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行天下走虎步
-
2 # 史海閒聊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徐有貞,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因受封武功伯,世稱徐武功。
主要成就政治成就1433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被考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 他在景泰末年參與策劃了奪門之變,使得明英宗成功復辟,並因此成為內閣首輔,還獲得武功伯的爵位。
水利成就明朝自永樂年間定都北京後,為滿足邊防和京都消費,每年漕糧不下數百萬石,南糧北運使運河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終明一代,河槽問題一直困擾其始終。
徐有貞經過數年苦心經營,終於平息了沙灣決河之患。他的治河三策採用了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具體就是引黃入河、堵塞沙灣決口和疏浚運河內部所積淤泥。其中,引黃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既解決了黃河潰決問題,也解決了運河漕運水量不暢阻礙航運的問題。
書法成就徐有貞善書法,長於行草,小行書尤為精妙。徐有貞是對吳門書派崛起具有先導作用的重要書家,在書法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其弟子吳寬、外孫祝允明均受其親自指教、提攜,皆是當時名重一時的文壇人物。 -
3 # 滄海中的美慄傳說
徐有貞這個人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說起明朝景泰末年,明英宗成功復辟的“奪門之變”,大家都應該耳熟能詳。這起事件的策劃者就是徐有貞。所以說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還是佔有一席之地,很有名氣的。
徐有貞是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及第,被選為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首輔。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等學問都有研究。徐有貞一生亦正亦邪,精明幹練,頗有心計,但是喜好功名。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兵敗被俘。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瓦剌首領也先進逼北京。孫太后(即孝恭皇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總理國政,召叢集臣商討戰守對策。徐有貞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監金英的訓斥。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謙。徐大為沮喪,不敢再言。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貞擔任僉都御史治理山東黃河。徐有貞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應設定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以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得到景帝批准。他徵發民夫,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在張秋到黃河、沁水之間開鑿溝渠(即廣濟渠)、修建水閘(即通源閘)。
景泰七年(1456年),山東地區發生洪災,境內河堤多有毀壞,唯有徐有貞負責修築的河堤依然完好。明景帝便命徐有貞再到山東治理水患。徐有貞修復舊堤決口,在臨清到濟寧之間設定多處減水閘門,成功平息水患。景帝親自召見慰勞,進拜他為左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辟,被拜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他讒殺于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結果被構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後又流徙雲南金齒衛。石亨敗亡後被放歸。
-
4 # 公子皇鋣
徐有貞在歷史上還是比較有名氣的,雖然他最大的名氣來自於陷害於謙!
我一貫認為能在史書中留名的人物,無論忠奸善惡都必有其過人之處。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中,徐有貞就有出場,雖然看起來似乎有些瘋瘋癲癲的。徐有貞本名珵,字元玉,號天全翁,明中期大臣、天順年間曾任內閣首輔,因受封武功伯。在明朝作為文官能夠封爵實屬罕見,連拱衛社稷之臣于謙和政治改革家張居正都未能獲此殊榮。由此可見徐有貞在當時皇帝心中的重要。
徐有貞應該說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精明幹練,在宣德年間就中進士,並被選為庶吉士,他本人涉獵廣泛,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都有研究,曾嚮明英宗提出五條兵政建議,可惜未被採用。他曾奉命治理黃河水患獲得圓滿成功,可見其能力。但是後來在“土木堡之變”後因提議遷都南京而被眾人(尤其是于謙)訓斥,因此記恨于謙,于謙之死也跟這件事有密切關係。
後來被瓦剌人放回的俘虜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在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期間發動了“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這其中徐有貞就是主要策劃者和參與者,復辟成功後的朱祁鎮大封功臣,徐有貞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得勢後的徐有貞開始報復,他誣陷原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謀反,應判處極刑。英宗朱祁鎮本來認為于謙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對大明朝社稷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但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于謙因此被處死。
而徐有貞後來則是成為內閣首輔,並被封“武功伯”的爵位,可惜時間不久就被共同參與“奪門之變”的另兩位石亨、曹吉祥陷害,連遭貶謫,現身演繹了“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典型。
-
5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徐有貞其人是明朝宣宗,英宗,代宗時期官員,擅長星象之術,有名的事件有兩件,第一件,土木堡之變後,京城一片恐慌,有的主張主戰,死守北京,有的主張南遷,繼續把南京做首都,而主張南遷的主要大臣就是徐有貞,被於少保于謙嚴厲斥責,也被代宗朱祁鈺嫌棄。在景泰年間官位一直不理想,由於後來石亨和于謙有了間隙,隨後徐有貞聯合石亨,曹吉祥趁景泰帝病重的時候,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復辟,隨後英宗殺了京城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命徐有貞接任兵部尚書,到了天順年間,這三位復辟功臣之間開始爭權奪利,最後各各都不得善終,徐有貞在歷史上並不是以正面人物出現,到處體現著投機取巧,鑽營結私。個人看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徐有貞劇照
英宗劇照
徐有貞劇照
徐有貞劇照
徐有貞文集
徐有貞
-
6 # 歷史愛好者的秦三世
當然有名,此人善於鑽營,愛弄權術,于謙的死跟他很大關係。
功績:在景泰三年(1452)擔任左僉都御史,當時黃河一挹已經決口7年,他負責治理黃河,經過經過對實地詳細的勘察,他提出了置水閘、開支、疏通運河三條措施,並積極組織大量民工,親自督率工程建設,終於消除了水患。立下此功。
歷史事件:正統十四年(1449),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役"事件,此人為了討好代宗,提出南遷,結果劃到大臣譏笑反對,從此名聲壞了,因此改名徐有貞,天順元年(1457)正月,代宗病重,他積極輔助英宗復辟,因為一直在於謙手下,於心不甘,英宗復辟後,他就把于謙下獄,本來於謙守城有功,英代不想殺他,可他說不殺此人,復辟無名,在獄中,有人說于謙謀反,查無實據。徐有貞答覆說"雖無顯跡,意有之"正是這句話,殺了一代忠臣,也成就了徐有貞的千古罵名。徐有貞獨掌大權後,與石亨、曹吉祥展開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最後,徐有貞在石、曹等人的一再誣告下,被英宗流放到金齒(今雲南保山),削職為民。從此,他浪跡于山水之間,十餘年後病逝。
-
7 # 朕的書房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對他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恨不得剝其皮食其肉啃其骨。
因為他幹得最出名的事,就是攛掇明英宗朱祁鎮殺了于謙。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朝遭遇自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眼看著瓦剌兵臨城下,北京要被一鍋端。很多大臣建議將朝廷從北京搬遷至留都南京,至少留個明朝的火種。徐有貞就是逃跑派中呼聲最高的一個。
但兵部左侍郎于謙怒斥逃跑行為,在朝堂上據理力爭,說服了景泰帝堅守北京。他排兵佈陣,領導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瓦剌進攻。
要知道明朝的大臣是非常注重氣節的,當官就要心憂天下,敢為國家、老百姓捨身成仁。
于謙立下不世之功,成了大臣裡的當紅明星。而徐有貞因為發表逃跑言論,留下洗不掉的黑料,受到同僚譏諷,不僅內心,連仕途也遭受巨創。
而大家越是捧于謙,徐有貞心裡就越不爽,越憋屈。在他看來,于謙只不過是猜對了一次。所以等到奪門之變,徐有貞擁立明英宗復辟後,他就對於謙下狠手。
對待保衛北京城的于謙,該不該殺他,明英宗很猶豫。徐有貞卻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言下之意就是說,不殺于謙,我們的復辟就是造反,明英宗這才決定將於謙等人處斬。
徐有貞身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投機分子。
百科解釋投機主義,是一種有意識的策略或是行為,透過利用形勢來自利肥己——常常不關心規則,不關心他人的處境。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可以不擇手段,突出的表現是不按規則辦事,視規則為腐儒之論,其最高追求是實現自己的目標,以結果來衡量一切,而不重視過程,如果它有原則的話,那麼它的最高原則就是成者王、敗者寇這一條。
徐有貞為什麼勸景泰帝逃跑,因為他預估形勢,覺得以北京老弱病殘的有限兵力,抵擋不住兇猛的蒙古鐵騎。如果皇帝南下,他就是為大明帝國保留下命脈,他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現實很魔幻,于謙居然用有限兵力擋住了瓦剌進攻,是他立下不世之功。
于謙身上的光芒越閃耀,就照得他越卑劣。所以他在奪門之變後,力主殺掉于謙。
即便他在治理黃河上業績巨大,學問淵博,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還是殘害忠誠,一個實實在在的政治投機分子。
-
8 # 淺蘭疏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上比較有名。
徐有貞官做得很大,是內閣首輔。朱元璋時期,為了加強皇權,他廢除了丞相,但是他以及後來的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處理國家大事時又深感力不從心。
朱棣就想了一個解決方案,他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到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也就是說“內閣”就是廢除丞相後設置的輔政官員。而“內閣首輔”是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這個官在明朝可以說非常大了,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有張居正和嚴嵩,這兩個人在位時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無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實”。
徐有貞就做過內閣首輔,從官職也能看出他的名氣不會小。
徐有貞身處的那個時代發生了很多大事件,在這些事件中,還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倡議南遷,淪為笑柄“土木堡之變”爆發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孫太后命朱祁鈺監國。這時瓦剌大軍逼近京師,朝廷大臣商議對策,徐有貞就建議遷都南京。
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
徐有貞確實有自己的考慮,當時英宗親征瓦剌,把明朝的主力部隊都帶走了,二十萬大軍死傷大半,只剩下一些老弱士卒。當時明朝國力確實難以與瓦剌抗衡,硬碰硬的結果不容樂觀。所以,徐有貞為了避免大動干戈,就建議南遷。
但在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來犯,衣冠南渡的朝代雖然有很多,比如西晉、北宋,但最終都亡國了,南遷治標不治本,一味躲避也不是良策。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之一,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又怎麼可能南遷?
後來朱祁鈺登基為帝,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打敗了瓦剌也先,大明再揚國威。
但從此徐有貞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他素來追求功名,但卻因南遷之議遭到內廷的訕笑,朱祁鈺對他也很有看法,以致長久不得升遷。
所以,他對朱祁鈺和于謙懷恨在心。
治理黃河水患,造福於民終於三年後,朱祁鈺命徐有貞去治理黃河水患。
那麼,前面不是說了朱祁鈺對他有看法了嗎?為什麼又會任用他?因為他改名了,他之前叫“徐珵”,後來看仕途無望,就改了名字叫“徐有貞”,希望大家把他提議南遷的事情忘了。
朱祁鈺也是沒搞清楚,黃河決口了7年,百姓苦不堪言,他求賢若渴,就派徐有貞去了。
不得不說,徐有貞真是個有才幹的人。
他實地考察,徵發民夫,親自督率工程建設,開鑿溝渠、修建水閘,歷經五百五十餘日的艱辛努力,終於圓滿的完成治河工程,造福於民。
參與“奪門之變”,構陷於謙幾年後,徐有貞參與了“奪門之變”復立了朱祁鎮,又進言構陷於謙,使于謙冤死,做了小人。
因為他擁立有功,朱祁鎮就讓他做了內閣首輔。
但有擁立之功的這些人下場也不怎麼好,也包括徐有貞,他後來被貶官在家,鬱鬱而終。
徐有貞這個人,是非常複雜的,也是有血有肉,非常真實的。
說他膽小怕事,他又敢參與“奪門之變”;他能夠治理水患造福於民,但又讓于謙枉死。
總之,徐有貞這個人在明朝歷史中雖不是人盡皆知,也是很有名的。他支援南遷,受人排擠;疏通黃河,造福於民;他參與“奪門之變”,官至內閣首輔;忠臣于謙因他而死……如此種種,只能說這個人有才無德吧。
-
9 # 史爭朝夕
徐有貞在明英宗猶豫不決要不要殺于謙的時候,說了一句于謙不死,則奪門之變名不正言不順。是于謙被殺最大的罪人。
-
10 # 楓葉0829
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有名,但是卻不是什麼好名。徐有貞算是殺死於謙的直接兇手。
《明史·徐有貞傳》:徐有貞,字元玉,初名珵,吳人。宣德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這個人屬於有點全才那種,啥都會點。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土木堡之變爆發後曾建議南遷,遭到朝野內外的一致譴責。景泰年間擔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所以說徐有貞主要的功績在於治理河患,治理山東河患時,採取開支河的措施,為解除景帝的疑慮,做了一個實驗。他拿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水壺,裡面盛滿相同質量的水,然後在一個水壺上開一個大孔,又在另外一個水壺上開五個小孔,而這五個小孔的面積之和等於大孔的面積。結果,開有五個小孔的水壺最先將水放完。這是水力學上的水箱放水實驗。
徐有貞主要的敗筆就是勸明英宗殺了于謙,英宗復辟後,徐有貞指使言官以“迎立外藩”之罪彈劾王文,並藉此攀誣于謙,將二人下獄。按照朝廷制度,召藩王入京需用金牌符檄。經有司調查,金牌符檄當時都在宮中,未曾動用,因而王文、于謙的罪名不能成立。徐有貞卻道:“雖無顯跡,意有之。”意思是說,于謙等人有這個想法,但尚未付諸行動。後來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為此猶豫不決。但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英宗這才下定決心。
這個人有才卻因權力鬥爭留下了汙名。
-
11 # 山顛一壺清酒r
徐有貞,明朝中期的內閣首輔,在明景宗時期不得重用。之後參與策劃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辟。
徐有貞精明幹練,頗有心計。在水利方面頗有功績。
景泰三年,徐有貞奉敕治理沙灣河道。之前派遣許多的官員都未能治理,徐有貞本人在這方面有研究,採取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經過努力,終於完成了治河工程。
徐有貞的本名是徐珵,當初北京之戰,因為提議“南遷”,而不受景泰帝的重用。他只好衣服內閣大臣,並改名徐有貞。
之後,明英宗復辟,他設計參與奪門之變。成功後,便受任內閣首輔。他還勸說英宗,“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之後的徐有貞大權在握,深得明英宗的信任,與石亨、曹吉祥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徐有貞常常構陷打壓這二人,之後兩人便誣陷徐有貞。之後徐有貞接連遭到貶謫,最終被貶為庶民,流放雲南。
直到天順四年,石亨獲罪,明英宗想起來徐有貞,才知道是被陷害。
之後,徐有貞返回鄉里,還獲准“冠帶閒住”,恢復官員身份,可以賦閒在家。但是 徐有貞也是有才之人,卻不得志,之後甚至因為進言殺于謙,讓人們仇視,再也沒有得志,最後病逝。
-
12 # 老張讀史
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還有比較有名的,曾經做過英宗時期的內閣首輔。徐有貞原名徐珵,為人長得短小精悍,非常聰明,愛追求功名,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等都很有研究。
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軍襲邊,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與瓦剌大軍交戰,大敗被俘,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後,留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鈺召叢集臣商議,徐珵稱自己夜觀天象,顯示這一切都是天數,朝廷必須南遷才可躲過這一劫。他這一說,遭到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人的大力反對,連站在一旁的太監都呵斥徐有貞。因為這件事,後來做了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鈺很不喜歡徐珵,所以徐珵在仕途上一直得不到升遷。後來,在陳循的勸說下,徐珵改名為徐有貞。
一、治理黃河
明代宗景泰三年,黃河決堤,朝廷先後派了多位官員前去治理,均無功而返。開頭說過,徐有貞對水利很有研究,大臣們一致推舉徐有貞,於是代宗升徐有貞為左僉都御史,命他治理黃河。
圖為徐有貞
徐有貞治水回京之後,受到皇帝厚賞,之後又派他巡視漕河。過了幾年,山東再次遭遇大水,黃河河堤多處損壞,只有徐有貞負責修築的那一段完好無損。於是徐有貞再次帶人修復河堤、堵住決口,從臨清到濟寧修建了多個水閘,這才平息了水患。皇帝不僅對他大加賞賜,還升他為左副都御史。
二、迎英宗復位
英宗被瓦剌放回之後,一直被代宗囚禁在南宮,不聞不問,也不讓朝廷百官接近英宗。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鈺得了重病,此時太子朱見濟已經去世,代宗沒有其他的兒子,也遲遲不復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
圖為明英宗
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等人準備迎英宗復位,於是找太常卿許彬商量,許彬說:“這是不世之功,但是我老了不中用了,徐有貞是個非常有計謀的人,你們可以找他商議。”於是石亨個人找徐有貞商議請英宗復位之事,徐有貞很贊成,還說應該先讓住在南宮的英宗知曉此事。張軏已經提前秘密聯絡了英宗,徐有貞說如果這樣則大事可成。
這年上元節,徐有貞觀天象之後,對石亨等人說:“天上紫薇星有變,成事就在今晚,機不可失啊。”於是石亨、張軏、曹吉祥三人立刻去準備相關事宜。徐有貞在家裡焚香禱告一番,與家人訣別之後,趕往皇宮。因為當時過了三更,第二天正月十七要上早朝,城門很早就開啟了。
徐有貞率人直奔南宮,砸到圍牆之後進入宮中,跪請英宗復位。英宗即位之後,廢黜代宗,改為郕王,遷到西宮居住。
三、陷害於謙
徐有貞助英宗復位之後,受命入內閣,參預機務。而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陳循、蕭鎡、商輅,尚書俞士悅、江淵,都督範廣,太監王誠、舒良、王勤、張永等被下旨下獄。
圖為于謙
徐有貞曾經想讓于謙幫忙助自己取祭酒的官位,于謙也幫忙了,但是沒有成功。徐有貞認為于謙不是真心幫自己,對他生了間隙。英宗復辟之後,徐有貞立了首功,他公報私仇,誣陷於謙、王文等人打算擁立襄王朱瞻墡(明仁宗第五子,英宗的叔父)為帝,應該立即治罪下獄。而且陳循、蕭鎡、商輅等人心向代宗,也得一同治罪。
英宗皇帝因為徐有貞擁立自己復位,對他十分信任,不等退朝,就下令逮捕以上這些人。第二天英宗命徐有貞負責審訊此事。王文、于謙與徐有貞對簿公堂,王文辯解道:“迎立藩王為帝,必須有金牌符信,派遣人的話必須要有馬牌,究竟有沒有此事,去內府和兵部一查不就清楚了。為何無故冤枉我們?”徐有貞說:“事情沒有成功,自然也就沒有證據,但你們有這個心,就應該定你們的罪。”于謙此時已經知道徐有貞這是公報私仇,想要致自己於死地,他對王文說:“徐有貞、石亨等人這是存心要致咱們於死地,咱們辯解還有什麼用呢”
都御史蕭維楨也在公堂上坐著,他對於謙說還是你看得明白,這種事出在朝廷裡,承認是死,不承認也是死。 英宗猶豫未決,認為于謙確實有功勞,不應該判刑。徐有貞卻以“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為由勸英宗殺了于謙。於是英宗下令判處於謙、王文死刑。據說行刑的這一天,烏雲遮天,道路兩旁的百姓無不傷心哭泣。太后聽聞于謙死了,也難過好幾天。
徐有貞下場
天順元年,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明英宗對他更是信任有加,允許他可以隨時進宮覲見。
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之後,與之前的石亨、曹吉祥等人日漸疏遠,還經常在英宗面前說二人的壞話,石、曹二人對他怨恨不已。英宗皇帝因為得知于謙被害真相,知道是冤枉了于謙,非常後悔,對徐有貞也疏遠了。
石、曹二人處處與徐有貞作對,還誣陷徐有貞以大禹、曹操自比,心懷不軌。最終,徐有貞被英宗貶為庶民,流放雲南。雖然後來,徐有貞被恢復官員身份,但因為他構陷於謙、王文,遭到當時官員的仇視,所以一直未被啟用。直到成化八年去世。
徐有貞此人,還是很有能力的,從他整治黃河水患就可以看出,在代宗病重之時,他審時度勢,幫助英宗復辟,可見其政治頭腦。但是他做人上存在問題,求助於謙無果之後,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可見心胸狹窄。
-
13 # 貓眼文史觀
當然有名,不僅是因為《明史》中有徐有貞的傳。說到功績,最有功也最被人忽略的一項是他的水利科學造詣。可以說他是在潘季馴出現之前,明代最好的水利學家;是在世界上最早做同類流體力學實驗的、科學史上值得一書的學者;他也是當時大師級別的書畫家,深刻影響了祝枝山和文徵明,開吳門書派之先導;他縱論北方邊防的奏摺《武功集》, 連百年後的抗倭大英雄戚繼光都十分敬佩。以《明史》的說法,徐有貞是個奇才,天文地理陰陽等各種劍走偏鋒的學問,他都精通。由於他的各種特殊技能,哪怕是罵他的人,也都承認他有功勞有才能。但另一方面,在各種明朝題材電視劇裡,只要演到徐有貞,基本上是大奸臣的模樣。說到與他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那麼明中葉幾個特別有名的人物和歷史事件與他都有很重要的牽連:一代名臣——于謙;兩個皇帝——英宗和代宗;兩大事件——“土木之變”和“南宮復辟”。按相當一部分人的說法,此人簡直是秦檜之後,中國古代史上又一無恥的漢奸人物——曾經在敵人大兵壓境的危急下, 以天象為理由賣命鼓動遷都跑路,成了臭名昭著的逃跑派。後來又導致名臣于謙之死,堪比秦檜之殺岳飛。
那麼徐有貞究竟是什麼情況呢?
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後更名為有貞,字元玉,號天全,江蘇吳縣人。徐珵在宣德八年(1433)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正統十二年,授中官侍講。
正統十四年 (1449) 因蒙古瓦剌部不斷侵擾北方邊境,宦官王振挾持英宗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英宗被俘, 史稱“土木之變”。當時的郕王朱祁鈺監國,召叢集臣商討戰守對策。時任翰林院侍講的徐珵說:“臣夜觀天象,天命已去,只有南遷可以避難”。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站出來厲聲斥責說: “主張南遷的,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去矣。你難道不懂得宋朝南渡的教訓嗎? ”徐珵狼狽不堪,只能低頭退回,但從此與于謙結下了仇恨。于謙反對南遷,力主堅守的主張得到了郕王的讚許,被提拔為兵部尚書。後來為解國難,文武百官又主張另立一個皇帝以安定人心,郕王正式登上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他就是景帝 (代宗)。
此後徐珵一直在仕途不得志,就聽從別人的建議改名徐有貞。果然一改名就有機會出現:黃河發生水患,山東張秋河咆哮氾濫,成了河患的重災區。朝廷陸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卻是越治越氾濫,水災長達七年未能解決。這事有多嚴重?張秋河是京杭大運河重要幹道, 這裡一癱瘓, 南方物資運輸難, 北京城就要斷血。群臣推薦徐有貞前去黃河治理水患,於是徐有貞遂被擢升為左僉都御史。
他的光輝歲月就是在治水一事上。徐有貞的方法是用一個科學實驗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方法,得到大家的贊成。他用兩個一樣的水桶,一個水桶上挖個大洞, 另一個水桶上挖出與大洞總容量相同的若干小洞。然後讓大家猜哪個水桶放水快?按常識想應該一樣快,結果卻讓人吃驚——若干小洞的水桶快。早於美國人400 年完成這一實驗結果的徐有貞,推翻了前人的治水模式,拿出了自己獨創的治水思路:分流洩洪法。經過實地勘察,徐有貞提出置水閘、開支流、疏通運河三條治理措施,並且組織民工,親自監督工程建設,最終消除了水患。
結果原本水災連年的張秋河地區被他治理成功。30年後的明朝弘治年間,黃河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大決口,同樣是沿用徐有貞的分流方式,成功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了黃河的分流改道。
藉此輝煌業績重新上位的徐有貞,得以再度接近權力中樞,完成了後來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 (1457) 正月, 景帝病倒。石亨、徐有貞以及宦官曹吉祥等,乘景帝在病中,把放歸後幽禁在南宮的英宗接出來複闢成功。歷史上稱為“南宮復辟”,又叫“奪門之變”。徐有貞爵封為武功伯,官至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即內閣首輔,一時榮寵無以復加。
英宗復辟後, 最不幸的還是于謙。因為從策劃到實施南宮復辟的幾位有功之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都與于謙有芥蒂。本來英宗認為于謙有功,沒想殺害。這時徐有貞說:“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最終促使英宗決意殺于謙。
可後來徐有貞又與石亨、曹吉祥窩裡反,一度被髮配西南,直到石亨事敗後才得以重獲自由,終於沒有再回到朝堂,而其冤殺民族英雄于謙使他成為萬夫所指的罪人。
“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可以瞭解到徐氏才華橫溢,學問通天文、地理、釋老方技之說,無所不通。徐有貞歸鄉後其才華和名氣受到同鄉人的仰慕,經常有人請他題跋和撰文,他一生也留下了不少詩篇和文學著作,現可見《武功集》和《天全翁集》等著作。他的書法和繪畫集眾家之所長,成自家體系,是吳門書法當中重要奠基人物。徐有貞還是祝枝山的外公,對祝枝山等人的影響很深,在其後吳門書派的領袖人物就是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等。
-
14 # 小小滴吟兒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給人的第一印象就不是什麼好人,從他一把年紀還認皇帝身邊的大太監王振為乾爹的做派來看,徐有貞是個圓滑狡黠、趨炎附勢的人物。這樣的他,日後一旦成了氣候,肯定會陷害忠良,禍亂朝綱的。
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上,徐有貞的確也這麼做了。徐有貞宣德八年考中進士,曾先後擔任過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在明代宗在位的時候,徐有貞因為治理黃河有功,得到了皇帝的提拔和重用。不過,徐有貞真正開始在官場上風生水起,還是在奪門之變之後。
拋開人品不說,徐有貞這個人的確有幾分才華。他精通天文地理,對於兵法也有所研究。但是,好大喜功,心機深沉,也是徐有貞性格中的短板。
他後來之所以能夠得到明英宗的器重,能擔任內閣首輔,也是因為他在明代宗病重的時候見風使舵,聯合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復辟。
徐有貞也因為在奪門之變中有功而被封賞,官至內閣首輔。不過,他在奪門之變中也做了件一輩子都洗不白的事情,那就是慫恿明英宗殺了一代忠臣于謙。起初明英宗覺得於謙對大明有功,不忍心殺他。結果徐有貞卻勸他,說“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就這樣,明英宗聽信了徐有貞的蠱惑,把于謙給處死了。因為害死了于謙,徐有貞也名聲掃地,永遠在史書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筆。
-
15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是值得一提的名臣,他在明英宗第二次登基後做過內閣首輔,且因為擁戴明英宗第二次登基的功勞受封武功伯的爵位,在明朝,文臣一般來說是不給爵位的,特別他還是內閣重臣,在他之前的明朝歷史上,也就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有這個待遇。
不過,徐有貞這個名臣在歷史上是以反面角色出現的,和他同時代,並且和他是對手的是”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徐有貞是進士及第,才華肯定不用說是很高的,明英宗正統朝時,他一直做到翰林院侍講,能做到這個位置,起碼和明英宗的關係還不錯,屬於明英宗的鐵桿。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于謙掌握大權,根據《明史》中的記載,徐有貞在這個時候因為害怕瓦剌勢大,明朝不敵瓦剌,曾提出過遷都的建議,但被于謙否決,甚至揚言,誰要遷都就殺誰:
珵(徐有貞原名珵)大言曰:“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太監金英叱之,胡濙、陳循鹹執不可。兵部侍郎于謙曰:“言南遷者,可斬也。”珵大沮,不敢復言。這是徐有貞第一次恨上了于謙,明代宗登基後,徐有貞出去跑官,但他這一次跑官的努力被明代宗否決,明代宗指責他在瓦剌來犯時的膽小行徑,不願意給他升官,因為當時是于謙在和明代宗談這個事,結果徐有貞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所以再次恨上了于謙,並因此改名:
珵屬謙門下士遊說,求國子祭酒。謙為言於帝,帝曰:“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珵不知謙之薦之也,以為沮己,深怨謙。循勸珵改名,因名有貞。不過徐有貞總歸是有才華的人,之後因為治理黃河的功勞脫穎而出,被明代宗看重,官升至左副都御史,即便如此,他始終只能被于謙壓一頭。但明英宗不久後被瓦剌放回國,雖然馬上就被明代宗囚禁,可終究給了徐有貞這個明英宗心腹之臣機會。
明英宗後來復辟成功的最大功臣有三個人,就是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是他們三個人主持發動了”奪門之變“,將明英宗再次送上皇帝寶座,也因此,徐有貞不但當上了內閣首輔,還以文臣的身份獲得了伯爵的爵位。
這個時候的徐有貞終於有實力,也有機會向于謙發動報復,而且從政治上講,明英宗也有幹掉于謙的必要性,因此,徐有貞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在他的汙衊下,于謙等人被抓,起初,明英宗還在是否殺于謙一事上有所猶豫,是徐有貞一言定下於謙的生死:
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殺掉于謙後,徐有貞可謂是得意洋洋,官位已經做到頂,爵位也有了,子孫也有世襲的官位,權勢滔天的徐有貞在朝堂上見誰懟誰,包括曾經的戰友曹吉祥和石亨,徐有貞是文官,天然就會站在武將和宦官的對立面,而他也因此被兩人記恨:
有貞既得志,則思自異於曹、石。窺帝於二人不能無厭色,乃稍稍裁之,且微言其貪橫狀,帝亦為之動。御史楊瑄奏劾亨、吉祥侵佔民田。帝問有貞及李賢,皆對如瑄奏。有詔獎瑄。亨、吉祥大怨恨,日夜謀構有貞。三人都是明英宗復辟的功臣,都有權有勢,一對一可能不分勝負,但二對一就是穩操勝券了,徐有貞最終在鬥爭中失敗,被誣有曹操之志,明英宗看在”奪門之變“的功勞上,拒絕殺掉徐有貞,但也將徐有貞貶為庶民並流放。
直到石亨謀反被誅殺後,徐有貞才又被明英宗想起,但也沒有恢復他的官職,僅僅將他從流放地赦免出來,讓徐有貞回家養老,徐有貞也最終在家鄉善終。比起被他陷害的于謙,徐有貞的人生結局可謂是好得太多。
-
16 # 小丞相說史
徐有貞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之中,是否重要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小丞相認為,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是否重要,就是要看他對歷史發展有沒有產生重要影響,徐有貞也是如此。
從這個觀點出發,小丞相認為,徐有貞是明朝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那麼他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
首先,在政治上,他影響了明朝皇位更迭如果要說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最出名的兩件事,那麼一就是“土木堡之變”時建議南遷,二就是參與“南宮之變”助明英宗復位。
小丞相認為,“土木堡之變”時,徐有貞建議朝廷南遷,遭到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痛斥,未被採納,因此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影響,至多算是從另一個角度堅定了朝廷和京師百姓主戰的決心。
但是,“南宮之變”就不同了。由於明代宗朱祁鈺對徐有貞不感冒,於是徐有貞趁著朱祁鈺病重之時,和石亨、曹吉祥聯手推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直接影響了明朝之後八年,乃至後世一百多年朝局。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徐有貞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
其次,在功績上,他治理黃河利國利民徐有貞是個功名心比較強的人,因主張南遷而被朱祁鈺、于謙等人嫌棄。但是他沒有氣餒,將名字從徐珵改為徐有貞,試圖藉著新名字重新開始。
別說,徐有貞還真成功了。朱祁鈺不知徐有貞就是建議南遷的徐珵,在群臣推薦下,讓徐有貞以左僉都御史之職,前往山東張秋治河。 徐有貞在治河期間,充分利用堵、修、疏的辦法,堵就是修建水閘,修就是開挖支河,疏就是疏通運河。
這種綜合治理的辦法效果很好,數年後,黃河發大水,其他很多地方都決口,徐有貞治理的幾段安瀾,甚至到了清朝都還有在用他當初修的水閘、支河。
因此,他對國家、對黃河沿岸的百姓來說,作出了很大貢獻。
第三,在品德上,他確實可以算是小人前面所說,徐有貞是一個功名心比較強的人,確切地說,這並不是一個缺點。但是,徐有貞的功名心絕對不是事業心,而是想透過功名顯達來滿足私慾。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徐有貞和于謙並無大的冤仇,他們就是政見不同,徐有貞主張南遷,于謙主戰。于謙是個暴脾氣,當時聽到有人建議南遷,向朝廷建言說主張南遷的應當斬首,徐有貞從此對於謙恨之入骨。
但是徐有貞工於心計,又恬不知恥地利用於謙,某得去山東治河的機會,可以說于謙對徐有貞還是有恩的。徐有貞沒有感恩,反而一抓住機會,就置於謙於死地。“南宮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曾經感念于謙功勞,一度不想殺于謙,但是徐有貞進讒言,直接導致于謙被殺。
明英宗復位後很信任徐有貞,讓他當了內閣首輔,但是徐有貞的小人之心,常常做出打壓異己的事情,對朝廷、對百姓皆無益。
綜上所述,小丞相認為,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應當有其濃墨重彩的一筆。
-
17 # 手機使用者天意悠悠
有但好像比于謙小點,提于謙都愛帶出他來,記載個不高,挺聰明搞過地下黨改過名木換姓,有上進心,喜舞文弄墨,愛戲水,看天知道什麼時間下雨,察地知道哪裡可以避亂,觀人好像總是出錯。疑似有坑隊友傾向,讓隊友坑了。
-
18 # 小齊說故事
自學成才的星象大師,觀星預測到土木堡之變。
當奸臣能陰掉于謙,當忠臣治國有方。
官至內閣首輔,因奪門之變首功還被封爵(明代文官不得封爵)。
在被貶期間還治好了山東境內的黃河水患。
科學家,為了解決黃河水患,比西方早四百年完成了水箱放水實驗。
書法家,詩人。
在奪門之變時首先扔掉宮門鑰匙,自斷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句話:男人,就是要對自己狠一點。
好像于謙也是他殺得,不過在其中他扮演的應該是秦檜的角色
-
19 # 歷史漫談君
徐有貞字元玉,永樂五年生於江蘇吳縣 。自幼師從著名學者吳訥和胡儼,宣德八年中進士,授予翰林院編修,後因擁立英宗南宮復辟有功,官至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數月後因得罪曹吉祥、石亨被流戊雲南,從此退出官場。
徐有貞一生"多智數,喜功名",他因治理山東黃河水患和興建水利為世人稱道,又因冤殺于謙使他成為千古罪人。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有才之人若走正道,那他就是國家的棟樑;如果走的歪路,那他的禍害遠遠大於一般庸碌之人。
徐有貞
一、徐有貞其人
徐有貞初名徐珵,"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徐有貞字寫得極好,被時人主為"吳中藝林冠冕",他是個志向很大的人,"欲為有用之學,凡軍旅、刑獄、水利之類, 無不講求其法而一欲通之"。他曾和人說過自己博覽群書的原因:" 使朝廷一日有事用我輩,吾恐學之已不及矣"。
正是因為青年時代就"已有用世意,慨然欲經濟天下",所以他讀書很是勤奮,如願考取了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徐有貞熱衷功名,但他的仕途卻並不順利,考上進士都十七 年了,才升為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講,所以他的心理很不平衡。他自認為具有觀天文知人間事的本領,諸子百家無一不曉,特別精於占卜定吉凶,仕途不順只不過是朝堂上沒有自己的伯樂而已。
徐有貞劇照
他這個觀天文斷吉凶的愛好,終於給他的仕途帶來了一場災難。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爆發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刺人俘虜,瓦刺首領也先帶軍殺向北京。在這危急關頭,徐有貞在朝堂議事中,以天象上的"熒惑入南鬥"之象,力主明朝政府南遷,以避瓦刺軍鋒。他對明代宗說:"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言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隨後領導了"北京保衛戰",並取得了勝利。
建議南遷這個餿主意,使徐有貞名聲弄得極臭,仕進也頻頻受阻。不久後國子監祭酒出缺,徐有貞一心想當上國子監祭酒,還找人去通於謙的門路,但是明代宗堅決不同意這個人事安排。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從中做梗,從此之後,深恨于謙。
就在此時,朝廷上另一位大將石亨也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恨上了于謙。原來石亨在北京保衛戰立了功,經于謙保奏被封為侯爵。石亨這時對於謙還挺感激的,就想上書推薦于謙之子于冕當官,沒想到馬屁拍到馬腿上,被正直的于謙所拒絕,石亨感覺很沒面子,惱羞成怒之下,也恨上了于謙。但這時于謙正得明代宗信任,他們只能把這種恨壓在心底。
為了消除自己的臭名聲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個徐珵改名徐有貞,並賄賂大太監曹吉祥,於景泰三年升為右諭德、左僉都御史,被派往山東泰安治理黃河水患。徐有貞在這方面是個天才,他實地考察地形水勢後,制定了治河三策:一置水閘門,二開分水河, 三浚深運河。在治黃過程中,徐有貞"大集民夫,躬親督率,治渠建閘,起張秋以接河、泌。河流之旁出不順者,為九堰障之。更築大堰,楗以水門,閱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徐有貞這次治理黃河,確實是造福國家百姓之舉,應該得到肯定。《明史 》稱:"自此河水北出濟漕,而阿、鄄 、曹、鄆間田出沮洳者,百數十萬頃。 山東河患息矣。"這是徐有貞一生中為國為民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也因此得到了景泰帝的賞識,被升為左副都御史,進入了高階官員行列。
治理黃河顯示了徐有貞的才華,但是這個水利專家卻一心想在政治上做出大事業。他一生入世之心太盛,終於在景泰六年勾結石亨、曹吉祥冒險發動"南宮之變", 扶英宗復辟,並以"師出有名"之說冤殺大忠臣于謙,順利進入內閣,達到權力頂峰。因此《明史》評曰:"徐有貞才皆有過人者,假使隨流平進,以幹略自奮,不失為名卿大夫。而顧以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雖剖符受封,在文臣為希世之遇,而譽望因之隳損,甚亦不免削奪。名節所繫,可不重哉!"
二、入閣後的徐有貞
徐有貞冤殺于謙後,終於進入內閣,滿足了多年的心願。"土木之役"後,明朝武官勢力在一個時期內高漲,而恃才自負的徐有貞對這一現象十分不滿。他在給英宗的《條議五事疏》中建議抑制武臣地位上升,認為武將微不足道,只有儒者才能建立真正的武功。
徐有貞劇照
也許徐有貞忘了自己正是與石亨等武將勾結,才幫助英宗復辟成功,得以入內閣參預政務的事了吧?但是徐有貞的盟友石亨是一介武夫,曹吉祥乃不通文墨之太監,因此徐有貞在借他們之力,完成了自己仕進的目的後,便不願再與石、曹輩同流合汙。
徐有貞總認為自己的才能遠強於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業;但是石亨與曹吉祥只想著升官發財,享受榮華富貴。雙方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大,合作關係也到此結束。 徐有貞開始在英宗面前說曹、石等人的壞話,曹、石等人為了自保,也奮起反擊。雙方狗咬狗的結果是徐有貞被捕入獄,險些丟了性命,最後還是英宗不忍殺他,將他放逐到雲南。這個迷戀權勢的徐有貞,入內閣不到半年便永遠離開了他所迷戀的政壇。
徐有貞個人主義功利思想膨脹,總想建立蓋世之功業,所以做人的原則都可以不要。南宮復辟之初,明英宗對是否殺于謙頗為猶豫,認為"于謙實有功" 。但徐有貞想起了于謙平日裡對自己的壓制,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的藉口,堅持殺掉于謙。
三、所謂“迎立外藩”的陰謀
于謙被殺的一個直接理由便是徐有貞炮製的所謂於"迎立外藩"。這是徐有貞一手策劃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也先俘虜北去,京師人心惶惶。皇太后孫氏同意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主要是從國家的安危大局來考慮。在立朱祁鈺為帝的同時,孫太后又把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保證了明朝皇位嫡長子繼承製的正常繼統順序。但是這種做法,為後來景泰帝"易立太子"及"復儲風波"埋下了伏筆 。
景泰帝朱祁鈺坐穩皇位後,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指使都指揮黃竑進呈《永固國本疏》,下旨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將英宗的兒子、原太子朱見深貶為沂王,廢掉反對易儲的皇后汪氏,改立皇太子朱見濟生母杭氏為皇后。但一年之後,這位新立的皇太子朱見濟卻夭折了,景泰帝又無其他子嗣,於是一場"復儲風波"掀開了大幕。
宗法制之下的封建社會,皇儲問題不僅關係到皇權的傳承,也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太子朱見濟一死,大臣們就有復立沂王朱見深的議論,甚至認為太子夭折是上天的警示,景泰帝理應恢復朱見深為皇太子。但景泰帝則堅決不同意復立沂王朱見濬為太子。因為他如果將朱見深恢復為太子,那就證明他之前的做法是錯誤的;而且此時景泰帝尚不滿三十歲,完全可以自己再生個兒子立儲。 從景泰四年至景泰七年,這場"復儲風波"在明廷上鬧得沸沸揚揚,景泰帝就是不同意恢復沂王朱見深的太子地拉,甚至因此事杖死了多位大臣。
讓景泰帝沒想到的是,三年多來,他不僅沒有生育一男半女,反而因為沉溺女色而使身體每況愈下。景泰帝因臥床不起後,圍繞著"復儲"一事,朝廷內的明爭暗鬥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兵部尚書于謙、工部尚書江淵、左都御史楊善、吏部侍郎李賢等大臣認為自古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嫡無長則立賢。景泰帝現在身體很差,又沒有親兒子,只有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才能繼統有人 。 他們聯名上了一道《復儲疏》,要求復立沂王監國主政。
景泰帝
客觀的說,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條正常又平穩的皇位傳承道路 。但是徐有貞等人此時正在暗中部署迎立幽禁在南宮的明英宗復辟一事,徐有貞為了把水攪渾,抓住《復儲疏》中"早擇元良" 四字來大做文章。 這個"擇"可以理解為"選擇更好",而並不一定指的是"復立原太子",這是中國文字的特點。於是徐有貞等人便誣陷於謙等人,準備迎立襄王世子,而不是復立太子朱見深。製造這種流言的目的,是為他們迎立太上皇復辟造輿論。徐有貞知道,如果於謙不倒臺,他徐有貞就永無出頭之日。如果明英宗復辟成功,徐有貞就能得到大富大貴。這就是徐有貞一手製造的所謂于謙" 迎立外藩" 的罪名。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外藩親王要入京,必須要皇帝親發的金牌敕符。金牌敕符一直收藏在大內印綬監,沒有皇帝聖旨,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取出。徐有貞等人暗中買通宮中太監,將襄王的金牌盜出,所以在後來查閱藩王金牌敕符時,各王府金符俱在,獨缺襄王府金符。明英宗便相信于謙果然有"迎立外藩"之心,下旨將於謙處斬 。
四、徐有貞只是個“替罪羊”嗎?
徐有貞終於入閣了。這個人有別於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業,與石亨等人的矛盾越來越大,合作也走到了盡頭。徐有貞經常在英宗面前靠曹、石等人的狀,卻遭到曹、石等人的反戈一擊,險些丟了性命。
于謙之死
徐有貞被曹、石擊敗的原因有是石、曹等人的力量當時還很堅固,不是剛入內閣、又沒有形成自己勢力集團的徐有貞一下子所能推倒的;徐有貞政治手腕也不高,不關於利用皇權的力量;加上徐有貞為人心胸狹窄,很多人看到他陷害於謙,都恥於和其同流合汙。
徐有貞一直否認于謙之死與自己有關,歷史上也有一部份人認為于謙之死,是英宗自己的主意,徐有貞不過是個替罪羊罷了。
冤殺于謙一事,《明史·于謙傳》的記載是英宗南宮復辟後,石亨等人 "誣謙等與黃竑物邪意,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 "此時的英宗還沒有一定要殺于謙,是徐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名",這才造成了于謙的被害。
《明史》是清朝修的,史實材料是根據明代實錄、以及當時人物的一些文字記載而來的。 當時禮部侍郎李賢的 《天順日錄》便是依據之一。李賢本人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且與徐有貞曾同為內閣大臣,他的《天順日錄》非常有史料價值 。在《天順日錄》中,李賢對徐有貞評價不高,但並沒有明確記載徐有貞和于謙之死有直接的聯絡。明確記載徐有貞殺于謙的是是明代尹直的《瑣綴錄》,上面詳細記載了徐有貞報復于謙,導致于謙含冤被殺的經過 。
尹直《瑣綴錄》的真實性歷來就有很大的爭議,如他對當時刑科給事中尹旻的記載就帶有一定的偏見。尹直是景泰年間進士,對景泰帝極為忠心,對徐有貞等人奪門復辟行為也是極為 反感。而當時另一本《皇明從信錄》中就說:"于謙等下獄,徐有貞猶豫,張軏言曰:不殺謙等,今日無名。獄遂決"將殺于謙的責任歸到奪門黨的張軏身上。這樣的記載在《罪惟錄》也能見到,都認為主張殺于謙的人是與于謙有怨的張軏。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猜測,不管如何洗白,徐有貞都是殺害於謙的兇手,至少也是兇手之一。土木之變後,明英宗被也先俘虜,明朝隨駕的官員也大部分戰死,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成為朝中首腦人物。于謙在抵禦瓦刺的入侵和迎立景泰帝上立了大功,深得景泰帝的信任,自然成為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鑑於當時的嚴峻形勢,于謙自然會乾剛獨斷,但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社稷的安危,也顧不上這種雷厲作風會觸犯一些人的利益,招來某些人的怨恨。正是對於謙怨恨的徐有貞、石亨、張軏 、曹吉祥等人聚在一起策劃了一起陰謀,最終導致了于謙之死。所以明代大儒程敏政說于謙之死"雖出於亨而在於柄臣之心,和於言官之口 ,裁於法吏之手"。
五、到底是誰殺了于謙
于謙之死的深層原因來自他一心一意維護的封建皇權。皇帝被俘,于謙值迎立藩王朱祁鈺,雖然對國家來說十分必要,但這也是有極大政治風險的,于謙本人也早有預感。雖然他擁立景泰帝,穩定了國家的勢面,但是景泰帝軟禁英宗、易換太子,都是在於謙執政之時,所以于謙事後遭到清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徐有貞雖然罪惡很大,但是在殺于謙一事上,他也只是英宗皇帝的替罪羊。于謙擁立景泰帝觸犯了明英宗的利益,這才是于謙真正的死因。
徐有貞入世之心太迫,仕途上不擇手段,不能修身立品,不但沒能實現自己的經國抱負,反而留下了千古罪名。 據說徐有貞自雲南歸鄉後,鞅鞅不得志, 每酒後輒繞屋馳走, 連聲呼曰:`人不知我!" "但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造成今天這種結局的,並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歷史是公正的。于謙被殺是明朝的一樁特大冤案 。明憲宗時,就為于謙昭雪平反恢復了名譽;明孝宗於弘治二年又加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 ;到了萬曆時又改謚" 忠肅" 。廣大人民更是深深地懷念于謙,在杭州為于謙建祠紀念,並寫下詩曰:"國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民族英雄于謙也和他那首名垂千古的《石灰吟》一樣,"留得清白在人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歌頌。
-
20 # 小蟲飛叨
豈止是有名,是很有名!明史·第五十九列傳就是徐有貞傳。先用詩簡評一下:天賦絕倫好功名,遷都奪門逞英雄,雖有吳中藝冠評,改名弒謙留笑柄。
最主要的事件就是“奪門”之變!幫助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我個人認為這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政治投機。朱祁鈺將死而且無子嗣,連於謙都不反對朱祁鎮重登寶座,這個時候政治上有抱負且“不得混”的徐有貞,參與石亨等人的奪門之變,做了一把投機,平步青雲!然後,在朱祁鎮不忍心殺于謙的情況下,以“意有之”殘殺一代忠臣,體現出作為一名政治家的殘忍!也為這位天賦絕倫的才子留下最大的汙點!
徐有貞與于謙同朝為官時,于謙卻能用其才,讓他治理黃河並提升了他,這樣正反一比,高下立見!
徐有貞是個雜學者,天文、地理等無所不好,而且都能做出一些成績,當然成就最高的就是書法,被稱為“吳中冠冕”,尤其是草書,被很多後世的書法家奉為圭臬!
回覆列表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號天全翁,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因受封武功伯,世稱徐武功。
明宣宗宣德八年考取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他身材矮小,但精明幹練,頗有心計,而且喜好功名,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等學問都有研究。他在正統七年(1442年)上疏朝廷,提出關於兵政的五條建議,得到了明英宗的嘉許,但卻未被採用。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徐珵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監金英的訓斥。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謙。徐珵大為沮喪,不敢再言。
景泰四年,明景帝召集廷臣朝議讓他們推薦治水人才。群臣都推薦徐有貞。景帝遂任命他為左僉都御史,讓他到今山東陽穀治理黃河。徐有貞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應設定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以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得到景帝批准。他徵發民夫,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在陽穀到黃河、沁水之間開廣濟渠、修建通源閘。徐有貞歷經五百五十餘日的艱辛努力,終於圓滿的完成治河工程。
景泰六年七月,徐有貞被召回北京佐理都察院事務後又出京巡視漕河。景泰七年,山東地區發生洪災境內河堤多有毀壞,唯有徐有貞負責修築的河堤依然完好。明景帝便命徐有貞再到山東治理水患。徐有貞修復舊堤決口,在臨清到濟寧之間設定多處減水閘門,成功平息水患。景帝親自召見慰勞,進拜他為左副都御史。
明英宗被釋放回國後,雖有太上皇的名位,但一直被明景帝軟禁在南宮。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宦官曹吉祥為求不世之功,有意迎英宗復辟。曹吉祥到後宮拜見孫太后,密告復辟一事,取得太后支援。石亨與張軏則去尋求太常寺卿許彬的幫助,並在許彬的建議下,連夜拜訪徐有貞。徐有貞大喜過望,當即與他們一同密謀。明英宗復辟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為此猶豫不決。但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英宗這才下定決心,於正月二十三日將於謙、王文處斬。
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封徐有貞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賜誥券,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當時,陳循、蕭鎡、商輅等閣臣皆被斥遂。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盡掌閣權,朝野內外為之側目。
徐有貞大權在握後,便逐漸疏遠石亨、曹吉祥,與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他經常在英宗面前提及石曹二人的不法行為,挑起英宗對二人的不滿情緒。後來,御史楊瑄上疏彈劾石亨、曹吉祥,稱二人侵佔民田。徐有貞與閣臣李賢皆稱楊瑄所奏屬實,明英宗遂下詔褒獎楊瑄。石亨、曹吉祥大為怨恨,日夜圖謀構陷徐有貞。
最終,明英宗將徐有貞貶為庶民,流徙雲南。成化八年七月十五日,徐有貞病逝,終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