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史春秋

    北宋軍事不振是有多重因素造成的,這口鍋不能由宋太祖一人背。

    一、宋太祖得國的方式對北宋形成重文輕武國策有重要影響

    眾所周知,趙匡胤是透過兵變代周自立的,而且唐末以來武將割據自立的屢次上演,這使得即位後趙匡胤不得不想辦法抑制武將的權力。

    他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一大批武將實權,大大強化中央集權。

    但是宋太祖時期,天下還未平定,他很多時候還是依靠武將的。

    二、宋太宗北伐失敗開始“抑武將、興文教”,重文輕武國策完全形成

    宋代重文輕武國策完全成型於宋太宗時期。

    宋太宗繼位後,滅北漢,出幽雲十六州外天下大定。後來他兩次北伐但是都以失敗告終,使得他開始思考治國方略。

    天下基本一統,武將的地位自然下降,而且他的銳意北伐主動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努力失敗,在武功上再無進步空間,他自己開始轉向文治。

    古代衡量一個帝王功績的就是文治武功。

    在武功上,宋太宗滅北漢是大功一件,想進一步收復北伐卻是失敗,難以寸進。武功上他是無法和兄長趙匡胤平後蜀、滅南唐等相比的。

    宋太宗是需要證明自己的,畢竟他的繼位方式是由爭議的,他只能在文治上下功夫,大開科舉,編修典籍。

    重文輕武在他統治時期最終成型。

    三、北宋有優越的“祖宗觀”,將“祖宗之制”神聖化、僵化而難以改革

    由於北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人有著極為優越的本朝觀,認為本朝的一切都是好的,先帝的政策自然也是好的,將他們神聖化,變成不可更改的“祖宗之制”。

    從宋仁宗時開始,太祖、太宗和真宗就被稱為“三聖”,史官編寫了大量的他們的“聖政”事蹟,後代都跟著他們的制度走,久而久之形成了因循苟安的政治風氣。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喊出“三不足”,便有“祖宗不足法”,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最終宋代還是在“法祖宗”的道路上走下去,難以改變早已侵入骨子裡的重文輕武的既定政策。

    北宋總體上軍事不振,除了初期統治者的態度政策外,那些士大夫的影響也是重要的原因。因為一切政策都是統治者與士大夫共同制定的,龐大計程車大夫集團最終也蛻變成政策的衛道者。

  • 2 # 小龍女5505

    趙匡胤作為北宋開國之君,又是他的重文輕武猜疑打壓武將,才最終導致了宋朝國富軍不強,屢屢被遼、西夏、金所侵略,而最終滅亡。他有不可推卸之責,也是他的重大過失。

  • 3 # 歷史趣訪談

    宋太祖趙匡胤導致了宋朝富而不強?!我分幾部分來說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點,亂世風雲撥迷霧。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那時候戰局混亂、民不聊生。在這個風雲莫測,草根上位的時代後期,出現了一個影響趙匡胤一生的人物,“雕青天子”郭威。

    郭威何許人也?冷不丁一提,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說到“黃袍加身”大家肯定如雷貫耳。沒錯,“黃袍加身”乃是郭威首創,趙匡胤就是學的他,他可以說是趙匡胤的“師父”了。郭威是市井草根出身,靠著一身本事混到了後漢掌握兵權的大將軍,後來後漢皇帝覺得他權利太大,想要奪回兵權之時,毅然發動政變“黃袍加身”,排除阻礙、上位登基,建立了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周朝,史稱後周。

    而這時的趙匡胤正在給郭威當小弟,郭威這一手“黃袍加身”當真是讓趙匡胤吃了一驚,嗯?!原來還有這種操作。全程參與和目睹了“師父”的上位史,老趙似乎發現了新大陸,這對他以後的政治軍事生涯有很大的啟發。

    第二點,一朝兵變披黃袍。

    後周可能註定是一個短命的朝代,短短十年就經歷了三代皇帝。到了第三代皇帝,年僅七歲的周恭帝上位之時。而這時的趙匡胤,已經靠著自己的才能逐漸掌握兵權、積聚了自己的實力。 胸懷大志的趙匡胤正在等待一個時機,可以結束紛爭、建功立業的時機。

    如此,這個機會來了。公元960年,大年初一,為應對“遼國和北漢要攻打周國的傳聞”,朝廷急命趙匡胤帶兵前往邊境,趙匡胤在帶兵行軍至途中,在手下將士的擁護下,發動了那場歷史上著名的“陳橋驛兵變”。進而也學著他“師父”郭威,照樣來了一手“黃袍加身”,並順利返回京師登上皇位,結束了混亂的“五代十國”,建立了歷史上又一個,某種程度上大一統的政權宋朝!

    第三點,把酒慶功釋兵權。

    那麼建立宋朝之後,局勢穩定之後,擺在趙匡胤面前的一個問題是什麼?

    沒錯,還是“黃袍加身”,這是老趙心裡的疙瘩。 老趙想了,我“師父”郭威“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我也是如此,雖然我相信我這幫兄弟,可……萬一我那些手下的手下再給我那些手下披上黃袍(有點亂,請自行理清,冷漠臉),後果不堪設想啊。可是我又不想效仿前人,隨便找理由殺了我那些過命的弟兄,唉……有什麼兩全其美的方法?思來想去,老趙下定決心,不如請這幫老弟兄喝酒吧,酒桌上好說話啊。這不,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老趙把憋在心裡的苦衷委婉的告訴了眾弟兄。眾弟兄也是明白人,紛紛表態不敢造反。最終,老趙許給了眾兄弟榮華富貴,並在這“愉快”的氛圍裡解除了手下的兵權,嗯,咳咳,至少我們老趙是愉快的。

    第四點,發展經濟強皇權。

    為了發展經濟民生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建立很多新的有效制度。

    其一、權利互相制約的制度。樞密院和三衙兩個部門分別掌管軍權和軍令,互相牽制制約,這樣就不會讓其中一方做大。

    其二,兵力互相制約的政策。全國兵力分給中央和地方一人一半,而地方兵力又分散到各地,這樣地方想造反就很困難,中央軍想造反又有地方軍鉗制,有效預防了內部作亂。

    其三,官兵定期換防的制度。全國官兵定期換防,防止在一個地方紮根,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圈子”,防止“做大做強”。

    其四,鼓勵發展經濟的政策。為了發展經濟、鼓勵農業生產,趙匡胤減少了賦稅,並調取人才專門治理了經常氾濫的黃河,為百姓搞發展搞農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總結: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經濟,更是把兵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國家穩定了,百姓安穩了,國家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而相對應的軍事實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這也導致周邊的幾個國家,對這個戰鬥力較弱但又肥的流油的獵物虎視眈眈。

  • 4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個國家的開國之君的治國策略的確會影響國家命運,但如果此後能出現千古一帝(如,漢武帝)改變也不是沒可能可惜宋朝沒有自太祖開國一代比一代文弱!

    自杯酒釋兵權以來雖說忠君愛國理念深入人心但唐末以來內鬥不斷,誰都知道實力才是王道,所以太祖開始全力打造一個文官為核心的統治集團(曾有人諫言一百個文人貪汙也比不上一個武將造反給國家的傷害大)。

    第一,擴大科舉規模,完善科舉制度,採取糊名制,文官制度宋朝時達到巔峰。

    第二,改革軍事制度,改為過去有軍人鎮守的邊疆該為文官鎮守,實行三年一輪換,延續至今。

    第三,收縮個地方權利,加強中央集權,

    趙匡胤透過一系列改革打造出來一個緊密的文官體系但影響也逐漸顯露

    太祖之後文官集團逐漸把持軍政大權,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弱,經濟實力空前發展,文官不喜歡打仗,武將受制於文官,軍事無法有效發揮,遇到遼,金,蒙這些軍事集團結果可想而知!

  • 5 # 雁77

    不是趙匡胤直接造成的,但他制定的制度是一部分的原因,後代的操作也是一部分的原因。宋朝總的方針是抑武崇文,經不斷的加強,使武將地位低下,民間尚文不尚武,根本不可能有優秀軍事人才。

    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兵驕將悍,中央不能制強藩,藩鎮不能制驕兵,城頭變幻大王旗,兵脅將,將弒主,五代十國,一片混亂。宋有苦於此,視藩鎮、武將如臥榻之虎,採取一系列措施抑制武將、收回兵權是現實選擇。杯酒釋兵權,解除高階將領的威脅,再在地方進行分權,使其不能獨大。軍隊也是收歸中央,禁軍數量龐大。

    宋朝先想到的是對武將的防範和打壓,以保皇位穩固,名將狄青蓋世之功,出將入相之位,也遭文官欺侮,後期飽受防範和猜忌,鬱鬱而終,由此而知,武將建功立業是不可能的,越有功越有理由被猜忌。

    宋朝文臣武將地位之高低差別是不可想象的,有此為證:虞允文采石磯之戰,為使軍隊拼死作戰,情急之下說收武將為乾兒子,武將感激涕零,立馬打了雞血似的,以拼死殺敵為回報。

  • 6 # TonyDeng

    漢人戰鬥力下降是從東漢開始的,不是北宋的問題。總有人覺得唐朝是漢人的天下,但事實上不是,唐朝的武功,是胡人造就的,而且一旦胡人不受控制,唐朝漢人根本無法鎮壓,結果是大半時期處於亂世,直至五代十國,反而是宋朝才是較純粹的漢人政權,卻撐了三百年。

  • 7 # 中庸之道需修煉

    和趙匡胤有關係。

    宋朝靠的就是兵變起家。所以對武將亂拳打死老師傅這一套是很防備的。

    重文輕武就是國策了。

    高官都是文臣做。武將地位普遍低下。

    趙匡胤在這一點上,是有主觀意願的。

    只是沒想到,最後造反的人確實防住了,但是外部敵人就撿便宜了。

  • 8 # 凌煙閣論史

    當然不能這麼說。

    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倆搞政變奪得天下之後,怕別人也有樣學樣,就改革了。

    趙匡胤在制度上把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宰相管行政、三司管錢糧,樞密院管軍隊,皇帝居中總攬。具體到軍權上,又搞了不少措施:

    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

    兵將分離(將不知兵、並不知將);

    內外相維(中央與地方軍力平衡)。

    這個目的是防止武將造反、防止形成權臣。這個目的基本實現了,但是後果是軍事效率和效能大幅降低。

    到趙匡義繼位後,兩次伐遼失敗,心灰意冷,恰好發生了規模浩大的李順王小波起義,於是趙匡義就把工作重點轉向內部,於是“守內虛外”形成了。也就是說,對外部敵人消極防禦,對內部臣子和百姓要嚴防死守。

    除此之外,趙匡義還擔心臨時指派帶兵出征的將軍造反,怎麼辦?就又搞了一個“將從中御”。什麼意思?就是:趙匡義畫好了作戰的行軍佈陣圖紙,帶兵出征的將軍照著圖排兵佈陣,不得按照自己的意思來。照著陣圖做,敗了也問題不大;不照陣圖做,勝了也得到皇帝面前請罪。戰爭是最講究臨時發揮的,這種遙控將領的陣圖,怎麼能貼合戰場實際呢?前線還怎麼能打勝仗呢?

    好了,趙匡胤和趙匡義倆位把幾乎所有的模式都畫好了。後世的子孫又膽小怕事:那行了,咱們什麼事都按“祖制”辦吧。就這樣,從宋真宗開始、宋仁宗鞏固,宋朝的正式制度和所謂“祖制”就這麼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兩位開國皇帝能力和權威都在,軍事上這麼做也還可以,後面的皇帝可就不行嘍。他們都是在深宮中長大,哪裡懂得現實社會?更不用說軍事了。這種情況下再搞“將從中御”,結果可想而知啊。比如對西夏,那敗得慘不忍睹啊。

    宋朝後續皇帝的戰鬥意志也是極差的。比如1004年遼國來攻,宋真宗一聽說遼軍來了,就想棄都城逃跑,後來在寇準鼓勵之下硬著頭皮打了一仗,最後籤成了賠款的澶淵之盟。後面還有宋徽宗、宋高宗,一個個都是懼戰逃跑的能手。

    至此可以給出結論:

    趙匡胤的制度設計是為了防止權臣和軍閥篡權,趙匡義進一步把國力使用方向和軍人的主動權給扼殺了,而後續趙宋皇帝則墨守他倆定的成規,這些綜合到一起,才導致了宋朝國富軍不強的局面。

    如果給分割責任比例的話,趙匡胤佔30%、趙匡義佔40%、後續皇帝佔30%。

    正是趙匡義的“守內虛外、將從中御”等原則,徹底把宋的國力鎖在內部、把將領的主觀能動性鎖死了,所以趙匡義的責任最大。

    另外趙匡義的子孫們只知道墨守成規,不知進取,也是軍事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完)

  • 9 # 青春鼓手

    我認為是趙匡胤導致國富民不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作為宋朝的開國之君,也是後周時期的軍事將領,自然而然的知道軍事指揮權和國防的重要性。但是他這種重要性主要是體現在會不會被別人發生政變或者是兵變所推倒。基於這種考慮才會出現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二,隨著建國的伊始戰爭的結束,國內需要進行生產生活的恢復,用來減輕人民的徭役稅負,只有恢復經濟才能國家政權長久,也是對古代明君的學習。三,當時宋朝國內的矛盾不是戰爭的矛盾,而是對一種新文化新經濟的迫切需求的一種矛盾。所以致力於經濟的發展成了宋朝君主的主要側重點。四,還是對少數民族發展的忽視,造成了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錯誤,要知道宋朝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邊疆地區的貿易,隨著宋朝的富庶,也讓少數民族的領導們過分眼紅,最終宋朝敗在了重文輕武國富民不強上了。在崖山海戰後滅國。

  • 10 # 再言春秋

    受儒家思想中的君父思想,是後人在對前代,尤其是開國君主所制訂的制度進行改動時的最大阻力。所以,開國之君確實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朝代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作為一個開國者,制訂什麼樣的計劃,制訂什麼樣的國策,對於一個王朝的長久統治,統治環境都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

    當然,宋朝也不例外,只不過宋朝這種“國富軍不強”的局面,也並非是宋太祖一個人導致的。而且,從客觀上來講,宋朝是經濟發達,貿易發達,但宋朝的百姓生活並不比其他朝代強。所謂的國富是因為宋朝對政府官員的待遇要優於其他朝代,而這些人又是記錄歷史,傳播歷史的人,所以從他們的記錄中我們確實能夠感覺到宋朝的生活條件要強於別朝。但實際上,宋朝政府從宋太宗時代就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現象。

    那麼咱們再說第二點,軍不強。如果從版圖領域上看,以及從對外作戰中看宋朝或許會顯得相對較弱一些。可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並非是宋朝的軍隊弱於前朝,我們不要把統治者的軟弱,無辜的加在前線將士的身上。首先來說,宋朝有著冷兵器時代最強的步兵。其次,宋朝的武器在同時代來講要強於周邊國家。而且,宋朝的軍隊也有著他血性、勇猛的一面,並非像後人所想的戰鬥力羸弱。秦觀曾有過這樣一段話:

    臣以謂漢、唐之都必於周、雍,本朝之都必於梁而後可者,漢、唐以地為險,本朝以兵為險故也。

    我們從中或者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在秦觀的這段話中,他所表達的一個意思就是宋朝是因為作戰能力強才定都於開封的。還有一點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那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少數民族也在進步,他們的差距與漢民族在縮小。而到了宋朝,契丹、西夏這些一直困擾著北宋的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已經沒有太大差距了。換句話來說,宋朝的對手強於其他王朝,也是宋朝版圖無法擴張,顯得宋朝實力弱的原因。

    當然,宋朝除了這些客觀的因素外,它也確實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因素,使得宋朝不像其他朝代有強烈的擴張慾望。

    第一個原因就要從宋太祖說起,鑑於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勢力依靠武力就可以輕易的改朝換代。趙匡胤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首先,他杯酒釋兵權,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軍隊長官全部撤換。其次,他在兵制上進行了改革,宋朝是一個重中央而輕地方的朝代,宋朝軍隊最強戰鬥力是禁軍,那些邊關軍隊反而戰鬥力不足。隨之,他又在軍隊推行了“輪崗”制。一個軍隊長官不能長期指揮一支部隊,這就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極大的影響了戰鬥力。

    第二個是宋太宗時代的改革。宋太宗繼位初期,也曾有過主動的對外作戰,宋太祖時代一直沒有拿下來的北漢,就是太宗時代解決的。不僅如此,宋太宗還親自組織並領導了雍熙北伐,其目的就是奪回幽雲十六州。但隨著雍熙北伐的失敗,宋朝由之前的激進策略,改變為了後來的保守戰略。後人所說的宋朝“重文輕武”準確的來說就是從宋太宗時期徹底形成的。

    第三個就是宋真宗時代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可以說是一個屈辱的盟約,它的屈辱不在於賠款,而在於這是一場在有著獲勝條件下而簽訂的一個盟約,這是一個“不敗而敗”的盟約。這個盟約徹底的打擊了宋朝武將的積極性,也徹底摧毀了宋朝對外擴張的基動力。

    可以說宋朝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弱於任何時代,而之所以讓人覺得宋朝武力不足,我們不能將這些歸結於浴血奮戰的將士,完全是統治者一步步造成的。

  • 11 # 史海鉤沉

    這個責任不能完全歸結於趙匡胤身上,實際上,趙宋王朝之所以“重文抑武”,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都有責任。

    實際上,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是起因,“重文抑武”政策的真正形成卻是在宋太宗趙光義一朝。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

    說起趙匡胤這個人,確實很了不起,真可以說的上是一個文武全才,他在江湖上那是總瓢把子,在朝廷內部,那是總領一朝兵馬,所向披靡,也正因為此,才當上將軍僅僅數年,深受士兵愛戴的趙匡胤便得以黃袍加身,登基為帝。

    當然,相比較其他朝代皇帝打江山的來之不易,趙匡胤這皇帝位顯然就來的太輕鬆了,也正因為此,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後,對軍隊極其防備,不過趙匡胤比較仁慈,並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對開國功臣斬盡殺絕,而是“杯酒釋兵權”,演繹了一段歷史上有名的君臣佳話。

    宋太宗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棄武抑文

    宋太祖趙匡胤文武雙全,但宋太宗趙光義則相對偏文人一些。不過,任何君王,都是有開疆拓土之志的,趙光義也不例外,然而,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過程中,趙光義屢屢受挫,導致其逐漸對武力失去了興趣,轉而重視以文治國。

    大宋的開國皇帝們都是如此,更遑論後來的帝王們了。

    至此,“重文抑武”便成了趙宋王朝的一項基本國策。

  • 12 #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也不能這麼說。宋朝所謂的軍力不強,一個是因為沒有幽雲十六州之地,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北方防禦體系,這個是宋朝建立之初就不得不面對的先天缺陷。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唐末以及五代,藩鎮作亂成了家常便飯,宋太祖不得不防,不得不重文輕武,根本沒得選。

    沒有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致命的,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外敵鋒芒之下,無險可守,這筆賬,還得算在石敬瑭頭上。北宋對幽雲之地一直是耿耿於懷,宋太宗時期,還發動了收回幽雲十六州的軍事行動,只可惜,失敗了。但是,終北宋一朝,對於幽雲十六州,一直念念不忘,甚至無腦到了跟女真人合擊遼國以奪回幽雲十六州的地步。

    而重文輕武這個事,熟悉唐史和五代十國史的童鞋,就知道“輕武”是多有必要。那時候,軍隊已經到了“軍旅之士各知其將,而不識天子之惠”的地步,藩鎮作亂不可制,武人篡國輪番上演,就連宋太祖自己,也屬於武人篡國型別,他太明白武人作亂的危害了,所以立國以後,就積極尋求弱武之策,逐步打壓武將,以圖根除武人作亂的土壤,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而重文呢,也是體現了宋太祖企圖透過吏治、文治手段收拾天下混亂人心的決心。

    當然,對武人的壓制措施,隨著北宋後繼者的逐步加強和深化,還是帶來了副作用:武將素質極速下滑,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非正常軍隊狀態,也極大的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也讓秦漢以來的尚武風氣從此沒落。

    宋太祖是經歷過五代混亂局面的人,當初的重文輕武之策,也是防止武人作亂重演的最好辦法,是根據時下局勢的“對症下藥”,但是,隨著歷史發展,這一政策被不斷的深化和加強,逐步脫離了後續的歷史環境,成了僵化死板的鐐銬,拖累了北宋的國防軍事。再者,大宋在宋遼金時代這麼衰,也有子孫後代不爭氣的原因啊,尤其是是像宋徽宗這樣的敗家子,還有,宋處在遊牧民族大爆發的年代,對手一個比一個猛,也是夠倒黴的了,能抗到崖山之後,已經相當不錯了。

  • 13 # 北派說書人

    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建立了宋朝,接著趙匡胤便是南征北戰,稱帝之後便是打算繼續北伐,結果呢,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我們不管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但是我們卻能夠看出來,當年趙匡胤誓要奪取燕雲十六州是有原因的,畢竟歷代王朝,只要佔據燕雲十六州的話,便是死死的把握住了北境的關隘,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就很困難,可偏偏剛打下幾個州,趙匡胤便死了。

    燕雲十六州是個好地方,只要佔據這裡,相互間連成片,可拒強敵,向南可直衝中原腹地,向北可攻遊牧民族,可惜這一塊地方,卻讓契丹人給搶了,直接將北宋勢力範圍攆到了黃河以南。

    至於趙匡胤,則是生怕自己的江山怕被別人奪了,弄了個重武輕文,導致了朝廷當中,多數文官集團的肆無忌憚,他們做惡,軍隊買單。

    再次就是地理位置導致了宋朝一直處於戰略守勢的狀態,沒有良好的馬場,地處平原地區,北方唯有黃河這一道天塹。

    要說是趙匡胤導致了整個宋朝軟弱,那你就想多了。

  • 14 # 從此談古論金

    這是宋朝開國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造成的,因為好多有軍事才能將領被打發走了。完成國家不重視軍事的現象。導致後來人民有能力的都努力搞經濟,導致軍力和經濟發展不同步,造成這種現象。

  • 15 # 路鈺哲

    宋代軍事不強,不該只從宋本身找問題,也不能歸結於杯酒釋兵權。

    第一,唐代中國開始逐漸完善科舉制度,讀書做官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唐太宗好書,武則天好詩,李隆基就是藝術天才,所引領的風尚就是尚文,所以邊境地區大量使用胡人為將,漢人恥於當兵,導致安史之亂爆發。

    第二,府兵制在唐代逐漸瓦解,募兵制登上舞臺,募兵制讓軍隊更加專業,戰鬥力更強,但普通民眾不需要再強制服兵役,尚武之風衰退。

    第三,五代十國時期,軍人篡政頻繁,你方唱罷我登場,社會動盪不安,趙匡胤本人也是如此上位,所以防範武將是必然的,不然很容易導致五代時期悲劇重演,國家內鬥不斷,更加不利於對抗契丹。

    綜上所述,宋代能最初立國,避免五代覆轍就是因為削弱武將強化國家對軍隊的控制實現的。

    再次宋代軍事並不弱小,步兵陣法裝備都是頂尖的。但是要明白宋面對的敵人,都是有組織的遊牧國家,於匈奴突厥這種部落制度有本質區別。宋的弱還體現為先天不足,燕雲地區契丹控制經營多年,對宋並沒有認同感,河西地區被夏控制,宋攻打夏又被遼牽制,無法全力進攻,這點可以在遼即將滅亡,夏也幾乎被宋打敗看的出來。沒有遼的壓力,宋是能平定西夏的。然後就是開封的地形問題,不利於防守。所以宋的弱不是軍事弱,而是戰略上的先天不足。

    關於宋聯金滅遼,其實都是正確的戰略決策。遼金作戰期間,宋基本控制了河西,如果聯合金滅遼,則可以重新掌握燕雲地區,那麼東西兩大戰略地區重新回到中原,進可攻退可守。但宋的軍隊經過百年已經腐朽,執行力,戰鬥素質和決心太差,最終導致沒能取得燕雲,金國進入中原地區。

  • 16 # 世界史圖鑑

    北宋的軍事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也並非一個君王一句話就能決定的。而且對於宋朝而言,唐朝政策統治的失敗,對其的影響具有直接性。唐朝並未能成功的約束武將對政權的影響,從而導致安史之亂後的近百年時間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這是當時任何一個政治家包括統治者,應當思考和徹底解決的問題。

    從這一點上對於軍事問題的解決,對於武將地位的確定,宋朝確實是成功的。但是單一的解決了武將專權的這一問題,同時也導致了其他問題的出現,但這並不能全由宋太祖一人承擔。唐朝後100年的混亂以及唐朝滅亡以後近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使得成功登上皇位的趙匡胤不得不想辦法解決武將專權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趙匡胤做的堪稱國際典範,他以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手段解除了大批武將的實權強化中央集權,這是很不容易的,畢竟在當時宋太祖還沒有真正統一漢地。

    宋朝依然需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指揮者幫助穩定政權。而此時宋太宗也並沒有向之後我們所說的那樣重文輕武。隨後的宋太宗進行了自己的統一戰爭,在南部初步勝利的情況之下轉而北伐。北方的初期也是順利的,成功的滅掉了割據政權北漢,除了幽雲16州以外,基本天下已經盡歸其統治,但是隨後的北伐卻毫無意外的失敗了。因為契丹已經抓住了幽雲十六州的關鍵。北宋很難在這一個強大的鄰邦手中奪取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在兩次北伐而宣告失敗的宋太宗看來,治國方略確實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

    其實不單單是宋國,歷史上其他建立的封建王朝也都是如此,但凡天下基本穩定和統一,武將的地位就會自然而然的下降,而文官的地位也會隨之增長。畢竟打天下和坐天下絕不可能是同一撥人。宋朝並沒有完成統一,但是初期的北伐以及一系列的統一戰爭使得宋朝的政治出現了穩定的局面,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並沒有任何功績可言,與契丹就北方的軍事邊界線,也呈現了拉鋸和冷處理的態勢。在軍事行動這一問題上也不會出現進步空間,所以這對於統治者而言是必要轉而進行穩定政權的努力。

    再加上宋太宗自己的繼位本身就有爭議,如果北伐再一次接連失敗,勢必會謠言四起。為了自己對權力的掌控和對整個國政的穩定,他選擇了放棄北伐轉而將治理的重心放在國內。而且在宋朝統治初期,宋朝的軍事力量並不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軍事力量並不弱的概念,逐步成為統治階層的一廂情願。每當一個王朝開拓性不足的時候,保守派就會佔據朝堂主要地位,宋也是如此。

    保守勢力往往是文官集團,宋朝的政治民主化是封建王朝當中最高的,對於國政的實施和制定也不僅僅是由皇帝一人說了算。在北宋建立初期的一系列國政問題上,文官集團具有很大的發言權。尤其是在對外戰爭不斷失敗與北方契丹初步達成戰略軍事平衡以後,文官集團勢必要打壓領軍武將。這對於宋朝皇帝而言,也樂享其成。保守的文官總是以遵守祖製為由將宋代初期的戰略事實演變成切實可行的限制武將的方針政策上來。

    只要邊境無事,武將們就一直是傳統文官集團的批鬥物件,逐步形成了整個社會和朝堂上的苟且偷安的政治風氣。只要沒有外界的巨大軍事壓力,宋朝對軍事的重視程度,永遠被文官集團所壓制。曾經王安石變法時所喊出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使王安石從傳統的文官集團中脫離出來成為堅強的變法力量,但是最終這也被傳統的保守派官員無情的鎮壓下去。

  • 17 # 鐵木真165163663

    我想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五代十國時期取代後周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深有體會。因為五代十國的時期經常是地方軍閥強中央弱,地方有軍事實力的大將年,經常割據一方或者不聽中央調遣,五代十國短短50年當中換了幾十位皇帝,在南方地區換了五個朝代。趙匡胤為了讓宋朝長久江山穩固控制在趙氏家族的手裡。他也是總結前人的經驗。演出了一場歷史上最有名的大戲,杯酒釋兵權。不得不說,趙匡胤這個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個謀略家。為了達到王朝的穩固。宋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官監軍制度,讓地方的領兵將領無法控制所有兵權,讓他們無法動不動就對中央不滿?發動兵變。趙匡胤這招釜底抽筋的計謀,讓宋朝開始長治久安,不會再像以前五代十國那樣走馬燈似的,換皇帝輪流做。開創的大宋王朝300多年的基業。才有後來北宋滅亡逃到南方建立的南宋的本錢。不得不說,趙匡義是一個很英明神武的人物。不得不說,趙匡胤是一個很有遠見雄才大略的偉大政治家,有的人說他使用這招,讓大宋王朝從此走向了衰落,才有了後來的靖康之恥。我想說,某種制度都要經過探索實踐,才能總結經驗,不管趙匡胤設計的制度再怎麼好都有瑕疵?因為它實行重武輕文的政策。使北宋的文化程度達到空前的繁榮盛世,但是同時也削弱了武將帶兵的積極性。也給宋朝在軍事上帶來隱患,首先將領與兵的關係不是長期在一個軍隊裡磨鍊出來的,往往是臨時抱佛腳。將領調來調去,不會讓他長期領他手下的兵,所以一到打仗兵不認識主帥,主帥的號令往往得不到全面的貫徹,因為要有一段的磨合期才能做到將帥一氣呵成,所以士兵的戰鬥力嚴重下降。再加上軍營裡面有監軍制度,主帥往往要聽監軍的意見,沒辦法,做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種制度的設計,讓監軍與主帥互相車扯軸,戰爭的時候,互相推卸責任,無法讓宋朝的軍隊發揮應有的戰鬥力,但是文官統治制度下的大宋王朝再也沒有出現地方軍隊將領割據勢力,才有後來的大宋王朝300年基業。不得不說,趙匡胤這種設計制度有得必有失。但是最起碼能保證他們趙家的江山不輕易落入他人之手。

  • 18 # 六部

    趙匡胤是透過軍事政變而取代後周柴氏天下的,他當皇帝以後一直對他手下的大將不放心。所以他就貶低武將的地位透過文官集團來牽制武將,所以在兩宋時期武將都是按皇帝事先安排好的戰役戰術來打仗的,很難做到在戰場上隨機應變。

  • 19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趙宋王朝是太祖趙匡胤以後周點檢(最高軍事長官)的身份,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奪取的政權。從而結束了唐末五代時期的混亂局面。

    客觀的說,這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目標是要建立象唐朝那樣大一統的盛世王朝!這在他的先南後北的大戰略中己得到充分體現。

    三百多年的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飽受後人詬病和非議。但都算在趙匡胤頭上,確實有點屈。

    的確,杯酒釋兵權,使跟隨他的眾多高階軍事將領兵權被解除,目的是使武將擁兵政變登基的局面徹底被阻斷!

    但對武備絲毫沒有放鬆,更無輕視。因為天下一統離不開武力。他統一南方後,已準備北進收復燕雲十六州,恰在此時,卻發生了變故。

    他在宮中與弟弟趙光義夜飲時,"燭光斧影"的疑雲,趙匡胤莫名的死去。要知道他還不到五十歲,正值壯年。

    更奇怪的是,皇位上坐著的不是趙匡胤的兒子,而是其弟趙光義,千百年來,篡位的質疑聲一直沒有平息。

    趙光義在格局、胸襟、才能上和趙匡胤相差甚遠。

    重文輕武的國策應是在太宗、真宗父子兩代形成的。

    檀淵一役,雖勝卻嚇破了膽,從此再也沒有北進的勇氣。

    北部邊境近百年無戰事,武備更加鬆懈,金兵一過黃河,京城很快淪陷,靖康之恥成了宋人抹不去的夢魘!

  • 20 # 普通人yyyy66666

    也可以這麼說,因為趙匡胤他自己是武將,所以他覺得一個國家只要削弱武將的權利就可以包住自己的皇位,導致後來整個宋朝都是重文輕武,武將沒地位,所以宋朝文學家挺多的,還有主要發展經濟,開放外貿口岸,所以非常的富庶,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形式也是從宋朝開始的。但是他忘了雖然避免了武將奪權但是對於一個國家沒有了軍隊就會收到他國的侵虐,所以宋朝雖然富有但也是一個很軟弱無能的朝代,最終走向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w左右落地SUV,家用,空間要合適,安全性好點,有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