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行者蔣小富
-
2 # 清清淡淡7277
中醫完全可以搞雙盲測試的。但是,要按照中醫的症型分類來雙盲,不能用西醫標準,比如按照西醫標準的同一個症型,放到中醫標準裡面,還要按照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進一步細分,這也是為什麼中醫內科領先西醫內科的原因。
-
3 # 老陳63446722
如果我們以無神論為基礎,中藥是通過了幾千年的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驗證的結果。中醫不懂,不敢評論。以中藥植物青蒿為例,我們現在知道青蒿和瘧疾有明確的相關關係。中國人是怎麼得到這個經驗的?要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35萬種,不同原因引起的發燒最少幾十種。按機率統計學來說,要確定青蒿和瘧疾的關係,需要千萬年裡的千萬次試驗,只是那個時代,一次試錯,就是一條生命,而死人那時沒有記錄而已。因此,每一種中藥後面都是無數的生命和鮮血。對比西藥,一個新藥,試驗樣本有多大?多長時間?好意思要求中藥做驗證?
-
4 # 使用者素食翁
中藥單味藥的作用老祖宗早有驗證,但醫生治病不會只用一味藥。數味中藥合到一塊煎熬,會產生很玄妙的變化,並不是1+1=2。有時,煎藥時,哪味藥先煎,哪味藥後放,那講究可多了。湯藥的玄妙之處就在於配伍,同病不同方、同方不同量是很正常的。中醫的藥方也不固定,根據吃藥後的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因配伍後的方劑並不固定,即便老祖宗留下的方劑,後人在使用時也不會照抄照搬,因人因時因地而進行加減調整,所以,可以說,中藥方劑的療效,只有靠百姓的口碑來說話,目前的的科學,還沒法對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中藥湯劑進行療效驗證。
-
5 # 守口茹萍
因為一個大樣本的雙盲試驗,會撕下騙子的偽裝。每當這樣的時候,他們就說體系不同,功能不同。但是他們卻忘了,任何時候都可以說體系不同,但是療效就是有和沒有,療效是不因為體系的相同與不相同而改變。當然雙盲只是第1步。後面還有123期的嚴苛的試驗。
-
6 # 雄鳳山上烏仁吉
你以為沒做過?做過!而且還不少了!
全世界最權威的就是FDA了,只是通不過而已。一個透過的都沒有,只有一個能到3期,還是沒過!
最後只能註冊成保健品。
最後中醫們決定,不和你們玩了,中國就有4000億市場,送點錢就能上市賣藥,何必那麼費勁?
不是中醫太優秀,都是同行襯托!國內西藥研發實力太差。
-
7 # 夢醒尋夢晶純1
這個狗屁雙盲就是中醫黑一直揪住不放的東西,中醫思路和西醫完全不同,驗證藥方沒啥用處,為什麼呢?日本人拿中國的藥方申請了很多中藥專利,從中國買藥材做成成藥再賣給中國,他們是掌握了藥方,沒掌握中藥,中醫用藥可不是藥方這麼簡單,藥方是死的,大夫的調整是活的,這次在全國範圍內針對新冠狀病毒的中藥用的是藥方加減,種類劑量都要因人而異,這樣才能把藥效發揮出來,並且隨著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這個怎麼去固化呢,不能用西醫的思維去看中醫,這是兩個思路。
-
8 # 潁川老貓
我們國人迷到雙盲對照試驗上了。醫學本身是一門實踐科學,邊治療,邊總結,然後再把經驗用到治療上,只是到近代又加入了試驗方法,試驗方法的科學性是可以排除人為因素,使結果更準確,但試驗方法的缺點是時間太短,樣本太小,說來說去,試驗的結果就是統計結果,最好的統計方法就是窮舉,全資料模式:樣本=總體。也就是說,再好的試驗也達不到總體樣本,對照實際,總會有遺漏和缺陷。以宮頸癌疫苗為例,雖然也經過了三期臨床試驗,也大面積應用,但透過更大的樣本試驗後發現,疫苗有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而中藥,經過了幾千年的人體試驗,很大一部分治療某種疾病效果很好,只是中醫的應用理論設計和西醫不一樣,容易讓人產生歧義,這是讓人詬病的地方。
真正的醫生治病,無論從事哪個專業,就會發現能治好的疾病非常有限,在面對難治疾病的時候,很少有醫生會考慮只用一種方法治病,無論中醫西醫,多一種治病方法總比少一種方法要好,尤其當你面對疾病束手無策的時候!
-
9 # 三農真言
因為中醫中藥已經通過幾千年的實踐檢驗,不需要再透過所謂的臨床雙盲試驗。對照中醫中藥和西醫西藥,我們可以做如下的分析。
第一,中藥是幾千年中國勞動人民治療疾病經驗的總結,是在大自然已有的物質中尋找藥物,被無數代人驗證有效才保留下來的。無效的或副作用很大的,已經被淘汰掉了,並不是隨便拿一樣東西就來治病,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都是很明確的。
西藥是近一二百年才發展起來的,是在化合物中尋找藥物,然後透過123期臨床實驗,來驗證藥物的有效性,對近期療效可以驗證,對遠期療效結果未知,因此有很多西藥因為遠期副作用太大後來被禁止。
第二,中醫把人體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透過望聞切問判斷疾病,特別是對於切脈這一技術,技術含量非常高,有些老中醫透過切脈可以對內在疾病的判斷準確無誤,這是在沒有現代儀器的時代最科學的診斷方法,即便在科學儀器十分發達的現代,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因為中醫所講的陰陽失衡是不能夠透過現代儀器判斷出來的。
西醫診斷疾病,也需要望聞問診,它的優點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明的各種儀器來診斷疾病,更迅速更直觀,但對於一些陰陽失衡之類的疾病,或者是精神因素造成的疾病,則無法診斷。
第三,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辨證施治。西醫研究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
10 # 整體養生自然療法
中醫治病是把人看成一個整體,同樣的病症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就算是辯證分型後,同一個症型的患者也還存在各自不同的病因差異!西醫的雙盲試驗針對的是病症本身且是某一種藥,中醫辯證針對的是病因且多為組方,二者治療方法不同標準自然相異,但都殊途同歸,為啥非要用國外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藥呢?這就好比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中華文華博大精深,妙語連珠,寓意深遠,精彩紛呈,但為啥這麼多年來只有莫言有幸而那麼多文學大家卻無緣呢?用西方的文化標準來衡量中華文化如何能獲得評委的認可?那是不是就說明中華文化不行呢?
中國人,都醒醒吧,強烈要求西方的東西進入中國都要按我大中國的標準來認定!
-
11 # 鍋爐匠
大樣本隨機雙盲測試是一臺測謊儀,而中醫是集騙術騙局騙子之大成的醫學怪胎,從中醫誕生之日起,中醫就是靠編神話傳說、講離奇故事為生存之道,滿口謊言從無一句真話,所以中醫永遠不敢也無法透過“大樣本隨機雙盲”測試。
-
12 # 銀薩沙
三個字:難透過。以丹參滴丸為例,自1997年向美國FDA申請註冊,歷時20多年,但是Ⅲ期臨床試驗失敗。相對美國FDA大樣本對照雙盲實驗條件,中藥的基礎研究不足,國內實驗標準寬鬆,難以符合國際的嚴格標準。中藥走向國際市場任重道遠。
-
13 # 澤恩投資
天天提雙盲實驗的中醫黑,根本分不清楚醫學和醫藥的關係,治病和醫藥的關係,中醫中的醫藥只是一種技術,和針灸屬於同一級別,中醫治病,講究戰略、戰術和技術,針對不同病毒,中醫不需要研發新的藥物,西藥在治病中佔據核心地位,針對不同病毒,需要研發新的藥物,在新藥研發出來前,只能聽天由命,病毒在和人體對抗中,會不斷變異,還會產生耐藥性,如果殺不死病毒,病毒就會越來越強大,所以西醫就需要不斷研發新藥。
舉個金融市場的例子,每天分析漲跌原因,就是西醫;每天根據市場多空力量做出決策是中醫。
由於引起市場漲跌的因素非常多,每個因素權重不同,同時漲跌因素一直在變,沒有人可以分析清楚,也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所以你會看到大部分股評都只能盤後找漲跌原因,而市場瞬息萬變,等你找到原因,菜都涼了。
而中醫思維認為,不管什麼漲跌原因,金融市場只有多空兩種力量,多空就是中醫中的陰陽,辨清陰陽,就可決策。
兩種不同思維,認知當然也會不同,比如這次疫情股市下跌,西醫思維就是認為只有疫情結束市場才會上漲,也就是去除下跌原因,中醫思維認為,只要增加多方力量,有資金不斷買入就能上漲,疫情下跌,導致市場否極泰來,剛好是買入機會。
中西醫真正要對比的是:整體療效,比如這次肺炎,你就會發現他們各有優缺點,只有取長補短,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為人類服務。
而不是藥物的雙盲實驗,藥物只是技術,再牛的技術,用錯方向,也無法打勝仗。
-
14 # 鴻哥142763283
事實上,九十年代有很多經典的中藥方都進行過雙盲。我們傳統認為有奇效的大多數藥方在雙盲中表現很不理想,所以現在的中醫人非常抵制接受雙盲。
-
15 # 茶夢軒
本著中醫藥神秘(秘方)的理論,無法做雙盲實驗呀。
照著古醫方做一下增減、起個新名、弄份材料一遞、錢……,
批文下來了,磨草面機器一開、成型、包裝、上市!
快則三五天,慢則三五月。
一個西藥研發成功後,沒個三五年也上不了市,賺錢太慢了……
-
16 # 天若有情22135
西醫只相信自己能看到的,看不到就解釋不了,解釋不了就說不科學,自己的科學有錯誤了就說科學是不斷探索的。西醫治病的時候療效不是第一位的的,重要的是實驗室資料,鍾院士自己也說了,很多西藥在實驗室有效,用在人體就沒效,起碼說明一點,雖然病毒是在人體分離出來的,但實驗室環境和人體環境不同就造成結果不同,中藥對人體有效,你再拿到實驗室可能就沒效了。雙盲實驗是挺科學,但不是萬能的,起碼一點,他不能篩選出幾年後或幾十年後的副作用,中藥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不斷臨床篩選,觀察和試驗能治病不害人才留下來的,能治病就是最重要的結論。那些經過大量的病人服用證明有巨大副作用而被禁止使用的西藥,在上市前可都是通過了科學的嚴格的雙盲實驗,通過了一期二期三期試驗。現存的中藥方劑,用鍾南山的話最大的優勢是安全性,因為經過了幾百上千年的篩選、觀察和驗證,有效而沒有副作用。如果非要用西醫的方式給中醫下個雙盲實驗的標準,那麼西醫也要透過中醫的標準來驗證,那就是必須經過500年以上的應用,既有效還沒有副作用。
-
17 # 獨雁無瞑
這次疫情為中醫藥創造了“雙盲”試驗的絕佳條件和機會。中醫團隊整體接管方艙,不受西醫影響;大樣本,具有統計學意義;全部是輕症患者,相對安全無風險;中藥製劑單一,便於效果評價。
透過“雙盲對照試驗”,我們的認知方法和能力將會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
1、我們會學會不從零星軼聞中去歸納普遍化結論;
2、我們會學會怎樣評估一個貌似很重要的結果其實可能只是偶然發生的可能性;
3、我們會學會排除主觀偏見是件多麼極端困難的事,他對於打消人們對權威和個人觀點的崇拜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4、我們會學會不再受騙於順勢療法和其它假冒醫生的江湖騙子,讓他們失業;
5、我們會學會更廣泛地使用批判性和懷疑的思維習慣,這不僅會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說不定能拯救世界。
-
18 # 千里馬騰飛中華
中醫是玄學,治好了是中醫威武,治不好說是醫生水平不行。最後沒治好,也說不清楚問題在哪。問題是老中醫,神醫太少,一般人也碰不到,碰到的可能是莆田系的。
-
19 # 小郎中冬傑
中醫和漢字一樣,中醫取類比象,漢字象形取意,都注重形合意!體現的是古人對所見的事物的宏觀思維解讀。中醫雖然有解剖,具體到肝心脾肺腎筋脈肉皮骨,但沒有往下再具體到細胞分子,雖然有症狀,汗、寒熱、渴、痛、嘔、煩、大小便等等,但沒有再往下的血生化指標,中藥雖然功效上分了解表藥溫裡藥化溼藥等等,氣味上分寒熱溫涼酸苦甘辛鹹,但沒有再往下具體到成分上,治則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培土生金、瀉南補北、佐金平木等等,治法上有燥溼化痰、息風止痙、軟堅散結等等,沒有再往下具體到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酸鹼平衡、消炎、抗病毒等等,雖然是受科技水平所限,不得不這樣認識,但中醫沒有因為科技跟不上而放棄認識,而是橫向拓展,結果就是中醫的理法方藥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宏觀的,陰陽五行自不必講,是哲學概念,中藥也是宏觀的,治則治法也是宏觀的,所以我說中醫的整體內容是宏觀的,介於哲學和科學之間,更偏向於哲學。有人說中醫是醫學的話,怎麼能歸在哲學上呢,哲學能治病麼!我覺得我們對哲學是有誤解的,我理解的哲學是回答如何認識這個世界,認識地球與七曜的關係,認識人與地球的關係,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認識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然後認識這些關係之間的關係,釐清這些關係,就可以治病。這樣看的話,中醫學能給出完美的解答,但西醫學目前還不能,因為西醫更注重認識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哪怕把人的結構分的很清楚,具體到細胞分子,藥物成分也很明確等等,也只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所以我認為中醫學雖然在各個方面都很籠統,但很全面,西醫學雖然在人身上細化,但缺少很多的聯絡!二者就像雙手交叉在一起,互相咬合又相互獨立。如果把二者比作畫畫的話,中醫畫的可能是簡筆畫、象形字,西醫畫的可能是工筆畫、字母字,每一種畫都有喜歡的人群和使用她的人群。工筆畫可以是字母文字,每一筆都有名稱,可以不斷創造新詞,新概念,越細緻越好;簡筆畫可以是象形文字、甲骨文、篆書、楷書、草書、有繁體、也有簡體,常用意象就可以溝通。我覺得這反應出東西方的不同思維。而漢字的常用字和常用中藥一樣,數量有限,但可搭配組合的空間巨大,常見字也可以組合成網紅詞!或許這才是中醫和漢字的生命力所在!中醫也正是認識了那麼多種客觀存在的關係,所以才能延續至今!未來發展如何,是不是一方取代一方呢?我認為二者保持相對獨立,又有適當結合才是最好的世界觀。
水、小米、大米、小麥、大麥、蔥、姜、棗、麻黃、桂枝、大黃、巴豆…渴了喝的水,餓了吃的飯,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那病了的藥一定也可以,所以就出現了《神農本草經》,雖然不具體到成分,但這些古人透過真人的試嘗試用總結出來,包括我們覺得再自然不過的水、米、面!中藥的試嘗總結過程更為複雜和艱辛,因為有很多症狀和疾病,做不到純度高,那就複方,所以不知道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待到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問世,古人已經把宏觀認識世界各種關係的總結之道運用到極致!後世再用這個世界觀指導臨床不可能超越,只可能豐富和完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醫尊古,因為你的任何一個自以為得意的想法,回頭一看都可以在這幾本書中找到蛛絲馬跡!而對某一個事物再細化的認識,也逃不過宏觀的五指山!我覺得西醫的終極可能也是有一個人或一部著作把所有疾病、所有的檢查、所有藥物做宏觀的歸納,以簡馭繁!分久必合嘛,現在是在立名的階段,嘗百草的階段!需要不斷的立名,不斷的嘗藥,像是一直在往前走,但到最後需要歸納總結;中醫的未來呢,合久必分嘛,像是一直往後看,原因在第一段裡找,但未來可能理論上會換一種說法,讓人們接受的說法,但你會發現很難再找出新的詞語代替,比如陰陽,找到的詞可能很很不準確或囉嗦,但國際化現代化的路要走,所以再走一段立名的階段,中藥呢有草藥、顆粒劑、丸劑、散劑、純度很高的劑型等等,做符合國際化現代化的試驗,再來一個嘗藥的階段,然後再出來一個人或一部著作把新的東西歸納總結一番!到底是不是這樣,我覺得可以拭目以待,我可能有生之年見不到這樣的集大成!
綜上所述我覺得我們不必爭論,順其自然就好,真理可能會晚被發現,但她一直存在,而且不以人的意志消失或存在,適者自然會生存下去!
-
20 # 心息相戀
中醫的核心方法就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設計個體化治療方案,即使同一種病的同一個階段,患者實際的身體狀態都是不同的,更不要說每個人沒發病時的身體基礎都是不同的,而雙盲則是把醫生開的藥給誰用了、誰用了藥誰用的安慰劑連醫生自己都不知道,該服這個藥方的不一定服了、不該服這個藥方的不一定沒服,然後統計有效率等指標……這真的是科學嗎?這樣的“科學驗證“,中醫怎麼透過?
再說個問題,不論通過了多麼嚴格的哪怕無數期臨床試驗,西藥都有個有效率問題,按道理說,一種化學藥的成分是固定的、清楚的,它的作用方向和範圍都是可知的,選擇的雙盲試驗人群也是要有化驗指標的,但是用於同一個病的患者,為什麼有人有效有人無效、有人效果好有人效果差?這都是為什麼?
連高精度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都有些許差別,更何況活人。說到底,人體狀態不是機械的、固定的、一致的,而是活躍的、動態的、個性的,把人的身體做一些量化指標來判斷有沒有病、是哪種病、什麼階段,這是很有指導價值的,但是機械的把本該區分的具體患者身體狀態不同的偏性所需的治療方式的差別也硬生生統一化,這本身就是脫離客觀事實的錯誤認識方式,很不幸,這種適合工業產品的標準化的科學思想卻被以科學的名義強行安插在充滿個性的非標準化的人體治療上,以工業產品的標準衡量千差萬別的人體,這並不科學!
回覆列表
這次疫情中醫應該起到了一定作用,很多熱愛中醫的國人開始覺得中醫要興起,不比西醫差,其實對中醫來講是件很危險的事,中醫上千年的歷史沒有在診療技術,中藥發展有任何的創新,而且門派林立,固步自封,完全跟現代醫學背道而馳,更別說能適應未來醫學的發展,醒醒吧,不創新不進步就是死,根本不需要別的醫學打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