甫用“俊逸鮑參軍”來稱讚李白。
(四)謝脁和山水詩
謝月兆(公元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人(河南太康),出身貴族。他的出身經歷,和謝靈運有些類似,他的詩受謝靈運影響較大,現存優秀詩篇大多是山水詩。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帶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詩人登高遠望,建業城中宮室巍峨,高聳入雲,九重交錯,建業城外金色的夕陽和澄靜的春江美不勝收,斜照依山,彩霞萬道,化為無數美麗錦緞。清澈如鏡,浪靜風恬,宛如鋪上一幅白綢,一望無邊。岸邊金烏西墜,歸鳥投林,一時喧聲四起,忽若蓋地鋪天。環境如此迷人,詩人卻必得離去,不得不遺憾滿懷。而“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尤其精明工麗,得到李白的讚美,成為千古名句。
(五)庾信及北朝詩人
南北朝時期,傳說文學的中心在南朝,北朝除樂府民歌外,文人詩壇一直比較荒涼。到北齊時,出現了號稱北朝三才的溫子升、邢邵、魏收,也沒有什麼特色,庾信由南入北,才給北朝詩壇帶來了轉機。他將南北詩歌的精華很好地集於一身,創造了新的風格,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南陽新野人。自幼聰敏,博覽群書。父子同得蕭綱寵信,是蕭綱所倡導的宮體詩的重要作家。後來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長安,屈仕敵國,後又仕北周,內心常思故國。
《擬詠懷》(其二十六)
蕭條亭障遠,悽慘風塵多。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
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詩的前四句描寫塞外淒涼景色。前兩句寫塞上景物。後二句寫塞外景物。到處寂寞冷落,滿目蕭條荒涼,再加塵沙飛揚,更加悽慘。後四句抒發羈留異域的感慨。先用李陵別蘇武的故事,蘇武出使被扣,李陵被降,蘇南歸,李相送,感慨地說:“異域之人,一別長絕。”再用荊軻之事,荊軻刺秦王,一去不復還。後兩句再用項羽事,兵困陔下,四面楚歌。
這首詩透過描寫邊塞景象所引起的羈留異國的感慨,抒發了詩人與家國隔絕、屈身異地的悲涼沉痛的心情。
藝術上一是善於借景抒懷,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二是善於用典。這也是庾信詩歌的重要特點。後四句連用了三個典故,非常自然貼切,而且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杜甫也十分讚賞庾信詩,“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這幾句就是最好的註解與讚美。
-
20 # 老實185501065
/我喜歡詩詞,也讀了一些唐詩宋詞,但都是走馬觀花,記不住幾首。過後又讀,覺得詩詞是抒發人們心情的最好方式。所以就學寫,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已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再深點的道理我就講不出來了。
回覆列表
謝邀。小時候為了寫好作文,千方百計找警句名句,發現名句最多最集中的都在詩詞裡,就開始關注《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並選擇簡潔易懂的加以背誦,寫文章時就加上一些,如"朱門酒肉臭,路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柳暗花明又一村","留取丹心照汗青","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詩文中蘊涵的深厚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其中優美的景色,高尚的情操,遠大的抱負,愛國的激情,人生的道理等,對自己情感的薰陶,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塑造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