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眾生

    朱高煦曾兩次謀反未成,仍被放過,被其侄子宣宗朱瞻基囚禁,已經對朱瞻基的皇位造不成任何威脅,但最後仍自己作死,實屬咎由自取;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為高陽郡王,後隨父親起兵靖難,累立戰功。成祖即位後,封為漢王,藩國雲南。他卻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謀取太子之位,縱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繼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卻在宣宗親征後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後與諸子相繼被殺。

    歷史相傳,朱高煦被囚禁後,宣宗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 2 # 小胖虎生活

    誠邀回答: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兒子,朱棣長對外講,我這個老二性格脾氣最像我,其實依著我們現在人的思維方式,喜歡誰就立誰為太子就好。但在那個時期倫理道德勝過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會有先立嫡在立長,在有就是老大朱高熾當太子多年,朱棣靖難在外打仗,家裡全是老大太子爺在監國治理,治國能力很強,還有就是他推行仁政,常言道,仁者無敵啊,這點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精緻。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有個好兒子,也就是大明朝的第四個皇帝,好皇孫朱瞻基。朱高熾登基以後,老二朱高煦跟老三趙王一起就密謀造反了,但是手段不夠高明,不是老大的對手,打著清君側的我名義要起兵,但是朱高熾直接把楊士奇送到了他跟前,自己吃了啞巴虧。朱瞻基還是非常有能力的,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孫子。朱高熾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病逝,這個時候他還在南京,接旨意回北京繼位,從南京最快的路線就是經山東進京,朱高煦在必經之路設兵埋伏,但朱瞻基早有防範,多走了五天經山西回京登基。這已經是這位漢王朱高煦第二次作死了,按照父親的要求善待朱家人,所以朱瞻基並沒有想要殺他,還在北京給他安排了專門的府邸,規格齊全,如果安心做自己的漢王也可以孑然一生。但是他不停的對外人造謠汙衊朱瞻基,朱瞻基生氣想要去找他談談,但是他還擺架子不理不會不領情,罵罵咧咧情緒還非常激動,朱瞻基生氣了,就命人將院子裡的大銅缸壓在他身上懲罰他,誰知這位漢王力大無窮直接把缸撐脫還舉起要砸向朱瞻基,這徹底惹怒了他,將多年壓抑的情緒爆發了出了,命令將大缸扣在朱高煦的身上然後大火燒,然後下令將漢王一家大小全部處死,這位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在自己多次的作死行為以後最終被燒到灰飛煙滅。 總結,如果朱高煦安生本分的去雲南就番,一生也會很圓滿,後代世襲漢王,朱瞻基也不會殺他。

  • 3 # 發現西安之美

    漢王一心想當皇上,當他反叛了幾次之後,徹底沒有了贏的希望,他開始要把朱瞻基搞臭。他要在歷史書上記錄上這一筆,他要激怒朱瞻基讓皇上殺了他,所以說漢王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他要是好好的安安分分的度完最後一聲也不至於早早的死掉

  • 4 # 濤說精彩歷史

    朱高煦被明宣宗殺死全家,純屬給鼻子上臉,自己作死。

    朱高煦中年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你說他多次逆上也就算了,最後謀反被抓,犯了一般皇帝必殺的大罪,仍被留住性命,暫時關押。

    朱瞻基好心親自看他(宣宗確為明朝少有的平和之君),給個機會;可他竟抓住機會出氣,絆倒皇帝,這不是火上澆油,自己作死嗎?

    據《國朝獻徵錄》記載,說謀反失敗的朱高煦被關在大牢。時間久了,朱瞻基想探視自己的叔叔,看看他有沒有悔意;左右相勸,皇帝不聽。

    到了大牢,朱瞻基盯著叔叔看了許久(熟視久之)。朱高煦要是識相,趕快跪倒磕頭,說自己錯了,放自己一條生路,畢竟皇帝不是說見就見的;可他竟然趁皇帝不注意,伸出一腳,將皇帝絆倒在地(勾上仆地),左右緊忙把皇帝扶起來。

    這還得了!脾氣再好的人也不能忍,何況九五之尊!

    朱瞻基命身旁武士抬來300斤的大銅缸,蓋住朱高煦(舁銅缸覆之),看你抗不抗命。可朱高煦鐵了心不服氣,用脖子身體頂著大缸,就要挪動(項負之,輒動)。

    (大銅缸)

    朱瞻基再命人將木炭放在缸上,堆成山一樣,朱高煦越難移動;然後宣宗命人將碳點著,不一會火越燒越烈,銅缸融化,朱高煦被活活燒死(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他的兒子們也並下令處死。

    不是皇帝不給叔叔面子,不是朱瞻基不給機會,純屬朱高煦自己給鼻子上臉,自己作死!

    《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其實整個明朝,朱瞻基都是一個非常平和、賢德的皇帝;和同樣性格和善的明仁宗,開創了永樂盛世後,又一個黃金時代——仁宣之治。

    諡法曰:善問周達曰宣;哲惠昭布曰宣……明宣宗同歷代好宣宗一樣,是個仁義、賢德皇帝:他任用賢臣,關心民間疾苦,改革行政,清除軍隊腐敗,繼續著永樂盛世的輝煌。

    (明仁宗,明宣宗開創了仁宣之治)

    我們再舉一個例,說說宣宗的好脾氣:

    說宣德中期,朱瞻基想親自出宮,慰問首輔楊士奇。夜裡面鼓響二次,楊士奇趕緊起來,穿上朝服迎接;只是他穿好衣服,聞著氤氳的香氣,卻找不到皇帝,只能不停地向北邊叩拜。朱瞻基則偷偷地倚著闌干看月亮,微笑地向楊士奇打招呼:“士奇,朕在這兒啊”(士奇,朕在此)。

    好一幕君臣和諧的景象,朱瞻基不愧一代賢君!

  • 5 # 炒米視角

    朱高煦在宣德元年8月起兵造反,實際上算是走火入魔,最後一搏了。因為此前謀劃多次,甚至和朱高熾奪嫡過程中,也一度佔過上風。

    可是現在朱高熾不但當了皇帝,而且死後,他的兒子朱瞻基又成了皇帝。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再搏一下,就不可能再有機會了。

    朱高煦起兵很有意思,本身實力不強,也就是山東都指揮靳榮、親信王斌、朱恆等人。他還想透過學朱棣的那套,以自己封地樂安州為大本營,奪取侄子的江山。

    可能是太深信朱棣的那套了,還不忘去勾結一下張玉的兒子張輔,以為這位英國公會看在他老爹和自己曾經靖難時建立的深厚友誼,當一把李景隆,給自己開個城門,做個內應。

    卻不曾想,先後被在山東老家守孝的御史李浚和不願做內應的張輔給秘密告發了,所以朱高煦的謀反就是一個笑話,毫無任何勝算。

    動兵必敗何必還堅持動兵?也就是說透過武力來奪取皇位,是朱高煦最失策的選擇。結果朱瞻基一親征,這個局也就實際上解了。

    即便朱高煦實際性地謀反了,但是朱瞻基並沒有殺朱高煦,只是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其實如果朱高煦徹底打消了謀反的念頭,很有可能會被朱瞻基再次原諒,朱高燧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朱瞻基去看望關在牢裡的朱高煦的時候,朱高煦作死地用腳絆了一下朱瞻基,讓朱瞻基摔個大馬趴。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朱高煦造反都沒判死,反而絆了一下朱瞻基就被殺了?

    其實這一絆,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那就是朱高煦不服氣,只要他不死,他永遠都不會服朱瞻基,更別說感恩了。

    如果留著朱高煦,朱瞻基就相當於給自己個自己的後代留了一個“定時炸彈”,只要一不留神,這個定時炸彈就可能爆炸。

    這就是為什麼在把朱高煦做成叫花雞之後,下令誅滅朱高煦兒子的原因所在。

  • 6 # 漫步史書

    朱高煦的迷之操作。其實可能很多人都會和我有一樣的想法,透過史料整理,從朱高煦一生的行為來看,他有不少所作所為讓人十分費解,按理來說,一個曾經被朱棣賞識的兒子,其行為絕對不至於如此荒誕不經,然而事實就是事實,無從讓人去揣度。朱高煦是朱棣第二子,由於長子朱高熾身負重任,因而朱棣在選擇教育上,給了三個兒子不同的教育方式。朱棣讓朱高熾同文臣親近,卻將老二、老三帶在身邊,由此也能看出朱棣的想法。或許在他心中認為,武功可以打天下,但是卻不能治天下,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文治武功兼備,這樣對大明王朝來說也有頗多益處。事實中,也是按照朱棣的預期發展的,然而由於人的好惡心思,朱棣越看二兒子朱高煦越順眼,看老大越來越不順眼,也差點引發了一波廢黜的風波,好在老大坐得穩,不然明朝的歷史都要改寫。理論上,被朱棣看重,朱高煦為人應該還有能力的,甚至有可能比朱棣更強,畢竟從小受到自己老子的影響。然而終永樂一朝,朱高煦的行為一直都很放肆,即便是後來被強令就藩以後,仍然不知道收斂。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位僅一個月,也撒手人寰,為了謀奪皇帝之位,朱高煦直接造反,結果仍然只是半吊子,當聽說侄子親自率軍的時候,直接投降。原本安安穩穩的過一生就好,偏要百般折騰,最終被扣在銅缸裡面燒死。所謂該老實的時候不老實,不該老實的時候老實了。朱高煦之所以輸,首先就是輸在性格上,過於急躁和暴力,行為上也不知道收斂,急於求成。事實上在永樂一朝,朱高煦一直都佔據上風,只要他能稍微收斂一些,暗中扶持自己的黨羽勢力,足以和太子當抗衡。然而朱高煦沒有,從始至終,我們也沒有看到,朝廷裡面有哪一個人支援朱高煦登基的。武將中雖然有不少人支援他,但也僅僅侷限於中下層軍官,至於上層軍官,更是一個也沒有,朱瞻基登基後,朱高煦寫信給張輔謀求內應,結果張輔連看也沒有看,就送到了朱瞻基手中。朱高煦自比唐太宗,事實上論在軍中的威望,朱高煦連唐太宗一根手指也比不上,更不要說當時朝廷話語權最大的內閣以及六部中,基本上都沒有朱高煦的人。因此朱高煦就藩以後,基本上就相當於是斬斷了對朝廷的耳目。老實一些也就罷了,可偏偏還不安分,說到底,還是那句話,性格最終決定命運。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不會。可以說朱高煦一直在作死之路上狂奔,從沒回過頭。但凡他有一點收手之意,朱瞻基都不會動他。

    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對朱高煦一直很好

    朱棣在位時,朱高煦一直在和朱高熾、朱瞻基作對,他們以防守為主,幾乎沒有什麼太大力度的反擊。

    而且,朱高熾一直很維護朱高煦,永樂十四年,朱棣得知朱高煦有十多樁違法之事,勃然大怒,把朱高煦囚禁了,準備廢為庶人。朱高熾苦苦哀求,朱棣才放過了朱高煦,誅殺其親信了事。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朱高熾繼位,朱高煦派兒子和心腹窺視京師,意圖謀反。朱高熾得知此訊息之後,不是派大軍去圍剿,而是召了朱高煦進京,推心置腹懇談一番,加其俸祿,賞賜許多寶物,並封他的兒子為世子,其餘兒子為郡王。

    這種善待,並沒有讓朱高煦放棄野心,只是還沒有等到他再有什麼行動,朱高熾就去世了。

    當時朱瞻基沒在京城,回京路上朱高煦設伏截殺,沒成功,朱瞻基回到北京登基為帝,他明知這有可能是二叔做的,卻並不追究,反而延續父親之前的做法,一再封賞朱高煦,對他的提出的意見很是重視,一一照辦。

    (朱高煦、朱高熾、朱高燧)

    但朱瞻基對朱高煦的百般優容,換回的是朱高煦直接起兵造反

    朱瞻基對朱高煦越好,他越覺得大侄子軟弱可欺,於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起兵造反了。

    可他沒想到的是,朱瞻基一邊對他好,另一邊從沒放鬆對他的警惕。朱高熾對朱高煦是真的仁義,但朱瞻基與其父不同,仁義之中還帶著防備,或者說,他是打算以“仁術”來對付朱高煦。

    如果朱高煦被感化,那麼什麼事兒都沒有,大家依然是骨肉至親;如果朱高煦執迷不悟,他也有雷霆手段在後面等著。

    況且,現在的情況和當年朱棣靖難時不同,那會兒天下皆知燕王受了委屈,建文帝不厚道;但現在人人都知道皇帝和先皇對漢王已經仁至義盡,不厚道的是漢王。

    換言之,民心在朱瞻基這邊。至於大臣們,從他們當年拼命保下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這件事情,就能看出他們有多尊崇正統,怎麼會放著名正言順的皇帝不要,去擁護一個藩王?

    如果這個皇帝像建文帝一樣無能,或者這個藩王像燕王一樣英明,也許他們還會猶豫一下。可擺在面前的事實是,朱瞻基是合格的君王,朱高煦並無突出才能。

    還發生過一件事,朱高煦想要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結果立刻就被告發了,因為人家根本就看不上他。

    所以朱高煦這場造反,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朱瞻基御駕親征,大軍壓城之下,朱高煦擔心被手下出賣,很快就出城投降了。

    此時朱瞻基也沒想著殺他,只是廢為庶人囚禁起來。然而朱高煦持續作死,並沒有半點懺悔的意思,在朱瞻基前去看他時伸腳一絆,把朱瞻基絆倒在地。這也說明,他是真沒把朱瞻基放在眼裡。雖然不怎麼聰明,但還挺剛烈的。

    朱瞻基顏面大失,新仇舊恨加在一起,怒火中燒忍無可忍,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兒子們也全都殺之。

    總之,朱瞻基不是聖人,不會沒有限度的容忍藩王,他已經給過朱高煦很多次機會,是朱高煦自己太作,才導致了這樣的結局。

  • 8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根據《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中的記載:“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

    曾經囂張的漢王朱高煦就這麼惹怒了朱瞻基,然後被活活烤死,實際上如果沒有這一出,他不但不會死,沒準還有機會放出去。

    明成祖朱棣這一脈只有三個兒子,雖然在儲君之位上爭鬥得比較激烈,但從明成祖和明仁宗的態度上來看,對朱高煦還是比較縱容和愛護的。

    朱棣明知道朱高煦不老實,有可能會造反,依舊給他親王護衛,最多就是趕出京城,幾次要懲治他也因為明仁宗朱高熾的求情,以及自己的不忍心沒有太多嚴懲。

    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對這個野心勃勃的弟弟也是以安撫為主,估計也是看在兄弟少的份上,不願意手足相殘。

    朱瞻基很清楚祖父和父親的態度,特別是立他為皇太孫的祖父朱棣的態度,他繼位後,也是秉承祖父和父親的行為,對朱高煦特別好,並不在意他曾經希望自己父子死:

    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所以朱瞻基不到特別憤怒或者朱高煦特別作死,是不會殺掉這個叔叔的。實際上,在朱高煦的叛亂被平定後,朱瞻基並沒有按照慣例把朱高煦直接殺死或發配都鳳陽囚禁,而是在北京找了個地方把他關起來。

    這麼做有擔心放在鳳陽不好看管的原因,也有不忍心讓朱高煦到鳳陽去吃苦的原因,去了鳳陽,那就是被看管的太監和官員隨意拿捏了,放在身邊,還可以時不時照顧下。

    朱瞻基能跑去看望朱高煦,就已經是證明他還記得情分,如果朱高煦的態度好,或許當時就給放出來,親王肯定不能做了,但做個普通人還是有機會的,運氣好一點,給個公爵的爵位,也能養老。

    結果當然是他自己作死,朱瞻基好心來看他這麼個廢人,他還要攻擊朱瞻基,這是謀殺皇帝啊,朱瞻基再好的脾氣也受不了,於是,朱高煦卒。朱瞻基的另外一個叔叔就很不錯,在朱瞻基平定朱高煦的叛亂後,馬上交出護衛,朱瞻基就讓這個同樣曾經對皇位虎視眈眈的三叔善終。

  • 9 # 明太宗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明君之中排的上前三的皇帝。在位期間,不動刀兵,善於納諫,嘔心瀝血,體恤百姓,和他爹朱高熾,共同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盛世”仁宣之治”,足以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幹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那就是殺了他的叔叔朱高全家。其實,朱瞻基之所以殺朱高全家,全因朱高作死。朱高犯下謀逆之罪(足以致死的罪),朱瞻基從頭到尾都不想殺他,將他打入大牢。可朱高身在牢中,不謝朱瞻基不殺之恩就算了,還敢對朱瞻基動手動腳。

    第一次作死

    朱高在造反之初,朱瞻基本來想和朱高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希望朱高好好的待在樂安城裡享福,對誰都好。可朱高絲毫不領朱瞻基的情,還放出狠話“我不會在這裡呆一輩子”,明顯是想造反了。朱瞻基知道朱高沒有悔改之意後,親自率軍出征。由於皇帝御駕親征,士氣很旺,剛到達樂安城下,就對樂安城進行猛攻,戰場上硝煙四起。打完第一場仗之後,將敕令射入城中,希望朱高能夠迷途知返。久經沙場的朱高被朱瞻基大軍的氣勢嚇到了,在戰爭打響的第二天,朱高灰溜溜的跑出城投降。

    在當時,幾乎所有大臣都勸朱瞻基殺了犯下謀逆之罪的朱高,可朱瞻基卻了回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將朱高打入大牢,希望他能回心轉意。

    第二次作死

    朱高在大牢之中時,朱瞻基一天突然想起了身在牢中的叔叔,便去看望一下叔叔。朱高絲毫不知悔改,不謝朱瞻基的不殺之恩就算了,還用腳將身為皇帝的朱瞻基踢倒在地。朱瞻基徹底怒了,派人用一個三百多斤的大缸,將朱高壓在缸中。可朱高的力氣實在是大,直接頂起了這三百多斤的大缸,左搖右擺的走著。

    這一次朱瞻基忍無可忍了,派人將大缸壓住,然後拉來煤炭,放在缸上,直接放火將朱高活活燒死在缸中,之後便下令殺了朱高全家。

    第一次朱高熙已經犯下足以致死的謀逆之罪了,朱瞻基網開一面,將朱高打入大牢。被打入大牢的朱高還不知悔改,竟然剛將堂堂一國之君踢倒在地,透過一次次的作死將自己送入地府。

  • 10 # 謝金澎

    朱高煦自己不努力找死,朱瞻基根本不會殺他,只會對他圈禁或者囚禁,如果他肯服軟,甚至能給他官做。

    朱高煦排行第二,高大威武,相貌堂堂。又因其腋下有龍鱗狀花紋,加之老大朱高熾生性敦厚,體胖多病,所以他一直有覬覦大位之心。

    即便是朱棣還在世的時候,他已經多次有奪嫡、不臣之心,朱棣原本要對其進行處置,都是朱高熾為他求情,這才不了了之。由於朱高煦常年跟隨朱棣征戰,手握兵權,這更加重了他要奪取天下的野心。

    朱棣過世,朱高熾繼位後,他便開始舉兵反叛,但是朱高熾一直以寬容來換取他的罷兵言和。於是他在三弟朱高燧的支援下更加囂張,出兵佔領濟南城。

    很快,朱高熾在當了八個月皇帝之後,便病重去世,朱瞻基繼承了皇位,立即整合力量,出動大軍、御駕親征。在朱瞻基御駕親征、大軍圍城時,朱高煦被震懾住了,他雖有心效仿朱棣靖難之役,打進北京城,活捉朱瞻基,但是沒有想到朱瞻基不是建文帝,不按套路出牌,居然還主動出擊,整合力量御駕親征。

    朱高煦迫於壓力,從地道出城投降,朱瞻基也就沒有進一步追究責任。只是將其囚禁了事,因為朱瞻基雖然有朱棣的果決但是也繼承了朱高熾的仁厚。朱瞻基一天想起了自己這個二叔,便去牢獄中探望他,誰知他不但不感恩,還破口大罵,在朱瞻基離開時,還故意把朱瞻基絆倒在地,弄了一個狗吃屎。

    朱瞻基這才忍無可忍,把他壓在銅鼎內活活的做成了燒烤。雖然死法慘烈,但也確實是朱高煦自找的。倘若換一個帝王,兵敗之時,早就將他全家殺盡了,哪裡還等得了那許久?

    原本他不作死,再認錯服軟,朱瞻基根本就不打算再追究他的造反重罪,而是讓他好好頤養天年的。

  • 11 # 史學達人

    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兒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是朱高熾的兒子。

    朱棣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朱高熾把皇位傳給了朱瞻基,等於朱高煦什麼都沒有撈著,他當然是十分的不滿的了。

    不滿的話,就會想著造反。朱高煦就是因為要造反走上了不歸之路的。

    說實話朱高煦若是不作死,朱瞻基肯定是不會殺他的,更不會殺他的全家。

    儘管說朱高煦一直想要造反,即使這個罪名被坐實了,朱瞻基也沒有殺他,而是把他給關押起來了。

    畢竟叔侄一場,本來就是骨肉至親,不到逼不得已兩人互相殘殺也不是什麼好事。

    按道理說朱瞻基對於自己的叔叔朱高煦還是不錯的,可是這個朱高煦一直認不清自己,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他始終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在他看來自己肯定是有老爹朱棣那種本事的,老爹不就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把侄子建文帝給打敗,然後當了皇帝了嗎。

    朱高煦一直夢想著歷史會重演,他也能夠像老爹朱棣一樣當上大明的皇帝的。可是,此刻的朱高煦,已經被關押在了牢獄裡。

    這時候的他,如同放在案板上的肉一般,是任人宰割的現狀了。這種情況下,他竟然還想翻身。

    真的是不知道天高地厚,這不是在朱高煦被關押的期間,有一次朱瞻基要去監獄裡看看朱高煦如何了。

    可是,當朱瞻基來到之後,兩個人交流了一番,朱高煦竟然趁著朱瞻基不注意,用自己的腳把朱瞻基給絆倒了。

    真的是太放肆了,連皇帝都敢絆倒,這個世道還有枉法嗎?

    朱瞻基再也不能忍了,他命令手下抬了一個三百斤的大銅鋼,把朱高煦給罩住了。可是,死到臨頭的朱高煦,還是在拼命的反抗,他試圖把這個大銅鋼給頂開。

    朱瞻基見狀,命令人把大銅鋼上裝滿了木炭了,然後把木炭給點著。高溫之下,朱高煦當然是活活的被烤死了。

    朱高煦被殺之後,他的全家也就都被朱瞻基給殺了。

    這就是主動作死的朱高煦。

    說實話若是他不主動作死,在被抓之後給朱瞻基磕幾個頭,朱瞻基心裡一軟,說不定就把他給放了。

    但是,朱高煦從來都沒有想到這樣做過,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如何激怒朱瞻基。也許朱高煦本來就不想活了,他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當皇帝。

    可是,自己又沒有那個本事,在這種情況下,他也只能是速求一死了。

    只不過最可憐的是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又沒有犯什麼錯誤,就是因為他的牽連,不明不白的被殺了。

    朱高煦死的一點都不冤枉,但是,他的家人死的肯定是冤枉死了。

  • 12 # 王一1974

    誰也不知道朱瞻基去看朱高煦時到底發生什麼了。朱高煦反時朱瞻基末殺他,說明宣宗不想背一個嗜親的名聲,那麼到底為了什麼?只能說朱高煦在作死

  • 13 # 桑梓說娛

    之所以朱瞻基幾次三番一直請著朱高煦認罪,對他也是極盡客氣,其實朝丞內外知道,朱瞻基要想施仁政,首先得把自己家的家務事搞清楚。但又而言之,清官難斷家務事,更何況皇帝自己呢。所以,朱高煦的結局是早就已經定下的,要說原因主要在於以下三點。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朱高煦自己也說如若最後他是勝者,他也會將朱瞻基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朝代的變更,必然會有其更新換代的時候。朱瞻基就是朱家的轉折點,要麼,朱瞻基成功,要麼就是朱高煦。朱高煦心裡明白,聰明人都明白,只不過作為一個皇帝,朱瞻基需要讓人心服口服,才能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對朱高煦客客氣氣的,百姓看了會覺得朱瞻基大度明事理。

    將士不服,賞罰不明

    當時朱高煦以山東為立足之地,朱瞻基則御駕親征,兩人勢同水火。跟隨朱瞻基的將士也損失不少。而反觀朱高煦,雖戰敗卻仍然毫髮無損。對於犧牲的將士來說沒有給個交代,讓將士心寒,朱瞻基自然做不到。於是他派于謙說服朱高煦,朱高煦卻油鹽不進。如果像題主說的,朱高煦乾脆認罪,其實定罪是容易的。

    家仇

    對於朱瞻基來說,朱高煦不僅讓自己差點人頭不保,而且害的自己父親僅登基十個月就憂慮而亡。就算朱高煦現在明白過錯也來不及了。況且朱高煦他自己的門客也正在想盡辦法疏通人脈,對於朱瞻基是個不小的威脅。作帝王的,心思本就重,是萬不能容下朱高煦的。反而朱高煦多鬧騰鬧騰或許還有幾年光景。

  • 1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朱瞻基登極之後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最終很迅速地平定了叔叔朱高煦的叛亂,朱瞻基念在親情的份上,免除死罪將他麼廢為庶人,最終囚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導致朱高煦被活活烤死的事件是,當朱瞻基前去看望他們的時候,朱高煦故意絆倒朱瞻基,徹底惹怒了朱瞻基,下令將其扣入300斤重的銅缸下活活烤死,他的兒子們也被剷除。

    如題目所問,朱高煦在被圈禁期間如果沒有絆倒朱瞻基,而是老老實實,朱瞻基是否還會殺他全家嗎的問題,我認為會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這是加強封建皇權的必然要求。

    封建社會中權力的爭奪鬥爭是最殘酷的,在這種鬥爭中是沒有親情存在的,只有勝負和權力,就如唐初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皇權。這種問題和矛盾存在於任何的歷史朝代之中,也是封建統治者自身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如朱高煦雖然被廢為庶人,但是野心依舊不死,他會隱忍抓住時機再另行謀反之事。所以,朱瞻基為了確保自己帝位的穩定,殺叔叔朱高煦是早晚的事情。

    【2】朱高煦始終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在爺爺朱棣時期,叔叔朱高煦就一直在與自己的父親朱高熾爭奪太子之位,甚至要發動軍事政變奪取父親朱棣的帝位,最終因為暴露沒有成功,當自己父親朱高熾當政期間,叔叔朱高煦依舊沒有收斂自己貪婪的嘴臉,依舊在圖謀篡位,雖然父親朱高熾對他十分優厚,但是這依舊改變不了朱高煦圖謀的心。當自己父親朱高熾死後,朱瞻基在赴北京即位的途中,叔叔朱高煦依舊是派人打算在途中將其殺害以圖帝位,可以說朱高煦是從始至終一直在圖謀造反,而且是不擇手段,如此之人自己的父親朱高熾都感化不了,何況是自己了。

    【3】即便在朱瞻基當政期間不處理,在其去世前夕必然會採取措施剷除朱高煦。

    當朱瞻基當政期間,以他的能力和水平是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的,也就是在這期間叔叔朱高煦是實現不了翻盤的,但是當朱瞻基在去世之前,必然會對朱高煦或者他的兒子們下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確保自己兒子帝位的穩固,自己有能力控制住局面,但自己的兒子能力如何朱瞻基是無法掌控的,為了確保自己這一支永久的權力,必然會剷除一切潛在的危險因素,所以,必然要剷除朱高煦這一脈。

    所以說,朱瞻基有殺朱高煦的念頭,只是苦於沒有機會,既然赦免了再殺明顯與明君不符,但是朱高煦自己找死,他這一個絆子正好給朱瞻基一個殺他的理由,於是朱高煦一脈被朱瞻基全部處死。即便沒有朱高煦的那一個絆子,他也逃不出被剷除的命運。

  • 15 # 聊史論今

    實際上,朱瞻基並不想殺朱高煦,如果不是朱高煦自己作死,那他根本就不用死。

    朱高煦還是造反了!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易幫父親打下了江山,卻讓大哥享個現成,自己除了一肚子氣,一樣好處沒撈到,現在大哥也死了,連自己的侄子朱瞻基都爬到了自己的頭上,實在是窩囊。更為可氣的是,本來造反這種高風險的行動應該是陰謀當中的陰謀,非得悄悄進行才行,可現在幾乎全天下都知道他一直都在惦記著皇位,都知道他遲早要造反,陰謀竟然都搞成了陽謀,實在是丟臉!

    事情鬧到這個份上,能否奪得皇位暫且不說,即便是為了挽回自己僅存的一點顏面,也要造一次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所有形勢都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正式起兵造反。可這個英明神武的朱高煦的表現實在叫人失望,還沒蹦躂幾天,就被御駕親征的朱瞻基給打敗了,自己也被押回京城,關了起來。

    朱高煦被押解回京之後,明宣宗朱瞻基將同謀逆黨處死的處死、流放的流放,卻獨獨留下了朱高煦,只是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並未作進一步處置。可以說,朱瞻基對自己這個叔叔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按說事情到此就應該結束了,可這個朱高煦實在是太過於任性,真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鬧將,被關起來的他依然死不悔改,還將鬧劇繼續進行到底,直至將自己鬧成了炭烤豬(朱)。

    有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偶然想起自己這位叔叔,並前去探視,也不知這個朱高煦是怎麼想的,臨門一腳,竟然將朱瞻基給絆倒了!朱瞻基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夠仁至義盡了,沒想到自己這個叔叔竟然不知悔改,頓時勃然大怒,即刻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也確實不負勇武有力之名,竟然將這個銅缸舉了起來,還到處晃悠,面對這場鬧劇,朱瞻基實在忍無可忍,最終命人將銅缸按住,並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變成了炭烤豬(朱),他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這場鬧劇才算徹底落下帷幕。

    縱觀朱高煦的一生,除了在靖難之役當中有過短暫的輝煌之外,其餘方面幾乎都是一個失敗者,好好的藩王不做,天天惦記著皇位,卻先後敗給哥哥和侄子,忍無可忍之下,不管不顧對自己極為不利的形勢,起兵造反,結果三下五除二就被侄子給收拾了,自己也成了階下囚,到了監獄還不老實,人家好心來探望他,卻臨門一腳,惹惱了人家,終於將自己的命給弄沒了,結束了他鬧劇般的一生!

  • 16 # 遺產君

    朱棣有四個兒子,小兒子早年夭折,除了長子朱高熾性格溫順,其他兩個都有些像父親朱棣,特別是老二朱高煦最像朱棣,在朱棣爭奪帝位過程中也是立過不小的功勞,他就憑這一點仗著朱棣的寵愛不可一世,兩次受封到外地做藩王,他都賴在南京不去自己的封地,朱棣也是過分的偏愛這個最像自己的兒子,每次都默許他留下來。

    長子朱高熾身體很胖,又有腿疾,朱棣欲立儲,一直在長子和這個次子之間猶豫不決,正是因為朱棣在繼承人這件事上的曖昧,讓朱高煦蠢蠢欲動,他鐵了心要爭奪帝位。

    朱高煦一直不服自己的太子哥哥朱高熾,認為自己是李世民,大哥只能算李建成,但他忘了,他爹可遠遠不止李淵的水平,朱棣靖難奪天下的難度比起李淵幷州起兵難度高的不是一點點,而且李淵全程基本靠李世民決策打仗,而朱棣在靖難中是絕對的領導者和決策者,朱高煦只能算是個陣前之將。可朱棣最終還是捨棄朱高煦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來朱棣死在了班師回朝的路上,身邊的宦官和大臣為了防止朱高煦叛亂而秘不發喪,快馬密報太子緊急登基,等到朱高煦得知父親朱棣駕崩的訊息時,朱高熾已生米煮成了熟飯,只怪他運氣差了點。朱高熾畢竟是個短命皇帝,朱高煦得知後很快又興奮起來,他密謀在朱瞻基從南京回北京的途中伏擊,可惜運氣太差,伏擊途中沒有等來朱瞻基,卻等來了朱瞻基在北京繼位的訊息,看來他的情報工作確實沒有做好。這個不甘失敗的王爺,人生的大好時光都這樣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消耗殆盡,他心有不甘,於是撤下那塊遮羞布,捅破那層窗戶紙,直接反了。朱高煦認為自己好比當年的太宗老爹,朱瞻基不過建文帝而已,於是毅然決然模仿老爹造反,但他又忘了朱瞻基可沒有像建文帝那樣得罪諸王,朱高煦要反,可沒有其他親王力挺,屬於眾叛親離,自然是不可能有勝算的。結果朱瞻基御駕親征,叛軍迅速瓦解,朱高煦立馬說出城投降,被押解回京,軟禁了起來,本來侄子朱瞻基不忍殺他,可他實在是太荒唐了,當朱瞻基抽時間去看他的時候,他卻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的事,竟然故意伸腿把皇帝侄子給絆倒了,堂堂的皇帝都敢調戲,真是不想活了。惱羞成怒的朱瞻基命人抬來一口銅缸,把這位荒唐的王爺扣住了,用火把他活活的烤死了,還將他的滿門都殺了,全家人的性命都慘死在他那條腿上。生在皇家,身不由己,他的軍事才能絕對是很強的,不過不是老大,先天就不足了,對於時局走向的分析和把握、同時做出最利於自己的行動,在這方面朱高煦的能力太差,在爭奪國本這樣萬人矚目的事情上,他卻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個人性格方面有缺陷,走火入魔,千方百計要篡位,沒辦法就只能作死了。朱高煦僅僅只是戰術能力出眾,他勇猛善戰,在靖難期間,多次化險為夷,為朱棣攻城略地,但這僅僅證明他的能力足以成為治世之臣,並不代表能夠勝任治國之君。朱高煦經常說自己要爭皇位,隨意暴露野心,在就藩後還不老實,貽人口實,最後起兵失敗,自己的侄子已經放了自己一馬,竟然還去逞一時之快,如果他能隱忍,或者配合,到偏遠的地方做個快樂的王爺,就不會有那樣的下場了。
  • 17 # 劇來叨

    當朱瞻基還是太子的時候,心心念唸的頭等大事就是將朱高煦除之而後快。在他看來,二叔會是他繼承皇位的最大敵人。

    大侄子的仇視心理,朱高煦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也是做好了各種各樣的防範措施。另外,宅心仁厚的朱高熾對於手足相殘的事,也不會置之不理。

    在朱棣靈堂前,漢王與朱瞻基都帶了人手,準備決一死戰,一場流血事件在所難免。幸好仁宗力挽狂瀾,他將二弟帶在身邊,不給朱瞻基下手的機會。

    朱高熾駕崩後,朱瞻基御駕親征,野心勃勃朱高煦本以為輕而易舉,將侄子的皇位奪走,誰知兩軍對壘,他的將士倒戈相向,宣德帝輕而易舉平定了二叔發動的叛亂。

    在洪熙皇帝的諄諄教誨下,朱瞻基已然明白怎麼做才是一個好皇帝,所以他沒有殺韓網,只是將他圈禁,已然享受著王爺的俸祿。

    餘生喝喝酒看看美女,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除了沒有自由,不過命還在啊,只要人活著就是有希望的。可是漢王就是一根筋。

    成王敗寇,他不願醉生夢死的活著,他更不願意混吃等死,本想一死了之保留尊嚴的他,卻在聽到若他死朱瞻基將他的名字從宗譜除掉時,漢王絕望了,他居然連死的權利都讓大侄子剝奪了!

    可是漢王不是一個乖乖認命的人,他跟老三演了一齣戲,把朱瞻基騙的團團轉,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大侄子中計了,下令讓二叔灰飛煙滅。

    朱高煦後期的作,其實就是他在想法設法為自己謀求一個死的機會,行伍出身的他,自小養成了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堅韌品格,這一點著實令人欽佩。

  • 18 # 浮生若淺

    不得不說,朱高煦是作死的一把好手,如果他當初乖乖就藩,安安心心地當他的王爺,或許不僅能保住自己的一條小命,一家老小也不會被連累被誅。

    那麼問題來了,讓朱高煦老老實實的?可能性不大,當然沒誰一開始就喜歡作死,背後都有種種原因。

    這朱高煦自小也不是什麼安生的主,不肯向學,言語輕佻,他爺爺朱元璋不喜歡他。不過呢,也正是他這份無畏和勇猛,在他爹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得到了他爹朱棣的讚賞,認為這個兒子跟自己最像。甚至曾經唸叨著,老大(太子朱高熾)體弱,努力吧。

    憑良心說,朱棣這番曖昧不清的態度,這一輪瘋狂暗示之後,朱高煦心中奪嫡的萌芽開始生長出來,可是吧,朱棣扔下了這個曖昧態度之後,又轉身確定了朱高熾的太子、繼承人地位,卻不知他另外這個兒子朱高煦,從此在瘋狂作死的道路上不可自拔。

    那另一邊後來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及明宣宗朱瞻基是怎麼樣一個態度呢?明仁宗在明知道朱高熾有謀反之心後,將他召回來,增加俸祿,賞賜豐厚的寶物,用來安撫這個不安分的弟弟;明宣宗在朱高煦都準備謀反了,還是先送去了親筆信,希望他能懸崖勒馬。當然了,仁宗和宣宗的寬待沒能拉回作死的朱高煦。宣德元年,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

    如果朱高煦一開始沒有選擇作死,覬覦儲君之位,老實本分的當個王爺,其實在仁宗、宣宗手下保住小命,安然度過一生應該是沒問題的。只不過,他的性格註定了他的不安分,即便不是造反,也可能會做出其他的糊塗事,不過只要不觸及帝王的底線,他都不會丟掉性命,連累一家被誅。

  • 19 # 二辻四畫生

    朱高煦也是被逼得沒辦法了,和朱瞻基他爹朱高熾爭了十多年的太子之位,結果沒爭過。誰知朱高熾短命,讓朱高煦又燃起了希望,如果不趁著新皇登基不穩,再不搏一次的話,那他就真沒機會了。

    父親都喜歡隨自己的兒子,朱棣就很喜歡這個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其實品行相當不端,朱元璋在位時,看到朱高煦頑劣不堪就非常生氣,不太喜歡他。朱元璋去世的時候,他和朱高熾去南京給爺爺奔喪,不僅偷了舅舅徐輝祖的馬,私自渡江回了北京,一路上還暴起殺人,在涿州還打死了驛站的人。

    這樣一個品行惡劣的人,朱棣應該不喜歡才對,但朱高煦真的隨朱棣,雖然朱棣沒有那麼囂張跋扈,但很顯然那是因為上面有朱元璋鎮著,從後來朱棣即位後興大獄、擴錦衣衛就可以看出他的心狠手辣來了。更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煦天生能打仗,和朱高熾比起來是天壤之別,朱高熾走路都得人攙著,而朱高煦在戰場上還救過朱棣的命。

    本來朱高煦是很有希望的,畢竟朱高熾身體不好,又不討喜,他還是很有機會的。但這人毛病太大,不僅私用皇帝的乘輿器物,還豢養死士,並且操練水戰,這可是大忌,終於讓朱棣下了狠心,把朱高煦押回封地,對他再也不抱希望。

    其實朱高煦這樣也還是不錯的,當不了天下共主,當一個富貴王爺也挺好。奈何朱高熾偏偏短命,深得百官擁戴的他卻即位還沒滿一年就病死了。造化弄人,天大的機會擺在朱高煦面前,他怎麼不心動?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當時遠在南京,奔喪回程中,朱高煦還想派人截殺這個太子,結果朱瞻基早有準備,讓朱高煦撲了個空。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朱高煦截殺不成,竟然想趁著朱瞻基即位未穩之際起兵造反。很可惜的是,事實證明了朱高煦武力可以,但腦子不行,當然膽子也不行,竟然就窩在樂安城等著朱瞻基御駕親征,被團團包圍下狼狽的投降了。

    朱瞻基和他父親朱高熾品行都不錯,也沒想要弄死這個傻叔叔,只是將其軟禁在京師,好吃好喝當豬養著。很顯然朱高煦雖然腦子比豬好不到哪去,但畢竟不是豬,不知道什麼叫安分守己。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時候,竟然伸腿將皇帝絆倒了。朱瞻基讓人用一口大銅缸蓋住朱高煦,朱高煦還把缸頂起來,東倒西歪的到處走。於是,忍無可忍的朱瞻基,直接用木炭隔著缸燒死了朱高煦。至於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都相繼被殺了。

  • 20 # 我淡如菊

    最近《大名風華》熱映,關於大明朝的影視劇估計未來幾年會熱起來,不過這也不錯,總比老看辮子戲好多了。

    豆瓣上把《大明風華》排在了現在的歷史劇NO1,但是,千萬不要把此劇當作歷史正劇來看。一位女作家寫的關於大明歷史的書籍,少了些歷史真實與殘酷,自然多了些兒女柔情,已經是非常之好了。至於電視劇裡面所講的歷史,大致符合歷史本來,如果硬要按照歷史正劇來拍,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劇情跌宕起伏,沒有了宮鬥戲,沒有了香豔私情,拍出來也不會那麼好看,何談收視率。

    歷史上朱高煦是怎麼死的

    “廢高煦父子為庶人,築室西安門內錮之。王斌等皆伏誅,惟長史李默以嘗諫免死,謫口北為民。天津、青州、滄州、山西諸都督指揮約舉城應者,事覺相繼誅,凡六百四十餘人,其故縱與藏匿坐死戍邊者一千五百餘人,編邊氓者七百二十人。帝制《東征記》以示群臣。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

    這段話記載於《明史.列傳第六》,也就是說正史記載平定叛亂後就殺了。連朱高煦之死的具體時間實際都沒記下來,更沒有記錄下他是被活活烤死的。

    明宣宗朱瞻基,這可不像電視劇那樣,他可有大鬍子

    從明史的記載看,宣德皇帝朱瞻基根本不是電視劇裡那樣的優柔寡斷之人,而且下手是足夠狠:凡跟朱高煦有牽連的不是殺就是流放,這才是帝王之道,要麼怎當得“好聖孫”的稱號。

    關於電視劇中朱高煦被火燒死的那一段歷史,是記錄在清朝人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卷27):“漢庶人高煦鎖縶之內逍遙城,一日,帝往,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踣地。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銅缸覆之。缸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頂負缸起。積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皆死。”

    大致意思就是:朱高煦被鎖在城內,某日,宣宗視察。朱高煦出其不意伸腳絆倒宣宗。宣宗於是大怒,命大力士構銅缸覆蓋他。銅缸重有三百斤,朱高煦仍然有力頂起,於是宣宗命積炭缸上如山,然後燃起炭火,瞬間火燒銅融,朱高煦遂死。之後諸子均判死刑,是砍頭還是毒殺不得而知。

    不作死就不會死

    上聯: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不作不死你試個釧釧)

    下聯:no try no high give me five(不試不嗨你懂個蛋蛋)

    橫批: let it go(那就死吧)

    朱高煦就是這樣自個兒作死的。

    中國歷史上藩王作亂成功的只有大明的燕王朱棣,就是朱高煦他爹、宣德皇帝朱瞻基他爺爺,造反成功後燕王變成了明成祖。

    看著比他爹的樣子好看多了

    朱棣給兒子做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於是朱高煦就會想憑什麼你能搶了侄兒的皇位俺就不能,既然這麼想了,那麼他就開始作死,怨不得別人。

    如果朱高煦不造反,那麼他能活得好好的。如果去就藩,可以在外地作威作福;如果在京城老老實實的,也能舒舒服服的當他的漢王。然而他偏偏要學他老子,可是他就不想想,他爹可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他能比朱棣強到哪兒去。就算他很厲害,可是他的對手朱瞻基可是比建文帝強多了,不僅有閱歷,就連年齡都比建文帝有優勢,朱瞻基繼位當皇帝時是27歲,而建文帝當皇帝時才21歲。

    其實對待藩王們建文帝一樣是不手軟。他1398年繼位後,對於尾大不掉的藩王們就開始動手了,他先從較弱的開始,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個倒臺的,接著另外四個王也垮了下來: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齊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50年)。看看他的手段: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有人告發湘王朱柏謀反,詔命其赴京師詢問,自焚而死,時年二十九歲,諡曰戾,無子嗣,封藩被削除......一年之內就有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然後最牛逼的一個藩王燕王不願意被削藩,開始造反了。

    朱高煦如果乖乖聽話,皇上感受不到威脅了自然會顧念叔侄親情,畢竟都是姓朱的。然而看看他是怎麼作的:

    一、恃功自傲

    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

    這段記載說明朱高煦是比較能打的,有能力,但是他翹尾巴了。於是,就動了野心。

    漢王的顏值還不錯

    ”成祖即位,命將兵往開平備邊。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永樂二年,仁宗立為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煦曰:“我何罪!斥萬里。”不肯行。“

    這說明雖然有功勞有能力,但是自己個兒毛病也很大,連老子都不想讓他接班,讓他去就藩,他竟然撒嬌嫌遠不去。

    二、堅不就藩

    ”成祖嘗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高煦從後言曰:“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時宣宗為皇太孫,在後應聲曰:“更有後人知警也。”高煦回顧失色。“看看,讓你多嘴,”好聖孫“估計在那時就已經在心裡動了殺心。

    ”十三年五月改封青州,又不欲行。成祖始疑之,賜敕曰:“既受藩封,豈可常居京邸!前以雲南遠憚行,今封青州,又託故欲留侍,前後殆非實意,茲命更不可辭。”然高煦遷延自如。“

    要知道這時候他老子朱棣還在當皇帝,他就敢這樣無賴。

    三、不念恩,也不接受警告教訓

    ”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之。高煦怒,手鐵瓜撾殺野驢,眾莫敢言。遂僣用乘輿器物。成祖聞之怒。十四年十月還南京,盡得其不法數十事,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兩護衛,誅其左右狎〈目匿〉諸人。“

    如果不是他哥哥明仁宗幫他求情,他早就被廢了去當他的平頭百姓了。

    明成祖駕崩後,仁宗繼位。”仁宗知之,顧益厚遇。遺書召至,增歲祿,賜賚萬計,仍命歸藩。封其長子為世子,餘皆郡王。“

    仁宗皇帝果然是個愛惜弟弟的仁慈皇帝。

    看眉眼是一位心地仁慈的皇帝

    四、不知悔改一條道走到黑

    “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宣德皇帝繼位時對漢王還是不錯的,畢竟是他叔叔。

    ”高煦日有請,並陳利國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因語群臣曰:“皇祖嘗諭皇考,謂叔有異志,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所言,果出於誠,則是舊心已革,可不順從。”“

    這個時候朱高煦只要老老實實當他的王爺,他的侄兒對他雖然有戒備之心,但是查無實據也還是不會動他的。

    然而,他還是反了。

    五、自己不只是作死而是尋死

    ”宣德元年八月,遂反。“

    對於漢王的造反,宣宗皇帝開始還是顧念叔侄之情,明史記載”帝猶不忍加兵“,只是派了人去漢王那兒帶了封書信,說明皇帝還是想挽救他的,然而朱高煦偏偏要作死。於是:帝嘆曰:“漢王果反。”

    明宣宗可不像建文帝,既然漢王作亂坐實,他直接就是御駕親征。皇帝親率大軍來了,誰敢不害怕。明史記載:”高煦初聞祿等將兵,攘臂大喜,以為易與。及聞親征,始懼。“

    叛亂很快就平息了,漢王就擒。”群臣請正典刑。不允。以劾章示之,高煦頓首言:“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帝令高煦為書召諸子,餘黨悉就擒。“

    宣德皇帝這時候還是沒殺他,只是廢了王位,弄個地方圈禁起來,夠給這個皇叔面子了。

    朱高煦前面可以說是自己作死,可惜沒死成,於是他就開始尋死。你閒著蛋疼幹嘛使絆子絆了皇帝一下,讓侄兒皇帝摔一跤你哈哈一笑爽了,然後小命就丟了,連帶全家。說白了他就是想當皇帝想瘋了,而且極端自私。既然已經輸了就老老實實認輸,起碼可以保留家人性命。自己不想活了自個兒死去,別連累別人。

    電視劇裡就有點兒誅心了

    電視劇裡漢王竟然貪戀胡善祥的美色,跟皇后搞到了一起,而且搞大了肚子,幸虧胡皇后人工流產孩子掉了,否則又要多出來多少狗血情節。只是,皇帝頭上有點兒綠那是沒跑了。

    這種事兒別說是在歷史上的皇家,就是在現在的民間,隔壁老王乾的事兒引發出來的兇案多了去。

    宣德皇帝的前妻恭讓章皇后胡善祥,只因為無子,所以被渣男廢了皇后位。歷史上這位胡皇后是不錯的,而孫若薇孫皇后在歷史上可不像電視劇裡那麼好,歷史評價不高。

    而且,皇帝來看看叔叔,叔叔把皇帝絆倒了,皇帝很生氣把叔叔用銅鐘蓋上,叔叔舉鍾,暗示皇帝不舉。有這麼羞辱皇帝的嗎?

    所以,你驕狂跋扈,皇上忍了你;你舉兵造反,皇上也饒了你;你給皇帝戴綠帽子,皇上也沒好意思殺你。可是,你竟然侮辱皇帝說皇帝硬不起來,那麼,皇上就只好硬一回證明自己是個男人而不像個太監,漢王朱高煦就只能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會再次成為亞洲經濟霸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