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鈺涵茶行
-
2 # 山中雪間一枝梅
我個人覺得對趙雲的認識應該以三國志為重要依據:
提起趙雲,我們首先會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形象,銀槍白馬的少年將軍,救公孫瓚於危難之中,後結識劉備,更有單騎救主,北伐力戰四將的故事,可這畢竟都是演義,並不是正史當中的趙雲的真實形象,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文學修飾,在一定程度上也抹黑了趙雲的歷史形象,給讀者一種,越能吹噓就越無能的感覺,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正史當中,趙雲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毫無疑問,研究三國曆史的正史,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但是這本史書,由於陳壽個人性格嚴謹,所以很多傳聞他都沒有收錄,再加上蜀漢沒有史官,導致趙雲傳記的內容很少,但是也非常靠譜。從史書記載上看,趙雲是常山人,在當地頗有威望,在漢末亂世中,受到本地百姓的推舉,率領常山拉起的一支小隊伍投奔了公孫瓚,之後他便遇到了公孫瓚的同學劉備,但此時呢,趙雲的兄長去世,他向公孫瓚請辭,劉備對他戀戀不捨,趙雲則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終不背德也)。劉備和趙雲的情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當趙雲再次遇到劉備,已經是在鄴城了,之後劉備放了袁紹的鴿子,跑路到荊州了,這期間,趙雲除了在撤退的時候保護劉備家眷之外,也沒什麼事蹟,但從中可以看出,劉備對趙雲的信任。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進軍西川,這才有了趙雲帶兵攻城掠地的記錄,從西川爭奪戰的大形勢來看,劉備,張飛,諸葛亮,趙雲是兵分四路的,其中趙雲攻下了江陽、犍為等郡,也算是奪取的益州的功臣了。
之後劉備集團迎來了一場關鍵的漢中之戰,這場大戰役中,劉備集團佔據地緣優勢,除關羽在荊州,諸葛亮在成都之外,核心層幾乎傾巢而出,在夏侯淵兵敗之後,曹操大軍到漢中和劉備對峙,雙方陷入僵持,轉折點出現在趙雲指揮的漢水之戰,大體過程是黃忠截糧被圍,趙雲率軍救出黃忠,且戰且退,史書記載:雲入營,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第二天劉備來到趙雲營中視察,稱讚“子龍一身都是膽”,這是史書上,劉備唯一一次當面稱讚將領的記錄,一次漢水之戰,扭轉了漢中的局勢。
劉備去世後,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在第一次北伐中,整個戰略也是建立在趙雲引誘魏軍主力的基礎上,馬謖失街亭後,蜀軍退回漢中,趙雲親自斷後,重整軍隊,避免了損失,讓諸葛亮大為感嘆,這成為正史當中,趙雲留下的最後身影。
總之我覺得趙雲在三國時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武將,基本沒有敗過。
-
3 # 梁嶽
趙雲一生不被重用
其實說是不被重用,只是按照當時那個年代武將主要以戰場立功為基準,如若按今天人的看法劉備恰恰是特別看中趙雲,或者說是更相信趙雲,相信他的處事穩重,相信他的忠肝義膽,才會放在自己身邊擔任保衛工作!
大家都熟知的,趙雲趙子龍,可謂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武將了,史書上記載的趙雲,不僅長相帥氣,武功更是厲害的不行。趙雲的武功這麼高,不僅能與呂布大戰三百回合,也能抱著劉備兒子衝出曹營!這兩件事讓曹操知道了,異常的欣賞趙雲。
趙雲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原因是劉備沒有給過趙雲什麼兵讓他帶兵打仗,所以後來趙雲就有點後悔自己當時的決定,我為啥要跟著劉備呢?想著想著,跟著劉備已經長達30多年了,趙雲的功夫讓趙雲給劉備立下了很多功績。劉備把趙雲當成了自己的“保鏢”,去哪兒都帶著!
劉備這個人,在遇到馬謖的時候,就一句話拆穿了馬謖。劉備有了趙雲的跟隨以後,趙雲做了一件事,從曹軍中抱著自己的兒子回來,一路過關斬將,殺敵無數,把自己的兒子救了下來,劉備感動的不行啊。這樣證明了趙雲的忠心!劉備心裡覺得趙雲只是一介武夫,沒有什麼頭腦,更別說足智多謀了,但是實際上趙雲還是很有頭腦和領兵能力的,被劉備埋沒了!
在劉備的手下,趙雲不被重用,這一點其實很正常!因為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一個比一個厲害,後來跟隨的兄弟,肯定比不上自己結拜的三兄弟了,劉備對人還是有區別的,對於兄弟的話,他採納的意見也是不同的,親兄弟會關係好一點,對於趙雲也就是上下級關係!
劉備在關羽死的時候,痛心疾首,難受的不行,一怒之下非要北伐。作為自己最信任的武將,趙雲應該帶著兵去,但是趙雲拒絕了,並且給劉備建議“不要北伐”。說劉備這是生氣做的決定,直接挑明瞭劉備這麼想這麼做的原因,可是劉備卻一意孤行,趙雲一點面子沒有!
唉,對於趙雲來說,戰死沙場可謂是最偉大的歸宿了,如果在戰場上完成自己的使命,哪怕是死了,也無怨無悔了。趙雲一生沒有被重用,直到自己去世前說出兩個字“北伐”!這兩個字讓諸葛亮聽到後,非常慚愧!心裡難受的不行!
-
4 # 胡來煮酒
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趙雲,一個擁有主角光環的男人,在三國演義中稱得上一大主角了,無論是長阪坡,還是漢水大戰,勇名早己深入人心。
在真正歷史中,趙雲可以稱得上儒將,有長者之風。趙雲幾乎參加了劉備自荊州開始展開的所有軍事活動,善戰者卻無赫赫之功,趙雲雖然不像關張那樣讓人驚豔,但是他在數次軍事行動中都很好的完成任務。其中無波折風浪,不少一釐也不多一分。唯一閃亮的一次可能就是漢水空營了,倒為自己爭得了一身是膽的威名。其餘時候,順境自然順勢而為攻城略地;逆境之中,無論是當陽之敗,街亭之敗,猇亭慘敗,趙雲總出現在斷後的位置上,竭力阻止局勢進一步糜爛。
演義中趙雲在蜀漢的定位,好似曹營加強版的李典,是值得信任的夥伴。
初投公孫瓚,少年意在從仁政,箕谷拒強敵,老將軍資為國家。談指一揮間,半生己過,而趙雲初心未變。
如果評選三國最耀眼的時刻之一,莫過於劉備初遇趙雲,從此一生不離棄。
長阪坡有人說趙雲投敵,劉備用手戟指著他說"子龍必不棄我",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又以趙雲為中護軍,陪伴左右,此時趙雲己獨立領軍十餘載。
先主回首半生,最信任的還是趙雲,以趙雲厚重,委以重任。
桂陽太守,翊軍將軍,徵南將軍,趙雲皆盡忠職守,從不爭功。
演義中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刻畫,想必就是趙雲了,雖然有些地方描寫的也會很誇張,但還是讓人覺得很舒服。
趙雲遵奉法度,功效可書,忠以衛上,猛將之烈,當得起賢臣良將之稱,一生更是難尋汙點,如何不讓人鍾愛?
-
5 # 南宮樸邪
《三國演繹》當中對於趙雲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武藝高超,俠肝義膽,忠心護主,足智多謀等等。
在劉備麾下的眾多武將之中,趙雲是唯一一個足智多謀,文武雙全的人物。甚至在他去營救阿斗的時候,曹操對於趙雲都是非常賞識的,不忍心殺之。不然我們想一下就知道了,曹操大軍那麼多人,怎麼可能會讓趙雲帶著阿斗逃走呢。曹操愛才呀,對於關羽也是一樣的愛惜。
時為五虎上將,上陣殺敵的次數確是不多的。究其原因,也是各說紛紜。我的看法就是,趙雲對於劉備乃至後來的阿斗來說都是有過莫大恩情的。劉備心裡對他是感激的。他不想趙雲戰死在沙場上,我們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他都是劉備貼身保鏢的這些一種存在。不重用趙雲,也是出於劉備對趙雲的一番保護。我是這麼認為的。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只要我們覺得合理就可以了。
-
6 # 使用者李森
趙子龍《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唯一一個完美形象。英雄壯舉貫滿人生,老得善終,死後追諡為“順平侯”。
對於一個衝鋒陷陣的將軍來說,也算幸運的。
那麼趙子龍一生真的那麼如意嗎?答案是否定的。趙子龍前半生轟轟烈烈,後半生平平淡淡。早年在公孫瓚那兒並不如意,投奔了劉備以後才得以施展才華大放異彩。長坂坡在曹軍百萬軍中救幼主,如入無人之境。劉備誇讚: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視趙子龍為手足兄弟,親密度不次關張。蜀國五虎大將位列第三。但是劉備取得實質地位被封漢中王后,趙子龍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被重視。反而越發平淡,主要擔當後勤保衛工作。沒有象西涼降將馬超那樣得到重用。
縱觀趙子龍一生為人,忠誠率直,恪盡職守,從一而忠,在羅貫中先生筆下可謂完人。
-
7 # 尼古拉希西門F
趙雲,字子龍,三國時期蜀國名將。先前在公孫瓚的麾下,後來被劉備挖到了自己的賬下!他的一生,赤膽忠心,死而後已!
第一:我最敬佩的是他的武藝,百萬軍中救阿斗,這個流傳千古,人人皆知!
第二:就是他的赤膽忠心,救阿斗,他抱了必死的決心,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第三:就是他不爭名逐利,其實他是非常厲害的,無論是膽量,謀略,武功,都不遜於任何一個人。但是,直到死後劉禪才追封他為侯爺。
第四:就是他很清廉,他為將軍,太守等等多年,家裡名貴的東西很少,他的一生都為了國家付出。
-
8 # 啊斌哥影視
一、從阿斗的角度來看
說到阿斗必然說到趙子龍。正史之上,趙子龍在蜀漢集團的職銜和地位不算太高。甚至,比不上關張馬黃。但趙子龍有的是個人魅力,這在戰火紛飛的三國——你說重要也是重要的,不重要也是不重要的。七進七出長坂坡,猶如無人之境。將阿斗交回劉備,這不算什麼。這位常勝將軍,劉備卻這樣投閒置散:“子龍缺少領軍的能力,但是子龍的保護能力很強,後方有子龍在,後方穩已。”留為保鏢,貼身保護。劉備想得果然周到,但趙子龍絕對服從安排。不想上戰場、上前線的將軍,不是好將軍。趙子龍從來沒有怨言,盡心盡責安守後方。
二、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
連關羽、張飛,都偶爾不怎麼聽從諸葛亮的調配。趙子龍沒有,對孔明軍師百分百的聽令。周瑜死後,諸葛亮往江東弔喪。這個如此敏感的時期、如此敏感的氣氛,諸葛亮也有非去不可的理由。“乃與趙雲引五百軍”陪同,為啥找的不是別人而是趙子龍?他在,一切都可放心。
三、從他病逝的角度看
最後,趙子龍病逝府中。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益棟樑,吾去一臂也!”趙子龍難道沒有遺憾嗎?有。他犯言直諫:“伐吳,絕非上策!”劉備根本就不採納趙子龍的建議。這位單騎救主的孤膽英雄,這位白馬銀槍的翩翩少年——留給你的,只是蒼涼背影......
-
9 # 逗哥剪影
趙子龍忠心護主為了叫劉備之子阿斗七進七出鬥曹營,後期劉備死後趙子龍力薦諸葛亮討魏乃為忠肝義膽也,後世被人們稱為戰神也。
-
10 # 偉哥視點
趙雲參與了劉備在荊州開始的所有重大軍事行動,有戰功,有破敵,開疆闢土。
蜀國武將,有攻城略地,開疆闢土的功勞的,關張黃趙,加半個馬超。五人合傳,大約因此。
另外,趙雲雖然沒有詳細競彩的大戰役指揮記錄,但是在遭遇戰中所表現出的兵精將勇,可以說是頂尖。關於趙雲的優點特列舉以下幾點:
其一,深明大義。在那個動亂擾攘的年代裡,一個人的文韜武略為誰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試金石。
其二,忠直敢諫。《雲別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以役調,得其歡心
其三,公正無私。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敦。在戰鬥中,趙雲俘獲了其部下夏侯蘭。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少小相知”。在這種情況下--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此。不是私自買放,而是報告劉備;不是為自己增添幫手,而是為劉備推薦人才;公事公辦,實堪讚賞!
其四,謙虛謹慎。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
-
11 # 南千墨
趙雲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少有名聲。 初平二年(191年),諸侯互相征戰,當時公孫瓚之弟公孫越因協助袁術而死,公孫瓚便遷怒於袁紹,於是屯兵盤河並上疏朝廷細數袁紹的十項罪狀,號召諸州郡共同討伐袁紹,常山郡的人民經過商議之後,乃一同推舉趙雲,率領該郡義軍去投奔公孫瓚。
當時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袁紹乃領冀州牧,袁氏四世為公,聲名遠播,公孫瓚正在擔憂該州的人都會投奔袁紹,因此讚許趙雲的行為。公孫瓚向趙雲嘲笑著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欲依附袁紹[1],為何你獨與他們不同,難道是迷而知返嗎?”
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未知誰是明主,民有倒懸之危,鄙州議論,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紹而投將軍。”,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當時,擔任高唐令的劉備被賊兵襲擊,失去了駐地之後,亦來依附公孫瓚。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派遣青州刺史田楷佔據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前來爭地,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並派趙雲為劉備的隨從,讓他為劉備率領騎兵。兩人合作之後,互相都留下好印象,劉備一直對趙雲很好,趙雲亦有心依託劉備。
後來,趙雲對只想割據一方、不恤百姓的公孫瓚感到失望,欲找機會離開。 便以兄喪為由,向公孫瓚請假回家鄉一趟,但是劉備知道他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不捨分別。趙雲感動之餘,向劉備辭別說:“我永遠不會背叛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當時,劉備是獨自逃出,身單影孤,毫無勢力[5]。 趙雲聽說劉備的訊息之後便在鄴城求見劉備,兩人相認,同床眠臥。劉備密派趙雲外出招募數百名士兵,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曲,劉備因而不被袁紹輕視。趙雲從此便追隨劉備,後來並隨他至荊州。
平定荊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便派夏侯惇、于禁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在戰鬥中劉備軍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知道夏侯蘭明於法律,因此為他向劉備請命,並推薦讓他成為軍正,而不將這位同鄉為自己所用,由此可看出趙雲謹慎明智的處事態度。
趙雲救主於長阪坡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軍南攻,當時劉表剛死,其子劉琮繼位,竟派遣使者向曹操請降。劉備措手不及,於是率軍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劉備不願放棄自願跟隨他的人民,每天僅能行走十幾裡,曹操便派輕騎兵快馬追趕,一天之中追襲了三百里,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數十騎向南逃逸,此時趙雲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時,有人看到趙雲向北而去,因此對劉備說,趙雲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狀的人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
不久之後,趙雲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到達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之地。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今湖南郴縣)太守。趙範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之貌,趙範欲將她許配給趙雲,意欲和趙雲結親。但是趙雲堅持不同意,並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範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對趙雲毫無牽涉。
進攻益州
建安十四年(209年),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曲萬人之後,劉備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乃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乃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留守荊州,並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負責掌管劉備出征之後大本營公安的留守軍隊。
劉備出征之後,孫夫人開始放縱驕傲,放任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為。劉備知道訊息之後,認為趙雲為人威嚴、態度慎重,一定能加以整頓,因此特別命趙雲掌管內事。
孫權聽說劉備西征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並叫她帶劉禪一起歸吳。幸得趙雲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併成功奪回劉禪。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勢力,並召諸葛亮率軍入蜀。 諸葛亮率領趙雲與張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直到江州(今重慶),然後兵分兩路,諸葛亮、張飛走北路,趙雲則另領一軍走南路,從外水沿長江而上進至江陽(今四川瀘州),最後在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有議論勸劉備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駁說:“從前漢朝大將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何況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必須等到天下的亂賊都平定之後,才可讓眾人返回家鄉去種植桑梓,迴歸故土去耕作田地,這樣才是正道。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戰爭,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才能叫他們服兵役,納錢糧,也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便聽從趙雲的建議。
漢水虎威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斬其首,於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並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軍出擊,當時趙雲屬下計程車兵也隨著黃忠一起出擊。
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後仍未回來,擔心的趙雲便帶著數十騎的小部隊出了兵營的圍柵,檢視黃忠等人的情況。 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趙雲才剛和敵人交手,敵人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
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的突擊曹軍士兵的陣列,且戰且退,曹軍雖然被趙雲擊潰,但是仍憑藉數量優勢將趙雲包圍起來,趙雲便突圍並退入蜀軍的圍柵內,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他帶回圍柵內。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圍柵,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圍柵,見曹操大軍殺到,便欲閉門拒守。 趙雲進入主營之後,卻下令大開柵門,然後令蜀軍偃旗息鼓。
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向後退卻。此時趙雲下令打響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蜀軍以弩箭射向曹軍,曹軍為之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鬥之處,讚歎說:“子龍一身是膽也!”於是飲宴直到黃昏,軍中號趙雲為“虎威將軍”(非將軍名)。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之仇,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而且滅了魏國之後,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大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氣,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征,並留趙雲都督江州。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大軍被吳軍大敗於猇亭,劉備由秭歸逃回永安(今四川奉節),趙雲乃進軍至永安以保衛先主,而吳軍已退卻。
北伐遺憾
建興元年(223年),後主劉禪繼位,因趙雲此時於永安防衛東吳,故將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任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建興五年(227年),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雲亦轉駐漢中。
次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取郿,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反擊,諸葛亮下令趙雲、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雲、鄧芝因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不過由於趙雲將分散於各屯的軍隊會合,並親自斷後,燒燬棧道,阻止曹軍的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同時,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亦貶為鎮軍將軍。
當蜀軍退兵時,諸葛亮曾驚訝地說:“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 ”,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
當時趙雲軍中有多餘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將士。趙雲說:“我軍軍事失利,為何要賞賜呢?請將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庫,在十月的時候再給眾人做冬衣。”諸葛亮因此大為稱讚。
建興七年(229年),趙雲病逝,後主於景耀四年(261年)追諡他為順平侯。
由於蜀漢初期少給諡號,劉備在位時時只有法正有諡號,劉禪時也僅有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位宰相、寵臣陳祗以及由魏國投誠的夏侯霸等人有諡號,後來關張馬黃、龐統和趙雲亦被追諡,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很大的榮譽。
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承繼爵位,官至虎賁中郎,並擔任領軍的職務;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
12 # 冬天滴小太陽
來將可留姓名,吾乃常山趙子龍。讓多少男兒熱血沸騰。
趙子龍,五虎將之一,為人智勇雙全,忠肝義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特別讓人精精樂道的是長坂坡7進7出救阿斗,可謂是一戰封神,當初曹操,看見此人,是歡喜得不得了,感嘆想不到世間盡有如此猛將,要是唯他所用,所向霹靂阿!
1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 戰功卓越,忠心耿耿
3 智勇雙全,謙虛謹慎
4 通曉大義, 能識大體
-
13 # 關注岐哥不迷路
趙雲有勇有謀,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綜觀蜀漢集團的歷史,在眾多武將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趙雲那樣,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這又是趙雲見識過人之處。歷史上的趙雲,雖然在功業上不能冠冕群雄,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
-
14 # BJJY丶布傑剪影
1.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2.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阪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應得顯神威。
3.八面威風殺氣飄,擎王保駕顯功勞。非幹後主多洪福,正是將軍武藝高。
4.風雲起處君臣走,驚倒當年曹阿瞞。馬上將軍真猛虎,懷中又有蟄龍蟠。
5.當陽草,當陽草,點點斑斑如血掃。借問當時何事因?子龍一戰徵旗倒。
曹公軍將魂魄飛,殺入重圍保家小。至今此血尚猶存,不見英雄空懊惱。
6.當年玄德走江陵,路次當陽少甲兵,忽被曹瞞驅鐵騎,軍民膽落盡逃生。
趙雲獨仗英雄氣,捨命渾如落葉輕,槍攪垓心蛇動盪,馬衝陣勢虎飛騰;
懷中抱定西川主,紫霧紅光射眼明。斬將奪旗世罕比,擎天保駕功業成。
我來少憩長阪下,斑斑莎草血猶腥。子龍子龍在何處?仰天長嘆三兩聲。
全忠全義真堪羨,永遠標題翰墨青。
7.昔年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向大江。船上吳兵皆膽落,趙雲英勇世無雙!
8.可愛常山趙子龍,當陽救主顯英雄。昔時懷內藏真命,今日江心立大功。
孫氏威權渾挫滅,張昭謀略已成空。兩番遇險依洪福,四十餘年王蜀中。
9.昔日戰長阪,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破圍施勇敢。
鬼哭與神號,天愁並地慘。常子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10.鋼槍匹馬冠三軍,前後無雙勇絕倫。昔日當陽今漢水,子龍端的膽包身!
11.長阪坡前血戰時,皆言人馬似龍飛。今觀漢水全無敵,方表將軍有虎威。
12.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13.救主功勳大,興邦名譽彰。扁舟飛漢水,匹馬向當陽。
義膽深包體,忠心並日光。留芳青史上,應是與天長。
14.匹馬單槍敢獨行,摧鋒破敵任縱橫。皆稱飛虎一身膽,不負英雄千古名。
黑髮當陽扶幼主,白頭箕谷保殘兵。忠心到底無移改,溢法還應得“順平”。
15.一馬能將萬騎衝,西除東當剿群兇。鏖兵惡戰全忠者,惟有常山趙子龍! 趙雲一生沉穩剛毅,冷靜勇敢,每逢作戰必定竭盡全力,可惜後來給五虎大將封官的時候,對關張等人極盡封賞,卻只給他一個鎮遠將軍的職位,而且從未做過一方大員,鎮守疆域。非常可惜······
後來是趙雲死後後主劉禪憐他忠勇,和先主征戰三十餘年,於他有救命之恩,並且在別的五虎上將都已經封侯的情況下,才下詔追封他為“順平侯”。
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在三國志中的記載,趙雲的許多功勞,尤其是長坂坡救主的事蹟是真實存在的。演義中關於他作戰的情節有些虛寫和誇大,不過很多事實也是和正史相對應的。猛將之名至少是當之無愧的。
後人排列三國二十四名將,常有“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之說,趙雲之勇武功績還在張飛之前,後人有評價說“子龍心貫金石,義薄雲天,不減關張”。後來毛主席覺得排列不合適,改成了“一呂二趙三典韋”,認為趙雲功勞和名聲不符,他的勇猛應能排在呂布之下,典韋之上,我覺得也是相當合適的。
趙雲一聲功績不可勝數,衝鋒陷陣,長坂救主,理智沉穩,敢於勸諫劉備,最後諡號卻只封了一個“順平侯”,不能不叫人感嘆。
後世的評書、文學創作,常常有和三國類似的角色,比如像諸葛軍師一樣的“智多星”,像張飛一樣粗莽可愛的程咬金、魯智深等,像關羽一樣赤膽忠心得秦瓊、岳飛等,還有就是像趙雲趙子龍一樣的完美戰將,楊六郞楊延昭,薛禮薛仁貴等等。這也就是後人說的“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說他是三分天下時的完人。“人無完人”?子龍即為完人也。
“為將之道,膽欲大而心欲細;膽大則勇,心細則智,所以能戰勝攻取,即有不利,亦不至一敗塗地。三國時將材,可當此者,魏之張遼,漢之趙雲而已。”
-
15 # 柒柒love柒柒
正直、剛正不阿、武藝高強、有勇有謀、誠信一生、對朋友、部署、領導絕對的真心、真誠。是一個非常棒的將領!!!
-
16 # 超級科學奶爸
趙雲一生低調,不朋不黨,甚至於兩次推辭賞賜。他和他同時代的人可能都想不到,千百年後,關於他的評論竟然是南轅北轍。蜀漢史料佚散,比不得魏書能細到討山賊加封的程度。因而我一直覺得,本傳中除了關羽和諸葛亮以外。其他人並沒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如果對趙雲的評價上都南轅北轍,那麼至少有一個人是讀書太少。
看趙雲在劉備一生重大軍事行動中的事蹟:一,赤壁之後,劉備取荊南。趙雲領桂陽太守。二,入川,趙雲和諸葛亮張飛作為第二批部隊入蜀。三人兵分三路,趙雲定江陽、犍為。蜀道十二郡,趙雲取其二。三,漢中之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劉備曹操處於拉鋸狀態,劉備方此後唯一的戰績就是趙雲漢水空營,曹軍墮水死者眾。四,伐吳。接替被刺殺的張飛督江州。趙雲參與了劉備在荊州開始的所有重大軍事行動,有戰功,有破敵,開疆闢土。蜀國武將,有攻城略地,開疆闢土的功勞的,關張黃趙,加半個馬超。五人合傳,大約因此。
另外,趙雲雖然沒有詳細競彩的大戰役指揮記錄,但是在遭遇戰中所表現出的兵精將勇,可以說是頂尖: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資治通鑑悍勇至斯。趙雲只有數十騎相隨,面對曹操主力揚兵大出,趙雲的竟然主動衝陣,還一度把魏軍打散。這可是曹操麾下的直屬部隊,被趙雲引數十騎打散,待曹操重整部隊,趙雲已經退回營寨從容安排下空營之計。主將悍勇無畏,士卒也一定是令行禁止戰鬥力強。這種特質估計也會在日後街亭斷後中有所體現。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趙雲說到底不是關張這樣驚才絕豔的將領,但是他在歷次軍事行動中都很好的達成了作戰意圖,其中並無波折風浪,不少一釐也不多一分。可能一生唯一一次不低調也就是漢水空營了。倒為他爭得了一身是膽的威名。其餘時候,順境自然順勢而為攻城略地;逆境之中,無論是當陽之敗,街亭之敗,猇亭慘敗,趙雲總出現在斷後的位置上,竭力阻止局勢進一步糜爛。史評徵南厚重,莫過於是。劉備對趙雲也是報以毫無保留的信任。一句“子龍不棄我走”,整個中國歷史上,又有多少名帥大將能得到這種程度的信任呢?
至於戰場之外不用多說,史家多有趙雲非獨名將,更是大臣之語。大多大概是從其推辭封賞,勸諫伐吳這裡說開去的。
趙雲一生倒是官位不顯達,到了劉禪繼位才得領五軍之一。歷代兵制所謂蜀置前後左右中五軍,而中軍又不設將。觀中軍其他職位的任命,大約也是建興元年才有了中軍的建制。如果關張馬黃趙五人各是一軍的第一任長官,合傳的理由也說的通。
趙雲此人,很有趣的倒應該是挺符合騎士精神的,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在他身上都有所體現。說趙雲是軍人標杆也正是如此,他人要是學關羽張飛,難免能力不足畫虎類犬,還可能以短取敗。而在行事上能學趙雲,則到哪裡都是十足的可靠。
難能可貴的是,趙雲幾乎不做不對的事情,除了能力確實不如關張這樣歷史有數的名將以外,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
趙雲其人,嚴重齊整,恪盡職守,公正無私,直言敢諫。加上出色的能力膽識,青史留名也照樣是理所應當。 -
17 # 身份證原名叫潘雲忠
提起常山趙子龍,
揮舞長槍呈英雄。
長板坡前顯威風,
左衝右突破圍重。
白袍銀槍衝敵陣,
千軍萬馬難搞定。
舞槍亂刺敵驚心,
保衛幼主拼性命。
-
18 # 史海鉤沉
在《三國演義》中,寫了非常多的將領,但是在這些將領中,只有對趙子龍一人評價最高。
他儒雅風流,身姿雄偉;他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是常勝將軍;他衷心護主,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中;他一生順遂,安享了晚年。不得不說,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最喜歡的將領應該就是趙子龍了。
一、趙子龍,儒雅風流、身姿雄偉。
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其中對趙雲的描寫用了“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八字。由此可見,作為一員武將,趙子龍確實長得比較白淨帥氣,加上武力超群,放到現在絕對是超級偶像級的人物。
二、常山趙子龍是常勝將軍,有勇有謀、武藝超群。
史書記載,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尤其是其長坂坡一戰,最為人們津津樂道。
可見,趙雲不光是一員猛將,敢打硬仗,還善守,趙雲之謀略、智勇,均屬上乘。
三、忠心護主,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際。
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衝。
四、趙雲一生順遂,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因病去世。不得不說,在三國那個亂世,能得善終,確實極為不易。
-
19 # 星君說歷史
趙雲字子龍,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五虎上將之一,常勝將軍,有勇有謀,鮮有敗績。一呂二趙三典韋中的趙就指趙雲。是亂世三國名將箇中翹楚,品格高尚,完美戰神。白馬銀槍,三國英雄趙子龍,誰與爭鋒。然世人讀史,總覺得趙雲一生不被重用。讓我們剖析歷史,揭開疑雲。
(1)在劉備顛沛流離時期投奔劉備,說是人格魅力上的互相吸引也好,說是被劉備仁義名聲播於四海折服也罷,英雄趙雲跟定了劉備,建功立業。長阪坡之戰,趙雲成名之戰,一戰名揚天下,負幼主,七進七出曹魏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雖有曹操愛才之心不忍以箭射殺,但就憑這份膽氣,足以傲視三國群雄。可見趙雲單兵作戰素質之高,其勇武可與霸王相媲美。
(2)就因為趙雲單兵素質高,劉備才將他放在身邊,很少單獨帶兵征戰,更沒有像關羽、張飛、魏嚴鎮守一方的經歷。趙雲的職位一直是類似侍衛長、禁軍頭領的存在,護衛中樞首腦及家眷的周全。像小說中護衛劉備去江東招親,趙雲截江奪阿斗等等,就是明證,劉備不是不重用趙雲,而恰巧說明非常信賴他。一直保衛中央,鮮有帶兵出去建功立業的機會而已。
(3)經歷三年的殺伐征戰,劉備入主成都,為犒賞將士,劉備要掠奪城中百姓錢糧,趙雲力諫阻止。雖遭眾將嫉恨,朝野上下豎敵一片,就連主公劉備也疏遠他。後劉備要起兵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又是趙雲第一個反對東征。忠肝義膽的趙雲,為國為民,一腔熱血,一片忠心,日月可表,蒼天可鑑!
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諡為“順平侯”縱觀趙雲一生,其勇武超呂布,其忠義不減關羽,是三國少有的完美人物,真正的常勝將軍。
-
20 # 萌之商都
寫趙雲的文章很多,各種角度,有的挖得深,說劉備並不真心對趙雲,或者趙雲其實和關張感情並不怎麼親等等。其實,都是演義太入人心的緣故。
正史說得人也多,誰叫趙雲又帥又能打呢?我說個奇怪的角度,年輕時愛玩日本人做的遊戲《三國志》,日本研究三國很風靡,遊戲設定很準。
比如我至今都記得趙雲的特技是“洞察”,就是任何武將的特技都免疫。看似不牛屁,實則不然,全遊戲唯一全免。謀士特技也有免的,記不得誰了,但是算智力值,比你高才免。趙雲屬獨一份,不用計算直接免。這說明什麼?演義裡趙雲是不敗將軍。
我沒有研究,但愛看各位老師評三國,真是挺好的。趙雲要我說,真是演義和志書裡差不多。長坂坡幾進幾齣殺多少人肯定虛構了,但人家確實敢進去,也出來了,換位思考,敢去的有幾個?有本事出來的又有幾個?
演義裡關張的戲份誇張了,歷史上某些大神被削弱了,趙雲誇張成這樣了其實還不算太誇,真難得吧?
最後,記得沒錯趙雲是善終的,兒孫是忠義的,幾乎是完美的。那個時代不容易啊,活出戰場,也需活出千變萬化的政局,不只是洞察戰技,也要洞察世道人心才行。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是一個勇錳可喜、武藝高強、忠心耿耿、通曉大義、作事穩妥、不伐己功、謙虛謹慎、能識大體的人,他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最正直、最忠誠、最穩重的英雄形象。
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趙雲的個人形象在武將是最高的,是諸葛亮最為信賴的一元文武雙全的武將。他能忠誠地、不折不扣地執行諸葛亮的計謀。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