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SIR8739
-
2 # 愛萬里江山188
寧波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中旬開始了,雖沒有北京那樣熱鬧,卻別有一番風味。
臘月中旬,街道已經浸在了年味當中,商場也佈置得煥然一新。櫥窗上掛了喜慶的金“福”字,家家戶戶門上貼了紅色的對聯,滿眼都是大紅色。
二十三過小年,是春節到來的預鈴。早上在家中便可聽見聲聲鞭炮響。此時人們便開始準備極具特色的寧波佳餚,湯糰、年糕、海鮮都貯存在冰箱。晚上,串串絢麗的煙火竄上雲霄,在漆黑的天幕上濺起數滴光點。
過了小年,年味更加濃重,這時出遠門的也都少了,大家每逢週末的空暇時便開始為過年做打算,首先必然要將家中打掃得一塵不染,掛上紅燈籠,然後就需到商場購買過年的衣服、食物,儲備年貨。孩子們也與父母一起購物,買一些零食、玩具。所有的人都在迎接新年的到來。
小年之後,便又是一片忙亂。
除夕到了,到處燈火輝煌,到處充溢著菜香,家家戶戶都圍著桌子吃年夜飯。各地的煙火都進貨了,春節進入高潮。這時候,便可以端著滿滿一碗湯糰與家人其樂融融地品嚐了,具有寧波特色的豬油湯糰撒上桂花後清涼可口,特別是與家人團聚一起品嚐,讓每個人的心中都暖洋洋的。一邊還可以看看外面的一片流光溢彩,興趣盎然是,也可以同家人一起出門參與這快樂的焰火晚會。年夜飯後,不必像平常那樣早早地入睡,可以盡情地歡度節日,為家人守歲,保平安。
除夕過後,便是春節的正式登場。商店大多都關門了,大家都趕著去與親人團聚,鞭炮聲響徹在街道各處,過年的氣氛已完全融入到生活當中了,大家都出門去串串門,給親人拜年,發紅包。孩子們可以跟父母在空閒時到處逛逛,當然還可以去鄞州的廟會看看。春節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值得放鬆的節日,很少有人還處在繁忙的工作之中。
寧波的春節結束的時間相對較早,正月十七便恢復了。孩子們依然去學習,大人上班,炮火聲也停了,一切又如往常一樣了。
-
3 # 野鶴32
我的家鄉天水,是先秦文化的發源地,哪裡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春節期間,文化活動,遍際城鄉,村鎮,一般在大年初一以後就有群眾自發的社火,他們耍篩子,有一個人伴的小和尚,帶著一玩篩隊各家,各戶去祝賀新春,很是喜慶。在伏羲廣埸,有秦腔藝人表演的秦腔,確是民間也有唱將,他們聲情並茂的演出很出色,在龍城廣埸有民間藝人演出的秦州小曲,鞭杆午等,哪悠揚的曲聲伴著午者的步調讓人有一種美的共享。這期間還有畫院,美術館等等的書畫名家的迎春書畫傑作展,迎春燈迷展,很是吸引觀眾,到了正月十二,有政府主辦的各區社火表演,有高臺,高蹺表演,熱鬧非凡,很是喜慶,同時把春節文藝匯演推向了高潮。到了正月十三在人民公園有大型的燈展活動,哪五顏六色的彩燈掛滿了整個公園讓人看不夠,正美。哪初九還有玉泉觀廟會,人山人海去拜玉皇大帝,正月十六還有伏羲廟會,伏羲是三皇之首,是人文始祖,我的家鄉天水是義皇故里,同時也是世界華人尋根問祖之地,是伏羲文化發源地,他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天水.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朋友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你能處處感受到她的魅力。
-
4 # 山本榨菜
溫州的春節雷同全國各地,大年三十該回家團聚的都回來了,當天晚上一家人齊聚一堂吃夜飯,等到除夕夜那就哪兒也不用去,就在家待著,聊聊家常。然後守歲分小孩壓歲錢,給父母包紅包。洋氣一點就玩個跨年。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初三媳婦回孃家,初四初五自由活動,初六開始有在外經商的陸陸續續就離家外出打拼了。過到正月十五那是極少數的。
-
5 # 宇賢王
甘肅春節習俗經過世代相襲、發展演變,並融入時代風貌,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人情味,熱烈的喜慶氣氛。地處西部內陸的隴原大地上,長期以來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各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年俗。隴原大地上風格迥異的年俗。
蘭州社火
老蘭州人過年有很多講究,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蘭州人採購各色年貨,製作食品。此時正是主婦們展示烹飪技藝的時候:花捲翻出花邊,綻現紅曲、薑黃。紅曲點中,花蕊嬌豔;油鍋鼎沸,油果子、饊子翻滾;碗兒菜———扣好的粉蒸肉、蝦肉、袈裟肉……一摞一摞。誘人的香味充溢廚房。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幕。從清晨開始,家裡的長輩早早地起來開始掃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腳利索的人家開始洗大門、貼對聯。這貼對聯還有很多的講究,若是隔壁或對門,誰家的對子貼的早,這家今年就會有好運。黃昏時分,全家圍坐,共進年夜飯。宴後,家人一起嗑著大板瓜子、呷著“三炮臺”香茶熬夜守歲,以求長命百歲。零點換歲之際,舊時要接財神、祭天地。老蘭州人講究水缸要挑滿清水,謂之裝財水。還要在大門前、院子裡潑灑清水,謂之灑銀水,以寄寓人們致富的願望。
初一早晨,全家共進象徵長壽的臊子面。臊子湯由肉丁、香菇、胡蘿蔔丁、豆腐丁、金針、木耳、綠菠菜烹調而成,色香味俱佳;擀的面切成的麵條,又細又長。飯後,孩子爭著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贈送紅紙封包的壓歲錢。
初二,至愛親朋間互相拜年,串東家,走西家,一直持續到初四。舊時蘭州人上門拜年一包糕點當禮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沏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
初五稱為破五,吃蕎麵攪團。用蕎麵煮成糝飯狀,燒上臊子,或素滷,或清湯,調上油潑辣椒、蒜泥、香醋,酸辣可口,使連日食用油膩菜餚的人大開胃口。
初五以後,直到十五六,蘭州城的新年社火就舞起來了,匝地而來的鼓聲,炫入雙目的色彩,古樸典雅的造型,充分體現了蘭州特色。
源於古代賽神祈福的蘭州社火隊的排隊、角色很有講究。打頭陣的是風婆、雨師,寄寓著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其後是大頭羅漢戲柳翠。係為一個戴大頭面具的僧袍和尚,圍繞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戲而舞。繼之為春官老爺坐龍槓。春官老爺,為春季之官。其形象頗似戲劇的醜色:戴圓翅烏紗帽,塗白眼窩,八字鬍,著紅官袍,持摺扇,坐於太師椅上,頗為滑稽可笑。再後為十二三對竹馬子古裝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後背裝置紗制馬頭、馬尾。其後是“船姑娘”,再後是推車子、獅子滾繡球,更有蘭州的太平鼓表演。
隴東送財神
據民間傳說,財神是道家所奉諸神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名趙公明,手持鋼鞭,身騎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趙玄壇,俗稱趙公元帥或趙公菩薩,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災,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過,也有人認為,財神是赤臉丹鳳的關雲長,手提青龍偃月刀,身跨赤兔寶馬,在中國文化中稱為“義絕”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都有送財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根據天干地支,確定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據說,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
6 # 俊章詩文
《誰不說俺家好》,《沂蒙山小調》這兩首歌曲家喻戶曉,人人傳唱。歌中的沂蒙山區就是我可愛的故鄉。蒙山風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蒙山有岱宗之亞之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蒙山因在曲阜以東,稱為東山或東蒙。她峰巒疊翠,連綿不斷,東接海濱。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熱愛家鄉是人的天性,我愛家鄉的山山水水,那秀麗蒙山更是我篤愛。我寫的一首小令就是讚美蒙山的。
望江南 憶蒙山
多少愛,篤愛是蒙山。秀出東濱稱小魯,峰巒疊翠碧連天。瓊閣白雲間。
千千夢,倩夢是童鄉。踏霧採茶雲嶺上,夜偎沙岸話牛郎。風送野花香。
要說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基本上和大部北方農村一樣,貼春聯,吃年夜飯,下水餃,拜年,走親訪友。但最重要的是祭祖請家堂。請家堂大致分三個步驟:一是恭請,二是祭拜,三是隆送。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軸子掛在正堂正面牆上。軸子是寫有家族世代祖宗先人名字的畫軸,平時可收起。放好桌椅,桌上擺好祭品,寫好牌位,帶好恭請用香紙鞭炮煙花,由家族中長輩老人帶領晚輩子孫到村外路口,擺好牌位,點燃香燭,鳴放鞭炮煙花,叩拜恭請先祖回家過年,回家插上香,放好牌位,恭請完成。除夕家庭祭祀,初一族人各家串門叩拜,祭祀完成。初二端著盤子帶好祭品再到村外祭祀叩拜點燃牌位送走。這個儀式比恭請時間長,更隆重。稱為隆送。請家堂祭祖是儒家傳統文化孝道的重要禮儀。儒家提倡以孝治天下,所謂孝大致有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贍養父母老人,二是傳承,三是慎終,四是祭祀。過春節請家堂就是最隆重,最重要的祭祀先祖的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請家堂這種風俗也會與時俱進,不斷進步,以適合新的生活習慣和文明要求。
-
7 # 皮皮屋簷
潮汕習俗: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盂蘭盆節"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且還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燒塔,元宵節燒龍等習俗。潮汕人還有拜老爺(也稱迎老爺),拜姑婆(少部分地區),祈求平安富貴。
-
8 # 趙雲輝
我的家鄉在東北,因為隨父母遷家到四川,這個地方比較雜,是因為各個地方的人都有,所以過年也是五花八門,東北人吃餃子,四川人吃湯園,還有三十晚上吃糖水雞蛋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
9 # 楊梅輝騰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
10 # 河北國科
我是河北的,簡單給你們介紹一些有特點的:“二十三,糖瓜粘”、“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說。這一天,許多農村人家仍在供奉灶神,民間依然要吃糖瓜,只是原來用做娛神的供品,現在改為娛人的節令美食了,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像糖瓜一樣甜蜜。
石家莊一帶還有個說法: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這段時間,“灶王爺”不在家。從前,老百姓認為這段時間沒有神明“監管”,可以肆意狂歡,於是開始“趕亂歲”,操辦結婚等活動。
其實,這就是趁著庭院打掃乾淨、食物準備豐盛,而且處於農閒這段時間,把人生大事辦了。
此外,一些平時有“過節兒”的人,也要趁這段時間趕緊“修好”,去對方家裡走訪一下,看人家正忙活計,就給人家搭把手,或送人家一籃子自己蒸的饅頭、豆包。一定不要把不愉快帶到下一年。
無極剪紙>>>
無極剪紙
無極剪紙始於古代,盛行於明末清初。每逢節日、婚禮,人們都用剪紙製作燈花、掛彩紙、剪年福(符)、貼窗花的形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感受。無極剪紙造型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其風格受山西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剪紙藝術。
正定常山戰鼓>>>
正定常山戰鼓
正定常山戰鼓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至明代已盛行於民間,正定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其為“常山戰鼓”。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清鑼鼓,主要用於廣場表演。
常山戰鼓,鏗鏘有力,助威壯膽,催人奮進,產生一種心齊志堅、所向披靡的豪邁感。所以在春節、廟會等重大節日、活動中都要請其助陣,以壯聲威。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經多次挖掘、整理、發展,享譽全國,名揚海外。井陘自古就有過年演花會、放煙火、賞花燈的習俗,井陘拉花是花會中的主打節目,其舞姿舒展大方、剛柔並濟,音樂古樸典雅、剛健深沉,為群眾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
晉州官傘>>>
晉州官傘
官傘發源並流傳於晉州境內的故城、槐樹、東宿和城關一帶的漢族民俗舞蹈,以舞者持傘表演而得名。官傘本是古代統治者為炫耀權威、地位而設的儀仗之一,隨著時代的演進,習俗的變化,傘的作用逐漸消退,衝破社會等級而流傳民間,成為漢族民間舞蹈藝術,營造喜慶、熱烈和祥和的新年節日氛圍。
藁城宮燈>>>
藁城宮燈
藁城宮燈為藁城特產,始於東漢、盛於隋唐,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為了慶賀統一天下之功業,在宮廷裡張燈結綵大擺宴席,所掛宮燈盞盞精緻,宮燈之名由此而生,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傳入民間。據傳,明代藁城屯頭村李師傅手工製作的紗燈,以美觀明亮、耐風耐用為特色,遐邇聞名,生意愈發興隆,其藝傳世而不絕。
如今,藁城宮燈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近幾年可謂家喻戶曉。其外形精巧、結構簡單,色彩豔麗,寓意吉祥,已成為新春佳節裝點家居、饋贈好友的最佳飾品。
邯鄲:除夕扔愁帽
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裡,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承德:熬臘八粥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滿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歲,玩一宿。”這句在承德流傳很久的諺語將年根兒底下人們的生活演繹得緊張而有序。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
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
承德過年還講究貼“春條”(也叫炕條),長長的春條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寫上“宜入新春樂,財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寶垛一垛,人財兩旺好,老少齊安樂,大吉大利”。
趕年集,購置各種春節食品、雜貨、香燭、鞭炮,還有給孩子買的新衣服,這都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事,每到這時,集市上就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承德又稱寺廟之城,因此廟會與民間節日相互輝映,也就成了承德民俗風情中的一大亮點。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各式的燈籠就成了主角,到處懸燈結彩,火樹銀花。在雙峰寺附近的老年溝,人們會用面做成碗狀,晾乾後插上棉花,倒點油,到晚上7時多,就開始“撒路燈”的活動,祈求一年出行平安。
到了正月二十五,這天家家戶戶於天亮之前在院內用火灰畫幾個囤形,中間撒上小米,以象徵倉滿囤流,來年生活富足。從這天以後,年味就會悄然淡下來。
-
11 # 行者老劉277351336
我們陝西關中過年是這樣,大年初一早上一家人吃完餃子開始拜年,先給長輩拜年,在互相拜年,長輩給大家發紅包,大家都給小孩們發紅包。喜氣洋洋過大年!
-
12 # 地球人影視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找書法家討一副對聯:年初二十八,泮塘四約龍船會大門開啟,圍隴很多過往遊客,原來這裡有一位寫書法的師傅揮毫寫春聯。
年三十逛花街,是廣東人傳統節目,年三十晚上帶著家人去花市買花,買各種盆花和一束束鮮花之後,回到家了擺放,圖個吉利也美化了環境。
廣東春節習俗多 大年初一拜神賀新歲 吃齋留福氣。
一年之計在於春,廣州人一向講究意頭以及彩頭。農曆的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採青走百病。”這首流傳於廣州民間的農曆新年習俗歌,
年初一 ,拜神、吃齋、派利是 :正月初一這天,廣州街坊會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初一午飯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一鍋“羅漢齋”,寓意這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天吃完,往後就可大魚大肉,祈求來年順利,所以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
-
13 # 丿大地回春
我童年在農村度過。那個年代,每到過年時,儘管生活不如現在,但是活的特別滋潤,過的特別開心,無憂無慮。尤其一到初一,挨家拜年,每家都能給點好吃的,比如瓜子,糖塊,水果啥的。拜了幾家就能把倆兜裝的滿滿。
-
14 # 東東哥記錄生活每一天
我是來自北方的就說下我們那邊過年習俗吧,第一就是全家人團員高高興興看春晚,過後就是年夜飯了主打餃子,飯後就是串門去長輩家挨家挨戶拜年,第二去親戚家外婆舅舅家,第三就是七大姨八大姨家全部走一邊,這個年就算結束了,過了年初五以後打工的做生意的基本差不多也要出門了,明年再相聚每年幾乎都是這樣來回重複
-
15 # 曉玲一家在深圳的生活
我的家鄉,廣東茂名化州,我們過年的習俗就是每年都會擺的年例了,從年初一開始,陸續有每一條村的年例來到,有些人初一、初二、初三…我們家是初七。年例的前幾天,就要做好準備工作了,從開始的定廚師,定海鮮,到買各種各樣的菜。婆婆會在夜宵前兩天開始把一切的鍋碗瓢盆拿出來清洗,劈柴,年例很多菜都是燒柴火的,到了初六那天,大家分工合作,搭棚、買菜、擺桌子凳子…初七年例那天凌晨三點,婆婆開始會準備提前幾個月養的雞,而廚師開始炸扣肉和準備其他工作,五點我們就起床幫忙洗菜切菜的準備,一切準備就緒後已經是早上九點多了。吃完早餐準備迎接來吃年例的親朋好友了,一次開四臺,一共開三次臺,親友們陸陸續續的來,關心一下這一年大家的情況,都為明年的我們加油打氣!當親友們吃完一滿心足的回家時,已是傍晚五六點,我們就開始收拾清洗年例留下的痕跡了……祝大家新年快樂!
-
16 # 鄉村小彩
過年的鐘聲已經越來越近了,相信大家一提起過年,就會特別開心,過年不僅可以放假休息,還可以和家人一起團聚啦。
在我們這邊,過年前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貼好春聯,放眼望去特別喜慶。吃飯前也會放一掛鞭炮,寓意著吉祥如意。然後大年初一,我們這邊還有個敬天的習俗,晚上一到十二點鞭炮聲就不斷。起床後爸爸媽媽就會準備好熱騰騰的蛋花湯,特別美味。在我的印象裡,那天的蛋花湯格外美味。
春節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在這裡小彩提前祝大家,以後工作蒸蒸日上,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
17 # 張家界喜哥
說到我們家鄉的習俗,我覺得很好的,是怎麼很好的請聽我介紹介紹,首先自我感覺很隨意也很隨便,也就是過年雖然有些講究但是很純樸的隨意,不象有些地方這方面不行那方面得注意,很有約束感,至於過年習俗問題,隆重和豐富點過年和別的地方大同小異罷了,過年那段時間都必須說些吉祥祝福的話,讓新的一年有個好的開始,這樣一年就會順順利利,另外在我家鄉還是有很多講究約,比如過年吃年飯時候我們把好吃的東西擺出來,心中默默地祈禱請逝去的祖輩們先吃自己辛勤弄好的東西,其實這樣子是孩子們對先輩們的一種紀念和尊重,吃過年飯後抽空閒時間反正不要到晚上十二點,大人都會帶著白己的兒孫們拿著必需品如鞭炮等物品到自家祖墳前去祭祀,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這不是迷信,我個人認為是孩子們對先祖輩們一種深深的懷念,一直讓兒孫們永遠的記住這些先輩們,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其它的習俗會因地方不同都是有差異的,好啦又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再見啦,謝謝大家關注喲!
-
18 # 呆呆醬vlog
一轉眼,一年的時光已過,我們也即將迎來又一個農曆春節。在過去的2017年,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事兒,也有我們難以忘記的瞬間。當然,此時此刻很多人正在回鄉的路上,也有的人因為一些原因選擇不回家過年了。不過,甭管在哪過年,都有不一樣的味道,也都一些必須要遵守的過年習俗。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過年的那些習俗。
無論在哪過年,想必都有一些講究的,比如年夜飯吃什麼、拜年的儀式、走親戚時拿的禮品等等。俗話說,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過年習俗。在我國的絕大多數地區,都是除夕晚上吃年夜飯,一家人聚在一起,總結一下過去的一年,同時,許下對2018年美好的祝願。然而,在一些個別的農村,年夜飯是初一晚上吃的。
除了時間上的不同之外,吃什麼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北方,多數家庭會做幾個菜,然後吃頓餃子,一家人過一個團團圓圓的春節。而在南方呢,多數家庭會吃年糕,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也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種祝願。
簡單了介紹了年夜飯之後,我們再來看貼春聯。貼春聯可謂是我國的一項傳統習俗了,貼上春聯也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要拉開序幕了。不過,在咱們農村,貼春聯也有一些說法,比如,貼了春聯之後,要賬的就不可以再登門了。而且,除了門框上貼上春聯之外,在糧囤上、院子裡、豬圈上、車上等等都要貼上吉祥的對聯,象徵著一年的美好生活。
再來說,請家堂。在咱們農村,每年三十的下午,都是請家堂的時間。那麼,什麼是請家堂呢?一般來說,就是在三十的下午,到墳頭旁,燒香燒紙,放點鞭炮,磕頭,把去世的親人請回家過年。當然,在一些地區,對請家堂這項傳統習俗看的比較隆重,會在堂屋的正中央擺張桌子,上面擺著供品(雞鴨魚肉等),旁邊放兩張椅子給祖先們坐。然後在初二的時候送家堂,把去世的列祖列宗再送回去。
最後,我們再來講下農曆初一上午的拜年習俗。在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初一上午要走家串戶地給輩分高的人磕頭拜年。當然了,可不要小看跪拜禮,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在我們村,去拜年的時候都是一大家子人一塊兒,年長的、輩分高的走在前面,輩分低的走在後面,到了長輩家裡,說聲新年好,然後磕頭拜年。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老人也不再要求晚輩們一定要磕頭了,都是情意到了就行了。
-
19 # 大秦一品帶刀侍衛
我的家鄉過年的時候有社火,還有耍獅子,耍龍,現在我的記著那個鼓點,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蒸饃饃,放鞭炮
-
20 # 馬家二孬
河南駐馬店!蒸饃,過油,煮肉,剁餃子餡,放炮,請神,貼對聯,吃餃子,放炮!一系列過年習俗!熱鬧啊,只是缺少了小時候的味道[捂臉][捂臉]
回覆列表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