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張柬之等人為了唐中宗復位費盡心思,但其最終的結局也並不怎麼樣,雖說也不能算太悲催,卻也令人唏噓。張柬之雖說發動神龍之變,助中宗歸位有大功,但這種功在皇帝看來,也是一種大過,而且張柬之除惡務盡,最終傷及自身。
神龍之變以後,張柬之等五人因功皆被封王,卻又受到韋后與武三思等人的排壓,僅僅半年就被加“特進”之銜削去實權,而當時的張柬之也年事漸高,被一貶再貶,最終被貶到了廣東地區,沒多久就因憂憤而離世。張柬之最終的結局,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沒有除盡武氏;二是犯忌且高看了中宗,三是忽視了韋后。
神龍元年,聖母神皇武則天逐漸病重,張柬之等人聯合誅除了受到武則天寵信的張氏兄弟,帶兵進入集仙殿迫使武則天遜位,曾被廢為廬陵王的中宗李顯,在張柬之等人的支援之下重登帝位,武周消失,李唐重歸。雖然張柬之等人逼宮,使得武則天退下,但卻並沒有繼續將武氏一族剷除乾淨,尤其留下了武三思這個關鍵。
武三思乃是武則天的親侄兒,在武周時期就非常受寵,被封梁王還身居宰相之職,甚至還差點被武則天立儲。武三思與中宗的皇后韋氏有染,即便是武則天退下之後,武三思仍權傾朝野,深受中宗的寵信。張柬之雖然有大功,但對於武三思等武氏一族來說實在是如鯁在喉,而張柬之最大的錯也在於沒有徹底解決武氏的隱患。
中宗李顯是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唐朝首位被廢以及兩度登基的皇帝,李顯為人昏聵,也因為武則天的影響從小就非常怯弱,初次被廢時期,與其妻韋氏攜手與共,所以非常看重韋氏。雖然在張柬之等人的支援下再次登基為帝,但李顯這個皇帝沒有自己的主見,非常容易受到旁人的影響,尤其韋后與武三思。
神龍之變成功後,張柬之等就被封王,明升暗降失去了實權。武則天雖然退位,但中宗多年都很懼怕他這位強勢的母親,所以退位後中宗對待武則天仍舊畢恭畢敬,謹小慎微。而武三思與韋后向來勾連一處,耳根子軟的中宗非常聽信韋后與武三思的話,這兩人本身就視張柬之等為心腹之患,根本就容不下張等人繼續在朝堂之上。
當年的被廢經歷,使得李顯極其信任疼惜韋后,當然韋后卻在李顯頭上種草。武三思等暗中讓人寫韋后的穢語,把請求廢黜皇后的紙張散得到處都是,並將之誣給張柬之等人。李顯疼惜韋后,加上武三思等人添油加醋,使得李顯盛怒,本想殺之,卻因之前張柬之等有丹書鐵券而改成流放,而這一流就將張柬之流放到了千里之外的嶺南。
除此之外,張柬之家中的親眷,十六歲以上的也全部被流放到嶺南。而武三思等人覺得張柬之有功勳有能力,萬一將來被重新召回長安必然對自己不利,所以暗中向嶺南派了人準備除根。結果當時的張柬之已年逾八十,經過一番流放折騰,還沒等到武三思等人的動手就離開了人世,雖說淒涼但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張柬之等人為了唐中宗復位費盡心思,但其最終的結局也並不怎麼樣,雖說也不能算太悲催,卻也令人唏噓。張柬之雖說發動神龍之變,助中宗歸位有大功,但這種功在皇帝看來,也是一種大過,而且張柬之除惡務盡,最終傷及自身。
神龍之變以後,張柬之等五人因功皆被封王,卻又受到韋后與武三思等人的排壓,僅僅半年就被加“特進”之銜削去實權,而當時的張柬之也年事漸高,被一貶再貶,最終被貶到了廣東地區,沒多久就因憂憤而離世。張柬之最終的結局,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沒有除盡武氏;二是犯忌且高看了中宗,三是忽視了韋后。
神龍元年,聖母神皇武則天逐漸病重,張柬之等人聯合誅除了受到武則天寵信的張氏兄弟,帶兵進入集仙殿迫使武則天遜位,曾被廢為廬陵王的中宗李顯,在張柬之等人的支援之下重登帝位,武周消失,李唐重歸。雖然張柬之等人逼宮,使得武則天退下,但卻並沒有繼續將武氏一族剷除乾淨,尤其留下了武三思這個關鍵。
武三思乃是武則天的親侄兒,在武周時期就非常受寵,被封梁王還身居宰相之職,甚至還差點被武則天立儲。武三思與中宗的皇后韋氏有染,即便是武則天退下之後,武三思仍權傾朝野,深受中宗的寵信。張柬之雖然有大功,但對於武三思等武氏一族來說實在是如鯁在喉,而張柬之最大的錯也在於沒有徹底解決武氏的隱患。
中宗李顯是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唐朝首位被廢以及兩度登基的皇帝,李顯為人昏聵,也因為武則天的影響從小就非常怯弱,初次被廢時期,與其妻韋氏攜手與共,所以非常看重韋氏。雖然在張柬之等人的支援下再次登基為帝,但李顯這個皇帝沒有自己的主見,非常容易受到旁人的影響,尤其韋后與武三思。
神龍之變成功後,張柬之等就被封王,明升暗降失去了實權。武則天雖然退位,但中宗多年都很懼怕他這位強勢的母親,所以退位後中宗對待武則天仍舊畢恭畢敬,謹小慎微。而武三思與韋后向來勾連一處,耳根子軟的中宗非常聽信韋后與武三思的話,這兩人本身就視張柬之等為心腹之患,根本就容不下張等人繼續在朝堂之上。
當年的被廢經歷,使得李顯極其信任疼惜韋后,當然韋后卻在李顯頭上種草。武三思等暗中讓人寫韋后的穢語,把請求廢黜皇后的紙張散得到處都是,並將之誣給張柬之等人。李顯疼惜韋后,加上武三思等人添油加醋,使得李顯盛怒,本想殺之,卻因之前張柬之等有丹書鐵券而改成流放,而這一流就將張柬之流放到了千里之外的嶺南。
除此之外,張柬之家中的親眷,十六歲以上的也全部被流放到嶺南。而武三思等人覺得張柬之有功勳有能力,萬一將來被重新召回長安必然對自己不利,所以暗中向嶺南派了人準備除根。結果當時的張柬之已年逾八十,經過一番流放折騰,還沒等到武三思等人的動手就離開了人世,雖說淒涼但也算是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