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走在歷史和現實之間

    1.趙武靈王改革明為強軍,實則削蕃。2.論綜合國力,商鞅變法後的暴秦,比起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3.趙國的改革進行時,趙武靈王的家庭內部,卻出現了問題。關於自己的繼承人,趙武靈王要廢長立幼,趙武靈王在太子趙章沒什麼過錯的情況下,強行廢了太子,不光是廢了太子之位,還把太子趙章派到邊疆地區指揮邊防軍,這事實上就和發配差不多,違背了政治規律律,挑起了兩兒子的爭鬥,自己餓死。

  • 2 # 赭杉軍cc

    首先從改革形態來看,胡服騎射只是軍事層面的改革,對於趙國內部政治經濟層次並沒有很深的觸動。

    趙國當時處於四戰之地,東齊西秦,南有韓魏,北有林胡,樓煩,燕國。而戰國第八強中山國橫在趙國的農業中心邯鄲,牧業中心代郡中間,堵住了太行山的通道。如此強敵環立,內憂外患,趙武靈王根本不敢對趙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相比於秦國,函谷關一閉,天下事與他無瓜。適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秦國改革屬於治根治本的改革,趙國改革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而且秦國改革歷經七代,鯨吞蠶食,遠交近攻,方才一掃六合。趙國改革自趙武靈王開始,底蘊遠遠不夠。

    趙武靈王雄才大略,又是不世名將,先是胡服騎射增強軍事實力,然後擊敗北方林胡,樓煩,設立騎邑,吸納少數民族的兵源,一頓組合拳下來,使得趙國邊騎成為跨時代的兵種,趙武靈王也成為中國歷史上騎兵的祖師爺。後期透過縱橫捭闔,掃平了外部障礙,不斷蠶食攻滅了中山國,使得趙國南北連線一體。從此趙國一躍而起,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掰手腕的存在。

    趙武靈王后期是有從九原南下攻滅秦國的打算的,並且特意將趙何提前立為趙王,自己專心籌劃滅秦之事,可惜天妒英才,因為趙武靈王對大兒子趙章採取縱容態度,導致趙章攻殺趙何失敗後,被大臣當著趙武靈王面前殺掉,大臣們為了害怕事後清算,兵圍沙丘,趙武靈王活活餓死。

  • 3 # 阿抖講歷史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失敗在於國內阻力過於巨大,趙國內部家族勢力過於強大。為了推行新政趙武靈王自己帶頭穿上今天褲子的“祖宗”。他被餓死是因為他自己讓出王位給二兒子後,不願放棄權力又想立被自己廢掉的大兒子為王,到最後兩頭好處都沒拿到。至於趙武靈王沒成為始皇帝,才以至於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全是自己晚年武斷。但趙武靈王是中原國家第一個擁有騎兵的國家是趙國,開啟了 騎兵作戰的時代

  • 4 # 孤舟獨釣大龍蝦

    戰國時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本身就體現出了趙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部分認可,趙國國人開始從衣著、飲食、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吸收胡人的優點,從而進一步推動原本就存在胡漢雜居的趙國國內的民族融合。提升了國家地位,趙武靈王繼位之初趙國國力衰弱,任人宰割,但是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國家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強者為尊的戰國時代,趙國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開始積極插手其他諸侯國的國家事物。

    但是,這只是一種軍事改革,只是增加了趙軍的機動能力,固守能力,和作戰韌性沒有任何提高,趙孝成王就曾對趙豹說過“今發百萬之軍而攻之,逾年曆歲未能得一城耶”。這支軍隊用來對付中山、林胡、樓煩已經足夠了,趙國最後也是成功的兼併了他們,可是當遇到秦軍這種專門為攻城掠地打造的虎狼之師時,弱點一下子就暴露了出來,所以在長平,趙軍先期打不過秦軍,後又結連失去兩道防線,最後廉頗勉強守住了最後一道防線。

    而且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

    改革時間短,不徹底,就是“胡服騎射”無法和秦國變法相比的地方。

  • 5 # 懸疑日誌2

      在很多的說法當中,有著這樣的一個說法,那便是善於治國的人不一定善於治理家事。這句話可以說對於古代的很多帝王都是適用的,功高蓋世的始皇帝不也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身後事,而導致的大秦滅亡嗎?同樣也是身為帝王的李世民也是因為沒能處置好身後事,使得武周代唐,而有著這樣的一代雄主,不僅是開疆拓土更是雄霸於諸侯,但是在後來的時候卻是淪落到了掏鳥窩、捉老鼠的地步,最後更是被活活的餓死,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雄心勃勃志在天下的趙武靈王

      對於趙武靈王可能大家都是不怎麼了解的,他是嬴姓趙氏,名雍,對於姓氏的問題我這裡不做解釋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查詢一下,在他繼位之後,果斷推行“胡服騎射”改革,而這一改革更是使得趙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然後對自己父親南下的策略做出了調整,將重心放在了向北遷移上,更是連續的擊敗了林胡樓煩等等,更是在邊境修築了長城來防備外敵的入侵,在前299年(咱們以公元來說)為了能夠有時間來開疆拓土,他將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何,自己則是號稱主父,開始對中山國進行攻打。

      在前296年的時候,由他率領的軍隊踏平中山,將南北懸隔的趙國連為一體。雄心勃勃的他在早前就曾偽裝為趙國使者,前往秦國,並在沿途偵查秦國的地形地勢,就是為了刺探其虛實。之後還親自擬定了進攻秦國的作戰方案,如果不是後來發生了兵變,那麼會發生什麼樣的事還真的是不一定的,說不定統一天下的將不會是秦了。

      二:沙丘宮事件

      在將中山國剿滅的同一年,他將自己的大兒子章封在了代,並讓田不禮從旁輔助,不過由於他的這個大兒子對於其小兒子何的地位比自己高,而心生怨念,這樣一來便是又想將趙國一分為二,這樣兄弟兩人也就能平等了,對於這樣的事,在當時的相國看來是絕對的不可行的,於是便多次進行勸阻,但是其勸阻都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並沒有成功的將其阻攔。

      而田不禮呢?他這人本來是一個已經落魄的貴族,他一直是想著怎麼樣能夠再次崛起的,而現在更是擔任代相,而其又有並立兩王的打算,便開始在安陽君面前攛掇鼓動,這樣一來,也就使得原本就對父親廢長立幼十分不滿的安陽君,不禁是生出了非分之想,再加上父親的推波助瀾,這樣的情況下一場政變也就開始慢慢的醞釀了。

      在前295年的時候,趙武靈王與趙王以及安陽君三個人一同到沙丘遊獵,安陽君假借趙武靈王之命召見趙王,打算藉著這樣的機會將其給殺了,然後兵諫武靈王讓自己繼位。誰料警惕異常的相國孤身前往一探究竟,使其倉促的安陽君等人於是殺掉了相國宣佈造反。而聽到了這樣訊息的趙王何便命令公子成等人帶領軍隊前去平反,而安陽君則是在戰敗之後逃到了武靈王的住所,而在公子成的圍攻之下,更是將其強行殺死,這期間肯定是與武靈王有摩擦的,而公子成對於武靈王還是十分的害怕的,但是既然做了那便索性做到底,於是便將武靈王封閉在了其住處,之後武靈王便是被活活的餓死,而這個時候的他才45歲而已。

      三:因父子兄弟政權而導致的人倫慘劇

      而這一事變在看起來只是兄弟之間的相互殘殺,導致了他的死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那麼的簡單,其本質還是武靈王與趙王之間權利的爭奪造成的,可以說正值壯年的他肯定是不願意將權力放給他人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而他之所以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小兒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對於何母親的寵愛,而在傳位之後,也是由他自己掌控著實權,但是隨著他兒子的長大,在政事的處理上也是變得老練,而且寬厚愛民頗得人心,眼見權勢漸漸喪失的武靈王不禁憂從中來。

      他又怎麼會輕易的放開手中的權力呢?於是試圖假借大兒子安陽君的手,對其進行制衡,從而使自己重歸趙國的權力巔峰。但少年老成的趙王何已經牢牢掌握了趙國的權柄,最後政變以失敗告終。在被圍的三個月中,舉國上下,社會各層皆無人問津,寂寥孤獨至極。

      綜上所述,我認為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下場,一方面是他將位置傳承的太早,而自己又手握實權,使得爭權的事情發生,而他又沒有做到良好的制衡,最後在權力的驅使之下,可以說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裡

  • 6 # 宇宙爆炸了

    胡服騎射只是單一的軍事改革,不像秦國商鞅變法那麼徹底和全方位。這也導致了最終秦國更具備統一的實力。趙武靈王餓死,主要還是和他最心愛的女人之死有很大關係,對他的心裡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把王位讓給趙何也是跟這個有很大關係,同時也讓他無心處理政事。最終引發了王位之爭,一發不可收拾,自己也在沙丘之變中餓死主父宮。

  • 7 # 醫國醫民醫世界

    用劉邦和韓信的一段對話最容易解釋。

    一日,韓信陪劉邦沙場閱兵。

    劉邦看到韓信治軍有方,軍士對韓信令出必行。便誇讚韓信:“卿果然治軍有方,如論將兵(帶兵),朕不如你。”

    韓信聞言欣喜,答曰:“王上將兵故不如我,但王善將將(管理將領和臣子),如論將將,我不如王。”

    王做為一個國家的領頭羊,需要做的是當好燈塔嚮導,而不是衝鋒陷陣。

    縱觀歷史,沒有一個能征善戰親自衝鋒的皇帝能夠真正成功,即使勇如霸王,也照樣兵敗垓下、自刎而亡。

  • 8 # 御指點江山

    趙武靈王推行著名的胡服騎射,但是僅憑這一制度並不能使他成為始皇帝,即使當時秦國也很畏懼趙國。趙武靈王最終沒有拿下秦國卻被兒子給餓死,可惜。

    趙國的實力

    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實力不強,在加上經常受其他大國的欺負,還有遊牧民族的騷擾,中山國將趙國分成兩塊兒。武靈王迫切進行強兵

    他15歲即位,其他諸侯聯合就派萬人來參加趙肅侯的會葬。可小小年紀的趙王還是頂住了壓力,透過賄賂離間等方式擊敗諸侯聯盟。之後開疆擴土,滅掉中山國,打敗林胡和樓煩兩個民族,同時壓迫秦國。

    趙國越來越強大,他就開始想要滅掉強秦,可天不遂人願。再說秦國的實力也擺在哪兒,商鞅變法後秦國一直很強大。

    立儲問題

    趙王想要安心打秦國,就決定早日讓位。可英明一世的趙王在這件事上犯了糊塗。

    他想講趙國讓公子章和趙王何一起管理,兩邊誰也不願意和別人共享,公子章被殺,武靈王被囚在沙丘宮,沒有吃喝供應,最終餓死。

    死後趙國再也沒有這麼強盛過,長平之戰後趙國更無力對抗強秦。

    影響

    梁啟超稱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胡服騎射後趙國實力大增,一路過關斬將,國土面積也擴大了三倍。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 9 # 玉之溪

    這個問題都是趙武靈王思想太超越,想要實施,“二元君主制”,但是人心隔肚皮,在王權的巨大誘惑下什麼兄弟情懷,什麼父子情深全部都去見上帝了,兄弟趙何趙章,父叔輩趙雍趙成,都註定他們都只有一個才能活下來,繼續開啟王霸之旅!

  • 10 # 愛古典的好娃娃

    趙武靈王,名趙雍(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趙國第六位國君、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肅侯的兒子。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至於他為什麼沒有建立跟始皇帝一樣的功業,甚至最終餓死,是因為他選擇繼承人時,犯了個大錯。

    這個犯大錯的過程,是這樣的。

    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改革後,獲得了巨大成功,國力大增。之後,為了有足夠的精力繼續開疆拓土,趙王將他的權力一分為二,自己僅保留軍事指揮權,其餘的都交給他的小兒子——太子何打理,自稱“主父”。

    本來趙武靈王先立了長子為太子,後來又覺得幼子更有帝王之相,就不顧大臣的反對廢長立幼。後來隨著年歲漸長,他又對被廢的長子多了同情,又想將一半國土分賜於長子,讓長子和幼兒共治天下。

    如此英明的趙武靈王不是不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道理,只是他太意氣用事了。擁護太子的大臣唯恐長子繼位之後對他們趕盡殺絕,索性先下手為強,於公元前295年,串通黨徒田不禮發動了兵變,將趙武靈王關在了沙丘宮中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肯定萬萬沒有想到:禪讓的兒子竟然成為自己的最大敵人,當然還有昔日的臣子——新仇舊怨,構成了趙王何——惠文王堅固壁壘,一世英雄的趙王卻被囚於沙丘,餓乏而死。

    其實,在趙王退居二線,做主父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是感覺到權力受到限制了的。所以在徹底攻滅中山國後,他想要奪回王位,重做趙王。

    然而此時,他的兒子趙王何已經羽翼豐滿,這場政治博弈趙主父不幸失敗了。可嘆一代梟雄趙主父孤身一人被困沙丘宮,最後變成一具餓殍。如果趙主父當時能逆轉乾坤,七國爭雄笑到最後的很難說不是趙國。

    趙武靈王死後,儘管趙國後期出現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賢臣能士,將領和英雄,但終究沒有逃過被離間而覆滅的命運。

    趙雍死後諡號為“武靈王”。“武”為褒義,而“靈”為貶義,東漢蔡邕在《獨斷》中解釋:“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在古代,“武”這個諡號象徵著赫赫武功,而“靈”則是一個貶義詞,其中有“荒謬、瞎折騰”的意思。這對趙武靈王的赫赫武功來說,其實並不恰當。

    知識補充

    趙武靈王,名趙雍,繼位前被稱為公子雍。

    務實的公子雍沒有立即稱王,他低調地宣佈自己為“趙侯”,他從趙國的實際出發,透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得以最佳化配置。

    中國古代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時候才有褲子,之前無論男女都是裙裝,只穿深衣(類似長袍)或裳(類似裙子)來遮羞。趙武靈王覺得穿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相比之下,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的短衣窄袖,倒是很靈活。於是打算效仿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史稱“胡服騎射”。

    趙侯雍在位期間融合了林胡,消化了樓煩,趕走了東胡,奪得他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的霸主。此後他多年征戰,成功削弱心腹大患中山國的實力,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表面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

    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體制,與秦國共同成為戰國後期爭霸戰的主角。此外,趙侯雍插手其他國家的內政,親自迎立了燕昭王與秦昭王兩位國王,在各諸侯國政治體系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

    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曾把趙武靈王比作趙國的彼得大帝,盛讚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

  • 11 # 晨峰筆記
    傳位後不掌國政

    從此事就能看出後世的帝王在傳位給兒子當太上皇后仍然掌控朝政,趙武靈王在位31年,曾被梁啟超先生稱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但是如此偉大的君主其在王位傳承上仍是犯了糊塗。先是因為女人廢了自己的兒子公子章,傳位給了吳娃的兒子公子何,傳位後趙武靈王只是名義上把持著軍政,其政務統統交給了其子公子何,這便導致在4年後沙丘宮變時其子公子何羽翼已經豐滿,可能這也是後世乾隆直到死的前一刻才將權力交給自己兒子的原因吧。

    立二王犯眾人利益

    沙丘宮變的最主要原因是趙武靈王內心失落後悔將王位傳給兒子公子章,又覺得愧疚被自己廢了的兒子公子章,想將趙國分出一部分給公子章,二兩個兒子並肩為王,而自己統治二王,可是此時的趙王公子何執政4年羽翼已經豐滿,而這種行為也是觸動了趙國貴族的利益,首相肥義就是首先不同意並通知了趙王公子何做準備,如此也導致趙武靈王在沙丘宮被圍後無人相救。

    結語

    死後傳位是歷代偉大君主的最後一道考題,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便因太過自信,最後被自己兒子反殺。而眾臣害怕趙武靈王日後報復,又不敢承擔弒君的罪名,一代雄主最終只能落得被圍困沙丘宮活活餓死的悽慘下場。

  • 1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趙雍當然想成為始皇帝。可是始皇帝的殊榮,幾千年來就一個,怎麼可能這麼容易就當上了?他的曾孫輩趙政能夠成為始皇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奮六世之餘烈,才得竟其功。

    (趙武靈王被梁啟超盛讚)

    而且,跟趙政相比,趙雍最不佔便宜。因為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是他自己主導的,等於要把所有的變法壓力都集中在他身上,連個迴旋的餘地都沒有。所以,變法的過程中不斷妥協,慢慢就失掉了初衷,變法就相當不徹底。

    不僅僅是趙雍,戰國時期以國君名字命名的變法多數都屬於此類。比如魏惠王變法、秦獻公變法等,都只是在績效考核的領域修修補補,無法開創新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國君親自主持變法,擋在一線,不可避免要動大多數人的乳酪。當群情激憤時,國君想找個人殺掉以謝國人都做不到。最後的結果,主持變法的國君要麼是被政變殺掉,要麼像周厲王一樣被驅逐。

    趙雍還是很有一些手腕的,雖然改革不徹底,但他到底還是在軍事上獲得了一定得成功,並且一手把趙國帶成戰國後期的兩個超級強權之一。當韓、魏兩國仰秦人鼻息的時候,三晉的尊嚴只有靠著趙國來獨自撐持了。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安居平五路”,還有明朝憲宗年間的“犁庭掃穴”,這些故事都能在趙雍的身上找到影子。

    趙國在戰國前期混的不是很好,分到的土地都是北部山地,平原膏腴之地很少分到。三晉同盟時打了很多勝仗,可是趙國分到手的很少。因為戰爭大多發生在南方、西方,獲得的土地都被併入了魏國,成就了魏國的霸業。

    趙國看的眼紅,不想再免費給魏國打工,就開始出工不出力,三晉聯盟在魏武王時就已經面臨破裂。到了魏惠王即位時,韓國、趙國聯合起來攻打魏國,最後沒有得逞,被魏國緩過勁來,追著趙國打。

    趙國後來跟魏國爭不過,就掉頭打中原的衛國。結果,衛國看見魏國大腿粗,投靠了魏國。趙國又被魏國警告一番,打了半天,趙國還是什麼都沒有撈到。

    從趙肅侯開始,趙國的領導人算是看明白了,往南發展就是一條不歸路。趙肅侯果斷改變方向,一猛子扎進了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裡,並且成功地開拓了大片的北方國土,與燕國、中山、婁煩等勢力接壤。

    趙國短時間內取得的戰果,讓其他國家開始眼紅。當趙肅侯去世時,當時最強大的五個國家的領導人組團前來弔唁。隨著領導人一起來的,還有每個國家的萬餘精兵。這分明是接著弔唁之名,行趁火打劫之實。

    (趙武靈王趙雍十五歲即位)

    趙雍這時才15歲,他當然也知道局面危深,他是怎麼做的呢?他派人拿著大量的珠寶去行賄。先給越王無疆拜了帖子,請越國打擊楚國後背。同時,又給婁煩大量金銀珠寶,讓他們出兵威脅中山、燕國。

    這兩波敵人搞定後,趙雍又先人一步,與韓國、宋國建立了同盟,應對秦國、齊國、魏國,這樣佔據主場之利的趙國同盟就不落下風了。趙雍又命令全國戒備,在國都邯鄲、代地的趙軍一級戒備,隨時投入戰鬥。

    做好了這些準備後,趙雍才下達命令,讓五國國君帶著隨從前來弔唁,軍隊則不許進入趙國境。五國國君本來也不心齊,看到趙國陣勢頗大,就只好從主人之意。後來到了趙國國內,看到趙國已經做好了作戰準備,就不敢再起歹意,匆匆結束了弔唁就回去了。

    初登大位的趙雍經受住了考驗,保住了趙國。可是接下來,趙國面臨的危險環境並沒有得到改善。趙雍最終利用了其他國家內政不穩無力干涉的時機吞併了戰國八雄之一的中山國,並且還順勢徹底蕩平了狄人。

    狄人自春秋上半葉起,滅了邢國、衛國、溫國,並討伐周朝,攻打齊國、晉國、魯國,使中國300年間不得安寧。往上推,自黃帝時期的獯鬻、周朝時的嚴狁、犬戎和狄人都是同一族,在中國為患長達三千年。最終,趙武靈王“犁其庭而掃其穴也”。

    在趙武靈王手上,源於西周末年的蠻族進攻終於暫時落下了帷幕。

    趙雍能做成這一切,都源於他的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當時,秦武王舉鼎而亡,秦國陷入內戰。齊國、越國開戰,結果齊國誆騙越國,楚國才地大物博,讓越國攻楚。結果,楚國滅掉了越國,盡佔江東。

    當時的幾個主要大國,都各自有自己的複雜內政要處理,無力干涉他國內政。趙雍趁機逐個說服了國內的守舊大臣,進行了胡服改革,趙國的軍事力量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暴漲。

    趙雍功成身退,把國君位子讓給小兒子公子何,可是又覺得對不起長子公子章,就把公子章封在外面。

    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於趙雍對吳娃(公子何的生母)的愛,而廢掉了公子章。

    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后,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趙武靈王為了彌補自己的愧疚,封公子章為安陽君,還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他想透過公子章重新東山再起。因此他勸說公子章要去爭奪王位。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雍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王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趙武靈王畢竟正值四十六歲的壯年,在攻滅中山、趕走林胡、消化樓煩後,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理想。

    此時的趙國由於沒有參與中原國家的混戰,實力最強,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的混戰,此時已不是趙國的對手。趙雍在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後,還要做中原的霸主。為了實現他心裡的這個偉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奪回王位,重做趙王。

    在自己主動放棄王位,禪讓趙何以後,趙雍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趙何在肥義的輔佐下,名正言順地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

    趙雍把要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同肥義說了,肥義不同意。起初,肥義以為立公子章為代王是趙武靈王的過分溺愛,公子章的能力,肥義是深深知道地,對於公子章暗借羽翼,肥義也是瞭解的。公子章一旦為代王,立即就會有大批的臣民歸附他。

    於是,趙雍就開始施展了權謀之術,他告訴公子章,是趙王何和肥義拒絕了等公子章為代王,以此挑起雙方的爭鬥。這樣,自己就能以調停人的身份重新掌握大權。

    可是,事與願違。趙王何準備妥當,在公子章發起政變時,趙王何指揮若定,快速擊敗了公子章,並在趙雍的眼前殺死了他。

    (趙國平滅中山後國境)

    隨後,趙王何又命令士兵將趙雍的宮殿圍的水洩不通,趙雍因此被活活餓死。

  • 13 # 無人無尤

    胡服騎射只是軍事上的改革,它使得趙國的領土擴大了2到3倍,但是並沒有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確實一味的擴張能平衡貴族勢力的利益,並任由做大,但是政治上凸顯的後期立儲錯誤,使得利益集團內鬥,導致自食苦果。

  • 14 # 牙刷要爆發

    趙武靈王無可厚非是戰國時期非常英明和果敢的君主,他對趙國的強大的歷史功績不用贅語,沒成為始皇帝的功績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在秦莊襄王前期和趙武靈王時期,秦,趙,齊三國都沒有一國有綜合實力強大到吞併六國的地步,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是慘勝,所以趙國更沒有這樣的實力。

    二、秦國是法治,帶帶有明君這是非常不容易,既有前一代國君的英明和託人正確,又有法制的護航。而趙國只是胡服騎射,並不是變法強國,所以趙武靈王時期強大一時,到了後期所託非人,有沒有法制的護佑,所以後期暗淡,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 15 # 胖關vlog

    大家好,我是喜歡先秦史的胖關,趙武靈王被兒子殺死就註定了胡服騎射的終結,更談不上一統中原了。

    一、內憂外患,趙國岌岌可危

    趙武靈王選擇了胡服騎射一方面是由於趙國的地理位置不佔優勢,北方有胡人,西邊有變法崛起的強秦,時不時衝過來狂揍一頓趙國,東邊有燕國和中山國,聯合起來攻打趙國,趙國的處境也是非常不堪,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中原各國的爭霸處在一種膠著狀態,不分你我,趙武靈王選擇在趙國以北開疆拓土,拓展敵後根據地,與胡人一爭高下,再圖中原。

    還有一方面就是趙武靈王在意氣風發時退居二線做太上皇,為了平衡對兩個兒子的愛,先是廢長立幼,然後竟然讓他們對趙國分而治之,一山不容二虎這個道理趙武靈王竟然沒看明白,皇權爭鬥引起的明爭暗鬥,歷史上的劇情已經屢見不鮮了。家庭版的三國演義在趙國開始上演。

    二、胡服騎射不簡單

    胡服騎射看起來趙國全民脫掉寬袖長袍,換上胡人的短袖長褲,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組建趙國的騎兵,況且趙武靈王本身就有胡人的血緣關係。

    其實胡服騎射的真正內涵是趙國禮制問題,歷代中原王朝對胡人和狄戎都投以鄙夷和不齒態度,認為非我族類,粗鄙不堪,根本不入流,學習就更大跌眼鏡了,也顯示了趙武靈王的膽大和魄力。

    三、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華夏公敵

    趙國長期處於華夏文明生態圈中,如今要脫離華夏文明圈,竟然要和異類人稱兄道弟,簡直是有辱我華夏文明,與我華夏人為敵,必將被邊緣化和異類化。

    遺憾的是趙武靈王作為一個政治權利中心的君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胡服騎射就這麼走下去,對趙國而言就是條不歸路,以後想再進華夏文明的圈子就不可能了。

    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叔)清醒地意思到胡服騎射將會給趙國帶來滅頂之災,他也是胡服騎射的保守派和反對派,聯合趙惠文王發動了沙丘宮之亂,趙武靈王被餓死在那裡,保守派取得勝利。

    我們大膽猜想如果趙武靈王不死,繼續推行胡服騎射,分而治之,可能趙國早就被國際勢力聯合絞殺。

    四、總結

    我猜想至於趙武靈王被拖了100多天才餓死,不是快刀斬亂麻,反叛者都是為了爭取時間和拖延時間,而且弒君也有很多不確定性,都是為了給自己留後路和洗清罪名。

    自打推行胡服騎射的時候,就為趙武靈王的死埋下了伏筆,趙武靈王的死也就是胡服騎射的終結,(胡服騎射確實給趙國帶來過輝煌時期,只是暫時的)至少趙國還存在了幾百年,更別說再一統天下了。

    所謂“成也胡服騎射敗也胡服騎射。”

  • 16 # 狐筆春秋

    題主此問實在有趣。且問,憑什麼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就一定要能成為“始皇帝”呢?此外,“餓死沙丘宮”和他沒能成為“始皇帝”又有什麼關係呢?能問出這種前後矛盾,彼此齟齬的問題,這腦洞到底得有多大才行啊?

    一:“胡服騎射”主要是軍事改革而非全國性的政治改革

    公元前326年,剛毅果決,好逞兇兵的趙肅侯在留下一個貌似強大卻早已外強中乾的趙國之後溘然長逝,年僅十五歲的趙雍接下了這樣一個內憂外患而搖搖欲墜的趙國。而就在趙肅侯的追悼會上,年幼弱質的趙雍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以此政治危機。因為就在今天,當年曾被趙肅侯毆擊國的魏、楚、秦、燕、齊等五國諸侯紛紛打著會葬的名義,率領精銳之師駐紮在趙國邊境,大有“趁他病,要他命”的氣勢。索性,此時的少年君王雖然年歲尚幼,但生性卻極其剛強。再次群雄環伺的危急時刻,雄圖大略的趙雍不僅沒有任何畏懼,反而一方面積極召集軍隊,以示魚死網破之心;另一方面則大膽任用賢能,實踐遠交近攻之策,迫使五國之軍不僅不敢輕易動武,反而還不得不退兵而去。

    而剛剛經歷過生死危機的趙雍也因此而對治國有了嶄新的概念,從此,“強軍方能強國”的治軍理念深深紮根於趙雍的心底。之後,年不過弱冠的趙雍在宰相肥義的幫助之下,毅然發動“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並在國境只能積極推動,務必實現趙國全民皆兵的戰略目標。

    由於趙國本身地處漢夷混雜之所,素來民風剽悍,輕死而善鬥。所以才不過經歷幾年改革沐浴的趙國迅速崛起,不僅對當年的趁勢壓境的五國進行反戈了一擊,並且還針對性的對此時正介乎趙國包圍之中卻戰力剽悍,雄強獨立的中山國發動了長達二十年的戰爭,並最終成功併吞中山國,將原本飛地在外的趙國國土連成一片。從而使趙國的國力有了質的提升,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可不論“胡服騎射”的改革效果多麼顯著,他終究只是侷限於軍事層面的改革運動,雖然對政治有所涉及,但卻並沒能產生重大的影響,而這也就是為何“一意孤行”的趙武靈王最終會慘死沙丘的根源所在。

    二:“七雄並峙”的天下形勢

    話說,趙武靈王崛起中原的時候,也正是天下逐漸跨入戰國中後期的時候,而此時的天下形勢卻不容樂觀。因為當時的諸侯國大都剛剛經歷過“變法圖強”的政治改革。

    諸如地處西戎,向為山東六國所鄙棄的秦國,在經歷過曠日持久的“商鞅變法”之後,昔日逐漸式微的秦國早已變得兵強馬壯,甚至因此而攫取了巴蜀之地,不僅大大的拓寬了戰略縱深,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糧食供給問題,儼然有了睥睨天下群雄的氣勢。

    再如與秦、趙兩國接壤的魏國,雖然距離“李悝變法”的時代已然比較久遠,但吳起所建立的“魏武卒”的軍事戰鬥力卻依然強悍,大魏國威震中原的恐怖實力還深深的烙印在天下諸侯的腦海深處。

    再如奄有江南大片疆土的荊楚,在逃亡至楚國的吳起的幫助下,同樣建立了戰鬥力爆棚的楚軍編制,再加上楚國土地廣闊,物產豐饒的天然優勢,楚國的雄強和霸道儼然是一座堪與長江相媲美的鋼鐵長城,捍衛者楚國的王室和黎民百姓。

    再如早已取姜齊而代之的田齊王朝,在經過三代齊王的勵精圖治之後,現在的齊國早已今非昔比,不僅人才濟濟,而且軍事強悍,兼之齊國地處東海之濱,天然據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銅山礦產之利,以至於,天下之大,齊國的富有和強大卻是絕無僅有的,當此之際,齊國不侵略別國就已經謝天謝地了,試問,誰還敢打齊國的主意?

    雖然各國變法的深入程度並不相同,但在短期內,無疑都取得了甚為顯著的變法效果。如此一來,七雄並峙的局面變得更加紛亂而膠著,天下諸侯誰都沒有幹掉彼此的實力和能力。

    四:“四戰之地”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趙國的進一步發展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再說趙國的地理位置,且不說他與三晉中的韓、魏兩國接壤,單就其西鄰強秦,東瀕強齊,北近林胡的尷尬就足以使他腹背受敵,所謂“四戰之地為兵家必爭之所”,立國於這樣一個要安全沒安全,要縱深沒縱深的虎狼環伺的地方,能夠救亡圖存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更遑論是混一海內而一統天下呢?

    當然,說到這裡時,必然有人要說東漢的光武帝和唐朝的李淵就是在這塊地方建國的,但這中間卻存在著一個“世殊事異”的事實,首先,彼時的天下不像戰國時代那麼混亂,其次,漢夷不兩立的民族意識也尚未覺醒,初次之外,後來巍巍赫赫的萬里長城也並未建成。當然,更重要的是,漢光武帝的崛起有著強大的輿論支援,而唐高祖李淵的興起也是建立在和頡利可汗的結盟的基礎上的。所以說,漢唐兩朝完全不具備與趙國相提並論的可比性。

    五:“始皇帝”是奮六世之餘烈來的,而不是憑藉一己之力實現的

    試問,天下形勢如此,即便雄強如趙武靈王者,在此大勢之前,又能如何作為呢?換言之,我們一般都把“長平之戰”作為秦趙問鼎天下的轉折之一,但我想說的是,即便“長平之戰”的最終勝利者是趙國,趙國也也未必能夠成為一統天下的倖存者。而其原因則是因為趙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昏聵無能的後繼之君。

    換言之,要想實現一統四海的曠世偉業,並不是區區一人之力,一己之能就能共成功的,畢竟,雄才偉略如秦始皇者也是站在前此數位秦王戰戰兢兢不敢有所逸豫的基礎上才完成的。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就是這個道理。

    就此而言,趙武靈王固然英明曠世,但終究還不具備以一人之力完成百代之功的能力,而這也不是對其能力的否定,只是事物之發展自有其所必然要遵守的規則而已。

  • 17 # 先啟歷史

    原諒這個問題我認真的讀了三遍!!只能說:時也命也!

    其實趙武靈王沒能打敗秦國,取代秦國成為霸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一國兩主”註定兩敗俱傷,還導致兄弟倆反目。同時他主導進行的胡服騎射,只限於軍事體制改革,雖然這在當時很厲害。但是,僅靠軍事是不足以稱霸的,而且在趙國崛起的期間,秦國也沒閒著,商鞅變法,秦國積極變法將秦國推進到了一個新高度。此時的趙國還不是秦國的對手,後來商鞅雖死,但秦國經過商君變法後,國力非趙國可比。時也命也!

    至於被餓死,那可謂是他咎由自取了!這位君王,對改變政策有近乎狂熱的癖好,在年壯之際,甚至計劃將趙國一分為二,讓趙何當趙王,讓趙章當代王,實行邦聯制。這不就是西方的政治體制,哈哈。唉可惜, “一國兩主”雖未實施,但他的兒子卻起了叛亂之心,經過種種變故,我們這位君王,被急切上位的兒子,變相而死!一代偉人,竟然死得如此悲慘。可悲可嘆!

    我是先啟,為大家分享更多趣味歷史!

  • 18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的勢力獲得空前的擴大,那麼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沒有能夠成為秦始皇式的偉大君主,反而最後落得個餓死沙丘的淒涼結局? 簡單來說,“胡服騎射”是軍事改革,“沙丘之亂”是政治事件,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聯——所以,趙武靈王並不具備成為秦始皇的條件,一場單純的“胡服騎射”也不足以讓趙國擁有統一六國的能力——

    胡服騎射變的是什麼?

    在趙武靈王沒有實施改革之前,趙國軍隊的作戰方式是採取步兵和戰車協同作戰的方式,這也是彼時中原各國主流的作戰方式。而趙國略有不同,它的疆域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接壤,所以經常爆發戰爭。

    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主要是機動十分靈活的騎兵,由於步兵加上戰車的組合戰鬥方式,在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時,不僅戰鬥力不大,而且缺乏靈活性,在戰場上幾乎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而遊牧民族卻可以憑藉靈活的機動能力左右戰場形勢。

    這是戰鬥方式上的不同,其次就是服飾的改變。

    華夏文明也被稱作衣冠文化,最初區分華夏和夷狄就是從服飾上體現的,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曾說: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當時華夏族和夷狄的服飾具體不同表現為:中原服飾為寬衣長袖,衣襟右開;周邊民族則大多是窄衣短袖,衣襟左開。

    服飾的不同成為了當時區別民族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孔子說要不是管仲和齊桓公,我們都要像夷狄一樣披著頭髮,衣襟左開了。正因為這一點,所以當時趙武靈王實施軍事改革的時候,主要的阻力就在這裡。

    大家都認為穿夷狄的衣服,那豈不是就變成野蠻人了。

    但趙武靈王向他們闡述了當前趙國的危機,說:

    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史記·趙世家》

    最後在他的說服下,胡服騎射改革總算推動開來,趙國士兵開始改穿窄衣短袖,放棄步兵和戰車協同作戰的戰鬥方式,向胡人一樣學習騎射。其實簡單來說,趙國開始組建起屬於自己的騎兵隊伍,作戰方式的改變因此讓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

    所以後來即便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慘重,但是依然能夠打的匈奴十多年不敢侵邊。不過,胡服騎射歸根結底只是一場軍事改革,並不足以支撐起趙國的整個強大,所以它和商鞅變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商鞅變法是全方面的改革。

    觸及到秦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所以能夠讓秦國整體實力獲得增長,但胡服騎射歸根結底來說,只是一場單純的軍事改革,而且這種改革亦並不徹底,僅僅只是戰鬥思維的轉變而已。

    “沙丘之亂”亂的是什麼?

    沙丘之亂本質上是一場政變,它的起因在於趙武靈王輕易的更換了繼承人,從而導致政治動盪,為以後的“沙丘之亂”埋下禍根。

    “胡服騎射”和“沙丘之亂”之間沒有必然聯絡,事實證明一代雄主也有老匱昏庸的時候,他犯了兩個錯誤:

    先是把公子章廢除,改立公子何為太子;

    後又心軟,又打算把趙國平分,然公子章和公子何各自繼承一部分領土;

    結果造成的災難就是:公子章既不認可這樣的協約,公子何也不願意自己的領土被分去一半。

    而趙國的大臣也分成兩派,選擇支援各自的公子。於是公子章趁趙武靈王巡遊沙丘的時候發動叛亂,後被公子何擊敗。而公子何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也為了避免被趙武靈王事後追責,便默認了李兌和公子成將趙武靈王困死在沙丘的行動。

    事後,也未追究兩人的責任。

    “沙丘之亂”這場趙國內亂打斷了“胡服騎射”改革帶來的成果,政治的動盪也斷送了趙國的發展趨勢,趙武靈王之所以沒有能夠成為秦始皇式的偉大君主,實際上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胡服騎射”改革不夠深入,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單純改革;

    廢嫡立幼導致政治動盪,為趙國內亂埋下禍根,也斷送了“胡服騎射”的成果和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來說,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也並不全然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那都是建立在秦國曆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之下才做到的事情。而秦始皇無非只是那個摘果子的人,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便趙國沒有發生“沙丘之亂”,想要憑藉“胡服騎射”帶來的成功就傲然六國,甚至一統六國,也是並不現實的推論——

  • 19 # 小楊品史

    胡服騎射改革前,趙國的實力在七雄中屬於中等,還會受到其他國家的侵擾;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的軍事力量快速增長,由於時間太短,和秦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統一天下自然不可能了;至於趙武靈王最後被餓死,則是因為家事沒處理好,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動搖。

    01:胡服騎射改革時間太短,趙國的實力還不足以統一天下

    韓趙魏三家分晉初期,趙國的實力最強,可惜的是,趙國的國策出現了問題,沒有及時的改革,一直試圖吞併韓魏,窩裡鬥了幾十年,驀然回首,發現魏國已經把它甩的遠遠的,這才開始專注內政,但已經落後不少了。

    魏武侯、魏惠王父子主政時,改變了三晉友好的傳統,趙國被迫迎戰,跟魏國小打小鬧了很多年,最悲催的時候,趙國國都邯鄲都被魏國攻佔了,在齊國的幫忙下,才收了回來。

    趙國不僅跟魏國打,跟齊國、中山也是衝突不斷,總的來說,是敗多勝少,像中山這樣的中等諸侯都曾攻佔過趙國城池。

    這一現狀,直到趙武靈王上位後,才得以改變。趙武靈王上位後,專心搞內政,趙國的實力增強了不少;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頂住國內 重重壓力,開始了胡服騎射改革。

    胡服騎射改革重點在於軍事領域,學習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務實的特點,吸取遊牧士兵,組建騎兵隊伍。改革的效果特別明顯,十餘年的時間,趙國就吞併了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

    改革只持續了10幾年,趙武靈王就被國內的保守派公子成、李兌給困死了,之前的改革措施基本上停止了,從此也就失去了和秦國爭鋒的機會了。

    02:趙武靈王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動搖,導致被餓死

    趙武靈王被餓死,主要還是家事沒處理好。公元前299年,年富力壯的趙武靈王將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趙何,自己稱主父,專注於對領軍作戰、開疆拓土。

    公元前295年,得勝歸來的趙武靈王面見眾臣,看見大兒子趙章給小兒子下跪,內心很不忍,就動了惻隱之心,給了趙章很多特權,甚至一度有將趙國一分為二的打算。

    趙章看父親很寵他,日益驕橫,最終動了叛亂之心。當他和父親在沙丘巡遊時,以主父的名義下令讓趙何來參見,相國肥義嗅到了危機,主動前往,趙章將肥義處死,叛亂已成事實。

    公子成在李兌的攛掇下,率領大軍圍攻沙丘,處死趙章後,害怕趙武靈王報復,遂將他一人牢牢困在宮裡,既不攻打也不放他出來,趙武靈王吃完食物後,不得不爬到樹上掏鳥窩,能吃的都吃完了,能喝的都喝完了,最終活活餓死!

    綜上所述,趙國胡服騎射改革時間過短,還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趙武靈王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動搖,最終被保守勢力圍攻致死。

  • 20 # 舊時樓臺月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待,首先是趙武靈王為什麼沒有成為“始皇帝”,其次是他為何落個得餓死的結果?

    第一個問題要從國家角度來看待,“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迅速崛起,由於趙國特殊的地理條件,在滅亡中山國之後趙國並沒有急於加入當時的中原混戰,而是向北方擴長,漸漸的趙國勢力延伸到了雲中,九原一帶,這對南方的秦國造成了壓力。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40萬被秦國殲滅,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強大的秦國對抗。

    第二個問題要從趙武靈王個人來看待。趙武靈王的悲劇結局開始於公元前299年傳位於太子和。當時的趙武靈王依然年富力強,在此時匆忙傳位自然會引發朝堂爭論。更致命的是在公元前301年他竟然想將長子趙章立為代王,把代地從趙國分裂出去成為新的國家。

    這個想法顯然激起了趙章奪權的野心,他夥同田相國發起政變失敗被殺,趙惠文王害怕遭受到父親的記恨又不想揹負弒父的罪名,於是便將沙丘宮圍了起來,任何人不準進出,一代英主就這樣被活活餓死。

    一、趙國為何沒有一統天下

    (一)“胡服騎射”的失敗

    “胡服騎射”是當時趙國自上而下的一場改革。改革自服飾開始,中原服飾相較於胡人服飾來說過於繁瑣不利於行軍打仗,改革後趙國軍隊全部穿上了便於行軍打仗的胡服。在戰術上,學習胡人騎兵戰術的同時融入了中原地區的戰車技術,形成了步兵,騎兵,戰兵三種兵種密切協作的作戰模式,經過改革之後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雖然這場改革大大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但依然沒有挽救趙國覆滅的結局。這當中有很多原因:

    (1)改革缺乏支援

    無論何朝何代,在進行變革時,都需要很多人的支援和幫助,沒有哪場改革是獨自一人就完成的,趙武靈王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初期得到了公子成的支援和幫助,除此之外,朝中大臣對此並不支援。

    騎兵部隊雖然在與步兵作戰時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建設騎兵部隊所需投資的資本也是極高的,因此,在當時的狀況下,趙國想要建立一個強大的騎兵部隊就需要將生產與軍事結合,把趙國的傳統農業型經濟轉化為農牧混合型經濟。在經濟轉化的過程中,需要引進大量的遊牧民族,這對於傳統的趙國貴族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2)缺乏完善的制度

    任何改革都需要完善的制度相輔相成,改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必須要經過全方位的思考。但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主要側重於技術層面,而忽視了制度的密切配合,所以“胡服騎射”改革雖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缺乏制度進行鞏固,也就漸漸失去了活力。

    (3)趙武靈王的個人原因

    趙武靈王在位時期獨掌國家大權,包括這次改革他都是獨自主導的,因此沒有形成完整的改革團隊,並且趙武靈王過早退位也導致了改革後期失去了推動力。

    (二)秦、趙兩國的軍事差距

    趙武靈王在位時,趙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多數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趙武靈王八年,趙國參加了由楚懷王所主導的五國伐秦之戰,可惜以失敗而告終。

    趙武靈王九年,趙國與韓、魏形成了聯軍,共同攻打秦國,最終聯軍大敗,被秦軍殲滅8萬人。趙武靈王十年,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中都、西陽等城。趙武陵王十一年,秦國伐趙,趙國大敗。趙武靈王十三年,秦國名將樗裡子率兵攻打趙國,俘虜了趙國名將趙莊,奪得藺城。

    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所取得的最大軍事建樹就是滅掉了中山國,從當時的局勢上來看,中山國並不是一個實力強勁的國家,也沒有其他國家的支援。但是,趙武靈王在滅中山國時卻歷時12年之久,動用的兵力超過了20萬人,整個過程十分辛苦。相反秦國在五國聯軍的兩次攻打下都抵抗了過去,在對其他幾國發起的戰爭中,也常常處於優勢地位。

    由此可見,在趙武靈王即位後的十幾年裡,趙國實力遠遠低於秦國,雖然“胡服騎射”後趙國一躍成為了軍事強國,但與秦國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秦、趙兩國整體發展差距拉大

    趙武靈王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間趙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相比於秦國來說,這個發展時間過於短暫,加上國內又存在強大的反對力量,趙國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因此相比於秦國來說,趙國的發展水平著實有限。

    此時的秦國在幾代君王的努力下,國力得到了高水平的發展。從內部來看,秦國建立了法制,設立了軍功爵制度,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使秦國國內社會安穩、經濟繁榮,軍事壯大。從外部來看,秦國一直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國土面積不斷擴大。

    趙武靈王在位時期秦國的君主是秦昭襄王,這一時期,秦國進入了擴張最迅猛的時期,由於秦國的擴張,其他各國的實力都有所下降,秦國的強權地位被確立。在這種狀況下,趙國怎能與秦國抗衡呢?

    二、趙武靈王餓死的原因

    公元前295年,戰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在沙丘宮中被活活餓死了,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說,導致他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廢長立幼”所導致的公子章和趙慧文王之間的內訌,但其實並沒有如此簡單。

    (一)傳位太子何

    公元前299年,正值盛年的趙武靈王宣佈將王位傳與太子何,命肥義為相國輔佐新君惠文王。很多人將他這個決定歸結於趙武靈王因為喜愛惠文後所以偏疼小兒子。這個解釋雖然不無道理,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怎會拘泥於兒女私情呢?

    其實,他在此時傳位於太子是為了策劃一場大規模的對秦戰爭。趙國在吞併中山國之後,成為了秦國最大的威脅,他們之間必然要掀起一場戰爭。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有了這個意識,當時在設立原陽騎邑時,他就對新軍統帥說過“今重甲循兵,不可踰險。”可見早在那個時候,他已經有了遠征的想法。

    傳為太子以後,他曾以身犯險喬裝打扮進入秦國,考察當地的山川險要。可惜他的一番政治設想因為過早傳位還沒開始就戛然而止了。

    (二)沙丘之亂

    趙國發生了“沙丘之亂”,在迎娶惠後之前趙武靈王已經將長子趙章為太子了,惠後專寵之後,他廢除了長子的太子名分,改立惠後的兒子趙何為太子,這件事情在長子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在惠後死後,趙武靈王與太子之間的關係也漸漸疏遠,反倒對長子心懷愧疚,於是他便想把趙國一分為二,任命趙章為代王。這個想法刺激了趙章奪權的野心,他發動了兵變。公子成聽聞這個訊息,趕緊帶兵前來,最後趙章被逼到了趙武靈王的沙丘宮,趙章死後大臣們害怕引起趙武靈王的嫉恨,於是便將趙武靈王餓死。

    總結:

    “胡服騎射”對於趙國來說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趙國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趙武靈王餓死的原因在於他沒能處理好國內權力的分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科學家首次主動接觸外星人,難道“普羅米修斯”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