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編虎哥
-
2 # 野外求生小秘籍
公元197年,是東漢末年各路大V野蠻增長的一年。袁術、呂布、孫策、曹操、袁紹爭當年度最值錢IP,連小號劉備也跑到下邳這個33線城市兼併了一個冤大頭,開始認真創業。同年,一個小鮮肉在河南南陽開了一個地方性的小號:臥龍。
諸葛亮也想成為大V,但並不想馬上就成為大V。開通“臥龍”號時,他只有16歲,漢末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獻帝回京、袁術稱帝……這麼多大事都過去了,諸葛亮才剛剛起步。社會傳言,三國的紅利期已經過去,再出來的號要想成為大V難上加難。可是諸葛亮並不著急,他的地方性小號不搞推廣、不求轉發,只關注五六個人。
公元199年,文藝號賈詡把張繡忽悠瘸了,大V袁紹滅掉了公孫瓚,小V劉備得到了徐州,周瑜已經幫助孫策成了江東第一大V;人家做活動發紅包求轉發,諸葛亮不動,他只關心他的蔬菜與莊稼。公元200年,許攸幫助曹操擺平了袁紹,成為當年最佳謀士;諸葛亮還是不動,偶爾推送兩篇文章,不求點贊,不求打賞,不發軟文。公元201年,小V劉備來到荊州;諸葛亮終於關注了劉備。
在他淡定關注世事的這些年,其兄長諸葛瑾去了東吳,同學徐庶投奔了劉備,荀彧、賈詡、郭嘉、周瑜等人個個聲名鵲起,可諸葛亮還在他的小圈子裡晃盪,不急不躁。
因為諸葛亮不願意將就。他才不去東吳,那是江左人士的天堂,他去了也就是當個部門經理;他也不會去曹營,曹操的謀士已經超編了,他去了不過錦上添花。沒有諸葛亮,曹操依然雄霸北方;沒有諸葛亮,孫權依然稱雄江左。
可有一個人,如果沒有諸葛亮,他就無法三分天下。
諸葛亮在等那個想三分天下的人。然後,劉備來了。
可諸葛亮還是不著急,他玩起了躲貓貓,其實就是殺殺張飛、關羽的銳氣—一個空降的CEO如果不降伏業務骨幹,工作是沒辦法開展的。
擺平了驕傲的關羽、張飛,諸葛亮一出手就是《隆中對》,直接把老闆劉備說跪了。
在等待的這些年裡,諸葛亮除了關心蔬菜,還關心天下。有時候,等待是最好的努力。而力量來自於你在等待時做了什麼。如果劉備上門,諸葛亮拿不出《隆中對》,而是拿出《有機農業與旅遊業的結合》《淡水養殖致富100篇》,雖然也是他嘔心瀝血的著作,但還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嗎?
在諸葛亮的草屋裡,劉備只等了兩天;而諸葛亮為了等劉備,等了十年。等待才會創造美。郭嘉從袁紹處離職,乾等六年,直到他碰到曹操;司馬懿裝病,拒絕了曹操七年,要不是曹操發火,他可能願意再等等……
未來那麼美,我們不要著急。耐得住寂寞,才能碰到更好的機會,遇見更好的人。真正的機會不會辜負任何人,它只是在等一個可以匹配它的人。
-
3 # 福子說歷史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在三國之中,曹操重視人才、愛護人才是出了名的。也因為他的愛護和重視,讓很多的人才紛紛投入了他的麾下。三國時諸葛亮號稱最有名的人才了,是一個多智近妖的人物。在與曹操的戰爭中,曹軍也常常敗於諸葛亮的詭計之下。可以說,沒了諸葛亮,劉備不可能走上三國一霸的位置,劉備能有今天,一大半都是諸葛亮的功勞。
那麼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為和曹操沒有對他起招攬之心呢?即使曹操多疑,但也不是那種會浪費別人才能的人。諸葛亮到了曹操的麾下,為免會過得比他在蜀國差。而憑藉曹操當時的求賢若渴,他完全可以趕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前搶先一步將諸葛亮納入他的麾下,可他為何沒有這麼做呢?其實曹操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一切都體現在了細節之中。
1.當時的曹營中,並沒有適合諸葛亮的位置。三國前期,曹操的軍營中還是人才濟濟的,最不缺的就是謀士。當時的曹操,後方有荀彧為他保駕護航,管理朝政,讓他可以安心的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全無後顧之憂。而荀彧還很會幫曹操推舉人才,每當荀彧看到有適合魏國的人才,都一定會盡自己的努力請求這些人才能夠加入曹操的麾下。因此當時曹操也完全不用考慮自己人才的不足的問題。而在戰場上,曹操還有郭嘉為他出謀劃策。
郭嘉被人們稱為能夠制服諸葛亮的人物。還有人傳言說,諸葛亮之所以一直避世不出,並不是像他說的那樣無心朝政,不理世事。而是為了要躲避郭嘉的鋒芒,他知道在謀略上自己比不過郭嘉,因此便不敢與郭嘉正面接觸。所以大家很明顯的看到,諸葛亮出世那一年,正是郭嘉死的那一年。對於曹操來說,當時的他戰場上有郭嘉,後方有荀彧,自然不會在乎一個諸葛亮了。
2.當時的諸葛亮年齡尚小,沒太大權威。即使到了現代,人們還是會喜歡在看病時,找年齡較大的醫生;在找老師求教時也比較喜歡找年紀大一些的教師,那是因為在人們心中,都有這麼一個想法,年紀大的人,經歷的也就多,做起事來自然會比年紀小的人顯得更加專業和靠譜。在科技教育都非常發達的現在,人們都還抱著這樣的想法,那就更不用說,在千年之前的三國時期了。而且諸葛亮當時一直低調做人,除了他交好的幾人之外,並沒有其他人知道諸葛亮的才氣,更不用說向其他人舉薦諸葛亮了。
所以,曹操是不可能為了招攬諸葛亮而去向劉備那樣的三番兩次請求諸葛亮的。這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是一件既無意義又沒價值的事情。即使曹操很重視人才,但也沒有必要去招攬一個自己不認識,也不瞭解究竟有沒有真才識的人。在荀彧和郭嘉還在時,這明顯是多此一舉的事情,所以曹操沒有招攬諸葛亮,可以說是情有可原了。畢竟誰也預料不到,荀彧和郭嘉會早早的離去。
3.當時的車馬很慢,書信的傳遞很慢,資訊也流傳不開,因此曹操並不知道襄陽還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就像上文所說,諸葛亮在跟隨劉備之前,一直處於隱居狀態,鮮少與外界交流,因此他的名聲流傳的範圍也有限。諸葛亮一直在劉表的地盤襄陽居住,而曹操的常住地是北方,一南一北,曹操能聽聞諸葛亮名聲的機會也就少了。諸葛亮的名聲,也就只在襄陽及其襄陽周邊這一塊比較流傳,當時的曹操根本不知道有諸葛亮的存在。
在劉備到達荊州之後,有人向他推薦諸葛亮,當時的劉備其實也不知道諸葛亮究竟有何才華。但由於當時的劉備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時期,急需大量的人才來幫助他,讓他能夠重整旗鼓,在三國之中站穩腳跟。因此劉備就會低下自己的頭顱去請求諸葛亮加入自己的陣營,而曹操自然沒有那個必要。
當然,這一切也建立在曹操並不知道,之後他手下的兩位重要謀士都早早離世的基礎之上。曹操最後沒能將諸葛亮收入自己的陣營之中,也有命運造化弄人的原因,這一切應該只能算是命運作弄人吧。但即使曹操沒有諸葛亮,也沒有讓劉備能爬到他的頭頂上。顯而易見,憑藉曹操的實力,諸葛亮到了曹操的陣營中,能做的只能是錦上添花,而到了劉備那,則是雪中送炭。憑藉諸葛亮的才智,也依然能夠知道,究竟自己到了哪一方陣營中,才對自己更有好處了。
-
4 # 思遠的老師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個人淺談
諸葛亮的理想是古代封建社會文人和戰士最高理想~出將入相,曹操當時文臣,二荀,陳昱等等,還有曹操手下任何一個謀臣,都可以出來獨當一面。諸葛亮去曹操哪裡,他的地位是不可能超過二荀。諸葛亮咋可能在謀臣這個方面,有人超過他。而且曹操本人也是軍事家,戰略家,本身的能力也是很強。
諸葛亮去曹操哪裡,去了有可能不得會被重用,甚至會被坐冷板凳。諸葛亮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人。
諸葛亮為人正直,為光復大漢天下,曹操是什麼,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人,本身就不得諸葛亮的喜歡。
諸葛亮去劉備哪裡,劉備手下第一謀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深的劉備哪裡的信任,在最後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讓阿斗叫諸葛亮相父,如此信任,曹操哪裡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在劉備哪裡,就如魚水之情,劉備是水,諸葛亮是魚,在劉備哪裡可以讓諸葛亮的理想抱負得到展示,讓自己的才華有用武之地。
諸葛亮去劉備哪裡,是當時他最佳的選擇。
-
5 # 職謀縱橫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我們從諸葛亮的角度思考一下,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南陽歸隱,曹操不知道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和當時眾多割據諸侯一樣,招攬天下豪傑名士,為自己效力,壯大自身實力。從曹操追逐名士徐庶的故事,可見其求賢若渴的態度。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詩足可見曹操對賢士的心裡渴求。
諸葛亮當時在臥龍崗歸隱,沒有向外面推銷自己,沒幾個人知道其謀略文采能力,曹操想禮賢下士,找不到其人。徐庶進曹營後,由於對曹操欺騙他的行為感到不爽,也沒有把諸葛亮推薦給曹操。
2.無人舉薦,不想自降身份
天底下的文人墨客都有一點一樣,那就是自尊心很強,好面子,諸葛亮也不例外。徐庶不想舉薦諸葛亮,曹營裡其他人又都不認識他,由於沒人舉薦,諸葛亮不想自降身份自行前往曹營,這樣不會引起曹操的重視,說不定,曹操都不一定會見面。比如,益州別駕張松,求見曹操不得,熱臉貼冷屁股,悻悻而回,憋屈的慌,裡子和麵子都掛不住,傳出去影響名聲。諸葛亮不想重蹈覆轍。
3.利弊權衡,利大者優先
曹操手下謀士很多,如郭嘉、荀彧、程昱等,陣容已經很豪華,實力都不俗。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想,即使他自薦成功,獲得曹操的重用,那也就是其中的一個謀士而已,話語權有限,弄不好還容易被排擠。而反觀劉備這邊,三顧茅廬,拜為軍師,這地位、權利和榮耀,槓槓滴,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亮這等聰明人,在利弊權衡之下,當然會選擇利大者。
4.志趣相投,工作好開展
曹操自身能力很強,性格多疑,謀士只可提建議,決策權還是曹操定,屬於強勢自我型主公。
劉備織蓆販履出身,歷經磨難,性格溫文爾雅,有難題商量著辦,屬於溫和民主型領導。
諸葛亮雖久居臥龍崗,但亦可知天下人和事。所以,考慮到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未來的工作開展,選擇跟著劉備打天下,更穩妥和合適。
5.忠心耿耿,才可美名傳
在那個年代,尤其是賢士,名聲很重要。諸葛亮既然已經選擇了跟隨劉備,就要從一而終,忠心耿耿,即使身死,也比留下不忠的罵名強。
想想呂布的故事,認丁原、董卓為父,後相繼殺了他倆,其不忠行為為天下所不齒,被張飛破罵為三姓家奴,這等羞辱可是奇恥大辱。
想想于禁的故事,于禁本為魏將,被關羽水淹七軍後降蜀,後又降吳,後又降魏,為了活命一輩子不受待見,被人恥笑,鬱郁而亡。
-
6 # 歷史大良造
184年,黃巾起義,諸葛亮3歲。
190年,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諸葛亮8歲。
194年,劉備領徐州牧,諸葛亮13歲。
198年,袁術在壽春稱帝,諸葛亮17歲。
199年,袁紹攻殺公孫瓚佔領冀、幽、青、並四州,諸葛亮18歲,“成年了”!
199年6月,官渡之戰爆發,到200年10月,袁紹敗給曹操,諸葛亮19歲。
207年,曹操大破烏桓,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方,諸葛亮26歲。也是在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臥龍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回到題中,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而是選擇了暫居新野還是寄人籬下的劉備?
此時的曹操統一了北方,意氣風發,野心勃勃,想進一步把“企業”做到世界前列。
曹操雖愛才,但是此時的曹操麾下謀士如雲,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這幾個哪個的名氣又比諸葛亮低呢?
曹操麾下的這些智囊團,已經和曹操征戰殺伐了好多年,深得曹操信賴。
而且此時的曹操集團,發展前景一片大好,距離統一天下近在咫尺。
即便此時曹營再招攬人才,最大的職位也就是管理一方州縣,很難進入到影響集團發展戰略的高層階級。
所以從曹操的角度來看,諸葛亮雖自稱“臥龍”,但是曹操並無招攬之心,以他現有的實力,足以踏平江南。
從諸葛亮自身的角度來看,他沒有去曹營應聘,這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首先,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是何等人物?出將入相級別的人物,諸葛亮自詡驚天大才,他的志向可不單單是一個謀士,而是賢君下的名相!
其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屠城等手段令諸葛亮作嘔,在諸葛亮眼中曹操是“漢賊”,而諸葛亮一心向漢,以匡扶大漢為己任,自然不會投靠到曹操麾下。
最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姿態是真的打動了諸葛亮,良禽擇木而息,士為知己者搏,雖然此時劉備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但是在諸葛亮眼裡劉備是一支匡扶漢室的潛力股,劉備值得諸葛亮輔佐。
正是因為諸葛亮放棄了曹操那邊的捷徑,選擇了劉備,三國曆史無論歷經多少年仍然在後人心中保留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那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
7 # 太和元氣
公元207年諸葛亮從軍記
公元207年,農曆丁亥年,東漢建安十二年。夏天,中午時分。南陽郡隆中村。
村民諸葛亮(字孔明)剛從地裡回來,躺在席上納涼,輾轉反側,無法入睡。
自從劉備兩次探訪來後,諸葛亮內心甚是矛盾,思前想後,不知不覺中,自言自語,罵將起來。
想我諸葛村夫,虛度年華二十七載,將近而立之年,雖飽讀詩書,空有一腔報國之志,一身管仲樂毅之才,但環顧宇內,竟然無從投效。
回想公元184年黃巾之亂起時,我才四歲,球也不懂。
公元190年董卓之亂,十八路諸侯起兵勤王,我才十歲。略通文墨。
公元196年,四十二歲的曹操迎接十六歲的漢獻帝(這哥們與我同年)定都許昌,自封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199年,東漢末年天下第一個造反稱帝的袁術,失敗逃亡時氣死了。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江浙一帶的軍閥孫策意外被殺,他的弟弟十九歲的孫權繼位(這哥們比我小一歲)。據我在江東任職(官不大)的哥哥諸葛瑾來信說,孫策臨死前,交代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現如今,七年過去了,我已是年屆二十有七,北方,五十三歲的曹操,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大有一統天下之勢。江東二十六歲的孫權,繼承父兄遺志,勵精圖治,進可取退可守。這兩大勢力,是針扎不進,鐵板一塊。不需要引進人才,外來人根本沒有機會。荊州地主六十六歲的劉表,胸無大志,任人唯親,大有風雨欲來之勢。益州劉璋,據說也是糟老頭一枚,手下你爭我奪,暗流洶湧,勢不長久。這兩個集團朝不保夕,誰來也是迴天無力。
唯獨這四十七歲的流浪漢劉備,肩扛復興大漢的旗幟,手下武有關張趙幾員大將,文有糜竹等若干賢士(也只是管管錢糧的後勤主管,皆無大的格局)。《道德經》有言:“反著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如果跟劉備談妥,在他這個董事長(劉氏漢家集團)下做個CEO,再搞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立,那我的出將入相的地位和權勢就能達成所願。雖然大漢氣數已盡,但事在人為嘛,幹得好,將來有機會,若是天命所在,說不定還有……
想到這,諸葛亮決心已定。不過,常言道,“上趕不是買賣”,再拿他一回,有些話就好說了。不過,劉備會再來嗎?
後記
第二天,他來了,他來了!
-
8 # 歷史步行街
諸葛亮去不去曹營上班,就彷彿我們今天選擇就業一樣,我們可以從企業平臺、個人發展和工資待遇三方面來看一看:
1、 企業平臺---曹操一方黑料太多
諸葛亮踏入社會的時候,曹操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大公司了,財大氣粗,很有社會影響力。但是這家公司的名聲不是太好,歷史黑料有點多。包括挾天子令諸侯、徐州屠城、用人肉當軍糧、官渡之戰坑殺俘虜等等。這讓諸葛亮在就業選擇的時候不願意選擇曹營。
2、 個人發展---去了曹營不能主政
諸葛亮個人能力毋庸置疑,自比管仲、樂毅。他要的是進入一家公司得到重用,能夠主政。顯然曹操公司裡面強人太多,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詡、張遼、徐晃等大佬們早已功成名就,諸葛亮論年紀、論資歷,肯定只能做小弟,得不到重用。
3、 工資待遇---新人工資少,不如跟劉備創業
諸葛亮作為剛出道的年輕人,要是去曹營打工,待遇肯定好不到哪裡去。這時候正好有多次創業失敗的劉備來到荊州,有身份,有名望,正在招募創業合夥人,這對於諸葛亮真是天賜良機,當然不會考慮給曹操打工了。
如果我是諸葛亮,曹操公司名聲不好,去了得不到重用,工資待遇又不高,我肯定不會考慮去曹營上班。 -
9 # 趣萌文化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的一生被人們傳頌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也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中說到,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也,然而古往今來,一直有許多人不明白,諸葛亮投靠了劉備?而為什麼不去投靠曹操呢?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方的霸主,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在個人能力上,曹操可以算得上雄才大略,比之劉備要強千萬倍,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佈“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曹操為人雙面性格。曹操的性格很複雜,雖然曹操求賢若渴,但是曹操心狠手辣。期初曹操的根本想法是匡扶漢室,但是真正稱霸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使兒子曹丕遭到了這一點,曹操因為戰亂砍到人民流離失所,無所安定會傷心流淚。也會出臺政策安撫人民,發展生產。但是也因為自己父親的死而遷怒所有人,大肆殺戮,屠殺十幾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他可以聽到人才來投,興奮地襪子都不穿的跑去迎接,也會因為下屬的一句話而遷怒於人,殺死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由此可見,曹操性格多樣,而孔明品德高尚,事必躬親,對待下屬以及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所以曹操不適合做主公。
2.曹操選人才依賴大家族。在曹操麾下的將領謀士,基本都是大家族出身,有名望。比如荀彧、司馬懿等等,都是大家族出身,而且曹操仰仗自己家族的將領居多,如夏侯惇,夏侯淵,自己的兒子、侄子等。所以在曹營幾乎沒有其他落魄士族上升的空間。如果諸葛亮投靠曹操,縱使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應該也不會被曹操重用。所以要想有更廣闊的舞臺以及能得到重用的機會,投靠劉備是很好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單單隻投靠了劉備而不去投靠孫權呢?三國曹操曾經評價孫權有句話說“生兒當為孫仲謀”可見孫權的才智以及謀略都有過人之處,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孫權呢?在赤壁之戰之前,諸葛亮前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的大臣就想留下諸葛亮為東吳所用,但諸葛亮知道後還是婉言拒絕了。因為雖然孫權愛惜人才,可能會重用諸葛兩,但是以孫權的度量,當時已經有周瑜,應該不會對諸葛亮的所有計謀的言聽計從,而且周瑜素有妒才之嫌,要是諸葛亮留下輔佐孫權,肯定會與周瑜有所對抗,而當時周瑜手握東吳全部兵馬,所以諸葛亮若與周瑜有分歧,孫權也不會採納諸葛亮的計謀。所以諸葛亮不會留在東吳。
而反觀劉備方面,不管是在政務上,還是生活上,劉備全權交由諸葛亮負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讓諸葛亮感覺到自己遇到了伯樂,而且劉備是“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在諸葛亮看來,劉備不管是品德還是待人處事,都跟自己的態度相同,而且劉備還是正統漢室之後,所行之事,順應天命。所以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0 # 冷月鉤沉
先給結論,因為曹操不需要諸葛亮,也不認可諸葛亮。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早年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成年後隱居在南陽山林中,自稱臥龍。
而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比諸葛亮年長26歲。
也就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諸葛亮才16歲。
你們想想一個16歲的諸葛亮,在曹操看來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呢。
後來曹操先後打敗了呂布,袁術,袁紹,劉琮,統一了北方,擁兵百萬準備南下進攻東吳孫權。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還是在山林中隱居,沒有輔佐過任何人,曹操自然不知道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的存在。
畢竟古代不是現在資訊這麼發達,諸葛亮想要贏得曹操的信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公元201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年曹操已經46歲,身邊有謀士荀彧,程煜,郭嘉,賈詡。
武將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以及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五子良將。
曹操一心想統一長江南北兩岸,這是當時天下之大勢所趨。
而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投奔曹操,最多也就勉強混上二流謀士的待遇,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曹操的核心決策層。
這一點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因為他自比臥龍,以管仲,樂毅為偶像,他能夠接受不收重用的待遇嗎?答案肯定是不能。
所以他才遲遲沒有去投奔曹操,因為曹操不會重用他,他也不樂意去。
直到劉備的到來,讓他看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劉備是漢室後裔,不管這個身份是真是假,最起碼這塊招牌在世人看來是夠響亮的,這是劉備自身的一點優勢。
利用這個身份劉備籠絡了許多頂尖的人才,比如關羽,張飛,趙雲。
劉備雖然兵不過千,但他經歷了許多失敗依然堅持恢復大漢的理想,這是讓諸葛亮比較佩服的一個優點。
劉備相對於曹操,弱了不止一個檔次,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差距,諸葛亮到劉備陣營才能受到重用。
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套戰略方針,就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漢中。
以荊州和益州為依託,發展自身勢力,等待時機北定中原,進一步完成統一大業。
諸葛亮的計謀,對劉備來說簡直是如魚得水。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確實為劉備爭取了更多的地盤和利益,實現了當時在隆中的天下佈局。
如果諸葛亮帶著這一個計劃去找曹操,曹操可能會嗤之以鼻,甚至會認為諸葛亮是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總之,諸葛亮和曹操這兩個人註定不會成為一個陣營中的盟友,只能做敵人。
—End—
-
11 # 陽光初起時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諸侯混亂,民不聊生,正是人才輩出的時候,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也要選擇時機。
諸葛亮之所以不去曹營工作,是因為上不符天時,下不合地利,中不得人和,最為重要的是,諸葛亮只有在劉備陣營,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乃至於功成名就留千古美談。
時間的角度諸葛亮成年的時候,恰逢曹操官渡之戰爆發,中間數年之間曹操都在討伐袁氏餘孽,還順便攻破了北邊的烏恆國,此時天下大局混亂,諸葛亮也正處在人生的學習歷練期,尚且沒有經歷過重要的實踐磨礪,曹操自然不會徵召他入仕。
等到曹操平定北方後,準備進攻荊襄的時候,恰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這一年諸葛亮26歲,正是進入官場幹事業的好時候,所以從時間和空間上,諸葛亮的出仕之路,被劉備捷足先登了,曹操錯過這個選賢的機會。
曹操陣營的用人情況曹操麾下謀士眾多,有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司馬懿等人,還有陳琳、阮瑀、孔融、楊修、曹植等一眾文士名流。曹營的謀士裡面隨便一個人,其名聲和能力都不遜色於諸葛亮,而且經常跟隨曹操身邊多有歷練,其計謀能力曹操也都瞭如指對他們能擇賢而用。對於遠在荊襄的諸葛亮來說,他不過是一介儒生,他的聲望跟這些人相比,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是以提不起曹操的興趣。
雖然,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他的這番豪情壯志在許都的人看來,不過是文士儒生的誇誇其談罷了,根本沒有人會相信他有經天緯地之才。更何況諸葛亮在曹操陣營也沒有熟人,缺乏師者和得力關係的引薦宣傳,一個從來沒有展現過真才實學的儒生,自然不會入曹操法眼,甚至連招攬的想法都沒有。就算當時的諸葛亮願意投身曹操,也不會得到多大重用,這跟諸葛亮成就世之名相的夢想並不相符。
諸葛亮的名聲才能諸葛亮生活在荊襄一帶,其叔父和荊州劉表頗有交情,他的師傅龐德公和司馬徽都是當世隱士,在世上的名氣並不大,只有附近不多的文士知曉。
“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臥龍一說,只是人以地名的稱呼罷了,並不是《三國演義》中司馬徽所說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那樣的神乎其神。
而從《三國演義》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劉備不但沒有聽說過臥龍的名號,更不知道其人是誰,這也能夠從側面印證彼時的諸葛亮在整個中原地帶的名聲不大,劉備和曹操應該都沒有聽說過他。
而實際上,《三國志》中記述的諸葛亮並不是人們傳說中的神乎其神,他也經常用錯人打過敗仗,在跟魏國的屢次交戰中可以說跟司馬懿的水平不相上下,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出色的地方,這樣的諸葛亮想要自薦入曹營,可以說是一種很不明智的行為,他拿什麼才能去超越曹營那些眾多的謀士呢?
諸葛亮的夢想之路徐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信奉忠君愛國之道,在他眼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四處征伐鞏固自己的權勢’本就是一種專權篡國的奸邪行徑。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像諸葛亮這樣的賢人,他打心底對曹營心存不滿甚至有些厭倦,正常情況下他不會選擇去曹營任職。
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出了名的奸雄,其性格喜怒無常對臣下疑心很重,在這樣聰明奸詐的梟雄身邊做事,可以說風險係數很大,稍有不慎就會惹禍上身,南陽許攸的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作為荊襄大地一顆璀璨明珠的諸葛亮,又怎麼可能曲意投暗,汙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呢!
而劉備是漢室宗親,在十餘年的南北征伐中留下了寬厚待人、禮賢下士的美名,此時恰好處於飢賢若渴的地步,諸葛亮在這裡可以得到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也能夠獲得比曹營更多重用的機會和上升的空間。
諸葛亮在曹營只能做一個普通的謀士,甚至還要遭受同行的打壓排擠,而諸葛亮選擇兵微將寡的劉備陣營,幾乎沒有可競爭的對手,這不但能夠讓諸葛亮發揮出平生最大的才能,還可以籍此建功立業報效漢室千古留名。
當時曹操的情況是,佔領了中原和北方的廣袤區域,帶甲百萬、上將成千,根本沒有諸葛亮發揮的空間,即便諸葛亮投身曹營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取得了很大成就,那也不算當世奇功,因為曹營本身基礎都好。而劉備陣營是‘將不過三,兵不滿千’,以如此潦倒困窘的軍事勢力,佔荊襄、收西川、平漢中乃至進逼中原,獲得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建立可以睥睨曹魏對抗東吳的蜀漢政權,這才是成就文人謀士千古英明的夢想之路。
於是,遇到劉備這樣的伯樂後,諸葛亮這匹千里馬自然欣喜相投,從此創造了那個時代的奇蹟。
-
12 # 晴空莽莽
諸葛亮準備出山這一年,曹操首席謀士郭嘉病逝,所以後來有句俗語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肯定不是出現在當時的,否則曹操得知必定恨透了諸葛亮。
諸葛亮不去曹營,在晴空看來,有多方面的原因: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晴空推斷,諸葛亮是忠於漢室的,如同曹營的荀彧一般,只是拯救漢室的方法不同罷了。諸葛亮出山之前,徐庶輔佐劉備打了幾場勝仗,曹操派人接徐母進許都,以為要挾,徐元直迫不得已入曹營,臨走前走馬薦諸葛。可以預見,曹操對待人才的方式是諸葛亮所不喜的,何況諸葛亮還是徐庶的好友。漢室衰敗,許都那邊已經指望不上了,諸葛亮忠於漢室只能另起爐灶,輔助劉備,好歹也是漢室血統。
曹營人才濟濟,謀士眾多諸葛亮自號臥龍,自比管仲樂毅,可見對於自己的能力非常的自信。既然準備出山,自然要選擇一位明主,曹操雖強,謀臣濟濟,入曹營恐怕一時間無法大展拳腳,聲名遠揚。漢末人才除了隱居山林,選擇出山自然是為了“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諸葛亮學業已成,自然渴望一展拳腳,一鳴驚人的機會。
假使選擇曹營,毛遂自薦,也得從基層做起,俗話又說:“寧為雞頭,莫為鳳尾”,曹操北方一統,天下大勢漸成,這時候再去投奔,也沒有多少發揮的餘地。相反劉備陣營人才空虛,即便是從頭開始,弄得有聲有色,才能顯示出自己一身的本事。
臥龍之名只在荊楚,無人引薦諸葛亮不曾出山,一直師從於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大漢名士,即便學成後也只是躬耕於南野,靜等賢主,未曾有過任何建樹。因為荊楚之外無人得知,曹操在聽聞諸葛亮出仕劉備,也只是嘲笑那是個山野村夫,直到赤壁大戰,大放異彩,方才天下皆知。
諸葛亮自有名士清高,不肯如同郭嘉一般四處奔走考察賢主,毛遂自薦,只在山野種田等待,頗有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味道。假使曹操沒有以徐庶之母要挾他歸曹營,諸葛亮未必會得到引薦,迅速成為劉備的軍師,興許還要推遲出山的時間。
從中晴空也領悟了一個事實:在人才激烈競爭之下,默默無聞不可取,毛遂自薦,敢為人先,有能力有才華必能找到最合適自己發展的那一片天地。在這一點上,我是欣賞郭嘉的!
-
13 # 磊落故人
諸葛家族長遠佈局,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
諸葛家族到了諸葛亮這一輩,有三個人非常傑出,被稱為“一龍、一虎、一狗”,分別指的是諸葛亮,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當時漢室傾頹,諸侯四起。諸葛家族經過分析,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便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家。為了保證家族的延續和興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兄弟分別投向其中一家,諸葛謹報效東吳,做了孫權的謀士,是為虎;諸葛誕投奔魏國,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將軍,是為狗;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了,成為劉備蜀漢兩朝丞相,杜甫《蜀相》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家族的佈局煞費苦心,將來不管是魏蜀吳哪一個最終一統天下,諸葛家族都有一脈延續下去。但想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諸葛家族“龍虎狗”在三國分別成為一方勢力,結果卻滿盤皆輸。諸葛亮的後代隨著蜀國的滅亡而煙消雲散;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因為東吳的權力鬥爭,慘遭滅門之禍;諸葛誕被被司馬氏夷滅三族。
曹營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不過是“錦上添花”,何如向劉備“雪中送炭”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此時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曹魏方面人才濟濟,謀士方面有荀彧、韓嵩、沮授、田豐、郭嘉等等,特別是郭嘉這個鬼才,才能韜略並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就要從頭做起,並且作為一個南方人,必定受到已經穩定的北方利益集團的排擠,可能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反觀這個時候的劉備,仍然連一塊穩定的地盤都沒有,還是託庇於劉表門下。這一年,曹操北征烏丸,劉備勸說劉表襲取許都,劉表不聽。劉備除了中山靖王之後的名分,以及關羽、張飛這些猛將,手中沒有幾張好牌,特別是缺少有全域性眼光的謀士,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於是當徐庶推薦了諸葛亮之後,劉備便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看劉備誠意夠了,便出山輔佐劉備,君臣二人在隆中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此舉對於劉備來說,不啻於雪中送炭,果然得到劉備的重用,被任命為軍師,君臣相得,言聽計從,成為一段佳話。
-
14 # 用心聽詩
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對抗更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曹操,我覺得這還是一個諸葛亮和曹操雙方的互相作用的結果,兩者的考慮角度不同、目標不同自然無法發生“化學反應”。
先說諸葛亮吧,首先我反對就是大家非常普遍的一個觀點,即諸葛亮未投靠曹操是因為諸葛亮只能在曹操手中做一個小謀士,曹操身邊策士成群也會看不上諸葛亮。這個其實多慮了,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更別說諸葛亮這樣能三分天下的人才了,大家想想司馬懿一開始在曹營什麼身份?不過就是個文學掾,就是天天管理學校、教教書這樣子,最終卻當上了太傅太尉這樣的高官貴職。諸葛亮一發兵,曹魏也得靠著司馬懿,所以說諸葛亮如果真想在曹魏有落腳之地其實要費的就是時間。
其次一點,就是諸葛亮本人有忠君重義思想。估計很多人看了都要笑,都市場經濟的年代了還講啥情誼啊啊。但是可別忘了諸葛亮的那個年代還是小農經濟呢,“講義氣”在當時是個普遍的現象。比如東漢時就有個正規化的人,有一次與朋友約定兩年後再聚,兩人之後分隔甚遠,可到期時正規化仍然準時赴約;再典型的例子那就非關羽莫屬了,關羽降曹卻心在漢營,替曹操打了場官渡之戰還了人情便拜辭而去,而不可一世的奸雄曹操甚至一點攔的意思都沒有,因為當時社會氛圍如此曹操也不敢阻攔這樣的忠義之行。
而深受傳統教育的諸葛亮自然免不了當時社會文化範圍的影響,一來匡扶漢室的口號在當時還是有市場的,曹操喊的其實也是這麼個口號,只是劉備更真誠,作為標準的儒士諸葛亮還是很傾心於光復漢室的。二來忠義、知恩是社會的主旋律,劉備肯親身拜訪諸葛亮,自然打動了當時初出茅廬的諸葛亮。
還有一點,諸葛亮的治國理念和曹操不同,卻和劉備行仁政的理念合的來。曹操行的是“外儒內法”那一套的霸王道思想,即以儒家理念做外衣而以實施法家的強制行政手段。這是諸葛亮不認可曹操而親近劉備的原因。曹操可以為了殺父之仇而肆戮徐州幾十萬人,諸葛亮乃至劉備都很少行此殺戮之事,甚至在曹操追擊劉備勢力時為了免百姓被殺戮,而帶上十萬百姓逃跑。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若放棄自己的理念而順從曹操那麼歷史上可能就少了一個真實的人。
最後一點,那就是諸葛亮背後的大族勢力乃是反曹派,荊州主要的地方大族就是蔡、蒯、龐、黃、馬、習、楊七家,其中的蔡、蒯是偏向劉表的,而剩餘五家以龐家龐德公為首一直對劉表持觀望態度,對劉表的拉攏也無動於衷。直到曹操南下攻下荊州,蔡、蒯兩家二話不說馬上倒向曹操,因此勢力也得到擴充而打壓了其餘五家的勢力 。 而其中黃家黃承彥之女便是諸葛亮老婆,諸葛亮政治上自然偏向以龐家、黃家等反曹派,最後也作為荊州地方大族的代表加入劉備,其背後勢力的推動也不容忽視。
還有一點關於曹操的,曹操其實是很想有諸葛亮這個人才的,當曹操在北方站穩腳跟開始南下時就修書一封給諸葛亮,“奉上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雞舌香就是古代的口香糖,也就是母丁香。《漢官儀》就規定,上朝面聖奏事需“口含雞舌香伏奏事”,曹操贈諸葛亮雞舌香,其實就是暗示希望與諸葛亮一起口含雞舌香,同朝為官。可惜諸葛亮不領情,因為諸葛亮早前就是曹軍屠戮徐州的受害者,當曹操攻打徐州時,徐州難民紛紛出逃,難民隊伍中就有剛剛喪父的諸葛亮,親歷屠殺、逃難南陽這自然給才13歲的諸葛亮留下了難以磨去的陰影;而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躬耕於南陽時,曹軍又殺到了,這一次是為了跟張繡搶地盤,殺到最後張繡已經打算投降曹操做小弟了,沒想到曹操把人家嫂子睡了,惹的張繡反戈一擊打跑了曹操,這自然加深了曹操給諸葛亮最初留下的糟糕印象。那時起,不管曹操送多少香,在諸葛亮那聞來也是臭不可聞。
-
15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可謂英明神武,神機妙算,若不是他在《三國演義》裡輔佐劉備,劉備可能都熬不到赤壁大戰。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給劉備打工呢?以諸葛亮的才能,投靠劉備是不是屬於明珠暗投呢?
諸葛亮有可能去曹操地方效力嗎諸葛亮有沒有可能去曹營效力?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曾經讓人給諸葛亮帶過一份禮物,是什麼禮物呢?
六七斤的當歸,當歸是一種中藥材,在三國那個時代,當歸的價格並不便宜。
當然咯,曹操給諸葛亮送當歸,並不是因為當歸的價格高,而是因為當歸的字面意思,當歸當歸,諸葛亮啊,你是不是該回到我曹操身邊來啦?
這說明曹操是動過招攬諸葛亮的心思的,所以說,諸葛亮去曹營效力的道路是暢通的。
給劉備打工一點也不委屈諸葛亮劉備這麼窮酸,三天兩頭被打成光桿司令,創業至今,光投資人都換了好幾撥,這樣一個朝不保夕的老闆,諸葛亮這樣的高階人才,為什麼要給劉備打工呢?
是不是諸葛亮有什麼把柄被劉備抓住了?
當然不可能了,那個年代又沒有什麼豔照門、小影片的,更何況以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相貌,充分說明了諸葛亮是個愛事業勝過愛美人的人。
關於諸葛亮與黃月英的這一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無月之前的文章《陸遜被困八卦陣,黃承彥為何出手相救?諸葛亮一句話說明玄機》,裡面對諸葛亮這段婚姻的動機有過詳細的分析。
諸葛亮投靠劉備,恰恰體現了諸葛亮這個人的目光遠大,和心機之深遠。
諸葛亮的心機劉備的創業一直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總是很缺人,而且非常缺高階人才。
而劉備本身又是一支潛力股,劉備給自己打造了一個“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個人IP,而且還成功地給自己塑造了“仁義之君”的人設,在當時的三國,劉備雖然勢單力薄,卻是一個流量王,因為他抓取了民心。
因此,諸葛亮分析:
投靠劉備,以劉備自身的能力,加上他一直以來的積累,以及他廣泛的民意基礎,劉備其實存在很大的翻盤可能,未來充滿無限想象;
劉備的集團急缺人才,尤其是高階人才,以諸葛亮的能力,此時去投靠劉備,很容易在最短的時間內向上快速攀升;
劉備集團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以替劉備運籌帷幄的話事人,這是一個二把手的位置,諸葛亮自認為可以坐到這個位置,這是去曹營絕對不可能得到的待遇,因為曹操手下的能人太多了,人多的地方勾心鬥角也特別厲害。
劉備的人設非常符合仁人君子的設定,投靠劉備,是能名垂千史,青史留名的,諸葛亮不但要身前的利,還要身後的名啊,這筆買賣划得來。
諸葛一門三兄弟,大哥和三弟已經分別去東吳和曹魏了,剩下諸葛亮去劉備那剛剛好,因為三兄弟在諸葛亮的分析下,已經確定了未來是曹劉孫三家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今三足還缺一足, 正好輪到諸葛亮登場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6 # 老徐解說新高考
諸葛亮剛剛畢業的時候,曹操已經是大腕了。曹操的公司裡,高管如雲。據說曹某人有謀士百人,骨幹高管有郭嘉、荀彧、程昱、賈詡、荀攸、司馬懿等。這些人名氣這麼大,諸葛亮怎麼能不知道?除了司馬懿嫩點兒,那幾個老匹夫誰會正眼看我?別找不自在啦!再說那老曹,上馬能征戰,下馬能治國,會看得起我?再看看他的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好傢伙,他竟然那麼傲慢,豈能搭理我這樣的待業青年?
老劉就不同了。他被曹操打得像喪家犬,卻還有大志。聽說他這人很重義氣,與關張像一母同胞似的。他還沒有高管,到他那兒上班也許能混個金領什麼的。可這傢伙有沒有誠意呢?我要考考他。嗨!這傢伙還真痴,又到我茅廬來了,不見!看他還來不來。還真來了,聽著,我只見你一個,讓那個長鬍子,還有那個長得鬼似的在外面,怪嚇人的。老劉啊,是這樣,我看你是真心想幹大的 ,就幫你一把,不過,外面那兩個一定要屬我管,你答應不?
老劉說:答應,答應,一萬個答應!我也聽你的。
-
17 # 123雨季
諸葛亮不去曹營或東吳,最根本的是尋找利益的最大化和人格地位的最最佳化。和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一樣,尋找真心能賞識自己的人,而不是一般的謀臣那樣的地位。
1、道理很簡單,上杆子不是買賣。年輕時,諸葛孔明好《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這樣的人象他後來說的”不求聞達於諸侯“,什麼隱居南陽躬耕隴畝,什麼因徐庶推薦很生氣等等,都是表面現象。他是在等待,在觀察,靜觀天下局勢。一個不關心時事的人,能作出流傳千古的名篇《隆中對》嗎?他每時每刻都在等機會,都在觀察各路英雄,只是沒有他欣賞的明君。劉備要不是態度誠懇,低三下四,又有皇家血統,他不會選擇的。如果他主動出擊,上杆子去曹營,去東吳,後來到不了在蜀國的地位,只會泯滅在眾多謀臣之中,不會受到重視。郭嘉的結局是最好的證明,儘管郭嘉的結局還不算壞,但也只是一個曹操可以對你發火的謀臣而已。這個道理正象女孩談戀愛。一般的應該是耐心冷靜觀察喜歡她的男孩。如果她真心喜歡一個男孩,也不要冒然顯露出來。要讓男人珍惜你愛護你,矜持是要有的。上杆子人家不一定珍惜你。諸葛亮也是這樣的道理。
2、曹營的環境不適合他生存。曹操是了不起的人物,”唯才是舉“的歷史意義是開創性的歷史貢獻,但曹操的性格多疑,為人也奸詐,動不動給你來個下馬威,這肯定不是諸葛亮需要的,也達不到他的預期,他的志向高遠,怎麼能屈尊呢?最起碼的尊重都不能保證,諸葛亮自然不會去。曹操的謀臣都非常能幹,也非常了得,但結局都不算好,荀彧那麼有才華、有功勞,最後都被逼自殺,其他的謀士不受待見,之間又不團結,都是悲劇。吃人家的飯不容易,寄人籬下更難受,不分割權力,不掌握主動,不掌握話語權,最後的結局從古自今情況都是一樣的。諸葛亮的高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變成生產力,掌握主動權,把飯碗和前途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他為什麼不去東吳?道理相似,他平民出身,沒有望族背景,沒有跟隨大人物,和孫權沒有際遇,在東吳的環境也不會比曹營好多少。
3、跟隨劉備創業,當合夥人。創業再難,只要創業成功,那是創始人,有股份有地位,有權力,有名望,這些都有可能。但要給人打工,收益不好,感覺也不好。連司馬懿和子孫都另立門戶,單幹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古到現在也沒有變過,聽別人的吆喝,沒有自己說的算痛快。最後借用東吳的力量,抵禦曹操,三分天下,劉備諸葛亮並沒有出資,或出資很少,靠東吳財力大賺一把,擠出一片天地來,原始股暴漲,可惜最後關老爺情緒化用事,毀掉好局。在三國博弈中,諸葛亮是個大贏家。
4、我們看小說,看故事,都是看熱鬧,都沒有摸清華人生存的道理和算盤。諸葛亮的人生選擇大有學問。
-
18 # 復仇女神Z
根據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的東吳大臣張昭被數量才劃設折服,想留下諸葛亮為他的主公效力,但是卻被諸葛亮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到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氣量有些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從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這已經是諸葛亮投靠劉備之後的事情了。
所以說當時為什麼諸葛亮不去選擇孫權呢?是因為他明確的知道孫權會有自己更好的選擇,不會對他言聽計從,而劉備當時手下並沒有什麼可用的人才,所以在最後的各種決定中很可能對他言聽計從,進而信任他。同樣,如果在落魄時候跟隨劉備的話,劉備會更會感激他。對於他而言,在他落魄的時候幫助他,在以後的發展中才會有更大的空間。
而且就算孫權能夠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可以看出當時孫權對於人才也是非常的渴求,但為什麼他當時沒有在劉備之前發現諸葛亮呢,可以看出孫權當時已經有謀臣在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對人才軍師這些方面並不是那麼的渴求,而劉備則不一樣,劉備當時手底下什麼人都沒有。急需有一個為他出謀劃策的人。
所以透過這些來比較的話,可以說他選擇劉備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對於他自己來說,當然他在那麼小的地方也非常關心天下的事情,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也比較明確。他也很可能已經為自己以後的道路做出了一些規劃,甚至分析了曹操,孫權,劉備這幾個人物,最終選擇劉備。可見他當時是分析了各個方面,為自己作下了最好的決定。
可以看出劉備當時為了請諸葛亮,也是下了一番很大的功夫的,關於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三國演義那個小說寫的非常的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做了很長的鋪墊,專門分出了一張來說,劉備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帶著他的兄弟去拜訪諸葛亮,又是如何在一次兩次之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家人,而沒有見到諸葛亮。
更是說了第三次,如何在小睡片刻讓劉備等人。在門外等了很長時間才見上面。而這些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就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一步步的來推出諸葛亮,他是如何異於常人,做了這麼多的鋪墊,在之後的情節發展上,對於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作者用了很多的筆墨來刻畫它,類似於神仙人物一般。而在三國志中對這一段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所以歷史上的史書對人們的評判都是比較公正的,而且,沒有作者的個人思想在裡面影響,而小說卻不是這樣的,小說需要去豐富他這個人物的形象角色。
-
19 # 雪峰居士
曹操公元155年出生,公元189年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這表示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正式步入創業期。我們再來看諸葛亮,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初出茅廬為公元201年,時年21歲;其曹操創業時,諸葛亮9歲。曹操南下荊州是公元208年,諸葛亮21歲。
曹操率領的“中央軍”集團(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想都不用想是不會考慮的。姑且不理會是不是因為曹操為報父仇“屠徐州”(琅琊郡國東漢時屬徐州,據有關研究表明諸葛亮父母死於曹操屠城。)令諸葛亮心中忌恨,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能這麼做那是人家的本事,是人家的政治策略。)讓以“匡復漢室”之志人士(諸葛亮的荊州小圈子)所不齒。
就說其時曹操已經是統一北方的大諸侯,手下文臣武將如“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徐庶、徐晃、張遼、許褚、典韋、夏侯惇、樂進、于禁”等等,請問諸葛亮此時去投靠曹操,以什麼資本讓曹操授予他比這些人更高的位置?就一個自比管仲樂毅者?顯然不可能。當然謀個一官半職甚至小吏肯定不在話下,那麼管仲樂毅之理想呢?何年何月才能實現,而且在人才濟濟還要時刻準備政治鬥爭,不然恐怕會有性命之憂。“小心駛得萬年船”,謹慎的諸葛亮為理想抱負計、為未來性命計,是不會選擇曹操這樣的大軍閥的。
因為在無基礎又不能一開始身處高位的曹操處謀職,盡展才華可不一定,但時時提防須保住性命倒是頭等大事!諸葛亮顯然不想把精力浪費在這上面。
仿古七絕(二首)
諸葛一生唯謹慎,擇業之初露端倪;
不去曹魏與東吳,選中劉備挑大樑。
隆中一對定三分,出師一文表心跡;
匡復漢室為己任,可嘆蒼天不可逆。
-
20 #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似乎給人的感覺是,劉備給他的地盤小了點,如果諸葛亮跟著曹操混的話,似乎更能發揮他的能力,曹操可能早就一統天下了。
令人遺憾地是,諸葛亮沒有到曹營上班,這很令人糾結。
在豹眼看來,這或許有曹操、諸葛亮兩個方面的問題。
從曹操這方面來看,曹操唯才是舉,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他的人才大體來自幾個途徑:
第一,子弟兵。
曹操起步是依靠曹氏、夏侯氏家族的子弟兵,利用討伐董卓的機會,陳留起兵,首先在兗州建立了一塊根據地,有了自己的核心團隊。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都是曹操最早、最得力、最信任的將領。
第二,慕名前來的謀士、將領。
像荀彧這樣的人才,從別的集團跳槽而來。特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前來投奔者更多。
第三,被舉薦而來。
荀彧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舉薦了大量的人才。像戲志才病逝後,荀彧舉薦了郭嘉,這就是很經典的一例。
第四,接收了追隨獻帝左右的一批官吏。
比如徐晃,他本來是護送獻帝東歸功臣楊奉的部將,趁楊奉反叛曹操的機會,歸附了曹操。
第五,透過交戰,歸附、收服、投降的人才。
這方面佔據的比例很大,如張郃、張遼、賈詡、張繡、辛毗等等。
第六,地方舉薦、徵辟的人才。
這個比較典型的就是司馬懿,他本不想出仕,被曹操逼著出來做官。
曹操之所以人才濟濟,戰將如雲,謀士如雨,這與曹操唯才是舉的人才政策有關。
從曹操整個集團人才團隊的構成,就可以清楚諸葛亮為何沒有到曹營上班的原因了。
第一,諸葛亮客居荊州,不是曹操的勢力範圍。所以地方官吏不能夠向曹操舉薦,這個途徑就被阻斷了。
第二,荊州的主政官是劉表,在諸葛亮眼裡是個成不了大器的主,諸葛亮不願意去伺候他。
第三,諸葛亮與司馬懿有些類似,本心而言並不想急於出來做官。漢末亂世,等等看看,是比較穩妥的選擇。並非說諸葛亮一定不會出來,起碼不會急於出來。
在這個情況下,諸葛亮不會去專門投靠曹操的。
第四,司馬水鏡先生舉薦諸葛亮給劉備,就像中介、獵頭公司推薦人才,為你牽線搭橋,是否合適自己去決定。
因此,沒有人向曹操舉薦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會主動去投奔曹操,曹操即便知道諸葛亮是個人才,也沒權利徵辟他出仕。曹操也不會拋下荀彧、郭嘉、賈詡等人,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
特別重要的一點,諸葛亮並不貪圖富貴,更看重留下名聲,通俗的說,就是諸葛亮要的是事業,不是為了官職和俸祿。
只能說,諸葛亮沒有去曹營上班,還是缺乏機緣。
豹眼不喜歡用階級觀點來分析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同一個階級。如果他們在一起作戰,就會是戰友;如果他們是對手,就會彼此對罵,罵對方漢賊或村夫。
匡扶漢室僅僅是一個幌子,搶奪地盤才是目的。就是誰跟誰搶,誰幫誰搶的問題,沒有本質區別。
雖然辱罵絕不是戰鬥,但卻是戰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碼能夠提升士氣。
諸葛亮與曹操並非天然的對手或敵人,只是陰差陽錯沒有共事在一起。
如果諸葛亮晚一點出山,或者曹操早一點拿下荊州,或許情況就不一樣。
不管荀彧、郭嘉、賈詡、辛毗等人多麼牛叉,不是也有司馬懿的一席之地嗎?
諸葛亮如果在曹營也會有足夠的空間,施展他的能力。
如果諸葛亮也是曹魏的四代輔佐大臣,歷史或許真的要改寫。
回覆列表
曹操歷來都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有人喜歡,有人恨。但是在老梁看來,曹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梟雄,作為曹魏大業的開創者,在三國時期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曹操在穩定北方政權後便開始了一統天下的事業。經過長時間準備後,曹操發動了赤壁之戰,此戰曹操戰敗,也讓他統一天下的願望落空。
曹操的知名度在歷史上高於任何一個皇帝,歸其原因就是三國演義的出現,這部著作讓三國時期的歷史為世人所熟知。但是裡面對曹操的描述過於負面,將曹操定性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賊。
其實這一定性是不客觀的,東漢末年,戰亂四起,諸侯紛爭,是不存在真正的漢賊一說,不止是曹操,換作孫權、劉備,估計沒有人會在統一天下後會將大權交還給漢室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歷史上還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況且當時的東漢皇室已經在滅亡的邊緣徘徊了。
因此,對於這樣一個王朝,即使將江山還給漢獻帝,他也是無法駕馭的。話說回來,梟雄曹操非常愛惜人才,這也是曹魏能夠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當時在曹操麾下的謀士有郭嘉、荀彧、司馬懿、賈詡、荀攸、程昱;武將有張遼、樂進、張頜、于禁、徐晃、典韋、許褚及曹氏一族。可以說曹操是不缺謀士的。在統一北方戰局的過程中,郭嘉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關鍵時期,他在瞭解到袁紹二子為了權利爭的非常激烈的情況後,便建議曹操立即撤兵,使得曹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北方政權。
既然曹操如此愛惜人才,為什麼他不僅不收攏諸葛亮,反而詆譭諸葛亮是村夫呢?
在諸葛亮16歲時,其叔父諸葛玄去世,但是這並未打擊諸葛亮的雄心壯志,此時的他正廣交天下豪傑,想用自己的才華為國家統一發揮作用。
此時的曹操在幹什麼呢?
他擔任的是兗州牧,正忙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來拓展自己的實力,在他陣營裡有很多謀士,如郭嘉、荀彧、荀攸等人。意氣風發的曹操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征戰天下,於是他的第一戰就是攻打南陽郡張繡。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同一年,劉備過的是比較悽慘的,直到後來曹操忙於爭奪天下時,諸葛亮的年紀也大了,27歲時已經對兵書非常熟悉,在荊州一帶頗有名氣,機緣巧合之下,劉備聞得此人,深知此人是創業初期自己需要的最佳人選,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
也正是如此才讓劉備有了三分天下的念頭,當時的局勢是劉備籌建蜀漢政權,曹操已然是北方霸主,佔據天下一大半政權。在北伐迴歸的路上,謀士郭嘉病逝,令曹操分外心痛,因為郭嘉是最理解自己心思的謀士,郭嘉的死對曹操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
曹操聽說諸葛亮的名氣是在赤壁之戰後,此時綜合實力已經壯大的曹操需要的不再是謀士,而是需要一個能夠協助自己統一天下的人。赤壁之戰是曹操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曹操憑藉自己的名氣收攏了很多名士,但是此戰後讓曹操實力銳減,統一天下的可能就比較小了。
一是當時的曹操已經不再需要謀士了;二是曹操是官宦之後,心氣也是比較高的,綜合這兩點可知,曹操絕對不會像劉備那樣做出三顧茅廬的行為。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諸葛亮已經歸順劉備,從這點出發,曹操更加不會去招攬諸葛亮。
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諸葛亮的價值觀和曹操存在很大差距,在諸葛亮看來,曹操充其量是一個奸雄,不值得自己輔佐。尤其時諸葛亮得知曹操屠城的殘暴性格後,更堅定此人就是一個小人,不是自己理想的領導。
綜合這些原因,可知曹操和諸葛亮兩人在價值觀和人生追求方面有很大差異,就好比兩個沒有共同語言的男女不可能走到一起,即使走到一起,最終也不會得到滿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