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伴讀歷史

    題主好,我個人觀點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不會造反

    因為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的,朱允炆對他自己的叔叔下手可是絲毫不留情,朱元璋重視手足這一點,朱允炆是完全沒學到

    為什麼不會造反呢?當時天下穩定,誰都知道造反是一件危險且成功率極低的事件,朱棣造反能成功連他自己都覺得很意外,當時朱棣也是倉促造反,他難道不能多等幾年,等自己的力量更強大時再造反嗎?朱棣那時候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造反是被逼的沒辦法,他不想死就得起來造反,前車之鑑可都在哪兒擺著呢?老四本來是沒有造反的念頭的,白帽子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謠言。

    太祖才死了4年,朱棣的心理陰影還沒完全消散呢?

    這段時間,他沒有造反的動作,連想一下都不敢,藍玉案就是朱元璋為了震懾朱棣乾的,朱棣這麼聰明的一個人不會不知道,朱允炆的做法如果不是這麼激烈,朱棣是不可能造反的,至少短期內是不可能造反的,為什麼不可能,朱允炆當時好歹也算是天子,誰知道這貨那麼菜,朱棣原來估計造反的難度就算不是地獄也應該是困難,結果沒想到是簡單模式,這樣的例子就是在古代也很少吧!

    沒有削藩這個政策,其他的藩王會幫助誰還不一定呢?朱允炆太心急於削藩了,朱元璋給他留的對策就是以藩王來壓制藩王,結果朱允炆這小子給玩砸了,大概朱元璋也想不到吧!

  • 2 # 影視愛好者小何

    不削藩的話有很大機率不會造反,畢竟古代講究禮法,造反也是要有口號的,明朝正值初立還在國力上升期,朱棣雖然有軍事才能,但是打仗打的是兵馬錢糧,無論是兵馬還是糧草朱棣都不比過朱允炆,只是因為朱允炆削藩太狠很多王爺下獄的下獄自盡的自盡,唇忘齒寒,不造反必死,造反可能還有一條生路那麼便只能造反了!!!

  • 3 # 愛佳愛旅遊

    在明朝歷史上,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對於建文帝朱允炆來說,在位期間實行了削藩的策略,這成為引起燕王朱棣謀反的重要原因。在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最終被擊敗,並失去了明朝皇帝的位置。那麼,如果朱允炆不實行削藩,朱棣是不是就不會奪皇位了,也即朱棣會不會因此就不造反了呢?

    在我看來,如果朱允炆不實行削藩,燕王朱棣很大可能就不會謀反了。就朱允炆來說,雖然是燕王等王爺們的晚輩,但是,其畢竟是朱元璋確立的皇位繼承人。但由於朱允炆受到了黃子澄等文官的挑唆,覺得自己的叔叔們威脅皇權,遂下令進行嚴酷的削藩。

    電視劇中朱允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正是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行為下,朱棣最終起兵造反,展開了數年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繼位時雖然年輕,但畢竟是正統,是諸王老父親朱元璋欽定的皇位繼承人,雖然心有不快,但這並不是否定朱允炆皇位繼承人的理由。在這一點上,燕王朱棣就算起兵後,也不敢打著除掉朱允炆的旗號,而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這點上,如果不是朱允炆對叔叔們進行嚴酷的削藩,剝奪一切王位,更甚者危及自身生命,朱棣也不會憤而起兵,而且,正是因為朱允炆在削藩上的手段過於激進,導致朱棣起兵後,其他藩王勢力等幾乎都不會站在朱允炆這邊了。

  • 4 # 大笑的栗子

    如果朱允文不削藩的話,朱棣在允文一朝,可能不會冒風險造反,做一個平安王爺。但是後面造成的影響是直接形成藩鎮林立,中央被弱化的局面,參考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允文削藩,主要是操之過急,並且朝中有太多無用書生,豬隊友,把朱棣逼上造反的道路,並且屢次鎮壓失敗,成就了永樂大帝。

  • 5 # 中華小故事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不會造反的,至少短期內不會造反。

    首先朱允炆是繼承的朱元璋的皇位,朱元璋在位時朱棣是不會有造反的,連造反的念頭都不會有。他自然也不做造反的準備,造反不是過家家,成功了自不必說,失敗了是要滅門的。沒有萬全準備就去造反的人是二五仔,絕不會是朱棣。面對朱允炆的強烈削藩,一開始朱棣也是一忍再忍的,又是送兒子為質又是裝瘋賣傻的,最後實在是不反不行了,才拼死一搏帶著八百家兵造反去了。

    再者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也得不到其他藩王的默許和支援,朱棣為了搞到寧王手上的騎兵花了大把銀子賄賂寧王手下,讓他們背叛了寧王並挾持寧王一同造反。即使二王合體面對著朱允炆也是沒有勝算的,若不是朱允炆的猜忌和昏著迭出,朱棣是不會成功的,有能打的不敢用,用了個二五仔李景隆。還下了個混蛋命令,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下朱棣高興了,你不殺我,那我就帶頭衝鋒陷陣。所以往往能反敗為勝。

    最後說說朱允炆為什麼要削藩呢,朱元璋大肆分封諸王是要諸王在外拱衛中央,保證老朱家千秋萬代。對朱允炆來說不是這麼回事,首先他要保證皇權穩固,不能受到地方的挑釁,再次要保證皇位傳到自己的兒子手中。面對強大的諸王他當然不會客氣了。可惜的是方法不當和有一群豬隊友。

  • 6 # 關懷

    謝謝相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建文帝就算不削藩,朱棣也會找到別的藉口起兵奪帝位的!建文帝的失敗主要在於沒有正確的估計朱帝和自身的實力對比,把朱帝的野心和決心估計的不足。再加上建文帝自身的政治水平不高,不能有效的籠絡人心,把控人材。這才造成了失敗!

  • 7 # 愛麗說史

    對於朱允炆失去江山的原因,許多人都覺得是他剛上臺就削藩所致。朱允炆削藩是從最弱小的藩王開始,這樣,朱棣就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朱允炆在位初期,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大,這讓他感受到藩王的威脅,他怕藩王坐大後會起兵造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朱允炆開始削藩。

    朱允炆初登皇位,根基不穩,時機並不成熟。若他能不這麼著急,藩王們是不會造反的。在他的削藩政策下,有的藩王被貶為庶人,有的藩王當地圈禁,形同囚徒。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

    五名藩王順利被削,朱允炆開始飄飄然。朱允炆自認為皇叔們都會配合他的削藩,他完全沒有想到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事已至此,朱棣是不會坐以待斃的。看著自己的兄弟個個倒下了,燕王為了自保,他逐漸壯大自己的兵力,想與朱允炆拼死一搏。在朱允炆對朱棣動手時,朱棣隨即發動叛亂,朱棣的造反是被朱允炆逼的。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那個殺伐果斷的朱允炆,變得優柔寡斷。原來部隊的實力是有優勢的,可是朱允炆臨時換帥,還有他的一系列錯誤的決策,導致了平叛失敗。朱允炆就這樣丟掉了皇位。

    朱允炆如果不削藩,朱棣短期內是不會造反的。起兵造反並不是個好乾的活,它需要法理和力量的支援,在實力不足時,造反行動有可能會失敗。

  • 8 # 小zhu侃影視

    如果不是朱允炆割了藩,沒有觸及朱棣的利益,他還會反抗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傳言稱皇帝消失了,民間也流傳著他消失了。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孫子,原本朱允炆的父親被認為是非常有力的,而且宅心仁厚,非常適合國家統治,但由於嫉妒英才,朱標因病去世,無奈朱元璋只能讓幼小的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是他爺爺一手帶大的的,自己的爺爺那麼牛,還日夜跟著朱元璋學習治國之策,爺爺還給朱允炆留下了很多得力的助手,可惜爺爺死了才4年,朱允炆就被人從皇帝的寶座下拉下來了,連生死都成了一個米謎,那麼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還會不會造反,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的,朱允炆對他自己的叔叔下手可是絲毫不留情,朱元璋重視手足這一點,朱允炆是完全沒學到,答案其實很簡單,也更出人意料。

    朱允炆上位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大肆削藩,因為他覺得藩王的實力太過的強大,會危及自己的地位,就因他這樣所以引起了不少藩王的不滿,朱棣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最後也是成功的打敗了朱允炆當上皇帝。那麼問題來了,朱棣之所以造反就是因為朱允炆觸及了他的利益,如果當時朱允炆沒有削藩,朱棣還會不會造反呢?

    當時天下穩定,誰都知道造反是一件危險且成功率極低的事件,朱棣造反能成功連他自己都覺得很意外,當時朱棣也是倉促造反,他難道不能多等幾年,等自己的力量更強大時再造反嗎?朱棣那時候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造反是被逼的沒辦法,他不想死就得起來造反,前車之鑑可都在哪兒擺著呢?老四本來是沒有造反的念頭的,白帽子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謠言。

    這段時間,他沒有造反的動作,連想一下都不敢,藍玉案就是朱元璋為了震懾朱棣乾的,朱棣這麼聰明的一個人不會不知道,朱允炆的做法如果不是這麼激烈,朱棣是不可能造反的,至少短期內是不可能造反的,為什麼不可能,朱允炆當時好歹也算是天子,誰知道這貨那麼菜,朱棣原來估計造反的難度就算不是地獄也應該是困難,結果沒想到是簡單模式,這樣的例子就是在古代也很少吧!

    首先,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曾經先後兩次封王,把自己的兒子封為藩王,各自擁兵,坐鎮四方,希望可以以此來守住自己的江山。太子朱標去世之後,不得已立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帝,朱允炆上位之後對當時鎮守四方的藩王十分的擔心,畢竟在皇室中,血脈對人們的羈絆實在微乎其微,就和齊泰、黃子澄等人密謀削藩。也正是這個決定,造成了歷時幾年的靖難之役。所以在我們看來,不削藩的話其實朱棣就不會造反,畢竟藩王的勢力已經足夠他們去生存了,造反還要擔上後世的罵名,實為不智。

    朱允炆登基,雖然是年輕,但是名正言順,遵循了朱元璋的聖旨,就算是藩王們想起兵造反,也會有幾個藩王來支援和維護朱允炆的皇位,但是他大肆的削藩,並且手段十分的激烈,導致了所有的藩王都站在了朱允炆的對立面。如果說一個或者幾個藩王不足為據,但是所有的藩王力量集合在一起,朱允炆也會頭疼。

    朱允炆開始決定削藩的時候,覺得朱棣勢力最為強大,所以一開始就從朱棣下手,把朱棣的親弟弟周王貶為庶民,之後又把代王、岷王、湘王和齊王先後貶為庶民。但是這個時候的朱棣沒有選擇起兵造反,是直到齊泰將鄧庸下獄審問,朱棣覺得自己無路可退了,就翻遍史書,打著“清君側,尊祖訓”這樣的旗號舉兵造反,當時僅存的幾個藩王也是對他的造反大力支援。很明顯朱棣已經退無可退,朱允炆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己主動出擊謀取一絲生存的機會。

    最後咱們來說說朱允炆的出發點,他的出發點是對的,藩王各自坐鎮一方對皇室的集權是不利的,也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最終威脅自己的地位,就算是現在的藩王都是沒有野心的,但是他們的後代不是他們,這樣局面下去變數很大,自己的子孫後代如果去削藩的難度就會更大,所以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削藩。歷史上就曾經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說西漢時代的“七王之亂”,和唐朝節度使們自立門戶,分割江山,既然有這麼多的前車之鑑,朱允炆很難不去削藩。

    朱元璋原本打算讓諸位藩王各自鎮守一方,能保住自己打下的這片江山,殊不知這也讓自己的孫子如此為難。

    朱元璋給他留的對策就是以藩王來壓制藩王,結果朱允炆這小子給玩砸了,大概朱元璋也想不到孫子這麼菜吧!沒有削藩這個政策,其他的藩王會幫助誰還不一定呢?朱允炆太心急於削藩了。

  • 9 # 羅納爾多愛吃火鍋

    感覺不會。先說說當時的大環境,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沒有多少年,政局穩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朱棣當時雖然實力很強,但是他也不會冒著天下之大不韙來叛亂。所謂師出有名,削藩也許是壓倒駱駝的稻草吧!找到藉口了,順勢謀反!

  • 10 # Godself

    歷史本沒有如果,但是作為後人,我們不妨開啟上帝視角,在依據相關史料記載的基礎之上,結合合理的分析大膽假設一把。

    我認為: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甚至削藩的方法不至於那麼霸道,燕王朱棣都是不會反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建文帝的削藩應該稱之為廢藩,是要把藩王往死裡整的。在他的削藩政策下,周、齊、湘、代、岷五位王爺,皆是廢為庶人,不是將其徒遷偏遠地方,就是軟禁在京師南京或其封地之內。其中湘王朱柏甚至被逼得舉家自焚而死。

    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又手段狠辣,像燕王朱棣這種人又怎麼可能坐以待斃?自然是反抗了。

    當時藩王可謂是人心惶惶,尤其是當時已經是諸王之長,又在邊境坐擁有赫赫戰功的朱棣情形自認是更加危險了。

    其實朝廷很早就針對燕王朱棣了,甚至慢慢將其大本營北平都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面對朝廷的架空之勢,朱棣可謂是忍氣吞聲,先是派三個兒子入京當人質想穩住朝廷。後來裝病重,使三個兒子被放回。最後還裝瘋賣傻,朝廷要逮捕他以後,才想著賭一把,開始造反。

    可見建文帝削藩這麼狠,朱棣也是一再忍讓,最後忍無可忍才有了反心,開始造反。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中央朝廷實力依舊巨大,還沒有破綻露出,也不會因為霸道削藩而使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還有諸王人人自危,使燕王朱棣擁有了支持者。那麼燕王朱棣榮華富貴可保,而且造反一點勝算都沒有,幹嘛要造反。

    甚至建文帝軟性削藩,朱棣都不一定會造反。

    因為軟性削藩一般是推恩令那樣老子基業幾個兒子平分或者是朱棣削藩時用經濟特權換取軍事特權一般,這樣一來身邊人利益沒有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會有新的利益,朱棣拿什麼造反呢?

  • 11 # 影視職員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方法不那麼霸道,燕王朱棣是不會反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建文帝的削藩應該稱之為廢藩,是要把藩王往死裡逼的。

    建文帝這麼狠,燕王朱棣這種人又怎麼可能坐以待斃,自然是反抗了。

    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傢俱體說說。

    一、建文帝朱允炆的霸道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這個歷史上留下仁厚好名聲的皇帝其實一點也不厚道。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初,甚至在明太祖駕崩沒幾個月的洪武三十一年七月還沒有改元建文時候,就急匆匆的開始削藩。

    至建文元年,連廢周、齊、湘、代、岷五位王爺,皆是廢為庶人,不是將其徒遷偏遠地方,就是軟禁在京師南京或其封地之內。

    其中湘王朱柏甚至被逼得舉家自焚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初不到一年,就連廢五王為庶人,並且不是讓他們和流放罪犯一般徒遷偏遠地區就是將其軟禁,因此逼死了一個湘王。

    照這樣的速度下去,一年廢五個王爺,建文登基只需要五年就可以將這些藩王都收拾了。

    二、燕王朱棣的反應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手段霸道至極。

    當時藩王可謂是人心惶惶,尤其是當時的諸王之長又在邊境擁有赫赫戰功的朱棣更加危險了。

    為什麼朱棣是諸王之長了,因為他上面的大哥太子朱標死於洪武二十五年,二哥秦王死於洪武二十八年,三哥晉王死於洪武三十一年,到了建文年間朱棣就成為實際上的諸王之長了。

    燕王朱棣面對建文帝霸道的削藩方式。

    其實是一忍再忍,下面來具體說說。

    建文元年三月,建文帝就開始佈局針對朱棣了,派都督宋忠、徐凱、耿獻帥兵三萬屯開平、臨清、山海關,調北平、永清二衛軍隊於彰德、順德,隱隱有包圍架空燕王朱棣的意思。

    後來朱棣採取了一個笨拙的方法試探建文帝,以自己病重的理由,乞求三個兒子歸來。齊泰不同意,認為要一直扣著。黃子澄的想法比較高尚說: “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建文帝竟然同意了,就這樣放回來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

    建文元年六月,燕山護衛百戶倪諒上變,告燕王的屬下有不軌行為,於是被抓入南京殺頭了事,有殺雞給猴看的意思。

    後來下詔責怪燕王朱棣,朱棣開始佯狂稱疾,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或臥土壤,彌日不蘇。官員來看望,朱棣竟然盛夏圍爐說太冷了。

    燕王府內長史葛誠後來密告朝廷:“燕王本無恙,公等勿懈”。使朱棣的裝瘋賣傻被識破,朝廷下令逮捕朱棣。

    燕王舊部張信就是負責逮捕的人之一,在他的內應之下,朱棣才反敗為勝最後奪取北平的控制權。

    可見朝廷很早就針對燕王朱棣了,甚至慢慢將其大本營北平都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面對朝廷的架空之勢,朱棣可謂是忍氣吞聲,先是派三個兒子入京當人質想穩住朝廷。後來裝病重,使三個兒子被放回。最後還裝瘋賣傻,朝廷要逮捕他以後,才想著賭一把,開始造反。

    可見建文帝削藩這麼狠,朱棣也是一再忍讓,最後忍無可忍才有了反心,開始造反。

    三、建文帝與朱棣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建文帝雖然是失敗者,但是敢對天下藩王這般肆無忌憚,說明還是有一定底氣所在的。

    建文帝的底氣他是天下之主,擁有正統名分。更擁有明太祖給他留下的中央朝廷可直接調遣的數十萬大軍,這對於燕王朱棣可是擁有著碾壓性的優勢。

    而朱棣一再忍讓,其實也不是因為忠心耿耿。

    而是忌憚建文帝碾壓性的實力。

    不過歷史總是戲劇化的。

    靖難之役最後竟然是燕王朱棣爆冷門勝利了。

    所以今天有很多人認為朱棣造反是蓄謀已久的。

    更是認為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會起兵造反的。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中央朝廷實力依舊巨大,還沒有破綻露出,也不會因為霸道削藩而使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還有諸王人人自危,使燕王朱棣擁有了支持者。那麼燕王朱棣榮華富貴可保,而且造反一點勝算都沒有,幹嘛要造反。

    甚至建文帝軟性削藩,朱棣都不一定會造反。

    因為軟性削藩一般是推恩令那樣老子基業幾個兒子平分或者是朱棣削藩時用經濟特權換取軍事特權一般,這樣一來身邊人利益沒有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會有新的利益,朱棣拿什麼造反呢?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中央朝廷實力依舊巨大,還沒有破綻露出,也不會因為霸道削藩而使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還有諸王人人自危,使燕王朱棣擁有了支持者。那麼燕王朱棣榮華富貴可保,而且造反一點勝算都沒有,幹嘛要造反。

    甚至建文帝軟性削藩,朱棣都不一定會造反。

    因為軟性削藩一般是推恩令那樣老子基業幾個兒子平分或者是朱棣削藩時用經濟特權換取軍事特權一般,這樣一來身邊人利益沒有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會有新的利益,朱棣拿什麼造反呢?

  • 12 # 景觀歷史

    假如朱允炆不削藩的話,朱棣可能不會反,畢竟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掰掰手指頭也能數過來。

    時光倒回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緊接著攻佔元大都,統一全國。

    此時的朱元璋,學起了漢朝劉邦玩起分封制。

    一共封了24個兒子為王,(估計和朱元璋要飯有關,窮怕了)這些人替朱元璋鎮守邊疆。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了,這件事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了。

    可是悲傷歸悲傷,繼承人還是要選的,朱元璋的兒子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老爹會選大哥的兒子朱允炆當儲君。

    諸位藩王可能會想到,“那行吧,自己沒有那運氣,老老實實做一個藩王就行了,日子還算逍遙自在”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順利繼承皇位,可對於這位年輕的皇帝來說,卻是如坐針氈。

    叔叔們各個手握兵權,政治、軍事能力個個比自己強,特別是燕王朱棣,寧王朱權,那是打仗出了名的勇猛。

    可是這些藩王雖然厲害,但畢竟是為朝廷幹活的,說白了,就是打工仔。

    大多數都還是老老實實地待在封地,沒有朝廷召見是不能回京的。

    如果朱允炆對藩王沒有想法,我想朱棣是不會造反的,更多的是不敢。

    畢竟以北平之力去抗擊全國的力量,勝利的機率實在是太小了,並且造反是需要理由的,不可能說自己想造反當皇帝吧。

    所以說我們看後來朱棣造反是打著靖難之役旗號的,說簡單一點就是皇帝身邊有壞人,我是去清君側的。

    如果沒有理由出兵,直接鼓勵士兵去造反,我想這是不可能的,這叫做師出無名,是說服不了天下人的。

    結束語

    朱允炆要是不削藩的話,朱棣可能會在北平王府裡過完自己的一生,在後來的史書中,我們可能瞭解到,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打仗很猛,而政治生涯卻是空白。

  • 13 # 你心中的太陽

    還是會的,因為朱棣本來對皇位傳位朱允炆就不滿意。回到燕京壯大自己的隊伍,只不過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和藉口來實現。

  • 14 # 南冥之鵬

    很多人認為,靖難之變是朱棣的野心造成的,但是個人認為,但如果朱允炆不削藩的話,朱棣應該不會造反。

    1、心無反意,定位準確。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歲的青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所以,朱棣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位做個藩王。

    2、師出無名,大義虧欠。《漢書·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主動起兵造反,在名義以上過不去,也就是師出無名,也得不到其他親王和大臣的支援。後來,朱允炆即位後就火急火燎的削藩,先後廢除五位親王,而此時的朱棣已經是藩王之首,削藩肯定會輪到他。於是,朱棣就舉起“清君側,靖國難”的大旗,開始了靖難之變。

    3、準備不足,倉促起事。朱棣本來想透過裝瘋賣傻逃過削藩,事先並沒有起兵的準備,後來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覺,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朱棣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燕王府中潛伏,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當日夜裡,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正式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朝廷派李景隆圍攻北平,而此時的朱棣前往寧王朱權那裡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戰甲,挽救了北平。

    所以,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朱允炆不急著削藩的話,估計朱棣不會主動起兵反抗。

  • 15 # 慧看人物

    我認為不會。

    造反成功率有且只有朱棣一人,可想而知困難程度。

    戰爭講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明剛立,對外征討,朱棣成功的鍛造了一批死忠,就這都差點玩完,這是人和。

    朱棣,鎮守北京,遠離南京,藩王獨大,這是地地利。

    朱允文繼偉,削藩,都逼死了藩王,人心不穩,這是天時。

  • 16 # 吾立秦磚漢瓦

    歷史問題不能假設,我們只能憑藉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個性分析可能性。

    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環境,若明惠帝朱允炆能過存得住氣,待成為一個成熟的帝王后且削藩操作得當,朱棣未必會被逼造反。

    多少歷史名人哀嘆:為何生於帝王家,爭王奪帝,兄弟父子反目成仇,骨肉相殘。 但我認為這是在得了便宜還賣乖。生於帝王家,對芸芸眾生來說是含著金鑰匙降生的,生而高貴。在帝王家這個平臺上,有能力可以,至少有更多機會施展且被埋沒的可能性極低。至於在平臺上的爭鬥,這是歷史賦予他們的權利和責任,只有透過智力,能力,耐力的拼殺和機遇的青睞才能勝出,勝出者登基稱帝一通天下。莫非這些哀嘆者是想讓每個皇帝只生一個兒子無論賢愚即可繼位,那我們的古代史將是很短暫且無味的。退一步講,及時平臺爭鬥的失敗者,也能在浩瀚的中華歷史上都被記錄一筆,與普通被埋沒的如草芥如塵土民眾來說,何其幸也。

     

        說回朱允炆的削藩,先是從易到難,先是削了其他四個個叔叔的藩,除了湘王用舉家自焚的方式表達抗議和不滿外,其他四家藩王都乖乖束手就擒。等輪到朱棣的時候,依然想當然的採用其他五位藩王的做法,被朱棣裝瘋賣傻矇混過關,等力量集聚,和佈局初步完成後公開“靖難”。朱棣這個人,胸懷廣闊,城府深遠,目光遠大,手段毒辣。眾人都說他屯兵燕京,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且富有野心,對老爹朱元璋的安排內心十分憋屈:分明本人朱棣比那個文弱的兔崽子更適合做皇帝,可是偏偏天意弄人。入不了老爹的法眼,難道老爹瞎了眼糊了心了嗎? 但是如果不是朱允炆削藩操作過急,手段單一且時機並不成熟,逼得朱棣狗急跳牆,朱棣未必會造反。

    第一: 心裡沒底。從他開始意識到侄子開始針對自己的時候,他的裝瘋賣傻可見一斑。他沒有準備好造反,所以用這種方法拖延時間準備,麻痺對方給自己創造時間。如果朱允炆實力允許,磨鍊成熟,要麼換個方法削藩(如學漢推恩),要麼雷霆萬鈞,迅速快捷。可是缺乏經驗的小皇帝,採取了後者,而且磨磨唧唧。讓朱棣慢慢感覺到鈍刀子割肉般的難過。

    第二:朱允炆太嫩,該耐心的時候他心急,該急的時候磨磨唧唧。缺乏執政歷練的小皇帝想一勞永逸,像解決前幾位叔叔一樣解決朱棣。可是朱棣久經沙場,久居燕京,收下人才濟濟,距離首都南京距離遙遠。如果朱棣真的暫緩削藩,真的採用小步快走的方法(像現在的臺灣採用的獨立方案),先調離朱棣到其他地方。再耐心尋找機會,脫離的自己的勢力範圍,朱棣的造反基礎可能會動搖。

    第三:朱允炆實力對比朱棣,應該著眼於歷練對抗的力量。無論削藩後果如何,軍事力量的準備絕對不能忽略。我們古代削藩和改革成功的案例,無不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可在四個書呆子輔佐下的小皇帝,就是想憑藉道德至上和三寸不爛之舌,達到削藩的政治目的。政治就是鬥爭,鬥爭就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如果朱允炆能夠憑藉正統皇帝的身份,先練兵統帥,增強軍事實力,朱棣即使想造反,也要好好掂量掂量。朱棣的實際對手是四個不懂軍事,不懂謀略的讀書人,不想造反都覺得虧。

    第四:幼稚的迷惑對手的策略--釋放人質給朱棣。其實,為了統治和安定藩王的需要,藩王留人質(越親越有效--一般是皇子)在皇帝身邊。朱允炆前面的削藩操作已經把自己的目的暴露無遺,反而到了關鍵時刻欲蓋彌彰。釋放朱棣的三個兒子回燕京。企圖透過這個向表示“朕沒有削藩的意思嗎?!”,可朱棣何須人也。他不是不知道。但是,釋放了三個人質,朱棣原本的投鼠忌器的擔心也去除了,終於可以安心“靖難”了。

  • 17 # 劇情大咖

    首先,我們看一下朱允炆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其實,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是把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立為太子的,可惜的是,朱標英年早逝,沒能繼承皇位。後來可能出於對朱標的寵愛,或者政治原因吧,朱元璋把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希望他繼承皇位。六年後,朱元璋就去世了,朱允炆登上皇位,史稱建文帝。

    登上皇位的朱允炆心裡並不踏實,在朝中的聲望並不高,在此之前他沒有朱元璋生前的功勳,權力不大。而這個時候,他的幾位叔叔就藩在外,手握重兵,並且都是早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威望、實力經驗都比自己高。因此,他決定削藩,消除這些隱患,由於這項政策實施的太急,導致幾位王爺被逼死,剩下的幾位王爺則出現了危機感。這種情況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了,並且成功取代了朱允炆。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會造反嗎?我認為不會。坦白來說,朱棣是有當皇帝的野心的,不只是他,朱元璋的幾個兒子都有當皇帝的野心,朱標在時,他們心服口服,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朱標死後,他們就燃起了希望。雖然最後是朱允炆繼承了皇位,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皇位的渴望。

    想法是有的,但造反卻是不敢的。即使在靖難之役的早起,朱棣的實力相比於朱允炆的中央朝廷還是很弱的,如果不是姚廣孝等人的輔助、朱允炆的昏庸,這次造反很可能失敗。因此,如果朱允炆不削藩,不威脅到朱棣生命,朱棣一定更願意做一個藩王,一輩子榮華富貴。

    此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理由是清君側,別小看這個噱頭,雖然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一個藉口,但有藉口和沒借口完全是兩回事。古代很在乎其名聲,即便是打仗,古人也講究師出有名。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沒有清君側這個藉口,他也就找不到理由起兵反對朱允炆。

  • 18 # 閒人阿偉

    我想他還是會吧!有可能會多等幾年讓自己的實力更加強大的時候才起事!!!只是他侄子的做法讓他提前動手找了個更加好的理由。

  • 19 # 離人夕

    歷史沒有如果,這也不能全怪朱允炆。誰讓他爺爺都把他家兒子都封成王了呢,老朱的意思是讓他們駐守邊疆,沒想到為擁兵自重種下了一個種子,建文帝(朱允炆)肯定是要削藩的,當時那些藩王手裡都有軍隊,特別是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朱棡,都有很強的實力。如果不是因為這兩位王爺在朱元璋駕崩前就因病去世了,恐怕發動“靖難之役”都輪不到朱棣。洪武25年,朱元璋冊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一舉動讓朱棣感到十分的失望,也為以後的造反埋下了禍根,朱允炆,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兩個大臣也極力勸他削藩,這正好成為了朱棣造反的藉口,清君側。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朱允炆,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見了,朱棣也造就了永樂盛世。不管朱允炆削不削藩朱棣肯定是反的。謝謝大家閱讀

  • 20 # 二辻四畫生

    這既不怪朱允炆削藩,也不能怪朱棣造反。人在刀沒捱到自己腦袋的時候,才能辯證的分析問題。事實上,朱棣後來也削藩了呀,無非是結局不同罷了。

    這一切還得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說起,朱元璋此人誰都信不過,就信他老朱家的人。他看到元朝末年軍閥一個個擁兵自重,元朝政權孤立無援最終覆滅。所以老朱很顯然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實行了諸子封藩,一旦王朝出現動盪,這些藩王就可以提兵解困,“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諸子封藩也是有前車之家的,比如七國之亂和八王之死都是血淋淋的擺在朱元璋的面前。但是人只會採納有利於他的觀點,自動遮蔽掉負面訊息。當時很多人都勸過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聽這一套。

    一個叫葉伯巨的書生勇氣可嘉,上書朱元璋:

    “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可是朱元璋不僅不聽,他還說葉伯巨是在挑撥他和兒子們的父子情,反手就弄死了葉伯巨。在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六年,朱元璋進行了三次大分封,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和1個皇孫,除長子朱標立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實際上分封了25個藩王。

    在朱元璋的設想中,救國家的當然是這些藩王,那麼他們手中怎麼能沒有兵權呢?於是規定王府設三護衛,護衛少則三千,多則上萬。至於戍邊的邊塞藩王更是握有重兵和相當大的軍事統率權。

    更要命的是接下來,朱元璋竟然規定,一旦朝中皇帝身邊出現奸臣了,則所有藩王都要訓兵待命,一旦天子密詔,諸王就統領兵甲討平奸臣。

    這就有意思了,藩王帶兵進京,你說他是造反呢還是清君側呢?

    所以削藩是勢在必行的,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登基,在外領兵的藩王都是他叔,而且還多有不遜言行。這樣就讓朱允炆很惆悵啊,他就問太常卿黃子澄怎麼制約藩王,於是黃子澄給他出了削藩的主意。至於後果,想必無需再提,這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再說朱棣削藩,他也明白削藩的重要性,畢竟自己就是這麼上的位。可是朱棣的高明之處是,他先做足了姿態,對被朱允炆削藩的五位藩王,除湘王自焚外,其他四人全部復爵,並對他們大加賞賜。

    就在藩王們歡天喜地時,朱棣不動聲色地將一些藩王改變封地,比如寧王,本來封地在大寧,結果朱棣矢口不提“事成中分天下”的許諾,被朱棣改封到蘇州或杭州,均遭拒絕,最後改封南昌。

    把這些藩王挪個窩,就如同給把獅子扔進了大森林,把龍引到了淺灘,這些藩王就沒法再蹦躂了。這時候再將藩王們的職權一撤,換上自己的親信,如此藩王們就只能束手就擒。

    所以不是朱棣造不造反的問題,而是朱允炆怎麼削藩的問題,只要朱允炆做得好,朱棣怎麼可能造反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