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西雙版納的茶花

    說到書,我就來勁!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我從小開始買書,藏書,讀書,上海圖書館新館開張的第一年就辦了基藏書庫的卡。平時最大的娛樂是逛書店,書展。大學時代有生活費吃緊,卻有一半用來買書。這幾年家裡的屯的書達到二三千本,書房已經再也容納不下,才有所收斂。

    我的藏書和專業,工作有關。

    大學之前買的很散,主要是科普類,例如十萬個為什麼,大不列顛少年百科,地理類讀物等,唐詩,宋詞,民國散文也讀,梁實秋的雅舍,魯迅散文以及徐志摩,張愛玲,三毛都看。當然金庸,瓊瑤等通俗小說照單全收。

    大學時代學的是歷史,進大學第一天老師就提供了一份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至研究生書目,從二十四史到西方史學史,從中華書局古籍到商務印書館的四色學術經典叢書,從中國大歷史到歷史研究,不僅歷史學通史,還包括了思想,哲學,宗教,社會學等交叉人文學科的專業學術書籍。除了浩如煙海的書單,大學最大的收穫是如何學會從這些資料裡找到需要的資訊,如何開始從事簡單的學術研究。

    研究生時代改學管理經濟。倒不是背叛了學術之路,而是希望養活自己,還能經世致用,學習管理就需要大量的經濟學,管理學書籍,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德魯克管理學,金融學…成為這一階段的收藏。

    我的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從事管理諮詢,給不同的企業,地區做戰略和商業規劃,短則數週,長則一兩年,在不同行業的專案上切換,每一個專案開始,就必須瞭解這個行業的來龍去脈,熟悉標杆的特點,於是根據專案買不同的資料。比如研究旅遊規劃,就會把當地地方誌,行業研究藍皮書,優秀案例,旅遊商業模式等一系列書都買下來。做製造業專案,則瞭解這一細分行業的發展狀況,乃至行業頂尖企業的介紹,企業家傳記,行業最新理論動態等。

    此外,我的副業愛好是心理學,接受過心理諮詢師的培訓,按照不同流派的理論,實踐,例如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行為認知,家庭治療,團體治療,催眠等等,分門別類蒐集書籍。

    人文,社科,心理構成了我的讀書體系,但是書籍浩如煙海,這些門類光是單一學科窮盡一生就難以盡讀,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去獲得知識呢?

    1.文學類書籍,暢銷書借而不買,以娛樂薰陶為主

    文學類書籍尤其是小說,雖然長期閱讀能薰陶文藝氣質,打造文藝青年,但是知識獲取的效率並不高,除了閱讀時帶來的文字愉悅感,它並不能提供明白直接的資訊,需要花大量時間消化和共鳴。並且大部頭小說佔地方積灰,所以不必收藏。什麼莎士比亞全集,魯迅全集,金庸全集,五四時代的小說散文,都不必收藏,動漫漫畫不必收藏,盜墓筆記,歷史穿越,網路小說不必買不必讀。小時候看金庸全集是借來的,大家輪流看,一到二週一套,現在感到欠了金老先生好多書錢。現在還是不會買,頂多在手機裡看看,或者休息時在喜馬拉雅聽。

    暢銷書也不需要深度,達到

    2.經典工具書大量收藏,記住目錄,有用時讀

    與專業,工作有關的工具書尤其是經典的工具書要多多益善的買。什麼是經典工具書?就是不受時代限制,長盛不衰的乾貨書。例如商務類的財務資料報表閱讀,每一年的行業發展報告,哲學類中的中西方哲學史,哲學家簡傳等。心裡累圖書的快餐最多,不如直接讀心理學家的經典原著,儘可能不讀國內學者的轉介類書籍。

    但是工具書不必整篇幅去讀,買來書後,首先閱讀前言和目錄,對每一本書的結構和章節主要內容做一個瞭解,確保在提筆書寫時能夠找到所需。

    3.碎片化閱讀,在不經意間薰染

    讀書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享受。讀書不怕吃的太飽,只怕沒有食慾。書太多讀不完也沒有關係,一天之中碎片化的利用時間。起床時讀一段,馬桶上翻兩頁,吃完午飯再讀幾篇文字,夜深人靜,床頭堆幾本書,枕書而眠。或者是漫長的旅行中,於行囊裡帶一兩本書隨時閱讀。日積月累,必有所獲。

    我不主張扎堆用app參加付費的讀書俱樂部,因為讀書是私密之事,除非想在讀書會讀出顏如玉,都也不如自己根據興趣制定閱讀計劃。

    我更加反對讀書無用。雖然很多時候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讀過書的人不容易上當受騙,至少有能力在遇到類似轉基因謠言時,有個明斷。

  • 22 # 桃李不言799

    不要涉獵太多領域,書就不會太多。

    我喜歡唐詩,唐史,唐代的筆記、大家專輯。

    研究越深,越有趣味,彷彿你就是與他們為伍,飲酒吟月,朋友不多,但彼此熟悉。

    當然,宋詞,秦漢史書和明清小說散文也必須讀,這樣,唐代的東西才連貫和有機。甚至,民國的幾個大家的作品也看看,如錢穆的文言文也不錯的。

  • 23 # 雲間雜貨鋪

    其實沒有所謂的好書,只有適合自己的書。什麼是好書呢,世界名著嗎?世界名著固然是好的,但是有些人可能就是讀不進去,勉強讀也是走馬觀花,看完就忘,吸收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讀書不要逮著書就讀,要有選擇性的讀,還有根據自己的目的,想要從書中獲取到哪方面的內容和知識:

    第一: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知識積累

    那這種的就可以讀雜一些,世界名著、人文歷史、心理教育、科技地理等,都可以讀,這種讀書是沒有太強的目的性的,隨性而讀,讀完可能就忘記了,但是沒關係,知識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可能讀完覺得沒用,但是不要著急,讀的多了,你跟人聊天或者說話的時候,你的知識就會發揮作用。

    這種讀書就不講究技巧,只管讀就行,也不要著急,慢慢讀,把讀書當做一種精神享受。

    第二:想要從書中獲取一定的乾貨或者技能

    這種讀書就需要有選擇的讀,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去讀,主要針對你想要從書中獲取的知識型別去選書。比如你想要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那麼就選擇一些世界管理學大師寫的管理經典書籍,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如果你想學心理學書籍,同樣是先選一些經典入門圖書,如《心理學與生活》等,然後逐步深入,選擇的時候儘量選擇這方面的大師級別寫的經典書籍,如心理學三大巨頭的書籍。

    而且這種讀書的時候不是隻簡單的看,要學會拆解,把書中的知識融會貫通,和自己的生活聯絡起來,把書中的技能和乾貨變成自己的。

    第三: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

    不管是出於知識積累還是乾貨,這種我們都是有目的的,還有一種就是不帶任何目的的讀書,只是單純的喜歡和享受這個讀書的過程。

    人常說,你的氣質都藏在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里面,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要去享受的讀書,享受這個讀的過程,愛上那個讀書時的自己。

  • 24 # 作者陳橋

    你想要什麼,遠比你怎麼得到重要。

    我的兩步法,完美解決你的問題,總結就是:

    結果先行,路徑最優。

    第一步:結果先行,你想要什麼?

    學海無涯,你到底想要的是哪一座島?

    好書再多,也是有分類的,比如哲學物理化學文學科學管理,你到底想掌握哪個學科的知識?

    這個問題想不清楚,就會面臨無從選擇的問題,更嚴重的是,你無法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萬丈高樓平地起,你沒有地基。

    沒有人可以通所有的學科,時間不夠,也沒有必要。

    現在流行的“T型”或者“π型”知識型別,最多也只有兩門精通,其他都是泛讀。

    記住,你想什麼都知道,就等於什麼都不知道,除非你是God。

    第二步:最優路徑,如何到達?

    確定了想要什麼,接下來要確定的就是最優的路徑。

    記住是最優路徑。最優路徑。最優路徑。

    有幾個緯度,舉例:

    1.書籍的選擇

    關鍵詞:源頭思想,經典原著

    比如我所在的儒學,最優路徑顯然是從源頭學起,讀“四書五經”原著。

    如果我從白話版入手,或者從新儒學入手,就是本末倒置,是繞彎或者最遠路徑。

    2.方法選擇。

    關鍵詞:現成的、最優

    比如學英語,選擇很多:自學、英語機構學、出國,但是總有好壞。

    無疑,條件允許,出國最高,其次進英語機構,最不濟自學,無非時間長一點,辛苦一點。

    最後,我想說,花時間想一想、找一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就是結果先行,是根本所在。

    再尋找現成最好方法,也就是路徑最優,是結果的保證。

  • 25 # 快樂庭院

    好書太多,你永遠讀不完的;有用的知識太多,你也學不完的。這是一種客觀事實的存在。有必要為此煩惱嗎?

    當然沒有必要,我明白,題主也許只是在自問一下而已。已有的回答也給出了不少的好主意。我想說明一下自己的態度,因為我自己也經常有這麼一種感覺:好書真實是太多了,越看越多,總會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好讀書是好事,可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一直認為讀書有兩個目的:

    1,陶冶性情;

    2,拓展知識,學以致用。

    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秉承著這麼一個原則:讀書有上述兩個目的,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那就放棄吧。

    閱讀永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家人和全家的幸福生活才是生活的主旋律,閱讀應該是為家庭生活、個人生活和工作增加幸福和成功養分的必要輔助,但一定要學會選擇和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和朱元璋哪位得江山容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