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梧桐雨媽媽

    【我的觀點】面對孩子哭鬧耍脾氣,作為父母有那些行為是一定不能做的,要注意什麼?作為孩子的媽媽,我認為孩子哭鬧肯定有原因,父母應該瞭解清楚,千萬別看見孩子哭鬧就馬上劈頭蓋臉大罵。

    一、遇到孩子哭鬧怎麼辦?

    1.從幾個月大的開始的孩子都會發脾氣,例如孩子會因為想買一個玩具沒買到而發脾氣的。有的大哭、有的直接睡在地上,反正就是鬧哭。作為父母,千萬別因為一些小事情就放任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偶爾放任一兩次沒關係,殊不知只是一次兩次的放任脾氣直接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2.不知大家有否試過,孩子會突然就發脾氣,有時候甚至大哭,而父母在一邊急也沒問出原因。其實孩子是個敏感小傢伙,可能是父母說話聲音太大,又或者答應孩子的事沒做到,在大人的眼裡不以為然的事恰好是孩子在意的事。做父母的一定要問清楚原才能及時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孩子也開心。

    3.有時候孩子會從幼兒園或學校回家就會無緣無故發脾氣,大人問也不理睬,到底是什麼情況?其實有些孩子不愛上學,上學鬧情緒是有原因的,但是就不和父母說,只能發脾氣哭鬧。父母先要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多和孩子溝通,找到問題的關鍵點,才能更快地讓孩子走出困擾。

    二、面對孩子哭鬧父母不能這樣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

    1.做父母的應該避免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批評孩子。孩子的情緒一來,又哭又鬧,又是哄又是批評都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父母越說越來氣,氣來火越大,父母這個時候應任由孩子發洩一下,平伏心情後,再慢慢和孩子溝通。

    2.父母不能總是用命令的口吻命令孩子。孩子情緒不好哭鬧時,很多父母不是找原因,而是一開口就命令孩子:“不準哭,不準鬧,聽見沒有”?孩子聽到大人發號施令一樣會更加委屈,哭鬧根本停不下來。父母要考慮孩子的自尊心,命令的口吻換作是你也不會開心了。命令的口吻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3.我所做全是為了你。父母的感情對孩子是很重要的,不能因為工作而忽略對孩子的愛,別動不動就拿工作出來說全是為了孩子。只要孩子哭鬧,父母煩躁了,就會說出去工作掙錢全部是為了孩子,而孩子確不明白,依然不依不饒地哭鬧。

  • 22 # 北大醫療腦健康

    孩子常常又哭又鬧,讓你生氣煩心,你認為他們出現了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你是不是希望孩子更“聽話”、更“懂事”、更“乖”呢?

    《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段話: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許多父母和老師對人類行為以及兒童發展瞭解的不夠,就把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當成了不良行為。”但是大多數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比如,家長們把2歲孩子喜歡說不,容易發脾氣,不許大人插手,動不動就哭的這些表現,認為是“Terrible Two”,即“可怕的兩歲綜合症”。他們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用自己的意識,去決定或者評判孩子的行為。家長們覺得吵鬧的小孩子表現不好,但這又何嘗不是2歲小孩子天性或者自我意識的表現呢?這難道不是孩子的成長必經規律嗎?

    小孩子看到新東西,就會想要變成自己的,這是“真性情”。可是大人看到別人的東西好,也想搶過來變成自己的,我們還會認為是“真性情”嗎?成長就是一個理性戰勝任性的過程。

    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逐漸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希望爸爸媽媽能夠聽取他們的意見。有時候,大人們嫌小孩子童顏稚語,但是傾聽他們很重要。小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不希望自己被忽略,但是我們卻常常會忽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的思維模式,總讓大人們認定孩子在“瞎鬧”、孩子的行為是表現不好。這些被認為是“Terrible Two”又哭又鬧的孩子, 其實正在按著人類成長的道路健康地走著,哭鬧是他們宣告自我獨立和捍衛自主權的極致表現。他們的確會出現一些在成人世界看上去很煩的行為,但家長們,承認吧,這就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之所以會讓家長如此頭疼,就是因為孩子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了,不像小時候那樣容易被安撫和控制了。

    其實有問題的不是孩子,是家長的期待。孩子有他自己的天性,在什麼年齡做什麼樣的事,都有規律可循。難道大家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少年老成”的孩子麼?家長們,如果你的孩子“不哭不鬧”,又乖又聽話,那才是大麻煩呢。

    所以說,與其妥協孩子的哭鬧,不如微笑跟TA鬧。

  • 23 # 磊先森讀書頻道

    假如您不想看下面的長篇大論,我這裡可以先給出問題的答案。

    問:面對孩子哭鬧耍脾氣,作為父母有哪些行為是一定不能做的,要注意什麼?

    答:父母既不能採取嚴厲也不能採取縱容的行為,唯一能夠做的是做到和善而堅定。

    哭鬧、耍脾氣等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

    個人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所有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的首要行為目的都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對孩子而言就是能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價值感就是孩子如何看待他在所有重要關係中的位置,比如說在家中他作出了貢獻,他就會覺得他對這個家庭而言是有價值的。又比如他在和朋友們一起玩耍,對於朋友而言他這個玩伴是有價值的。

    偉大的兒童心理學之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反覆強調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發現,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種不恰當的錯誤目的。之所以被稱為錯誤目的,是因為孩子的真正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但他們的錯誤觀念導致了錯誤目的,以至於產生了不良行為。

    導致不良行為的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

    人們曾批判魯道夫·德雷克斯"你怎麼能老把孩子往這四個框子裡放呢?"德雷克斯的解釋是:"不是我老把孩子往這些框子裡放,而是我老是在那裡找到他們。"

    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

    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舉例說明:必須由媽媽陪睡、做作業必須要家長盯著才認真寫。

    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舉例說明:不吃飯、不寫作業(你不能拿我怎麼辦)

    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舉例:吼叫、打人、離家出走等

    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舉例:學不進去,什麼都覺得不行。

    孩子們(以及很多大人)之所以會在上述四個錯誤目的中選擇一個或幾個,是因為他們相信:

    • 尋求過度關注或尋求權力有助於他們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 報復會使他們在沒有能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經歷中受到的傷害得到補償;

    • 放棄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因為他們真的相信自己不夠格。

    大人在面對不良行為時的態度

    想想看,當你和愛人看電視而孩子吵鬧著搶遙控器時,你是怎麼做的?想想看當你喊孩子吃飯(做作業、洗澡等)但他不聽時,你是怎麼做的?當你孩子不學習,或者就是不好好讀書時,你是怎麼做的?你是否因為孩子的這些行為感受到心煩、憤怒、失望亦或是絕望。

    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理論中指出——孩子也是社會人: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在孩子的一系列的不良行為中,家長的行為和態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你們對此負有同等、甚至更多的責任。

    因此分析家長們的行為是必須的。作為家長,我們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往往是以下三種態度:

    嚴厲:這些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則;當你違反規則時會得到的懲罰。如吼叫、打罵。

    驕縱:我們沒有規則。我相信我們會愛對方,並且會幸福,我相信你以後會選擇自己的規則。如溺愛。

    和善而堅定:既不嚴厲又不驕縱,當孩子犯錯時保持和善的態度,理解並同情孩子的行為,但要求他為他的行為作出彌補,家長會引導孩子共同商量如何解決問題。

    你必須認識到你孩子的不良行為你也有份,請不要再把責任感等同於責難或羞辱,你必須改變你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

    兩步破解孩子不良行為的密碼

    德雷克斯強調:“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像一組密碼,我們必須挖掘行為背後隱藏的真相”

    現在我們知道嚴厲和驕縱都不可取,作為家長唯一能夠選擇的只有和善而堅定。此時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因為只有瞭解孩子的錯誤目的,家長才能採取最有效的行動,來幫助孩子達到他們的真正目的: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要識別孩子行為目的背後的錯誤觀念及其錯誤目的絕非易事,因為孩子可能以同樣的行為來達到四個錯誤目的中的任何一個。舉個例子,孩子可能以不做家庭作業來獲取關注(媽媽你不陪著我,我就不好好寫作業),來顯示權力("你制服不了我"),來尋求報復(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你從不誇我,我覺得你不愛我,這讓我很傷心,所以我也要讓你傷心"),來表示自己無能為力的感覺("我真的不會")。

    下面有兩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

    (一)大人面對孩子行為時的感受

    當面對四種錯誤目的的行為時,你往往有以下感受:

    如果你的感受是惱怒、著急、內疚或煩惱,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尋求過度關注。如果你覺得受到了威脅(你也和孩子一樣想要主導一切)、受到了挑戰、被激怒或被擊敗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尋求權力。如果你以權力迴應,就會陷入權力之爭如果你感覺受到了傷害、感到失望、難以置信或者憎惡,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報復如果你覺得很無能為力(我到底怎樣才能走進這孩子的內心,幫孩子鼓起勁頭來啊?)、絕望、無望或無助,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棄。如果任由自己的感覺支配你,你也就和孩子一樣會放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往往第一時間只能感覺得到憤怒或者沮喪。這是由我們體內留存著源自原始社會的DNA造成的。在原始社會,當我們人類在受到了威脅時,往往大腦會一片空白,血液流向四肢,此時唯一的選擇就是"打或逃",因此當被問到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時,很多成年人的回答都是憤怒(打)和沮喪(逃)。而沮喪和憤怒往往都是最初感覺的第二回應。這時你應該冷靜一下,問一問自己:"我憤怒和沮喪的背後是什麼呢?下面有兩張"錯誤目的表",請把他們打印出來,作為一項很有用的參照貼在醒目位置(桌子或冰箱上),對照一下中第二欄列出的感覺,看你符合哪一條。這張表能幫助你記住大多數行為的根本原因,從而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更能有效地幫助孩子。

    (二)當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尋求過度關注:孩子會停下來一會兒,但通常不久就重新開始原來的行為,或能夠引起你的關注的其他行為。尋求權力:孩子繼續其不良行為,並且可能對你的要求進行言語頂撞,或者消極抵抗。這通常會升級為你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報復:孩子以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或傷害你的話來反擊你。這常常會升級為你和孩子之間的報復迴圈。自暴自棄:孩子往往很消極,希望你快點放棄努力,別再打擾他。有時候,這樣的孩子會把這種感覺"以行動表達出來"(或許會成為經常在班上鬧笑話的人)來掩蓋他們在學業上的不勝任感。終止不良行為——四種錯誤目的各自的解決方案。

    對某個行為問題從來不會只有一種解決辦法,我相信許多問題能在溝通和鼓勵後得到最好的解決,因為孩子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逐漸產生歸屬感和價值感。下面是如何有效迴應每一種錯誤目的的鼓勵方式。當你希望或者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的時候,可供各位家長選擇。

    (一)尋求過度關注

    記住,每個人都需要關注。但過度關注並不是對孩子的鼓勵。

    把孩子引向建設性的行為。在家裡,給孩子一項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比如給孩子一顆青菜,你做飯時讓孩子幫你處理。做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比如一個滿懷的擁抱。設定每天(每週)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用會意的一笑讓孩子明白你不會被糾纏於此,然後說:"我期待著六點鐘的特別時光。"約定一些無言的訊號:把手比心放在眼前上表示"我愛你",用手捂住耳朵表示等孩子不哼唧了你就會聽他說話。避免給孩子特別的服侍。給予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我愛你,我知道你會自己處理好的。")不要管孩子的行為,要以關切的方式把手放在孩子肩膀上,繼續你和孩子的對話。(不管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不管孩子。)在大家都愉快的時候,花時間訓練孩子,用角色扮演來向孩子演示其他行為方式,比如使用語言而不是哼哼唧唧。閉上嘴,採取行動。比如,停止哄勸,從沙發裡站起來,拉住孩子的手,把她帶到洗漱間去刷牙。你不妨撓撓她的胳肢窩,既保持你的態度堅定,又增添點兒樂趣。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二)尋求權力

    記住,權力不是什麼壞東西。我們可以建設性地使用權力,而不是破壞性地使用它。

    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並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表示理解——展示同情——訴說感受——解決問題)。隨後開個一對一地解決問題的小會。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等你都收拾好以後,我會開始做飯。""我會洗放在洗衣籃裡的衣服,但不會洗扔在地上的衣服。""我現在把車開到路邊停下來,直到你不再吵鬧。")重要的是,你的這些行為都必須是和善而堅定的。閉緊你的嘴——避擴音醒和說教——會尤其有效。設定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然後讓慣例說了算。提供有限制的選擇。召開家庭會議並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會議的議程上。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三)報復

    記住,孩子會以尋求報復(這使他們有一種控制感)來掩蓋受到傷害的感覺(使他們覺得軟弱無力)。

    不要還擊,要從報復迴圈中退出來。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待孩子冷靜下來。猜測孩子因為什麼受到了傷害,要表達出同情,表達出你對孩子受到傷害的感覺的理解。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我對於_______覺得________,因為________,我希望________。反射式傾聽:透過將你聽到的反射回去,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看來你很傷心。"反射式傾聽可以包括啟發式提問:"你能多告訴我一些嗎?後來發生了什麼?這件事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關鍵是你要理解孩子的觀點,而不是要告訴孩子你的觀點。如果是你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請用下面“矯正錯誤的三個R"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記住,孩子不是能力不足;但是,在他們放棄這種錯誤觀念之前,他們會繼續表現得無能為力。

    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足夠簡單的基本步驟。向孩子演示他能夠照著做的小步驟。"我來畫這一半圓,你畫另一半。"安排一些小的成功。找出孩子能夠做得到的任何事情,給他們提供大量的機會顯示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技能。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不論多麼微小。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放棄。定期安排特別時光陪孩子。用語言表達你的愛和關懷。

  • 24 # 鴻F教育研修

    “面對孩子哭鬧耍脾氣,作為父母有哪些行為是一定不能做的,要注意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鴻福的觀點是:父母要弄清孩子哭鬧耍脾氣的原因,不可以粗暴手段去對待,應當採取積極、正面的管教方式來處理。

    一、對孩子愛哭鬧耍脾氣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①父母要了解是否為孩子的身體健康出了狀況;

    ②父母要知道是否為孩子慣有性格與習慣所致;

    2、外界原因

    ①孩子是否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發生了矛盾;

    ②孩子可能有受到外力、動物、恐怖等驚嚇;

    二、勸父母不要去做的一些管教行為。

    1、不理不問

    一旦孩子發生哭鬧耍脾氣的現象時,不可將孩子扔到大人視線之外的地方,以免出現意外事故。

    2、粗暴管教

    對於孩子的哭鬧耍脾氣現象,父母切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地進行打罵、恐嚇等粗暴方式的管教。

    3、過份寵愛

    有些父母及其他家人非常寵愛孩子,面對孩子的多次哭鬧耍脾氣,總是一味無原則地退讓。

    三、父母對暴脾氣孩子的管教方法與注意事項。

    1、管教方法

    ①3~6歲,父母應特別注重孩子性格養成的黃金時期;

    ②2~7歲,父母應是孩子感統失調幹預訓練的關鍵期;

    2、注意事項

    ①對孩子一定要堅持正面教育;

    ②對孩子一定要有親情的陪伴;

    【結束語】不管孩子哭鬧耍脾氣是基於什麼原因,只要父母付出親情的陪伴,遵循科學的育兒規律,採用正面的管教方式,孩子的不良習性就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大家好,我是鴻福,指導兒童成長,分享家教經驗,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歸化了卻不用?李鐵為何沒有徵召高拉特、阿蘭進入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