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鈺涵茶行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釉面的顏色分為青白和乳白兩種,有半透明乳液的感覺。它使用的青料有國產的和進口的兩種,國產料顏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顏色很濃豔,有鐵鏽斑斑的痕跡。在一些瓷器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一起用的情況。

    樣式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種類,其中的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有時代特色。

    元青花的花紋最大特點是畫面豐滿,層次多但卻不亂。

    且瓷器題材很少有故事情節,過去中國人畫畫也很少畫帶有情節的畫,都是《觀瀑圖》、《花鳥圖》,不畫情節。畫出情節的畫,都是國寶,比如元青花中的“鬼谷下山”“蕭何夜下追韓信”等。

  • 2 # 記憶如火

    利為名而來,物以稀為貴!元青花很有名氣,一本馬可波羅行記,讓它楊海外,但是元青花又傳世很少,所以元青花很貴!

  • 3 # ghk髙塰堃

    一,元代青花瓷出在非常有名的瓷都景德鎮,景德鎮盛產陶瓷,也是聞名世界已久。

    二,隨著市場行情的不斷更新和變化,元代青花在市場上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佔有一定的份額。同時跟那個年代的歷史人文風情都是有密切的關係,對中國考古界也具有一定的貢獻作用。

    三,中國的絲綢之路帶動了中國的陶瓷走向世界,也受到世界各國名流人士的喜愛,這樣一來就大大加強了元代青花的推崇和流動性,元代青花具有獨特的陶瓷代表性,和複雜的工藝製造,它代表了那個年代的中國陶瓷的水平。

  • 4 # 書禪一味480

    元青花起源於唐代,目前流傳甚少,全世界不過300件,物以稀為貴,在青花瓷中一直屬於帝王的位置,受到很多藏友的追捧。

    一、13世紀初,出現了西域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這也深深地影響了元青花藝術表現形式,使其成為了唐代素瓷向彩瓷的過渡,開創了新的陶瓷青花的審美。

    二、隨著元朝經濟文化的發展,元青花所繪題材更加豐富多彩。

    三、以白底藍花為主色調的元青花在製作工藝上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以現代3技術也很難仿做出來。

    這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瑰寶,希望更多的人能去了解,並保護起來。

  • 5 # 今抖雲西西

    元青花瓷器要使於成吉思汗時期大力推動佛教文化,發展很多帶有佛教氣息的工藝品。即文化關鍵詞。而瓷器作為佛教與漢族傳統文化連線起了重要作用,青花瓷的初步興起是在元代景德鎮。而這種工藝成就並非偶然,需要一定的工藝基礎。也就是說,在元代之前,必定存在著青花瓷形成的工藝因素。再請。一默畫的過程中,使青花瓷工業成熟,青花瓷的色調是藍色,而藍色在藏傳佛教中被賦予莊嚴女神。生的意義,所以在元代,青花瓷作為祭祀擺件居多,少有日用瓷。文辭必須從歷史的角度合理分析。希望大家共同探討學習。

  • 6 # 人求我

    2005年在英國有個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拍賣出2點3億價格,一下子在中國轟動了,玩瓷者幹方百計滿地找,其實真正確立元青花存在歷史還不長,5○年代初被一個美國人發現,他把土耳其,伊郎,中國三地博物館芷元代青花瓷器,對照確認使用波斯進口蘇麻離青鈷料,被譽為東方國瓷,為全世界瓷器愛好者所痴迷,隨著人們認知度提高,,發財機會來了,不出幾年時間,全國各到各處有大量的元青花出現,不少偽專家還津津樂道給芷家鑑定,這個元青花,那個元青花,據記載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礦物鈷料,一量鈷料三量黃金,一般民窯是很少用得起,據估計全世界有序記載4,5百件大器。

  • 7 # 阿軍書畫藝術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地釉。總的觀感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點青,有的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堅實感強烈。新品的地釉很複雜,以青白釉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綠猶如淡淡湖水一般,還有的釉面開粉紅色或米色紋片,或在釉面上做水鹼痕跡,也有經打磨後釉面無光澤等多種現象。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點。從元青花瓷器分析,是使用兩種青花料,一種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為進口原料,色調藍豔,有寶石藍的感覺,帶有黑褐色的斑點,有的微微帶點錫光,手感微微下凹。這種斑點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的是根據紋飾構圖需要加重點繪的小斑點。斑點中心為深褐色,外圍一週藍黑色暈散到釉中。此類器物仔細賞析,通體青花紋飾的色調不一致,器身的弦紋、花紋的輪廓線以及渲染的花朵,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另一種為國內墓葬出土或外銷到東南亞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國產料,色調藍灰。這類仿品少見。新仿製的元青花是現代配製的青花料,呈現出的黑褐色斑點比較密集,斑點顏色較濃重,側視斑點處,釉上彷彿浮有一層薄薄的銀灰色金屬片。通體青花顏色雖然也不一致,但多屬藍黑、藍灰等色,但也有接近元青花色調的,從氣韻上看沒有達到元青花那樣古雅深沉。第三,元青花的紋飾繪畫瀟灑自如,筆線有力,具有一種壯美之感。多層次繪畫裝飾的器物,紋飾緊湊和諧,留的地釉不多。新制品筆線拘謹無力,有的畫面紋飾較稀鬆,器表給人的感覺工細漂亮。第四,元青花底部釉斑現象一般表現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滿釉後需將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沒有完全徹底擦掉,只要達到在窯內不粘連就可以了,沒有擦掉的釉,即成為後人說的釉斑,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寬或窄,釉斑周圍有的還有淺淡的火石紅色。現在的新產品,釉斑給人的感覺彷彿是使用類似毛筆工具隨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第五,元青花的器底有火石紅色旋紋及跳刀痕等現象。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出現,一般出現的火石紅色較淺淡,彷彿刷過的泥漿色,表明有點油亮的光澤,旋紋及跳刀痕隱現。現代的仿製品火石紅色有的濃重,有的淺淡。淺淡的都是將新做的火石紅色在入窯前先抹掉一部分,所留下的痕跡,輪旋的弦紋和跳刀痕紋路很深。有的贗品底部還塗抹一些黑灰色的東西表示器物的舊意。物以稀為貴!精美絕倫的元青花自然受追捧。

  • 8 # 社會契約論111

    元代是個善於開拓的朝代,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很多建樹。隨著單色瓷器的相繼衰落,元代瓷器的發展方向轉向了燒製彩繪瓷器。青花瓷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漸興起的。到元代至正年間,青花瓷臻於成熟,景德鎮窯由此脫穎而出,在青花瓷的生產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為了開啟外銷市場,景德鎮人不斷提高青花瓷的質量。

    據考古資料統計,現已出土的元代青花完整器有三百多件,種類繁多,形態多樣,在青料、胎釉、紋飾等方面都有著傑出的成就,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元代青花瓷有諸多種類,最常見的有五種,即白地藍花、藍地白花、青花釉裡紅、外繪畫內印花、繪畫與淺浮雕式印花並用。數量最多的是白地藍花,它和藍地白花瓷常常同時使用,這在外銷於中東的大盤上最為常見。青花釉裡紅在元青花中並不多見,其中最為精緻的當數青花釉裡紅獅紐蓋罐(現珍藏於河北省博物館)。外繪畫內印花,即瓷器外壁繪畫,內壁印花,這種元青花多見於元末明初的高足杯上。最後一種繪畫與淺浮雕式印花並用是元青花中最高檔的外銷瓷器。

    元青花的五個品種,按照裝飾方法可以分直接繪畫、先刻後畫、外繪畫內印花、印花與繪畫並用。這其中最常見、工藝最簡單的是直接繪畫,其後的三種多見於成熟期的元青花,相應的工藝水平也較高。

    元青花大件器較多,分量較重。可分為日用品、供器、鎮墓器三類;從器形上來說,常見的有高足杯、玉壺春瓶、蓋罐、梅瓶、大盤。其中,高足杯是元青花中最具特色的一種造型。蓋罐大多為荷葉形,形態十分美觀。除此之外,還有碗、匣、觚、爐、觀音像等。元青花中連座器較多,如連座香爐、連座梅瓶、連座蒜頭瓶等。現已出土的元青花中還湧現出了很多異形器,以扁瓶和八稜形最為常見,如八稜罐、八稜執壺等。

    元青花的青料有三種,即顏色灰暗的粗料、顏色湛藍的細料,以及粗料和細料並用。使用灰暗的粗料,青花呈青藍色或褐色;使用湛藍的細料,青花布局繁密,多見於大件元青花;粗料和細料並用的元青花為數較少。

    在胎釉方面,元青花胎色並不是很白,胎質有些疏鬆。有些器物胎體較厚,瓷化程度較低。

    元青花外形的精緻美觀,歸功於它的紋飾。我們從佈局、筆法和題材三個方面來詳細介紹。

    (1)佈局

    元青花的佈局分為兩種,即多層次裝飾和適合紋樣。前者層次雖然很多,但多而不亂;後者只在口沿或足部有一兩層輔助裝飾帶,器身則是完整的一幅紋飾,就好像是一幅青花水墨畫將器身包圍起來。現珍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蒙恬將軍圖玉壺春瓶就屬此類。

    (2)筆法

    元青花的筆法有實筆繪畫、線條勾勒和渲染、拓法、皴法。另外,以牡丹紋為主題的元青花中,外輪廓是小花瓣式,外圍有一道不是很清晰的白邊。

    (3)題材

    元青花的主題紋飾有四種,即動物、植物、人物和詩文。其中,動物有龍、鳳、鴛鴦、游魚;植物有牡丹、蓮花、蘭花、竹、松等;人物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昭君出塞圖等,多見於元末明初的罐、梅瓶、玉壺春瓶上;以詩文為主題紋飾的元青花較少。

    除了主題紋飾外,還有輔助紋飾。常見的輔助紋飾有花卉紋、海水紋、卷草紋、鳳紋等。

  • 9 # 今古雜壇

    元青花完整器十分稀少 元青花的異常珍貴與它的稀少大有關係。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說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約三四百件。在此次元青花大展中我們看到,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和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殘件,但即便如此,也都被視為難得一見的文物。特別是首博的“鳳首扁壺”,在1970年北京市鼓摟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時曾碎為48片,因這種器型在出土元青花中尚不多見,後經巧妙修補復原。沒有參加此次專題展的首都博物館的另一件重量級元青花——“昭君出塞罐”也是殘裂拼接而成的,從中不難看出,完整器的元青花有多麼珍貴!這也就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創紀錄天價的根本原因。 民間元青花存質疑 對於專家學者“三四百件”的說法,國內的不少民間元青花收藏者卻並不買賬。一些民間收藏者表示:“國內元青花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因為專家看不準民間的,所以只認出土的、窖藏的,對民間元青花一概否定,這樣保險不會引起爭議,民間的元青花處於被忽視境地。”更有一些人對專家不屑一顧,認為國內當今還沒有真正、權威的元青花瓷鑑定專家,可以說近幾年民間對專家的質疑聲一直未斷。 但依據筆者近年對市場的觀察,感覺專家的說法更嚴謹一些,民間的元青花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真偽上都很值得懷疑。一件上億元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紋故事罐”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貪婪慾望,使近年收藏市場和各種五花八門收藏鑑寶類節目中冒出了許多元青花,但這些所謂的元青花幾乎都是景德鎮的新仿,貨真價實的元青花真品鮮有出現。自2005年後,海內外拍場也陸續上拍了上百件各種器型的元青花瓷器,尤其是大罐和大盤器型時有湧現,但沒有爭議的、價位較高的鳳毛麟角。 元青花的前生 儘管元代只有98年的短暫歷史,卻催生了青花瓷這一奇葩,開啟了明清兩朝都難以企及的高度。器型豐富、顏料奇特、紋式多樣、域外風格都是元青花備受後世推崇和藏家青睞的主要原因。元青花的紋式圖案不少取材於歷史故事和元雜劇,如首都博物館的“昭君出塞罐”,湖北省博物館的“青花四愛圖梅瓶”等,這類故事圖案大多畫在玉壺春瓶和大罐等觀賞瓷上,供特權階級享用。由於器型大和存世少的緣故,目前最顯珍貴。據統計,目前海內外館藏的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尚不足20件,流落民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將來出土窖藏能有新的發現。所謂民間藏有元青花故事紋大罐、玉壺春瓶或梅瓶的說法,目前大多被證實是不靠譜的故事編造。 元青花的器型十分豐富,常見的有罐、玉壺春瓶、梅瓶、碗、盤等,由於受國際交流的影響,一些器型具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如執壺和盤等。更關鍵的是,西域“蘇麻離青料”的引進,使元青花的髮色步入新的境界。 元代文人育出元青花 在元代,由於文人社會地位的低下,或出於生活所迫,部分文人或畫家轉向民間手工業謀生,從而使元青花無論在畫工還是圖案上都比以前有了質的飛躍,從這一時期的許多青花瓷中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如湖南省博物館的“蒙恬將軍”玉壺春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格外傳神。此外蕉葉、竹、松石的用筆也極具文人畫的寫意灑脫,構圖嚴謹考究,完全不像一個普通畫匠所為,具備了高超的繪畫功底,代表了元青花畫工的非凡水準。 再如此次大展中的“青花鹿紋盤”,寥寥幾筆,小鹿回頭顧盼的神態就盡顯無遺,令當代的大師望塵莫及! 此後,明清兩代青花瓷都以巧為美,繁縟造作,喪失了元代畫工的率真寫意,不僅與元代青花瓷的審美迥異,畫工更大不如前。當然,當代的造假者就更難望其項背了。元青花不僅是令人心醉神往的一個瓷器品種,更是在藏市高度受到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10 # 廣陽梁山

    (出版)中國元代青花瓷器

    2010-05-14 19:02:33

    669

    收藏鑑賞學術研究

    我最不願提及的以往,是因為有深刻地恥辱感!祖先們創造的東西子孫認不得、等外國人肯定了是元青花之後,國人緊跟其後照葫蘆畫瓢地也跟著說“元青花是什麼什麼……特徵”,一些跟本沒上過手不甚瞭解元青花為何物的所謂的專家也人云亦云地大講元青花!然而,在美國人波普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之所以沒進步反而倒退了的主要原因就是隻知道吃別人嚼過的饃!

    直到本世紀初由於元代青花瓷器大量出現,彌補了元代青花瓷器在歷史上的空白,這其中很多民間熱愛元青花的行家裡手功不可沒!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這才使國人對元代青花瓷器的認識有了跟本性的轉變。

    十幾年前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死抱著美國波普博士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為據,也開始研究元青花,並創造出“元青花存世量不足百件…”等等極不科學極不負責任的理論,至使很多元代青花瓷器蒙受冤屈、被打入冷宮!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算明白這筆帳、有著近百年曆史的元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以景德鎮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甚至更多)的窯坊在不停地燒造著,你說有多少?!無法說清,即使用現代統計學計算也無濟於事!(第一待續,請關注下一篇,共七篇)

    下圖為美國波普博士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所著的中國元代至正青花瓷器一書。這本書是父輩傳下來的也是父母親自執筆翻譯的,這本書是我們研究元青花的重要依據,我們早於國內三十多年得到了它,所以占上了元青花瓷器研究和收藏的制高點,這本書在國內最早見到的時間已經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或二十一世紀初,而且是極少數專家學者才能見得到。我們研究文物的首要條件就是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兩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國內當時沒有進行研究的元代青花瓷方面尤為重要!由此使我們比較早的進入了元青花瓷器的鑑別以及如何認識元青花瓷器的特徵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實質性的探討與研究領域,最終我們成為了鑑別真假元青花瓷器的先驅者之一。

  • 11 # 曾哥的長夏茶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先談談青花瓷的工藝背景。

    青花是一種以氧化鈷為色料,高溫燒製呈現出來的藍色圖樣。根據現今出土的文物來看,我國早在戰國時代就有采用鈷藍作為陶釉呈色的做法。氧化鈷著色力比較強,對燒製火溫的寬容度較高,因此它的燒成就比較穩定,成品率高。

    因為在古代,沒有辦法精準的量化火溫,不像現在拿個溫度計一看就知道,所以燒窯的時候憑的就是經驗,還要靠一點運氣。而正是由於鈷藍對火候控制的要求並不那麼精確,燒製的成功率較高,就很自然的被工匠所採用。

    所以唐朝就開始燒製初期的青花瓷器了,到了宋朝,青花瓷器製作得到進一步發展,但不是宋代的主流審美,而且當時用的主要還是國產顏料。直到元朝的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波斯,中原與波斯之間的商貿往來日益頻繁,帶來了重要的青花顏料,那就是著名的蘇麻離青。

    用這種顏料繪製的紋樣色澤鮮明,而又能夠體現出濃淡分明的立體感,所以用蘇麻離青繪製的青花瓷器就特別具有藝術感染力。

    可想而知,蘇麻離青在當時是進口貨,屬於稀缺原料,能用它繪製的瓷器,必然也是隻有元朝的統治者和貴族階層才能享用。所以在那時,青花瓷器的身價就不一般了。

    (上圖分別為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和武漢市博物館館藏的四愛圖元青花梅瓶)

    第二個方面,從民族文化和審美取向來看,青花之所以受青睞,也有其背景。

    元代是蒙古人統治天下,這是一個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舉目四望,只有藍天、青草和白雲。這就影響了他們的審美方式,這種影響恰好體現在青花瓷的白地藍紋的特色上,元朝統治者對這種青花圖案當然也是情有獨鍾,正可謂所謂崇青尚白。

    我們都知道宋朝是崇尚簡潔淡雅的審美的,瓷器基本以素色為主。而青花則不同,它開啟了彩瓷的新時代。

    青花的紋飾,不僅單純表現有花卉和動物等,更有許多表現人物故事的作品。這主要是由於元代的戲曲創作達到了一個巔峰,文學體裁直接被運用到了瓷器的創作上。而且從造型手法和表現效果來看,通常主筆繪製這類瓷器的人應該都是功力比較深的繪畫高手。甚至著名的元四家之一梅花道人吳鎮也有青花瓷傳世,這無疑讓青花瓷增添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元青花三顧茅廬人物故事罐)

    第三,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青花為什麼如此珍貴,我們從存世數量和拍賣情況上看就能知道大概。

    所謂物以稀為貴,正宗的元青花,據統計存在於中國國內的數量也僅有200多件,中國之外的數量大約也是200多件。存世數量如此之少,當然也就飽受追捧。要知道青花瓷在明代和清代都得到大力發展,存世數量也大得驚人,其件數以千萬計。相比之下元青花就區區400多件,顯得尤為珍貴。

    在拍賣市場上,元青花的價格也是高的驚人。

    就在這區區400多件中,貴中之貴,要屬其中的人物故事瓷。

    著名的鬼谷子下山圖罐,在收藏界是無人不知的,2005年在英國拍賣,成交價約合人民幣2.3億元。這類元青花人物故事罐,罐身飽滿,器量大氣,存世不足十隻,顯得尤為稀罕。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

    另一隻創下中國藝術品文物拍賣紀錄的元青花瓷器,則是一個人物故事畫梅瓶,2011年11月,在澳門拍出了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85億元)。這個梅瓶身上的故事畫講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

    (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

    所以元青花不僅由於其獨特的工藝價值和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也因其稀有的存世數量而備受關注。

  • 12 # 德馨先生

    一 元青花是蒙古文化、漢文化與波斯文化結合的產物。二 元青花沒有萌芽期,一出來就是一棵參天大樹。三 元青花的藍色結合景德鎮潔白的瓷土,顯得無比靚麗,令人賞心悅目。四 現存的元青花數量稀少,絕大部分都在大博物館裡收藏,顯得彌足珍貴。據專業統計,有人物畫片的元青花,全世界不超過十幾個,可以說是世稀之珍。

  • 13 # 只論真品

    元青花瓷是繼南宋五大名窯後,宋朝滅亡,元蒙族人的鐵騎踏平宋朝的疆域忽必烈將元兵大口吃肉喝酒,和蒙族人宗賞藍色和白色的思想文化使青花瓷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元軍最早先佔領雲南等地,雲南盛產國產鈷料,元青花瓷器在雲南玉溪窯延祐時期已開始燒製,後佔領中原,至正期使用進口鈷料蘇麻泥青料,髮色天藍色配合二元一次的磁石和精細的高嶺土,將元青花瓷器的美達到歷史未有的高度,元代海外商貿發達,更加促進了元青花瓷器的發展,元朝官場的官員非常腐敗,對中原漢人殘酷剝削壓柞,元青花瓷器都是比較富貴的人家使的東西,出口外銷大,創造經濟收入,元朝短短不足百年的歷史,但是由於腐敗殘酷欺壓百姓,老百姓恨之入骨,後來侖惶滅亡,狼狽逃竄,跑回了大草原老窩,元青花瓷器被埋的埋毀的毀,到今天確實儲存下來很少,今天的十里長街上擺滿了元青花瓷器,但是仿品佔大部分,剩一部分真品,都是後來祖傳發現,或出土,出水,流散在民間的。

  • 14 # 公孫小衣

    青花瓷作為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在世界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起源於唐代,發展至宋代幾近停滯,直至元代才日臻成熟。

    青花瓷在唐代時,由於胎質疏鬆,瓷化程度低,故有學者稱之為“白釉藍彩陶器”。到了元代後期,景德鎮窯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借鑑磁州窯和吉州窯釉下彩繪技術,引進西亞“高鐵低錳”的鈷料,才將青花瓷器創燒成功。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國青花瓷器燒造工藝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前代 釉下彩 等工藝的基礎上逐步確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燒造技術,並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元代景德鎮陶工在繼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彌補了形體上工藝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 《 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樣瓷罐》

    2011年11月25日,澳門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尊元代“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瓶以8億元港元成交(約合6.85億元人民幣);這次拍賣創下中國文物藝術品單件成交價格的世界紀錄,至今仍未有一件藝術品能超過這個價格。

    元青花為什麼這麼珍貴

    1、存量少

    據統計,元青花瓷在國內約100件,國外有200多件,主要分佈在埃及開羅、伊朗德黑 蘭、土耳其伊斯坦布林、英國、美國、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中。其中土耳其和伊朗的收藏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堪稱世界收藏之冠。

    2、是青花瓷器製作工藝的最高峰期

    元青花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元青花瓷的藝術風格上,大改傳統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氣概和原創精神,將繪畫藝術推向,確立了後世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元青花的特色概述

    1、青料

    元青花分有兩種青料,一種是進口青料——蘇麻離青,、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它的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別,所繪青花紋飾呈色濃豔深沉,並帶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較光潤的斑點,多用於大中型器物的燒製。

    蘇麻離青

    還有一種是國產鈷料,元青花所使用國產青料,其成分為高錳、高鋁的,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所描繪的青花紋飾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黑褐色的斑點較少,如含錳過高時青花紋飾呈色為藍中微微泛紅,釉面下凹並啞光。

    國產鈷料

    2、器型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

    元青花雲龍紋梅瓶

    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

    高足杯

    元青花盤

    3、紋飾

    麒麟紋是元青花裝飾中富有時代特徵的題材之一,麒麟為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在元青花紋飾中常與花草、瓜果紋組合成畫,也有與龍鳳紋同時繪於一器的。

    人物故事紋是元青花裝飾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裝飾題材,與其他動植物紋樣相比,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器物雖然較為少見,但幾乎件件可稱得上是稀世珍品。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主要見有“”、“劉備”、“將軍”、“”、“周亞夫細柳營”、“”、“尉遲恭救主”、“四愛圖” ,顯然它與宋元時期的流行及元代戲劇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絡,反映了文學藝術對元代陶瓷裝飾工藝的深刻影響。

    人物故事紋樣

    元代《鬼谷子下山》2005年 倫敦佳士得 成交價2.3億元

  • 15 # 博融收藏

    我們所說的青花瓷就是白地青花,元朝創燒,所從叫元青花瓷。在西方口中,中國有兩個名字,一個是瓷器另一個是契丹。看一下下面的元朝的版圖,元朝有多大面積,就能知道元青花為什麼那麼知名呢。

    再有一個就是燒造的時間並不長,從至正開始總共才八九十年。所以東西不會太多,還有就是被滅國後其文化並沒有傳承下來。所以元青花的存世界也不多。

  • 16 # 土疙瘩LR

    元青花瓷之所以出名,就在於元朝人歷史上首次,準確的用"青花"顏色來表達陶瓷的驚豔之美,且一經問世就達到青花瓷的顛峰狀態。

    元青花瓷,青料濃淡不一,層次分明的凝聚之感,鬼斧神工、張弛有度的靈魂畫作,青花平滑細膩、渾然一體的瑰麗色彩,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的制瓷造詣,集漢族、蒙古族、西域波斯等多元文化的產物,元青花瓷的出現,是陶瓷史上史無前例的創舉,令後世驚歎不已卻望塵莫及,而去極力追捧。

    具體表述如下:

    元朝:元史記載"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正是這樣一個民族,地域疆土遼闊,商業交流頻繁,各民族文化交匯,統治力極為強悍,加之蒙古族的率性剛烈,粗獷豪放的性格才成就了元青花瓷器的輝煌。

    元青花瓷:結合器型,胎土、胎質、青花、釉色等元素,不知有多少專家和學者,窮其畢身精力,試圖還原一個元青花時代,試圖複製一件元青花作品,均未果。

    圖片:元青花纏枝蓮花魚藻紋撇口盤(網路借圖)。

  • 17 # 原創詩詞德春

    元青花完整器十分稀少 元青花之所以名貴與它的稀少大有關係。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和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殘件,但即便如此,也都被視為難得一見的文物。特別是首博的“鳳首扁壺”,在1970年北京市鼓摟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時曾碎為48片,因這種器型在出土元青花中尚不多見,後經巧妙修補復原。沒有參加此次專題展的首都博物館的另一件重量級元青花——“昭君出塞罐”也是殘裂拼接而成的,從中不難看出,完整器的元青花有多麼珍貴!這也就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創紀錄天價的根本原因。 一些民間收藏者表示:“國內元青花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因為專家看不準民間的,所以只認出土的、窖藏的,對民間元青花一概否定,這樣保險不會引起爭議,民間的元青花處於被忽視境地。”更有一些人對專家不屑一顧,認為國內當今還沒有真正、權威的元青花瓷鑑定專家,可以說近幾年民間對專家的質疑聲。一件上億元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紋故事罐”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貪婪慾望,使近年收藏市場和各種五花八門收藏鑑寶類節目中冒出了許多元青花,但這些所謂的元青花幾乎都是景德鎮的新仿,貨真價實的元青花真品鮮有出現。 元青花的前生 儘管元代只有98年的短暫歷史,卻催生了青花瓷這一奇葩,開啟了明清兩朝都難以企及的高度。器型豐富、顏料奇特、紋式多樣、域外風格都是元青花備受後世推崇和藏家青睞的主要原因。元青花的紋式圖案不少取材於歷史故事和元雜劇,如首都博物館的“昭君出塞罐”,湖北省博物館的“青花四愛圖梅瓶”等,這類故事圖案大多畫在玉壺春瓶和大罐等觀賞瓷上,供特權階級享用。由於器型大和存世少的緣故,目前最顯珍貴。據統計,目前海內外館藏的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尚不足20件,流落民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將來出土窖藏能有新的發現。所謂民間藏有元青花故事紋大罐、玉壺春瓶或梅瓶的說法,目前大多被證實是不靠譜的故事編造。 元青花的器型十分豐富,常見的有罐、玉壺春瓶、梅瓶、碗、盤等,由於受國際交流的影響,一些器型具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如執壺和盤等。更關鍵的是,西域“蘇麻離青料”的引進,使元青花的髮色步入新的境界。 元代文人育出元青花 在元代,由於文人社會地位的低下,或出於生活所迫,部分文人或畫家轉向民間手工業謀生,從而使元青花無論在畫工還是圖案上都比以前有了質的飛躍,從這一時期的許多青花瓷中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如湖南省博物館的“蒙恬將軍”玉壺春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格外傳神。此外蕉葉、竹、松石的用筆也極具文人畫的寫意灑脫,構圖嚴謹考究,完全不像一個普通畫匠所為,具備了高超的繪畫功底,代表了元青花畫工的非凡水準。 再如此次大展中的“青花鹿紋盤”,寥寥幾筆,小鹿回頭顧盼的神態就盡顯無遺,令當代的大師望塵莫及! 此後,明清兩代青花瓷都以巧為美,繁縟造作,喪失了元代畫工的率真寫意,不僅與元代青花瓷的審美迥異,畫工更大不如前。

  • 18 # 洪果果

    馬未都先生說:元青花的出現,一統江山,君臨天下,確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七百年來無法撼動。

    先說簡單的,工藝顏料方面, 其實青花瓷,唐朝就出現了,只是不好,是渣。歷五代,宋,到元,是科技,工藝發展的結果,還有最重要一點,元疆域最廣,擴充套件到中西亞了,於是最湊巧的事發生了,首先,蒙古人崇尚素雅,比如蘭白這類色彩,二,在西亞發現了上好的珠明顏料,也就是蘇麻離青(或譯作蘇勃尼青)。大家知道,那時候交通不發達,從西亞弄點青花料不遠萬里,透過駱駝,馬匹,運到景德鎮,是多麼不容易。結果,青花料比黃金貴。 以下很好理解了,這麼貴的東西,你會隨便浪費在那些低檔的器物上嗎。 這時候,一定會請,技術最好的畫師,畫那些高檔的器物的, 所以,元青花,繪畫水平是相當高的,面對元青花,我是膜拜的姿態來品味那些我們先輩留給我們的財富, 以元青花典型的魚藻紋罐為例,那線條酣暢淋漓,構圖繁簡得當,用最美的詞讚頌它都不會過。

    藝術價值 元青花的主色調以藍白為主,這主要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因為蒙古人喜歡白和藍,而藍色又是伊斯蘭文化的主色調。13世紀初,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蘭文化的突厥人進入中國,其中有工匠、天文學家和醫學家,他們帶來了西域文化。 元朝建立後,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識分子、商人,透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受西域文化影響的中國工匠,開始將傳統的中國圖案,用青花原料畫在瓷胎上,燒製出賞心悅目的青花瓷,開創了一代中國人審美的先河。 元青花的題材眾多,和其他瓷器多表現飛禽走獸、花卉蟲魚不同,元青花後期有大量繪有戲劇故事的作品問世。究其原因大體有兩個,一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說的影響,二是因為元朝後期,朱元璋長期駐紮景德鎮,他對戰爭和人物題材的偏愛影響到了元青花。元青花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它與唐宋年間的陶瓷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它使中國陶瓷從素瓷向彩瓷過渡,其豐富的繪畫藝術更賦予了中國陶瓷裝飾性的功用。 元青花價值連城既有上述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身工藝也達登峰造極的水平。無論是顏色、畫藝、質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渾矯健的造型、張力十足的紋飾、濃豔深透的青花髮色、通體瀰漫的雄霸之氣,強烈地震撼著每個喜愛元青花的人。

    存世稀少,元青花之所以如此珍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它存世量極為稀少。 東京出光美術館藏有“昭君出塞”青花罐,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有“尉遲恭救主”青花罐,日本大阪萬野美術館有“百花亭”青花罐,英國鐵路基金會有“錦香亭”青花罐。蘇富比1996年拍賣的“三顧茅廬”青花罐、“西廂記”青花罐、“細柳營”青花罐,都為私人收藏。 元青花珍品也大多深藏於距中國萬里之遙的異域深宮。其中原因在於元青花在14世紀中期及稍後,透過貿易渠道運往西亞、南非、歐洲和東南亞等地,所以目前全世界的元青花都固定藏於幾處,從來沒有分散過。 第一個是土耳其的託布卡帕皇宮,這批元青花的收藏時間是1453年,存世品質極為上乘,一共40件,從不公開展出,一直秘藏於皇宮的府庫中。第二個收藏量較大的是伊朗的阿克比爾寺,共收藏了32件。第三個收藏地是中國江西的高安,在高安的地庫裡藏有19件元青花,是20世紀80年代一次性出土的文物。正宗的元青花全世界不過300件,畫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為稀缺,全世界不足10個,都藏於博物館和私人手中。

  • 19 # 手工藝小匠

    實際上“元青花”的珍貴是因為元青花完整器十分稀少 ,物以稀為貴。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說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約三四百件。

    其價值高還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元青花的原料。元青花的顏料,以蘇麻離青(或譯作蘇勃尼青)最為美妙,這是一種極為純正而又個性突出的顏料,用它描繪出的青花瓷器,因有鮮明、大方、瀟灑、立體感強等諸多優點而倍受人喜愛。

    蘇麻離青本是產於古波斯一帶獨有的一種礦物質鈷料。(一說是產於今伊拉克的薩馬拉地區,一說是產於伊朗德黑蘭以南 400公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可惜的是,此料太稀少、太珍貴,從元代至正年到明朝宣德年後便絕跡了,現在只能看到當時採掘後遺棄的一個個廢洞。

    元代至正年間,蘇麻離青輾轉萬里來到中國,其中的艱辛我們難以想象。若非元朝大力開拓疆土,將勢力範圍擴大到古波斯一帶,蘇麻離青根本就不可能被發現,也就沒有所謂的元青花了。

    如此珍稀的顏料,自然被當時的生產者及權貴奉為至寶,被專門用於官窯中大小不同的青花瓷器的描繪。其中以大型器物,如大罐、大梅瓶上所表現出的特徵最為亮麗。類似最華麗的衣彩披在了最好的模特身上,使其滿屋生輝、驚豔群芳。

    由於當時的生產者條件不同,所以存在著顏料中蘇麻離青料含量或多或少的問題。即有的器物使用的多,則濃一些;有的器物使用的少,便淡一些;或在蘇麻離青料中混入國產料,或濃或淡,這就是後來造成元青花瓷顏色千姿百態,幾乎沒有一隻一樣的原因。

    元青花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它與唐宋年間的陶瓷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它使中國陶瓷從素瓷向彩瓷過渡,其豐富的繪畫藝術更賦予了中國陶瓷裝飾性的功用。

    元青花價值連城既有上述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身工藝也達登峰造極的水平。無論是顏色、畫藝、質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渾矯健的造型、張力十足的紋飾、濃豔深透的青花髮色、通體瀰漫的雄霸之氣,強烈地震撼著每個喜愛元青花的人。

    以上種種原因,所以造成它受世人追捧。

  • 20 # 翠波馨語

    元青花讓大眾喜歡是因為稀少到一片難求,是天價拍賣吸引眼球,真正能讓收藏界注意的原因所在。其實元青花及青花釉裡紅的出現是中華陶瓷史上最精彩的的每個第一,更有明顯漢民族徹底銷燬少數民族藝術及影響的狹隘,僅僅留下的最後那點藝術工藝。喜歡不等於能擁有哪怕一小片,冷靜的欣賞就足以了。否則景德鎮這些年靠“元代” 瓷器發家的仿做者,樂了的時間還要延續很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最終選擇了買白色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