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近代如夢令
-
2 # 東逝水a
在我國曆史上,唐朝將星璀璨,是歷朝歷代得享武廟供奉最多的,共計有13人:李靖、李績、郭子儀、李孝恭、尉遲敬德、蘇定方、裴行儉、王孝傑、張仁亶、 王晙、郭元振、李光弼、李晟。其中李靖,李績,郭子儀更是配享武廟十哲,是無可爭議的前三,這些人武功戰績都是正史裡有據可查的,不是演義小說裡虛構的傳奇。
-
3 # 仙——冷凌峰
我認為最牛的人當屬郭子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時代,同時也是中國名將薈萃的的一個王朝,由於唐朝的名將有很多,所以只列舉十位功勳最為突出將領。
他們分別是衛國公李靖、陳國公侯君集、英國公徐世績、遼西郡公薛仁貴、臨洮郡公王忠嗣、汾陽王郭子儀、臨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南康王韋皋、涼國公李愬。
本名
唐朝十大名將
別稱
大唐十大名將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衛國公李靖 聽語音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1]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李靖軍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2]唐太宗曾給予高度評價:“……尚書僕射代國公靖,器識恢宏,風度衝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
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李靖
陳國公侯君集 聽語音
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漢族,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傳統說唱和戲劇中,活靈活現手段高超的瓦崗軍將領“小白猿”侯君集就是以其姓名命名的,但是性格、事蹟大相徑庭,不是同一人物原型。
唐太宗即位後,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實際有宰相之職。
貞觀九年(635年),任積石道行軍總管,跟隨李靖平吐谷渾,有很大功勞。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封陳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遷吏部尚書。侯君集武士出身,學術上沒有造就,遷吏部尚書後方始讀書。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
貞觀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曲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進圍高昌時,曲文泰已卒,其子曲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戶,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時,因為自身私佔錢財,不敢禁制將士競相盜竊,班師後被人揭發而下獄。雖被免罪,卻由於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懷不滿。貞觀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張亮密告侯君集煽動自己謀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證,未予追究。
後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誅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
侯君集
英國公徐世績 聽語音
李績(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績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徐世績
遼西郡公薛禮 聽語音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里之遙的修村)一代傳奇人物,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徵東》(《唐薛家府傳》)。
薛禮
臨洮郡公王忠嗣 聽語音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
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松州保衛戰中,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
開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開元十八年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後接替王侄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於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
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定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
天寶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
王忠嗣
汾陽王郭子儀 聽語音
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郭子儀
臨淮王李光弼 聽語音
李光弼(708年-764年),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歷史上郭子儀名氣比李光弼大,但是,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之一,《新唐書》評論,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戰功,李光弼則是唐朝“中興第一”,“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還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
李光弼
廣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西平王李晟 聽語音
李晟(727-793)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今甘肅臨潭)人。父、祖皆為隴右裨將。李晟年十八從軍河西,為節度使王忠嗣所禮重。大曆(766-779)初,為鳳翔右軍都將。因敗吐蕃有功,遷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為涇源、四鎮、北庭兵馬使。後又以敗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為神策都將。吐蕃寇劍南,率神策兵擊破之。建中年間(780-783),河朔三鎮叛唐,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率軍破魏博節度使田悅軍。進與盧龍、成德軍戰,恰當朱泚叛亂,德宗奔奉天,詔李晟赴難,加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便率軍西向,屯於渭橋(在長安城北),又詔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兼河中晉絳慈阝顯節度使及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此時,外則河朔、平盧、淮西皆叛,內則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懷有二心,又缺乏財貨糧草;但李晟以大義激勵將士,又與士卒同勞苦,因此上下一心,奮勇擊敵。興元元年(784),督軍攻入長安,大破叛軍,朱泚在逃跑中為部將所殺。詔拜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德宗回京後,又詔賜上第上田及林園,拜鳳翔、隴右、涇源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又詔制紀功碑,立於東渭橋,極一時之榮。此後便遭執政疑忌。貞元三年(787),德宗納宰相張延賞之言,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罷其兵柄,朝謁之外,別無它事。貞元九年,病卒,冊賜太師,諡號“忠武”。
李晟
南康王韋皋 聽語音
韋皋(746年-805年),字城武,唐朝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因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有過功勳,被任命為建陵挽郎,並被派往華州當參軍,輔佐州刺史處理州務,又被升為使府的監察御史。後因助德宗皇帝還都有功,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後得封南康郡王。
韋皋
涼國公李愬 聽語音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善騎射。因家族背景任協律郎、衛尉少卿等職。從小慈孝過人,李晟死後,與兄李憲堅持為父廬墓三年。歷任太子右庶子,坊、晉二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太子詹事。
李愬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寧節度使,大破叛亂的李師道,連續十一戰皆勝。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贈太尉,諡號武。
-
4 # 傑迷莊挺
將,古漢語中是統率、統領、率領、帶領的意思,成語典故中的-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也可以說成是韓信領兵多多益善、韓信統兵多多益善、韓信率兵多多益善、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要評選唐代十大名將自然不能少了李世民!李世民-不僅是千古一帝、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更是傑出的軍事家!毛主席就對李世民的軍事指揮才能推崇備至,稱讚李世民是-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所以大唐王朝的-頭號戰神、第一名將非李世民莫屬!第二名當屬-李靖!李靖-為大唐王朝南平蕭銑、甫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拓展大唐國境-東起大海-西到焉耆-南到林邑-北至瀚海沙漠!李勣、李道宗、侯君集、蘇定方皆為一流名將,但是,都心悅誠服的服從李靖的指揮!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無功而返,李靖並未參加討伐高句麗的戰役,但是,卻對遼東之戰敵我雙方的得失利弊瞭如指掌,一針見血地指出李世民之所以無功而返原因是拒絕了李道宗攻打烏骨城的建議,如果採納李道宗的建議拿下烏骨城就可以直撲平壤。李勣,軍中威望僅次於李靖!李勣-在大唐王朝的國內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貞觀四年與李靖一起被李世民任命為討伐突厥的最高統帥,與李靖一起指揮大唐軍隊殲滅突厥,活捉吉利可汗。後鎮守幷州保障邊關安寧,被李世民譽為-大唐江山的萬里長城!之後滅薛延陀、隨李世民討伐高句麗。唐高宗李治時期先後兩次擔任討伐高句麗的最高統帥,最終一舉滅亡高句麗。李道宗,在小說、評書、影視作品中被歪曲成了嫉賢妒能,陷害忠良的奸臣,更離譜的是評書《薛仁貴徵東》將李道宗說成是李世民的皇叔,拼命的陷害薛仁貴。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李道宗不僅不是奸臣,也沒有陷害過薛仁貴,更不是李世民的皇叔,李道宗與李世民的關係是堂兄弟的關係,年紀比李世民還要小一些。李道宗-初唐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李唐宗室中才華最為出眾。先後參與了平劉武周、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高句麗的戰役,在貞觀四年的滅東突厥的戰役中生擒活捉突厥可汗吉利,貞觀十八年的遼東之戰中協助李世民指揮作戰,提出了攻打烏骨城的正確建議,為大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蘇定方-初唐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的部將、得意門生,貞觀四年隨李靖北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二年開始獨當一面,征討西突厥、平定蔥嶺、夷滅百濟、討伐高句麗,蘇定方為大唐王朝滅了三個國家,生擒活捉三個國家的國王押解回京,將大唐國土向西開拓至中亞,向東拓展至朝鮮半島,為大唐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劉仁軌-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名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將日本打得服服帖帖的華夏英雄!小日本被劉仁軌打服後稱臣納貢,以中國為師,學習中華文化。王忠嗣-唐代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一個人指揮整個大唐王朝一半的軍隊,一個人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殲滅奚、契丹聯軍,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提拔、培養日後的一代名將李光弼。李光弼-唐代名將、軍事家,由王忠嗣一手提拔,平定安史之亂,再造唐朝的功臣,地道戰的創造者。中唐時期最出色的統帥、軍事家,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戰功被朝廷譽為中興第一!郭子儀-中唐名將、軍事家、政治家,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抵禦吐蕃入侵,再造唐朝的功臣。李晟-中唐名將、軍事家。大唐王朝的救火隊長,哪裡有叛亂哪裡就有李晟,安史之亂平定後又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蕃鎮軍閥擁兵自重,謀反作亂,李晟為大唐王朝剿滅蕃鎮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
-
5 # 油管工匠影片分享
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名將更是層出不窮,以下是我喜歡的十大武將。
郭子儀:“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
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
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王棨:醜虜侵塞,將軍耀威。弓一彎而天山未定,箭三發而鐵勒知歸。驍騎來時,疊利鏃以連中。
劉昫: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秦瓊:“為朋友兩肋插刀”秦叔寶為救朋友,染面塗須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一條路去汝南莊,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兩肋莊岔道體現出秦瓊的深重義氣就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
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眾之取敵將首級的勇將。
來護兒: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
尉遲恭:“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在玄武門事變中,不但殺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還請高祖下令,令諸軍皆屬李世民指揮,內外遂定,可謂力挽狂瀾。
有遠見的卓識,如玄武門事變後,對太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還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徵那樣的大批棟樑之材。
李世民:“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公之素心,鬱如山嶽。”
薛訥:“資忠報主,見義忘身”
當時他僅為一縣令,皇帝寵臣來俊臣權勢傾朝,人們多趨之若鶩。
在這一案中,來俊臣因受賄草率斷之,但薛訥以民意為重,義正詞嚴,拒理抗爭,迫使來俊臣收回成命,從而以剛正秉直而聞名於世。
時突劂侵入河北,邊患緊急。武則天授訥以左武衛將軍、安東經略,鎮守邊疆,屢立戰功。
歐陽修等《新唐書》:“訥性沉勇寡言,其用兵,臨大敵益壯。”
程咬金:三板斧的“混世魔王”
第一斧:劈腦袋 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無論對方攻擊不攻擊他,程因為只會這三斧子,所以大發拼命,而對方往往方寸大亂。
第二斧:鬼剔牙 在對方橫武器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由於速度快,對方一般都使用鐵板橋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 在二馬錯蹬時,回身橫掃,由於對方前招為鐵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這三斧子很厲害。
李世民:志懷銳穎,氣幹強果,業預艱難,效宣行陣。入司禁衛,勤誠著於軒陛;出鎮方隅,惠化洽於黎俗。疇庸有典,式隆寵命。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
李靖在治軍、作戰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韓擒虎: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樊梨花:“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和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
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李光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
他治軍威嚴而有方,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後,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改,而當他號令後,軍威更加威嚴。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
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
李晟:“器偉雄才”,“長於應變”
李晟性疾惡,臨下明,善知部下之長;敢犯言直諫,盡大臣之節;治軍嚴明,賞罰必信。
在作戰指揮上,不畏強敵,善激勵士氣,團結友軍,謀定後戰,身先士卒,臨敵應變,政治攻心與軍事打擊並用,因而能克復長安,立不世之功。
康熙帝:李晟雖遭讒間,不能坦然自信,則亦未嘗學問之故也。
凡人臣善處功名者不多。概見惟在帝王加意保全之,斯可得善始善終耳。
-
6 # 揮弓探賾
憑欄無語言,低昂漫三弄。問英雄誰是英雄?大度藏於細微處,豪邁現於隨意間。唐朝文武兼備,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的李靖,當屬史上第一名將。 “ 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 當世名主唐高宗李世民認為,李靖已超過了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
-
7 # 手機使用者6847356563
唐朝時期名將如雲,所謂名將不止是一般的武將,名將能獨當一面,要熟知兵法韜略,能排兵佈陣,也可以衝鋒陷陣,疆場廝殺,當時的大唐王朝要說排名上榜的話可不止十個。在下妄排一下,不對莫怪:李靖,侯君集,李勣,郭子儀,高仙芝,裴行儉,蘇定方,薛仁貴,李光弼,王孝傑。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只能算是武將,稱不上名將。
-
8 # 菰帆逺影43521329
大唐名將如雲,遠遠不是十大名將能夠概括的,愚以為名將首先要能夠獨當一面,統兵排兵佈陣,其次才應該是衝鋒陷陣,所以類似於秦瓊、尉遲恭之類的武將肯定是排不上名詞的。
單單是宋朝武廟七十二將而言,唐朝就佔有十三席:李靖、李積、郭子儀、李孝恭、尉遲敬德、李光弼、蘇定方、王孝傑、裴行儉、張仁亶、王晙、郭元振、李晟,其他的武將如侯君集、秦瓊、程咬金、王忠嗣、哥舒翰、薛仁貴等等都進入不了武廟就可想而知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排名,我就說說我的看法,不同時期之間的對比是不公平的,所以我的排名是綜合唐朝前期,中期和後期考慮的結果。
第一肯定是大唐的不敗戰神李靖,唐朝統一程序中唯一能夠與太宗比拼戰功的人物,平蕭銑,滅輔公佑,北擊突厥,西破吐谷渾,與李積並稱二李,就算是歷史十大名將也有其一席。
第二是李積,與李靖並稱二李,而且能夠進入武廟十哲,就能夠看得出他的威名,唐高宗時期,平高句麗,完成了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沒有實現的功勳。
第三和第四是再造大唐的兩位主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單論軍事才能,李光弼還在郭子儀之上,但是郭子儀能夠做到主上不疑更加難能可貴。
第五是李晟,李晟原為邊鎮裨將,以戰功累遷至右金吾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建中二年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討伐反叛的河朔三鎮。興元元年,李晟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兼任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可以這樣說,李晟是在為唐朝續命。
第六是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大破奚契聯軍,降服契丹三十六部 ,在青海湖、積石之戰中大破吐蕃。可惜死時僅四十五歲,終免不了遭饞被貶的命運。
第七是蘇定方,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階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員得力干將。
第八是哥舒翰,一生屢破吐蕃、佔領石堡城,可惜最後身死潼關,卻也不能泯滅他的功績。
第九是李愬,名將李晟之子,有謀略,善騎射。雪夜入蔡州,奇襲戰的經典戰例,備受推崇。
第十是裴行儉,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裴行儉以計俘都支,將吏於碎葉城立碑紀功。同年,率軍平定突厥阿史德溫傅、阿史那伏唸的叛亂。同時善於識拔人才,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都成為一代名將。
其實,李世民也足以上榜,只是他是天子,故而略去;而李孝恭,更多的是靠李靖而獲取戰功,不可否認他的軍事才能,但是畢竟有著大唐的戰神輔助,只要他是一個知人善任之人,便可獲取不世之功,故而其水份較大,也將其略去。
-
9 # 公子皇鋣
李靖、李績(也就是徐世績,演義中的徐茂公)、蘇定方、劉仁軌、薛仁貴、郭子儀、王忠嗣、高仙芝、李光弼、李晟。基本按時間排列,但是李靖絕對排名第一!
唐朝名將太多了,李世民為皇帝就不算進去了,其他如凌煙閣功臣李孝恭、侯君集,初唐的黑齒常之、契苾何力、李道宗(正經名將,不是演義裡面的白臉大奸臣),中唐盛唐的哥舒翰、韋皋、李愬等等好多。
之前聽誰說起過什麼北宋多相、南宋多將 和唐朝比起來差遠了
-
10 # 青史回聲
要被稱為名將,這首先不僅在軍事上有很大的才能,而且對國家有大功的人才能被稱作名將!
唐代,是中國公認的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它的影響力在當時可是威名遠揚。不僅在經濟文化上有突出貢獻,在軍事上尤甚。
那麼如果要評出唐朝十大名將,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幾人。(按時間順序)
初唐時期,在李淵和李世民兩父子的帶領下,名將輩出。
這首位便是大唐“軍神”李靖了。在大唐建立後,他率軍南平蕭銑,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尤其是在滅東突厥過程中,率領大唐鐵騎直插大漠,大破突厥牙帳。此戰可與霍去病北擊匈奴媲美。
第二位是和李靖齊名的李勣了,他原名是徐世勣,《隋唐演義》就有他,也叫徐茂功。早年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後來的高句麗就是他掛帥滅掉的。不過在他死後,他孫子徐敬業造了武則天的反,全家被抄斬。
第三位就是大唐的“戰神”秦瓊,秦叔寶了。他的事蹟,在演義裡不陌生吧,那可是號稱小孟嘗,義薄雲天。不過他只能算個猛將,衝鋒陷陣還行。
這第四位,是和秦瓊齊名的,兩大門神之一,尉遲恭,字敬德。曾救過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性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
第五位是侯君集。在玄武門之變時,出了很大一部分力。李世民登基後,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其女還成為了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妃,在戰場上,還率軍滅高昌,為大唐開疆擴土。本來有很好的前景,可是卻作死,跟隨太子李承乾密謀造反,事敗後,被處死。
第六位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蘇定方,在演義裡,他是被作為一個反面角色,被黑得一塌糊塗。其實不然,在歷史上,為大唐立下滅國之功。
這第七位也是在貞觀年間,是在李世民徵高句麗時,嶄露頭角,他就是薛仁貴。他的事蹟,想必不用多說了吧。
接下來是在玄宗皇帝李隆基在位時期的,尤其是安史之亂。
第八位,郭子儀,郭令公。他戎馬一生,屢建奇功,而且不居功自傲,在當時朝中有極高的威望。平定安史之亂,他是首功。
第九位,則是和郭子儀同時期的名將,李光弼。他是契丹族人,但是在唐朝任武將,並坐到了節度使之職。但結局卻不容樂觀,和郭子儀是截然相反。
-
11 # 寂寞的紅酒
唐朝歷史上名將輩出,紅酒認為唐朝真要評出十大名將的話,應該有以下十位:
第一,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李靖。
第二,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
第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郭子儀。
第四,大破高句麗的李勣(徐世勣)。
第五,滅三國、擒三主的蘇定方。
第六,威震西域的高仙芝。 第七,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李光弼。
第八,軍政兩棲的裴行儉。
第九,大破吐蕃的韋皋。 第十,器偉雄才的李晟。
此外,還有李孝恭、侯君集、李粟、王忠嗣、秦瓊、尉遲恭等,都稱得上大唐名將,也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收起
-
12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雄唐盛漢,都是名將倍出的時代。
在夜狼的心中,大唐十大名將分別是:
第一位:李靖
這是幾乎沒有任何爭議的排名,李靖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心中的大唐第一戰神,蓋因無論是大唐的開國統一戰還是貞觀時期的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擴疆衛邊戰爭,李靖都功勳卓著。統一江南、收蕭銑、滅林士弘、平輔公祏、撫定嶺南,滅東突厥,殲吐谷渾,李大將軍戰無不勝,同時李靖著有大量軍事理論著作。傳世之作有《李衛公問對》,曾被定為北宋的《武經七書》之一。
論功勳,他幾乎就是漢朝韓信+衛青的合體了。
自古開國名將,大多兔死狗烹,李靖能有如此戰績,李淵李世民父子的氣度很重要。
第二位:李勣
大唐雙李,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兩對組合了(另一對是衛青霍去病),這位隋唐演義中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戰神,從瓦崗寨時怒斬大隋第一名將張須陀,大唐統一戰中也是戰功赫赤,後來又與李靖雙鬼拍門上演了滅東突厥之戰,後來李勣為大唐鎮守幷州邊塞十六年,李世民曾經很驕傲的說楊廣修築千長城以防邊患,我只放一個李勣在幷州,就比隋帝國的千里長城作用還大。
高宗時代,李勣兩度率兵大敗薛延佗部,一舉滅亡薛延佗汗國。
唐帝國五徵高句麗,李勣參加了三次,終於在公元668年攻下平壤,以告太宗李世民在天英靈,此時的李勣,已經七十五。
第三位:郭子儀
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功,沒有郭子儀,大唐就沒有後來一百多年的江山沿續,中國歷史也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最令人敬畏的是平定安史之亂後,老郭並不戀權,功成身退交出了兵權,避免了功高蓋主的悲劇,但隨後吐藩趁安史之亂大唐軍力空虛殺入長安,皇帝又一次跑了,郭子儀此時身邊僅有二十餘家丁,他臨危受命,召集舊部與吐蕃兵作戰,不斷取得小勝,不斷在長安城裡散佈訊息迷惑吐蕃大軍,吐蕃人不知郭子儀部的虛實,在佔據長安15天之後,退出了長安。
此後十餘年,六十多歲高齡的老郭一直在邊塞,與吐藩交戰,成為大唐的移動長城。
這就是真正的名將氣度
第四位:蘇定方
在公元630年大唐雙李遠征突厥大軍陣容裡,有一名叫蘇定方一戰成名,他作為一個先鋒官率二百騎襲擊頡利可汗的帳營,立下首功,高宗六年,蘇定方又隨程知節遠征東突厥,程咬金因為縱容士兵搶奪,並屠城,西征軍無功而返,但蘇定方一部的表現很出彩,且對部下管束有方,回朝後唯蘇定方一人未被朝廷處罰。蘇定方的成名戰是在顯慶二年作為一軍主帥遠征西突厥,俘獲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將西突厥及其屬國全境納入大唐版圖。
顯慶四年,蘇定方再次遠征,平定蔥嶺以西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
顯定五年,蘇定方遠征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平定百濟。
隨後,蘇定方一直征戰西北,與吐蕃作戰,於乾封二年(667年)在西北病逝,時年七十六歲。
第五位:薛仁貴
高宗時代最有名氣的大將,因為演義的緣故,薛仁貴無人不知,他大氣晚成,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大破突厥,為人稱道,但也有大非川的大敗。但是是無可爭議的唐第二代領軍人物。
第六位:劉仁軌
中國第一位抗日英雄,白江口海戰,中日第一戰,劉仁軌率唐軍大勝日軍,讓日本數百年不敢再染指朝鮮半島,此次一戰,劉老將軍入圍大唐十大名將,妥妥的。
第七位:高仙芝
大唐與大食爭奪中亞霸權的怛羅斯一戰,作為唐軍主帥的高仙芝雖敗尤榮,因為這畢竟是中原封建王朝最遠的一次進攻爭霸戰,此前他作為大唐的山地戰神已經揚名西域。怛羅斯也是大唐帝國最輝煌的頂點。
第八位:李光弼
安史之亂的平定,功勞最大的是郭子儀和李光弼這對天下兵馬副元帥。特別是在長安失守後,李光弼退守井徑,率不足萬餘士卒堅守太原,抵擋做了史思明十萬大軍的攻擊,殲敵七萬餘,太原保衛戰和張巡的睢陽保衛戰,成為了安史之亂的關鍵轉折。
鄴城大戰唐軍六十萬大軍被史思明大敗,唯獨李光弼王思禮全軍以退,之後李光弼接替了郭子儀成為了天下兵馬副元帥,指揮對叛軍作戰。
平定安史之亂,李光弼其功不亞於郭子儀。
第九位:李愬
中唐以後,大唐衰落,將星暗淡,但名將李愬風雪夜襲蔡州,活捉蔡州節度使吳元濟,並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教科書式的奇襲經典戰例,為晚唐軍界爭足了面子。
第十位:李克用
李克用算得上是大唐最後的名將了,在大唐即將被黃巢傾滅時,他以手頭並不多的人馬出山,剿滅了黃巢。隨後與朱溫爭霸,開啟了另一個時代。與朱溫相比,他政治上的頭腦眼光更清醒,只爭霸圖權,不願稱皇改朝,也算得上是大唐的“忠臣”,大唐十大名將以他來結束,恰好。
-
13 # 海明威80022532
大唐名將輩出,第一是太宗李世民,十八歲太原起兵西擒薛舉,北剪劉武周,東滅竇建德王世充,誅劉黑闥,武功之盛堪稱第一;李靖(衛國公),滅東突厥,滅吐谷渾,為大唐消除了北方邊患後人稱其為大唐軍神;李績(徐績,徐茂公),同李靖一起討伐東突厥,吐谷渾,八十高齡掛帥東征,滅高句麗;薛仁貴(薛禮),隨太宗皇帝出征高句麗功勳卓著,三箭定天山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蘇定方(蘇烈),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前後滅三國,在西域赫赫威名;侯君集,率軍討伐西域高昌,滅其國,擒其主,鞏固了大唐在西域的利益;郭子儀(汾陽王),和李光弼一起成為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功臣,後來多次平叛,單騎退回紇,集中力量擊敗吐蕃,收復關中,肅宗、代宗稱他是國之柱石,肅宗曾對他說“朕之江山,由卿再造”,代宗更是破天荒的加封他為汾陽王,大唐三百年,異姓封王第一人(當然朱溫不算啊);李光弼(諡號武穆,世稱李武穆),和郭子儀一起成為平滅安史之亂的主要功臣,是大唐中期比肩郭子儀的一位名將;李晟(李良器,諡號忠武),討伐反叛的河朔三鎮,收復都城長安,平定朱泚之亂,是大唐中後期的名將;李朔(李直元)李晟的第三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反叛,李朔雪夜襲蔡州,活捉叛將吳元濟,成功平叛。1.李世民2.李靖3.李績4.薛仁貴5.蘇定方6.侯君集7.郭子儀8.李光弼9.李晟10.李朔。這是按年代順序排列的大唐十名將,我的一家之言,意見不同勿噴
-
14 # 葉上清露1
李靖,李績,蘇定方,薛仁貴,王孝傑,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唐朝幾乎是名將最多的朝代,開國時期,名將如雲,不必多提,甚至李世民本人就是一個名將,盛唐時置十大節度,安西軍,北庭軍,河西軍,隴右軍,朔方軍,河東軍都有很多良將,諸如封長青,李嗣業等等。安史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中唐李晟就不排了,畢竟平叛戰爭。後期的黃巢,李克用,朱溫,高駢這些是割據軍閥,不在此列。
-
15 # 世界人文通史
唐王朝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代,湧現了無數的名將賢臣,而古往今來對於唐代10大名將的爭議頗多,而小編今天就透過對唐朝一系列名將的戰功進行總結,根據其畢生功勳推選出唐朝10大名將排列。他們有的是唐朝對外開拓中的急先鋒,有的則是在晚唐衰敗景象中的脫穎而出的中興之臣。
第一、大唐開疆第一將,沉穩厚重老李靖。
李靖是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唐太宗麾下名將,一般認為李靖的戰功冠絕唐朝諸將之首。他為唐太宗效命時,已經40多歲,深得李世民器重。李靖的戰功表現在為大唐統一和對外開拓上。從公元618年到公元623年,李靖參與了唐朝國內的統一戰爭,他戰功顯赫,不僅參與了李世民對抗王世充的戰爭,還先後為李世民消滅了蕭銑的大梁、輔公拓的大宋。李世民感慨地說,在凌煙閣24功臣中,李靖他雖然年長,但要論行軍作戰,絕對可以冠絕諸將之首,甚至超過了漢代的霍去病和衛青。629年,不堪當年渭水之盟羞辱的李世民決定發兵報復東突厥,他共派出10多萬精銳的軍隊進入蒙古高原作戰,李靖則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作為其中一支唐軍主力部隊的統帥。當時東突厥是東亞和西亞區域的霸主,西域多國俱為突厥強大的騎兵,不遠萬里而來對突厥朝貢,可見突厥的影響力之強。但決戰後期,李靖率領唐軍輕騎兵3000,突襲定襄,大破突厥,一舉俘虜前隋的蕭皇后,差點就捉住了頡利可汗。此戰威震北狄,唐朝打破突厥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也為唐太宗贏得了‘‘天可汗’’的尊號,就連當時印度的天竺也聽說了這件事。而河西的吐谷渾是鮮卑人建立的國家,趁唐軍與突厥作戰時,吐谷渾進犯涼州,李世民大怒,任命李靖統帥5支軍隊長途奔襲擊破吐谷渾。李靖不負眾望,斬吐谷渾部落下的名王,降伏伏允可汗的兒子和一眾部將,吐谷渾主力軍隊只剩下一千多人。唐軍的足跡一直打到新疆的且末地區(前隋曾經的版圖最西處)。李靖是唐朝開疆名將中的佼佼者,他早年不得志,中年得遇明主,所以奮發動力,報效君主。智勇雙全,沉穩內斂之名將,故論唐軍諸將,當以李靖為先。李靖與唐太宗君臣間的相知也被引為後世皇帝與武將處理關係的典範。
第二、忠義正直世無雙,中外皆贊徐世績
李績(勣),原名徐世績,唐太宗、高宗時名將。曾經追隨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的李密,民間《隋唐演義》小說中徐茂公的原型人物,後來追隨李密而投降唐朝,在李密死後,他仍然為舊主收屍,被唐太宗引以為忠臣的代表。他比李靖年少,曾經在李靖麾下作戰,深得李靖兵法的真傳。李績早年參與了鎮壓輔公拓的戰爭,因最終斬殺輔公拓而聲名鵲起。629年,李世民對突厥發起全面戰爭,李績率領的軍隊從雲中出發,擊潰突厥主力,然後與李靖的軍隊會師。兩支軍隊一路北進,在沙漠俘虜突厥部眾5萬多人。東突厥因為天災和唐軍的直接打擊衰落以後,漠北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開始壯大起來。641年,東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南侵到長城,前後共20餘大萬連綿數百里,氣勢滔天。李績與其他唐軍將領多路出擊,大破薛延坨、回鶻、同羅聯軍。646年,李績趁薛延坨部落內亂將其擊垮。669年,李績終於消滅了威脅中國東北數百年的高句麗政權,持續數十年的唐高戰爭終於畫上句號,李績的戰功在此時也達到巔峰。李績品行純良,忠君愛國,文武兼具,典型的出相入將式人物,不只是《舊唐書》、《資治通鑑》對其評價很高,就連研究中國歷史的西方歷史研究者也奉其為神將(《劍橋中國隋唐史》)。
第三、長途奔襲不休止,暴烈如虎侯君集
唐太宗時名將,曾擔任兵部尚書。李世民嫡系將領,資歷不凡,戰功顯赫。玄武門之變前,侯君集就積極慫恿李世民痛下殺手,所以被李世民信任。因為玄武門之變的關係,平步青雲。但侯君集真正大放異彩的生涯,還是在為大唐帝國開疆拓土的時光裡。唐朝打敗東突厥後,漠北的敵人變成了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當時強敵吐蕃還沒有與唐朝翻臉,所以唐朝西部的強敵是吐谷渾汗國。吐谷渾遠離中土,主要控制範圍在今青海地區,諸將都認為不宜勞師遠征,但唐太宗還是決定討伐它。唐朝方面派出李靖擔任主帥,而讓侯君集和李道宗等人協助他。侯君集利用輕騎兵的優勢長途奔襲2000多里,翻越雪山和荒漠,在青海東部大破吐谷渾騎兵,一直追殺到大非川才停止,此戰之後,吐谷渾的勢力徹底衰落,淪為唐朝的附庸,所以後來輕易被吐蕃吞併而沒有還手之力。當時李世民想要恢復漢代的絲綢之路,但高昌國阻擋其中,李世民便藉口高昌王鞠文泰對自己李敬,以天朝的身份派遣侯君集出師討伐,意圖奪取要塞高昌,恢復中原與中亞貿易。侯君集的部隊奔襲了7000餘里,跨過新疆酷熱的戈壁,其軍隊才攻入高昌國內,透過屠殺和掠奪摧毀了高昌國,與部下劃分了珠寶和女人。高昌末代國王請求西突厥支援,而西突厥懼怕侯君集的兵鋒,避而不戰。但唐太宗因為侯君集濫殺俘虜,對其進行了譴責。唐朝侯君集戰功出色,尤其表現在長途作戰上,但他的部隊紀律不嚴,破壞性強,殺俘、掠奪常有。侯君集作為李世民倚重的虎將,能力雖然不凡,但脾氣暴躁、心胸狹隘,導致了自己悲慘的結局,也是唐朝開國功臣中少數被殺的代表。
第四、兵臨鹹海鬥突厥,萬國來朝蘇定方
蘇定方是唐高宗時的名將,在唐高宗一朝,要論顯赫戰功,絕對莫過於蘇定方與薛仁貴兩人。不過非常遺憾的是,受到民間小說《說唐》的影響,蘇定方被定義為書中的反派。歷史上,真實的蘇定方並不是秦瓊、尉遲敬德等人可以比擬的。蘇定方早年也是隋末農民軍的將領,跟隨著河北義軍首領竇建德,後來投降。其實蘇定方在唐太宗時期開始嶄露頭角,但在唐高宗時才立下了最大的開疆戰功,主要是因為是他的資歷淺,既不是出身將門, 也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只能靠能力一步步走入前臺。在唐太宗進攻突厥的戰爭中,蘇定方因為追隨李靖克敵,深入敵境而被李靖賞識,蘇定方常年跟隨李靖,深得其真傳。李靖去世後,蘇定方一時不得志。公元655年,蘇定方取代程知節(程咬金)成為西北唐軍的主帥,討伐中亞的西突厥。當時,唐朝老將大多凋零,唐高宗大膽地啟用了第一次全面統軍的蘇定方作為主帥。657年,蘇定方率領本部唐軍會同回鶻、吐火羅(中亞民族)等遊牧聯軍接近2萬人進攻西突厥10萬大軍,唐軍利用長槊與騎兵的優勢大破西突厥主力,蘇定方的軍隊一直追殺到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地域才撤退,得到了牲畜就有40餘萬,西突厥的殘部遠遁入中亞逃亡。而蘇定方的部將還是抓獲了西突厥末代的首領沙缽羅可汗,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就這樣滅亡了。此戰後,唐朝的版圖擴張到中亞哈薩克的鹹海,西域昭武9國全來依附唐朝,史稱,自波斯灣以東,蔥嶺以西,俱為唐土。659年,蘇定方先後戰勝吐蕃、西域叛軍聯盟,蘇定方第二次進入中亞,俘虜叛軍首領都曼。當時,大唐與東部強國高句麗的戰爭愈演愈烈,為了打擊高句麗的盟友百濟(朝鮮地區),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總管,唐軍的水師從山東出海登陸朝鮮半島,陸軍則從遼東跨江深入朝鮮南部,攻滅百濟。蘇定方生擒百濟國王扶余泰,百濟因此滅亡,唐朝得到250多個縣。蘇定方晚年,吐蕃帝國崛起,吞併吐谷渾,唐軍主力困於東線,唐高宗讓蘇定方鎮守西北,防禦吐蕃,吐蕃於是退去。蘇定方是真正的唐高宗朝第一開疆名將,唐代版圖西北角的疆域是他所開拓,至今在韓國與中亞都出土了與蘇定方有關的文獻。蘇定方雖然多次易主,但所事無不兢兢業業,戰功遠遠超過漢代的衛青,作為深謀遠慮、常勝乏敵的名將,蘇定方是榜上有名的。
第五、白袍名將不懼累,踏平天山薛仁貴
薛禮,字仁貴,世稱薛仁貴。唐高宗時期,帝國的雙璧名將之一。民間喜歡稱他為白袍將軍,又因為豪邁的唐詩‘‘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而聞名。他的家族是南北朝時期有名的名將家族河東薛氏,因此薛仁貴屬於將門之後。他在唐太宗貞觀後期才嶄露頭角,因此在太宗一朝的作為並不大,但在高宗朝卻大放異彩。公元644年,薛仁貴跟隨唐太宗李世民伐高句麗,薛仁貴作戰勇猛,被李世民所賞識。李世民對他說,我的名將們都老了,以後你會是帝國的門柱。659年,薛仁貴討伐高句麗,在遼寧斬殺高句麗數千人,同年又擊敗遼河地區桀驁不馴的契丹部族。當時,東突厥以及突厥系的薛延坨部落都被唐朝先後擊敗,而在天山附近,突厥系的鐵勒部落又開始強大起來,鐵勒9姓貴族糾結10多萬大軍在天山地區作亂反唐。薛仁貴受命前往討伐。在兩軍陣前、眾目睽睽之下,薛仁貴彎弓搭箭射殺驍勇的鐵勒勇士3人,然後才進擊,一舉大破鐵勒軍,屠殺活埋了8萬多人,極其血腥,軍中高唱‘‘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從此鐵勒部落就衰敗了。後來,薛仁貴協同李績出兵攻擊高句麗側翼,李績才得以消滅高句麗。薛仁貴是唐朝有名的將領,雖然民間小說把他渲染為神乎其神的人物,但其實他也有敗仗,而且有殺俘虜、屠牧民的惡名,儘管如此,在正史中,薛仁貴的赫赫之功也被後世認可。他的勇猛可以比肩勇猛的秦瓊,多次陷陣斬將,而他的智略卻可以比肩李績,轉戰東西萬里疆域,實在是少有的名將。民間關於他的兒子薛丁山只是小說的杜撰,在唐朝,薛氏一門真正的大將唯有薛仁貴。
第六、河東望族出仁帥,忠孝大義裴行儉
裴行儉出身軍事貴族,河東裴氏是南北朝時期的軍事家庭,他的父親是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他的哥哥裴行儼就是《說唐》小說霹靂火裴元慶的歷史人物原型,但論功勳,裴行儉勝過他兄長太多,所以稱裴行儉是將門之後。裴行儉曾經跟隨蘇定方作戰,得到蘇定方的指導,因此逐漸獨擋一面。在公元665年,裴行儉接替了蘇定方,開始統御帝國西北地區,擔任安西都護,中亞國家仰慕他的威信而歸降。在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敗後,吐蕃經常入侵唐朝西部,唐帝國不得已在西北和西南部署重兵,全力迎戰吐蕃,公元676年 ,吐蕃入侵,裴行儉誘敵深入,擊潰了吐蕃軍隊。679年,唐朝以天朝之名,派遣裴行儉護送波斯王子歸國,途中抓獲反叛的部落首領。同一年,不堪高壓民族政策的突厥人再次反叛,貝加爾湖以南長城以北的數十萬各民族軍隊響應反唐,病入膏肓的唐高宗下令讓裴行儉統帥唐軍主力迎戰,前後20多萬人馬歸他統領,出征的規模超過了李靖討伐東突厥,裴行儉大破突厥,一舉抓獲叛軍首領阿史那伏念等人,他還向唐高宗請求善待突厥叛軍。但裴行儉死後,後突厥再度反叛,唐朝軍中無人能制。《舊唐書》說,裴行儉當時出征突厥,聲勢滔天,唐軍部眾綿延數百里,自古漢家兒郎討伐漠北民族,兵鋒之盛,從未有過。裴行儉樂善好施,體貼士兵,又善待俘虜,勇武而不濫殺,有仁帥之名。
第七、天降雄獅戰南北,四鎮節制王忠嗣
王忠嗣,唐玄宗朝的名將,也是唐玄宗的養子,出身將門之後,戰功顯赫。王忠嗣的父親被吐蕃所殺,所以他立志要掃平吐蕃。民間對於王忠嗣的名聲並不瞭解,因為他晚年含冤而死,朝廷很晚才恢復他的名聲,但他對吐蕃的戰功超過了其他人。當時吐蕃崛起,自高宗中期以後,老將相繼去世,已經無人可以對付吐蕃,吐蕃控甲數十萬,藉助青藏高原居高臨下的優勢,經常入侵到四川、隴右地區,就連薛仁貴這樣的名將也被強大的吐蕃擊敗。而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宗室接連內亂,名將大多被殺,周朝(唐)先後被吐蕃、後突厥、契丹擊敗,只能轉攻為守。唐玄宗即位後,唐帝國西北已經被吐蕃、吐騎施蠶食嚴重,而有雄志的唐玄宗決心恢復太宗、高宗時期唐帝國對中亞的影響力,所以才開始對青藏高原的吐蕃用兵。742年,為了解決從武則天以來就為禍河北的強盛契丹部族,王忠嗣率鐵騎10萬越過長城北伐,在桑乾河三次重創契丹、回鶻、奚族聯軍主力,此戰使得契丹的元氣大傷,契丹首領驚恐地對唐帝國伏首稱臣,成為附庸,並主動率領部眾退回關外放牧,直到160多年後唐朝滅亡,契丹才重新崛起成為遼帝國。到了公元746年,王忠嗣已經兼任4鎮節度使,掌握近帝國近一半的軍隊,安祿山也十分仰慕他,要知道安祿山最輝煌時也不過只擔任3鎮節度使。同年,王忠嗣對吐蕃發起猛攻,在青海湖附近殲滅吐蕃萬人,擊潰吐蕃北線主力,唐軍又開始蠶食青海地區,吐蕃開始轉攻為守,儲存實力,不敢再貿然大舉出兵,直到唐朝內部安史之亂,吐蕃才敢趁亂吞併河西。自唐高宗中期以來,唐帝國在與吐蕃的作戰中連連失利,一方面是因為名將凋零,一方面是因為連年作戰,兵士疲憊,而王中嗣一舉震懾了吐蕃,迫使吐蕃收斂。王忠嗣幼年喪父,秉持忠烈,忠君愛民,有名將的作風,但政治能力低下,晚年被奸人所害,實在痛惜,他鎮守河東時期,連契丹也聞風喪膽,更何況當時還不成氣候的安祿山。因此唐玄宗朝第一名將,非他莫屬。
第八、如履平地跨高原,安西驕雄高仙芝
高仙芝並不是漢人,他是高句麗人,跟隨其父親進入唐朝做官,他得到唐玄宗的重用,逐漸嶄露頭角。要論開疆拓土的戰功,唐玄宗一朝的雙璧猛將則非王忠嗣與高仙芝莫屬。高仙芝是唐玄宗後期的名將,他曾經是整個安西都護府的長官。他以高宗時經營西域的名將蘇定方為榮,立志恢復唐高宗時期大唐帝國在西域的經營。公元742年,高仙芝率唐軍在碎葉打敗叛亂的達奚部落,唐軍痛下殺手,殺俘斬降頗多,唐軍的名號再一次威震中亞。747年,高仙芝率數千步騎翻越了險峻的帕米爾高原打敗吐蕃援軍,又在克什米爾北部擊敗小勃律國,俘虜其國王與一名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而得到的戰馬就有數千,中亞的各國紛紛向唐玄宗上表稱臣。749年,高仙芝再次遠征到巴基斯坦,協助吐火羅人擊敗敵人。高仙芝將吐蕃周圍的盟友先後拔除,使得吐蕃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就連阿拉伯人聽說後,也稱讚高仙芝為山地行軍的王者。高仙芝雖然能力出色,但性格貪婪,草菅人命,對待遊牧民族極盡剝削,因此被中亞民族所憎恨。高仙芝想在中亞掠奪財富,迷戀中亞的寶石和香料,他對石國、吐騎施的壓迫很嚴重,因此他們才勾結阿拉伯人對付高仙芝的唐軍。整體而言,高仙芝少有敗績,尤其擅於急襲進攻,特別讓中亞民族所懼怕,他在對吐蕃的戰爭也是樹立了奇功,更重要的是他忠於朝廷,雖然貪婪但沒有叛上之心,與王忠嗣一樣都是戰功顯赫的名將,只可惜卻慘死於宦官之手,痛哉!
第九、秉忠守節誰可比,大器晚成郭子儀
郭子儀所處的年代與前面8位不同,我把他看作是唐代10大名將之一是因為他有中興之功,他所處的時代正好是唐朝由鼎盛步入衰落的時代。郭子儀很早就從軍,但在當時唐朝名將輩出,他並不出眾,一直碌碌無為。安史之亂爆發後,唐帝國內部迅速崩塌。郭子儀為李唐收復洛陽、長安兩京,一戰成名。公元755年,郭子儀在山西一帶力抗安祿山叛軍,後來轉戰各地,為唐朝立下功勳。762年到765年,郭子儀內壓叛軍,外抗吐蕃,不僅為唐帝國平息了大量的兵變,而且又聯合回鶻牽制吐蕃,使得衰落的唐帝國能夠延續。李唐王室的國祚得以延續,宗廟能夠保全,所以朝廷對郭子儀的表現10分看好,給予了他王爵的賞賜。郭子儀晚年,率領疲弱之師,對抗強大的吐蕃,捍衛了帝國的西部邊境。郭子儀大器晚成, 屬於中興之將,但他性格沉穩,堅毅剛強,始終忠於國家,與同樣參與平亂的僕固懷恩、李光弼相比要勝過許多,不為金錢與女色所誘惑,因此成為唐帝國倚重的名將。
第十、雪夜奔襲奮短兵,安定四疆數李愬
李愬,晚唐力挽狂瀾的大將,他生活在唐帝國衰落的時期。他的父親是李唐的西平郡王李晟,曾經跟隨王忠嗣作戰 ,所以虎父無犬子,李愬也繼承了父親的能力,並在軍事生涯中表現傑出,超過父親。唐朝安史之亂後,外受於吐蕃侵襲,內困於節度使割據,困頓之極。公元814年,李愬開始征討兵力強大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嶄露頭角。當時天子衰微,而武將掌兵,反叛動亂是常有的事,唐朝內部不安。817年,他長途奔襲,輕裝前進,趁雪夜攻陷蔡州,擊敗兵力最強大的節度使吳元濟,這就是有名的雪夜襲蔡州,為唐朝收回重要區域淮西,國內節度使見此紛紛表示歸附朝廷,唐憲宗一朝,國內藩鎮割據一度因此出現好轉,出現了短暫的統一,大有中興之勢。818年,他再度討伐叛亂的平盧節度使李師道,使得唐帝國內部的反叛勢力先後被削除。說起來,李愬為人寬仁,不濫殺俘虜,因此深得百姓和軍隊的擁戴,他身處晚唐時期,雖然沒有初唐名將的開疆之功,但克敵制勝,安定帝室,李愬可謂是不遺餘力,因可以位列唐朝10大名將之一。
-
16 # 大江東去187548464
在司馬光(資治通鑑)裡曾有記載,唐太宗李士民,李靖,李績,郭子儀,蘇定方,李光弼,薛仁貴,秦瓊,程咬金,薛丁山樊梨花夫婦…
-
17 # 蕭規曹隨的普通人
1.李靖,2.李績,3.李道宗,4.裴行儉,5.蘇定方,6.王忠嗣,7.郭子儀,8.李光弼,9.李晟,10.韋皋。
-
18 # 弄潮兒2231
唐朝第一名將肯定不是李靖,第一個是李世民,第二才是李靖,第三李績,四屈突通,五蘇定方,六薛仁貴,七哥舒翰,八郭子儀,九李光弼,十李愬。
-
19 # 腦指揮眼
這個問題出得好,我來談一點個人之見。如果不算唐太宗本人的話,可如此排序。
1,李靖。才略:每戰必著眼全域性,善於從最隱微處洞察對手弱點,並擴大乃至製造敵人的弱點和失誤,從而化強敵為枯朽,達到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戰果的目的。功勳:南平蕭銑,輔公袥,北滅東突厥,西定吐谷渾。為大唐統一中原和開疆拓土建立殊勳,更為大唐貞觀之治打下第一塊堅實的基實。
2,裴行儉。才略:與李靖同。功勳:兩破突厥,一破西突厥,使當時大唐搖搖欲墜的天下共主的寶座重新穩定下來。
3,李光弼。才略:治軍嚴整,機智多謀,尤善守城。功勳:嘉山之戰與郭子仗合作,取得唐軍對叛軍的首次大捷。太原保衛戰和河陽保衛戰起到獨木撐危廈的作用,使唐朝危而復安。被時人稱為“中興第一功臣”。
4,蘇定方。才略:善長千里奔襲,出奇制勝。功勳:一生滅三國,皆生擒其主。為大唐開疆拓土。
5,李愬。才略:與李靖裴行儉相類。功勳:雪夜襲蔡州,參予平定河朔藩鎮,重振了大唐軍威,為元和削藩第一功臣。可惜參戰次數不多,故只屈居第五。
6,張巡。奇謀百出,隨機應變,與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功勳,以孤軍堅守睢陽,為大唐江南屏障。只可惜位微官卑,一生未能指揮大軍作戰。故屈居第六。
7,劉仁軌。才略:深謀遠略,善審時度勢,隨機破敵。功勳:破百濟叛軍,為國家保住熊津之地,後又破新羅軍於七重城。尤其是在白江口大破倭海軍,取得歷史上中日首次交鋒的大捷。
8,李晟。才略:審時度勢,堅毅敢為。功勳:在大唐削藩之戰中屢立戰功,鎮守邊境時曾大敗吐蕃。主要功勳是滅叛臣朱泚,再造大唐。
9,郭子儀,才略:愛人得眾,勇武謹慎。功勳: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立戰功。曾取得過嘉山之捷,輔助李適取得香積寺和新店之戰勝利,有再造大房之功。但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他一直以李適副手身份出現,且其後更有滏水之敗。故僅列第九。
10,李勣。才略,用兵謹慎,乃節制之將,且戰術運用靈活,戰鬥經驗豐富。功勳:主要是破薛延陀於諾真水,平滅高句麗。總體而言,李勣可謂名高於才,都僅到第十。
-
20 # 國關微見
大家好,我是奇異樹下奇異果,每天分享各類歷史二三事,歡迎點選關注。
唐朝,自618年建國到907年滅亡,共存在289年,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從全球各個國家把中國城成為唐人街就可以看出唐朝的影響力。
關於唐代10大名將,我是這樣認為的。
第一位是衛國公李靖。對於李靖我想大多數對他的印象應該是《哪吒傳奇》《西遊記》中的形象。
李靖
但現實中的李靖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無數戰功,是唐朝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李靖率軍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一舉奠定唐朝的版圖。
第二位是陳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不學無術,完全一活脫脫的憤青。後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逐漸得到李世民的賞識,最終和尉遲恭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貞觀年間,討突厥,滅高昌國。
第三位是英國公徐世績。
徐世績(李勣ji四聲)
徐世績一樣他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敗東突厥、高句麗。
第四位是薛仁貴
薛仁貴貞觀末年投軍,從軍數十載,大勝九姓鐵勒,征服高句麗,大敗突厥,“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等諸多歷史典故都和他有關。
第五位是王忠嗣。
王忠嗣
王忠嗣在玉川戰役中率300騎兵突襲吐蕃軍隊,斬敵數千,吐蕃王慌張逃竄。738年率兵十萬攻打契丹,奚和契丹聯軍全軍覆滅。
第六位是郭子儀。
郭子儀先平定太原絳州兵變,後吐蕃趁機長安防備鬆懈時攻入長安,唐代宗啟用郭子儀,當得知郭子儀和唐軍到來時,吐蕃立刻撤出長安,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七位是李光弼
李光弼鎮壓浙東袁晁起義,後又平定安史之亂,助力唐王朝實現中興。
第八位是李晟。
李晟也是唐中期的名將。784年,李晟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
第九位是韋皋。
韋皋數次征討吐蕃,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1500多人,繳獲牛羊二十五萬,收繳兵器六百三十萬。
第十位是李愬(su四聲)
816年,率軍討伐割據勢力吳元濟,他乘敵鬆懈,攻克蔡州,捉拿吳元濟,平定叛亂。
綜上,唐代十大名將都是唐朝各個時期著名的將領,他們或者是開疆擴土,或者是力挽狂瀾挽救出現問題的唐王朝,因為他們稱得上十大名將。
回覆列表
薛仁貴
薛仁貴,唐朝名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名禮,字仁貴,以字行世,生於隋大業九年(613年),卒於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蹟在唐太宗、高宗時期。
薛仁貴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長成務農,娶妻柳氏。 他本想重新為祖墳選址,柳氏說,現在朝廷正在徵兵,你何不如先去軍隊建立一番功績,回來再重新選址不遲。於是薛仁貴開始了自己近40年的戎馬生涯。
唐貞觀後期,唐太宗想親征高麗,從貞觀十八年( 644年)秋開始,即調集軍資糧草和招募軍士,積極進行戰爭準備。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士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不久,唐太宗親征高麗,張士貴軍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貞觀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不斷擊敗高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即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張弓,大呼陷陣,高麗將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唐軍隨之繼進,高麗軍被打得大敗。站在高處觀戰的唐太宗望見,戰後特召見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升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職守皇宮玄武門(北門)。及唐徵高麗還軍,唐太宗還特對薛仁貴說:“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並加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將。
徵高麗後到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一直守衛玄武門。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萬年宮(在今陝西麟遊縣西),第一天夜裡就遇山洪暴發,直衝萬年宮北門,衛士們見水勢兇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貴登門向宮內呼叫水至,唐高宗聽到喊叫,急忙出宮跑到高處。當唐高宗回頭看時,大水已經湧進了他的寢殿。躲過大難,唐高宗感激薛仁貴,特賜薛仁貴御馬一匹。
薛仁貴於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