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歷史君觀
-
22 # Sagittarius856
楊鎬指揮錯誤❌,幾十萬大軍分兵出發,被努爾哈赤逐個擊破,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其他路大軍怎麼被敵軍知道那麼清楚等,很可能有內奸,而且自古以來打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幾路大軍竟然直楞楞就出發了,當然這是明末後期軍事戰術普遍落後,總之當時的情況要打勝很難,戰術、士氣、團隊凝聚力,情報都落後於後金,也就裝備還可以,如果合併一處還有可能儲存實力,不至於後來薩爾滸一敗,遼東淪陷。
-
23 # 76說歷史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此戰,不僅扭轉了明朝在遼東的優勢地位,還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這場戰役的種種細節,已經顯示出明王朝的江河日下,其最終覆亡的結局,似乎已經略顯一二。
外強中乾的明朝討伐軍
努爾哈赤,本是建州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酋長,藉助明遼東總督李成梁的寵信,努爾哈赤逐漸做大,在李成梁死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併合並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成為了一方梟雄。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明朝曾誤殺努爾哈赤父親、祖父)率軍攻陷撫順城,並多次擊敗明朝派來的援軍。於是到1619年,明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女真問題,便動員全國的兵力來征伐努爾哈赤,並令曾參加過抗日援朝戰爭的楊鎬為統帥。
楊鎬手下的兵力,名義上有遼東兵9萬,各地援軍11萬,但是實際上,真實的兵力遠沒有這麼多。如楊鎬兵分四路,杜松一路,名義上有兵6萬,但根據當時監軍張銓的統計,實際兵額只有2萬5000人,不足名義上的一半。可見,當時明軍的吃空餉現象已經十分的嚴重,明軍的將領為了獲取朝廷更多的軍餉,往往以少報多,虛報名額,軍隊的實際人數往往遠在名義之下。
這種現象曾因為張居正和戚繼光的改革予以遏制,但是張居正死後,他的一切成果全被廢除,腐敗與吃空餉又像陰霾一樣籠罩了天朝的軍隊。根據史學家的考證,楊鎬號稱47萬的大軍,紙面上則只有20萬,而實際可能只有8萬3000人,加上朝鮮和葉赫女真派來的援軍,勉強能有10萬左右。也就說朝廷花的錢,只有不到一半用在了實處,其中的腐敗與貓膩令人汗顏。
除了兵力上的水分,明朝的武器也十分差勁,朝鮮人回憶說明軍武器鄙陋,人員奇缺。而徐光啟也說明軍鎧甲鄙陋,就連杜松、潘宗顏這樣的大將也沒有精良的鎧甲,以至於被後金弓箭輕易射殺。將領尚且如此,士兵則更是慘不忍睹。
而至於明朝的火器,質量更是不敢恭維,在戚繼光剛剛對軍隊進行改革時,就曾提到明軍的火器質量低劣:士卒或將鉛子先入,或忘記下鉛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鉛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此類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準,潤溼不燃者,又有四十餘杆。得中者,不過二十餘杆。戚繼光提到,軍隊火器的質量往往不達標,彈丸塞不進槍管,槍管還有炸膛的危險,使得士兵不敢握銃。從各地方上交的火器,平均60杆只有20杆合格,合格率僅為1/3。
明軍的火器多為各鄉村作為賦稅的抵押物上繳,往往質量低劣(至於為什麼以後會專門講)。所以,名義上明軍擁有鳥銃、弗朗機等新式火器,但往往只是一堆質量不合格的廢品。
張居正、戚繼光在時,透過改革與嚴厲的監察曾使明朝軍隊迴光返照,恢復了初期的戰鬥力,正是靠著改革遺留的成果,明軍才打贏了萬曆三大徵。但到了1619年,張居正、戚繼光改革的紅利已經完全用盡,明朝軍隊又開始腐化墮落,而薩爾滸,不過是長期以來的積重難返罷了。
甲具精良的後金軍隊
與人數缺額,武器低劣的明軍相反,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卻裝備精良,無論是明朝人還是朝鮮人,都對其讚不絕口。
朝鮮的《李朝實錄》記到:別抄者,著水銀甲,萬軍之中,表表易認。當時隨明軍一同參戰的朝鮮人回憶後金兵的鎧甲最為精良,其次為朝鮮軍隊。
而徐光啟則說,根據他所得的情報,努爾哈赤要塞以北的軍器製造廠裡有許多能工巧匠。從遼東逃亡來的百姓來說,該地鐵匠鋪綿延數里,後金軍隊披掛優質頭盔,盾牌和鎧甲,作戰是甚至敢於冒著明軍的槍炮撥開阻撓的障礙,而明軍的鎧甲則早已生鏽,多年未曾更換。
薩爾滸之後,遼東總督熊廷弼記到:遼東的明軍不僅缺乏鎧甲,連棉衣都沒有,看著冬天士卒裸體穿甲,不禁潸然淚下。
根據現今的遺物,後金的鎧甲幾乎完全仿照明朝,後金的重甲兵內穿鐵甲,外套棉甲,防禦效果十分突出。但是,明朝因為財政原因卻不能給士兵裝備足夠的鎧甲。
在戰術上,與很多人想的相反,努爾哈赤的軍隊主力並不是騎射,女真人除了葉赫女真等少數人外,大部分也不是遊牧民族,而是以打獵打魚種地維生的漁獵民族,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就是住在山林中的漁獵民族,以優良的重步兵和步兵弓箭手聞名。因此,後金更習慣於正面打陣地戰而非蒙古人的游擊戰術。
努爾哈赤的騎兵,一部分來源於靠近蒙古的女真部落,一部分依靠以前從明朝換來的馬匹來支撐,其騎兵數目與明朝相差不遠。至於人數,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時可以調動的兵力大約為6萬人,但只有4萬人參與了對明軍的突襲,後金軍隊,更多是依靠優良計程車兵素質和裝備取勝,而非人數和馬匹。
一邊倒的戰爭過程
明朝軍隊表面上看人數眾多,實則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如果楊鎬合兵一處,或還有勝算,但楊鎬卻執行了最為愚蠢的分兵策略,將兵馬分為四路,試圖合圍後金老營赫圖阿拉。明軍本來實力就弱,現在還分兵四處,其失敗已是不可避免,但是令人驚訝的,不是明軍的失敗,而是明軍敗的如此之快,給後金軍的殺傷如此之低,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最先被擊垮的是杜松,明朝對於杜松的戰敗記載甚少,但是後金卻記載的十分詳細。努爾哈赤將1萬5000名步兵作為誘餌引誘杜松,在杜松上鉤後,努爾哈赤親率騎兵突襲其後方,杜松軍用火器予以還擊,但沒有任何作用。2萬5000明軍瞬間全軍覆沒。杜松也被射殺。
杜松死後,另一支明軍馬林部也被擊潰。馬林部雖有4萬之眾,但其1萬騎兵由於監軍被後金射殺陣腳大亂,四散奔逃。喪失騎兵的馬林挖掘了三排壕溝阻止後金軍,但是努爾哈赤讓500騎兵下馬從容撥開了障礙,即使明軍槍林彈雨,也沒能擊潰他們。由於地形不利,努爾哈赤命令所有騎兵下馬步戰,並跟隨其他步兵一起衝鋒,最終,後金軍魚貫而入,明軍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後金軍參戰的只有1萬人,卻消滅了4萬明軍,只用了4個時辰。
接下來是劉綎,他率領3萬軍隊(包括1萬3000朝鮮軍隊,多為火炮手)據險死守,但是當努爾哈赤迂迴到其後方後,劉軍便大敗。其中一支由明朝和朝鮮火器部隊組成的部隊還在抵抗,但由於突然風向不利,努爾哈赤隨即消滅了他們。而最後一路李如柏看其他幾路皆戰敗,竟不戰而逃,薩爾滸之戰,由此徹底失敗
薩爾滸之戰,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戰役,他不僅決定了明朝在遼東優勢地位的結束,更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一些關於薩爾滸之戰的記載,著實讓人觸目驚心。
除了前面講到的虛報人數,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深思。比如,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賴以為生的火器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500後金重甲兵面臨槍林彈雨依然可以從容撥開障礙,而滿文資料還記到一名後金軍的頭盔接縫處中了一槍,但頭骨依然沒有受傷,可見明朝火器的質量之低。
戚繼光曾經埋怨北方士兵保守頑固,不使用更為先進的鳥銃,而喜好三眼銃這種連發火器。三眼銃雖然連發,但是精確度、射程、殺傷力極弱,鎮壓農民軍尚可,但面對身披兩層甲的後金軍則毫無作用。再比如火炮,明軍由於炮兵缺乏訓練,不懂數學計算,火炮的效力大幅下降,使得火炮沒能抑制滿洲人的衝鋒。而同一時期的歐洲,火器得到廣泛的運用,發展較為迅速,騎士階層的主導地位受到衝擊。
而這些表象又牽扯到背後極為複雜的制度,薩爾滸之戰的戰敗,表面上看,是楊鎬的指揮愚蠢,但實際上,確是大明王朝制度的沒落,明朝已經部分註定了今天的結局。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就這樣,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決定了以後幾代中國人的命運。
-
24 # 品讀中華史
時間發生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可謂明朝的轉折點。在幾天的時間裡,大明帝國11萬大軍被努爾哈赤6萬八旗勁旅一舉擊潰。後金從此崛起。這次大戰,拉開了大明王朝走向滅亡的序幕。那麼,明朝為什麼會輸掉這場至關重要的大戰?
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叛明的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名誓師,正式嚮明朝宣戰。後金大軍接連攻陷明朝遼東重鎮撫順、清河。在得知撫順失陷的當天,驚魂未定的萬曆皇帝立即提出對後金進行大規模征討。廷臣經過商議,以“熟諳遼事”為由,任命楊鎬為兵部右侍郎兼遼東經略,成為明朝對後金作戰的統帥。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楊鎬多忙於周旋上位,並無多少軍事才能。他擬定的是“四路出兵,分進合擊”的戰略計劃,明軍進攻目標是後金都城赫圖阿拉。楊鎬認為,這種四面張網八方合圍的嚇人陣勢可以震懾敵軍。於是努爾哈赤相機制訂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集中兵力,利用內線優勢進行各個擊破。
在作戰計劃方面,楊鎬既沒有為各軍指定明確的作戰目標,近乎各自為戰。在這種混亂的部署下,楊鎬在大軍開進後即失去對部隊的掌控。整個戰役期間,他根本不知道部隊的情況,直到兵敗的訊息傳來之時,楊鎬才知道部隊已與敵軍接觸。
大明財政狀況糟糕的已經負擔不起拖延戰事帶來的沉重消耗,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時值早春,遼東大雪紛飛,寒風徹骨,天氣狀況根本不適合行軍作戰。且後勤準備不全,但在內閣和兵部越來越嚴厲的催促下,驚惶失措的楊鎬不顧部下將領的反對堅持出師。明朝四路大軍在當天同時從遼陽校場分道出徵。88000名來自大明南北各省廣大地區的官兵們強行奔向雪原。
在戰場上明軍採取速攻戰術,前鋒總兵杜松下令部分騎兵快速渡過河,將輜重車營遠遠拋在後面。而輕裝前進的騎兵,火器不會很多,也不可能攜帶什麼威力巨大的銃炮。他希望用速攻戰的方式直搗赫圖阿拉,打努爾哈赤一個措手不及,過去明軍用類似的戰術對付蒙古韃靼部時屢試不爽,但後金軍以八旗編制統一了軍事力量,作戰以步騎混編,正面衝殺的戰術為主。戰鬥時,穿戴重甲的騎兵和重灌步兵衝鋒在前;穿短甲(兩截甲)擅長射擊的弓箭手在後火力掩護;最精銳的禁衛騎兵“巴牙喇”則在側後壓陣,作為總預備隊,隨時接應和支援。杜松既昧於大勢,結局已然註定。
坐鎮瀋陽的遼東經略楊鎬在得知西北兩路明軍全軍覆滅的訊息後幾乎魂飛魄散。急令南、東二路撤軍,但命令還沒有送到,東路劉綎所部已被消滅。只有西路的李如柏運氣最好,尚未交戰即全軍而退。只是在退兵時遭到後金軍偷襲追擊,這算是薩爾滸之戰中明軍損失最小的一次行動。
就這樣,明朝傾全國之力,籌劃近一年多時間的徵遼大舉,在不到五天裡就以慘敗告終。8.8萬名官兵傷亡高達4.5萬餘人,文武官吏死者達310人,丟失馬、騾、駱駝等駝畜2.8萬匹,損失火器2萬餘件,大明精銳自此喪失殆盡。
總結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有這麼幾個原因。
用人方面,內閣不那麼顢頇,挑選統帥之才如熊廷弼者充任遼東經略,也許不至於失敗。
戰略方面,明朝的軍事計劃太虛張聲勢,要是以兩路鉗形攻勢,甚而一路並進,集中兵力確保不被分割,似乎也能攻守有序。
指揮方面,如果杜松等將領不那麼愚昧魯莽,戰場偵察和敵情分析得當,穩紮穩打,似乎也不至於馬革裹屍吧。
協調方面,楊鎬沒有大局觀,不善用將才,比如劉綎。
財政危機、軍備廢弛、中樞無人、將帥離心、戰略無知、指揮無能、戰術低劣……從大明兵敗薩爾滸的史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帝國即將滅亡的跡象。
-
25 # AlmostW
下面是我的一些觀點
在冷兵器時代或者說冷熱兵器交替時代,戰爭勝負基本上完全取決於單兵戰鬥素質。將勝負歸因於戰略戰術的錯誤或者哪幾個將帥的無能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做個心理安慰,非常類似於國足輸了罵國足教練和足協主席。
知乎上有個問題問:“你啥時候體會到了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挑戰人家吃飯的傢伙?” YouTube上我也看了不少二啦吧唧的健身愛好者或者業餘拳手去踢館挑戰專業拳手然後被打得七暈八素的影片。對武備廢弛的明軍來說,戰鬥甚至連愛好都算不上,那在面對從小到大搏熊虎于山林的滿洲兵時談那些戰略戰術豈不是蒼白嗎?
光射箭來說,不是長期接受訓練的人且不說能連續拉滿幾次了,哪怕就一次只要是手能不抖弓身不至於搖晃就算不錯了。再談騎射,也不談準頭,能在賓士的馬上拉弓射箭不摔下馬就需要長期鍛煉出來的腿部肌肉和核心力量以維持了。冷兵器時代戰鬥素質的提高是很難短時間達成的,甚至可以說是童子功,年紀一過就沒戲了。這一點清朝統治者也很清楚,所以康雍乾時打硬仗喜歡調索倫兵,而且一直命令索倫等野人女真部族在關外遊牧以保持武德,因為非得從小到大在野外這麼練不可,這不是說給錢募兵馬上就能解決的問題。
薩爾滸之戰,哪怕是按時合擊了,畢竟也是野戰,而且是在努爾哈赤部隊熟悉的地方野戰,相當於幾個連業餘足球隊都算不上的足球隊合起來去跟頂級足球隊踢,還在人家的主場。結局我相信也不會太好,哪怕是33人踢11人。
回覆列表
整體來看,明朝在士兵人數,武器裝備上比後金軍有大的優勢,但明軍在戰鬥力、機動力與士氣上都不及後金軍,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明軍大敗敗,導致這一場薩爾滸之戰決定了整個遼東戰略的格局。
我們首先來看戰事的起因,萬曆四十四年,明代為統治東北建州女真所居住地區而設立的三個衛,分別為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其中努爾哈赤就是建州左衛的統領。在公元1618年叛明立金。開始攻擊明軍,並歷數明朝對女真族的七大罪狀,嚮明朝宣戰。之後便出兵偷襲遼東各堡,最後越過了遼東邊牆攻佔清河堡,清河副總兵鄒儲賢、遊擊張旗、守備張雲程戰死。
此役後金擄掠人畜三十萬,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史稱撫清之戰,終於驚動明朝廷。明朝失去遼東大片土地後,面臨著明朝200年的遼東防禦系統面臨崩潰危機,於是明朝決定發動短期並且大規模的攻擊,企圖一次性的將後金消滅,以了結長久以來的心腹之患。明朝開始從全國各地抽調兵力,如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南京等地抽調部隊支援明軍征討後金軍。
這場戰役的人員準備是很充足的,明朝一共調遣60萬兵力,組成了一支在數量與裝備上都對後金軍呈壓倒性優勢的軍隊,也幾乎是明朝當時能對外戰爭所能動員的最大極限,明軍雖然人數上佔據大量的優勢,但是明末時衛所制已經是名存實亡,已經轉為了募兵制,每當發生戰事時,都需要臨時想各地徵招兵力,相對分散。
明軍的炮兵部隊配備有大量的火炮,但是長久依賴於火炮的明軍對於火炮的依賴很大,這樣的結果在表面上是利大於弊,其實不然,明軍對火炮的依賴導致軍隊自身的戰鬥力大大下降,一旦與後金軍鐵騎相遇時,只要陷入肉搏戰明軍戰鬥力將遠遠不如後金軍。其實當時的明朝在財力方面的實力是十分薄弱的,原定於1619年出師,上文提到因為此役明朝在全國範圍內調兵遣將,使得遼東的糧餉瞬間驟增了三百萬輛,明朝在一開始想著速戰速決,畢竟戰爭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講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戰爭拖得越久,越容易使得明朝破產,導致明朝在人員調動上處處受限,人員的分散於主將指揮的失誤將明軍的人數與裝備優勢被後金軍慢慢的消耗殆盡。
我們再來看後金軍當時的軍事實力如何,後金軍共分為八旗,每旗完整建制為七千五百人左右,八旗合共總數約為六萬人(還未計算能夠參與作戰之奴隸民夫)。全部都由努爾哈赤與他的子侄們統率,由如努爾哈赤家族的親兵,因而有超強的組織力和凝聚力。加上戰術組織嚴密,在努爾哈赤長達三十餘年統一女真的征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並且一直保持著高昂計程車氣。成為當時世界冷兵器時代最後一支強大的軍隊。
整體來說,明軍人數、武器、裝備比後金軍有優勢,但是戰鬥力、機動力和士氣皆在後金軍之下。但按照以少勝多的諸多戰爭例子中,戰術上的勝利是保證戰鬥勝利的關鍵所在,戰鬥力固然重要,戰術上的得當能夠使戰爭程序事半功倍。而薩爾滸之戰正是用了十分合適的戰術,如果在明軍四面進攻之下,努爾哈赤要是把精兵分散也無法做到打敗明軍決定遼東未來戰局的結果。
明朝曾派遣後金逃兵給努爾哈赤帶去書信,訊息中指出明軍集結四十七萬天兵征討後金,並連同發兵日期告訴了努爾哈赤,明朝此舉目的也是想要震懾後金軍,但反而是適得其反,相當於將部署和兵力都告知努爾哈赤,當下便準備迎接在努爾哈赤心中早晚要來到的大戰。同時努爾哈赤下令不管明軍從哪個方向來襲,自己從一路出發,決不分散自己的兵力。
集中兵力、以攻為守、逐個擊破,以多戰少。這場戰役最後以後金軍的勝利收場,明軍經歷這一場大敗後國家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雖然明軍在兵力上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兵力分散,聯絡困難,將帥不和,用人不當,出兵及規模的提前洩露導致後金軍有機會抓住明軍的漏洞逐一擊破,明朝舉全國之力,整裝待發一年多,結果則是在前後不到五天的時間中,就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徹底打垮。傷亡四萬五千八百餘人,文武官吏死者達三百一十人,丟失馬、騾、駱駝等獸二萬八千餘匹,損失火器槍炮二萬餘件,精銳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