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烏騅歷史小課堂
-
22 # 古往今來幾多愁
秦朝滅亡時,原先那支老秦人的百萬大軍去哪了?一看就知道了,不過就是這麼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那支當初老秦人引以為傲的所向披靡的百萬大軍,在秦朝滅亡的時候去哪了呢?我們看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我們看一下長城兵團,按照當時秦修長城和防範匈奴的需要,約莫有二十萬駐軍,只不過在和項羽聯軍遭遇的鉅鹿之戰裡,這些秦兵怕是都灰飛煙滅了。
再者我們看一下章邯的部隊,雖然一開始時章邯大軍是由囚犯組成,但後期也逐步替換成秦軍的主力部隊了,畢竟原先的囚徒多為六國人民,純由他們組成的部隊難以讓人放心,這些新舊部隊在和項羽大戰數場後跟隨章邯投降,沒曾想全部被坑殺於新安,這次坑殺也有近二十萬人。
最有名的同時也是人數最多的大軍就屬南征軍團了,比較客觀的推算,這支部隊約有五十萬人,由屠睢、任囂、趙佗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百越推進,先後征服了浙江東部、江西南部和湖南南部以及廣東、廣西等地。
可真正的戰場沒有歷史上的這麼輕描淡寫,百越人民雖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而且他們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也是屢敗秦軍,百越人民甚至鑽入密林中,跟秦軍玩起了“游擊戰”。幾年仗打下來,秦軍少說也埋下了二十萬忠魂,連主將屠睢也戰死了。
後來,南征軍團在趙佗的帶領下,建立了南越國。建國之後,秦軍又和當地民眾爆發了零星小戰役數十場,也折耗了不少人,加上疫病不斷和悄悄放下武器逃亡的軍士,在秦即將滅亡時,南征軍團滿打滿算還有十餘萬人,還要壓制約莫三四十萬的百越民眾,所以中原大地上項羽和劉邦大顯神威時,趙佗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
23 # 拂心莫停手
秦朝在統一中原之後,就把兵力的部署重點分散在了南方和北方。
第一:駐守河套地區由蒙恬率領的30萬精兵,據此抵禦匈奴,平時就是監督長城的建設。
第二:章邯率領的驪山刑徒軍團負責驪山皇陵建築的兵團,可以說沒有什麼戰鬥力。
第三:保衛咸陽的是蘇角,李由等,駐紮在咸陽有衛尉軍、中尉軍、都尉軍三支軍隊。衛尉軍是負責宮廷的近衛精銳,只有一萬。中尉軍則是護衛咸陽的近衛精銳,約兩萬人。而都尉軍的職責,就是保證咸陽外圍地區的安寧,十萬人左右。
第四:趙佗率領的南方軍團,負責開闢南境的大軍,不過這隻軍中並沒有在秦朝收到攻擊時火速回防。
而在秦朝即將滅亡之時他們都下場確實也令人唏噓,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首先我們說第一隻秦軍,蒙恬率領的鎮守北域的秦軍精兵,簡單的說,這隻軍隊後期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戰鬥力,在主將蒙恬冤死之後,群龍無首,精兵卻無良將,而且在章邯大敗項羽之後,章邯退往潼關後補充了這隻軍隊再戰,又敗。不得已率領殘部退入咸陽。
第二說章邯的驪山刑徒軍團,據史料記載,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秦帝國當時主要用於平定關東內亂的是章邯率領的驪山刑徒軍團,可以說這個軍隊的戰鬥力確實是有待商榷的。
而後項羽急攻秦軍,虜王離,不久章邯被迫降楚。自此,秦軍主力軍全部消失。
第三,蘇角,李由等,駐紮在咸陽有衛尉軍、中尉軍、都尉軍三支軍隊,在項羽手中還全軍覆沒。
重點說一下第四:趙佗的南下軍團。 秦統一秦帝國動用了舉國之力,以三大政策全力以赴開發嶺南。 第一大政策,大規模修建了楊越新道,穿越五嶺險難直達嶺南; 第二大政策,動用軍力大規模開鑿了靈渠,連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使軍糧輜重能以當時最小的代價輸送嶺南; 第三大政策,向嶺南移民三十萬,其中有未婚女子15000人或3萬人,以為帝國主力大軍在當地實施後援的力量。由於這次大移民,才有了“嶺南大軍五十萬”之說。實際上,這50萬開進嶺南的中原人,是一支軍民合體的巨大的開發力量,而不是單純的軍隊。此時的趙佗,正是這“50萬大軍”的骨幹之一。 趙佗走上歷史舞臺,是從擔任帝國嶺南大軍統帥開始的。 正在嶺南大軍全力整肅地方之際,秦始皇驟然病逝了。當此之時,趙佗的方略決斷,事實上將深遠地影響著嶺南文明的歷史命運,也必然地決定著南進軍民的群體命運。但是趙佗做了一個讓他流傳千古的事:他沒有舉兵! 此後十餘年,趙佗在嶺南實行仿效秦制的變法,使嶺南文明大大跨上了一個歷史臺階。《漢書•高祖本紀》載:“粵人之俗,好相攻擊。前時,秦徙中原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會天下誅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原人以故不耗減,粵人相攻擊之俗益至,俱賴其力。”也就是說,在趙佗自立的年代裡,中原南下軍民的人口非但沒有減少,而且成功遏制了百粵部族的相互殘殺。無疑,這是開拓嶺南文明的偉大歷史貢獻。 其實趙佗真的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了。同時趙佗也真的是開創了嶺南文明的首座豐碑。
-
24 # 華夏論壇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亡齊國,結束了至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戰火紛飛使華夏大地真正意義上的形成了一統,山東六國煙消雲散,秦國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所向披靡的秦軍卻在不到20年內分崩離析不知所蹤,下面請聽我慢慢分析。
秦朝原為西戎為周天子養馬的一小國實力不濟經常為中原之國所取笑,但秦之先祖勵志東出,尤其是至秦孝公贏渠梁時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大為提升,到秦王嬴政時其奮六世之餘烈先後滅亡山東六國,其依靠的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虎狼之軍(秦軍)秦軍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強盛之軍亦然有敗亡之時,這是歷史的自然規律,
秦始皇在位時,北邊匈奴南下牧馬,嬴政手一揮30萬精銳由大將蒙恬領軍浩浩蕩蕩奔向漠北與匈奴一戰,蒙恬不負秦始皇重託將匈奴打得十餘年不敢南下牧馬,再後來秦始皇命令蒙恬修築長城,這支三十萬的秦軍便組成長城軍團負責鎮守秦帝國北疆和修築長城之職,另一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南邊的百越部族躁動(一說是當年越國遺患),於是秦始皇調動50萬秦軍由大將屠睢,任囂,趙佗等率軍南征,先後征服江浙以南福建兩廣等大片土地,但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中由於戰爭,糧草運送艱難,水土不服再加上百越人的襲擾數十萬秦軍幾乎損失殆盡,秦始皇大怒再次徵發數十萬囚徒及正規部隊前往嶺南,歷經艱辛萬苦終於平定百越,,兩線作戰的因素下秦帝國可調動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再加上秦始皇為了開發兩廣,一聲令下南征秦軍就地駐紮沒有皇帝命令不得返京,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後趙高聯合李斯篡改嬴政遺留的詔書賜死扶蘇害死蒙恬擁立胡亥為帝,然後趙高又設計腰斬李斯牢牢的控制住大權,大秦帝國在這對昏君奸臣的統治下分崩離析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大澤鄉起義席捲全國六國貴族趁機出兵意圖復國,在農民起義席捲全國後趙高胡亥終於慌了,由於之前秦軍兩線作戰還要分兵駐守六國故地和京城,根本就沒有多餘兵力可調,於是章邯建議釋放刑徒組建東征軍隊,在章邯的撮合下由20萬刑徒和少數正規部隊組成的大秦刑徒軍浩浩蕩蕩的東征,在征戰過程中秦軍再次發揮過人的戰鬥力將農民起義扼殺於搖籃,又在定陶大敗楚軍斬殺威望極高的項梁,蒙恬死後長城軍團由大秦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接替,在接到南下的命令後這支軍隊分兵南下鎮壓農民起義,后王離軍團和章邯軍團會師於鉅鹿,項羽為為其叔父報仇率領數萬楚軍破釜沉舟殺向秦軍,此戰應證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美談,鉅鹿一戰王離軍團全軍覆沒,章邯軍團元氣大傷,不久後被迫向項羽投降慘遭項羽坑殺,秦軍兩大主力損失殆盡,另一方面的南征軍團卻按兵不動,有說是接到秦皇命令無論中原發生什麼動亂都不得北上,再者秦二世的統治讓秦帝國分崩離析混亂不堪不得民心,於是南征軍團大將趙佗拆毀北進之道路率領大軍按兵不動,南征秦軍漸漸的與當地部落融合,數年後趙佗稱帝建立南越國,數十年後南越國被漢所滅亡,“再回到之前秦軍兩大主力滅亡後秦朝已經無軍可戰,咸陽城內人心惶惶,劉邦率領大軍攻破武關後數萬留守咸陽的秦軍不戰而降,所向披靡的百萬秦軍煙消雲散,
劉邦進入咸陽後廢除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得到了三秦百姓的支援,三秦子弟痛恨項羽坑殺降楚之秦軍的行為紛紛加入劉邦陣營與項軍一戰,數年後劉邦建立大漢王朝自此三秦之軍轉變為漢軍繼續傳承下去,百萬秦軍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
25 # 三度扯歷史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百萬軍隊,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族。
這並非誇張,更不是吹牛。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去世之後,胡亥二世手握重兵只是用了趙高這樣的人,所以導致了整個王朝的覆滅。
其實,這鍋真不能背在胡亥的頭上。
任何一個朝代的覆滅,都是有原因的。
強大如秦朝,其實也是如此。所不同的就是,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能夠壓制住各地暴露出的問題,能夠以在當時看來最快的速度和手段進行解決,而胡亥二世的時候,手忙腳亂,自然是加速了整個秦王朝的覆滅。
一、秦朝滅亡的時候百萬軍隊去哪裡了?簡單總結來說,秦朝滅亡時候整體的國力雖然並不衰弱,但是在各個諸侯、附屬國的折騰下,已經疲憊不堪。
但秦始皇一統六國的百萬軍隊,到哪裡去了呢?
為什麼不拉出來與叛軍決一死戰呢?
這也是我剛說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百萬軍隊,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族的原因。
看看當時的版圖和今天的版圖,中華民族是個多民族國家,秦朝時期,其實也是如此。
但事實是,四大古國文明中,只有中國儲存至今。
我所認為的秦朝百萬軍隊的影響至今還在的原因有兩個:
1.加強了中央集權化,率先進入到了封建社會,使得後世的中國發展迅速,也為後續的發展積蓄了一定的資本。
比如唐宋時期,唐朝的GDP一度引領全球,甚至佔到了全世界GDP的30%;宋朝時期,雖說崇文尚武,但事實是宋朝是個文化大爆炸的時期,各行各業的精細化分工合作模式,初現端倪,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可以預見工業革命不會是現在德國爆發。
就連後面的明清時期,鄭和七下西洋、諸國稱臣,也是榮耀的象徵。而清朝時期大家可能覺著已經國力衰微了,但並不然。從一個比較恥辱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來)鴉片戰爭賠款和圓明園被燒。要知道當時賠款可是一分一釐不少的給了人家,而圓明園被燒更是損失巨大。
雖然是恥辱史,但是也能夠看得出來,當時的經歷、民生如何。
說這些的原因,追根溯源,其實就是當時秦始皇百萬軍隊一掃六國為封建社會的建制、孵化、打造、開創積蓄了初始資本。
2.向匈奴、百越、海南屯兵,以兵養權
如果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應該明白,秦始皇時期,除了內鬥一掃六國之外,比較大的幾個事件是:和匈奴決戰、向百越開戰,另外,派駐二十萬大軍到海南去,直接駐紮在那裡。
駐紮這件事,在百越也幹過,在山海關附近也幹過。
也許秦始皇當時的想法是禦敵於千里之外,時刻防範。
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妙招。
仔細看看中國版圖,你就應該明白,如果有強敵來犯,其實就三個方向,一個是西北方向、東北方向,還有一個就是南越方向,最後一個就是海南的原始居民。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秦始皇當時的這步棋,實在是太妙了,就是放到現如今來說,“感化”的軍事意義也非常的明顯,並且有用。
那麼,現在知道秦軍百萬都去哪裡了嗎?
秦始皇嚴令他們駐守邊疆,永世不得回來。
甚至有一種說法,至今還有百越、海南等地的人,說自己是老秦人。
二、後來都什麼下場?其實類似的傳說很多,比如這些人駐守邊關,直接變成了當地人。
比如上面的傳說,有人聲稱自己就是老秦人的後代。
也有傳說當時的百萬雄獅聽到秦國滅亡之後,立馬就地解散,跑了。
還有說當時的將領帶著這些人跑路了,有一本網路小說就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述的。
正兒八經來說,第一種說法的可能性非常大。
駐守邊關,往往而言在秦朝滅亡之後,基本就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一份子,久而久之,可能為了活命,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這些所謂的秦軍,慢慢變成了當地人。
但是,不可置疑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
確實史書上記載的秦滅六國時的百萬軍隊到秦滅亡時都沒有出現,這個原因有二:
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華夏大地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片狼藉,為了國家建設,秦始皇解散了很多軍隊遣送回家大搞生產。因為當時修築長城和始皇陵耗用人力巨大,所以李斯想出一個主意,將戰爭中做出貢獻的兵士們遣送回家種地,而原本六國內種地的人徵去修長城修皇陵,這是軍隊人數減少的原因;
二.秦始皇統一後北方有匈奴南邊有蠻族,邊疆不穩,所以分別派遣了蒙恬帶三十萬軍隊北上,派王翦父子帶六十萬軍隊南下拓荒。而且秦始皇曾擲下嚴令邊關一天不安寧軍隊就永遠不能撤回。
所以最後項羽等人滅亡秦國時那百萬大軍全都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