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虛實難證主客唯心
-
2 # 慢慢聊歷史
應該和歷史背景環境有主要關係。人心不古,當時的社會環境里人比較少,社會資源也夠分配,他們的禮儀剛剛形成,比較懂規矩。到了後來地盤就大了,人的慾望就多了,禮儀慢慢的也就不如從前了。春秋時還懲惡揚善,尊王攘夷。到了戰國就已經逐漸的唯利是圖了,吞併,殺戮隨時發生。
-
3 # 至樂無如讀書
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很值得研究。
其實周朝的分封制,實質上並沒有800年,統一的周朝,即西周王朝的國祚也沒超過300年,約280年左右。所謂東周實質天下已大亂,稱為春秋戰國,已不是一個分封制的統一國家。
再看西周的歷史,從文武周公統一天下,經過成康之治的鼎盛,到昭王穆王時代,已王道微缺,其後一代不如一代,直到亡國。與後世的郡縣制大一統王朝的興盛滅亡,軌跡如出一轍。不同點是分封制只有西周王朝一朝,秦以後的封建制延續了許多朝。(商朝不是分封是冊封,與周不同)
-
4 # 張燕輝7
不能以時間來衡量利弊。周朝分封制,類似於今天聯邦制國家。國家其實是一個聯合體,各國間的交流以及中央政府政令下達不太便利。周朝比後世朝代時間久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周朝時間久,就在於,分封的諸侯國太多,某個小國想一步步強大,氣吞八荒,需要很久的發展時間。而後來的中央集權國家,實行統一領導,穩定了都穩定,亂世的話,割據勢力也不會太多,如東漢末年,唐末五代。這樣一來,王朝更替,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王朝,時間相對短一些。
另外,秦國當年在實力碾壓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才滅周,給了周朝更多的延續時間。後世比如東漢末年,假如大家一直都想著統一天下再改朝換代,那麼東漢可以延續到西晉統一了。另外,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如果也沒有人急著篡唐自立,那麼唐朝可以延續至宋朝建立。漢唐末年,割據勢力急著篡位,也是很大一方面原因。
-
5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人類社會進入君主專制時代後,社會的組織管理機構就開始有了生命,從最初的誕生、發展、壯大、成熟,開始步入穩定期,各種利益集團開始形成,各利益集團的最大公約數就是架空皇權,這點在晚明和晚清時代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的皇帝已經拿官僚體系無可奈何,此時的國家機器在沒有外來勢力的擾攘環境下還能基本正常執行,一旦遇上外來勢力,各利益集團就無法協調團結一致對外了,這也在晚明和晚清得到“完美”印證。可見官僚型國家的發展程序是有著固定模式的,這是客觀規律。
-
6 # 一個富陽農民
不能以這樣簡單的多少多少年看待時代的變遷,時代越早人少國小的相對單一民族的相對變化,和時代越進人越多多民族的相對變化,裡面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
7 # 1993776611
管的寬就命短。
周王室在周的中後期,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宗主,實際只管自己周邊五十里到二百里地面,也沒有實力干涉諸侯兼併混戰。與神農氏炎帝末期差不多,被武力強大的諸侯晾一邊了。
近千年的例子,倭國也是,倭王有名無實,諸侯有實無名,兩不干涉。
-
8 # 老崧
周朝的管理方式是【理治】,見記錄於論語的三人行中。
周朝初期的分封只為拓荒與繁衍,在分部勢力弱於總部之前還能進行以總部為中心的理治,但分部勢力超越總部後就不再存在以總部為中心的理治,而是各分部以自己為中心的理治,周朝的共主制名存實亡,合後期的周朝,名存八百年而已。
後世郡縣制,流官制,防分部大於總部,但也因流官而紮根不夠,根松易垮,能近三百年也不錯了。
周朝分封,官扎而不流,如榕樹到處紮根,能成就最寬闊的樹,只是營養分散,成不了最高的樹。
後世郡縣流官,任由上出,營養集中,能成就更高的樹,但紮根面不廣,根不牢,易倒。
想要長久,只有既扎又流。紮根深必須主在,能流動的只有其他人才。現代公司形式恰恰如此,譬如格力的董明珠女士,就感嘆自己公司已經成了人才培訓中心了,人才培養速度差點跟不上人才的流動速度。
只要董女士在,格力中心思想不會變,能延續,否則一朝班子一期人,能否延續很難說。
對於總部來說,只要分部老總不動,就是紮根深;只要其他人才流動,人才性質的營養終究是歸總部調動,不存在周朝後期分部強於總部的現象。
動與不動也是相對的。
如同俄羅斯提拔了普金,前任就可以動了。
也就是說,分部老總選擇的接班人比老總自己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保證了扎的根只可能更深,那麼分部老總流動又何妨?
-
9 # 治235
經濟基礎作用於上層建築。
周朝的管理方式是“分權封建諸侯管治” 。周初分封只為拓荒與繁衍,分部勢力弱於總部之前進行以中央朝廷為中心的治理,但分部勢力超越總部後以總部為中心管治的共主制名存實亡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變為以各分部多中心的管治,湊數八百年而已。
秦後郡縣制流官制,以中央人治權力行於總轄區,但因流官而根據不牢,不及一半三百年也不錯了。
長久治國須既扎又流。紮根深必須主官在其他輔助人才流動,以及強末弱本。
-
10 # 穿越再現彼岸
周朝依靠分封制享受了800年的國運,這就是一個謬論。
為何這樣說吶?周朝的歷史起於公元前1046年,滅亡於公元前256年,經歷了32代人,37個王,享國791年,也沒有達到800年。
一般情況下,周朝被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起於公元前1046年,至於公元前771年;東周起於公元前770年,至於公元前256年;東周又劃分為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春秋時代起於公元前770年,至於公元前476年,戰國時代起於公元前475年,至於公元前221年。東周和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時間差,差別是春秋戰國多了35年,截止到秦始皇統一六國。
東周這個概念,一般都不提起了,而是稱作春秋、戰國,史學界和大眾都接受這一概念。因為春秋、戰國時代更能準確的表現那個時代特色。
其實周朝的分封制真正起作用的時期也不超過300年,也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西周,只有275年。對比一下,唐朝享國289年、宋朝享國319年、明朝享國276年、清朝享國276年(一說268年,一說296年),如此看來分封制的周朝的國運和推行郡縣制王朝差不多。(春秋初期的周國,也就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以後逐步縮小)
為何說周朝分封制只享國275年吶?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的宗主國的權力降低了很多,只有一個周王的名頭,封地也逐漸縮小,對諸侯的控制力幾乎為零,基本上連一個稍強的諸侯國都不算了!周王真正享受了分封制的權益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消失了。
楚莊王八年,即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征伐陸渾戎時,他就曾經想直接消滅了周天子的封國。為何最終他沒有下手吶?周朝王室之所以能夠延續,主要依賴於以下兩大理論的支撐:
第一,相互制約理論。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都強盛一時,但誰也沒有能力完全消滅誰,這些較強的諸侯國之間互相制約。這時的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誰滅了周國,就是想取而代之,會群起而攻之,屬於第二個滅亡的國家。
第二,周王無用論。
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封地、權力、軍隊都大為縮減。對那些較強的諸侯國來說已經毫無用處,威脅不大,即使推翻了也沒有多少好處。同時也有可能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共同針對。
於是周天子在春秋戰國屬於苟延殘喘的階段,需要他們時就拉出來用一下,不用了就放到一邊,根本就沒有宗主國的權威,幾乎完全依靠諸侯的施捨過日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周還依靠分封制那就是一個笑話。沒有一種制度能夠長治久安,自然分封制也不例外。
西漢劉邦搞區域性分封制,自己搞死了異姓王,折騰了一段時間,漢景帝時期又發生“七國之亂”,不得已,漢武帝搞了“推恩令”,分化諸侯王的疆域和權力;西晉搞區域性分封,“八王之亂”直接導致西晉滅亡;朱元璋搞區域性分封,結果導致“靖難之役”,朱棣趕走了建文帝當上了皇帝。分封制在後世王朝看來就是王朝混亂的代名詞,對此都十分小心謹慎。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清朝都不搞分封制的。(周赧王劇照,最後一位周王,當時西周國有城池36個,民眾30000多人,全部獻給秦國,也就相當於一個縣)
其實這也是周朝為何分西周、東周,而東周又分春秋戰國了,直接明瞭的分法是西周、春秋、戰國,更貼合曆史實際。
通觀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分封制那就是一個禍害,就是王朝在自己培養潛在的敵人,依靠這種制度享國800年就是一個謬論。(秦朝48郡圖,也有54郡之說)
推行郡縣制和王朝不超過300年有關係嗎?郡縣制、州郡縣制等行政區域劃分制度貫穿了秦朝之後中國的歷史,類似於現在省、市、縣三級行政疆域劃分。
郡縣制是一種先進的國家行政劃分制度,取代的制度就是分封制。西周時期分封諸侯,劃出疆域、人民,這些都歸分封的諸侯所有,民眾有繳納賦稅、服勞役和兵役的責任。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西周的天子分封了一批土皇帝,這些土皇帝有軍隊、有外交、可以自己收稅。
分封的這些諸侯世代沿襲,形成世卿世祿制,也即是諸侯的後人世世代代做官,享受俸祿,嚴重阻礙了社會整體的發展,這讓很多有才能的人被淹沒、壓制了。
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周國就鮮明的針對世卿世祿制度,採取軍功爵制度,很多爵位不能時代沿襲了。世卿世祿制度的固有模式被打破,郡縣制也就初漏端倪了,到秦始皇統一國家之後,推行郡縣制。
郡縣制的特點是用官僚體制管理地方,這些官僚和後代是不可能長期霸佔一個地區的管轄權的,是流動性的。如此以來,皇帝控制各級官吏,官吏管理地方,皇帝考核官員決定晉升、降職或者平調,這種行政劃分安排官員管理國家的模式,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沿用的。
郡縣制的推行加強了中央集權。如果各個王朝都搞分封制,統一的中華民族從何而來?估計是列國時代了!
如果仔細分,中國歷史上超過200年的王朝就不太多,有夏、商、周、西漢、唐朝、遼朝、大理國、明朝、清朝,宋朝分北宋、南宋,哪一個也沒有超過200年。
中國歷史朝代的更替實際上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如果一個王朝持續時間太長,估計中華文明的發展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也不是什麼魔咒阻礙了王朝大都不超過300年。
中國古達到近代,始終是一個農業大國。各個王朝最保值升值的是土地,各個王朝的官僚、地主最先兼併的就是土地,這導致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僱農。如果天公不作美,糧食收成不好或者絕產,老百姓沒飯吃就會揭竿而起的。
兼併土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量變達到質變,一個王朝就會腐朽,會被另外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新王朝建立,前一個王朝的權力體系崩塌,各種人員重新架構開始,土地等生產資料重新再分配,王朝又是欣欣向榮,又一個輪迴開始了。
當然,歷史上的很多王朝的更替是被外部軍事力量的進攻而滅亡的。
中國王朝大都不超過300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和郡縣制沒有關係。 -
11 # 烽火野史
個人以為不能忽視中國人口整體上持續增長對國家的影響。分封制之所以被郡縣制淘汰是因為它適應不了歷史發展需要。在秦朝開始全面施行郡縣制後,分封制在漢朝和西晉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死灰復燃,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等慘禍,後來才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為什麼分封制在周朝能維持800多年呢,在周朝初期或者說西周時期,周朝能維持統治個人認為人口少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周朝分封制主要是把邊遠地區分封出去,是去“拓荒”。這個時期,邊疆地區人口數量遠遠小於中央地區,各個諸侯國力量相對中央都較弱小。而且即使在中央地區,人口數量也還有限,土地等資源能夠滿足社會所需,不容易產生激烈社會矛盾。
但是隨著地方上各個諸侯國經過歷代苦心經營、人口持續增長,實力已經超出了中央地區,像秦、楚、齊等國實力都十分強大,自然不可能再繼續臣服中央,而且諸侯國也要爭奪更多富饒土地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
周朝從公元前1046年-前221年,算起來800多年,但其實自公元前771年“平王東遷”後,周朝也只是勉強一個空架子而已,歷史已經進入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了。所以算起來,西周經歷270年統一局面才與後世可以類比。後面東周的幾百年實際上沒周王庭什麼事,主角已經是各個諸侯國了。
那麼後面的郡縣制為什麼很少超過300年呢,個人以為也是於人口增長規律有關。每個王朝前期,因為戰亂等原因,人口急劇減少,土地很多,老百姓不怕沒地種,可以有條活路;但隨著時間發展,人口急劇增長,老百姓的土地又不斷被兼併,“人口猛增,耕地日減”,下層民眾生活生存越來越困難,當底層農民想做“奴隸”都不行的時候,就是揭竿起義的時候。各個相對時間較長的王朝滅亡都有眾多原因,但土地兼併無疑都是公認的共同原因之一。
-
12 # 我是苗苗和珍珠爸爸
其實不管是分封還是郡縣制度,對於統治者只是手段而已,真正影響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是一箇中國人傳承的弊病,這種弊病各時期叫法也不同,這裡我就統稱為統治階級,三國裡有句話概括了整個中國封建史,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治階級在每個建國之初都是一小部分人,但經過五代至八代以後就會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族群,這些人享受著很多祖上的特殊待遇,到了十代至十五代龐大的特殊群體享受著特殊待遇,大量剝削底層農民,大量的土地成為了這些特殊群體的私產,自然國家稅收就跟不上,底層農民又沒有地種,激起民變國家沒錢鎮壓,而這些所謂的貴族們經過十幾代早就沒有了家國情懷,王朝自然而然的就走向滅亡了,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明朝的滅亡龐大的朱姓貴族要佔到一半的責任。相比郡縣制度而言分封制度存活的時間就要長久的多,周朝所謂的八百年有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諸侯們打來打去,周天子根本震懾不住,但這些諸侯再強大都不敢對周天子取而代之,如果有會激起所有諸侯的圍剿,分封下的諸侯都沒有這個膽量,直到秦滅六國改朝換代,但秦朝的郡縣制度出現大大的加強了皇帝的權利,導致皇帝這個位置有點能力的人就想上去坐坐。
-
13 # 填哥嗑歷史
在中國,周朝是確實是一個時間比較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046年開始到公元前256年,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這也是周朝國運八百年之說的原因。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朝代。它所創立的宗法制,周禮,至今仍然影響深遠。它的八百年的國運更是令後世的所有朝代望塵莫及。我們可以看看後來的比較強盛大一統的國運有多少。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總共十五年。
漢: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連同王莽的“新”算在內,也才426年。
西晉: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共51年。
隋: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共37年。
唐: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共289年。
元: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共97年。
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共276年。
清:公元1644年到公元1912年,共268年。
沒有一個朝代超過500年,大多數朝代過不了300年的大關。
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與周朝比較起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不同點:實行郡縣制。
而眾所周知的,周朝是實行分封制的。
分封制與郡縣制所謂的分封制,是指古代中國的“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後裔,讓他們在封地建立“諸侯國”“封國”或“藩國”的一種制度。
周朝就是典型的實行分封制度的朝代。它實行“以藩屏周”的制度,分封一千多個諸侯國。以這些諸侯國來保衛周朝。
而所謂的郡縣制,就是將中央管轄的土地劃分為若干個郡縣,由由中央委任地方官員直接管理的一種制度。
從秦朝開始,中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大都實行這樣的一種制度。
很多的王朝都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但是到了後來,這些分封大多隻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實權。
郡縣制示意圖
分封與郡縣制的優缺點一、分封制的優點
1、分封制度能夠迅速擴大和穩定王朝初年對邊疆的統治。
在王朝的建立初期,新的王朝沒有力量直接控制邊遠的地區。這個時候,封一些諸侯王,對這些土地實行統治,有利於王朝初年的開疆拓土,穩定對邊疆地區的統治。
這是很多的朝代在建國前後分封諸侯王的原因。
比如周朝。周王實際能統治的地區不大,但是透過分封,周朝名義上控制了黃河流域乃至長江流域地區。
2、分封制度能夠對王朝起一定的拱衛作用。
這個方面,體現的最為突出的是周朝和漢朝。周幽王驪山腳下被殺之後,是諸侯王護送周平王建立東周,延續周朝的統治的。
在漢朝。呂后死後,呂家準備篡權奪位,也是因為諸侯王起兵,最終給了周勃機會,得以奪取兵權,剷除諸呂的。
分封制
二、分封制的缺點——不利於王朝統治的加強。
實行分封制,意味著統治者要把一部分全力分給諸侯王。自然,不利於統治者加強對地方的統治。而且,諸侯王的實力一旦得到加強,往往成為一個王朝的亂源。
這一點,使得周朝在實行分封制300多年後,開啟了春秋戰國的亂世時代。也使得後世實行分封制的王朝,無一例外的,都曾經面對諸侯王的叛亂。
三、郡縣制的優點和缺點。
郡縣制的實行,使得中央集權國家能夠直接委派官員,對地方實行管理,加強了中央的權力和全國的統一。同樣,也有力的避免諸侯王的叛亂問題。
但是郡縣制的全面推行,也使得在中央王朝帝王面臨外敵或者權臣威脅時,缺少有力的幫手。
中央王朝300年週期與制度的關係一、後世王朝大多有推行分封制,但是都成為亂源
分封制度的弊端非常明顯。周朝實行分封制,結果不到300年,諸侯尾大不掉,甚至連比較親近的鄭莊公都敢於射傷周天子,周天子統轄之地,實際上只有洛邑,成了“邑長”。這還是周朝的生產力比較落後的緣故。
有了周朝的樣板,後世只要有諸侯王的朝代,諸侯王都起兵叛亂,距離建國時間也越來越短。
漢朝建國之後不久,異性諸侯王就起兵叛亂。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距離漢朝建國只有51年。
西晉建立26年之後,八王之亂爆發。西晉陷入戰火之中,直到滅亡。
1395年,大明王朝建立34年之後,靖難之役發生,3年後,朱棣篡位登基,朱允炆下落不明。
1673年,清兵入關29年之後,三藩之亂爆發,戰亂持續八年。
鑑於分封制已經成為王朝的亂源,越來越多的朝代沒有實行分封制。或者只是區域性分封。
二、王朝不超過三百年與制度的關係。
後世王朝不超過三百年,原因很多,歸結起來有幾個:
1、帝王的良莠不齊。中國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皇帝一人的權力極大。幾乎可以左右一個朝代的興衰盛亡(末期的除外)。幾乎所有的朝代,開國的一代或者是幾代帝王,都雄心勃勃,勵精圖治,王朝呈現一片盛世。中間的帝王,則是花天酒地,昏庸腐朽,使得王朝危機四伏。到了後來,可能會出現一到兩個帝王試圖力挽狂瀾,給王朝來一個迴光返照,這就是所謂的“中興”,但是也不能解決王朝面臨的危機。王朝的覆滅,不可避免。
2、王朝的輪迴。
一般的王朝的前期,由於前朝的末期戰亂頻繁,人口銳減,王朝新建之時,有多餘的土地足以分配給人民,人民安居樂業。到了王朝的中晚期,社會板結,土地被大量集中,很多的人口分不到土地。這就會造成很嚴重的流民問題。一旦加上天災人禍,則是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就不可避免了。
總結:綜上所述,周朝以後的封建王朝力主實行郡縣制跟它們大多數不超過三百年有一定的關係,因為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地方的權力,導致皇帝權力變大,缺乏制衡。但是它不是王朝沒有300年國運的罪魁禍首。
同樣,分封制也不是解決王朝沒有300年國運的良方,因為它是王朝的亂源之一。且往往是致命的亂源。
-
14 # 鵬哥哥看世界
這個問題無法用年份多寡作為比較因素。
1.越遠古的時候社會結構的變數(經濟人口社會發展)越低,如果周朝使用郡縣制可能還不止八百年,無法透過年份進行比較。
如果是兩個地方同一種族在外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同時實行這兩種制度,比較出來的結果才有些許說服力.當然這種試驗一般近乎苛刻的要求無法滿足。
2.嚴格上來說周朝才是真正的封建制,封建封建分封建制為封建,國家往上一追溯都是一家子,貴族階級是固化的。從世界來看,歐洲就是分封治國,其導致的後果就是各種勢力連年征戰,最終表現至今小國林立。各種勢力年年爭戰不休就是分封制的副作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出現就是周分封治國的必然產物。
3.自董仲舒"獨尊儒術"提出大一統的概念以後,中國逐步採取郡縣制治國。中國是世界歷史上唯一的如此大的疆域,近兩千年來保持大一統,郡縣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4.我認為郡縣制相對先進,我們不妨打一個比方:
分封制就像家族企業 老闆死了把所有的業務都分給自己的親人,老闆兒子死了又分封給自己的親人。幾代之後都各自為戰,一片雪海。在強大的公司也得玩完。
郡縣制就像現代企業 業務太大怎麼辦,自己的家人可以用,但是並不見得派上用場。這時候科舉考試作為一種"企業文化"登場了。經過這種文化薰陶過的精英做職業經理人去管理公司的某一個部門或一塊業務。小事自己解決,大點的事流程化層層彙報,總部領導給出意見。始終是統一對外的大公司。
國家和企業一樣都有其生命週期,包括髮展、成長、成熟、衰退幾個階段,這是及其正常的情況。
想不到一下就打了這麼多字 [摳鼻]
-
15 # 囉囉嗦嗦大半天
哈哈,正如你所說,周朝真正有王制基礎的也就300年不到吧,西周!東周的王權到後面基本就沒有了。可能300年就是個劫數!好像後朝,即使再強大的,都到這個節骨眼就結束了。
-
16 # 一家之說
周(公元前1046—前256年)王朝實際延續不足800年,共計是791年。說享國運800年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周分西周和東周。西周是周王室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到東周,周王室共主的身份已名存實亡,而東周這段時期也多以春秋戰國來指代。但其後的東周能延續這麼多年,確與分封制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分封的眾多諸侯確實起到了鞏固王室的作用,比如春秋霸主齊桓公就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稱霸,之後的超級霸主晉國,本就是周王室的分支。還有就是眾多的諸侯相互制約,使得周王室能在夾縫中苟延殘喘。
其次,周時沒有天下一統的概念,各路諸侯最開始也沒有這個規劃和設想,所以對周王室也沒有必要趕盡殺絕。
後代王朝國祚難過300年,和主推郡縣制這樣的中央集權制度也是有一定關係。中國地域廣袤,在古代那樣的科技和通訊水平下實行中央集權的制度必然會使得地方上失去靈活性,很多問題等反映上去,再反饋會來黃花菜都涼了,這就導致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有些問題自然而然自己就解決了,但有些問題拖的越久越危險,如一些天災,洪水、乾旱等等使得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地。這往往會引發農民起義,最後葬送了一個王朝,比如唐末的黃巢起義,明末大起義等。而一旦爆發農民起義,各地烽火,中央集權式的王朝會顯得缺少靈活性,左支右絀,這樣成本過高而且效果也差,會耗盡王朝的國力。真正是大一統並且其間沒有中斷或偏安一隅的王朝中持續時間最長也就只有明、清。唐朝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那時已經不能算正真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而明清確實沒有超過300年。
-
17 # 小樓獨徘徊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在我看來真正的周王朝在鎬京被攻破之後就已經滅亡了,東周在各個大國之中就是苟延殘喘,除了頂著一個周天子的虛名之外,對各諸侯國沒有任何的約束力。
-
18 # 夀輿天齊
兩者沒有關係,因為那是兩種不同制度的產物,是相當於兩種維度空間的生存狀態。
西周分封后,天子分封諸侯,封土建國的國君會再一次分封大夫,大夫會把所屬采邑土地陸續分封給家臣,家臣再把資源分封給士,各有所屬治理權或者叫主權,有各自的責任承包和發展自由,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美利堅合眾國的經營模式。
但是發展穩定後必然面臨人口增長,生產力提高,土地開墾不足,生存需求更大,矛盾衝突更激烈,所以春秋戰國800年其本質上是亡於兼併戰爭,需要更多的土地以供養更多人去生存。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很封閉,沒有西方工商業文明的對外開拓的客觀條件,所以只有內部爭鬥,不斷地發動戰爭,挑起爭端,兼併土地,延續封建統治。
秦始皇兼併天下以後,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替代了封建制度,實現了分級管理和任命官員代理治權。打個比喻,相當於把過去的子公司全部收歸,資產重組,建立了集團化運營的大公司運營方式。土地全部集中管理後必然造成帝國版圖的龐大,過去包產到戶的分封國取消了,帝國承擔起了全天下的資料分配,運營成本是何其龐大。官員代理的只是管理權,並沒有像封建制度時期擁有產權,在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感,使命感上無法與封建時期的國君和大夫相比的。人民更沒有產權和治理權,甚至沒有人權。土地的使用和生產,是要向產權擁有者去租賃,食不果腹,朝不保夕,自然動盪在所難免,也來得更快。
-
1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有275年,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如果按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算東周滅亡來算的話,東周有550年,如果按東周王室最後一任天子周赧王病死東周覆亡的公元前256年來算的話,東周有515年,但不管怎麼算,周朝最少有790年,最多有825年。
即便如此,後世的歷朝歷代仍然沒有能超過周朝存在的時間,而且根據觀察,後世朝代存在的時間都是不超過300年的,比如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這似乎像一個魔咒一般,成為朝代更替的規律。
中國歷史朝代眾所周知,從秦始皇統一六國正式結束周朝以來,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集權制王朝,以郡縣制為地方行政制度,以三公九卿製為中央行政制度,之後的歷朝歷代均採用了秦朝的制度,所以周朝與後世歷朝歷代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地方行政制度,周朝是分封制,後世朝代是郡縣制。
所以就有人認為周朝能夠實現825年的國祚,就是因為分封制,後世歷朝歷代沒有超過300年國祚的原因就是因為郡縣制,這樣說對嗎?
當然不對。
先說說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什麼區別?
周朝分封制簡單地說就是把由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分封給士,士是最低貴族,分封就分到士為止,由上到下,一層一層進行分封,等級相當森嚴,這種分封是世襲的,祖先得到分封,然後嫡系子孫一直世襲下去,除非整個家族滅亡。
分封制之下,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和勢力,都是相對獨立的,而且可以任命自己手下的官吏,天子、諸侯、卿大夫的手下官吏首先效忠的就是他們自己,比如諸侯手下有四五個卿大夫,這四五個卿大夫直接對諸侯負責,天子都無法直接命令,所以分封制之下,每個被分封的個體獨立性都非常強,如果以諸侯國為單位的話,每一個諸侯國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後整個天下就是獨立國家的聯盟,比如周朝。
郡縣制則完全不一樣,郡縣制的所有郡縣的長官都統一由皇帝任命,皇帝由於掌握了天下所有郡縣的長官任命大權,所以地方郡縣的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而且郡縣制之下的官吏不是世襲的,由皇帝進行一系列的考核辦法,用以保證所有地方官吏的合格和對皇帝的忠心,比如秦朝。
分封制所以分封制與郡縣制最大的區別就是:分封制獨立性非常強,所有的諸侯國都是獨立的國家,郡縣制集權性非常強,所有的郡縣都是直屬於皇帝的。
再說說周朝為什麼有825年國祚?
分封制之下,周天子想要控制諸侯,只能用禮儀和武力來控制,禮樂崩壞後,只能靠強大的武力控制,同時因為諸侯獨立性太強,他們考慮問題往往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後才是天子的利益,當週天子的勢力開始衰弱時,諸侯國無一例外的都會開始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對外擴張。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如果按實際控制力來看的話,東周已經是名存實存了,周天子已經開始衰弱,根本無力控制天下,反而是大的諸侯國開始代替天子行使權力,這就叫爭霸,所以春秋就有春秋五霸主。而東周的天子基本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只有名義,而無實際影響力了,而事實上東周存在的時間有500多年,遠超西周,這500多年其實都不能算周朝實際統治了。
郡縣制東周時期其實是諸侯國爭霸、兼併直到最後統一的時期,從最高峰的上百個諸侯國,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再到只有秦國統一天下為止,諸侯國越來越少,到最後只有一個最強的活了下來,根本原因就是統一難度太大了,春秋戰國的統一是中國五千歷史上難度最大的統一戰爭,沒有之一,是因為分封制之下數百年已經根深固蒂的效忠思想,誰給分封就效忠誰,在這樣的情況下,統一戰國只能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滅亡。
但是東周500多年曆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強大統一所有的國家,因為國家太多了,每個國家都想強大,都想笑到最後,這種統一難度就相當於幾千年前希臘城邦沒有一個國家能統一一樣困難,秦國用了數百年時間,才最終統一天下,這種難度就需要幾百年時間才完成,這也就是東周存在時間長的原因,因為諸侯國都在打仗,只有統一天下,周朝才算正式滅亡。
如果按實際控制力來說的話,周朝也只有西周時期才能算是有控制諸侯國之實力,而西周就是275年國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周朝的國祚其實也只有275年,雖然之後的東周一直存在,但已無實力,只是名義上的存在,只能看著諸侯國進行兼併戰爭,直到最後被滅亡。
西周所以周朝有825年,是因為周朝統一天下太難了,而實際控制天下也只有275年,與後世朝代國祚其實是差不多的,這並不是說周朝的國祚長,而是說周朝動亂的時間長,統一天下的時間長,這個時間並不代表周朝的實際統治。
再來說說後世朝代為什麼國祚不超過三百年?
後世朝代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中央集權制,由皇帝一人掌控天下所有權力,這種結構的好處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對外戰爭,工程建議等等,缺點是由於皇帝掌握了所有的權力,所以皇帝英明的時候,天下太平,一旦皇帝昏庸,權力就很容易被濫用或者被權臣奪取,那樣的話,就會造成天下動亂。比如秦朝,秦始皇去世後,昏庸無能的秦二世胡亥即位,才兩年時間,就斷送了秦朝,再比如東漢末年的漢桓帝與漢靈帝也是昏庸皇帝的代表,賣官賣爵,禁錮黨人,導致東漢陷入動亂。
秦國疆域與郡縣制後世朝代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的繼承人一般來說是由嫡長子繼承的,這叫立嫡不立長,立嫡不立賢,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繼承人容易分清楚,簡單可操作性,壞處就是無法保證繼承人是賢能還是昏庸,當然嫡長子繼承製也不是絕對的,總有些例外。比如晉朝,在司馬炎去世後,把皇位傳給了一個白痴嫡長子司馬衷,導致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直接把晉朝給滅亡了。
而中國曆來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無法保證三代人都是有能力的人,對於皇帝也是如此,很難保證邊連續三代皇帝都是明君,一旦出現昏君,就會導致天下大亂,而天下一亂,只需要攻下都城,一個朝代就滅亡了,而不是像周朝要把所有的諸侯全部消滅才能統一天下,所以後世朝代只要一亂,統一天下花費的時間比周朝要短得多,比如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統一天下只能用七年。
所以後世朝代國祚不長的原因就是:中央集權制+嫡長子繼承製+歷史發展的規律,因為皇帝不可能永遠英明,後世朝代的政體決定了改朝換代的時間大大加速,而在特定的歷史規律下,形成了不超過300年的規律。
-
20 # 御史大夫001
從制度上來說,郡縣制要強於諸侯制。西周能統治275年除了中央的實力大於諸侯國之外,主要還是得益於思想上的統治。
周禮思想根深蒂固是保持其穩定的主要因素。東周時期周禮的效力逐漸減弱,雖然較弱但還是具有一定影響。無論諸侯國多強大對周天子還是禮遇,都不敢改朝換代。不是不具備實力,而是受周禮的影響不敢做大不為之事。
至於後來的皇帝很多都爆發國諸侯國的叛亂,慢慢的就取消了諸侯制,變成了郡縣制,省,州府,縣的制度。由中央直接管轄,這無疑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但是即使是改成了郡縣制很多朝代也沒有超過300年,這其實和諸侯制是沒有關係的。各個朝代的滅亡都有特殊的原因造成的。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封建社會的父死子繼制度造成的。縱觀2000年的封建史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開國前幾位的皇帝大體都不錯,後來的不是昏庸就是短命。這是亡國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不乏出現一些明君,可是他的兒子呢,兒子的兒子呢?肯定不會像老子一樣有著同樣的才能和性格。所以這才是亡國的直接原因。
之所以出現不超過300年的怪圈,不是諸侯,也不是郡縣制,而是父死子繼制,家庭式管理國家的弊端造成的。幾歲的小孩都能做皇帝,長大以後可不是都能變成康熙的!況且有的長不大就給辦死了。才是根結所在。
回覆列表
有一定關係,但關係不大。
郡縣制集權之後,如果內部管理有創新呢那可能就強大並長一點(如漢為推廣郡縣制搞的推恩令,隋唐推科舉制打擊了門閥),內部如果無創新,管理集團往往又不能輸入新鮮血液,就如同近親結婚,如什麼人說的,矛盾往往是統治階層越來越弱智和百姓越來越聰明的矛盾。
不過周朝國運長首先是當時資源競爭不大,夏商周都長,而且周朝文化又在當時的周邊處於絕對優勢,禮教制度的管理創新在當時極了不起,媲美后世的科舉制。
所以主旋律是各諸侯國四處征伐,開疆拓土,諸侯們與王室衝突不大,我覺得才是主要因素吧!
當各諸侯徵拓到了極限,開始追求內部管理效率時就到了春秋時代。
然後某個諸侯強大了便繼續征伐,只不過極偏極僻之地此時已經看不上了,開始眼饞別家諸侯的土地了,這個時候便進入了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