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大牛樂談

    我覺得魏國最強大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站在道義的一方,古人做事很重名正言順。曹操出身於士族門閥之家,比劉備、孫權更具名望,劉備雖自稱漢室宗親但並不被當時士族門閥子弟所認可。

    二、在漢朝文臣謀士多出自於士族門閥,大量書籍掌握與士族門閥之手,三國是的頂級謀士幾乎都是士族門閥子弟。曹操掌握的北方中原地區原本就是漢朝的中心發達地區,門閥林立人才輩出。東吳和西蜀都為當時的偏遠地區。西蜀地區尤為偏僻,看三國可以發現蜀國自老一輩謀臣死後幾乎沒有什麼頂級謀臣。東吳雖門閥較多但內鬥嚴重,東吳靠江東士族起身,無法壓制江東士族致使無力向外擴張。曹操為人強勢能夠壓制北方士族一致對外。

    三、北方一直是大漢的產糧重地,且曹操實施軍屯解決了糧食問題。魏國相比東吳和西蜀的最大優勢是他處在北方背靠草原,擁有大量的優良戰馬,曹操收服烏恆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戰馬,可以組建大量的騎兵這是東吳和西蜀所我發比擬的。自古騎兵就是陸戰之王,古時打仗主要靠陸軍,故擁有大量騎兵的魏國無比強大,連諸葛亮也只能靠連弩來壓制魏國騎兵,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三國中東吳的水軍最強,但陸軍卻是三國中最弱的,且江東不產良馬,導致東吳無力外擴。西蜀多山步兵精良,但西蜀同樣不產良馬,騎兵對步兵具有天然優勢,在開闊地帶騎兵對步兵就是屠殺。計謀雖然可以決定區域性戰爭的勝敗但卻無法決定整體戰爭的勝敗,戰爭還是以實力決定勝敗。

    綜合以上天時、地利、人和等原因才使得魏國成為最強大的一方。

  • 2 # 哇哦你好美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是處於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面,這種局面的行成是從赤壁之戰結束後到東吳滅亡。可是在這期間,雖說是三國鼎立,可是實力最為強勁的還是屬於魏國,魏國獨自佔據了北方,統領了古代最為重要的中原之地。那麼為何在三國時期魏國的實力如此強勁是三國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呢?

    第一個原因,魏國地處北方,古代以北方為主要地區。魏國佔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都知道炎黃子孫是由黃河流域發源而來的,尤其在古代科技落後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全都是圍繞著黃河流域。魏國處於大北方,黃河流域的區域全都屬於魏國。所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北方都要優越於南方。在此基礎上北方的人口和糧食作物也要多於南方,所以在軍事實力方面魏國要明顯的強於吳國和蜀國,這也是為何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之後還能迅速的恢復元氣,成為三國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

    第二,魏國人才濟濟,無論是謀士還是將軍都是人才輩出。

    當然魏國能夠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光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還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一大批人才。曹操作為魏國前期的領導者,不僅自己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身邊還匯聚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荀彧,陳宮等等。所以對於魏國而言,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優秀主公的帶領和一大批人才的管理想不強大也難。這也是為何在後來司馬懿能夠帶領魏國軍隊殲滅蜀國和吳國的重要原因。

    第三,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為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點當中,之所以說曹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是因為曹操非常有政治遠見。從前期曹操的攜天子以令諸侯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也透過自己的這般行為,為後來魏國的壯大奠定了基礎,使得魏國能夠一統北方,佔據北方長達幾十年,甚至在後來三國一統。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為何在三國時期,魏國是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所做出的幾點原因分析,可能小編的歷史瞭解能力有限,還有許多原因和內容沒有表達的十分清楚,所以各位愛好歷史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大家要是想到或者有更好的觀點,歡迎大家到評論下方留言一起參與討論。

  • 3 # 淡忘憶

    ( 三國地圖)

    三國中魏國最強大是不爭的事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一、政治方面:

    曹魏政權的建立帶有明顯的正統色彩,是漢帝禪讓而來。比劉 蜀和孫吳自立為帝更名正言順。由於有漢朝的人才及經驗儲備,的國家的治理及制度都有一定基礎。另外國家的人口及土地也不是吳蜀能比的。

    二、軍事方面:

    由於有了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加上國內政通人和。所以曹魏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打的都是經濟實力。(糧草、武器、人員) 偶爾的戰術勝利並不可以決定戰略方向。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了最後是曹魏的繼承者統一了三國。

    (司馬炎建立的西晉)

    三、民事方面:

    三國時的民眾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不到1000人口養活著起碼是100多萬的軍隊。三國為了撈錢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蜀國搞通貨膨脹,盤剝百姓,加上連年征戰,窮兵贖武(六出祁山),搞得民不聊生,姜維只好去屯田。吳國稅務奇高,帝稅、國稅、地稅一齊上,可能會比蜀國好點。 曹魏好多了,老曹雖不會愛民如子,但也儘量不增加百姓負擔。沒錢了就找祖宗要,典型的啃老族。老百姓相對來說幸福指數是高點的!

    ( 曹魏的摸金校尉)

    所以說,三國中曹魏實力最強,這也是他最終能一統三國的原因。江山還是那片江山,但主人姓司馬而不姓曹了!

  • 4 # 湘野狂客

    毫無疑問,曹操的魏國是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綜合實力上佔據絕對優勢。

    人口規模和國土疆域

    農耕時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是一個地區是否能夠全面發展的大前提,而土地是能否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三國中毫無疑問屬曹魏人口最多、農耕區域面積最廣。

    魏國疆土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小部分)。

    吳國疆土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大部分)、交州

    蜀國疆土22郡、僅益州一州

    景元四年(263年)魏國6.6萬戶,人口443多萬;

    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人口共94萬多萬

    天紀四年(280年),孫吳5.2萬戶,人口共240多萬。

    無論是疆域還是人口規模,魏國都有壓倒性的優勢。

    人口密度和經濟水平

    農耕時代,魏國所在的北方多平原,人口相對集中經濟遠比南方發達當時南北方的差距就象現在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吳國雖然佔據江東富庶之地,但人口密度地,整體規模小,經濟自然比不上魏國;蜀國除了成都平原外,都是山地,難以開發。

  • 5 # 明貞

    挾天子而令諸候,曹操又文韜武略自然勢力強大!地球能量場很早已進入負能狀態,正義良知不能主宰人心!如諸葛才智品德勝司馬懿不少,卻被司馬成功限制累死五丈原!司馬懿評諸葛: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斷,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不久矣!

    可謂字字一針見血,道盡"天″機!宇宙規則正能良知被扭曲異化,殘酷陰險隱忍自私等負能決定主導人類並萬類之命運,故曹操司馬等負能者易成功,最終司馬不也把曹家權亦奪了!

  • 6 # 小空話歷史

    1.領土範圍

    從領土範圍上面來看,曹操當時一直佔據著長江以北的領土,北方當時都是魏國的天下。反觀南方就不一樣了,江東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雖然結為聯盟但也免不了勾心鬥角。所以單從領土方面來看,魏國就遠遠大於其它兩國。

    2.人口基數

    三國時期未經過五胡亂華,北方人還沒有被迫遷移到南方,當時北方的人口基數是很大的,就是說魏國的人口是遠遠大於吳國和蜀國的。人口基數一大,耕地的人自然就多了,糧食產量也就自然多了起來。

    3.政治優勢

    當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一個傀儡皇帝對魏國來說相當於增加了幾十位悍將。曹操完全可以想打哪裡就打哪裡,只要以天子的名義發出號令就可以了,畢竟當時的漢獻帝還算是天子,曹操只是丞相而已。

    4.軍事優勢

    魏國當時的兵馬是最多的,雖然北方軍隊不擅長在南方戰鬥,但是隻要在陸地上曹操的部隊還是佔有優勢的,不然當初怎麼追殺劉備從北方一直追到南方。

    總結: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魏國都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兵力上佔有優勢,領土面積也大,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也快。這也就是為何後來魏國能直接滅掉蜀國的原因,後來也滅掉了吳國,雖然當時曹魏天下已經姓司馬了,但是司馬江山還是以曹魏打下來的江山作為基礎的。

  • 7 # 南公懿

    之所以人們都認為曹操的魏國最強大,有以下原因:

    1:曹操佔據中原腹地,古人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思想傳統,在古人的意識裡,誰佔據了中原誰就是正統,誰就在法理上、氣勢上佔據優勢。

    2:直至東漢末年中原仍然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最多,人才也都喜歡跑到中原。雖然經歷過戰亂,但經濟的底子還在,只要適當的給與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其經濟總量還是強東吳、蜀漢數倍不止。

    3:中原交通發達,軍事設施多。還可以與北方的少數民族進行貿易,換取建立強大騎兵所需的戰馬。

    4:勢力強大的門閥大族都在中原,這些大族本身就有許多優秀的人才,還有強大的財力、物力,他們還可以透過師生、主僕關係為曹操吸引來大批人才。

    5:鹽、鐵等重要的戰略物資也是中原更為豐富。

    6:全國最大的政治資本漢獻帝也在中原,有皇帝在,可以吸引那些忠誠和同情漢朝的知識分子投靠曹操,曹操也可以以皇帝的名義招攬人才。還可以以皇帝的名義向天下發布命令,釋出人事任免。

    7:東吳和蜀國雖有長江和山川之險為其屏障,但是人口少,許多土地還是東漢末年才開始開發,資源更是稀少,經濟能力不可與魏國同日而語,且無他國與之貿易,完全靠自給自足。

    8:東吳、蜀國在當時屬於偏僻之地,人才稀少。

    9:曹操長時間掌握朝廷人事任免權,給東吳蜀國的職位較低,使二國無法給人才更高的榮耀,無法吸引優秀人才。

    10:魏國人才濟濟無論是謀臣還是良將都遠超東吳和蜀國。

  • 8 # 一夢斷腸

    從三國疆域來看:魏國疆域291萬平方公里,吳國145萬平方公里,蜀國106萬平方公里。

    從人口數量及軍隊數量來看:魏國人口443萬左右兵員50萬人。吳國人口總數230萬,兵員23萬。蜀國人口108萬兵員10萬人。

  • 9 # 東漢末年100年

    雖然說是三足鼎立,但是還是有強弱之分的。不然哪有孫劉聯盟之說,不論封地,軍士。

    魏有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十州全竟以及荊州的南陽、南鄉、江夏、襄陽、等四郡65縣。揚州的九江、廬江等二郡十四縣。

    吳國有荊州的南郡、武陵、長沙、零陵、貴陽等五郡102縣。揚州的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廬陵南部等七郡146縣。交州的全竟。

    蜀只有益州。

  • 10 # 現代歷史觀

    可以肯定的是,三國時期曹操的魏國是三國實力最強的,主要是因為:

    1、在人才方面

    曹操雖生性多疑,但是其於發現人才、愛賢才、惜才是別人不可比的。但他提倡“唯才是舉”,不論出身,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謀得一官半職。曹操手下最牛的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曹操手下最牛的武將有典韋、許褚、夏侯惇、龐德、張遼、張頜、曹彰、徐晃、夏侯淵曹仁等十大風雲人物。。

    2、在疆土方面

    魏國的疆域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立國後有87郡及十二州,十二州分別為: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北部)。公元262年,魏國的國土面積達291萬平方公里,是三國中統治面積最大的國家。

    3、人口方面

    魏國人口約有103萬戶,士兵約50萬。蜀國人口約有28萬戶,士兵人數約10萬。吳國人口約有52萬戶,士兵約23萬。因此,人口方面,曹操計程車兵也是最多的。

    4、經濟方面

    曹操廣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募流民。這使得黃巾之亂中的無所事事的農民又投身到農業中,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據記載:“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資食有儲,而無水害”。曹操對農民的稅收也比較低,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絲織業也得到復甦。而被董卓燒燬的舊都洛陽,到公元240年時已成為“其民四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方會利之所聚”的繁華的大都市了。經濟方面,魏國也基本上是最強的。

    綜合以上四方面,因此我認為三國時期,曹操的魏國是三國實力最強的。

  • 11 # 逐日111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各有矛盾。蜀國除了諸葛亮北伐之外,所有的戰爭是魏國為了統一發動的有計劃戰爭,所以吳國和蜀國屬於被動局面。曹操是三國時期絕對的集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於一身的一把手。所以曹操時期的魏國絕對是三足鼎立的老大。

  • 12 # 月夜luck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夏朝到清朝一共經歷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朝代。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是處於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面,這種局面的行成是從赤壁之戰結束後到東吳滅亡。可是在這期間,雖說是三國鼎立,可是實力最為強勁的還是屬於魏國,魏國獨自佔據了北方,統領了古代最為重要的中原之地。那麼為何在三國時期魏國的實力如此強勁是三國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呢?

    第一個原因,魏國地處北方,古代以北方為主要地區。魏國佔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都知道炎黃子孫是由黃河流域發源而來的,尤其在古代科技落後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全都是圍繞著黃河流域。魏國處於大北方,黃河流域的區域全都屬於魏國。所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北方都要優越於南方。在此基礎上北方的人口和糧食作物也要多於南方,所以在軍事實力方面魏國要明顯的強於吳國和蜀國,這也是為何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之後還能迅速的恢復元氣,成為三國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

    第二,魏國人才濟濟,無論是謀士還是將軍都是人才輩出。

    當然魏國能夠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光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還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一大批人才。曹操作為魏國前期的領導者,不僅自己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身邊還匯聚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荀彧,陳宮等等。所以對於魏國而言,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優秀主公的帶領和一大批人才的管理想不強大也難。這也是為何在後來司馬懿能夠帶領魏國軍隊殲滅蜀國和吳國的重要原因。

    第三,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為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點當中,之所以說曹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是因為曹操非常有政治遠見。從前期曹操的攜天子以令諸侯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也透過自己的這般行為,為後來魏國的壯大奠定了基礎,使得魏國能夠一統北方,佔據北方長達幾十年,甚至在後來三國一統。

  • 13 # 生生相關

    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魏國佔據著中原一帶,那裡的經濟文化人口都最為繁盛。魏國擁有東西兩都,在政治上佔盡了優勢。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任用無數良臣名將使魏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蜀和吳之間的差距拉大。為晉國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吳國佔江南之地自孫堅,孫策,孫權以經營三代,人才濟濟。孫權在管理上費盡心機,使東吳大臣之間和諧相處。而且吳國從未遇到大敗。到孫亮時朝政為孫峻等人把持,國力衰退,然而孫休即位後以丁奉為大將斬了孫峻之子孫琳等使吳國得以繼續發展。不過孫皓即位後吳國國力再次衰退直至滅亡。

    蜀國佔了巴蜀之地,劉備以皇叔這張名片,使八方俊傑投之,丞相諸葛亮善於治國,但夷陵之戰後是去荊州更兼諸葛亮不明時局屢次伐魏失敗後,國力大衰在三國中最先滅亡。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被一些數字誤導,像曹操伐吳,號稱百萬大軍,劉備替關羽報仇,伐吳號稱七十萬。實際歷史上真的有這麼多人嗎?下面我們來透過資料分析一下:

    人口

    魏:景元四年537萬 魏國滅亡時1386萬(包括益州)

    吳:赤烏五年240萬 吳國滅亡時230萬

    蜀:章武元年90萬 蜀國滅亡時94萬

    轄區(東漢共14州,一個西域督護府)

    魏:青州 兗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涼州 幷州 幽州 冀州 荊州北部 西域督護府

    吳:揚州 交州 荊州大部

    蜀:益州

    兵力

    魏:70萬-80萬

    蜀:10萬

    吳:23萬

    人口

    魏:443萬(103萬戶)

    蜀:94萬(28萬戶)

    吳:230萬(52萬戶)

    魏蜀實力相差懸殊,在冷兵器時代,人口資料應該是決定性的戰略要素,如果這個資料接近事實的話,那麼三國的格局很明顯。正史上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托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兵力在20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0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曹真、司馬懿和張頜統領20萬大軍面對不足5萬遠道而來的蜀漢步兵,竟然不敢正面交鋒。如果諸葛亮是軍事庸才,那司馬懿就是白痴了。

    晉武帝司馬炎於公元265年正式取代曹魏,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憑藉著曹魏的家底,一舉蕩平蜀漢和東吳。自然是簡單了。反過來看,曹操梟雄一時,到頭來,原來是給司馬家打了短工。歷史就是這樣。都是匆匆的過客。

  • 14 # 史海逐浪大徐

    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最強大,這點毋庸置疑是可以達成共識的。

    曹操一生南征北戰,三國時期10大戰疫曹操就佔了5個。曹操雖然沒有能統一天下,但是最終統一天下的是曹操的的班底,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統一天下也未嘗不可。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靠的是綜合實力,魏國強大原因如下:

    1、當時的北方經濟遠比南方發達。

    2、人口多,軍中實力強。魏佔有當時中國北方,並控有西域,地廣人多。

    3、政局較穩。曹魏前期國君基本能控制局面。

    4、人才。可以說三國時期,人才最多的就是曹魏。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曹魏才是漢文化的捍衛者。對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外來民族持謹慎的政策。看看其他幾家,說養虎為患也不為過。

    尤其是晉時八王之亂,彪悍的司馬家等一票人帶著這幫少數民族內鬥不斷,最後中原人才打光了,少數民族強大了。老百姓用腳投票,跟著他們過日子了。

  • 15 # 天子一號令

    曹操佔據北方廣大的腹地。土地面積大,人囗多,經濟實力強,軍隊多,士兵且多能徵關戰。雖沒有關羽、張飛、馬超一流戰將。但象許褚、典韋、夏侯惇、張遼、張郃、徐晃、夏侯淵、曹仁、曹紅等戰將數不勝數。司馬懿、夏侯霸、鍾惠這些軍師超過了諸葛亮、姜維和東吳的周瑜、陸遜。說曹操的魏國最強,一點也不為過。

  • 16 # 明月海上生

    三國時期,中原地區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雖然飽經戰亂蹂躪,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三國當中,魏國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依然碾壓吳、蜀二國。

    據史學家統計:

    三國後期,魏國控制北方約300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不到500萬人。吳國國土面積145萬平方公里、人口230萬人,國力約為魏國的一半。蜀國佔地約100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不到一百萬人,國力上大概又是吳國的一半。

    三國鼎立,其實並不平衡,吳、蜀兩國加起來也比不上魏國的體量。

    三國時期,一個地區農業的先程序度,決定著該地區的經濟實力。

    魏國佔據的中原,是傳統的平原產糧區,農業發達,基礎設施先進。吳國這時還沒有“衣冠南渡”,很多地區農業基礎薄弱,尚待開發。而蜀國農業發達區域,僅僅集中在成都平原附近。

    所以,在經濟上魏國也處於領先地位,經濟實力的對比,決定著三國爭霸的走向。

    三國初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政治上主動。曹丕稱帝后,魏國全盤接受了漢朝的政治遺產,包括官僚體系、人才儲備、門閥士族,這一點是吳、蜀兩國想做也做不到的。

  • 17 # 張傑談史

    這個分析是正確的,當然我們不能說是曹操的魏,因為曹操沒有稱帝。

    我們從這幾個角度分析下。

    第一個是地理因素。三國時期,南方還沒有完全開發,那個時候的北方經濟發展要遠遠好於北方,而政權也要靠錢,魏肯定好於吳蜀。

    第二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優勢,而曹丕稱帝后,這個優勢還存在著。

    第三個,就是吳蜀既合作又牽制,導致不能形成合力,這樣自然就不如魏了。

  • 18 # 蒼海巫山

    本題是"三國時期,為什麼有人認為是曹操的魏國最強大?",這句話中的"人",是指三國時期的人,三國時期的人是怎麼認為的,後人只能分析,和事實可能不符。如果這麼問,"為什麼有人認為,三國時期曹操的魏國最強大?",這裡的"人",指的是後人或今人。我傾向於後者的問法。

    有人形容三國時期的形勢時,說"三國鼎立","鼎"是指什麼?我認為應指漢室,應指漢室的天下。魏,蜀,吳是支撐漢室的鼎足嗎?再有,鼎足的支撐力,從力學角度看,應當是平均的,魏,蜀,吳的支撐力平均嗎?所以,我認為用"三國分立"一詞,應當更恰當。

    為什麼曹操一方最強大,我認為曹操一方佔有了"非對稱優勢","非對稱"就是我有,你沒有,而不是我有你也有,只是量的差別。這個非對稱優勢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和孫權,再怎麼強大,再怎麼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也不過是一方諸侯,而天子所在,就是政治權力中心,就是文化財富的聚集地,人才趨之若鶩,財富趨之若鶩。天子(不管是不是傀儡)一聲令下,對諸侯而言,就是聽命聽令。至於各方人才多寡,土地多寡,軍力,財力如何,那都是從屬地位。

  • 19 # 北派說書人

    三國時期魏國強大,那可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從政治,軍事,人口和經濟等等方面進行分析。

    政治方面

    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便是佔了政治先機,這讓很多忠於大漢的地方或者軍閥老舊勢力的附和,讓朝中的名臣羅列,這其中文臣有郭嘉(早逝)、荀彧、許攸、賈詡、程昱等等,武將有典韋、夏侯惇、張遼、許褚、龐德、曹仁等等,這些人從內到外皆為良臣。

    軍事方面

    曹魏除了有五子良將之外,還有一些名聲不顯的大將,軍隊何止百萬,雖然演義當中有點吹噓的樣子,但是當時曹操的軍隊,確實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我們可以從東吳與蜀漢聯盟當中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再從軍事控制角度說起,曹操一直控制著北方,除了將北方蠻夷胡蘿蔔加大棒平定之外,而且老老的把控著中原地區,就連軍事重地荊襄地區也是佔據著大片,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北方無論是從政治、軍事、經濟方面都佔有很大的比重,畢竟是漢朝時期的政治中心的勢力範圍。

    人口方面

    在中國古代,人口的多少,是辨別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說東漢末年,北方多戰亂,但是最後還留下了不到3000萬的人口,而這其中人口的比重為以曹魏、東吳、蜀漢的順序來看為5:2:1,也就是說,曹魏的人口比吳蜀聯盟的人口幾乎多出兩倍來。

    經濟方面

    三國時期,海運還沒有出現,絲綢之路才通了200年左右,但是中原地區的長安、洛陽許都等等,皆為經濟中心,戰後重建再加上絲綢之路,其餘兩國在經濟上根本拼不過曹魏一方的,所以無論是從天時地利人和來說,曹魏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 20 # 第三棵桃樹

    曹操的魏國人口最多,地方最大,俗話說兵多將廣,最主要的是曹操控制著最高統治者皇上,所以曹操的魏國最強大是肯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影視作品中的“吻戲”,會讓你尬到笑出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