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謎團講解員

    大概在隋唐時期,關羽開始被“神化”。宋代,人們對關羽的關注表現在了修建關王廟上,關王廟在當時慢慢成了一道風景。在明代萬曆年間,關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窮鄉僻壤,無地無之”,建關王廟之風,有增無減,關公成為各行各業的保護神。也許是覺得這樣對關公還不夠重視,人們於是又另讓關公再司“財神”一職。於是在清朝,關公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關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發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係。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豆腐業也就藉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的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也把關公奉為了神……

      

      關羽後來的形象更為深化,與種種傳說不無關聯。楊慶茹在《問吧》一書中寫到:“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的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可見,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祐民護民的萬能神格,他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 2 # 永城錳哥

    關公的角色主要清朝發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係。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

    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豆腐業也就藉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的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也把關公奉為了神……

    還有種說法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發明計薄發,設計日清薄,清楚明白,另一說法是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

    可見各行各業選擇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祐民護民的萬能神格。

  • 3 # Ashely苗

    有人也認為,關公是忠義誠信的化身,可以是生意人的守護神。所以,最初把關公奉為財神的應該是山西的商人,因為關公是山西人,這些商人把忠義、誠信當作他們最高的人生準則,也為關公成為後人敬仰感到驕傲。晉商走南闖北,相信關公能為他們去災避難,化危為安。後來,商人供奉財神關公便成了一種習俗。再說,關公手裡的那把青龍偃月刀傳說中也是異常鋒利無比,“利”和“利潤”同音,寓意著所向無故,無人敢欺,拜持刀的關公就能隨時獲利賺錢。

  • 4 # 誰是誰非誰知道

    作為一種持續已久的文化現象,關羽崇拜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關羽崇拜離不開關羽形象的塑造。關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學、戲劇、曲藝、影象等多種形式,其中影象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對關羽形象的建構也最複雜多元。尤其是,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家的各種創作,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切合了群眾的需求,使關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實人物本身並非完美無缺

    中國傳統社會歷來存在多神崇拜,歷史、戲劇、神話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災、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對關羽的崇拜超乎尋常,不僅長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國乃至海外。他被尊為“武聖”,風頭甚至較“萬世師表”的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人趙翼曾感慨:“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關羽為何會受到古往今來華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崗認為,《三國演義》塑造了智、義、奸三個奇絕人物,關羽即為義絕,“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因此,儘管關羽作為真實的歷史人物並非完美無缺,史稱其“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但他身上所被賦予的忠、義、仁、禮、信、勇等品德,卻是中國傳統社會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體說來,中國的關羽崇拜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一名戰將,關羽在荊州和蜀地民間被蓋廟祭祀。

    第二階段是隋唐時期。佛教介入民間的關羽崇拜,製造關羽顯靈傳說,封其為護法神,而官方也將之作為諸多武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廟。

    第三階段是宋元時期。道教、儒家追隨佛教,分別將關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學說體系之中,使關羽崇拜不僅僅處江湖之遠,而且居廟堂之高。宋朝皇帝還為關羽賜廟額,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朝皇帝除繼續封王外,還“遣使祠其廟”,以至於關廟林立,遍佈城鄉。

    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儘管明朝官方也敬關羽如神明,祈求其佑護海疆,但並未給予特別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關羽,還在關外時就已立廟祭祀,並賜廟額“義高千古”。入關後,更是將關廟載入祀典,歲時致祭,並不斷製造關羽顯聖的故事,予以加封。從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起至光緒五年,累封字數達到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清朝歷代皇帝對關羽的垂青和抬愛,把全民的關羽崇拜推向了高潮。嘉慶初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時,就見到當地凡有人家集居的地方必有廟,廟必祀關羽。

    第五階段是民國時期。雖然帝制被推翻,但關羽崇拜依然繼續。民國三年,袁世凱下令將關羽和岳飛合祀武廟,凡軍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廟舉行。

    從令人畏懼到忠義勇的化身

    關羽從一名武將被推上神壇是一個人為的漸進過程。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文化現象,反映了千餘年來民眾的心理訴求和價值取向。既然將關羽尊之為武聖,奉之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關羽像,才能夠頂禮膜拜,於是便出現了許多畫作和雕像。

    關羽畫像的最早記錄出現在《三國志·于禁傳》中。據載,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謁曹操高陵時,預先令人在陵屋中畫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事。于禁見後,羞愧發病而死。但文中沒有敘述關羽的樣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後,相傳唐代吳道子、五代後蜀趙忠義等都曾畫過關羽像。據此,清代學者俞樾推斷至遲至五代時關羽影象已經盛行。但嚴格說來,別說五代,就是宋元時期的關羽像,至今都難得一見。

    不過,藉助文學作品及戲劇舞臺,約略可以彌補一些缺憾。根據唐宋筆記小說,在宋以前,關羽雖然具有神力,能夠顯靈,但主要是以厲鬼的形象出現,人們“懼神之靈,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關羽的形象不會好到哪裡去。

    入宋以後,中國的政治文化出現轉型。剛剛經歷的一場亂世,不僅破壞了漢唐以來的社會權力結構,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思想觀念,關羽由此從令人畏懼逐漸轉至受到敬愛。宋孔平仲雲:“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道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某,輒為之泣下,屬弄者且緩之。”影戲只是宋代興起的“說三分”行業的一種形式,此外還有說書、雜劇、傳奇等。這些俗文學樣式塑造了不少三華人物,“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關羽的形象自此日益豐滿起來。

    隨著宋代民族鬥爭的加劇以及理學正統觀的興起,蜀漢成為正統,關羽更被作為忠、義、勇的化身廣為渲染。同時,宋朝皇帝對關羽多次追封,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於是,在《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裡,關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軀立,棗紅臉兒,圓睜睜丹鳳眼,左右緊橫臥蠶眉,三綹美髯過玉帶”,舞臺扮相則是“蟒衣曳撒、紅袍、項帕,直纏、褡膊、玉帶、帶劍、三髭髯”。

    《三國演義》是一部集《三國志》以降的史書、平話、傳說、雜劇之大成的通俗小說,被金聖嘆評為“第一才子書”。作者羅貫中將歷史上的各種關羽故事進行加工整合,賦予關羽忠義品質和儒者氣象。同時又不過分溢美,也寫他的缺點和錯誤導致其兵敗被殺、身首異處,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惋惜。在不以“成敗論英雄”中,世人對他更加敬重和愛戴。

    由於羅貫中對關羽的刻畫“故事有趣、情節生動,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符合人們的理想和想象,所以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聞樂道。誠如清人王侃所言:“《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也。”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進一步定型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隨著小說的風行,關羽高大、紅臉、美髯、丹鳳眼、臥蠶眉的外在形象便深深地定格了。這個形象實際並非一人之力,而是成於眾手,乃歷代文士、藝人等共同創造的一個理想的偶像。

    在創造這個偶像的過程中,除不斷改進的外形設計外,人們還逐步為關羽編造了一些附屬元素,使其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穿戴方面,頭裹青巾,衣著綠袍;用具方面,坐騎為赤兔馬,兵器為青龍偃月刀;隨從方面,有周倉、關平伴隨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後者捧印。這些元素在《三國演義》中全部得以展現。毛宗崗在《三國演義》寫至關羽兵敗被殺時評論:“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與雲長並垂不朽者也。”可見,關羽的形象經《三國演義》塑造後便典範化了,而“平也、倉也、馬也、刀也、巾袍也”作為標配一樣模式化了。

    如今可見的最早關羽畫像,是1909年出土的金代版畫《義勇武安王》。這幅畫描繪的是關羽指揮作戰的場景。關羽居中坐在靠背椅上,威武堅毅,雙手握拳放在膝蓋上,眼睛緊盯前方,似在一邊關注戰場上的瞬息變化,一邊聽前立兩戰將彙報戰況。關羽背後立著三員將領,一人捧印,一人擎著關字旗,一人緊握青龍月偃刀,背景則是松樹、岩石等。

    從畫面內容來看,可以看出四點內容:一是版畫以“義勇武安王”為題,表明關羽已被封王,但畫中並未賦予其王的扮相,仍然如實反映關羽本來的戰將身份; 二是至遲在金代關羽已是“丹鳳眼,臥蠶眉,五綹美髯”的形象,比《三國演義》所描寫的“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早;三是構圖以關羽為中心,其他人如眾星捧月般環繞在四周;四是關平捧印、周倉握刀的組合已經出現。這種畫法後來得到延續,成為關羽畫像的一個基本樣式。

    由武將演繹為儒士財神帝王

    到了明代,朝廷注重關羽的軍事能力,希望他能夠幫助鎮撫海疆、佑護百姓。因此,明代畫家延續金代的畫風,著重表現關羽作戰神勇的一面。宮廷畫家商喜的《關羽擒將圖》即是如此。該圖取材《三國志》,描繪關公水淹七軍、生擒龐德的故事。圖中,關羽坐在岩石上,身材魁梧,雙手抱膝,內著盔甲,外披綠袍,“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其他人分佈在周圍,且身材比例相對較小;畫的背景是松樹、岩石等,這當然是為了映襯關羽的偉岸和威猛,但也與文人畫的流行有關。

    文人畫追求意境,專以山水、花鳥等為題材,自唐代出現後,逐漸被文人推崇,成為畫壇主流。所以,為了追求所謂雅趣並躋身文人畫行列,很多畫作往往會以山水入畫,這在關公畫像中同樣體現得比較明顯。金代關羽版畫及商喜《關羽擒將圖》都有山水畫的內容,但好在全圖重在突出關羽,因此沒有喧賓奪主。與此相反,明代另一個畫家李士達的《關壯繆立馬圖》顯得有些另類。在這幅圖中,關羽騎馬,周倉肩扛青龍月偃刀緊隨其後,背景卻是崇山峻嶺、繚繞的雲霧、潺潺的溪流以及高聳入雲的松樹,使得作為主體的關公顯得渺小,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進入清代,關羽受到更廣泛的喜愛。有關畫作不僅數量多,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關羽的形象也呈現多元性,有戰將、儒士、財神甚至帝王等。丁元公《關公像圖》描繪的是作為武將的關羽和周倉立於雲端的情形。此圖構圖簡潔,作為背景的白雲除了點明地點外,還使整個畫面富有動感,烘托出關羽作為戰神、武聖的形象。焦秉貞三華人物冊頁中的“關羽像”則是儒士打扮——頭戴藍色雷巾,身穿圓領綠袍,手撫腰帶,面色紅潤,略帶笑意,儼然一位飽學之士。焦秉貞是宮廷畫家,他創作的關羽應該反映了當時清朝帝王對關羽的想象和認知,即關羽是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將。

    清代年畫《上關下財》則把關羽塑造為財神形象。關羽在民間深受歡迎,各行各業爭相奉之為保護神,財神即為其中一種。財神原有好幾位,基本都是文人,關羽加入之後,遂有文武之分。身為武財神,關羽有被單獨供奉的,也有與文財神一起被供奉的。這幅年畫屬於後一種,圖中關羽是帝王裝束,端坐龍椅上,神態安詳,氣象莊嚴。因為“關”和“官”諧音,因而還有官運亨通、財源廣進的寓意,在民間很討口彩。

  • 5 # 二郎神發大財行好運

    關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發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係。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豆腐業也就藉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的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也把關公奉為了神……

    關羽後來的形象更為深化,與種種傳說不無關聯。楊慶茹在《問吧》一書中寫到:“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的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可見,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佑民護民的萬能神格,他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 6 # 大鵬尋歷史

    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

    道教俗神。又稱關公,關聖帝君。原為三國蜀漢劉備的武將。傳說關羽死後,頭葬河南洛陽,身葬湖北當陽,人感其德義,歲時奉祀。宋代流傳關羽應龍虎山張天師之召降魔伏怪故事。宋崇寧元年(1102)追封忠惠公,後封義勇武安王。明初祀為關壯繆公,與岳飛同祀武廟,各地稱關岳廟。萬曆三十三年(1605)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康熙五年(1666)敕封為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相傳農曆五月十三日為神誕。

    據「三國演義」所述,關羽被吳國大將呂蒙於麥城所殺,其子關平及部下週倉皆亡。他的魂魄飄蕩至荊洲當陽玉泉山,得普靜法師點悟,常於玉泉山顯靈護民,因此當地人為其立廟。關聖帝君生平義氣貫乾坤,以「仁、義、禮、智、信」著稱,千里尋兄為「仁」、華陽放曹為「義」、秉燭達旦為「禮」、水淹七軍為「智」、單刀赴會為「信」。《關聖帝君明聖真經》雲:「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南天文衡聖帝傳略》於是根據八德,恭述關恩主的一生。當三峽壩建成,此廟將被江水淹沒。

    「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河北省當陽,河南省洛陽,山西省運城,三地均建有大型關帝廟。

    話說關公又曾上呂蒙身,結果呂蒙七孔流血而死,吳國將關公首級移禍魏國,曹操開啟盛匣,關公竟瞪目開口,嚇得滿座失驚。因此曹操為他大設祭禮。

    關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聖」。

    漢後主(260年)追諡關公為「壯繆侯」;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追封關公為「忠惠公」;

    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進封關公為「崇寧真君」;

    大觀二年(1108年)復封關公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封關公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關公,並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關公廟;

    明憲宗敕令重建關公廟;

    明神宗萬曆十年(1528年)封關公為「協天護國忠義帝」;

    後敕賜解州關帝廟為「英烈廟」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陽關帝廟為關公金身加衣飾,任陸秀夫、張世傑為關公左右丞相,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封關公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關公長子關平為竭忠王,次子關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雍正元年,加封「靈佑」;

    清康熙時封「伏魔大帝」;

    1703年康熙親臨關公故鄉解州拜靈題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 祖父為「裕昌公」,父親為「成忠公」。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前後、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題字匾,道光八年,加封「威顯」二字,咸豐年間,再加封「精誠」二字,旋又加上「綏靖」二字,亞御書「萬世人極」匾額,同治加封「翊贊」二字,光緒加封「宣德」二字。直至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關公全部長達26字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並勒全國府縣建廟,春秋虔誠致祭。

    中國民間宗教自漢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但是,關聖帝君卻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成就的神明,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並不太多。

    儒教尊關公為五文昌之一,尊他為「文衛聖帝」,或稱「山西夫子」,或尊他為亞聖或亞賢,說:「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看春秋」。

    道教則奉關公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或「武安尊王」。

    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蓋天古佛」、「護法伽藍」

    民間祭祀關公,經過一千七百年的演變,關公早已脫離《三國志》裡的關羽,而成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商界守護神:

    據說,關公年輕的時候,在家鄉從商,以販賣布匹為業。生前精於理財之道,最擅長算數記賬,曾設簿記法,併發明日清簿,這是一種清楚的記賬法,即為現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賬。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獲「利」。一般合夥做生意,最重義氣和信用,關羽信義俱全,因此被後世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及視他為保佑人們發財的武財神。

    醫藥神:

    民間相信,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於鬼怪魔神作祟所致。關公尊嵩伏魔大帝,民間多前往祈求關公驅魔治病。因此,在關帝廟常設有藥籤,關公又成為醫藥之神。

    戰神:

    關公是曠世大將,其勇武為世所稀有,習武者奉為武聖。因此,歷代尊為武聖祭祀,民間亦為尚武之人的保護神。關公亦為戰神,為軍人的保護神。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亦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

    英雄死後成為神,受到人們的敬拜,是中國民間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關公一樣流傳民同,世世代代為萬民所祭祀,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充套件的趨勢者,並不多見。這是因為關公在民眾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與信賴的英雄神。

    讀書人視為文昌,與文昌、朱衣、魁星、呂仙合稱為「五文昌帝君」。

    佛教認為關公的正氣足以護法,特奉為護法神,列為「伽藍護法」。

    一般做為商業神供奉的關公神像為坐看春秋,而警界或習武者所供奉的關公像為手拿關刀或騎馬。香港的警署幾乎都奉祀關公。奉祀關帝的廟宇也稱關帝廟、協天宮、武廟或文武廟並稱。

  • 7 # 今人看古月

    關羽,生卒年均不具體,大致在158年至167年,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

    關羽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號稱 “萬人敵 ”,聲威震天下。他集忠於君,善與友,正義,武力,智慧,勇氣,毅力,大志於一身。

    生前一介武夫,死後能被後人如此敬奉,對關羽而言也算完滿了。其實不光是民間層面,歷朝歷代官方層面的敬奉,也是從未間斷。據不完全統計,從北宋到清朝末年,歷代皇帝一共給關羽加封了22次尊號。於是,文敬孔子,武拜關羽,就逐漸成為歷代傳統了。

    朝廷推崇關羽為神,是為了宣揚關羽的忠君,也是藉此希望人們能夠像關羽那樣,忠於自己的君王和主子。這是封建時代,皇帝們的一種統治國家的策略,所以關羽才會被奉為武聖。

    在整部《三國演義》中,論忠論義,沒有比關公更讓人敬重的了。但1000多年後,關公從一個忠義的勇士搖身一變成為人們求財的保護神,這裡面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關公如何成為財神的呢?

    財神的起源可以說源遠流長,所祭祀的財神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大致說來,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所以關羽只是財神中的武財神,表誠信。商人選擇關帝閣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商人敬奉關羽的信仰在清代達到巔峰,民國時期仍十分盛行。如今,大量私營企業請出關羽這位尊神作為心理依託,期望能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常交好運。這表現出了古代關公財神信仰風俗在當代的延續,也說明了關公財神信仰文化深入到了一個民族的骨髓,具有不滅的生命力。

  • 8 # 周扒皮叭歷史

    中華民族供奉財神有很久的歷史淵源,各路財神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域逐步形成的,併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傳承至今。

    在民眾敬奉的所有財神中,中國北方多為趙公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港、澳、臺地區又以敬拜關公為主。武聖關帝又是怎樣成為財神的呢?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關羽鎮守荊州時,關羽重視商業發展,制定了很多保護商人和商業的政策。在那個重農抑商的時代,商人在荊州得到了很大的保護,都把關羽視做保護神。關羽死後,首先就是荊襄一帶的商人最先供奉關公像,後來隨著商人的流動,關羽財神像開始流傳到各地。

    二、關羽不僅仁義忠勇,不貪錢財,最重要的還是會理財。當年關羽被曹操俘獲,曹操許給他眾多金銀珠寶,皆不為所動。離開曹營時,還給曹操留下了一本賬簿,清楚了記錄下了“原、收、出、存”,原,就是關羽來曹營時的財務情況;收是收到曹操贈予的物品情況;出,是在曹營期間的花銷情況;存,是關羽走時財務餘存的情況。

    三、因為關羽的忠義,受到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把關羽塑造為臣子的模範典型,都為其追封授爵。諡號多達13個,成為中國古代最多的一人,其廟宇,全國多達3000多所,也是擁有最多廟宇的神。所以家家戶戶,歷朝歷代都在拜關公,其中不乏向關公求財的。

    最後,在為大家普及個知識點。關公像也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武關公”,手提青龍偃月刀,刀尖朝上,主要是鎮宅避煞、庇護守衛,香港警局也多為供奉此像;刀尖朝下:主要是驅邪祛病,祛除邪煞,江湖堂會上面多供奉此像。

    另外一種,就是所謂的“文關公”,多為坐像,一手持《春秋》,一手捋胡,形象儒雅,五官更為飽滿祥和。多為文人求仕途所拜,或商人和每家每戶求財鎮財所用。

  • 9 # 齊建波

    1、首先是起源。《三國志》對掛金封印的記載。書中載,關羽和劉備失散後,被曹操留在營中,“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恩禮非常;但關羽卻繫念劉備,後來得知劉備在袁紹處,遂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而在民間傳說中,關於其“掛金封印”的細節則更加詳細。據說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後,不僅將曹操賜贈交留,且一一進行頗具條理的記載,有著賬本的雛形,故在民間有將關羽稱作“記賬祖師爺”的說法。不過關於此另有一種較具正統意味的說法,傳關羽生前十分長於會計業務,曾發明《日清簿》,涵蓋原、收、出、存四項,為後世廣泛沿用,故有“記賬祖師爺”之稱。

    2、關羽與財神的牽涉源於皇帝敕封的傳說。

    3、關公財神地位的確立決定於明清晉商對關公的崇拜。這種說法側重對關公整體意義的強調。一,本為武聖的關公可充當商幫兇險貿易路途的保護神;二,祖籍山西解州的關公可聯結晉商家情鄉誼,增進團結;三,忠義勇武的關公可作為商業行為上的道德模範與規範制約,尤其在其被多次敕封為神。我覺得現在飯店呀企業擺放關羽主要是給客戶看的,以體現誠意,也有對於招財進寶的心理暗示;四,藉助朝廷敕封過的正神提高商界在“士農工商”中的地位。如此一來,被商幫百般崇信甚至作為精神根基的關公,經歷其他進行物質追索的個人或組織的傳播與渲染,理所當然可作為財富之神來存在。

  • 10 # 劉坤忠120

    清康熙後期,四海安寧,商業繁榮。晉商聚集到沿海地區,舉,辦商會,要貢奉神靈。奉誰,當然是山西老鄉,被清廷冊封為武聖的關公關羽。關公是忠義的化身,桃園結義,兄弟齊心,其力斷金,名標青史。商會也要齊心協力,把生意做大做強,對關公頂禮謨拜,早晚一柱香,心誠則靈,日進斗金,財源廣進。。。其它商會商人見晉商貢奉關公,爭相效仿,貢奉關公,誠心經營,生意興隆。此後各行各業貢奉關公,以關公為財神爺,祖師爺,仗關聖帝君庇佑,門派興旺,事業發達。

  • 11 # Lv自由

    據史載,關羽蜀漢時封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封地為劉蜀漢壽地,在今四川境內。亭侯為漢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宋徽宗封武安王,以後屢次加封,明萬曆始封“三界伏魔大帝”,清朝曾十次加封,“順治元年定祭關帝之禮。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二十三年)加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清朝文獻通考·郡祀考上》)

    到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長達二十四個字,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曠古未有,令人驚歎。

    關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發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係。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豆腐業也就藉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的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也把關公奉為了神……

    關羽後來的形象更為深化,與種種傳說不無關聯。楊慶茹在《問吧》一書中寫到:“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的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可見,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佑民護民的萬能神格,他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 12 # 奇聞趣事歷史哥

    關公本來是三國時代的一個歷史人物,史書裡的關羽只是從“將”變成“侯”,並未變成一個神。到了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裡,關羽成了長著一臉絡腮鬍須,作戰很是勇猛武將。他與劉備“誓以共死”,不買曹操的帳,“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關羽的一生中,被封過兩次,一是在為曹操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還有一次被蜀國追諡為“壯繆侯”,但當時所有的史料都沒涉及他是神。那麼,關羽究竟什麼時候成了財神的呢?

    大概在隋唐時期,關羽開始被“神化”。據唐代《重修玉泉關廟記》記述了關羽幫助隋代智大師興建玉泉寺的傳說,說“(關羽)生為英賢,沒為神明……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系”(《全唐文》卷六六四)。

    另據史載,關羽蜀漢時封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封地為劉蜀漢壽地,在今四川境內。亭侯為漢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宋徽宗封武安王,以後屢次加封,明萬曆始封“三界伏魔大帝”,清朝曾十次加封,“順治元年定祭關帝之禮。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二十三年)加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靈祐關聖大帝。”(《清朝文獻通考·郡祀考上》)

    到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長達二十四個字,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曠古未有,令人驚歎。

    朝廷的統治者如此熱心,自然也會影響到老百姓的熱情。唐代時,關羽在民間被人們稱之為“關三郎”,“關三郎”是做什麼的呢?其任務就是監督寺廟裡的和尚而已。

    宋代,人們對關羽的關注表現在了修建關王廟上,關王廟在當時慢慢成了一道風景。在明代萬曆年間,關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窮鄉僻壤,無地無之”,建關王廟之風,有增無減,關公成為各行各業的保護神。也許是覺得這樣對關公還不夠重視,人們於是又另讓關公再司“財神”一職。於是在清朝,關公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關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發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係。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豆腐業也就藉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的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也把關公奉為了神……

    關羽後來的形象更為深化,與種種傳說不無關聯。楊慶茹在《問吧》一書中寫到:“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的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可見,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祐民護民的萬能神格,他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其實,中國的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關羽只是財神中的“武財神”,代表“誠信”。除了關羽,中國古代還另一些財神。南宋時期民間出現的“財神紙馬”,應是財神的原初形式。文財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來,如比干、范蠡;武財神當然由武官演化而來,如趙公明、關公。即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范蠡,,“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趙公明代表“公正”。

    關公為啥是財神?財神的起源可以說源遠流長,所祭祀的財神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致說來,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關羽只是財神中的武財神,代表誠信。關公財神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商人選擇關帝閣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保衛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關公在各地被奉為財神的同時,也看中他愛民護民的特點,將他作為門神年畫的題材之一。

  • 13 # 公明淏

    關羽被奉為財神?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縱觀關羽的一生與財神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三國志•關羽傳》中,有關關羽與的關係倒是有記載:”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關羽)

    關羽沒有動曹操的賞賜,封存好了,還給了曹操。這個可不是聚財,而是拒財。

    還有,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後,賜予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四人黃金各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作為諸將中最高賞賜。

    這個我估計關羽是不會拒絕的,其一是劉備給的;更重要的是一種榮譽,一共沒幾個人得這麼大的賞賜,說出去很展仰;而且,說實在的,肯定是比曹操給的多的多了……

    關羽被處決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這裡也沒有財神的說法。

    (趙公明)

    但是,在中國很早就有關於財神爺一說,可那說得不是關羽。趙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趙公明是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

    其實,姜子牙並沒有封趙公明為財神,只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簡稱“玄壇真君”,統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

    (比干)

    後來,中國民間認為趙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其分別是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成為財神。財神傾注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寄託著安居樂業,大吉大利的美好心願。

    (范蠡)

    關羽作為一名常敗將軍,實在是與財神掛不上邊兒!如果把他當做看家護院的或者說是鎮宅用的來嚇唬人的財神,倒是還不錯。凡是說過“名將唯羽”的人,都是被他嚇唬住了得。

    我估計應該是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了,而且還是晉商們用來宣揚“義”、“誠”,之類的經商之道。才把關羽奉為武財神得吧?

  • 14 # 大江侃歷史

    關羽本是三國時代的一個歷史人物,陳壽的《三國志》中關羽是個長著一臉絡腮鬍須,作戰很是勇猛,對劉備忠心耿耿的人!關羽死後被蜀國追諡為“壯繆侯”!那麼關羽究竟是什麼時候成了財神的呢?

    到隋唐時期,關羽開始漸漸被“神化”;到宋代,人們對關羽的關注表現在了修建關王廟上;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關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了清代,建關王廟之風,有增無減,關公成為各行各業的保護神。

    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當時的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山西商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於是在清朝,關公被奉為了財神!

  • 15 # 晴空遠望史

    “武聖”是官方朝廷對關羽封號、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民間關羽逐步被神化,尊為“關公”。還有因為史傳關羽讀過私塾,做過生意,並善於做生意,為人又特別忠信講義氣,契合商家誠信原則,相信關公是生意糾紛的內在裁判,所以經營過程中就經常拜關公,把關羽奉為“財神”。而且隨著時間、地域的不同,演化出文武類別來。

    一、關羽讀私塾和經商經歷

    1、關羽幼時讀過私塾,識文斷字,特別喜歡讀《春秋》,崇拜春秋大義,並作為自己的人身修養標準。這符合儒家的標準,所以他的夜讀精神被推崇和倡導。

    2、關羽和劉備張飛都有為了生計做小生意的經歷,劉備賣草鞋,關羽買綠豆,張飛賣肉,關羽因為人主持公道和張飛打起來,劉備拉架,三人志同道合桃園三結義。

    3、《三國演義》關羽和錢打交道的經歷。曹操在徐州打敗劉備,關羽和劉備的兩位夫人,被圍困在一座土山上,曹操派關羽故舊張遼勸降。曹操滿足關羽提出三個先決條件:一是隻投降漢獻帝,不投降曹操;二是劉備的兩位夫人要受到贍養和尊重;三是一旦知道兄長劉備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投降漢朝,後關羽因功封為漢壽亭侯,還專門鑄成一枚大印送給關羽。再後來關羽得知劉備的訊息後,關羽把歷次所收受的金銀都封存起來,把漢壽亭侯的大印懸掛在大堂上離開了,這就是掛印封金。據說關羽將金銀物資以原、收、出、存四大科目在賬冊上記賬,臨別時賬冊記得一清二楚,財物分毫不差交還於曹操,所有收支一目瞭然。非常有商業規範,後世商人商用薄記法據說來源於此。做生意首講究誠信,關羽重然諾,守信義,有始有終成為商道推崇的精神。

    二、民間財神的演化

    1、關羽是山西人,而明清時山西商人富甲天下。晉商們在南往北去,縱橫天下的時候,總是把家鄉的英雄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經商需要人脈,人脈間講求忠誠和誠信。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各地的商人紛紛仿效晉商將關公做為保護神,關公也就慢慢成為了人們眼中的財神爺。

    2、關羽忠義,也很適合民間文化。關公能成為許多行業的祖師爺,清朝的民間組織天地會為了反清復明,選擇了關公作為祭拜物件。而天地會的成員是有各行各業的老百姓構成,大家平時都祭拜關公,一是顯示忠誠和義氣,以關公立誓,二是獎懲分明,確立安全歸屬感,關公當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多個行業的祖師爺了。這樣,關羽從財神又進而被推崇為其他各類行業的祖師爺,例如典當行、腳伕、算命先生、絲織、豆腐都將關公做為祖師爺,只要和商業有關都和他發生關係,甚至剃頭匠都將關羽拜做祖師爺。

    綜上述,關羽“武聖”是朝廷統治需要而宣傳確立的神,同樣,明清以來,人民群眾更有智慧,為了聚龍團隊,凝聚精神,尊崇關羽忠義誠信精神,逐步被尊為財神,也拜他為各行各業祖師爺,而且範圍更廣,層面更深,既是精神形象又是文化形象,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

  • 16 # 穩穩的幸福6174

    關羽——忠誠信義為本的關公 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爺,《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的作者說:“關公被人視為武神、財神爺及保護商賈之神。人遇有爭執時,求彼之明見決斷。旱時人們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藥方,被人視為驅逐惡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據徐道《歷代神仙通鑑》記載的一種傳說:關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龍”,漢恆帝時,河東連年大旱,老龍憐眾心切,是夜遂興雲霧,汲黃河水施降。玉帝見老龍有違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於地。解縣僧普靜,在溪邊發現龍首,即提到廬中置合缸內,為誦經咒九日,聞缸中有聲,啟視空無一物,而溪東解梁平村寶池裡關毅家已有嬰兒落地,乳名壽,幼從師學,取名長生,後自名羽,字雲長。據《三國演義》載,關羽因原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後奔走江湖。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共生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操擒住了關羽,看中關羽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後曹操察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羽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三國演義》後又記載:關羽遇難後,陰魂不散,盪盪悠悠,直到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上空大呼:“還我頭來!”山上老僧普靜聞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梁、文丑(皆被關羽所殺)等眾人之頭,又向誰索?”關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門。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聖人”之尊,由此關羽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民間各行各業對“萬能之神”關帝頂禮膜拜。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爺,是大概是因為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妄義之徒 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 17 # 靜觀夕陽

    關公 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關於其來歷,前面已有介紹,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

    因為商人認為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

    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

    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當代,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此是清以來,百姓受顛沛流離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於忠勇信義的關公保護。

    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慘遭清兵和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抬出關公的神像聚集民眾以抗外辱。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

    近世自於內憂外患,一些民眾在逃往臺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玄靈高上帝”之號標誌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被歷代加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

  • 18 # 佳佳那個惠兒66

    關公 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關於其來歷,前面已有介紹,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因為商人認為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當代,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此是清以來,百姓受顛沛流離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於忠勇信義的關公保護。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慘遭清兵和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抬出關公的神像聚集民眾以抗外辱。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於內憂外患,一些民眾在逃往臺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誌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被歷代加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

  • 19 # 若水武清

    到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長達二十四個字,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曠古未有,令人驚歎。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平常也有一些酒樓飯店,常供財神或者供關公的,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關公什麼時候成了財神的呢?

    關公本是三國時代的一個歷史人物,史書裡的關羽只是從“將”變成“侯”,並未變成一個神。根據西晉陳壽的《三國志》,關羽是個亂世英雄,長著一臉絡腮鬍須,作戰很是勇猛。他與劉備“誓以共死”,不買曹操的帳,“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後因荊州戰事失利,關羽死於現在的湖北安遠一帶。關羽的一生中,被封過兩次,一是在為曹操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還有一次是在死後被蜀國追諡為“壯繆侯”,但當時所有的史料都沒涉及他是神。那麼,關羽究竟什麼時候成了財神的呢?大概在隋唐時期,關羽開始被“神化”。據唐代《重修玉泉關廟記》記述了關羽幫助隋代智大師興建玉泉寺的傳說,說“(關羽)生為英賢,沒為神明……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系”(《全唐文》卷六六四)。

    另據史載,關羽蜀漢時封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封地為劉蜀漢壽地,在今四川境內。亭侯為漢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宋徽宗封武安王,以後屢次加封,明萬曆始封“三界伏魔大帝”,清朝曾十次加封,“順治元年定祭關帝之禮。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二十三年)加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靈祐關聖大帝。”到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的封號長達二十四個字,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曠古未有,令人驚歎。朝廷的統治者如此熱心,自然也會影響到老百姓的熱情。唐代時,關羽在民間被人們稱之為“關三郎”,“關三郎”是做什麼的呢?其任務就是監督寺廟裡的和尚而已。

    宋代,人們對關羽的關注表現在了修建關王廟上,關王廟在當時慢慢成了一道風景。在明代萬曆年間,關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窮鄉僻壤,無地無之”,建關王廟之風,有增無減,關公成為各行各業的保護神。也許是覺得這樣對關公還不夠重視,人們於是又另讓關公再司“財神”一職。於是在清朝,關公的角色發生了轉換。關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發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係。當時,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豆腐業也就藉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的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也把關公奉為了神……

    關羽後來的形象更為深化,與種種傳說不無關聯。楊慶茹在《問吧》一書中寫到:“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的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可見,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祐民護民的萬能神格,他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其實,中國的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關羽只是財神中的“武財神”,代表“誠信”。除了關羽,中國古代還另一些財神。南宋時期民間出現的“財神紙馬”,應是財神的原初形式。文財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來,如比干、范蠡;武財神當然由武官演化而來,如趙公明、關公。即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范蠡,,“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趙公明代表“公正”。

  • 20 # 圖文繪歷史

    古人供奉的財神很多,其中還有文財神和武財神,文的比如范蠡,武的就有關公,關帝聖君,即關羽,他是供奉的財神裡特殊的一位,因為關公跟財富沒有半毛關係,史料裡的關羽也視金錢如糞土,文學作品《三國演義》裡的關羽也是把自己的錢財送給嫂子,就是這樣一位義薄雲天的關公,被後人視為了財神。

    關公財神。

    關公成財神的時間最短,有這樣一種傳說,是在清朝,跟乾隆有關,乾隆皇帝上殿早朝時,常聽到身後有甲葉靴板之聲,但身後其實沒人,覺得很驚奇,有一次早朝又聽到此聲音,張嘴問道,身後何人保駕?空氣中有聲音答道,二弟關雲長,乾隆感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於是去往關帝廟拜謁,並加封關公為福祿神,送上門帖“漢為文武將,清封福祿神”,橫批“協天大帝”,從此以後關公成了財神。

    解州關帝廟。

    早在清朝之前,關公在民間的信仰裡,就被描繪成道教張天師手下的神將,各王朝也追加關公封號,比如宋封為義勇武安王,元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朝封為協天護國忠義關聖大帝,到了清朝甚至代代加封,到道光時期,關公的封號達26個字,所以到了清朝關公無論在民間還是在仙家,其地位達到頂點,滿地都是關帝廟,《京師乾隆地圖》記載,僅北京城,就有116座關帝廟,毫不誇張的說,各地只要有村莊,必有關帝廟。

    山陝會館關公。

    關公的“忠”與“義”不僅成為社會上道德的典範,更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徵,所以到了清朝以來,關公成了各行業的保護神,比如錢莊、當鋪、票號、鏢局、理髮、燈具、綢緞等,他們求關老爺保佑財源茂盛,從清以後,關公成了商業的守護神、商業神和財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公佈出來的5G投票的英文證明,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