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之間起衝突不知怎麼調節,偏袒自家孩子也不好。
7
回覆列表
  • 1 # 嬌女子143380430

    今天我家寶貝就和同學起到衝突了,兩個人都動手了還差點打起來,還好有人拉開了,原因很小,小飯桌給每個同學發了一個酸渣卷,那個男同學把我兒子的拿走了,我兒子去拿他不給,我兒子去搶兩人就動手了,我在遠端監控裡看到了全過程,我兒子氣哭了,那個孩子個頭很大,要是沒人拉開,估計今天是要吃虧了,我及時趕了過去。兒子哭的我都心疼,就一個酸渣卷,在家給都不吃,是為了一口氣吧!我到了以後我沒有斥責那個男孩,而是和他說了一些道理,男孩聽完哭了,說阿姨是我不對在先,我也和兒子談了談,他也開心了我勸他們握手言和了。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為,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驗才能練就。

    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家長們往往倍感頭痛。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衝突是壞事情。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衝突,就意味著關係破裂,所以我們一向避免衝突、壓制衝突。因此我們也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生衝突,難以剋制自己一個箭步衝上前,替孩子解決矛盾的衝動。

    在這裡,我們不妨向動物學習學習。小獅子打打鬧鬧的時候,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躺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阻撓了幼獅生存技巧的開發程序。打鬧是在為幼獅成年做準備。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並非把他推給“社會”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間的衝突,也並非意味著我們袖手旁觀,毫無作為。孩子的社會交往活動是從他降生第一天開始的,他的第一任社交物件,就是作為他父母的我們。他與別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們這裡得到練習,所以,我們怎樣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樣跟別人打交道。我們怎樣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孩子就怎樣處理他與別人之間的衝突。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訓練師,是他們社交行為的模板。

    對於兒童的社交活動,家長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讓孩子學會謙讓?別人“欺負”我們家孩子了,我該怎麼辦?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大部分中國家庭只育有一個孩子,這唯一的孩子從降生那一天起就被無所不能的成年人團團圍住,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操辦,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做一個乖孩子,給他身邊的成年人帶來歡樂。

    人類是群居動物,無論獨生子女如何嬌寵,都無法避免走出家門,與其他人打交道。這個時候,家長的焦慮往往成倍增加,因為父母們突然發現,這個肉嘟嘟的小寶貝,居然不懂社交禮儀!他不肯跟小朋友分享,還伸手打人;他不肯跟鄰居朋友打招呼,拒絕叫人問好;他認生、害羞、怯懦、自私、沒有禮貌……

    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往往誤解了孩子的世界。兒童的社交能力並非意味著他必須彬彬有禮、見誰叫誰、謙讓合作、沒有衝突,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教給他,他就會了,一勞永逸。兒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的。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為,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驗才能練就。

    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家長們往往倍感頭痛。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衝突是壞事情。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衝突,就意味著關係破裂,所以我們一向避免衝突、壓制衝突。因此我們也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生衝突,難以剋制自己一個箭步衝上前,替孩子解決矛盾的衝動。

    在這裡,我們不妨向動物學習學習。小獅子打打鬧鬧的時候,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躺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阻撓了幼獅生存技巧的開發程序。打鬧是在為幼獅成年做準備。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並非把他推給“社會”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間的衝突,也並非意味著我們袖手旁觀,毫無作為。孩子的社會交往活動是從他降生第一天開始的,他的第一任社交物件,就是作為他父母的我們。他與別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們這裡得到練習,所以,我們怎樣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樣跟別人打交道。我們怎樣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孩子就怎樣處理他與別人之間的衝突。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訓練師,是他們社交行為的模板。

    對於兒童的社交活動,家長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讓孩子學會謙讓?別人“欺負”我們家孩子了,我該怎麼辦?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你可能已經在其他地方讀過我寫的下面這段文字,不過我認為放在這裡,依然恰如其分:

    童年時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這個世界是是善良的、人類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這種堅實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戰。

    很多家長這樣說:我的孩子太謙和了,別的孩子搶他的玩具還打他,是不是應該教他誰要打你就打回去,誰搶你的玩具你也搶回來,或者乾脆站在一旁看著誰搶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訓他,甚至教訓對方孩子的家長,讓孩子知道必須搶打爭鬥,不教育他這些不行,他將來無法適應這個社會,他謙讓別人,別人不謙讓他呀!

    由於我們社會大環境的一些問題,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衝突和矛盾,父母的焦慮和恐懼就跟開水一樣滾滾沸騰,家長們生怕孩子眼前吃虧,將來挨欺負。其實這是把成年人內心的擔憂和偏頗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謂世界的“險惡真相”。

    孩子尚處於分辯善和惡的朦朧狀態,如果我們教給他一套懷疑一切、錙銖必較的作為,他成年後會怎樣對待這個世界呢?誰還敢跟他來往呢?如果我們給孩子營造一個善良的環境,他成年後會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和他人,他會主動去做善良的事情,他會下意識地尋找並且吸引同樣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會排斥那些不善良的東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麼,識別“惡”就不那麼難了。無論在哪個社會環境裡,一個善良、真誠、謙和、友愛、協作的人,都是受歡迎的,成功的機率也很高。

    但是如果我們過早地教習孩子打、搶、鬥、不能吃虧、競爭競爭再競爭,那他就真的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惡了,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不知道怎麼和人打交道。把世界對孩子塗抹成一片漆黑,會讓孩子充滿恐慌,甚至失去生活的動力。當一個孩子把惡當成常態時,即便遇到善,他也認不出來,反而會誤以為那是異態,並加以排斥。

    有這樣一個真理,你自己相信善良、真誠和愛,善良、真誠和愛才會來到你身邊;你敢於做一個善良、真誠和愛的人,你才會體會到這中間甜蜜幸福的滋味。否則你總是什麼都不相信,抱著那種虎視眈眈的目光看這個世界,你心裡也不好受。

    說句大白話吧: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怎樣對待你。你看這個世界充滿險惡,你就會遭遇很多險惡的人和事;你看這個世界充滿善良,你就會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就這麼簡單。

    孩子只有順利度過了這一個階段,慢慢明白了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之後,才能逐漸進入下一個階段,開始明白‘分享’

    還是那句話,彆著急,讓孩子慢慢來~

    有些時候他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懂。

    另外,別隨便給孩子貼標籤,那是一種指導性暗示,除非你想孩子真的向那個方向發展;別被自己的‘習慣性思維’左右,很多時候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用成人的思維和標準去要求孩子……

  • 2 # 思雨yp

    孩子在讀小學之前,內心深處還是比較依賴父母,這時家長可以寵愛他,保護他,為他遮風擋雨。在上了小學後,孩子的朋友圈逐漸變大,會接觸到很多不同性格的小夥伴,他需要自己去適應。在適應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許多多的矛盾,他們會吵架,會打架,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如果孩子向家長們尋求幫助和保護,理智的家長會教孩子如何解決這個事情,而不是自己去幹預,過分干預,孩子只會一直依賴家長給予的安全感,無法快速適應新的朋友和新的生活。

    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們發生矛盾衝突時,首先不要急於干涉,可以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事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如果確實孩子爭吵得十分激烈,可以先帶孩子離開現場,避免矛盾再次升級,千萬不要當面指責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最後,應該在事後給孩子鼓勵,把這些矛盾事件的影響降到最低,儘量分散孩子對這些事情的注意力,過兩天孩子自己就會忘記了。

  • 3 # 藍藍湖

    孩子之間起衝突,我覺得要區分幾種情況:

    1、如果自己孩子很小,大的孩子在打鬧要及時制止。特別是男孩子,玩鬧的時候非常容易動手,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較小,別人都是大孩子,那麼要及時制止,避免受到大的傷害。也給孩子堅強有力的支撐,告訴孩子不要孩子。

    2、如果孩子比較大,是和同齡人玩,一般不要制止。可以在一旁靜觀事態的發展,有時候吵鬧一會兒就繼續玩去了,家長就無需理會。如果爭吵比較激烈,甚至有動手的傾向,那麼要把孩子帶走。不管是孩子自己處理好了,還是事態升級了,家長過後都要了解實情的來龍去脈,幫助孩子分析是自己的行為不得當,還是別人的行為不合適。讓孩子建立起不卑不亢的交友原則。

  • 4 # 如玥之珩

    首先要弄清楚原因,那種:你大,就該讓著小的,或者單方面責備某一個孩子的做法,都是不妥的。

    其次,要弄清楚衝突是僅限於語言上的,還是有肢體衝突,小孩子動手不輕重,只要沒有傷,其它的都是小事情。我曾親眼看到一個熊孩子把別一個孩子從滑梯上推下來,不管是誰的理,受傷害是誰也代替不了的。

    最後,教育孩子,遠離熊孩子。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很熊的熊家長,這類家長,自己孩子沾便宜還行,一吃虧就發瘋,遇到這類所謂強勢的熊孩子,能躲多遠躲多遠。

  • 5 # 壯仔媽寶

    1.家長要想觀望。在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家長不要第一時間就出門幫忙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旁觀望,看看事態的發展,也許孩子可以自己解決,如果家長總是第一時間就出手幫忙解決,孩子就會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2.發現孩子處理不了時,家長要引導。這裡的引導不是干涉,不是幫忙,而是幫助孩子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衝突的方法。

    3.藉機教育。這個時候是很好的教育契機,讓孩子明白下次出現類似情況應該怎麼辦為好。

  • 6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小孩子之間的打鬧也分很多種,說實話,作為家長也作為一個旁觀者,最應該做的是保持警惕性,嚴守中立。

    我和妹妹的童年時代,大多數時候的衝突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如果有爸爸媽媽出來干涉,任意偏袒某一方,那麼勢必會引起另一個人的不快。特別是要求“姐姐必須讓著妹妹”這樣的想法,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魔咒。非常討厭聽到這種所謂的調解,其實也並不是希望他們偏袒我,只是別用這樣的一句話就否定了我的一切。

    當然,如果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傷害,這種情況恐怕是坐不住了,必須上前制止。並且安撫好自己的寶貝,請那個傷害他的孩子道歉。必要的時候,找到對方家長,請家長自行教育。

  • 7 # violet0221

    孩子交往間的衝突,不同年齡,性質和緣由不同,需要區別對待。

    總的來說,如果沒有安全問題,家長在現場儘量少插手。事後,如果孩子很困擾,或者家長感覺是比較大的問題,那麼可以和孩子溝通,根據具體情況引導。

    6歲以下孩子間的衝突,常常不是大人所想象的那樣。比如,他們說,我和你不是好朋友了,或許只表示他們此刻不想一起玩。兩個孩子玩,說不帶第三個孩子,或者只是因為他們交往能力有限,只能處理兩人關係,無法應對多人關係。所以,家長儘量中性地去看待,不要總覺得自己孩子被欺負了。

    媽媽不會總在身邊,比如上幼兒園後,應該教會孩子自己解決朋友間的矛盾和衝突。

    家長平時要多幫孩子發展語言能力,豐富交往中的表達。這個可以做到很詳細,比如,教他拒絕別人時如何比較禮貌地表達。孩子們在遇到衝突時,會表達,可以幫他們很大忙,他們可以嘗試用語言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動手打或放棄。

    另外,家長應該隨時就具體事件,告訴孩子一些交往中的大原則。比如,朋友間應該互相尊重,要平等,等等。

  • 8 # 凌兒媽媽

    我家的孩子已經上二年級了,所以一般情況下,我會讓她自己處理,除非她向我求助,我才會替她分析,引導她解決。

    而家裡孩子比較多,有時候玩著玩著就會起衝突。而爸爸為了照顧其他孩子的情緒,經常不分青紅皂白的說自己的孩子。這是我不贊成的。

    比如女兒跟表姐妹在房間看電視,小表弟非要轉檯看別的。幾個女孩子自然不同意,表弟就哭鬧,爸爸非要說是他們幾個欺負表弟一個,再說女兒做為主人應該要讓他一下。

    其實我不贊成這樣的處理方式,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溝通,也可以協助她們定規則並遵守規則。比如說誰先看多久,接著輪到另外一個去看,只要都遵守規則,矛盾不就解決了嗎?我不贊成大讓小的,主人讓客人。當然要讓的話得是孩子心甘情願讓的,如果孩子也特別想看,而且是她們早就看一半的,這樣的讓太為難孩子了。而且這樣大家都有情緒,也不利於他們的交往。

    所以在孩子發生衝突時,家長可以引導,可以協助定規則,解決矛盾,但是不要急著去批評任何一個孩子。

  • 9 # 湘137693173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中國的家長一般有以下五種表現,並引發5種與之對應的結果。

      1、如果孩子沒有“吃虧”就裝作沒看見,如果孩子“吃虧”就立刻衝上去教訓對方(即使對方是小孩子),給自己的孩子“報仇”、“解恨”。

      對應結果:你會漸漸發現孩子身邊的玩伴越來越少,甚至沒有孩子願意和自己的孩子玩。

      2、站在孩子旁邊“支招”。

      對應結果:家長只要在,孩子一般不會“受欺負”,但只要家長不在,孩子就不知所措,左顧右盼尋求支援。

      3、做“裁判”斷定誰對誰錯,給孩子講道理,讓錯的孩子給對的孩子道歉。

      對應結果:孩子有時非常不配合,拒不認錯、寧死不屈;有時打過人後馬上承認錯誤,“媽媽我錯了,媽媽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打人了。”態度誠懇,但是轉眼又犯。

      4、不干預,只要孩子不危害自己和他人,直到“問題解決”,若孩子又開始一起玩,或者不理彼此,事情過去就過去了。

      對應結果:家長認為自己的做法就是在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利於經驗的總結與知識的獲取。

      5、教育孩子別惹事,遇到壞孩子要躲著走。

      對應結果:它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受氣包”,千方百計避開外界威脅,沒有了面對外來攻擊的信心,一旦面臨危險,就會不知所措,依賴大人,害怕報復,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究竟哪種方式好?有沒有更可取的呢?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家長首先應該學會等待。當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時,除非有危險,家長不要過早干預,而是細心在一旁觀察。當衝突結束後,應該要求孩子彙報衝突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軀體和心理感受,不用懲罰動手打架的孩子,但要告訴孩子用“動手”解決問題的利和弊,並鼓勵孩子以後遇到類似衝突時,如何更“高明”一些,如何不傷害自己和好夥伴。這種做法之所以比以上四種家長慣常的方式更可取,是因為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多了等待觀察、描述經過和總結反思三個過程。

      等待觀察:父母給自己留下了觀察的時間,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不是衝動地判定打人的孩子就是錯的。

      描述經過:父母引導孩子首先描述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覺察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在描述衝突經過時,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記憶力,留意衝突雙方語言行為方面的細節;最後鼓勵孩子把事件描述得完整、連貫、富有感染力,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透過描述,還有助於孩子消除憤怒、平復心情,使孩子更容易從雙方的角度審視事件。

      總結反思:讓孩子在父母的啟發下進行反思總結,例如今天我們透過“動手”解決問題,這種方式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我喜歡這種方式嗎?這種方式適合我麼?以後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從而提高孩子的思考水平。

  • 10 # 糯米麻麻Coco

    孩子玩耍的時候跟小朋友發生衝突和矛盾都很正常。我覺得家長看見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在旁邊靜觀其變。看看孩子怎麼處理。這也是鍛鍊孩子處理問題的很好機會。小孩子之間的矛盾,無非就是你搶了我的玩具,我推了你一下。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物品或者領地而發生的衝突。完全沒有心眼不好,故意打人搗亂的意思。

    所以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去幹預,而是看交給孩子,看看孩子們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本來孩子之間的能解決的,大人一摻合進入性質就變味了。所以媽媽們還是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處理。

  • 11 # 瞄到喵小姐的貓

    孩子之間起衝突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家長應該保持旁觀者的心態,保持中立的態度,然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處理。

    孩子如果還小,沒有自主意識,那麼孩子之間打架,家長應該先把孩子拉開,避免孩子受到傷害,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不知輕重,也不懂得保護自己,很容易受傷,家長應該先穩住孩子情緒,聆聽孩子的對話,一般來說這個年紀的孩子的家長都會寸步不離跟著孩子,對於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家長都會有個底,那麼就保持公正的態度,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

    孩子如果已經長大了,比如已經上小學了,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已經明白什麼是是非對錯,也有基本的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那麼家長就不應該干預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自己的事情,家長要做的就是共情,然後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給建議。

    最忌諱的是孩子之間鬧矛盾,家長一起摻和,還幫孩子一起打架,這種家長本身就沒有做好榜樣,非常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

  • 12 # 櫻桃故事書

    在看到孩子起衝突的時候,要制止。

    詢問起衝突的事由,告訴孩子,暴力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把事情鬧大。

    一般來說,小孩子起衝突。雙方都會有過錯。只是一個先一個後,一個多一個少。

    把孩子各拉到一邊,說出各自錯在的地方。理性的和孩子就事件進行溝通。先動手的孩子要告訴他,不管發生什麼事,你先動手打人就是不對,這種暴力行為只會加重事情而不會解決。打從來都不是解決事情的辦法,特別是男孩子,在這方面要給他做一個正確的指向。被迫動手的孩子,雖然他先打了你,他錯在先,但是你也不應該打他,你應該學會下次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告訴家長或者告訴老師,而不是他打我,那麼我也打他。我們大人都聽說過一個道理,就是一個逃跑了五十步計程車兵嘲笑一個跑了百步計程車兵,跑五十步和一百步有什麼不同,一樣都是現場上的逃兵,步數不一樣,實質性質都相同。然後,讓孩子學會道歉,學會原諒,握手言和。事情解決了應該學會放下,而不是在心裡默默的記上一筆賬。

    拒絕暴力,讓小孩學會和平共處,大人當然也不要一心帶著維護小孩的心理,孰是孰非,心裡要清楚,正面看待事情,從而把事情化大為小。教導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時候,正確的處理方式。

  • 13 # 雨中的承諾2016

    首先要穩定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過度的安慰或者衝著孩子大喊大叫,甚至直接找到老師評理。心平氣和地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根據孩子的講述然後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家長一定要意識到,孩子現在遇到的問題都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段。家長可以幫他分析“欺負他人”的利弊——在別人眼中,他自己的形象其實也受到了損傷。如果不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否還有其他方法?面對倔強的孩子,一定的懲罰也未嘗不可,讓他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 14 # 冉冉囡囡

    大人之間還會起衝突何況是孩子與孩子之間呢?

    孩子與小朋友在嬉戲玩耍中難免會起衝突,如果孩子與同齡的孩子玩耍中起了衝突,只要不是動起手來,我都會在一邊靜靜的觀看,讓孩子自己處理,一次我家女兒在和小朋友在戶外嬉戲,由於意見不一致,起了衝突,我就靜靜的在一邊觀看女兒是怎麼處理的,明明想玩躲貓貓,女兒想玩過家家,敏敏說玩什麼也行,這是女兒和小朋友明明由於意見不一致起了爭議,這時女兒想出一個辦法咋們先玩過家家在玩躲貓貓行吧,這是他們三個開心的玩到一起,有時候大人不要小看孩子遇事的處理能力,多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遇事讓孩子自己判斷

  • 15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大部分的家長都比較喜歡“護犢子”,保護孩子並避免他受到外來衝擊,其實,家長不要過度擔心孩子化解衝突的能力,小朋友的“自愈”能力還是很強的。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會有很大不同,想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也會有差異。所以,對於孩子之間的衝突,大人還是要學會適當放手,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這對他們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父母要分清衝突的性質。如果衝突沒有觸及實質,沒有碰到原則和底線,那麼,家長就給予孩子自主權,讓他們自己處理衝突;如果一方明顯有過錯,當孩子向自己求助或是孩子明顯受到欺負時,家長要“該出手時就出手”,彰顯自己對孩子的保護權;如果孩子年齡較小,需要家長協助化解,那麼,家長可以給予引導。具有自我意識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一旁“靜觀其變”,在孩子處理後再以建議的方式與孩子探討,但更多的是鼓勵,更少的是批評和強制。

    讓我們把孩子處理衝突的能力轉變為成長的機會,透過不斷歷練積累經驗、豐富自我。

  • 16 # 堯媽成長記

    孩子之間起衝突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就屬於家常便飯。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之間起起衝突的時候,家長不要過於計較熟對熟過,最主要的還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平穩過來的時候,再問清是因為什麼原因也就是說:

    首先要傾聽孩子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其次等孩子的情緒平穩了再處理因為什麼起衝突;

    最後安撫孩子受傷的心靈,引導孩子,讓孩子平常心面對,並接受事實!

  • 17 # jingjing2013

    當孩子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或與同伴發生矛盾時, 家長不宜過多介入,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解決

    孩子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時,家長應該提供支援,並加以引導和啟發。

    例如,孩子在思考買什麼禮物送給同桌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 回憶同桌平時喜歡什麼東西、需要什麼東西,或者跟孩子 一起動手製作小手工(賀卡、摺紙等)。

    當孩子遇到人際矛盾的進修,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這樣除了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擔煩惱,還能跟孩子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提供處理矛盾小建議。

    例如,由於同桌沒有徵得息怕同意就使用自己的蠟筆,孩子很生氣。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是不是同桌當時很著急借用等,或者同桌一時忘記詢問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桌,開誠佈公地談一談。

    當孩子遇到人際交往問題、鬧矛盾時,家長不要自己直接出面找老師、對方那個孩子或孩子家長,而應該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商量和處理,並讓孩子逐漸學會自己處理。根據具體的情況家長可採取不販處理方式,包括父母只提供意見,讓孩子獨立處理、跟老師商和藉助老師的力量。

  • 18 # 宸宸媽and豆豆爸

    所有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到欺負和傷害的時候,內心都是不淡定的,本能的想幫自己孩子,只是理智讓我們思考,孩子們的正常交際應該讓他們自己解決,比如玩鬧中的磕磕碰碰,小打小鬧,他們其實很快就會和好的。

    但是,如果有的孩子是惡意的傷害,並且明顯比自己孩子年齡大,或者自己孩子明顯處於弱勢,就需要出面干預一下了。

  • 19 # 靈犀呀咿呀

    通常,我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繼續做我之前正在做的事,就這麼不遠不近的看著,主要是確保孩子們的安全。孩子們之間起衝突,是正常的,並且對他們今後的人際交往都是有益處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是在這種接觸過程中,衝突過程中,不斷練習形成的!父母要放下心中的焦慮和恐懼,不要怕孩子受欺負,也不要把自己對社會的認知投射給孩子,孩子們所有的經驗都是自己體驗來的才寶貴!

    如果我們用成年人的力量解決了孩子們之間的衝突,雖然能得到一時的和平,但是卻阻礙了孩子們社交能力的形成!

  • 20 # 寶媽ouou

    其實如果孩子之間的衝突沒有安全問題,家長在現場儘量少插手。如果發生衝突事後,孩子很困擾,或者家長感覺是比較大的問題,那麼就可以和孩子溝通,根據具體情況引導了。

    4歲以下孩子間的衝突,常常不是大人所想象的那樣。比如,小孩子之間不小心推到了對方,並不是因為孩子是故意的,而是孩子不知道用語言正確的去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所以,家長儘量中性地去看待,不要總覺得自己孩子被欺負了。做為家長平時要多幫孩子發展語言能力,豐富交往中的表達。孩子們在遇到衝突時,會表達,可以幫他們很大忙,他們可以嘗試用語言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動手打或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不殺魏延任由其篡位,姜維輔佐魏延能否戰勝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