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國維、陳寅恪、胡適……像明星一樣璀璨奪目,是否民國之後再無大師
10
回覆列表
  • 1 # 灰太狼44967765

    黃永玉老先生說,如果我是大師,除非眼裡沒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吳道子,顧愷之……“民國出大師”,“大師”的定義是什麼?教授多如狗,大師滿街走,似乎幾十年的民國,一干文人比之於唐宋八大家,比之於王顏李杜白等等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上如雷灌耳的大家們更能“大師”了。然而民國真正稱得上大師的又有幾個?魯迅先生算一個吧。清末以降至於民國,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的,無疑是新文化運動,而新文化運動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也就是文言文至白話文。陳胡周錢,各有千秋,魯迅先生卻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狂人日記》之後,中國人才有了今天文字不用“之乎也者”。白話文,是漢文化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個人以為,無論怎麼喧囂,民國文人們在中華文明史上繞不開的人物,將來也許只有周先生一人,儘管他被符號化和政治化,儘管他如刀的文字中不乏偏激。回到正題:民國究竟有多少“大師”?見仁見智吧。時間沉澱久了,才會淘去浮華。也許只有在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們才會給也靠譜的結論。

  • 2 # 雲繞茶海一片清心

    真的不需要說那麼多!男人創造世界,女人改變世界,因為那個時候新世紀女性都喜歡讀書人,以自己丈夫有學問學識為榮,當然也有一些社會原因,不過要是那個時候女性都討厭讀書人試試,看能不能有那麼多人讀書!就像現在女性都喜歡多金的人一樣,所以所有男人都拼命賺錢!

  • 3 # 南竹3110111

    因為那個時候識字率不高,文盲多,處在思想交鋒期,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思潮混雜在一起,當時中國也缺乏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能夠把控輿論界。所以所謂的大師就出來了,憑心而論,這些所謂的民國大師有多少水分在裡面誰也不好說,除了魯迅有多少人去理解過他們的思想?只是因為別人稱他們是大師然後我們也稱他們是大師,到底是不是大師我一直懷疑,現在中國和民國時期相比早就改天換地,大學林立,學者眾多,我還不信就比不過民國的所謂大師。只不過我們身處之中,天天忙著人生瑣事,無暇去顧及罷了。誰知道百年之後,我們這一代人中的精英會不會被後人稱作大師,或者稱作名人輩出的時代。

  • 4 # 編輯特別推薦

    吹教育時說民國出了多少多少大師,找藉口時就說國軍百分之九十的文盲!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寫幾個字就是書法大師,寫幾首詩或幾篇小說就是文學大師。畫幾幅畫就是繪畫大師,校長說這人能當教授就聘任為教授。幾個奇葩文人的風花雪月,不能改變民國時底層民眾的悲慘生活,更未對國家命運作出一丁點貢獻,這是什麼狗屁最好的時代!

  • 5 # 飛翔的獅子68189352

    要說民國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大師?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看大師所產生的社會環境。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政府,人民思想開放,百家爭鳴沒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有能力,人民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國家,這就給各路人等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各個領域都能出現拔尖的人才。這些人解放後幾十年都是中國的絕對主力。有句話這樣說:給新中國幹活的大師級人物一部分是大清培養的,一大部分是老蔣(指民國)培養的。其實按現在的標準,那時的大師根本不是大師,不信你考考他們馬哲、中國式英語試試,絕大多數連上崗的機會都不會有。大師還是現在多,多的鋪天蓋地比蒼蠅還多…可惜就是不能幹事。

  • 6 # X先生57570230

    政治寬鬆導至思想控制放鬆,人們尤其是文人思想活躍,真正起到百家爭鳴的作用,爭鳴的結果就是人才的顯露,大師的出現!這離不開出版,報界文學文藝屆全面放鬆!民國軍閥割據相當於歷史上的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兩段時期也是文化史上十分活躍人才輩出的時代,總之只要不是大一統,不是極端專制,都可能出現文化繁榮,都可以出現傑出人才!專治只會出奴才!

  • 7 # kb8676

    問這個問題的潛臺詞就是為什麼現在大師少?進而證明現在不如過去!其實這實在是個偽命題!仔細看看出大師的民國時代是怎樣一個時代,在世界處於什麼狀態?老百姓生活是什麼水平,工業化水平如何?而所謂沒有大師的現代中國在世界處於什麼狀態,人民生活怎樣,工業化程度如何?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要沒有大師的幸福現在!

  • 8 # 千峰之峰

    1.社會形式惡劣的時候才會出現能夠肩負歷史責任的人。那個時期兩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知識分子才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歷史責任。

    2.越是動盪的時期民族的精神就越是能夠激發出來。富有正義感的人考慮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思索國家前途和命運。和平時期人們往往滿足於富足的生活,滿足於現實生活,思想就不會那麼深邃了。

  • 9 # 壯壯是真的壯

    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說一下我自己的個人見解:一,民國說實話恰逢亂世,社會動盪,有志青年紛紛有報國之志,安民之向。這是產生大師的基礎。二,當時各種思想爆發,對社會和青年學生的影響很大,種種思想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對大師產生的條件儲備。三,當時各國根本就沒有護照簽證一說,你有錢出個國比回自己老家還方便,出國深造,帶回先進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這種範圍性的傳播也是造就大師不可缺少的條件。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原因如下:

    一、中西文化的碰撞,擦出最亮的火花。

    民國大師雲集,恕我直言,主要集中在文史哲方面。民國大師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其一是有深厚的國學淵源,許多人苦練過古文童子功,說白了從故紙堆裡鑽出來;其二是許多大師都有留洋背景,開拓了眼界,從西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史哲精華及先進的治學經驗,中西文化交融,甚至中西合璧,說白了他們大都是學貫中西的。

    二、五四運動的衝擊大大地解放了全民思想,為大師的橫空出世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四思潮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強大的衝擊,使整個社會不再保守,受各種舊式條條框框的束縛,走出模式化,開始追求個性化,各種觀點,各種理念,相互爭辯,相互碰撞,相互相容,促使了大師的湧現。

    三、民國學校“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政策,“教授是學校最可寶貴的財富"之辦學理念,是大師成長的肥沃土壤。

    民國大學選聘教授不只是看學歷看出身,更主要的是看你的真才實學,看你的知名度。陳獨秀,蔡元培執政時的北大文科長(中文系主任),秀才出身,沒什麼學歷,但他是公認的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蔡想用他,替他編造了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出身,安徽某學校校長的簡歷…魯迅,這個日本醫科中專肆業的學生,照樣在多所大學執教;沈從文,著名作家,小學文憑,照樣做西南聯大教授;錢穆中學學歷,照樣做教授…單科獨進的人才能出人投地。當年錢鍾書、聞一多考名校,數學都極差,但照樣錄取名校,聞一多在青島大學中文系執教時,錄取藏克家只看了他寫的幾句詩…

    四、民國文人的人品風骨成為大師出現的催化劑。

    有人可能是你蒼茫大地“高大尚"(假大空的代名詞)了吧?恕我直言,此言大謬也。我一直以為有大胸襟是成為大師的重要條件。以主席的老師兼老丈人楊昌濟先生為例。他因《倫理學》方面的成就已被北大看中選為教授,但他為了兩個得意學生毛澤東、蔡和森竟在湖南師範學校留滯。到北大當教授是名利雙收的呀,這就是人品!把為國家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劉文典在安徽一大學任校長時連北伐總司令也敢頂撞。教授間也是公平競爭,劉文典他再狂傲,認為天下只有他最懂莊子,在西南聯大對辜鴻銘卻畢恭畢敬,稱他為“國寶",連在昆明躲避日機轟炸時,還要問身邊的人:國寶安全了沒有?不是劉老改掉臭脾氣了,而是出於對學問敬畏,對比自己學問大的人敬畏,這就是文人的操守!

    五、整個社會對知識精英的敬重,這為大師的出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民國是腐敗,但知識分子待遇不低丶政治地位不低是個不爭的事實。名教授三百塊大洋的月薪讓人羨慕不已,(一塊大洋差不多能買七十到百斤大米!)上海多倫路上住的都是文化人即是明證,月租不菲呀!當時的教授差不多享受副省長待遇的!

    望讀者朋友斧正!

  • 11 # 枝果

    思想開放程度不同,清朝末年的文化蕭條引起了民族的覺醒,民國建立,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社會發展和民族自強,就像義大利的文化復興一樣帶來很多變革和人才的培養,這種人才培養只有大方向沒有既定階段目標的條條框框約束,就更容易使不同領域的人才們得到更好發展。不可否認領導的重視和對人才的尊重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據說某領袖在大庭廣眾之下因觀點不同被人踢襠,後來都不了了之。這是何等氣魄何等環境!能不出大師才怪!

  • 12 # 煙火石頭城

    大師。哈哈大師!杜甫的詩在安史之亂前後,作個對比,高下立判,窮能成文此言不虛。當民國大師們吟風弄月之時,國家正在一步步淪陷。所謂文值幾何?嘴炮禦敵?與國何用?大師?仗義多為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沒有千千萬萬個文盲,挺身而出,救國救民於危難,我輩豈能在這裡點評大師。如果說大師,我只認錢學森、鄧稼先、于敏。

  • 13 # ERICcase

    說為什麼民國出這麼多大師,現在怎麼一個也出不了。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叫做一代不如一代。可真的是這樣嗎?

    事物和社會是向前發展的,不見得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沒有我們原來的那樣艱苦樸素,但他們確認壓力很大。這涉及一個知識普及化的問題,隨著知識的普及,一些原來很難的東西,變成小孩日常經常接觸的東西,一些道理也變成普遍的常識,因此人的要求和追求也更高。但社會無論什麼時候,都是金字塔形式的構成,好的資源和位置永遠都只屬於少數人。因此城市裡競爭激烈,因為一般的道理大家都懂了啊。

    同理,在民國,作為文盲率高達99%的社會,一當面全社會資源就供養這一點知識分子,他們待遇還是不錯的;另一個,那時的讀書人,因人少,知識的壟斷,真正的鶴立雞群那,投入點精力,那都是人傑了。想想我們父輩對知識分子發至內心的尊敬,甚至敬畏。可現在有嗎?因為很多東西你已經知道了解了,有的是你想哪個老師對自己小孩好不好。

    最後說個親身經歷與大家共勉。本人農村出來,城市安家,去年想再買套房子,帶閨女一起去看。得意一把,說,老爸厲害吧,你爺爺沒給你老爹買房,我把你的房都買了。閨女悠悠的嘆口氣,老爸,可我想住別墅啊!

    千萬要結合時代來分析思考問題。一代更比一代強。

  • 14 # WarOH協虎

    如果將民國學術界與當今學術界作一個比較,不難看出民國比當今更盛產大家,而事實上這存在著一定的感受誤差。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發展規律,亂世時期更受後世關注,如春秋戰國、三國等,如果在中國歷史上找一個與民國相似性較大的時代,則非春秋戰國莫屬。

    橫向比較來看,春秋戰國與民國一樣盛產人文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春秋戰國有老子、孔子、孟子等儒道創始人,而民國的儒道兩家在熊十力、梁漱溟、金嶽霖等人的倡導下,也綿延出了新儒家、新道家。如此可以看到民國大師雲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時局動盪,而為何社會的動亂反倒催生出更多的大師?

    縱觀人類歷史,思想文化的進步要比政治上的進步更快,民國尚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也沒有完全建立一個民主制國家,但思想文化卻已經衍生出一套民主制體系。不是說每個民國大師都倡導民主的生活方式,但實質上其百家爭鳴的社會狀態卻是民主的重要表徵。

    換句話說,如果在同等條件下,我們同時回看民國曆史,更容易關注到民國文化領域的發展,而非政治上的發展。實際上,政治在此時也沒有體現出明顯的進步性,國家政治生活在民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成了文化的附庸。自然而然地,後人會更容易看到民國思想文化上的大師人物。

    另一方面,我們將科技領域與文化領域比較起來,則發現民國的科技大師似乎不比當今更出名,但這與民國大師雲集並不矛盾。民國的“大師”特指思想文化領域的大師,時代的發展要求思想文化的進步,這個時代即使中國出現了愛因斯坦式的物理學家,也將在一群文化大師的潮流中湮沒。

    時代造就了一個拯救社會的特殊群體,這個群體就是後世所說的“大師”。摒棄時局背景,民國大師出名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學政結合,即幾乎所有我們所認為的民國大師都曾擔任過政府官職。

    雖然如上文所說,人們更關注這個時代的文化發展而非政治發展,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政府官員的影響力要比普通人深得多,文人當政無疑使得其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典型的如,梁啟超曾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趙元任曾被擬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蔡元培曾任民國教育總長。

    撰稿:梅雪影長安

  • 15 # 使用者147017721

    國民政府時期對教育投入大,教師地位高,工資高,高等學府政府幾乎不插手管理,校長說了算,甚至聘請誰當教授都自己學校說了算,聘請的教授不看學歷只看能力,出現了很多沒有學歷的名教授,如齊白石,黃賓虹,華羅庚等等等

  • 16 # 光明在前62735002

    這些所謂的大師大部分是清朝遺留下來的,並非民國培養的,希望不要搞混了。另外,即便所謂大師多如牛毛,而一個國家卻被列強奴役,外國人畜在中國橫衝,外國機艦在中國直撞,那不但不是大師的光榮,而是大師的恥辱!

  • 17 # 旁觀者2015

    正所謂亂世出英豪,民國政治動盪不安,政府管控能力下降,人民思想自由,英雄輩出,文人騷客各領風騷,大家大師層出不窮。縱觀歷史,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換朝換代之際,多是風起雲湧,名人倍出之時。而和平時期,統治者為統治長久,統一思想禁錮人民,百姓只求溫飽苟延活著,何來修學成家?

  • 18 # 寂寞的紅酒

    民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動亂的年代,但這個動盪不安、烽火連綿的年代卻孕育出了眾多燦若晨星的大師,蔡元培、梁漱溟、王國維、劉文典、華羅庚、鄧稼先等等。那麼為什麼民國出了那麼多大師呢?

    第一,國家重視,教育為本。民國時期武夫當國,雖然軍閥們都沒什麼文化但是極為重視文教和知識分子,他們辦教育不遺餘力,在教育上沒有一個含糊的。張作霖規定縣政府教育經費低於支出的40%縣長就地免職,劉文輝規定凡縣政府比學校建的好縣長就地正法,閻錫山規定凡是適齡兒童不按時入學違法……可以想象在如此一個教育為本的時代,想不出大師都難。在抗戰時期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當時中國排在軍費開支後面的居然是教育經費!

    第二,中西合璧、新舊文化激盪。那個時代的文人,普遍有深厚的國學修養,又砸碎了千年之久的封建思想桎梏,西方思潮滾滾而來,思想激盪,智慧的火花一下就迸散開來,加上當時國家動亂,許多志士仁人圖強救國,“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正是如此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成就了一個文化燦爛的時期。

    第三,尊師重教、尊重人才。當時尊師重教、尊重人才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和風氣,教師不僅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待遇優厚。一個大學教授一年薪水能輕鬆在北京買套四合院,一個小學教員(老師)比縣長掙得多,那麼優越的待遇哪個教師能不拼全力教書育人,曹錕給河北大學教授發工資可是派人用托盤拿紅紙包著大洋送過去的!就連學生也是頗受尊重的,軍隊拉壯丁,只要學生掏出學生證立馬就恭恭敬敬送你回去,人家是讀書人嘛!

    第四,學術自由。民國的教育與行政是分開的,國家除了撥款其他的事就管不著了。北大曾和教育部因為撥款扯皮,北大要求教育部撥款,教育部答覆:你們主張學術自由不讓政府管,要錢沒有!北大答覆:教育乃國家義務,憑啥不撥款!教育部乖乖撥款。

    第五,全民辦教育。民國時期不僅國家大力倡導教育,民間也非常熱衷於辦教育,私立學校不僅數量多,質量也高。私立南開和私立復旦一點不比國立大學差。此外,教會學校也非常多,很多教會學校出來可以直接出國留學,中國許多的名人都是出自教會學校。

    第六,市場化的教育資源配置。當時不僅公私學校可以隨便選,連學校課本都是想用誰的用誰的。學校用的教材都是各大書局自己編的,比如開明書局、商務印書局。編書的都是教育界的大佬和精英,沒幾把刷子都不好意思去編,編書起碼得梁漱溟這種大教育家,連配個圖都得豐子愷這種大畫家,課本質量可想而知,這也是今年興起民國課本熱的一個重要原因。

  • 19 # 乾得堂

    其實許多現在認為的大師在當時也只是平常學者而已,只是時過境遷回過頭來看時覺得是大師,有學問。晚清民國時的知識總量與社會資訊比現在不知少多少,學科,深度也不知比現少多少。無論文理都無法與現在相提並論。如果是民國誰得諾獎那必定是一流大師,而今卻覺平常。其實並不平常而是當下難以顯現既時的價值。多少年後也許也是非凡成就的大師而被景仰。又如現代科學的尖端領域也同樣有非凡成就者。文化領域也同樣。就拿國畫來說,許多畫家水平一點不比當時的名家大師低,只因現在文化普極發達:想有建樹成就自然難度更高,要求也同樣更高。所以講不是現在缺少大師,而是認定需要過程,大師需要成長的空間。歷史只是時間的積累,而大師也只能在歷史與歷史過程中產生。

  • 20 # 逸叟4

    民國出大師,是和當時的歷史環境分不開的。大師們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教育,打下堅實的古代文化功底。後來有接觸西方文化,個個修得中西貫通。只是他們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話文。這就有點吃飽飯罵廚子的味道,屬於忘恩負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故意絆倒4歲男孩到底是人性還是素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