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梨叔說史
-
22 # 雲覽神州
諸葛亮未出茅廬以知三分天下,這是天意,但他跟劉皇叔後有了施展才能的平臺,既為恢復漢室的正宗思想深刻影響,也意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顧蜀國處西南一隅之地力物力,著意北伐,美其名是討漢賊,實是有自己的內心考量。蜀國宜守,但久而安逸,兵將易閒散,精神渙散。和平之處,不好號令。久居朝中,易與後主多有磨察,故以出川北伐而好集各大權力於身,並且一而再三的進行,不斷總結,周密準備,但事與願諱。表面是其有疏忽或用人不當,又或對手實在強大與有才能。其實這是地力所限,再加上攻守之事都是你在準備,別人也在準備,想加劉邦一樣出川徵霸王一樣取天下,但那時魏吳不是纏鬥,內部也沒紛亂,故諸葛亮之伐魏皆被強大的力量擋回和擊退,終無功而返,白費積力。
至於其不太重用魏延,這很正常。諸葛亮也是人,又有成見和喜好,再加上魏有本領,有些地方還很有主見,故為孔明所忌,更為所厭。處處貶用,防用,棄用魏延,這多少可以從孔明抑鬱短命可知其心胸氣局寬闊容人幾何。
-
23 # 貟天龍r
歷史上,作為承相掌握兵權很不一斑。曹操第一諸葛亮第二。諸葛亮是政治領導而非軍事人才。三國建立後,作為一國之主應守國主在中心而不是建功立業。北伐是規劃遠景而不是奮鬥目標。所以有時即是勝利也因內部矛盾而堅持不下去!要踉人拚命打仗不是文官們的事情而是武將的份。幫新主劉禪在中央守責才是諸葛應該擔當的責任。‘
-
24 # 海賊說歷史
我有個非常腹黑的想法,諸葛亮自己也知道北伐幾乎不可能成功,但他還是要堅持北伐。
劉備生前南征北戰,身邊的軍師一般都帶龐統法正這種謀士,諸葛亮負責的是後方糧草,就像劉邦的蕭何一樣。從諸葛亮的戰績我們也知道,其實他的軍事能力很一般,所以他並不是個軍事家,歷史和小說是有出入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諸葛亮不厲害,他善長的領域在政治上。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軍事分數可能勉強及格,但是政治分數卻接近滿分。
既然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強,那他為什麼要六出祁山呢?這就涉及到蜀國內部的矛盾了。劉備佔領益州之後,當地的百姓和官員都認為劉皇叔會給這裡帶來和平。想不到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益州疲弊。益州派的勢力就開始對劉備的統治不滿了,可是劉備都死了,現在管事的是諸葛亮。那麼諸葛亮就必須調和荊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
調和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給益州派的人擔任官職,另一個就是把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齊心合力發動北伐。北伐能成功最好,不成功至少內部能團結。但是北伐有多難,諸葛亮心裡有數。
漢中對於劉備陣營是非常重要的陣地,劉備把這塊地方交給魏延,任命他為漢中太守,可見對他的信任。
劉備雖然非常看重他,但是諸葛亮對他倒不是特別器重,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魏延是降將的身份,另一個是魏延主意太多生性狂妄不好控制。
儘管如此,諸葛亮也沒有對魏延起殺心。畢竟蜀國人才緊缺,像魏延這樣能扛事的人太少了,另一方面魏延對蜀漢忠心耿耿,北伐將領裡數他最積極。諸葛亮從各方面考慮也不會殺他。遺計殺魏延那只是演義中的說法。
秋風五丈原,諸葛亮臨死前確實留下命令讓魏延負責斷後,但是並沒有安排馬岱殺他,魏延之死純粹是因為和楊儀的矛盾所致。魏延是個直性子,不懂得耍弄心計,玩不過小人楊儀。
綜上所述,北伐失敗幾乎是歷史必然。六出祁山,沒有一次看到有成功的可能,是為了達到更長遠的政治目的。諸葛亮不喜歡魏延是真的,但是他殺害魏延卻是假的。
-
25 # 格物小書齋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諸葛亮北伐失敗與否,要看到五次北伐的根本目標,並不是攻佔隴右,而是消滅魏軍的有生力量,從這個目標來看,諸葛亮確實是失敗了。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輕鬆取下隴右,但無法打敗來自關中的援軍。因此在街亭丟失後撤軍,否則會有被魏軍切斷歸路而殲滅的危險。第二次北伐,久攻陳倉不下,因軍糧供應問題撤軍。第三次北伐,雖然攻取武都、陰平兩郡,但因為關中援軍不出,諸葛亮無法繼續進攻,只好撤兵。第四、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已經不是攻城略地,而是與司馬懿決戰,但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的心思,堅守不戰,諸葛亮又無功而返。
從消滅魏軍有生力量這個目標角度來說,諸葛亮的北伐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本質上講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蜀魏經濟實力差距太大。打仗打的是國力,從綜合國力上看,蜀國差魏國不止一個檔次。魏國一直以來都重視農業生產,曹操早在196年就下令進行屯田經濟活動,而諸葛亮直到234年,才下令屯田。蜀國的支柱產業是蜀錦貿易,農業生產由於連年征戰,土地荒蕪,人民疲睏,糧食生產成為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因此,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因為軍糧問題而撤兵。反而曹魏農業生產十分發達富足,曹魏大臣華歆在奏摺中認為“中國無饑荒”,應對蜀漢北伐挑釁的最佳方案是:坐而待其斃。
第二點,是軍事地理條件的限制。蜀漢的一個優勢地理條件,就是依仗四方天險,曹操也試過兵出斜谷與劉備爭奪漢中,但劉備依仗天險而守之,曹操也無能為力。但從那以後,曹操轉變思路,既然我打不進去,就把你關起來,直接放棄漢中,將防線收縮至長安一帶,秦嶺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即擋住了曹魏進攻的門路,也限制了蜀國進攻的步伐,所謂“南鄭”為“天獄”,“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糧食運輸成本極高,蜀漢進攻的地理條件極為不便。因此,諸葛亮北伐始終在秦嶺山麓停滯不前,無法突破到關中地區。第三,是蜀國人才的缺乏。像現代中國人也喜歡往北上廣深這些發達地區跑、不喜歡去邊遠山區一樣,蜀國當時也面臨著人才缺乏的問題。雖然蜀漢佔據號稱天府之國的益州,但地處西南邊陲,與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原地區相隔千山萬水,物質資源條件有限,吸引不了人才。蜀漢政權確立後“遠人不復至矣”。因此,才會有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有以上三點因素制約,諸葛亮的北伐是一件難度係數極高的事情,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對魏延棄而不用甚至殺害。
從歷史記載來看,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成立的。剛才講到,蜀國人才缺乏,所以像魏延這樣的寶貝,諸葛亮是大大重用的,不存在棄而不用的情況。魏延是在諸葛亮死後,死於和長史楊儀的權力鬥爭,並不是像《三國演義》小說中寫的那樣,被諸葛亮刻意安排殺害的。
魏延,字文長,出身低微,追隨劉備。因作戰勇猛“數有戰功”升任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是主帥警衛部隊的指揮官,蜀國五大名將之一的趙雲先前就曾擔任過此職。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魏延任漢中太守,漢中地區北進可取曹魏的富庶之地,南則守住蜀地大門,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見劉備對魏延的重用。
劉備死後,諸葛亮對魏延也十分器重,首次北伐即命魏延為丞相司馬(相當於司令部參謀長)兼涼州刺史,督前部軍馬。立下赫赫戰功,比如第四次北伐中,魏延奉命入羌中,大敗曹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蜀後主劉禪下詔拜魏延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前軍師是蜀漢三個最高軍事職位之一,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軍事人物。
魏延仗著自己的本事,平時脾氣也大,其他人都讓著他,但只有丞相長史楊儀跟他不對付。楊儀作為諸葛亮的頭號參謀和幕僚,負責籌備糧草和規劃整個戰局,是蜀漢後勤第 一人。
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作為頭號武將的魏延和作為頭號文官楊儀就相互看不上眼,有一次魏延甚至拿起刀,威脅要殺了楊儀,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知道他們的矛盾。諸葛亮在世時,還能駕馭二人;諸葛亮一死,二人就相恨相殺。
諸葛亮臨死前籌劃的主要目標,是讓軍隊安全撤回漢中,而楊儀多次協助排程軍隊,可以暫時擔任主帥,帶領這支部隊回到漢中。屈服於老對手的領導下,是魏延無法忍受的事情,於是率領數千兵丁,與楊儀率領的數萬大軍對壘。以卵擊石,自不量力,把自己推向 整個軍隊的對立面。最後夷滅三族,身敗名裂。
回覆列表
魏蜀吳三國中,蜀國的國力最差。當時國家的經濟中心,還在北方。雖然北方經歷的戰亂非常嚴重,但是,在曹操的統一步伐下,北方重新實現了統一,並將威脅中原的遊牧民族打得一蹶不振。當時的北方是一片繁榮景象。北方經過曹氏三代的經營,經濟實力是三國中最強的。而且魏國的地盤,天下三分有其二。
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而蜀國地處偏狹,雖然成都平原號稱天府之國,但是,蜀國的糧草、稅賦,幾乎都源於這裡。沒辦法,天下十三個州,蜀國只佔了一個州。吳國還好點,佔了兩個半。其餘的,都是魏國的。以一州之地,欺負人家魏國那麼多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隻能說明諸葛亮的本事大。
不過益州還算富有,經過的戰亂少。但是,一個地方再富,也經不起這樣接連不斷的薅羊毛。鄧艾突襲成都時,劉禪也是不願意投降的。但是,成都的百姓要投降,因為他們受不了諸葛亮、姜維,這樣玩命似的折騰。要折騰也得換個地方,輪流折騰也可以,非得年年欺負成都。劉禪投降,也只是順應民意。如果他不投降,成都百姓都不答應。
而且蜀國的人口非常少,就一百萬多一點。每十人出一人當兵,也就10萬人馬的本錢。
錢少,兵少,糧少,這就是諸葛亮北伐的資本。
問題是,後勤還保障困難。打仗拼的是國力,不只是謀略、武器。所謂一力降十會,就是這個道理。你技擊再好,但是,你的拳頭沒有力氣,打在人家身上不疼,有什麼鳥用。人家只需要打你一拳,就將你打趴下了。
在魏國眼中,蜀國就是那個比較瘦的拳擊手,雖然看起來武功很高,但是,內力不足。而魏國雖然武藝上比不上蜀國,但是,人家塊頭大,連著幾天不吃飯都行。關鍵是人家一出拳,就將蜀國幹掉。歷史證明,無論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還是姜維的九次北伐,都只是傷了魏國的皮毛。沒佔到魏國的便宜,反而讓自己受了內傷。而魏國只正式出了一次手,就幹掉了蜀國。
而後蜀道之難,天下聞名。在蜀道上運糧食,更是難上加難。諸葛亮大軍的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好,就勒緊腰帶打人家。只能是傷人十指,自己斷了一指。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總之一句話,國力不行,整啥都沒用。
至於魏延,雖然他很能幹,是諸葛亮死後,蜀軍最有實力當上統帥的人。 但是,魏延這個人必須殺。因為他活著,對蜀國沒有益處,只能讓蜀國提前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