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hzp小小鵬

    書法,最開始練習的當然是針對每個筆畫和每個字,就是一個程式化的練習,熟能生巧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需要的是一個正確的方法,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

    那麼書法後期,需要追求一種境界,一種風格,那麼單單隻有手上功夫是遠遠不夠的。古往今來,一個合格的書法家,一定是滿腹詩書,對古典文學、唐詩宋詞等有深入研究的人,從他們的字中不僅可以看到文人的氣息,而且可以看到他們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所以一位成熟的書法家,需要內在的一種修養,幾十年的人生歷練,才能達到人書合一。

  • 22 # 趙國俊書法詩文

    “書法一開始寫的是字,都最後寫的是人生。”這句話很有哲理。高度概括了書寫者透過書法這個載體反映的人生歷程。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人們常說的“字如其人”。

    書法藝術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並賦予追求它的人虛靜、篤恭、至思、養性,可謂是生命和人格的綜合體現。

      書寫者從人生開始接觸書法,在學字的初期,透過臨帖仔細揣摩前人所書寫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寫的是一個個形態差異的漢字。等逐漸領會筆法,掌握了書法的基本要領,開始進行書法創作創新時,必定會在筆端融入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感悟體會。因為書法就是反映書寫著的情志、才學、閱歷,為了印證這一點,下面介紹三位書法大家幫助大家理解。

         首先我們把目光放在唐朝,看看歷史上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生平是否與其書法風格吻合。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書法家。他出身貧困,開元中進士,由於秉性剛直,為奸相楊國忠所不容。安史之亂時,顏獨守平原郡,他首舉義旗,被推為十七郡盟主,抵抗叛軍。平亂後,入京,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後、奉旨到叛軍李希烈行營進行安撫,正氣凜然,勸其歸順,被叛軍殺害,屈死賊手,享年76歲。一代名臣、巨星殞落,天動容,人皆悲。他的一生,是壯麗的一生。可謂鐵骨錚錚,忠烈千古,為後人敬仰。

        顏真卿從小熱愛書法藝術,青年時,兩度辭官從師於草聖張旭,苦學書法,在深研“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在魏晉及初唐書法的基礎上,融人篆、草用筆方法,變方為圓,結字開闊。在書法上開創一代新風,成為繼王羲之後的第二顆最亮的書法藝術之星,王以行書絕,顏以楷書蓋世。

    顏真卿的楷書,不求小處的巧妙,字形寬綽豐滿,拙筆中,內涵雄偉、秀麗,橫畫勁瘦,左右豎畫略向內彎成環抱之勢,撇捺粗壯,與橫畫形成鮮明的對比,波磔的起收有隸書的蠶頭雁尾之勢,佈局茂密凝重,筆飽墨酣,完全突破了初唐楷書的規範,而暗合古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鳳格,把唐楷推上藝術的頂峰。同時顏真卿把雄偉豪壯的氣勢融人楷書,又極其貼合時代風格。

       顏真卿的書法藝術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50歲之前,以繼承傳統為主,特點為清雄堅韌,代表作為《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50至60歲之間是顏書的成熟期,創立嶄新的顏體,特點為開闊雄渾,代表作有《鮮于氏離堆記》、《顏勤禮碑》等。在這一時期的《祭侄稿》有“天下第二行書”的美譽,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齊名,其實《祭侄稿》無法之法,真率天然,遠勝《蘭亭序》。60歲以後是顏真卿書法藝術的臻妙絕頂的時期,《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以及《裴將軍詩》就是其晚期的登峰之作。

    從這裡我們看出,顏真卿的書法藝術歷程與其生平高度契合。他的書法寫的就是人生。

    其次,我們再把眼光放在宋朝,看看歷史上著名書法家蘇軾的生平是否與其書法風格吻合。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屢屢失意,使他把投身於“經世”“救民”的積極入世精神轉變為一種“逐客”“閒人”的閒適樂觀生活態度。但是他沒有忘記國家現實、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嘆“人生如夢”和命運的虛幻易變。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思想上以儒家為本,又博採佛道之長,從儒釋道中提煉自己的人生觀,處順境時不嬌惰逸樂,處逆境中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我們看看他的書法作品,蘇軾《眉陽奉候帖》,是今存蘇軾年輕時的作品,與《奉喧帖》均書於嘉右四年(1059年),即蘇軾居母喪期滿那一年,是年蘇軾22歲。《眉陽奉候帖》為行草書體,筆法圓轉流動,字型清秀,筆法勁爽。與其初出茅廬,進士及第意氣風發人生吻合。

    蘇軾的一幅書法作品《治平帖》,是蘇軾30幾歲書寫的,屬於信札,主要內容是介紹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這副書法作品筆法精細,字型遒媚,是蘇軾書法作品中難得的精品。此時蘇軾人生步入黃金時期,春風得意。

    蘇軾中年代表作《黃州寒食帖》,此貼為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其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在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巖起伏,氣勢不凡又一氣呵成,達到一種書寫完美的境界。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而此時的蘇軾人生坎坷,步入官場失落階段。

    蘇軾晚年《江上帖》又稱《邂逅帖》,是現存蘇軾書法的最後一件作品,書於他臨終前三個月的那天,即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此帖為蘇軾書與故友杜孟堅的信札,言故友時隔八年,江上重逢,“懷仰世契,感悵不已”的慨嘆。其書如宋吳正仲跋中所言,為“筆勢欹傾,而神氣橫溢”。《江上帖》用筆雄健,用墨渾厚,結字精美,章法自然諧和,表現出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但此帖筆跡時見顫動,已出垂暮老態,這正是他所帶的老病之態,更增添了它的情感衝擊和魅力。

    從這裡我們看出,蘇軾的書法藝術歷程與其生平高度契合。他的書法寫的也是人生。

      再者,我們再把眼光放明末清初在宋朝,看看歷史上著名書法家傅山的生平是否與其書法風格吻合。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自覺繼承道家學派的思想文化。他對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泰初有無”、“隱而不隱”等命題,都作了認真的研究與闡發,對道家傳統思想作了發展,常以老莊之徒自居。

    傅山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傅山的草書圈眼多,繁而不亂,於鬱勃渾脫之中,又有逸巖之態”。著有《霜紅龕集》等。他是著名的道家學者,哲學、醫學、內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

    綜觀傅山一生行事作風與思想主張,可見他本質上是一個道家人物的性情:為人為學本於真性真情、自由自在,反對權威主義教條主義身為道家思想傳承者的傅山,無論在學術和學術思想上,傅山的學問文章,都追蹤當時的進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時,他的思想帶有強烈的進步傾向。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書出顏真卿,並總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經驗。他的字畫均滲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氣節,流溢著愛國主義的氣息,在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博得後人的高度讚賞。傅山在他的著作和書面題款上,也經常署名為公之它,亦作公他,又號石頭、石道人、石老人、嗇廬、隨厲、六持、丹崖子、丹崖翁、濁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傅僑山、松僑老人、僑公、太原僑、朱衣道人、酒道人、酒肉道人,或徑稱居士、傅道士、傅道人、傅子,又稱老櫱禪、還陽真人、真山、僑黃真山、五峰道人、龍池聞道下士、觀化翁、觀花翁、橘翁、大笑下士、西北之西北老人。用現代的話說,傅山也許算得上世界上“筆名”最多的作家之一吧,而這些筆名又無不體現了這座“奇峰”的經歷、思想和性格。也正體現了他的人生歷程。

    從這裡我們看出,傅山的書法藝術歷程與其生平高度契合。他的書法寫的更是人生。

          綜上所述,我們能更加深刻領會“字如其人”含義,作為普通的書法愛好者,我們雖然沒有顏真卿、蘇軾、傅山這些著名人物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感悟,但即使平凡,我們也應積極面對人生,讓自己的平凡的人生過的充實有意義,我們的書法作品也將會體現出積極的姿態,激勵人、鼓舞人!

     下面分別是顏真卿、蘇軾和傅山的書法作品

     

  • 23 # 闡幽墨堂

    中國書法的根基

    唐孫過庭《書譜》:“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天文:是日月星辰天體在宇宙間的分佈執行等現象;時變:是時間順序的變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禮教文化;化成天下:教化和治理天下。易之八卦是線的簡單組合形式,是以陰陽為根基。而書法的形質、情性可以說是受胎於八卦。唐張懷瓘曾說:“卦象者,文字之祖”。近代文字學家唐蘭:“八卦的一畫和文字的一畫,很難區別,所以即使它們本身不是文字,也常被認為是文字所取材的一種現象”。八卦中任何一畫,非陰即陽。陰則虛,則柔;陽則實,則剛。《易,繫辭下》:“剛柔相推,變在其中。”奠基在這兩極對立上的書法,虛實,剛柔之論;遲速,枯潤之談。都是陰陽關係的體現,無處不滲透《易》的精神和表現。

    相傳伏羲畫八卦,始於乾卦三畫之第一畫。乾為天,故有一畫開天之說。宋陸游:“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羲皇一畫時”。《易傳,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故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孫過庭的“儀形不極”,“感會無方”是要求書家用筆的遲速、濃燥、曲直、隱顯、行藏以及心與手、形質與情性、繼承與發展要向這一目標奮鬥。

    《書譜》:“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孫過庭看來,書法筆畫為五材。即點為金、橫為土、豎為木、撇為火、捺為水之陰陽五行。互為相生相剋,繁衍生息。“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儀形不極”;“大道至簡”。用易之一“簡易,不易,變易”的精神,高度概括“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一畫開天”才是元趙孟頫的“千古不易”的筆法。

    把一張宣紙平鋪於案,稱其為無極,濡墨落筆成一點,瞬間無極變太極。《易傳,繫辭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任何筆畫文字都是點的延長線。東漢蔡邕《九勢》:“夫書肇如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太極圖形中有一條陰陽變化的S曲線,一條被全世界公認的藝術線。書法筆畫在書寫過程中,都遵循著“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筆勢往來”的原則。以橫畫為例,是一個橫的S曲線,豎畫是豎的S曲線。把捺畫歸於橫畫類,用手背方向的力,右行屬陰;撇畫歸於豎畫類,用手心方向的力,左行屬陽。點起筆無論在何種位置上都屬右行,為陰。就成就一點成一筆之規,一字之規,終篇之準。陰陽變化,陰陽的轉換,就是書法書寫運動的基本大法。

    清人劉熙載《書概》:“凡書,下筆多起於一點,即所謂‘側’也,故‘側’之一法,足統餘法”。又說:“畫有陰陽,如橫則上面為陽,下面為陰;豎則左面為陽,右面為陰。唯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如同古人測日,把毛筆直立於紙面,根椐漢字的筆序,移動筆桿,會產生上推,下拖,左送,右拉四方向的力。毛筆具有尖、圓、齊、健的四種德性。尖寫圓,齊寫扁,健起伏。其鋒端隨陰陽運動產生的自然勢能,書寫出漢字的點畫形質。

    右手執筆和掌控毛筆的自然原因。自然會先左後右,先上後下,左輕右重,左高右低,左縮右伸。至於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先外後內,先中間後兩邊,則屬需掌握的漢字書寫筆序的基本規律。用筆生結構,乃是“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莊子曰:“目擊道存”。漢字書法演變:篆,隸,真,行,草。歷代書家輩出,姿態更是迥異。唯陰陽之道,千古不易。《書譜》:“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豈可“強名為體,共習分割槽”。陰陽大法的“自強不息”,造就中國書法的生生不息。

    黃帝《陰符經》:“觀天道,執天行,盡矣”。書法的書寫過程也是如此。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書法更是筆鋒在腕力作用下,做周天執行中的上下左右運動,即“擺撥似驚雷掣電”中,呈現王義之的“來去之則,反覆往還之法”。

    劉熙載《書概》:“書能筆筆其本分,不稱閃避取巧,便是極詣”。

    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況書之為妙”。是“博究始終之理”。

    《書譜》:“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書法之妙全在用筆,用筆之妙全在用鋒。入筆筆畫呈現的露、側、藏、搭承,行筆過程的中鋒、裹轉、折轉、衂勒、提連,收筆後的折、回、出、殺、抽、頓回、駐翻、環踢的用筆,是“旁通點畫之情”而練成的用筆技能或稱技巧,是用筆和結構的對立統一。

    書法是在繼承的“易”,“道”這個中華文化基因的基礎上,掌握規律,“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規矩闇於胸襟”而形成的自然書寫習慣。才能書寫出立體美、力度美、節奏美等適合於中國人的審美取向的書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終極目地是回到“夫書肇如自然”這顆初心上來。書法的創新、創造、發展都基於豐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沒有了根基,根基扎的不深的書法,不應該稱其為中國書法。

  • 24 # 大盛書法

    我認為書法是人生一種最好的選擇,研習它是為了增加自身愛好,修身養性,愉悅陶情,書法讓人心馳神往。書法人生,其實就是書寫人生!

    首先,俗話說: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字能代表著其性格特點和心理,用字如人生來概括也不過分。一個人從出生、學習、出社會、工作、退休到死亡,一路走來,走過多少滄桑,走過多少艱辛,走過多少挫折。在書寫的過程中,去領會漢字的美,去演示這種美,會提高你的審美情趣,其影響是深刻的,受其薰陶,在思想上,形為舉止打下磨滅不掉的烙印,也決定在人生道路上的取捨,影響佔百分之五十以上。

    其次,社會的現實在不斷影響和改造著原有的烙印。學書法如同學走路,第一步很艱難,但只要跨出第一步,以後的步伐就能運用自如了。書法中常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就是藝術從人生中吸取了養料,來揭示其自身成長的規律。

    看過作品,再看這個人的時候,最好的讚美就是: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字,是另一個自己,字裡藏著一個人的滄桑,字裡帶著一個人的情感,字裡凝聚著一個人的品位與靈魂。

    再次,學習書法一是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二是寫得一手好字也是很風光的一件事。像張鐵林、陳道明、唐國強、徐靜蕾等這些資深演員,在業餘時間堅持練字,久而久之成了娛樂圈的書法家,也是在書寫人生。古人說,字如其人,做人為先。只有人做得正、做得真,他的字才經得起考驗、經得起品味。字讓人貴,人也讓字貴。

    最後,書法藝術中,講究筆墨濃淡的變化、字形的變化、字型大小的變化等。人生也如此,人的一生中,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唯有變化,激情才能不滅,書法藝術雖然高於生活,但終究是源於生活,因而書法藝術中蘊含著書法家們豐富的人生經驗。

    所以說,書法開始寫的是字,最後寫的是人生經歷,沒有坎坷不平的人是寫不好書法的。

  • 25 # 一笑貫長天

    說人生有點籠統,書法最終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美學修養與文化素質!

    我們書法人也不能迴避書法的初始就是寫字,書法是從寫字來的,所以,書法的初始確確實實是寫字!可是,如果你把書法的終端理解成寫字,那可是大錯特錯了!

    書法只有上升為她那種獨特的審美境界之後,才可以稱為書法,不然,你的所謂書法真的與寫字不二。

    書法有審美,有境界,好的書法能在你的眼睛切入的初始就能牢牢地抓住你的眼光,那在於書法能把靜的觀感引領成動感,而且是跌宕起伏的動感,讓你的眼睛隨著他的動感去感受一種愉悅,即使是不懂書法的人,也會感到那種新奇的存在,這就是書法的魅力!

    書法有文化的特質,因為書法的主體就是文化,更何況高階的書法能將書法與文化契合,其中妙絕之處,讓你閱讀書法的時候,會感受到書寫者當時的情緒波動!就像一個歌者在歌唱時能否帶著感情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VIVO憑什麼打敗雷軍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