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3沉默的羔羊

    一般史記記載都說的姓名而沒帶姓,所以後人一直這麼叫,還有子嬰,也叫嬴子嬰,至於子嬰是秦始皇的兄弟,兒子,還是孫子,司馬遷史記中並沒有記載,有待考證!

  • 2 # 我是一個存在483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秦始皇嬴政等這些叫法。都是後世對他們的稱謂,而非當時的合適稱謂。

    姓代表著血緣,是用來辨別婚姻的,而“氏”是用來別貴賤的。始祖之姓,謂之正姓,而氏亦謂之庶姓。正姓是永遠不改的,而庶姓則隨時可改,因為同出一祖的人太多了,而分支派別,並無專名以表之,隨著專名沿襲太久,則共此一名的人太多,不得不改了。明末大儒顧炎武在《原姓》中寫道:“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氏是用來別貴賤的,而國君最為尊貴,無需用氏來辨別。

    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所以有公子扶蘇,公子胡亥之說!

  • 3 # 老黑說說事

    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兩個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下,這是為何。

    秦始皇嬴政,嬴姓,趙氏,名政。我們要知道在古代的話,一個人的名字是有很多種叫法的,可以有“姓+名”,“姓+字”,“氏+名”,也可以有自己的筆名,有自己的稱號,如蘇軾號“東坡居士”,就有人說是“蘇東坡”,這其實些都是可以作為一個人的名字的,只要是能認識到有你這號人就行。

    那麼在秦朝的時候,為什麼秦始皇的孩子叫扶蘇、胡亥呢?當然他們不可能姓“扶”、姓“胡”。都是嬴政的兒子,所以他們都是姓“嬴”、“趙氏”,與秦始皇是一樣滴。

    先秦時期,每個人的姓氏名是分開的,所以秦始皇叫“嬴政”也可以叫“趙政”,而他孩子也叫“嬴扶蘇”、“嬴胡亥”。另外,那時候一般女性會是用“氏+名”作為名字,男性會用“姓+名”作為名字。

    而且古代也有個奇怪的現象,喜歡讀名字,兩個字的讀,就像我們名字如果有三個字,我們熟悉的人親切的稱呼一般是叫我們後兩個字,如果名字是兩個字,也就讀全稱,這樣比較親切。再有就是,古代人對於一些比較有名氣,影響力的人會稱為“公子”,所以扶蘇也有人稱為“公子扶蘇”或者“扶蘇公子”。

    總的來說,還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時代都有其歷史意義,姓氏名字也有其獨特的意味。

  • 4 # 文化歷史精神

    秦始皇嬴政,嬴姓,趙氏,名政。我們要知道在古代的話,一個人的名字是有很多種叫法的,可以有“姓+名”,“姓+字”,“氏+名”,也可以有自己的筆名,有自己的稱號,如蘇軾號“東坡居士”,就有人說是“蘇東坡”,

  • 5 # 別酒流年

    這個題有意思,讓我想起類似的問題:和珅的兒子為什麼不姓和而叫豐紳殷德?

    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清楚什麼是姓名,什麼是姓氏。

    姓名,由姓和名組成,也稱名字,是區別於其他人的特定名稱符號(當然也有重名)。

    姓氏,這個詞意義變化較大,正好和題目相對,秦朝以前姓氏是分開的,姓是姓,氏是氏。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姓氏逐漸合為一體,姓既是氏,氏既是姓。

    《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但有一點,如果我們見到不認識的人會問“貴姓”,不能說“貴氏”;做家譜時,需要寫《X氏家譜》而不能寫《X姓家譜》,家譜的“氏”和先秦時意思一樣。

    這裡我們就詳細說一說先秦時期的姓氏。

    宋朝劉恕(曾經幫助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所著《通鑑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個家族的標誌,而氏則是一個家族的分支的標誌。而且,姓和氏不是每個人都有,只有那些顯赫的貴族才有。這句話正是解釋姓和氏的區別。大意是:姓是說明家族祖先出自於何處的標誌,氏是區別家族子孫分化於何處的標誌,例如姜子牙,姜姓呂氏。

    具體到本題,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所以也叫嬴政、趙政,又叫秦政。扶蘇,秦始皇長子,贏姓,趙氏,名扶蘇,所以也叫贏扶蘇或者趙扶蘇。胡亥,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全名叫贏胡亥或者趙胡亥。

    是不是感覺很彆扭?如果現在還這樣的話,朋友之間見了面都不知道怎麼稱呼對方,只能叫對方小名:狗蛋、鐵柱之類的了。感謝秦始皇吧,正是因為他統一華夏,結束了分封制,姓和氏慢慢統一了。

    秦始皇,人類第一人,後無來者!

    順便說一下,和珅姓鈕祜祿,他兒子豐紳殷德也姓鈕祜祿。

  • 6 # 潘不安講究史

    這裡面其實涉及到兩個問題,秦始皇到底是叫嬴政還是趙政?扶蘇、胡亥是姓名嗎?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姓氏?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講究姓氏,他可以幫助我們尋宗訪祖,認祖歸宗。但其實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大多數現在人是搞不清楚的。

    比如說網上有一個很簡單的區分方式叫“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於是便認為古代的男子是以氏作為稱呼,而女性是用姓來稱呼。但其實這是對《通志·氏族略》的原句的錯誤理解。

    姓氏的變化實際記錄了中國古代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轉變的過程。我國現存不少文獻有“太古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記載,正是反應了最初太古母系社會的狀態。

    那時候的中國還是處在以母親為核心,透過血緣為紐帶而團結在一起的部落形態。而在各部落通婚的過程中,為了區別,部落的女性首領開始有了姓,並作為部落的標誌(圖騰)。其實這是一種防近親結婚的手段,因為在那時只有母系血統可以確定,這也成為後來中國“同姓不婚”傳統的基礎。

    這點從《說文解字》對“姓”字的解釋也可以看出:

    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婚姻制度出現等各種因素,母系社會開始向父系社會發展,這時候一些男性開始掌握權利,擔任某些職務,並獲得封地,便以封地作為自己的稱呼,這就是“氏”的出現。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男性越來越佔據主導,掌握越來越多的權利,佔據越來越多的土地。氏的地位也開始上升,並具有了區別身份地位的作用,於是有了“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的說法。

    舉個例子,一家人就姓“姬”好了,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最後成為了諸侯被封在了叫“周”的地方,但另一個兒子只是在家種地。幾代過後,諸侯這個兒子的後代就以“周”為氏,名字都是周某,大家一聽就知道他的身份,而代表血緣的“姬姓”一般被省略掉了。而另外一個種田的兒子,後代也都是種田的普通人,也就沒有氏,一般稱呼也就只稱名了。

    但有一天周姓的某個兒子看上了種田這家的漂亮女兒想娶她為妻,兩家就開始問對方姓什麼?一問,都姓“姬”,大家是一個祖宗啊,那不行,同姓不能婚。

    而相對的氏是可以變的,因為封地和職位都可能有變化,比如後來周氏的封地改到了魯地,但他們還是以“周”為氏,於是便是姬姓周氏。而原來周這個封地給了一個姜姓的後人,這個人便也以“周”為氏,成為了姜姓周氏。

    當這兩家人要聯姻的時候,就又開始問對方姓。一問,哦,原來我姓姬,你姓姜,大家可以結婚。

    由於夏商周三代,母系宗族還有一定的影響了,所以這種情況就非常常見了。而到了三代之後,社會基本上已經以父系為主,姓和氏便合二為一,不再進行區分。只是在研究的時候,充當“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的作用

    搞清楚了姓氏的區別,我們再來說題主的問題。嬴姓的始祖現在一般有皋陶、伯益兩種說法,但兩人為一支,所以就不做計較。

    《史記》載:

    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其實從前面的分析來看,伯益的“嬴”其實即有姓(統其祖考之所自出),又有氏的性質。

    到了商朝,伯益的後代蜚廉和其兒子惡來因為忠於商紂王而被殺,嬴氏一脈這裡從爵位上來說其實算是斷絕了一次。

    而蜚廉另一兒子,惡來革一支也因為造父受寵的原因,也被歸入趙氏。這一脈到了非子時,因為其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看重,想要以他繼承其父大駱的爵位。但大駱曾經娶申侯的女兒為妻,生有嫡子成。如果以非子繼承,那申侯的外孫成怎麼辦?

    於是申侯勸說周孝王,讓非子重新繼承“嬴氏”,封在秦地,於是這一支也叫嬴秦,也就是秦始皇的一支。

    以上均在《史記·秦本紀》中有詳細的記載,所以說網上秦始皇嬴姓趙氏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人家準確說應該是“嬴姓嬴氏”,趙國才是“嬴姓趙氏”。秦始皇依然叫做嬴政,而不是趙政。

    而至於扶蘇、胡亥則是他們的名,全稱其實應該叫做嬴扶蘇、嬴胡亥,只不過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避諱的思想,加上當時的稱呼習慣,直呼全名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如果是周王室,一般會稱為王子某,諸侯及其公族的子弟一般會稱為公子某,等有官職後又會以官職+名稱呼,如太宰嚭,秦王政等。

    所以扶蘇、胡亥在史書一般可以看到,寫的大多數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 7 # 靜電魚

    秦之前,男稱氏,女稱姓,秦始皇就叫趙政,史書上也沒有「嬴政」這個叫法。他的兒子就叫趙扶蘇、趙胡亥。那個引經據典說男稱姓女稱氏的明顯裝逼失敗。

    親之後,姓氏合一。今天的百家姓,幾乎都是先秦時代的氏。

  • 8 # 殿前司都點檢

    嬴姓,趙氏,名政,女的稱姓,像什麼季嬴、文姜、宣姜、南子、息媯、文姬等,嬴,姜,子,媯,姬都是姓,姓是不可以變得,氏可以根據官職,封地等變化而變化,魏國韓國這兩個都姓姬,因為封在魏地,韓原而氏是魏,韓,還有那些氏是司馬的,趙國也是嬴姓,封在趙而氏為趙,秦趙的祖宗是哥倆。至於扶蘇和胡亥這兩個肯定是嬴姓,氏嗎我感覺應該是秦,秦扶蘇,秦胡亥

  • 9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國的開國皇帝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贏當然就是他就是他的姓。贏得姓氏在中國非常少見,但確實是一箇中國姓氏,也就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復甦和胡亥是嬴政的兒子,他們也應該是姓贏,之不過他們的名字叫扶蘇和胡亥而已。

    扶蘇這個名字起的很有講究,很有詩意,引經據典。據說是從我國古代有一首古老的詩經《山有扶蘇》詩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花。不見子都,乃見狂竊”,很風雅文藝的名字,可見他的出生給秦始皇帶來喜悅,是非常認真再給這個初生兒子取名字。從中可以看出嬴政是個很有文學修養。至所以胡亥的名字起的也有講究,因為胡亥是胡姬生的,是嬴政的第十二個兒子,所以就給起名叫胡亥。扶蘇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有才華,胡亥也像他的名子一樣糊塗豬。如果不是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害死扶蘇,輔佐胡亥上位,中國的歷史還不知道這樣寫。

    姓氏文化實際上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當時雖然對血緣關係也非常看重,但並沒有過多關注。加上秦朝的時候姓氏也很少,所以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扶蘇和胡亥作為姓名這種情況。

  • 10 # 李哥哥1992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贏自然就是他的姓,贏自然就是他的姓,贏的姓氏在中國非常少見,但確實是一箇中國姓氏,也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胡亥和

    扶蘇是他的兒子,他們自然也應該姓贏,只不過他們的名字叫扶蘇和胡亥而已。

    扶蘇這個名字非常文藝,在古代稱呼扶蘇,一般都叫他扶蘇或公子扶蘇。事實上,出於對他的尊敬,當時的人們不會將贏這個姓,架在她的名字前面。

  • 11 # 歷來現實

    縱觀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你會發現有一點很有意思,大漢王朝是由劉氏統治,大唐王朝是由李氏統治,大宋王朝是趙氏統治,大明王朝是朱氏統治,以上這些統一的漢家王朝王朝都是沿襲商周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也出現過弟弟登基叔叔篡位等情況,但是王朝開國皇帝的姓氏一定就是末代皇帝的姓氏。

    可是有一個王朝是比較特殊的,那就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朝的第一任帝王是“始皇帝”嬴政,接下來就是秦二世胡亥了。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就發現了,同樣是子承父業,為何始皇帝叫嬴政,他的繼承者卻叫胡亥,還有他理想中的繼承者叫扶蘇,最後的秦王又叫子嬰,他們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就讓我來為大家仔細講述。

    在現代我們一般人的名字都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就姓,另一個是名。所以漢族人的名字都是按照這個模式起的,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樣了。

    古代人對於姓名分的是相當清楚,有姓、氏、字、號等等,這些都是指的同一個人。而且古代血緣關係深厚,所以嬴氏也是其中較為有名的一支。

    眾所周知,中國的社會是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在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只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父親是誰,為了防止同宗結婚,於是就產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媯、姒、嬴、妘、姞。

    但秦國這支不是直接來源於此,這個跟非子有關,非子之父為大駱,他們都是造父的後代,也是擅長畜牧,為周孝王養馬,周孝王想立非子為大駱的嫡子,但是大駱說,他已經有嫡子了。周孝王苦思冥想之後說,你們的老祖先伯益也是很會養畜牲,所以被賜姓為嬴,我也要封個土地給你,那就把秦給你吧。

    於是非子這一脈就是秦國嬴姓趙氏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漸漸地消失了,氏取代了原本姓的位置,從而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用的姓氏。

    在先秦時期,成年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所以秦始皇的名字,實際上應該叫做趙政。

    再比如姜子牙應該叫呂尚,孟姜女應該姓姜。

    現在就清楚了,扶蘇與胡亥都是姓趙的。

    接下來我們談談名字的含義吧。相傳扶蘇的母親是鄭國人,因為詩經《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中提到: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扶蘇是什麼呢?扶蘇是形容樹葉茂密的意思,公子扶蘇是贏政的長子,嬴政肯定對他寄以很深的期望,所以就他的母親的這個扶蘇為其取名。

    事實上扶蘇也至仁至善,並且聰明有才能,如果他能夠當上皇帝,那秦國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他命途多舛,秦始皇死後,胡亥勾結李斯、趙高等人,陰謀篡改遺詔,後來被逼迫自盡而死。

    而胡亥,相傳他的母親是個胡人,叫胡姬。這個胡亥,有胡,亥兩個字,胡呢,據猜測是胡人的意思,這個亥,要麼很有可能跟時間的關係,比如亥月,農曆十月,比如亥時,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以上就是本人做的淺薄分析,另外再提一下,就是關於對秦始皇的稱呼,為何錯誤延續至今呢?

    一種說法是因為嬴政十分厭惡這個趙字,所以曾經下令不允許任何人稱呼他為趙政,這可能源於他的童年經歷。

    就在《史記呂不韋傳》裡面, 原文記載如下: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 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這裡指出嬴政其實是呂不韋的兒子,但是否真實還有待考證。

    另外一種說法是漢朝統治者痛恨嬴政,故意稱其姓以詆譭醜化。所以“嬴政”這個名字從漢朝的時候就有了,倒是“趙政”的叫法,在西漢時期比較流行,但到後來就沒有人這麼稱呼了。

    讀史使人明智,往事如同一片葉子,有些人會因為它一葉而障目,而有些人也可以做到觀一葉而知秋。其實在歷史上這種錯誤時有發生,而多數人不以為然,以訛傳訛,從而留下了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性誤稱。

    歷史上很多人物的名字其實也反映了歷史真實的面貌,理應被正確解讀。尤其在當今社會,資訊快速傳播,更應當以史為鑑,傳播正確的資訊。

    因此,我們對於不確定的歷史事件的認知應該有更加敏銳的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而不是一昧盲從,被滾滾的歷史洪流所淹沒。

  • 12 # 覃仕勇說史

    答:叫秦始皇為“嬴政”,其實是個錯誤的叫法。

    在古代,對人的稱謂其實很複雜的。

    一個人的稱謂,大致包含有姓、氏、名、字、號等。

    現在,我們已經把姓和氏合成了一個詞——“姓氏”,指的就是姓;同樣,也把名和字合成了一個詞——“名字”,指的就是名。

    原因很簡單,氏和字的講究已經消失了,至於號,大概也只與外號掛鉤了。

    那麼,古代的姓、氏、名、字分指什麼呢?

    還是舉個例子說明下。

    舉誰好呢?

    舉個全世界都知名的大人物——孔子。

    “孔子”二字,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在古代,“子”是對士大夫的通稱——《雲麓漫鈔》雲: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

    孔子的姓氏名字分別是什麼呢?

    他其實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主要用來區分血緣,用以制約婚姻,同姓不通婚。

    氏是父系社會的產物,用以區分貴賤,透過氏可以瞭解他的宗族、家庭以及社會地位。

    通常,平民有姓無氏,而貴族既有姓,又有氏。

    那麼,為了彰顯自己的尊貴地位,在稱謂上就不能稱姓,只能稱氏。

    所以,孔子的正確稱謂是“孔丘”,或者“孔仲尼”;稱“子丘”或“子仲尼”就會讓人錯愕不知所以然。

    同理,詩人屈原其實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稱“屈平”或“屈原”;而不稱“羋平”或“羋原”。

    呂不韋為姜姓,呂氏,名不韋,稱“呂不韋”而不稱“姜不韋”。

    說完了孔子、屈原及呂不韋,就可以以他們作為參照來說秦始皇了。

    秦始皇其實是嬴姓、趙氏,名政。

    不難看出,我們不應該叫秦始皇為“嬴政”——即應該叫秦始皇為“趙政”。

    《通志•氏族略》中說: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

    只有平民和女人才稱姓,尊貴的男子是不稱姓的。

    不過,同是《通志•氏族略》又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即秦滅六國之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漢代以後的人們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時期的姓氏文化,並且對於秦國趙氏的史實也不瞭解(兩週史書裡不稱呼各國君主的氏而只稱名),簡單地按自己的姓名習慣將秦始皇的古姓當成今姓(氏)一樣用在名字前面,寫成了“嬴政”,謬誤至今天。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姜子牙身上。

    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他的正確叫法為“呂望”而非“姜望”。

    最後補一下,姓和氏相比較,姓比較穩定,而氏是可以根據主人的社會地位變化而變化的。

    比如商鞅。

    商鞅為姬姓,公孫氏,名鞅,先期在衛國,以衛為氏,稱“衛鞅”,後入秦得賜商地,即以商為氏,稱“商鞅”。

    秦始皇是嬴姓、趙氏,那麼,他的兒子也應該是嬴姓、趙氏,至於扶蘇和胡亥,只是他們的名而已,沒有稱氏。如果要稱呼全,正確的叫法是“趙扶蘇”和“趙胡亥”。

  • 13 # 小鎮月明

    經過幾千年的變遷,我國許多古老的文化已經逐漸消失在時光裡面了,而題目中的這個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

    姓和氏的區別

    別看我們現在宣揚平等,在古代我們的先人可是極其講究尊卑地位的。在古代,有名有姓,那是有身份之人的象徵,很多人甚至連姓都沒有。

    可是古人的姓氏,又和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古人的姓,就是今天的張王李趙,是用來區分血統的,比如老張娶了小李,兒女都是姓張的,說明這是張家人的血統,而不是李家的。

    古人的氏,是用來區別家族裡面的分支的。比如老張是個皇帝,他生了很多兒子,這些兒子個個地位顯赫,將來是要被分封到各地,形成一個全新的部落的。長子可能名字是“板凳”,那此人的後代可能就要叫板某某了;次子叫桌子,那他的後人可能就叫桌某某。

    也就是說,那些大族往往需要用到“氏”,來區分各支子弟。而古代人口多的大族,往往都是貴族,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娶到眾多老婆,生下極多的子嗣,所以“氏”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象徵著高貴的地位。

    所以,古人的名字都很複雜,姓、氏、名、字,都有講究,如果不知道這些,很容易就會把古人的資訊給弄錯。

    始皇帝是姓嬴嗎

    秦國的歷代國君,都是商超大臣惡來的後人,都是姓嬴(這個贏是周天子賜給他們的),但是後來分出了趙姓這一支,所以這支後代的氏就是趙。不管是贏還是趙,都是用來識別秦國國君的標誌,所以秦始皇兩個姓氏都能用。所以後人說他名字的時候,不管是嬴政還是趙政,都是沒問題的。

    為什麼兒子叫扶蘇和胡亥呢?

    首先,扶蘇和胡亥,這是兩位公子的名字,這裡面沒有姓氏,所以並不是說這倆人連姓氏都不要了。然後,不管是扶蘇還是胡亥,他們的姓,都是最古老的那個贏姓,這是代表著他們血統的東西。在當時,只要是姓嬴的,那肯定是從極古老的商超留下來的後代,而贏姓人在那些時代裡面,都是極有地位的人。

    但是這麼尊貴的姓,為什麼又不掛在嘴邊呢?這就是因為,在先秦時期,當時所有的男子都是說自己的氏的,而不說姓。所以最常見的就是“公子扶蘇”這樣的稱呼,而不會說贏扶蘇。

    他們的氏,和父親的一樣,都是趙,也就是說,他們這一脈,都是秦國的歷代國君。當然,如果秦國不亡的話,胡亥被封到別的地方,長子那一脈依然會用趙氏,但是其他的兒子卻可能要用別的氏來區別了。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的,這是當時的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孔子,他姓孔嗎?不是的,孔是他的氏,他其實是姓“子”。但是他的名氣太大了,後人都想跟著沾光,所以沒有分出其他的氏,於是今天姓孔的人還有很多。那要是嚴格來講,現在的孔子的後人,他們都不姓孔,而應該是姓“子”的。

  • 14 # 中國歷史研究所

    秦國的君主是嬴姓,趙氏或者是秦氏,一般我們叫秦始皇嬴政,或者也可以叫他趙政。還有我們看《大秦帝國》系列裡秦國曆代的君王,比如說秦孝公就叫嬴渠梁,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等等。那麼為什麼後來秦始皇的兒子卻不叫嬴什麼了呢?

    其實很簡單,不管是扶蘇還是胡亥他們還是嬴姓,扶蘇嬴姓,趙氏,名扶蘇,胡亥也是一樣的,嬴姓,趙氏,名胡亥,所以說按照我們現在人的思維習慣應該就叫嬴扶蘇,嬴胡亥。但是在歷史上一般我們都不把姓叫出來的。特別是在先秦時期。

    比如說周文王姬昌,我們都知道他就是姓姬,名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但是我們都知道他還有一個大兒子伯邑考,為什麼不姓姬了呢?其實姬昌有一百個兒子,姬發是次子,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等等,可以看到都不叫姬什麼?為什麼呢?難道只有武王姬發一個人跟著他的父親姓姬嗎?

    答案很顯然不是的,這些人其實都是姓姬,比如說三子管叔鮮其實就叫姬鮮,但是為什麼叫管叔鮮呢?因為他受封在管國,而且我們都知道古代一般用伯仲叔季等等來表面在家中的排行,而他是老三,所以就叫管叔鮮了。還有五子蔡叔度也是這個意思。但是周公旦,也就是我們說的周公,歷史上的聖人,所以我們一般都尊稱為周公,沒有人會叫他姬旦的,但是他確實就叫“雞蛋“。

    再說扶蘇和胡亥,按照我們現在的思維來說,就是叫名,而沒有叫姓,比如說張三,我們現在生活中如果關係比較好的也會叫他三兒,而不是叫他張三。扶蘇就是嬴扶蘇,胡亥就是嬴胡亥,不過這個叫法其實也是不規範的,真正的應該叫趙扶蘇,趙胡亥。在古代有姓,有氏,有名,一般來說男子用氏,女子用姓,男女有別,秦國的國君為嬴姓,但是不可能秦孝公自稱嬴渠梁,秦始皇自稱嬴政,先秦時代男子都是用氏而不是用姓。漢朝之後,隨著人們對先秦時代宗法制度的逐漸生疏,於是我們才把姬昌,嬴政這一類的名字叫出來了。

  • 15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明白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人的名字的叫法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的名字是由名和字組成的,而先秦時期的人們是由氏、姓、名三部分組成。

    姓是一個大部落的統稱,用來區別各個部落。隨後在姓的下面,同一個部落裡面根據不同的地方又劃分出了一個個小部落,這便是氏。

    先秦時期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規定,有的人可以稱氏,有的人只能稱姓。而漢代以後,姓氏合一,然後再在後面加上自己的名,這也是現代人的叫法。

    而嬴政、扶蘇與胡亥的區別在於嬴政的嬴是屬於秦國王室的姓,而扶蘇和胡亥都是他們二人的名,並沒有加上嬴姓。

    所以無論是扶蘇還是胡亥,他們都可以在名前面加上嬴姓,也就是嬴扶蘇、嬴胡亥。而且不單單隻在於此。嬴政姓嬴,趙氏,名政。

    也就是說嬴政如果按氏來還可以叫作趙政。這樣一來,扶蘇和胡亥也都可以叫做趙扶蘇或者趙胡亥。而秦國嬴姓趙氏和此時的趙國趙氏一族是有著血緣關係的,都為趙氏族的成員。

    先秦時期的姓、氏、名的關係與之後出現的姓、名、字、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前面我們講了姓是一個大部落,後面分出了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氏族,然後再加上每個人都有的自己的名。

    而字則是當時稍微有文化的人才會取的與名不同的另一個稱呼方式。號與字的方式大致相同,不過字大部分都是長輩取的,號則是成名之後自己給自己取的。

    姓是中國母系社會的產物,那個時候的人們大部分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為了防止出現近親結婚,所以出現了八大姓如姜、姬、姚、嬴等。

    而後中國向父系社會轉變,傳統的八大姓已經不夠用的情況下,便產生了氏。

    扶蘇與胡亥之所以看起來與嬴政不同,無非只是少了個嬴姓,而這也只是後人為了稱呼方便便簡單地稱他們為公子扶蘇、公子胡亥。嚴格來說他們叫嬴扶蘇、嬴胡亥或者趙扶蘇、趙胡亥都是可以的。

  • 16 # 神仙姐姐3890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贏自然就是他的姓。嬴的姓氏在中國非常少見,但確實是一箇中國姓氏,也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胡亥和扶蘇是他的兒子,他們自然也應該是姓贏,只不過他們的名字叫扶蘇和胡亥而已。

    扶蘇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文藝,在古代稱呼扶蘇,一般都叫他扶蘇或公子扶蘇。事實上,他不是姓扶。出於對他的尊重,當時的人不會將贏這個姓,加在他的名字前面。

    扶蘇這個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從我國有一首古老的詩歌《山有扶蘇》中摘取而來。因為扶蘇是長子,他的名字自然很重要。當到了胡亥取名的時候,名字就變得比較隨意了。

    胡亥這個名字在古代時,意義並不那麼好。在古代,胡字大多數都是指遊牧民族,因此在中原地帶的人看來,這不是一個好詞。而胡亥是秦始皇的第12個兒子,亥在當時,也有排名第12的意思,所以這個名字真的非常隨意。

    姓氏文化實際上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當時雖然對血緣關係也非常看重,但並沒有過多關注現實。加上秦朝的時候姓氏也很少,所以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情況。

  • 17 # qwetyuiopasfghjkl

    哈哈哈哈哈哈!

    按你的邏輯,姬昌不該叫姬昌,應該叫任昌!姬發不該叫姬發,應該叫姜發!楚王也不能通通叫羋某某!趙國國君也不能叫趙某某!趙括肯定不能跟他父親姓趙!屈原肯定不能姓羋,更不會叫屈某某,應該跟他媽媽叫!你自己覺得你搞笑嗎!根本就不懂姓氏規矩,還在胡說八道

  • 18 # 旭峰鍋哥

    就我個人所學來看,扶蘇與胡亥都是他們的名,並非姓名。他們完整的姓名應該叫趙扶蘇,趙胡亥。因為他們都是嬴姓趙氏。另外補充一點,嬴政的叫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先秦時代,成年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比如孟姜女,就是姜姓女子。所以嬴政應該叫趙政。姜子牙,應該叫呂尚,應該他是姜姓呂氏的。秦國與趙國都很有意思,都是嬴姓趙氏,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祖先,造父,封於趙城,所以是嬴姓趙氏。評論裡面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嬴姓趙氏的來源,我這邊也簡單的說一下。嬴姓是怎麼來的呢?嬴姓的來源於大費,也叫柏翳,也叫伯益,跟隨大禹治水有功,還幫舜管畜牧,所以被舜賜姓為嬴。趙氏又是怎麼來的呢?趙氏的來源於造父,他擅長為周朝周繆王駕車,當時有徐偃王作亂,就靠著造父的駕車,讓周繆王及時回周地平定這場叛亂,所以周繆王就把趙城封給了造父,所以造父一族改稱趙氏。秦國這一支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個跟非子有關,非子之父為大駱,非子自然是造父的後代,也是擅長畜牧,為周孝王養馬,周孝王想立非子為大駱的嫡子,但是大駱說,他已經有嫡子了,是成,這樣改是不對的。周孝王說,你們的老祖先伯益也是很會養畜牲,所以被賜姓為嬴,我也要封個土地給你,那就把秦給你吧。趙國那一支又是怎麼來的呢?造父的第七代孫為叔帶,當時周幽王無道,所以叔帶就離開了周王朝而到了晉國,為晉文侯,這個就是晉國的趙氏家族,再往後就是趙魏韓分晉,趙氏就成為了趙國的王室了。

  • 19 # 醉春風1998

    扶蘇和胡亥是名字不是姓名,古時候喜歡加敬語,都會加個公子,叫公子扶蘇,公子胡亥,嬴政沒當秦王前也被叫公子政。

  • 20 # 愛動漫的小夥伴

    古人的姓名的叫法和我們現在是不一樣的,在先秦時期,姓氏是有區別的,只有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用以別婚姻,而氏用以別貴賤。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殷周制度論》中亦說道: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贏為秦國的姓,而非秦國的氏,故而,稱秦始皇為嬴政,並不符合先秦時期的稱謂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快出生了,對於頭胎小白的我不知道該怎樣做,該準備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