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哲270723
-
2 # 最愛歷史
當奉聖旨查抄江陵張府的“專案組”開啟大門時,一幕人間慘劇呈現在世人面前:張家老小婦孺有17人餓死在府裡,有的屍體已被餓紅了眼的家犬吞噬殆盡。
十幾天前,專案組從京城出發時,先行命令當地政府封閉了張府所有出入口。張家大小數十口人來不及退出,被鎖在了門內。有些人活活餓死,慘不忍睹。
專案組簡單處理了現場,開始抄家。張居正的幾個兒子被分頭提審,接受各種嚴刑拷打。大兒子張敬修經受不住暴力與羞辱,懸樑自盡,死前,咬破手指頭在衣服上寫下血書,為父親的清白抗辯。
此時,張居正已經死去兩年。從天堂到地獄,卻只需皇帝的一個決定。
萬曆皇帝——那個曾經對張先生畢恭畢敬、又怕又愛的年輕人,數次向張先生許諾,會替他看顧好他的子孫。
原來就是這樣的“看顧”法。
▲張居正
1張居正生命的最後兩年,對於自己的急流勇退有過認真的打算。
萬曆八年(1580)二月,他向18歲的皇帝上疏,請求退休。他在疏中回顧說,當首輔九個年頭來,直面閒言惡語,每天辛苦勞瘁,不敢有任何推脫避讓,不是因為別的,只是為了“圖報國恩”,報答先帝當年託孤的信任和禮遇。
張居正對權力及其風險的認知,極其清醒。他在疏中說:“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然不敢遽爾乞身者,以時未可爾。”
權位不可以貪戀,熟稔本朝內閣鬥爭史的張居正,看得比誰都清楚。
他只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把皇帝賦予的權位還給皇帝。此次上疏請求退休,他認為主客觀條件已經具備。
客觀上,經過八年的改革,人事、經濟、邊防等帝國要務,較之前大有起色,基本進入正軌。而且皇帝已經成年大婚,實現“親政”是必然的。
主觀上,張居正說自己56歲了,鬚髮變白,血氣早衰,怕身體條件不允許他繼續幹下去。
根據最愛君的理解,張居正以健康原因提出辭呈,實際上是為了說服皇帝的一個藉口。萬曆在情感上應該有同意張先生退休的想法,但他的母親李太后很快制止了他這種念頭。李太后說,張先生要輔佐你到30歲才行。
照太后的意思,張居正還要幹12年,到68歲退休,身體也沒問題。
朱東潤《張居正大傳》說,張居正歸政乞休,是一種謀定而動的辦法。明代的內閣,自張居正以上,從夏言到嚴嵩,再到徐階、高拱,凡是當過國家大權的, 最後都支付了最大的代價。矛盾的心理,懼禍的心理,最後驅使張居正走上歸政乞休的道路。
然而,這種說法,其實是小看了張居正。
▲劇照:張居正
2張居正絕非平庸之輩。他的字典裡,經常找不到“明哲保身”這個詞。
官場險惡,不在他考量進退的範疇之內。在他30歲的時候,嚴嵩當權,他人微言輕,沒有干預政局的能量,於是決定離開官場。他以養病為由向吏部請假,回到老家江陵,一住就是三年。
對他來說,這不是歸隱或逃避,而是對抗汙濁政局的表達方式,抒發懷才不遇的表白方式。
在那段閒居的日子,他寫過兩句詩:“江湖此日空愁病,獨望宸居思渺然。”
宸居,是皇帝的住所,代指權力中心。可以看出,年輕的張居正其實人在江湖,心在廟堂。他心心念唸的,從來不是隱居退避,而是尋找機會復出,實現匡時救國的抱負。
當內閣混鬥,自己的政治生命岌岌可危之時,他給自己寫過一句從政格言:“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
同樣意思的話,他還說過很多:“得失譭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知我罪我,在所不計。”
明朝政壇從不缺乏清流,他們以道德潔癖相標榜,以潔身自好相砥礪。這樣的人,如果不進入官場,留在社會上批判當局,監督權力,淳化風俗,不失為一種有感召力的精英模範。然而,這樣的人,偏偏扎堆官場,變成了一群滿口仁義道德、無裨社稷民生的庸官。
用今天的話說,清流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愛惜個人羽毛,甚於天下蒼生死活。
任何一個實幹的政治家,最痛恨的人正是政壇上的清流。
張居正當政的時候,他的用人標準總結起來就只有一條: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循吏,指的是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譭譽,只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官員。張居正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3張居正是一個典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為了達到一個高尚的目的,不惜使用卑鄙的手段。
這些道德瑕疵,充滿了張居正仕途上升的整個過程。
在隆慶、萬曆政權交替之時,他堅定地與秉筆太監馮保結成同盟,假裝站隊支援首輔高拱打擊馮保,結果,以出其不意的反轉,排擠掉了高拱,自己上位。在高拱去職後,仍然想透過製造僱兇謀刺皇帝的冤案,致其於死地。
而在表面上,當皇帝頒旨免掉高拱的首輔職位時,張居正聲情並茂地上疏,為高拱求情。抵達權力巔峰的張居正,後來曾順道到高拱的老家看望過他,兩人感慨時光,動情處還互相擦了眼淚。
然而,在政治家眼裡,情緒的調動與展示,不過是手腕罷了。
高拱也是老狐狸,在失勢的日子裡,深深懂得配合政治表演的必要性。實際上,他至死未曾原諒張居正。臨終前,高拱留了一手,回憶自己參與的政事寫成《病榻遺言》,其中對張居正的人品、陰謀多有指摘。
這部回憶錄在張居正死後,適時地出版了,成了萬曆皇帝決心清算張居正的導火索。
實際上,哪怕在張居正推進改革最有實績,力挽本朝危局最得力,權力把控最給力的時候,針對他的攻擊也從未停止過。這些攻擊來自他的政敵、清流派,以及被改革觸動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深知張居正的改革成績斐然,無可指摘,所以只能試探性地在他的道德上做文章,以此離間他與皇帝的親密關係。
這波道德攻擊,聲勢最大的一次出現在萬曆五年(1577)九月。
當時,張居正父親逝世的喪報傳到京城,給張居正出了個大難題。按照規定,張居正應該離職回家守制二十七個月。此時,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朝廷上下都離不開總設計師把舵。張居正一走,整個帝國找不出第二個像他這樣的強者,可以繼續推進改革。
萬曆皇帝還未成年,對張先生的依賴性正是最強烈的時候,於是下旨“奪情”,要求張居正留任。
根據慣例,張居正需要三次懇請皇帝放他回鄉盡孝思,皇帝也連下三旨加以慰留。在給皇帝的疏中,張居正一再強調這個事情“非常理所能拘”,暴露了他不想在此時回鄉守制的真實想法。這,為攻擊者提供了最大的把柄。
輿情洶洶,彈劾張居正的人結隊而來。在皇帝的支援下,彈劾者均受到了廷杖、流放等處置。張居正鐵石心腸地留了下來,沒有退讓。
事關改革成敗,他從未畏懼清議,也從未畏懼權鬥。他可以贏得很漂亮。
4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任何時代,在染缸裡做大事的人,都要主動或被動地給自己先染上顏色。乾乾淨淨的人,只會站在染缸外指指點點,還生怕被濺到了,絕不可能在染缸裡做成大事。
張居正的悲劇,說白了不是他個人的悲劇,而是民族文化特性的悲劇。
張居正的“死黨”馮保,並非善類,至少在以權謀私這一點上相當在行。張居正為了換取他對改革事業的支援,一定程度上默許了他的貪汙行徑。當馮保利用貪賄之財營建生壙的時候,張居正應邀為其預撰“墓誌銘”,為他高唱讚歌。在張居正筆下,馮保被塑造成一個清廉守法且有所作為的宦官政治家。
身處染缸之中,張居正自己也越染越深。
他曾給一個地方大吏寫過信,解釋他為什麼拒收賄賂。他說,這麼貴重的禮品,無一不是從百姓身上盤剝來的,我要是昧著良心收了這些禮品,那就是“以肉驅蠅,蠅愈至”。
他還曾拒絕過名將李成梁的行賄,說你有血戰之功,我要收了,對得起開國皇帝嗎?
總體而言,張居正雖然在作風和私生活上飽受詬病,但他的底線意識還是很清晰的。他說過,做官做到這個位置,不用貪汙,拿拿官場的常例錢,也能做富家翁。
張居正死後,在被反攻倒算的浪潮中,很多落井下石的揭發文字四處流傳。這些為了證明他是罪孽的文字,極盡詆譭之能事,把他寫成乘坐32人豪華大轎回鄉葬父的暴發戶,把他寫成四處收受海狗鞭以滿足壯陽需求的淫相,真是夠了。如果羅織罪狀,只要想象力就可以,那還要雷政富的影片幹什麼?
最大的賞賜是,他的兒子,一個被賜為狀元,一個被賜為榜眼。萬曆皇帝對他說:“先生大功,朕說不盡,只看顧先生的子孫。”張先生的功勞唱不完,照顧一下你的子孫,也是理所應當的。
張居正的墮落其實就表現在這裡。他是有資格教導皇帝的帝師,他也正在帶頭推進帝國的改革事業,而他面對皇帝和太后的功名利祿誘惑,明知破壞了規矩,糟蹋了科舉的公平本質,他仍然得意洋洋地接受了。
朱東潤以同情又帶批評的筆調,對張居正作了這樣的評價:
明朝的政治,充滿無數腐化的因素。現代認為不應存在的事實,在當時只是一種習慣。最痛苦的是在未經指摘的時候,儘管認為習慣,但是一經指摘後,立刻又成為貪汙。因此從事政治生活的人,隨時隨地,都受著物質的誘惑,也就隨時隨地,會蒙到仇敵的指摘。
他固然不是禽獸,但是他也並不志在聖人。他只是張居正,一個受時代陶鎔而同時又想陶鎔時代底(的)人物。
▲萬曆皇帝
5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說,萬曆即位以後的第一個十年,即從1572年到1582年,為本朝百事轉蘇、欣欣向榮的十年。北方的“虜患”已不再發生,東南的倭患也已絕跡。承平日久,國家的府庫隨之而日見充實。這些超出預計的成就,自不能不歸功於張居正的改革。
皇帝和太后對他的信任、恩眷,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整個帝國到了離不開張居正的程度,在他被恩准短暫還鄉葬父的過程中,朝廷大事的定奪還要快馬加鞭送到江陵,“聽張先生處分”。
內閣制度名存實亡,帝國的命運繫於張居正一人。
在江陵期間,最高峰的時候,張居正一天之內收到皇帝的三道詔書,地方官拍馬屁,要為他建造“三詔亭”以資紀念。張居正拒絕了,頗有憂慮地說,自己現在是騎虎難下之勢。
“騎虎之勢”,意味深長,說明他已經感覺到危機的逼近了。
從萬曆五年頂著輿論壓力不肯離職丁憂,到萬曆八年突然以年老精力不濟請求退休,三年之間,張居正對權位的態度出現了180度的大轉變。
然而,這個轉變恰恰可以證明,張居正不是貪戀權柄之人。他也有深刻的危機感,知道身在高位,難得善終。
所以他的進退之間,是以改革事業為參照的。在那三年裡,他注重的考成法、一條鞭法,以及南倭北虜問題,有的已解決,有的初見成效。乞休而退,正是時候。
他自己估計也想不到,萬曆皇帝和李太后不放人,還要他輔佐到皇帝三十而立。
老天最終以最粗暴的方式,及時制止了這項漫長的計劃。
第二年,萬曆九年(1581)五月,張居正病倒了。病情來勢洶洶,但無論張居正如何乞求,皇帝就是不放他退休。
在張居正去世前九天,皇帝加封他以太師銜。這是文臣中至高無上的官銜,在明朝二百年的歷史中從未有人在生前得到這項榮譽。
但是,疾病很快奪去他的生命,他無法,也不想利用這項新的榮譽來增加自己的權威。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走完一生。
6當皇帝意識到“張先生終究是會死的”之時,針對張居正的反攻倒算已經開始了。年輕的皇帝從一開始的顧念舊情,到後來的逆反報復,用了兩年時間,清算了張先生在他少年時期刻下的印記。
張居正被定的罪名很多,但說起來就一條:威權震主。
也只有這一條,才能戳到皇權的核心與痛處。儘管張居正得意之時也不忘小心謹慎,但是,只要皇帝聽信了流言,就會把當年對他的隆遇與慰留,當作是被張居正情感洗腦的結果,通通不認賬。
萬曆皇帝的最後一絲皇恩,體現在顧念張居正效勞多年,恩准免於開棺戮屍的說辭裡。
政治何其冰冷無情!22歲的萬曆皇帝已經“出師”了。
悲劇的是,正如黃仁宇所說,“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
張居正當國十年的家底,只夠萬曆皇帝及其繼任者糟蹋半個世紀。到崇禎十三年(1640),明亡前四年,張居正家族才獲得全面平反。江河日下,國破家亡,崇禎皇帝無限感慨:“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
世間已無張居正。只有庸人還在指摘張居正的道德瑕疵。
最後,謹以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送給那些詆譭張居正的人:“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
3 # 饞貓歷史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無論他在世的時候還是他的身後。
隆慶年間,高拱和張居正都在內閣,兩人都是勇於任事的人,而且權力慾都非常強,也有著差不多的政治理念,剛開始的時候還配合的比較默契。但是後來漸生嫌隙。張居正與公里的太監馮保來往密切,兩人裡外串通,高拱擔心權力旁落,準備聯絡內閣大臣一舉扳倒馮保,沒想到卻遭到張居正告密,將此事提前知會了馮保,讓他做好了準備。兩人聯手反而將高拱扳倒了。
對此高拱在他的《病榻遺言》當中大罵張居正。這是張居正在世的時候,他受到同時代人詬病的一個典型例子。
另一個引起很大爭議風波的事情是“奪情事件”。萬曆初年,張居正正在全力推動他的變法主張。但是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古時候的禮制,張居正需要替父親守孝。而且一般是要守三年的孝。
可是這個時候萬曆皇帝還是一個年紀幼小的皇帝,朝廷事務都由張居正主持,他怎麼走的開呢?最主要的是他不想因為守孝而耽擱了變法的推行。於是他就在私下加緊活動。準備讓皇帝批准他以“奪情”的方式繼續任職。
可是這個時候很多言官都彈劾他。認為“奪情”並不是出自小皇帝的意思,而是張居正的自導自演。進而有些人開始攻擊張居正的各種不端行為。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風波。
張居正在位的時候,萬曆皇帝年紀還很小。“一條鞭法”在張居正的強力推動下,實施的還算順利。國家財政因此變得殷實,老百姓負擔因此減輕,國力有所增強。這是張居正在歷史上受到正面肯定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開始親政,他很快就清算了張居正,抄沒了他的家財。他當政時期的一些專橫霸道的作風也被很多人批評。總之,比較客觀的來說,就是張居正公事辦的很不錯,但是私德有點遭。
-
4 # 雪夜讀書聊天好玩
論相業,歷史唯此一人。霍光輔政的成就和張居正可相比,但張居正是做改革,這個難度很大。諸葛亮事事親為,終累死,未成一統成就不足。
再一個張居正離現代更近,很多做法對今天依然有很大參考價值。
-
5 # 歷史的眼藥水
張居正從簡單來說就是:私德有虧!大事不糊塗!雖然貪贓,但不輕易枉法,從他的改革變法可以看出來他是幹實事的人,從他重用戚繼光,俞大猷可以看出來他是有眼光,會用人的!總體上是功大於過,雖然萬曆的三十年不上朝萬曆賴到他頭上,但實際上和他關係不大!張居正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政治家,他也受到王陽明的影響,講究知行合一,只不過為達到目的有些不擇手段,為他死後清算埋下了伏筆!就自古以來的改革家來說,能得善終的也只有王安石和他了,雖說死後被清算,其實都死了也沒啥慘不慘的感覺了!
-
6 # 祖佬爺
固然張江陵在私德上是有些問題,但相對他做出的貢獻,那只是小節而已,如果崇禎初年有張江陵這般人物主持大局,那明是怎麼也亡不了的!
張江陵用考成法貫徹自已的主張,史載,如臂使指,朝令而夕奉行,庸碌清談之官頓無立錐之地!
張江陵上任之前,朝廷給官員蘇木折俸,清廉官員生活非常艱難,張江陵雷厲風行實行一條鞭法和清查隱田等,慢慢扭轉了惡劣的財政情況!如不是他,萬曆三大徵的銀錢何來?
張江陵利用把汗那吉事件,不費一兵一卒解決了俺答汗的年年入侵,又徹底討平困擾川南幾百年的棘人。。。
要講明臣,大概除了于謙就是他了,但他不是真正意義上改革家,一條鞭法很早就區域性施行了,張把它推行到全國!
張被清算,原因是遼王妃告狀,說百餘年積累為張居正侵吞,而萬曆是個貪財的皇帝,抄張家才是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清算派系,因為張只有公心,就沒派系。
萬曆不滿還因為張為帝師時甚是嚴苛,對萬曆和太后的財政要求把控很嚴,而張自己生活豪奢,好講排場。。。
-
7 # 清風xulai
對張居正的瞭解,主要來自兩個渠道,一是中學歷史們變法者形象,熟記一條鞭法,也許當時歷史老師知識有限,只是照本宣科的讀了一條鞭法的內容,草草劃出必考內容就結束,當學生的我很聽話,乖乖成誦,一條鞭法和張居正留在了我的腦海裡,此刻的張居正沒有居功至偉,不過是大明朝的一位匆匆過客而已,如同一顆滑過天際的流星,一閃即逝。二是後來拜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其中張居正的章節讀了好幾遍,說實話,此時的張居正才真正血肉豐滿起來,不僅歎服當年明月的春秋筆法,更是被張居正那傳奇的人生經歷所折服。人生可以吊打歷史上任何一位讀書人,既玄幻傳奇,又勵志,掩卷長思,人生如此,無撼矣!只不過結局很悲慘,位高權重者可引以為誡耳!
-
8 # 吃叮噹貓的銅鑼燒
張居正,一代名相,一位偉大的改革者,所謂的私德有虧,不過是聖人標準,古往今來,有幾個能居高位而完全做到不貪腐,而張居正卻能做到無論皇帝、政敵怎麼抹黑,卻無法說他因貪腐而妨礙公事,在世時,權勢滔天,人人敬畏,連皇帝都不敢表現不滿,說他權臣可以,功高震主才是原罪,至於那些評判的也好,抹黑的也罷,有幾人能做到完全不貪腐,有幾人能做到不好女色?原諒我見識少,中國歷史,我就知道個包拯跟海瑞能做到不貪腐,但這兩者根本就還沒到真正位高權重的地步,而且海瑞說句不好聽的,也就一個清名,拿來宣傳可以,真說對國家有啥具體貢獻還真找不出來,更不要說他也好女色,張居正的功有目共睹,硬拿聖人標準來套,他當然有很大的人品問題,但拿普通人的標準,或者拿名相的標準,他其實真差不到哪去,所謂的私德有虧不過是被他改革侵害利益者及皇帝慫恿者拿著放大鏡在他身上找出的毛病…
-
9 # 仰山廟人
按說張居正是個政治改革成功的宰相(時稱內閣首鋪)或總理大臣,但死後竟被其鋪佐的皇帝清算,而且死後不久大明就亡了這個事實來看,政治改革並未真正取得成功。所謂成功只是個人的成功,權威的勝利,一時的成功,而國庫的充實是靠擠壓百姓和官員的利益實現的,從道德上或許有先天的缺陷。一個靠個人權威和個人能力維持的政府不能長久,這被歷代王朝所證明。這是對封建家天下體制的大致印象,由此觀點出發,可以推論,張居正的生前榮耀到死後的遭受到汙陷清算,最後再平反昭雪,實在是皇權社會的悲哀。
稍微瞭解一下那段歷史和張居正生平事蹟(讀者可自查),基本可以肯定他是難得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對朝庭及社會穩定起了巨大作用。針對近來網路對其人品有些非論,評論他免不了為官必貪的怪圈,我看未必。個人認為張居正於公於私並沒有大的道德瑕疵,他家的財富應該多是朝庭的獎賞,當然獎賞太多,他卻大概為人太實在不知推卻,只當是個人和家族的榮耀安然受之,搞得皇帝獎無所獎,最後白送了他家兩個狀元,這就太過分了。他在獎賞面前的不明智,應該是他的道德觀念的侷限造成的,或許在他的觀念裡,作為臣子,接受皇帝的獎賞不存在道德問題,不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泰然受之並當作一種榮耀。殊不知,大臣不僅是皇帝的大臣,也是天下人的大臣。這種侷限性,也為死後遭政敵詬病埋下伏筆,家族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後來終於平反。
-
10 # 史中有樂
張居正無疑是古代封建王朝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
張居正無疑又是古代封建王朝最悽慘的政治家之一。
張居正更是歷史後代評價最高的能臣良相之一。
從古至今,改革家都很難善終,生前顯赫,死後鞭屍大有人在。
最成功的改革家。在嘉靖當神仙那朝,整個王朝幾乎徘徊在崩潰邊緣,本想靠著海瑞來收拾這個局面,沒想落在了張居正頭上。好傢伙,憑藉大太監和太后的支援,來一場政治、軍事、經濟、邊境的全方位的改革,想想看,那的革了多少人的命。
政治上淘汰庸官、弱官、清官;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打倭寇、李成梁鎮守遼東;經濟上清查土地、一條鞭法等更是動了地主豪強的命根;邊境上修長城、邊關互市,蒙古首領歸順。這全方位的改革經歷十多年,可謂富國強兵減賦,讓大明王朝又勃發了生機。
最悽慘的政治家。正是由於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觸動了保守勢力、地主豪強的命根,當權的時候拿你沒辦法,逮著機會就往死裡整。萬曆皇帝在身邊小太監的挑撥之下,既然分不清是誰在為老朱家賣命,是誰在拆了老朱家的臺,人家殫精竭慮地為國庫增了這麼多銀子,居然下令抄家。抄家就抄家吧,還把整個家族餓死的餓死、打死的打死,關鍵是抄家還沒抄出多少銀子。如果張居正生前知道有這麼慘估計他也不會去搞什麼改革了。
少有的能臣良相。雖然朱元璋把宰相給廢了,實際上行使著宰相權利的內閣首府,擔當了歷史正當時的使命。一個歷史人物,不僅要看在的功績,更要看事後的歷史意義。萬曆急於當政,卻要將改革政策廢除的一乾二淨,本來壞人都讓張居正做了,自己當個好人皇帝,不是很好嗎萬曆沒有這麼做,把十年成果揮霍一空,等待他的,是崇禎皇帝哭喊著能臣良相張居正。可惜一切都晚了。
由此,了卻君王身後事,張居正,生前可居,死後可正。
-
11 # 夏哲修
張居正,明朝有手段有魄力的官僚,首輔。對內,依靠馮寶的司禮監和太后,結成鐵三角。對外排除異己力推新政,順我者昌 逆我者罷官,可謂權傾天下。在得罪了當時官場的大部分人的同時,對於皇帝的嚴厲教育也沒有成功。反而因為自己的奢華生活,給皇帝造成了嚴重的逆反心理,更為自己的身後悲劇埋下伏筆。推薦2003年左右出版的一部三卷本張居正生動客觀的描繪了這位明朝首輔的一生,值得品閱。
-
12 # 青舍精品民宿老古
是明朝中興的幹臣,英雄遲暮,虎落平陽被犬欺。明朝的內耗是官場的陋習,自己不做事,還不讓人做事,不知這些人心裡一天想什麼。
-
13 # 笑看滄桑35
一些人是被剝奪了一些個人利益,一些人是沒到那個位置產生了羨慕嫉妒恨。張居正絕對是幹正事的人,對於自己身處什麼樣的位置、做的事、帶來的後果也應該很清楚,但還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去做,國家就需要這樣的人。
-
14 # 時空穿行者666
張居正,明朝最頂級的改革家了,也是最有權勢的首輔。據當年明月分析,他是僅有的集皇權+監權+相權於一身的首輔。作為一個CEO擁有的是董事長+CEO的權利,為明朝改革奠定了堅實的權利集權基礎。樹大招風,但是在張居正在世時,樹大招風是一個偽命題。當時有一個官員名叫邱南鎮,他為了想要討好張居正,自己寫了一副對聯,然後還命工匠用金子製作了出來,送到了張居正那裡。對聯上寫的是什麼呢?“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幅對聯任誰一看,都能看出來,說得好像張居正真的是萬曆皇帝的親爹了一樣。而張居正居然就把這麼一副對聯掛在了家裡。這事讓朱重八知道,非的氣的詐屍不可!!!還好是少年萬曆。萬曆與張居正是亦師亦君臣。不翻臉,好基友,一旦翻臉,終身大恨!其實張居正的上位有很多機緣巧合,恰當的時間,出現在恰當的隊伍裡,幹著恰當的工作,以至於張居正有點忘乎所以。(絕大多數人包括筆者,都乾的不一定比張好)所以忘乎所以很正常。先說張居正的運氣。1:師從嚴嵩+徐階+高拱。假如優秀的政治人物都是人精的話,那麼這三位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人精中的戰鬥精了。嚴嵩父子就是嘉靖個人的超級大秘。徐階更牛,以嘉靖朝大秘的身份幹掉嘉靖帝的超級大秘。嘉靖帝都被徐階妥協了無數次,還無可奈何。高拱就不用說了,明朝首輔中的第一伯樂。他的用人理念相當的超前,他識人的眼光超級具有穿透性。但凡被他推上去平事的官員,都有一般人看不到的優點又特別適合平事。比如潘季馴本來就一抄書的官員。就在朝堂吹了一波牛,就被高拱相中,反覆調研,就讓他去搞水利了。一試不要緊,試出一個水利工程大師來了。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張居正居然被這些大佬們都相中了,引以為政治盟友或資源。學習和欣賞其實都是相互的。張居正就跟著這幫大佬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其實就是如何與皇帝打交道,如何與官員打交道,如何與素未謀面普通老百姓打交道,最棘手的是如何分配利益),事實證明一群戰鬥人精都沒有看走眼。張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成功的關鍵居然是簡單的交易貨幣化,貨幣白銀化。張其他的操作幾乎都是圍繞這個來開展的,包括給官員考績的一系列操作。帝國又大大恢復了生機。張居正的敗筆就是接班人培養問題,萬曆由親變仇。這就很尷尬了。國家發財了,官員頭上有緊箍咒,萬曆消費待遇還不及張居正,最重要的是該退休不退休。特別是最後一點,權力這玩意,沒試過不知道他的魔力,一試過如何戒除?難,徐階激流勇退可以做到,高拱被動被拱走(努力適應),張居正被奪情挽留,辭職報告不批。那基本上就是要用到死用到廢。恰巧張居正又是高調的主,死了被一波人打小報告離間萬曆和張居正的關係,萬曆血氣方剛(即便知道會被利用)也要清算張居正。當時人精們對於人的利用,已經到了一定境界了。利用人首先要識人,這就是高拱老先生玩的太秀了。亮瞎了後生的眼,有樣學樣也利用萬曆。至於後來東林黨對於人性的洞察更是觀於細微處,動於情移時。後來那些皇帝基本上都玩不過這些人精了,即便人精次一些品級。凡此種種並不影響張居正同志當“千古一相”。比不上秦始皇的小弟趙高李斯等,但是比一般的宰相和首輔什麼的強太多。畢竟可以把改革搞成功的鳳毛麟角了。人會犯錯才是人,錯誤也許就是這些大牛走向成功的必須成本。
-
15 # EricBrooks
張居正連權臣都不算,他對大明確實忠心耿耿,以他柄國期間的權力,在皇帝清算他的時候居然沒什麼人為他說話,說明他連自己的私黨都沒有。
-
16 # 荊楚大蝦
正因為張居正的悲慘結局,明朝後面的中央官員都是本著保住官位不做事的態度,混到李自成進京…這就是士人階層對統治階級粗暴不仁有強有力的回擊!崇禎死前還理直氣壯:文臣個個可殺…你祖宗準確的說是你老爹才是應該被挫骨揚灰的第一人
-
17 # 紅峰松
明朝張居正時代就有人評論"張叔大,精於治事,疏於保身"。我認為張居正是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哲學家。雖然哲學方面無文獻留世,如"多用循吏,慎用清流"的官場哲學;一條鞭法、清釐田地改革中用的實用哲學等。他對明朝的貢獻,歷史發展的貢獻等功績大家基本上都有統一意見,正面遠大於負面。
但對於個人私德方面大家都認為有虧,我卻不這麼認為:
1:貪汙受賄。張居正被抄家時的家產,大家可以比對當時的正面人物夏言、徐階,反面嚴嵩、馮保等,以及明中後期的抄家高官相比。張家財比他們少得多,其中皇家賞賜比他們多得多。
2:排除異己。縱觀中華幾千年歷史至今天,哪一個想幹事的政治家不打壓對手,不用自己嫡系人員?張居正乾的是扭轉乾坤的大事,焉能不用強烈手段。你見過當朝宰相被同僚下.屬為難至下跪的嗎?
3:丁憂奪情。這似乎是封建禮樂制度,現在立場看來不是事。當時張不想丁憂是真,朝政離不開是實。張自導自演掩本心,太后強留絕對是本意。
4:女色、招搖等.為小節。
5:功高震主。生前是事實,死後震懾誰?
總之:張居正死後的悲劇在於,改革中得罪了太多太多的利益集團,卻沒有結黨。死後被人汙衊陷害在所難免。然正是如此,心懷天下,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值得喝彩!
-
18 # 帝造一切65
還是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好啊!雖然不能人前顯貴,錦衣玉食和前呼後擁的排面,但是不用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活著!人才就像一座金山,一旦你被掏空了,就會被遺棄,遍體鱗傷的軀殼沒有誰會看你一眼,並且還要通知其他人——這裡危險……哎!可惜一代名相一家人落得這麼悲慘的結果!農民雖然與富貴無緣,但是結果基本都能壽終正寢,絕對不會身首異處還連累一家人!也許有人會說這是鼠目寸光,可是免費的午餐是從來不存在的……
-
19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當調查江陵張府的“專案組”開門時,一幕幕人間悲劇出現在世人面前:張江17人,老少少,婦孺在官邸餓死,一些屍體被飢餓的狗吞食。
十多天前,專案組從首都出發時,下令當地政府關閉張某住所的所有出入口。幾十個張家大小的人來不及離開,就被鎖在門上。有些人餓死了,這很可怕。
專案組簡單地處理了現場,並開始複製。張居正的幾個兒子分別受審,受到各種酷刑。大兒子張景秀受不了這種暴力和羞辱。臨死前,他咬著手指,在衣服上寫了一封血書,以維護父親的清白。
此時,張居正已經去世兩年。從天堂到地獄,只需要皇帝的一個決定。
萬曆皇帝,這個對張先生既尊敬又害怕又充滿愛意的年輕人,幾次向他保證,他會好好照顧他的後代。
原來這就是“關心”的方法。
(張居正)
一
在張居正生命的最後兩年裡,他對自己的迅速撤退有了一個認真的計劃。
1580年2月,他要求18歲的皇帝退休。他在書中回憶說,在壽福擔任第一助理的9年裡,他直面流言蜚語,每天刻苦鑽研,不敢放棄。這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只是為了“報國恩典”,報答前皇帝陀谷的信任和禮遇。
張居正對權力及其風險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他在書中說:“高位不能久盜,大國不能久留。但是,那些不敢突然求救的人,是不會求救的。”
不應覬覦權力。熟悉本朝內閣鬥爭史的張居正,看得比誰都清楚。
他只是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把皇帝賦予的權力和地位還給皇帝。這次,他認為主客觀條件都滿足了。
客觀地說,經過八年的改革,帝國的人事、經濟、邊防等重要事項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步入正軌。再者,皇帝結婚已久是必然的。
主觀上,張居正說自己今年56歲,頭髮鬍鬚發白,血氣未成熟。他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允許他繼續工作。
據他了解,張居正因健康原因辭職,實際上是勸服皇帝的藉口。萬曆在感情上應該同意張先生的退休,但是他的母親李太后很快阻止了他。李太后說張先生會幫助你直到你30歲。
按照太后的打算,張居正要工作12年。他將在68歲退休,身體也會好起來的。
據朱東潤《張居正傳》記載,張居正復出從政並要求休息是一種計劃決定的方法。明朝的內閣,從上面的張居正,從夏衍到閻嵩,再到許繼、高拱,所有掌權者最終付出了最大的代價。最後,張居正被迫重返政壇,乞求安息。
然而,這種觀點實際上輕視了張居正。
靜態攝影:張居正
二
張居正不是一個普通人。在他的字典裡,他經常找不到“知己知彼”這個詞。
官場危險,不在他進退留轉的考慮範圍之內。30歲時,嚴嵩掌權。他無權干涉政局,所以他決定離開官場。他以休養為由向官府請假,回到老家江陵,在那裡住了三年。
對他來說,這不是一種隱居或逃避的方式,而是一種與骯髒的政治形勢作鬥爭、表達自己缺乏才華的表達方式。
在那段遊手好閒的生活中,他寫了兩首詩:“湖水今空愁病,只望陳菊思遙不可及。”
欽州,皇帝的居所,指的是權力中心。由此可見,年輕的張居正其實是一個湖裡人,心在廟裡。他所想的絕不是隱退,而是尋找機會回國,實現救國的雄心壯志。
當他的政治生活岌岌可危時
-
20 # 三月季風
自古以來,敢以更改祖制推行變法革新的人,基本都是身敗名裂譭譽參半的結局,張居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裡深刻剖析了張居正的一生,他的聰慧、才學、膽略、政治權術、人生得失,雖是一家之言但也全景式地向讀者傳達了一個重要資訊:世間已無張居正!
熊召政《張居正》以小說家言側重描述了張居正的政治智慧,那份驚心動魄的權術鬥爭、委曲求全的深謀遠慮、心繫家國的名臣擔當、悲憤當歌的愛恨糾葛,從各個方面漸進式推進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明史》中對張居正的評價還算務實客觀。其實,我是比較推崇張居正這樣的人,少年高才、胸懷大志、敢於擔當、執著於理想,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政績斐然,對大明中興居功至偉。
可惜張居正死後,一切名譽榮寵都成了被人攻擊的藉口,大家都懂:為了討好萬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張居正為了培養一個萬世之君而對萬曆嚴格要求引起了萬曆的恨意,於是一場人為製造的慘相出現了並被記錄史冊。
法天、法地、法祖。天地不可違,因為天地是道義;祖宗法制在兩可之間,順時而動因機制宜,不可默守陳規。張居正推行改革正是如此,但也觸碰了很多人和階層的利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真豪膽英雄也!
幾百年後,滿清腐朽內憂外患,列強肆虐而民眾愚昧孱弱,國家急需正視根本的問題:如何國富民強以御外辱?有譚嗣同者諸人提出改革變法,最終變法失敗被殺。
可見,為國家致富強而變法者,皆獨醒之人。
回覆列表
我是在當年玩遊戲的在遊戲裡看到他的。近些年看明史對他有了更深入認識。
明朝最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改革是歷史上少數幾次成功的改革之一。
他不是什麼好人,卻有很強政務能力,這就足夠了。他權傾朝野,活著時候基本就是站著的皇帝。他曾經說自己,吾非相,乃攝也。他公開說自己是攝政。
雖然他權傾朝野,生活腐化,但他的改革確實是為了造福天下。最主要是他也做成了。因為他對吏治的改革,對明朝國運起到了正面作用。
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國內閣首輔、上柱國、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諡文忠。
歷史上很多風雲人物,私生活都很腐化,例如韓熙載,孫勝,文天祥,都是富家富過,姬妾成群。這都是小節,面臨大義大節時,一點都不糊塗,名留青史,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