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河馬媽媽育兒奇想

    前段時間聽張怡筠博士的親子情商課,中間講到一句話讓我印象頗為深刻,那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無獨有偶,《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談到她最受歡迎的一句話: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覺更糟?”

    這兩句話都說明了一點:在面對親子衝突時,我們最先要處理的彼此的感受,正所謂感覺好才可以做得好。那麼,當衝突來了,我們具體要做些什麼才能處理好心情呢?下面的三步法,只要你肯用就有用。

    默唸三字箴言。

    當衝突來臨時,什麼都別做,開始念下面這段話,可以教給孩子一起念。不開心,想生氣;氣之前,停一停;聞一聞,花兒香;吹一吹,小蠟燭(深呼吸);閉上眼,不說話;數一數,1到10。

    觀照自己的情緒。

    找個舒服的地方坐下來,就是坐坐,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說,只是去感受情緒在身體裡的流動;這個過程5-10分鐘即可。

    與自己對話。

    這個時候,可以與自己對話了,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的情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我教育孩子的長期目標是什麼?如何應對這次衝突才能對長期目標有益?

    有了這三步不但可以使你從情緒中走出來,在彼此感覺好的時候再去處理衝突,而且我相信你也一定能透過與自己的對話進行自我反思,找到與孩子一起解決衝突的最好方式。

  • 22 # 秋秋絮語

    養育過程中,親子衝突在所難免,主要原因是你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不一致,但化解兩者的矛盾首先要做的不是找原因,想辦法,而是處理情緒。

    比如我要求我家孩子放學回到家要報平安。但他總是忘了,那我就會坐立不安,越想越心慌,越想越生氣。

    如果我帶著情緒回去批評他,講多少次了,回家一定要跟我說一聲,這很難嗎?這麼小的事都記不住做不到,還能指望你能做什麼事呢?

    這勢必引起一場傷和氣的衝突,不僅對事情一點幫助沒有,孩子還會牴觸或者找藉口推卸責任。

    但如果我調整好自己,讓自己冷靜下來,想想孩子也許有原因,應該平心靜氣跟他溝通。

    我可以先跟他描述事實,今天你回到家又沒發簡訊給我,能告訴我原因嗎?

    傾聽孩子說出原因後,我接著表達感受,你放學回來不告訴我,我會一直擔心你的安全,沒有心情上班。

    最後表明期望,我希望你以後放學回到家,第一時間告訴我,這樣我才放心。

    孩子生氣時,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不能跟著孩子生氣,以怒制怒只會火上加油。對於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幫助他給情緒命名,把情緒表達出來,以合理安全的方式宣洩情緒。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恢復平靜。

  • 23 # 都媽悅讀

    面對親子衝突首先家長要做到的是:

    1、冷靜,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最好先保持冷靜,並且不對孩子進行處理,等到事後大家冷靜下來了,和孩子講講道理,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我們要以尊重、理解的心態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充滿信任和睦的情感關係,引導孩子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成長。

    2、換種溝通方式。家長們需要思考,當遇見衝突的時候,換一種溝通方式看看行不行,其實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是好事,證明孩子長大了。這一時期,家長要做的不是對於孩子爭辯,而是要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出發點,然後加以指導和改進,這樣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3、衝突過後多抱抱。希望情緒平復以後多抱一抱孩子,給她以關愛。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我們都愛孩子並希望努力做到最好,但使用的方法往往是根據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成長經驗有所不同,因此,我們要尋求一種更柔和、更可靠的方式,讓孩子成為自信、快樂的人。

  • 24 # 薇育兒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哪有不發生摩擦的,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對自己的行為沒法很好地控制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非常豐富的孩子。

    等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非要孩子承認錯誤。若想避免衝突升級,我是那種先要處理的事情,是大人先平復好自己的情緒。因為在氣頭上事情會變得更糟。孩子看到大人生氣,本來就會害怕,可能會做出一些更加不可控制的事情。而這樣無異於火上澆油。

    所以,我認為這時家長可以深吸一口氣,跟孩子說:“媽媽/爸爸心情不好,需要冷靜一下。你也可以去釋放一下自己的情緒。如果你需要找媽媽,隨時可以過來找我。”最後這句話,可以避免孩子造成誤解,認為媽媽不要他了不愛他了。

  • 25 # 桐陽媽育兒

    桐陽媽回覆:

    面對親子衝突,首先要處理是父母情緒,只有情緒平和,才會好好說話,孩子才會感受到愛。

    父母怎樣處理情緒呢?主要三點:

    1、遇到衝突,向內看,和自己連結。

    遇到孩子問題,先不要和孩子較勁,而是覺察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跳出情緒,作為旁觀者,觀察這種不舒服是憤怒,悲傷,厭煩,恐懼等等。然後再向內看為什麼這樣,我是對孩子期望太高了,還是內在有焦慮恐懼呢?

    透過遇到孩子的事情,一層層的向內看見自己,逐漸找到情緒的根源。

    比如,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父母會著急,容易產生憤怒。表面看是因為孩子問題,實際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孩子不寫作業,父母會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會擔心老師找。作業事情觸發了父母內在恐懼,但是恐懼不能表現出來,那麼就會透過和孩子發火要求,對抗來釋放內在的恐懼。而且還要把這種發火合理化法:為了孩子好,這樣給自己的幻覺,認為我就是為了孩子好,才發火的,最後形成習慣。所以覺察自己的情緒來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2、父母情緒平和,才能傾聽孩子背後原因。

    父母不沉浸在情緒裡,就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感受不到責怪,孩子才會說出心理話。

    上週一位媽媽諮詢:孩子每天不好好寫作業,發火要求也不管用,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告訴她:以後你不發火看看,傾聽一下孩子不寫作業的背後原因,找到原因,然後去理解孩子。

    昨天晚上她告訴我:孩子不寫作業,是為了引起她的注意,因為生了老二,陪老大少。孩子說,感受媽媽不像以前愛他了,只有不好好寫作業,媽媽才會關注。

    她原來從來沒想到寫作業和引起關注有什麼關係,她認為孩子就是不想寫,然後發火對抗。現在情緒平和,和孩子表達愛,孩子心理踏實了,昨天晚上孩子主動認真去寫了,她非常感動。

    3、和孩子衝突,就事論事,不傷害人格。

    遇到孩子問題,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磨蹭,這麼小氣等等。父母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會讓孩子認可這種特徵,父母越怕孩子這樣,最後孩子真的變成父母不希望成為那樣的人。因為經常說孩子慢,孩子認可了,我就是做事慢,這是我的性格特質,一旦變成自己的人格特徵,改起來比較難。所以平時遇到問題就事論事。

    比如,孩子起床磨蹭,給孩子一個鬧鐘,讓孩子自己起床,如果沒起來,父母不催促,孩子遲到,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這樣孩子就會負責自己的人生。父母經常催促,結果是孩子更加不著急,因為晚了,也沒關係,反正父母會叫。

    所以,遇到衝突,父母首先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父母情緒平和,每次都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就學會了父母的處理方法。慢慢也會情緒平和,遇到問題積極想辦法解決,孩子也學會了積極思維方式,親子衝突會越來越少。

    只要有孩子,就會有親子衝突,把衝突當成學習機會,父母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和孩子共同成長,很多問題就會化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學醫怎麼樣,你會讓你的孩子學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