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動解說
-
2 # 羽兒44
太模式化 中國還是主體文化乃正宗正統 開放這麼多年後已經規正了 看看鄭曉龍的古裝 還有在播的大明風華都是這個民族應有風範 羨煞異族也[玫瑰]
-
3 # 鄺斌3
謝邀,這和國內引進配額有關。。。也和香港電視劇電影題材不斷受限制有關,而香港劇集電影在經歷幾十年火紅髮展後,各種題材都演繹過了,審美疲勞也是受眾越來越小。。。最後,在國內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的年景裡,經過十幾年的學習,一批批套路在資本的投入下終於產出了一批批國內高票房的影視劇集。。。這反過來阻止了香港劇集的市場,收益的不足更讓投資缺乏,讓香港劇集更江河日下。。。
-
4 # 帥氣的小霸王
曾幾何時,這裡是亞洲電影的中心,全世界的電影愛好者目光都聚集在這裡。可現如今,港片年產量不過五六十部,本土市場被好萊塢大片和韓國電影所擠佔,好的導演、編劇紛紛北上與年輕的內地創作者們競爭,現存的本土市場空間並不足以再支撐有影響力的商業大片誕生——《無雙》的孤獨求敗,宛若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塊遮羞布。
更值得焦慮的,是未來。
盛世之中,危機已悄然埋下了種子。
港片危機
泡沫終究還是被戳破了。
到了90年代,隨著香港迴歸的日子慢慢臨近,處在“前97”時代的香港被對未來的不確定和迷茫所籠罩著,大量港人選擇移民,並帶走了大批資金。這之中,包括了很多電影公司背後的財閥,而剛剛來港不久的臺灣製片商,也都紛紛選擇了撤資。
失去了金主的香港電影產業,很快便走向衰落。90年代初,新藝城、德寶等影企巨頭,均選擇轉投地產等行業,逐漸縮小電影業務。危機之前,武俠片、動作喜劇等是香港年產量最大的影片型別,但在資本撤出後,很多大製作便無以為繼。加上焦慮情緒氾濫,剩下的中小體量公司,有不少都轉去拍成本更低的無厘頭喜劇或是文藝片。
1999年《喜劇之王》,這句臺詞也被認為是對香港的激勵
“1989年年初的時候,我還同時在演著3部電影、都是主角,並且3部電影都很賣座。可是到了當年年底,突然就沒有什麼動作片開機了,全是喜劇片、文藝片。”做打女出身的惠英紅告訴毒眸,似乎一夜之間,港式動作片就消失了。(點此閱讀:“我還是當初那個惠英紅” | 專訪惠英紅)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香港電影產業內部開始出現危機的時候,外部打擊也隨之而來。
為了擺脫對於香港電影的依賴,臺灣、韓國開始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以限制港片在當地的發展。在當時,很多香港影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可能會導致的危機,周星馳就在1992年的一篇日記裡寫下:“據聞臺灣片商最近以聯手購買港片的方法,以壓低港產片的價錢……臺灣片商有次新例,是為保障他們的利益,實屬無可厚非,香港片商要謀對策……多些新市場,這樣便無需過分倚靠臺灣。”
然而還沒等新市場被開發出來,變局就已經發生了。1994年,臺灣當局放開好萊塢進口片配額、擴大外片上映的電影院數量,引來了大批美國大片。1992年時,港片在臺灣的市佔率一度高達47%;而在配額開放後的幾年裡,這一數字一路下跌;待到90年代末期,港片市佔率只剩下不到4%了。
同樣在這一時期,內地有關部門下發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檔案,進一步放開電影市場。1994年,分賬大片政策開始實施,《亡命天涯》作為第一部分賬大片進入內地。儘管內地沒有像臺灣一樣完全放開這一市場,但分賬大片的出現還是分食了港片的蛋糕。
《亡命天涯》作為第一部分賬大片進入內地
內部產業危機、外部市場萎縮,讓香港電影如履薄冰。而就在此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期而至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東南亞等地失業率激增,股市和樓市紛紛下跌,地區經濟開始崩潰。
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僅剩的幾家大影企也開始收縮業務,例如嘉禾的主營業務就從製片開始向發行轉變。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巔峰,港產片總數高達175部,票房達到12.4億港元,佔香港當年總票房的79%;而到了1997年,全年只生產了86部港片,總票房下跌至5.46億港元,港片佔當年總票房的比重滑落至47%。
而更嚴峻的是,經濟的不景氣也打擊了香港觀眾觀影的熱情,一位經歷過那一時期的香港影人告訴毒眸:“有那麼一段時間,香港觀眾都不愛去看電影了。那個時候其實很多好萊塢大片的質量還挺不錯的,但是大家仍然提不起熱情,不去捧場。”
1993年,香港全年的觀影人次達到了4500萬(而當年香港常住人口不過才600萬),但到1999年時便已銳減至2000萬。受此影響,很多影院也只得關門或轉賣,改造成為商場等。1993年,全香港共有影院190家,到90年代末時只剩下60家,嘉禾甚至直接放棄了在港的院線業務。
儘管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在1999年前後逐漸減小,但香港電影產業遭遇的重創卻是不可逆的。一方面,作為港片重要市場的臺灣,已然被好萊塢大片佔領,港片和臺片一樣幾乎沒了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在那幾年裡韓國、日本後來居上,成為新的東亞電影文化中心,並迅速搶佔了剩下的一大批市場。
外部市場喪失後,想要單單依靠有限的本土市場來重塑輝煌並不太現實,於是很多相關影人便有了“外遷”、做合拍的想法。然而外遷這條路並不好走,據於冬日後回憶稱:“(金融危機後)一班香港導演跑去韓國,跟韓國合拍,結果韓國市場、韓國導演起來了,把他們打了出去;他們又跑去日本,很快日本本地電影也起來了,又把他們打了出去。”
面對每況愈下的香港電影,悲觀的情緒不斷蔓延,絕望如影評人列孚,則甚至直接在《明報月刊》上,發出了那句經典的哀嘆:“香港電影已死!”
-
5 # 一修哥呵呵
受制於題材和投資資金,香港電影業大不如前。
08年年初陳冠希事件使一眾香港年輕演員前途盡毀,影響半個香港娛樂圈,裡面不少人本可以前途遠大的。
內地電影業的崛起。內地作為最大的華語片市場,誕生了一些實力強大的電影製作公司,比如中影,阿里影業,華誼, 博納,光線,橙天等等,還有註冊在北京以及橫店的不計其數的小公司。
-
6 # 露點圈圈
除了題材外,演員也是非常重要
現在的香港電影都是被一些中生代演員撐著,比如古天樂,張家輝,劉青雲等,雖然都是影帝級別演員,但是畢竟不可能靠幾個人頂起一片天。
香港電影圈無接班人的現實問題很嚴重,除了上述的強大中生代,接替的演員,有豔照門後翻不了身的陳冠希,還有本來前景不錯但是突然跑去做烹飪的謝霆鋒,還有婚後減產的吳彥祖,這都給本來就人才不多的香港電影市場非常大的打擊。
加上內地影視業瘋狂崛起,資金充足,題材多樣,演員眾多,甚至吸納很多香港電影人北上發展,這無疑又是香港影視圈的又一重大打擊。
不過經過不斷的磨合以及互補不足,香港電影人和內地電影人的合作更加默契,相信會不斷創造出更加輝煌的中國電影。
-
7 # 眼睛四哥
大家對以前香港拍出來的電影一定不陌生,其中不乏很多經典電影直到現在還留在記憶深處。那麼為什麼以前香港在80-90年代的時候拍的電影都有那麼多經典的故事,而且還有那麼多出色的歌手,那個時候香港還被稱之為東方好萊塢。但為什麼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好像失了水準似的,就是拍的電影沒有以前那麼出色,歌手唱歌也沒有以前那些人唱歌的感覺和力度,那為什麼香港影視業再不復當日的輝煌了呢?
那些年張國榮和周潤發在韓國的影響力可能會秒殺現如今一眾韓星在中國的火爆程度。電影主題曲《當年情》、《奔向未來的日子》在韓國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時至今日,仍有很多韓國綜藝節目致敬張國榮。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人很敬業,而且明星雲集,各類影片百花齊放。但是當時香港影業就有一個隱患,那就是拍片一窩蜂的形式,什麼型別的電影拍火了,大家都去排,導致這類電影最後完全被拍爛了,而觀眾也審美疲勞了。
所以一個型別一個型別的拍下去,短短10年的時間,讓香港電影的所有型別片都逐漸沒落了,而且後期的演員素質不高,影星後繼無人,全靠一些老電影人在撐場面,可是畢竟他們都老了,也後繼無力了。再加上日韓泰電影的崛起,所以香港電影就逐漸沒落了。至於歌星,這麼多年,香港出過多少紅遍東南亞的歌星?很少很少,因為現在的造星機制越來越脫離正規的渠道。
那時候的歌星都是透過努力敬業及實力出位的,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全力包裝和力挺,歌手本身的拼命發展造就了那個時代的紅火,實力唱將和偶像明星多如毛,詞曲作者也都是非常有實力的歌壇大腕。可是還是一句話,後繼無人,現今的所謂歌星有幾個實力派的,哪怕是稍微有些偶像條件的也大多是出點名就開始耍大牌了,根本沒有那時候歌手的辛勤與努力,而隨著那些詞曲作者的老去和逝去,再也沒有人能寫出讓人感覺特別棒的好歌了。
80年代香港電影在臺灣有市場,在東南亞有市場,在香港有市場,市場決定香港電影的繁榮。隨著市場萎縮,香港電影就不行了,沒有市場就等於不賺錢,不賺錢就沒人投資。現在呢,香港電影人都到大陸混飯吃,香港經濟低迷,香港電影就趴下起不來了
-
8 # 零刻記事
以前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確實非常精彩好看,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已逐漸變得沒落。
現在,香港製作的精彩電影和電視劇越來越少,我們看到的也越來越少,這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強勢經濟催生強勢文化。
1、內部原因:進入21世紀,香港經濟發展增速相比其它地區放緩,許多電影和電視劇優秀人才出走香港,到外面去發展,造成電影和電視劇製作創新不夠,新鮮血液減少。
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創作人員,無論導演、演員、編劇、監製,還有各種幕後人員,都非常賣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電影人才不斷加入香港電影的產業。加之當時香港經濟在地區中處於頂端,周圍國家地區文化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所以,在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
進入21世紀,香港經濟增速放緩,許多優秀人才遠赴大陸和美國好萊塢發展,本地電影創作人員思維相對創新有限。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陳舊的製片模式以及同質化電影所帶來的審美疲勞,都讓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了落寞。邵氏停產、嘉禾電影被收購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視業務、新藝城也因利潤分配不均、創作觀念發生分歧等問題僅存活11年就宣告解體。
近兩年,香港影視界屢失英才,在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去世後,嘉禾電影創始人鄒文懷以及被譽為“靚絕五臺山”的香港藝人藍潔瑛也相繼離世。這些曾一手締造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黃金時代的大師以及演員的離場,對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高水平發展也是一大損失。
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視公司即便能繼續出品電影,產出量也極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幾年一部。這些都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日漸沒落,也是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原因。
2、外部原因:進入21世紀,內地電影市場的興起以及好萊塢、東南亞等電影和電視劇市場的衝擊,讓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過去的輝煌不再。
進入21世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韓國電影工業脫穎而出,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開始實行電影進口配給制度。
近年來,內地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令各界有目共睹,這使得不少影視公司前來掘金,香港電影公司也不例外,並以與內地合拍為主,扮演著出品方的角色,為影片提供導演和演員,影片型別也傾向於內地觀眾的審美,而內地資本則為影片提供大量資金。
伴隨著好萊塢、寶萊塢等國外優秀電影市場的衝擊,讓香港電影公司更加雪上加霜。這也是造成香港電影和電視劇沒落的原因,也是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原因。
香港電影和電視劇要想走出目前的狀態,最好辦法就是擁抱內地,因為內地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優秀的人才。我們期待,香港電影和電視能夠重塑以前的輝煌!
-
9 # 時光燈泡
以前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確實非常精彩好看,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已逐漸變得沒落。
現在,香港製作的精彩電影和電視劇越來越少,我們看到的也越來越少,這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強勢經濟催生強勢文化。
-
10 # 小玉子a
港影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很多優秀的大牌導演和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離港,選擇去好萊塢發展。張國榮梅豔芳等的離開代表著香港巨星時代的終結
香港那時候的巨星是真正紅遍亞洲的(周潤發、成龍、李連杰、王祖賢等)在全亞洲都是火的不行。不像現在的很多明星都是靠媒體吹捧出來的。還有一大批優秀的幕後製作人的離開(一個好的電影不僅只有演員、導演是關鍵,還有編劇、攝影、剪輯、燈光、特效呢),更是整個行業的損失。
另一方面優秀演員培養跟不上,後繼乏力(當時無間道的出現就是那個黃金時代最後的迴光返照,反正我印象中就是這樣)。原因是競爭愈發激烈,北有日韓,西有歐洲,南有泰國印度,更有好萊塢的全面衝擊,加上香港本土有房地產利潤吸引。在電影產業上的收益吸引力降低,投入則減少,然後投資回報少,就更加吸引不了新的人才加入演藝圈磨鍊成才,然後惡性迴圈……還有從風格特色上來看,香港電影本來就是著眼小人物、小事件、無厘頭、生活化的打打鬧鬧為特色的.這也是他們獨樹一幟的本錢,完全可以和好萊塢那些拯救地球的大片一拼.如果他們繼續這種小打小鬧的特色,也不會太快衰落。
-
11 # 剪映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對於內地之強力輸出,對七零後、八零後、一部分九零後,影響巨大,在其成長過程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記。
然而新世紀伊始,香港文化在各個方面極速衰落,讓我們這些看著其電影、電視劇,聽著其音樂,讀者其武俠小說而長大的一代人,在一段時間內的極不適應。
每每重看港片、港劇、音像製品等,都越發感覺失落、慨嘆。久而久之,已經漸漸忽略其存在。其鼎盛時期的身影,也逐漸埋沒在久遠的記憶裡。
港片種類很多,招牌型別:武俠片、功夫片、警匪片、黑幫片、喜劇片、魔幻片、豔情片、賭片、鬼片、愛情片等等。這些商業型別片是香港成為“東方好萊塢”的支柱,而其中武俠片與功夫片則是進軍世界影壇的主打力量。
那麼港片為何從鼎盛走向沒落了呢?我分析如下:
1.人員流失(演職人員與技術人員)
90年代是港人進軍好萊塢的高峰:
導演方面:
吳宇森、徐克先後進軍好萊塢。兩人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電影都是跟尚格雲頓合作,吳宇森的終極標靶,徐克的反擊王。結果:吳宇森留在好萊塢一路拍攝了《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而徐克卻鎩羽而歸。
演員方面:
周潤發、成龍、李連杰等香港商業片領軍人物,也在同一時間闖蕩好萊塢。周潤發拍了《替身殺手》、《安娜與國王》、《防彈武僧》等;成龍拍了《上海正午》、《尖峰時刻》等;李連杰拍了《致命羅密歐》、《龍之吻》、《宇宙通緝令》等。
三位正值壯年時代,亦是其在港片中名氣最盛之時,先後進去好萊塢,爭取更廣闊的舞臺,在外闖蕩多年。客觀上也導致港片在英雄片與功夫片上,出現了一段時期的真空期。
同時,大量的幕後技術人員出去闖蕩:
洪金寶主演了部美劇《過江龍》;甄子丹成為《刀鋒戰士2》的武術指導;胡迪安成為《蜘蛛俠》武術指導;袁家班在好萊鎢風生水起,代表作《駭客帝國》系列;元奎導演了《玩命速遞》系列。
結果:
一、致使好萊塢迅速學習、吸收了港片的動作特長。自此後,中國功夫繼日本空手道、劍道之後,在好萊塢電影中大展拳腳。
二、演職人員的外出,致使港片在一段時間內失去了很多業務骨幹。雖然很多人選擇回來,但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沒能再續過去的輝煌。歸來時,很多人已步入藝術生涯的晚期,且港片的大環境也變了。
2.新生代青黃不接
特別是動作演員,最為明顯。過去的動作演員,或出身戲班武師、或習武出身,都有一定的功夫功底,入行從龍虎武師、特技演員做起。他們從小受苦,長大為吃口飯,在行業裡摸爬滾打。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很難再有那種闖勁了,也再難現那種“玩命”的人肉特技了。其實香港早就難以找到此類武師了,很早就開始從大陸引進此類人才。當時大陸經濟相對比較落後,很多武術隊的人本身就能吃苦,到了香港陌生環境更是能忍苦幹。這樣才成長出一批動作演員。
現在無論是大陸,還是香港,幾乎找不到過去那種拼搏的人了,於是慢慢各種舞術、體操的花架子代替了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功夫片沒落了。
普通演員也是青黃不接。港片相當長的時間內,主演都是上個世紀成名的演員。新出道的演員少之又少。女演員更是重災區,多少年的金像獎得主都是來自內地的女演員。
過去透過加入無線、亞視演員訓練班,進而出道拍戲。女孩亦可以透過香港小姐(無線)、亞洲小姐(亞視)選舉,亦進入影視圈。先拍電視劇,然後。如今即難以甄選出新人,又沒有足夠的影片、劇集數量磨鍊其演技。後續力量嚴重不足。
3.市場日益狹小,被迫北上。
香港本土市場畢竟有限,過去的傳統外阜市場: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如今大面積縮水。反而是內地市場所佔份額越來越大。
也正因內地的越來越重要,大批香港電影人北上。導演、演員、技術人員等都陸續到內地製作合拍片,但成功者寥寥無幾。目前成功的也只有陳可辛導演一人。其他如劉鎮偉、王晶等人,主要依靠販賣情懷,但情懷已越賣越薄。
一直堅持本土化,不北上的杜其峰,最終也不得不低頭,拍攝了《毒戰》等影片。
如今堅持拍香港本土影片的導演少之又少,其票房亦不會太高,很難進入良性迴圈。
4.電腦特技代替真人特技
由於動作演員的驟減,就需要大量的特技來合成動作片。電腦特技的大量使用,雖減少了演員的風險,但也丟失了港式動作片的特色。
過去香港電影科技方面比較落後,於是靠“玩命”的人肉特技,彌補高科技方面的不足。
新世紀好萊鎢逐步吸收、學習港式動作。而港片自己,卻有逐步丟失自己的特色,大量使用自己並不擅長的電腦特技。渣特效橫行,豈有不敗之理?
在電腦特效方面,如今內地影片、劇集更是重災區,所謂“五毛特效”滿天飛。
5.跟風嚴重,題材扎堆,相互模仿。
資本自然是追逐效益的。電影產業火了後,大量熱錢湧入。一個型別火了以後,投資方自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同一家公司就一直拍續集,其他公司也立刻跟風拍攝同類型影片。於是幾年間同一型別影片氾濫成災,讓觀眾看到厭煩為止。
譬如:洪家班拍了人嚇人、人嚇鬼、殭屍先生等一系列靈幻功夫片,開啟了這個型別。其中的殭屍片,更是一度在日本等地非常火爆。但是緊接著同類型的跟風作品充斥銀幕,包括電視劇都有大量的殭屍題材。最終讓這個型別沉寂多年,直到現在也不見覆興。
如今內地影片也走在這個路上。青春片已經完了,內地喜劇片正在路上。
6.外來影片衝擊
好萊鎢的衝擊越來越強:不只是香港本土,港片在外阜與大陸的市場份額也在被其蠶食。好萊塢以國際化題材與視角,一流的工業水準,在世界各國市場上都能分一杯羹。好萊塢的市場份額越大,港片的份額就越小。
7.資金外流
港片火爆之時,大量熱錢湧入。不僅有臺灣、東南亞等商人殺進市場,本土的黑勢力為了洗錢也大舉進入娛樂產業。(對“洗錢”者來說,影片質量並不重要)
現在反過來了,大量資金湧入內地賺錢。香港電影產業反而是資金不足。港產影片難以賺到足夠收益,投資商紛紛撤離。而內地有大把的投資機會,且很多行業甚至可以謀取到暴利——房地產等。
針對黑社會勢力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多說一句:90年代黑社會嚴重影響電影行業,當時搶樣片、搶複製、威脅演員與製作人等事情非常多。後來,香港電影人舉行了反黑社會運動,並以成龍為首成立了演員工會等,對抗黑社會,保護演職人員的利益。
兩點說明:
1.大事件的影響
九七對整個香港社會有著翻天覆地的重大影響,電影行業也不能例外。上述提到的幾條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演職人員的離港,資金的流向,市場的改變等等。大事件的影響重大且深遠,編者無法做更進一步細緻的分析。
2.盜版並不是港片衰亡的根本性原因,甚至算不上重要原因
早年的大陸市場不是港片的大票倉,港片到內陸影院也是配額制的,每年能上映數量有限,且都是“大片”——成龍、李連杰、周星馳等人的影片。所以內地大量的盜版,不會對香港電影整體市場造成致命打擊。九十年代港片依然繁盛,就是最好的證明。
-
12 # 北京不二子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的紙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內地、臺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
第二,香港儘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
張徹的《獨臂刀》
片。
第三,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色。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日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春節賀歲檔,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鎮。
-
13 # 影視人小易哥
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剛剛起飛,很多的影視作品更多還是依靠來自與國際接軌的香港,我下面針對這個問題回答一下。
第一:香港電影市場是在81年那年開始型別齊放的,正好香港金像獎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實行的。這對整個華語電影來說是一個標誌,對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也是個開始。
第二:當時的香港有很多電影公司市場非常紅火,最典型代表的就是邵逸夫組建的“邵氏影業”和私下的“TVB”電視臺,還有一個就是出品了相當大多的經典影片的“嘉禾影業”,嘉禾影業從七十年代李小龍的《唐山大兄》開始走向了香港一線電影公司,後來更是挖掘了洪金寶、成龍和林正英一大批電影人,這些電影人成為了香港電影型別片開拓者。
後來洪金寶自己在嘉禾旗下成立了“寶禾影業”開啟了更多型別電影的時期,其中靈幻功夫型別(殭屍片)就是這個時候首創的。
成龍在嘉禾影業旗下自己也組建了“威禾影業”服務於嘉禾影業,成龍開啟了“警察故事”系列,為警匪片型別開啟新的市場。
第三:就是在香港黃金十年的時候一批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青年電影人開始發力,其中包括徐克、許鞍華、陳可辛和嚴浩等這一批人,開始了香港新浪潮電影。另外有一批從片場成長起來的導演也開始上位其中包括吳宇森、杜琪峰、爾冬升、劉偉強、王晶、陳嘉上于仁泰和李仁港、劉鎮偉、王家衛這幫人也開始嶄露頭角,為香港的電影電視嘗試了很多題材和型別。
以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為代表的電影,標誌著香港的電影開始了輝煌時期。
所以從這三點來看,以前的香港電影電視真的可以用紅火來形容,其當時的繁榮有過而無不及的。
-
14 # 愛影視看經典
香港電影電視市場在上世紀還是很繁榮的,明星眾多。遠一點的鄭少秋、劉家良,再到後來周潤發、成龍、周星馳和無線五虎等。導演更是有王晶、徐克、王家衛、唐季禮、杜琪峰、李安、吳宇森、劉鎮偉等。影視佳品頻出,《上海灘》、《楚留香》、《英雄本色》、《大話西遊》、《東成西就》等曾火遍兩岸三地。
最近幾年,基本上沒有年輕演員能頂上來。在今年大部分港片中,甚至還要靠年近半百的古天樂獨挑大樑。2019年古天樂上映的作品達到七部左右,《反貪風暴4》、《掃毒2》、《追龍2》、《使徒行者2》和《犯罪現場》等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同質化嚴重。
香港電影電視現在為什麼不行了,舉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你的學習成績排名下降,可能你退步了,也可能別人進步了。所以香港電影電視業的沒落,一方面受外界因素的衝擊,比如好萊塢大片的壟斷,以前香港電影票房榜經常出現星爺成龍等人的作品,近幾年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好萊塢大片,這是外因。
香港電影的沒落還有內因,年輕的導演演員成長太慢,影視製作越來越粗劣,香港年輕觀眾長期被洗腦,更喜歡看美國大片。而且這幾年大陸市場的快速崛起也讓香港不少知名導演和演員選擇進軍內地,使得香港電影電視人才流失嚴重。年輕人沒成長起來,頂樑柱也流失了,所以現在香港電影電視業是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
15 # 小倩愛電影
我從小就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家裡面當時可以收到好多香港電影臺和臺灣電影臺,當時還不喜歡外國片,內地片當時也很少有特別優秀的電影,就覺得香港電影特別好看!而且當時也確實出現了很多經典的優秀港片。
感覺自從內地電影行業慢慢發展起來之後,好電影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是這幾年,外國電影就更不用說了,長大看了好多國外的好片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電影!
但即使這樣,小時候看過的優秀港片在我心裡還是很有地位,算是當年的一個回憶,一種情懷。
我記得以前出個什麼片兒,大家第一個反應不是趕緊去電影院看,而是等著電視上,或者網路上有的看了之後,在這些平臺上觀影,最近這幾年貌似大家才普遍都有了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觀念。
好電影看的多了,觀眾的審美和品位自然就會有一定的提升,我個人感覺內地電影也一直在從各種方面(賺錢方面、口碑方面、藝術價值方面等等)提升自己,可是再來看港片,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港片和當年幾乎沒什麼區別。
舉一個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劉鎮偉的大話西遊那麼火,大家那麼喜歡,可是他之後拍的電影都沒什麼好評。其實我從小都很愛看他的電影,什麼 天下無雙 東成西就 黑玫瑰對黑玫瑰之類的,後來看完東成西就2011我就覺得大家肯定評價不怎樣,但是其實他並沒有變差,他還是當年的劉鎮偉,它所表達的愛情觀,以及搞笑的點都和當年沒什麼區別。
但是我已經長大了,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我。
觀眾們也都長大了,品位也和當年不同了。
這一點,我感覺現在大多數的香港電影人都沒發現,他們都還在搞當年那一套,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好看了。
不過現在也有很優秀的港片,前段時間看的 殭屍2013 就超棒的~
-
16 # 風冰電雷
以前的影視片資源本來就少,欣賞能力也不強,看到有打鬥情結的,就是好片!現在不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最後弄的審美疲勞!
-
17 # 靈児小菇涼
其實不算越來越少了,只是現在引進的不是很多,如果你特意去看一下,找一找,還是會發現,每年都有許多新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只是現在我們大陸的電視劇和電影,就挺足夠我們看的了,那相對的就會忽略掉,港臺的一些劇。
比較以前,我們在大陸影視資源相對比較少的情況下,大部分電視臺都會播放很多港臺電影電視劇,當然,當時也只是引進了一部分,因為可選性小,所以我們的印象都很深刻,那時候也沒有電腦啊,智慧手機等等的電子裝置,所以娛樂一般就僅限於電視上的電視劇,這一對比就感覺當時的香港影視劇特別多。
其實不過是我們現在大陸拍的作品數不勝數,相比較而言,就感覺香港的就很少了,還有現在很多香港臺灣的明星都到大陸來拍戲,大陸也有去那邊拍戲的,這種界定感就比較模糊,也會感覺到香港影視劇越來越少。
-
18 # 風中釣貓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背後是一個發達的影視工業體系的表現一部電影的製作是包含前期拍攝、後期製作、宣發、放映,以及周邊的財務、法務服務等等步驟流程,在每個鏈條上,都有專業化分工,彼此各司其職,最終組合在一起,以高效率、完成高質量、高標準的作品。
80年代,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一個偏地是黃金的年代。香港作為曾經英國的殖民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殖民歷史、移民歷史,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對於香港文化,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態度,並沒有採取文化專政的政策。經濟快速的發展與寬鬆的文化政策極大的促進了香港文化的繁榮。可以說香港影視行業的紅火,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的結果。是而它的沒落,也正是於此相關。
從製作品質上看70-80年代,嘉禾,新藝城等一批批成熟的電影企業紛紛湧現,隨著香港經濟高速發展,電影市場的需求達到新高點,觀眾對電影型別的多元化需求,漸漸使得香港電影由簡單的工廠製作發展為成熟製片模式,影片製作上也由簡單的片場製作轉變成獨立製作。一時間,電影,電視劇,唱片的空前繁榮造成香港影視行業百花齊放,群星璀璨的局面。這一現象維持到90年代中後期,但是隻注重短期效益,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長遠戰略也為影視行業的發展埋下隱患,也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讓香港電影品質開始不斷下降。
從人才流動上看時間進入2003年,隨著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合資拍攝電影也成為主流選擇,以周星馳的《美人魚》、萬達影視、鳴藝文化等公司出品的《反貪風暴3》、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為代表,它們在內地表現出票房強勢,也使得更多的演員、導演選擇轉戰內地市場,例如香港年輕一代導演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再到今年的《少年的你》都是最好的例子。隨著香港導演與大量影視行業人才北上,打入內地市場。香港演員出現斷裂現象,香港電影的落寞是註定的事情。
從資本規模上看2003年,廣電總局宣佈允許國內非電影行業的民營資本投資電影業,無數資本注入電影行業,給內地電影市場這頭沉睡“猛獸”煥發了生機。資本投入規模之大也是前所未有,僅僅《唐山大地震》為代表的四部主旋律電影得到了工商銀行1.2億的融資貸款,博納影業的《十月圍城》等三部電影得到了工商銀行5500萬的貸款。由國家投資拍攝的《太行山上》也得到5000萬的投資,到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成功,開啟了國家電影證券化的十年,越來越多的影視行業的上市公司出現,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兩大巨頭騰訊與阿里也紛紛成為騰訊影業與阿里影業進入影視行業。反觀香港市場,隨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遭受衝擊,直接也影響到了香港電影的投資,從《黃金花》、《點五步》、《一念無明》再到《幸運是我》,無一不是啟用低成本的製作。
隨著中國內地影視行業的崛起,以《流浪地球》、《哪吒》為代表內地作品,證明內地影視盛世已來,香港影視行業會不斷縮減工業規模,紮實的工業基礎使得香港可以源源不斷向內地輸送人才,而像《春嬌與志明》、《桃姐》等等港片也將以獨特的香港符號而存在。
-
19 # 戰聯上山虎
還是發展程序,以前香港發展更快,內地落後,但他有內地人多基數支撐,是有得到內地紅利。現在內地發展也快,而且是好比一個大市場的中心,現在以後應該都會是內地電影主導市場了!
-
20 # 慢慢快樂dd
大家都從宏觀大的方向說起,我就從自身說起吧。。作為tvb的死忠粉,港劇陪伴著我,從小看到大,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繁榮,香港娛樂圈音樂圈從黃家駒,陳百強,張國榮,王傑,林子祥,譚詠麟,梅豔芳,王菲,葉倩文但後期的四大天王,陳奕迅,楊千嬅,,再到電影圈張曼玉,紅姑,周潤發,周星馳,張艾嘉,吳倩蓮等等,基本上個個領出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影視歌三棲發展的也不在少數。香港電影電視的繁榮和當時經濟離不開關係,但也離不開優質的編劇,導演,反覆專研劇本,tvb為訓練藝人還單獨開設了藝員訓練班,,藝人當時要出道,要麼港姐出道,藝員培訓班出道,要麼能歌善舞,,種種,隨便拎一個tvb的配角都能吊打現如今內地小花。。
港劇當時新潮到,很多我們所不知的新新產業,透過tvb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猶記得,醫者仁心,談判專家,刑事偵緝檔案,棟篤神探,掃黃先鋒,陀槍師姐,古靈精探,守夜者,金玉良緣,法網狙擊,因為一部劇,瞭解一個行業,,當時真的追劇不能停啊。。當然tvb的古裝劇,也不得不說一絕。。碧血劍,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天龍八部,封神榜,洗冤錄,醉打金枝,尋秦記,射鵰英雄傳,金庸先生的小說,黃霑先生的詞,,豪邁的配樂,很自然的帶我們進入到快意江湖,恩怨情仇,,一代武林,誰與爭霸的場面來。。
回覆列表
曾幾何時,這裡是亞洲電影的中心,全世界的電影愛好者目光都聚集在這裡。可現如今,港片年產量不過五六十部,本土市場被好萊塢大片和韓國電影所擠佔,好的導演、編劇紛紛北上與年輕的內地創作者們競爭,現存的本土市場空間並不足以再支撐有影響力的商業大片誕生——《無雙》的孤獨求敗,宛若當下香港電影的一塊遮羞布。
更值得焦慮的,是未來。
盛世之中,危機已悄然埋下了種子。
港片危機
泡沫終究還是被戳破了。
到了90年代,隨著香港迴歸的日子慢慢臨近,處在“前97”時代的香港被對未來的不確定和迷茫所籠罩著,大量港人選擇移民,並帶走了大批資金。這之中,包括了很多電影公司背後的財閥,而剛剛來港不久的臺灣製片商,也都紛紛選擇了撤資。
失去了金主的香港電影產業,很快便走向衰落。90年代初,新藝城、德寶等影企巨頭,均選擇轉投地產等行業,逐漸縮小電影業務。危機之前,武俠片、動作喜劇等是香港年產量最大的影片型別,但在資本撤出後,很多大製作便無以為繼。加上焦慮情緒氾濫,剩下的中小體量公司,有不少都轉去拍成本更低的無厘頭喜劇或是文藝片。
1999年《喜劇之王》,這句臺詞也被認為是對香港的激勵
“1989年年初的時候,我還同時在演著3部電影、都是主角,並且3部電影都很賣座。可是到了當年年底,突然就沒有什麼動作片開機了,全是喜劇片、文藝片。”做打女出身的惠英紅告訴毒眸,似乎一夜之間,港式動作片就消失了。(點此閱讀:“我還是當初那個惠英紅” | 專訪惠英紅)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香港電影產業內部開始出現危機的時候,外部打擊也隨之而來。
為了擺脫對於香港電影的依賴,臺灣、韓國開始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以限制港片在當地的發展。在當時,很多香港影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可能會導致的危機,周星馳就在1992年的一篇日記裡寫下:“據聞臺灣片商最近以聯手購買港片的方法,以壓低港產片的價錢……臺灣片商有次新例,是為保障他們的利益,實屬無可厚非,香港片商要謀對策……多些新市場,這樣便無需過分倚靠臺灣。”
然而還沒等新市場被開發出來,變局就已經發生了。1994年,臺灣當局放開好萊塢進口片配額、擴大外片上映的電影院數量,引來了大批美國大片。1992年時,港片在臺灣的市佔率一度高達47%;而在配額開放後的幾年裡,這一數字一路下跌;待到90年代末期,港片市佔率只剩下不到4%了。
同樣在這一時期,內地有關部門下發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檔案,進一步放開電影市場。1994年,分賬大片政策開始實施,《亡命天涯》作為第一部分賬大片進入內地。儘管內地沒有像臺灣一樣完全放開這一市場,但分賬大片的出現還是分食了港片的蛋糕。
《亡命天涯》作為第一部分賬大片進入內地
內部產業危機、外部市場萎縮,讓香港電影如履薄冰。而就在此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期而至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東南亞等地失業率激增,股市和樓市紛紛下跌,地區經濟開始崩潰。
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僅剩的幾家大影企也開始收縮業務,例如嘉禾的主營業務就從製片開始向發行轉變。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巔峰,港產片總數高達175部,票房達到12.4億港元,佔香港當年總票房的79%;而到了1997年,全年只生產了86部港片,總票房下跌至5.46億港元,港片佔當年總票房的比重滑落至47%。
而更嚴峻的是,經濟的不景氣也打擊了香港觀眾觀影的熱情,一位經歷過那一時期的香港影人告訴毒眸:“有那麼一段時間,香港觀眾都不愛去看電影了。那個時候其實很多好萊塢大片的質量還挺不錯的,但是大家仍然提不起熱情,不去捧場。”
1993年,香港全年的觀影人次達到了4500萬(而當年香港常住人口不過才600萬),但到1999年時便已銳減至2000萬。受此影響,很多影院也只得關門或轉賣,改造成為商場等。1993年,全香港共有影院190家,到90年代末時只剩下60家,嘉禾甚至直接放棄了在港的院線業務。
儘管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在1999年前後逐漸減小,但香港電影產業遭遇的重創卻是不可逆的。一方面,作為港片重要市場的臺灣,已然被好萊塢大片佔領,港片和臺片一樣幾乎沒了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在那幾年裡韓國、日本後來居上,成為新的東亞電影文化中心,並迅速搶佔了剩下的一大批市場。
外部市場喪失後,想要單單依靠有限的本土市場來重塑輝煌並不太現實,於是很多相關影人便有了“外遷”、做合拍的想法。然而外遷這條路並不好走,據於冬日後回憶稱:“(金融危機後)一班香港導演跑去韓國,跟韓國合拍,結果韓國市場、韓國導演起來了,把他們打了出去;他們又跑去日本,很快日本本地電影也起來了,又把他們打了出去。”
面對每況愈下的香港電影,悲觀的情緒不斷蔓延,絕望如影評人列孚,則甚至直接在《明報月刊》上,發出了那句經典的哀嘆:“香港電影已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