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皇帝為什麼鍾情於用太監?太監誤國的事屢見不鮮,秦有趙高明有魏忠賢再到李蓮英等等,太監怎麼就這麼吃香呢?
8
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宦官多為自己主動淨身,也意味著宦官投入這項事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君權的臨幸。如此,宦官們對待皇帝只會絕無二心,對皇帝只有依從、依從、再依從。如此一心為了自己的人,皇帝為何不用,不信呢?

    再則,宦官多是沒有家世的,自行閹割或者主動淨身,導致他們失去了生育能力,內侍也是不可娶親的(暫時不考慮太監、宮女的對食現象,以及 高位太監收養孩子養老的現象),如此一來,宦官就沒有了家世,營私的念頭會少很多。

    而,宦官進宮以後,除了極少數需要出宮採買的太監,以及遇到宮廷大事,伴駕出宮的情況,宦官出宮的機會非常的小,常年久居深宮,導致他們少和外人接觸,如此,他們上進的道路只能停留在宮廷的主子們身上。只能更加的為皇帝考慮,奉承皇帝所以,皇帝們就是知道這一點,才會相信宦官的。

    信任宦官,和皇帝受的教育有關

    而且,古來的皇帝,昏庸的多,賢明的少。這也並非指不是歷代的皇帝生來就昏暴,因為人的知識.總是從受教育得來的。這所謂教育.並非指狹義的學校中的收育,乃是指一切環境足以使我們受其影響的人和事物。

    如此來看,皇帝所受的教育,來源就特別壞。除了自己的老師,平常接觸到的都是一些太監宮女,太監、宮女除了個別的可能認識字讀過書,很多都是不識字的。一個人的涵養,雖然不能完全以知識論,但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懂得的知識和道理,加上深宮的環境限制,他們中的知識素養高的人應該不多。

    而皇帝,也是終年關閉於深宮之中,平常人所輕易接觸到的用來增益的知識,對他們來說都成了奢侈,所以才會有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話。所以,一個皇帝的天性和能力的上限我們並不能知道,但是他們的下線我們卻可以清楚的知道,那就是太監的樣子。

    而人性中最低劣的一面就是,不管是任何人,如果長期對著比自己強很多的大臣,都難免窩火,畢竟能成為覲見皇帝的官員,在一個國家來說都應該算是頂尖的人才了。這些人的特點很多,但是共同點也很明顯就是聰慧、厲害。皇帝的老師是這樣的人才,皇帝的大臣也是這樣的人才,天天面對著這樣的厲害人物,除卻中國歷史上的頂級君主,是個皇帝都要心裡發毛、不爽了。

    人一旦開始不爽,就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和對他人的懷疑,懷疑臣下對自己有不臣之心是他們常常需要擔心的。所以,他們更加的信任比不上自己的宦官,因為可以得到心理安慰。

    皇帝的知識只夠和宦官交流

    上文已經講到,歷史上真正的英明君主很少,嫡長子繼承製導致繼位的皇帝很多都不怎麼聰明,往往這樣的皇帝,和大臣是沒有共同語言的,沒有共同語言,又要擔心大臣們結黨,危及自己的地位。於是皇帝們,就開始更加的喜歡和宦官攀談,因為他們的知識只能和宦官進行交談,而且只有宦官這樣的完全依附他的奴僕,本無身分,亦無骨氣,只能奉承他。歷代喜歡宦官的皇帝大都具備此特點。

    比如:東漢的桓帝就是個出了名的昏君,他臨死的時候,連靈帝即位這樣的軍國大事,都想交給自己的太監蹇碩去辦,而不是大臣和宗室,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明代雖然沒有真正的宦官專權,但是,喜歡和宦官玩兒的正德,不就是被宦官們為了巴結他,給他建的豹房迷住了嗎?後來宦官竟敢帶著一國之君去逛青樓,也是聞所未聞。

    綜上可得,皇帝們放著大臣重臣不用,一是因為覺得宦官對自己全心全意的依附不敢違逆自己,自己用著高興;二是,平庸的皇帝們在面對精英的大臣們的時候產生嚴重的牴觸心理,只好對著不如自己宦官去尋求自我安慰。人性和環境的雙重影響,使得歷史上很多皇帝都對宦官有著高度的信任,這鍋,到底是無能的皇帝來背,還是該厲害的官員們來背呢?

  • 2 # 歷史的瞧客兒

    太監主要存在於後宮,最初是隻安排宮女,但是一些體力活女人無法勝任,皇帝又害怕後宮被綠,就產生了既可以從事體力勞動,又防止後宮安定的太監

  • 3 # 史事分享

    宮內需要人來做體力活,而宮中生活的都是女人,如果用男人的話,皇帝害怕這樣會被戴很多頂綠帽子,所以,為了讓男人能夠在後宮裡工作,只能把男人變成陰陽人

  • 4 # 追逐歷史的光

    太監是家臣,沒有人權,生死掌握於皇帝一人之手,用來幹活特別順手,特別是一些髒活累活,充當皇帝的走狗;又因為沒有生殖器,不會給皇帝帶綠帽子。

  • 5 # 自信的petter

    太監,就是男人去勢之後到皇宮裡當差的人,也就是閹人。底層的連叫太監都不配。清朝一般的稱呼為老公。對,就是現在大家受港臺影視劇影響對丈夫的稱呼。

    在後宮中,開始是沒有太監的。只有宮女,但是後宮會有很多體力活,比如搬運水,倒馬桶等等體力活,女子不太適合,只好安排男人來做。

    但是後宮宮女眾多,妃子如雲,只有皇帝一個男人,如果安排男人在後宮,肯定多有不便。所以出現不能行男人之事的太監也在清理之中。

    後期的太監,特別是明朝後期太監對於皇帝的統治也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勞模,所有的事他全乾了,大臣聽話就用,不聽話,殺了,自己幹!到了朱棣也還可以,再後來,皇帝懶了,能力也差了,大臣的勢力開始逐漸強過皇帝了,到了張居正,簡直就是張皇帝了。這時候太監出現了,皇帝把一部分權力給了太監,因為太監的權力是皇帝給的,對皇帝特別忠心,所以大臣的勢力得到打壓。

    這其實就是著名大太監魏忠賢能得勢的根本原因,可惜崇禎不懂這些,殺了魏忠賢,大臣他也壓不住,到最後,東林黨得勢,都是光賣嘴皮不做事,大明完了!

    到了清朝,清的皇帝總得來說還是比較厲害的,所以沒有出現特別厲害的太監,當然到了,慈禧,又出來了。

    所以說,太監就是皇帝養的狗,需要的時候,可以放出來咬人,所以皇帝當然喜歡用了。用這些人,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由於太監沒有後代,所以不管太監有多厲害,皇帝不怕他會惦記皇位,這個天然的優點,可是常人不能比的!

  • 6 # 奔騰Li

    自古皇帝輪流做,今天李家,明天劉家,每個王朝思想政治手段都各有不同

    但唯一不變的是各朝各代都會啟用一群人來侍奉自己,有需求就有供應,夏朝開始太監就被孕育出來了,但不完全是自宮過的,

    到了東漢時期,皇帝就開始琢磨了,天大地大皇帝的面子最大,自己老婆太多,又安排不過來日程,導致很多女性只能獨守空房,難免寂寞,這要是哪個脾氣倔強的老婆一氣之下給自己戴個帽子可如何是好,於是改成了全部自宮過的男性進宮,第一:完全可以防止被戴帽子

    第二:太監無法生育,也就沒有了謀朝篡位的想法,只能效忠自己,

    第三:一些宮女做不了的重活,還是需要仰仗與太監做

  • 7 # 波瀾不驚的世界

    因為太監沒有生殖器,進宮就要閹割!以防淫亂後宮,不過歷史上大多都是壞太監,不過也有好的太監,比如壞的有趙高啊,十常侍啊,魏忠賢啊,劉瑾啊,好的有高力士啊等等。

  • 8 # 九歌w

    有三個原因,第一是 保證勞動力,二是太監不同於常人,不可能有後代可以防止篡權奪位 ,3三是保證血統純正,防止淫亂後宮。

    保證勞動力

    宮女的力氣有限,不說每月的那幾天吧,就是平時挑水挑糞搬東西也很費力,而太監就不同了。雖然沒有了男性器官但是力氣還是存在的呀,那些重活累活可以交給他們去做,比起宮女來簡直是又快又省。

    防止謀權篡位

    縱觀歷史上的出名的太監,有心狠手辣趙高,忠烈勇武者如鄭和,奸詐狠毒者如魏忠賢,滑稽可憐者如李蓮英等等。但是這些太監謀反的很少,干政的有幾位,但沒有篡位的。為什麼?因為篡一個失敗一個。太監在古代哪怕是做到了皇帝身邊的大太監的位置,也只是明面上受人追捧,但心裡都是被人看不起的,覺得不過閹人而已。篡位奪權的這裡有個代表人物,趙高。這個太監了不得,把秦始皇的屍體用臭魚爛蝦的味道掩蓋,然後改遺詔殺太子,扶持胡亥上位,緊接著弄死李斯,再借胡亥的手殺盡贏氏皇子皇女最後逼迫胡亥自殺。他兜兜轉轉一大圈這麼麻煩為了什麼?為了權利嗎?可他那時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已經是權傾朝野的地步了,沒有人敢和他唱反調。很顯然是為了皇位。他在知道胡亥已死的第一時間就匆匆趕到現場,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璽佩上,大步走上殿去,仰仗著自己也有著嬴姓趙氏的血統,準備宣佈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頭不從,以無聲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夢。

    大家注意這時候的趙高已經完全是隻手遮天,一人獨大的地步了。那些說是鹿不是馬的大臣甚至是皇帝都被他弄死了,剩下的幾乎都是貪生怕死的大臣。可還是沒有一人擁戴他做皇帝,趙高看到眼前的情況也沒有辦法,只得臨時改變主意,將玉璽傳給了王室成員子嬰。所以用太監最壞的結果也只是這個情況,他還是做不了皇帝,江山還是掌握在皇室人手裡。而這個情況換成一個正常男子,怕早就篡位成功了。

    防止淫亂後宮

    皇宮裡只有一個皇帝,可皇帝卻有偌大的後宮,還有無數的宮女。普通人家尚且注意男女之防,可皇宮這麼多人萬一發生點什麼,血統有錯豈不是讓人白撿便宜,自己卻貽笑萬年了嗎?此時太監的誕生就完美的杜絕了這個情況。不止能幹重活而且還能保護后妃,簡直太好用了。再者太監是沒有生育能力的,自然也沒有後代,沒有什麼指望。所以他們只要有服侍主子的機會,都會拼了命的表現,盡心盡力的完成工作,就為了能入某個主子的眼,從而讓自己下半生的生活有個依靠。所以各朝的皇帝們覺得太監這類人是越多越好了。

  • 9 # 昨夜北風起1

    太監是宦官的尊稱,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能稱作太監,只有地位比較高的宦官才能稱為太監。宦官是專制皇權下,產生一種特殊群體。翻開史書,宦官專權亂國的事蹟屢見不鮮,為何皇帝還要重用宦官呢?

    拋開細枝末節,結合各朝代宦官亂政的情況,可以很明顯得看出一條線索。

    眾所周知,宦官是受到宮刑,失去效能力後,轉職服務於皇室的特殊男性官員。由於皇權的專制性,一位皇帝往往有眾多嬪妃,用宦官來服侍皇宮貴人,不容易出亂子。而且宦官沒有子女,從小在皇宮長大,皇帝用他們也比較放心。這就造成了雖然有好幾位開國皇帝雖然對宦官專權很忌憚,但一直不曾取締這個職業。

    中國人說起做人,常常講中庸之道。對皇帝而言,則要講究平衡。皇帝只有一位,治理天下大事,全靠手底下的大小官員。官吏管民,皇帝治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況皇帝每天面對都是整個國家最優秀的一小部分人,為避免皇權旁落,就要對官員進行鉗制,宦官就是皇帝手中非常好用的一張牌。

    在政治清平,皇帝英武的朝代,很少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綜合來說,一直到東漢末年,宦官這個群體才真正開始染指政權。(秦朝的嫪毐是個例,他是一位假宦官。)

    東漢末年,外戚專政,皇帝為了平衡朝政,開始啟用宦官。漢靈帝時,寵信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殺死了大將軍何進,拉開了三國的序幕。玩平衡也需要高手來操作,不能東風壓倒西風,不然遭殃的就是皇帝,漢靈帝顯然不是權術高手。

    唐朝之前,官員大多是由士族擔任,世家門閥與皇帝共治天下。隨著科舉制的出現,寒門子弟有了更快速步入朝堂的機會,這時候的朝堂由世家大族和寒門子弟作鬥爭,追求平衡。到中唐時期,經過科舉制的發展和安史之亂等一些原因,世家的權利被一再削弱,宦官被重新推了出來,開始站在朝堂和文武大臣打擂臺。唐玄宗執政後期,宦官開始監軍,節制將帥,並逐漸控制禁軍,掌管中央軍權。

    宋朝的時候,滿堂朱紫貴,大多都是科舉出身。世家大族已然退出了政治舞臺,宦官監軍成了常態。大太監童貫執掌兵權二十年,權傾朝野。這與他宦官的身份是分不開的,換做正常官員,皇帝不著急才奇怪。

    明朝之時更甚,雖然朱元璋高瞻遠矚,嚴禁宦官干政,並不讓他們讀書識字。可朱元璋英明瞭一輩子,他生前定下的許多規矩,並不適合明朝的發展。首先是錦衣衛權利過大,壓得文武百官抬不起頭,朱棣為了平衡錦衣衛的權力,設立了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

    明朝的黨爭是最為嚴重的一個朝代,朝政沒有世家把持,沒有外戚干政,百官都是士族的代表,誰來平衡他們?於是,宦官順理成章的又站出來了,所以明朝的大太監是最多的一個朝代。即使明朝後期的東林黨人能打敗宦官集團,皇帝也要重新選出一個勢力代表跟他們鬥。要不然你們擰成一股繩,我這皇帝還做不做了?

    所以宦官集團更像是皇帝用來和朝臣爭鬥的工具。宦官因為身體殘缺,而且是最難以啟齒的部位缺失,往往造成他們性格陰鷙,拼命的攬財攬色,最突出的就是明朝的魏忠賢,他沒有效能力。得不到的東西最想佔有,他娶妻納妾,拼命搶奪民女,不知害死多少小姑娘。

    不過,宦官也有非常出彩的人物,像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為農業、地理做出了突出貢獻。英國史學家曾說:“(中國)歷史大多都是宦官的對頭們寫的,結果很多替國家工作得很好的宦官,都沒有被歷史載入史冊。”我們經常看到史書對宦官口誅筆伐,咬牙切齒,其根本原因不僅是因為那幾位干政的“權閹”,更重要的是他們立場不同。

    宦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皇權的特殊性,歷史上不僅中國古代有宦官,古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有宦官的存在。將身體致殘,失去繁殖能力,是對男性最大的侮辱。唐朝時的李豬兒曾是安祿山的親兵,後來被安祿山親手施刑,變成了自己的宦官。李豬兒懷恨在心,最後找機會手刃安祿山,報了此仇。

    太史公司馬遷因幫李陵求情,被漢武帝受以宮刑,受盡了屈辱。“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從司馬遷所寫的《報任安書書》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何等悲憤。可即使心如死灰,司馬遷仍然筆耕不輟,堅持寫出了《史記》。今天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要報以最大的敬意去紀念這位偉大的史學家。

  • 10 # 歷史咖啡廳

    小雪微鑑:宦官制度,也算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制度,上至商紂,下至溥儀,太監製度,在我國沿續了有上千年的歷史。題主的問題,古代皇帝為什麼鍾情於太監,其實,啟用太監,有很多的好處,在皇權越來越集中的封建社會,宦官的一大作用被無限放大,那就是,他不會有大的作為,也就是他們從小就失去了男性的命根子,沒有一個男人應該有的抱負和能力,因而,皇帝對他們是放心的,所以,太監和宮女們一樣,可以給皇帝、妃嬪換衣服、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當然了,也不乏一些著名太監,但也是寥寥無幾。

    太監的主要作用

    說起太監,其實是男子從小被去勢以後,慢慢失去了男性性功能,然後就被送入宮中。當太監的人,基本也是家庭出身窮苦的人,父母親基本沒有養育子女的能力,所以,太監從小的心理是殘缺的。

    歷史上關於太監最早的記載,是商朝時期,我們來看看,影視劇中的太監,主要的作用就是出於皇帝的三宮六院之中,他們不僅照顧男性的生活起居,還照顧女性的生活起居。

    皇帝們之所以對他們比較放心,主要是他們沒有男性的效能力,所以,很多皇帝對把太監都當女的一樣,放心大膽的讓他們照顧自己的妃嬪。

    因為身體殘缺,所以,古代的太監的心理大都是扭曲的,一些昏庸的皇帝,漸漸的使得自己的權力旁落,太監把持朝政,還玩女人、養女人,這其實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表現罷了。

    古有趙高專權,現有孫耀庭改頭換面

    說起宦官專權,其實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你可能會說,皇帝鍾情太監,才使得大權旁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以唐朝和明朝做對比,唐朝時期,雖然也有太監製度,但是基本上對大權沒有什麼干涉,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建立了東廠,然後使得太監羽翼慢慢豐滿了起來,其實,魏忠賢等等著名太監專權,都是明朝的祖宗惹的禍。

    趙高是秦朝的著名太監,他和李斯合謀,殺掉了秦始皇,最後也不得善終,而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最後成了一名戰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後,也得到了重新做人的機會。

    綜上,歷史上的皇帝並不都是鍾情於太監,才使得大權旁落,太監專政,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造成的。

  • 11 # 歷史知道點

    1、帝王所居宮廷,樓閣無數,其間金屋藏嬌妃嬪眾多,偌大宮廷服務人員不可能盡用宮女,用男性不免又有亂皇家血統的可能,為防止家族江山血統被亂,因而產生了太監。

    2、帝王身居深宮之中,和百官之間距離較遠,往往就需要了解百官的一些動態,太監則是身邊離自己較近的人群,很多不方便交由百官的事情往往就交由太監負責了。

    3、帝王從小時身邊就多是太監服侍陪伴,時間長了對服侍自己長大的太監也是有感情的,當政後對這類太監必然信任有加。

  • 12 # 敲門磚是土做的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1996年,新華社發了一個訊息,說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離開了人世。他所捐獻的遺物,也成了宦官文化陳列館的重要藏品

      孫耀庭是天津市靜海縣人,過去靜海縣很窮,窮人想出頭,進宮當太監是一條捷徑。他在進宮之前就已經淨了身,動手的是他的父親。孫家以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孫耀庭帶來活路。

      1916年,清遜帝溥儀公然在民間徵太監,孫耀庭透過一個名叫任德祥的人介紹,終於進了宮。

      一路下來很是“走運”,孫耀庭最終被提拔到侍候溥儀的皇后婉容。1924年直奉戰爭爆發,孫耀庭和主人一起被趕出了皇宮,他也因此結束了太監生涯。

      當了8年的太監,孫耀庭除了會伺候人之外,一無所長,而這些功夫在農村是討不到飯吃的,只能靠兄弟救濟餬口。

      兩年後,孫耀庭回到北京,住進了北長街的興隆寺,這裡有四十多個同命運的太監。孫耀庭整日出入大街小巷,靠撿煤渣、廢品謀生。雖然艱難,但這裡沒有鄉下那些歧視的眼光。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開始發給太監們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費。不久,孫耀庭參加了工作,負責管理寺廟。他曾當過6年的出納。那時,他每月的工資是35元,後來,他的工資加到45元。

      由於出身貧寒,境遇淒涼,孫耀庭在後來的“文革”中沒有受太大的衝擊,身體健康。

      1996年,孫耀庭96歲,壽終正寢。

  • 13 # 大風10704572

    其實可以看到雖然古代皇帝身邊一般都是太監跟著,但是皇帝的起居、更衣、梳頭,這種貼身的事情還是宮女來做的,畢竟一個大男人的手在自己身上摸來摸去皇帝如果不是有特殊癖好的話還是會不太舒服的吧。

    所以其實也不存在更偏愛太監或者宮女的事情,只是場合不同而已

  • 14 # 白羊山民

    一是太監沒有男性功能,可以避免自己戴綠帽子,這個是太監存在的根源。

    二是太監畢竟是男人,儘管割了,但是力氣還基本存在,幹些女人幹不了的活還是可以的。

    三是皇子從小就由太監陪著,時間長了就會有感情,長大後成了皇帝,當然會鍾情太監,這個是人性決定的。

    四是皇帝認為,太監是依附於皇權的存在,好控制,不象大臣私心重,所以鍾情。

  • 15 # 彼岸長安

    假設一下如果現在是封建時代,每個人都是皇帝,還有太監存在,相信十之八九還是鍾情於使用太監。

    第一、太監只是一份工作,工作做的好壞是個人能力問題,任何工作任何人做都有做的好的,當然也有做的不好的,我們不能由於很多人做不好這個工作就覺得這個工作不好,或者覺得所有做這個工作的人不好。太監裡面也有做的非常好的,比如王承恩。

    第二、想要掌權只有兩種,任人唯親,任人為賢,任人為賢需要考察,時間太長,成本太高。深宮長大的皇帝也沒有時間沒有條件考察那麼多人,只能任用親近的太監。

    第三,太監沒有根基。古代的王朝幾乎都是淪落在文臣武將之手,沒有太監造反建立國家的,太監本身就是依附皇權生存的。正常人都會選擇使用方法風險小的。

    第四,太監背鍋非常好,畢竟找王朝滅亡的原因總要有人總結,勝利者才有權利筆寫春秋,太監,女人總是背鍋的,證明自己對比證明別人對更容易。

  • 16 # _誰主沉浮74928152

    太監也稱宦官,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是封建王朝對於平民的無情剝削踐踏。而以前古人的醫療水平較差,一般完事以後用火燎一下就算消毒了,這樣的大手術,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而古代為了防止人體自愈,甚至會三番兩次的進行閹割。這也難怪歷史上出現瞭如此多心裡極度扭曲的太監,他們報復社會,報復國家,甚至把手伸向了皇帝。

    那皇帝為什麼還會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使用太監而不用宮女呢?

    一,太監雖然已經去勢,但依然是男人,體力上遠勝於女性,而且男人的性格不像女人那樣斤斤計較,做事較大氣,這也難怪皇帝會更喜歡太監。

    二,皇帝三宮六院妃子眾多,難免會有冷落。如果哪個妃子想不通,去給皇帝戴一頂綠帽子,這可就不得了了,如果不僅是戴帽子了,而且還生兒子自己不知道,以後怕是會把自己的江山給奪走,那才是千古罪人。所以就乾脆閹了省事。

    太監是對古代男人的一種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殘酷的糟粕文化。

  • 17 # 破乞

    太監是中國帝制時代最不幸的一群人。被閹割本身就是一種酷刑,遭受這種生理上的殘害以後,好不容易混出頭來想要乾點事,還被文人們拼命醜化抹黑。連底層民眾往往也難以理解他們,樂得參與這種醜化抹黑的活動,透過鄙視太監來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

    太監製度是一種非常黑暗和沒有人性的制度。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從這一點推不出來太監是一群黑暗和沒有人性的人。這一點同樣也是非常清楚的。太監是太監製度的受害者,就好像奴隸是奴隸制度的受害者一樣。我們不能因為抨擊奴隸制度黑暗而連帶著把奴隸的人格也鄙視一番。

    太監的這種地位,在一個王朝建立的初期是不重要的。因為官僚集團負責向皇帝提供資訊。建國初期的時候官僚系統比較清廉高效,而且很大部分也來自於社會底層,他們就可以很好向皇帝反饋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各種問題,幫助皇帝作出決策,然後負責執行。

    這個機制如果正常執行,那麼太監在政治體系中就是沒有位置的,只能幫皇帝伺候后妃,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潔性就可以了。

    但隨著官僚集團的腐化,官僚系統就逐漸的不能公正反映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了,而是隻反映跟他們一夥兒的大地主大資本家的利益訴求,向皇帝隱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和自己的種種貪汙腐化活動。

    這種格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瞞上欺下”,對上隱瞞資訊,對下按照自己到了利益來執行中央政策、行使政府權力。這個時候政府機構的執行就失靈了,皇帝也失去了對官僚體系的控制。他不知道他所統治的帝國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他的命令被執行的如何。時間長了之後,皇帝也會發現,這裡面問題很多。

    比如明憲宗朱見深用太監汪直,最開始就是因為京城鬧妖怪,搞得皇宮裡面也人心惶惶,所以才派汪直喬裝打扮出去打聽訊息。萬曆十二年,山西五臺一帶多有礦賊,嘯聚劫掠,官員們就一直捂著不報告皇帝。萬曆皇帝因為派人到五臺山進香,才得知訊息。

    這種小道訊息不斷被印證之後,皇帝就會對官僚集團失去信心,而試圖開闢新的渠道來發現問題。而最容易開闢的新渠道就是太監。

    等官僚集團腐敗到一定程度以後,太監的作用就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太監可以向皇帝反應社會底層的真實情況,甚至向皇帝提出有利於社會底層人民的改革建議。因為他們就來自這個階層。

    在這方面,皇帝和太監比較容易取得一致。皇帝是希望國家的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的。他們也知道,必須要讓老百姓活的下去,皇位才能穩當,他的子子孫孫們才能接著做皇帝。反之,老百姓活不下去,就要造反。國家滅亡了,皇帝的存活率很低,皇帝自己那一家人大部分都會被殺。所以皇帝治理好國家的動力和壓力都特別足。

    絕大部分皇帝都會努力想要治理好國家,相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皇帝制度的基本設計邏輯決定的。但官僚集團作為皇權的代理人,他們的想法就跟皇帝不一樣。

    官員們的位置不如皇帝那麼穩當,隨時可能在政治鬥爭所失勢,官位也不能傳給子孫,而且自己又不是最終決策人,很多事情也是執行命令,缺乏主動性和成就感,國家滅亡了自己未必遭殃,說不定換個皇帝也還能夠繼續當官……所有這些因素加起來,官員們為國家考慮的動力和壓力都比皇帝小了很多。他們就會很自然的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進行選擇:自己貪一點,貪的全都歸自己,而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基本不用由自己來承擔;自己努力一點,給國家和人民的好處也不歸自己,不歸自己的兒孫。官員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聯度,跟皇帝和國家人民的利益關聯度比起來,就要差很多。

    所以,在帝國制度下,官僚集團日漸腐化墮落,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他們越腐敗,跟皇權的衝突也就會越嚴重。這跟民主精神沒關係。明朝的文官越到後面跟皇權抗爭的越厲害,不是說他們有民主精神,只能說明他們越來越腐敗,從皇權的代理人變成了自己這個貪腐權貴階層的代理人,所以跟皇權才會從合作走向對抗。

    我們在前面說過,朱明皇權,是農民革命的勝利成果。在朱元璋時代,它就是代表農民階級利益的,說它是農民專政也可以。皇帝制度這個東西,就是古代社會的一種政治制度設計。在這種制度設計下,國家政權代表哪個階級、哪個階層的利益,要看情況,不是一定的。不僅不同的朝代不一樣,同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僚集團不斷腐化,官僚地主和官僚資產階級就逐步的篡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把它變成了權貴階層統治農民等普通老百姓的工具。

    在皇帝一心為國家整體利益考慮情況下,已經腐化變質了的官僚集團,要讓皇權服從自己的利益,就必須要切斷皇帝跟底層人民的聯絡。他們向皇帝提供的資訊,就是經過層層篩選、嚴重扭曲的;他們對皇帝的命令,就是故意曲解,往歪了執行。

    皇帝察覺了這一情況之後,首先會想辦法整頓官僚集團。如果官僚集團整體已經腐朽,在皇帝能看得到的官員範圍內,已經找不出合適的人選了。那麼,他很自然的就會轉向讓太監來給他提供資訊和參與決策,並監督甚至整肅官僚集團。

    也就是說,皇帝在正常的政府體系之外,增加了由太監控制的資訊反饋體系和監督體系。

    由於太監數量有限、能力也有限,所以執行最終還是隻能交給官僚集團去做,不可能完全取代官僚集團。但是在極端情況下,太監也可能負責部分實際執行工作,比如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就派出太監直接徵收商稅和海關稅。

    所以,太監干政,是正常的官僚體系運轉失靈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太監不是亂政,而是對已經腐敗墮落的官僚體系進行補救。由於太監不能世襲,而且全都來自社會最底層,他們也就很容易跟皇權結合,對貪腐集團進行鎮壓。太監主政,特別是明朝的幾個太監執政,都是站在了底層人民的立場對腐敗的官僚集團進行整肅。

  • 18 # 漁經獵史小仙女

    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可以看到不僅皇帝身邊會跟著大太監,同時其後宮中也有著著很多的太監,那為什麼古代的皇帝都十分喜歡使喚太監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方面為皇帝辦事。

    在古代的大環境下,人們認為女子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應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皇帝們需要親近的人為自己辦理私事時是無法派身邊的宮女進行辦理的,而太監雖然因為經過宮刑不是真正的男人,但在外表上卻看不出來,所以他們十分合適為皇帝出門辦理一些私密的事情。而且在宮中還存在著一些為皇帝服務的部門,比如說清朝的內務府,當時的古人認為在事情的統籌和處理上女性終究不如男性有能力,所以太監雖然已經不是真正的男人,但在為皇帝辦事和統籌方面還是能令其很滿意的。

    第二,太監的力氣比較大。

    在皇帝的後宮中不只是一些適合宮女們乾的活計,還有許多粗活需要幹,這些粗重的活計由女性來幹就十分的困難,太監們雖然已經不是真正的男人,但在力氣上還是比宮女們要大很多。所以皇帝會在後宮使用很多的太監,讓他們來幹一些粗活,從而能夠維持後宮的執行。

    第三,防止禍亂後宮的事情出現。

    在皇帝后宮中不僅有著眾多的美麗妾室和后妃,同時還有許多的宮女,在古代的認知中只要是後宮中的女人都屬於皇帝。在皇帝需要有男性於宮內為自己辦事時,他們並不放心使用真正的男性,只有將他們進行過特殊的宮刑之後才能讓皇帝放心的使喚。而太監經受過宮刑之後,就失去了做男人的能力,由此皇帝不用擔心他們做出禍亂後宮的行為了。

    除了以上三點外,皇帝們是用太監的原因還有很多,如果你也有興趣可以自行去查閱。

  • 19 # 謝金澎

    皇帝的生活起居需要人來伺候,包括皇帝在後宮翻雲覆雨、顛鸞倒鳳造人的時候,都得有人伺候著,以備不時之需。

    還有後宮的娘娘們的粗活、重活,也不能全指望宮女幹,但是又不能讓那些生理需求旺盛的男性進入後宮。否則在幽居的深宮中,寂寞的娘娘、宮女們與這些下人擦槍走火,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不僅僅是皇家血統的純正性難以保證,更要命的是到時皇帝的後宮到處都是私生子,恐怕還得給他們建學校開幼兒園,原本應該寧靜、肅穆的後宮就成了動物園了。那還讓皇帝如何安心的就寢、辦公?

    所以,太監這個職業就應運而生。由於太監很多時候都是皇帝兒時的玩伴,即便不是玩伴要在皇帝跟前一直混下去,那也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為了討得皇帝歡心、苟全自己性命,還要努力揣摩皇帝的心思,總之,主子還沒有想到的,太監早已經想到;主子想到了的,太監已經做到。

    長此以往,太監就成了皇帝的傭人、跟班、朋友、知己,像影子一樣與皇帝形影不離。是皇帝親情、工作關係之外的一個人際關係補充。由於皇帝不可能跟每個大臣都住在一起,所以無法掌控所有大臣的全部動向,那麼他唯一可以信任也掌握他全部秘密的,就只有貼身太監了。

    就如同如今一些官僚乾的壞事基本上都有秘書的參與一樣,皇帝由開頭交代一些小事情給太監去做,到後來越來越放心、越來越信任,就大小事情都交代太監去完成。直到把一些膽大妄為的太監培養成了代言人,然後喬詔奪權,甚至殺死皇帝獨掌權柄。

  • 20 # 大黃扯點歷史

    太監,是一個通俗的名稱,在小說上、電影裡,常常有太監出現,譬如電影《龍門客棧》中的一位太監,在打鬥中被俠士揮刀割去了袍子的下一截,俠士說“你下半部沒有了”,就是譏笑他“下半身是沒有那話兒了”。至於小說中講太監的更多,所以一般人知道,從前中國有太監這種人物。但實際上,太監既不起源於中國,更非中國獨有,那麼為何古代中外帝王都喜歡用宦官做事呢?以下具體說明。

    太監的源頭並非中國

    太監文化既不起源於中國,更非中國獨有。

    史籍記載的中國宦官,有3000年曆史;但三四千年前,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印度王國,就出現了宦官。

    最早、最廣泛使用宦官的是古希臘人,那是公元前八世紀至前六世紀的事。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指出,希臘的宦官,來源於西亞的波斯帝國,波斯人認為,被閹割後的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賴。希羅多德還記載了公元前六世紀,著名的波斯王大流士,向巴比倫和亞述地區索要閹割男童的事情,其中的一批就達500名之多。

    除古希臘之外,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國,都有使用宦官的習慣:

    在古埃及,低價買來6-10歲的男童,閹割後高價賣給王公貴族,是僧侶常乾的骯髒事。

    古羅馬帝國,宮廷中有大批的宦官當差,並被朝廷委以重任。著名暴君尼祿甚至宣佈和寵信的太監斯普里斯結婚。

    在古巴比倫,被閹割過的幼童長大後特別漂亮,后妃最喜歡他們在宮中服務。

    在古印度王國,宦官稱為“霍查”(Hoza)。南亞次大陸那時是小國林立的地方,每個國君都妻妾成群,三宮六院擁有大量的太監,有的甚至多達兩萬之眾,這從《大唐西域記》玄奘西行的記載中就能看到。

    中國周邊,古朝鮮和古越南,也都有宦官現象。

    甚至時至今日,印度還活躍著被稱為“海吉拉斯”(Hijras)的群體,新的閹割也不時發生。英國廣播公司(BBC)等西方媒體,近年來就相繼拍攝了《孟買太監 》、《海吉拉斯:印度的第三個性別》、《印度的海吉拉斯》等諸多紀錄片,報道這個特殊的群體。

    南漢與明朝:太監人滿為患

    對中國歷史產生極大影響的太監製度、太監群體,都是由一些自宮者組成的,“刑餘”之人極為罕見。自宮是為了追求改變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況的“理想”,自宮者也因此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以自宮追求榮華富貴的風氣,始於漢代。而最先走向極端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據《井觀瑣言》記載,劉南做小皇帝時期,宦官專橫,把持朝政,“由是宦者近二萬人。貴顯用事,大抵皆宦者也。”一時間,“凡群臣有才能及進士狀頭(即狀元),皆先下蠶室,然後得進;亦有自治(自宮)以求進者。”

    南漢如何管理兩萬之眾的宦官隊伍,我們不可得知。但有史料記載的宦官閹人人滿為患的狀況,則在大明一朝。《野獲編》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仁宗初即位,長沙府有自宮者求為宮中內侍,仁宗認為此等自宮之人,屬“不孝之人”,如此忍心“自絕於父母者,豈可在左右,”逐“發為卒戍邊”。“又諭刑部尚書金純等曰:‘今後有自宮者,死不貸……宮刑下死刑一等,須嚴禁之’。”仁宗開明若此,不但禁止自宮,甚至禁止宮刑和死刑。這是史上第一道禁宮令,但事實上,宮中太監製度不廢,加之太監勢力十分顯赫,禁宮令等同廢紙。有人坐轎必然就有人抬轎。明朝有最嚴厲的自宮禁令,但同時也是中國史上宦官閹人數量最多的一朝,根子還出在皇帝身上。因為皇帝需要太監的服務,太監是一個炙手可熱、威勢絕倫的職業,它是由赤貧變富貴的“終南捷徑”。

    為何重用太監

    一,威脅比較小:在中國歷史上,外戚(如楊堅)、重臣(如曹操)、地方豪強(如李淵)、農民(如朱元璋)、外族(如清朝)、女人(如武則天)都曾經出過皇帝,唯獨宦官從來沒有出過皇帝(曹騰是重重孫子追封的),太監沒有後人,而且和家族關係不親密,還有太監是做不了皇帝的,沒有人會支援他,這樣就算太監掌權之後對皇帝不利,那麼就算廢除了皇帝,接下來還是隻有扶持皇族的後人做皇帝,這樣皇位始終還是在自己家裡,如果換做是其他人廢除了皇帝,皇位早就改姓了。因此宦官對皇帝的威脅小,自然能得到信任。

    二,感情親近:除去少數特別皇帝之外,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的皇帝都是長於深宮之中。在他們成人前的的大部分時間裡,陪伴在他們身邊基本都是宦官。因此皇帝對宦官的感情要比外面的大臣更為親近,自然也更加信任。

    四,權力的制衡:古代權力體系雖然總體上分為皇權與相權,但皇權只歸屬於皇帝一人,而相權卻歸屬於一大批政治勢力集團。在皇權與相權兩大系統對抗的過程中,皇帝雖然看著權勢最大,但畢竟只有一個人,分身乏術,因此需要信得過的人使用他分出去的部分皇權來對抗相權,而太監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始是她先追的我,好了三個月後她說不合適提出了分手,我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