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舟來啦
-
2 # 無心隨墨
李白的思想是比較複雜的,儒釋道以及縱橫、劍俠等等思想都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如果再從這些思想中選出一個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要說道家。李白被稱為詩仙,他身上的神仙氣是很濃重的,他也寫出了許許多多的遊仙詩,比較有名的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他也和很多的道士成為朋友,比如多次出現在李白詩歌裡的丹丘生。好像愛好神仙自然是出世的,都是在那個以隱居為終南捷徑的時代,裡面的真真假假誰又說的清。而神仙屬於道教,道教離不開道家,而李白一輩子最渴望的境界就是“功成身退”,而這種境界又是來自道家的祖師爺老子的。想要身退,看似是出世,但沒有功成,那就不是李白的思想了,而講求成功又是入世的。這其實並不矛盾,不過是一個思想的兩個階段。當然儒家講有為,在這個階段,儒家道家也達成了一個共識。所以,道教神仙似的飄逸,讓我們有時候忽略掉了他自己的思想,只把他看成自由無礙的仙人,這又怎麼可能呢,我們要認清一個人,整體的認識與把握他自身的思想才是關鍵。
-
3 # 曹鏡明
首先這不是一個絕對的問題,而是一個相對的結果。正如如何評價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樣,好與壞,也只是一時的狀態,不能作為蓋棺定論而談。不過總體還來,應該是“出仕”。
不光是李白,幾乎整個遊仙詩派(例如:屈原、郭璞、阮籍等)的詩人都具備“民族性負累太重”的問題。在朱光潛在《詩論》中早已有過論述:“整個東方民族的倫理信條最為發達,而系統玄學有待發展。”在此,就不詳談儒道釋以及官家在形成這一結論的作用啦。
只需記住,就我們國家的文人墨客而言,大多都逃不過“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普遍規律。
當然,既然問到李白,就以李白為例,簡單論述一番:
李白在《古風》中寫到: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吾當乘雲囄,吸景駐光彩。
由此內容可知,李白是從厭世走到了超世,但也僅僅止步於願望,未享極樂,即便是享極樂,也大多和凡間所向往的一樣,可見他的厭世和超世只是層外衣,實質是想入而不得入世,故而是想“出仕”。
-
4 # 小魚微讀
李白篤通道教,卻對治國平天下有著極大的熱情,可他的生命底色又註定他不願意受到拘束。走到最後,他追求的這兩點都沒有走通,都成了空無。
我讀過《李白傳》,這本書前半部分標題為《李白》,主要是對李白生平的考據,後半部分的標題為《道教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側重的是對李白精神人格的分析。
詩裡的李白,就是真實的李白嗎?
當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這麼說吧,詩裡的李白是他的理想人格,而現實中的李白是一個不斷努力靠近這種理想人格的人。
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簡單:一個是出仕,一個是歸隱。說的再具體一點,一個是當官,一個是學道。你可能覺得,這兩個追求看起來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這麼想:他認為這兩條路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他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仕與隱之間進退自如。接下來,我把李白人生的分成三個階段,看看出仕當官和歸隱學道這兩種追求怎麼一步步影響他生命的走向,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詩歌創作。
01
在李白的自述裡,他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道家的書了。這是他後來會親近道家的原因。他還說自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意思是他十五六歲能寫很漂亮的大賦,可見李白小時候有深厚的文史積累,這是成人之後出仕做官的基礎。
李白修道和從政這兩個追求方向,就是在少年時代的學習裡初步形成的。
年輕時的李白很有進取心。離開四川以後,他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和大多數唐朝人一樣,李白四處拜見名流,呈獻自己的詩文,希望有人能舉薦他做官。
不過,就算有求於人,李白的態度依然狂傲。他給韓朝宗的文章中說,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麼厲害,至於能不能認出我的厲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求人還這麼狂,誰會願意幫他呢?李白早年的仕途當然不太順利。一直懷才不遇,他不得不調整了自己的目標,轉向了隱居修道。後來的幾年,李白都在跟隱士交往,一起談道。他說自己要超然物外,實現道家理想。當時的李白在學道這方面也做出了一點門道。他結交的都是名重一時的道家人物。但因為性格太狂,他也不太拿這些仙長們當回事,跟七八十歲的老前輩也都是平輩稱呼。
不管哪條路,對他來說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李白說,要是出山從政,我就去跟王公貴族分庭抗禮,要是隱居山林,那也要傲視所有隱士。
他對官爵和錢財不感興趣,他只是想展現才華、實現抱負。最好一上來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後再飄然歸隱,在人間留下一個神仙救世的傳說。
說到出仕,他不認同屈原的愚忠,他說:我絕不會為了政治自殺,眼前還有大好河山,大不了像謝安一樣隱居就是了。而說到歸隱,他又不認同陶淵明,他說:陶淵明大好的男兒,卻一輩子隱居耕田,荒廢了自己的才華,也不值得去學。
02
想起來也很有趣,他想當官的時候沒有官當,但真的要去長安了,卻反而是學道的朋友促成的。這不能不說是命運使然,他的兩種追求第一次交叉了。李白這次去長安,排場很大,皇帝親自迎接,說了一些很謙恭的話,這完全滿足了他對從政的幻想——以世外高人的身份突然被國君器重,一入局就站在非常高的起點。
來到朝廷後,唐明皇讓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比如《答蕃書》。這事被金庸寫進了《鹿鼎記》,韋小寶拿來跟楊溢之吹噓過,說:“唐明皇手下有個什麼學問先生,喝醉了酒,一篇文章做了出來,只嚇得眾蠻子屁滾尿流。”可見它流傳之廣。
這麼看,李白似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是,除了寫了一兩次有價值的文章,李白在翰林院裡好像就沒有其他的正經事了。你可能聽過一些傳說,像是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之類的,好像他天天都在發酒瘋。但實際上,李白過的就是普通官員的日子,一樣得早早起床小步跑進宮門,晚上太陽下山還得待詔回家。
在這幾年裡,李白對自己一直嚮往的盛世朝堂有了新的認識。他看到高力士他們四處兼併土地,佔了京城近一半的房產。當權的人不學無術,皇帝也是“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只顧著玩。
他擔心政治上要起變亂,說“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也直接指責了唐明皇“徒希客星隱,弱植不足援”,也就是說,縱然有名臣在側,也是救不了了。而他自己呢?“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精衛填海既然永遠填不完,就只能叼著小草棍滿腹悲哀了。他上班的翰林院是個文人扎堆的地方。他名氣大,受皇帝重視,性格又不好,誰都看不上,當然就老有人給他小鞋穿。李白抱怨道,“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我本來是這麼自由自在的人,卻天天被一群狹隘的人嘲諷。
這樣的日子,他怎麼受得了呢。也就兩年多,他就堅持不住了。到達了權力中心,卻發現自己什麼人都救不了。這時候,學道的想法又開始佔上風了。救不了天下,那我還是先救自己吧。
李白最終離開了長安,回到了江湖,這一年,李白四十歲。
03
修道的神仙日子沒有持續太久,李白五十五歲那年,安祿山起兵攻入長安,唐明皇和太子分頭逃跑,一個去了四川,一個去了靈武,把長安城拱手讓給了胡人。
國家危難,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雖然李白認為他追求的東西不在政壇,但他還是寫了很多詩歌表達對皇帝的不滿。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你大老遠地跑到四川來幹什麼呢?“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別留在成都享樂了,想想長安吧!這時李白才發現,雖然這個世界空無而沒有意義,但他依然愛這個世界。只要有興風作浪的人,世界上就有他李白應該站的位置。
這時的李白並不要求地位和身段,也不再擺世外高人的架子了。作為一個快六十歲的老人,他這次從政和上次完全不同。上次去長安更多是為了自己個人成就,而這次,他完全是為人民勇敢地站出來的。
後來李白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永王被定性為造反,李白當然也就成了從犯。他先被關押,再被營救,最後流放去了夜郎。這段日子,李白過得很苦。
走到三峽的時候,李白被赦免了。
“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以後他又活了三年。這三年裡,他不再對政治抱有幻想,也不再願意修道了。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兩個矛盾人生的追求,在人生末路同時宣告失敗。他最後怎麼死的呢?有人說他病死了,有人說他去水裡撈月亮淹死了,也有人說他就沒死。無論如何,在我們掌握到的歷史裡,李白的一生只到這裡為止。這年,他六十二歲。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李白的一生實在是不太成功。他追求了半天,最後什麼都沒得到,死的也窩囊。但是,站在歷史的維度上來看,李白是成功的。他的人生經歷了出仕和歸隱之間完美的迴環,跟宋代詞人晏殊那樣的太平宰相相比,有他們永遠無法企及的深度和廣度。他能站在兩極人生的高點上,他感受到的痛苦也超過常人。
詩就是他的出口,是他的自我超越。我們說他是詩仙,其實並不是那種瀟灑高歌,看開一切的狀態。某種意義上說,仙就要是經歷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最終超越這些痛苦。
參考書籍:《李白傳》,[作者]李長之
-
5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天寶年因玉真公主的推薦,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實則清閒之位。因唐明皇填制《清平樂》新詞,得罪高力士、楊貴妃,被排斥而離開長安。安史之亂時,李白被流放夜郎,在巫山途中遇赦北歸,卒於當塗。李白年幼時就顯露才華,且理想遠大,豪情萬丈,一心想在仕途上鵬程萬里,做國家棟梁之材。然他對權貴疾惡如仇,對人民疾苦深表同情,這就決定了他在仕途上不能走遠。
世人稱李白為詩仙。讀李白的詩,使人壯思雲飛,逸興滿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他的詩帶有積極浪漫主義色彩,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繼屈原之後,我國又一位偉大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浪漫主義詩人。
-
6 # 知韓知中知山東
想出仕,但是他的性格不適合官場,起起落落,仕途不暢。不止李白,很多詩人都是走仕途的,到都得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抱負。
-
7 # 說理言情老頑童
李白雖號稱“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看似有歸隱山林之心,並寫下了那麼多超凡脫俗的詩句,成為千古聞名的詩仙,但是,他骨子裡還是想出仕,並非歸隱。
下面,我們選取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時段,來看看李白的真實理想。
先看看李白30歲時這一年的記載: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於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並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
可見,李白想結交王公貴族,能儘快出仕做官的心情是多麼的急迫。
再看看李白40歲時這一年的“有詩為證”:
李白40歲時,在得知唐玄宗下詔書召他進京,終於有機會進宮實現理想抱負的時候,還大筆一揮,直接把自己的心情寫成詩。這首詩的最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既成為傳世的經典之句,也反映了李白看到可以有出仕希望時的狂喜心情。
所以說,李白一生想的是出仕,並非是歸隱。在古代社會,讀書人追求出仕做官,也無可厚非。
-
8 # 瘋哥哥l
李白的故事太多
李白的主業是喝酒,其他的都是浮雲誰為酒仙,李白當之無愧。他的詩中近三分只一與酒有關。
他這一輩子少年學道的時候在喝酒
出蜀遊歷的時候在喝酒
呼朋喚友時在喝酒
入仕翰林時在喝酒,哪怕在皇帝和貴妃面前,還是喝酒
遠離宦海,獨走江湖時還是在喝酒
最後也傳說,因喝酒,醉沉大江
所以,什麼入世出世,都是浮雲,喝酒才是主業
要的就是那暈暈乎乎,自由自在,非人似仙的狀態
少年不知愁,唯有酒相伴李白少年學道,也知自己沒有根基,也無科舉的可能,自然就放任自流,自在快活
雖然出仕無望,但有酒啊
有朋友啊,還有各種不一樣的快樂啊
二十多歲的時候,看見一生沒有出仕的孟浩然,所以才會說“唯見長江天際流”,那意思是說,出仕算個毛,老子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最關鍵的是,走到哪裡都有酒
我就流浪著,也美得很
醉臥山崗笑,忽然想做人酒喝多了,也會煩的,年齡也大了,也該體驗一下其他的了
雖然像汪倫這樣的朋友很多,即便宰相賀知章也喜歡買酒給他喝
只喝別人的酒,也不是很好玩
肯定有人刺激了我們的李仙人,在他酒醒的時候覺得,老子啥不行,也是濟世之才,就露兩手給你們看看
不當神仙了,做一回人吧
於是,就給皇帝露了兩手,入仕翰林院
做人太沒勁,不如做回神仙
那皇帝,那貴妃,那高力士都是戲子爾
天下大亂日,未得喝酒人那些腌臢潑才,非要攪亂這太平盛世
喝酒人的心情都被攪亂了
陪喝酒的人也沒有了
人靜心不靜,心平世不平
但也無心去侵擾,隨波逐流罷了
最後,以醉辭國,重返仙班
人世走一遭,只留下些傳說,讓世人驚歎去吧
怕這些世人無聊,就留下一些詩句,讓你們解解悶去吧
-
9 # 趙大闊
我總覺得當代對詩人李白的評價,往往太過神化。也許是李詩的造詣太過高超,使得讀者不免對作者其人給予了近似於完人(接近神)的期望和遐想。
透過對我們所熟知的一些近現代甚至當代作家作品和本人性格生平的兩相對照,我們會發現諸多作家性格與其作品的特徵呈現相似或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況,越是名家情況越是顯著。這種現象就如同許多無端炫富之人的心態,要麼那就是其人最本真的生活,純屬本色出演,是一種不經意的習以為常(觀者認為是炫富),要麼就是對財富的極度渴望造成病態的炫耀,即越是缺少什麼越是強調什麼。
我們並不是那個時代的親歷者,留存下來的正野史大多語焉不詳,即使有些文字記錄仍不免被著述之人的主觀看法所左右。我們能做的就是拋開作品不談,剝離李白頭上的神環,然後將他作為一個“人”的屬性進行研究及合理推測。
大唐作為封建王朝一屬,即便民風再開化,出仕拜相,輔佐明君,匡扶社稷,護佑黎民,造福百姓等等仍是書生名士的畢生追求和最高理想,亦是當時社會最正統的世人價值體現。李白是否異類,我們無從推測。即使高潔如陶淵明,也是苦任小吏十載後不得升遷,憤而掛印歸隱的,況李白乎?也可能這只是我的陰暗猜測。
正史也好,坊聞也罷,李白受到玄宗賞識,授予無關緊要的官職(供奉翰林),這對潦倒長安多年一直寄希望於結交權臣獻賦謀仕的李白而言,也算是志得意滿,多年交友逢迎總算有了一個結果。至於力士脫靴和玉環研磨,如果為真,可以看作是妄自尊大後的恃寵而驕。個性狂放的後果就是驅離長安,李白的政治生命悲涼的落下帷幕。即便後期又幾經謀劃,最終落了個流放夜郎的結果。
除了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參閱李白的生平,從哪裡可以看到他對“隱”的期望?完全是赤裸裸妄圖出仕的雄心壯志。
至於所謂的“隱”,不過是求仕而不可得後,寫在作品中的遮羞布罷了!
-
10 # 磊叔
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想出仕為官,憑藉才學,治國安邦。
而另一方面他也有學道的心,夢想神仙似的歸隱山林。
但是他的理想還是當官。
我們先看李白的生平701年,李白出生。李白,字太白。
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先祖世居西域。
5歲,隨經商為業的父親,遷往四川彰明縣。
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很深的西域文化印記。
巴蜀大地仗義之風,灑脫之氣,
也體現在李白後來的性格中。
李白自小聰慧好學,很早就表現出詩文的天賦,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但在重農抑商的唐朝,
出身商賈人家的李白,
沒有資格參加科舉,
於是,李白開始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開始四處遊歷,到處各地結識達官貴人、社會名流,
希望透過遊歷拜訪的形式,獲得引薦為官。
727年,李白27歲,沿江西上,結識了孟浩然。
並與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
可是許家早已敗落,無法在仕途上給予李白更多的幫助。
李白只得繼續靠自己的詩文,謀取機會。
他先後給安州長史裴寬,當朝宰相張悅,荊州刺史韓朝宗等進詩文,
皆石沉大海,了無音信。
740年,妻子許氏卒。李白帶子女離安陸至東魯。
與韓準、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742年,李白42歲,他的第一個出仕為官的機會來了。他在京城結識了玉真公主和賀知章,他們把李白的詩直接推薦給了唐玄宗。
在翰林院任翰林學士,負責給皇帝寫詩娛樂,並無實權。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唐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李白必定侍從周圍,
玄宗利用他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
日子一久,李白看透宮中奢靡,厭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
終日酒以自昏穢,命高力士脫靴,玄宗呼之不朝... ...
744年,三月,上疏請還山,玄宗賜金放還。
同年,李白到東都洛陽。遇到杜甫,後結識了詩人高適,
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李白的第二次機會終於來了,756年,李白從華山南下宣城,七月,肅宗即位靈武,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永王三次遣使聘請,他出山做了永王的幕僚。
757年,永王兵敗。李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歲末,終以參加永王叛亂而被判罪流放夜郎。
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李白獲得自由。
762年,62歲,李白病重,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只是,李白太理想主義了,
雖有詩才,但他不懂政治,也沒有政治才能。
現實使他理想幻滅,只能縱酒狂歌,尋仙學道,
“一生好入名山遊”,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託、自由的化身來歌頌。
以上,感謝。
-
11 # 阿諾觀點評說
李白就是想做官,而且想做大官,他一直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沒有得到重用。但當收到皇帝召他回京的聖旨是,欣喜狂飲,醒後狂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見李白還是想為官,想有一凡作為。後來再次被貶,李白失望至極,看其後來有詩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等。內心茫然至極!
-
12 # 何言汲汲
李白是想著為官出仕的。
李白最初是跟趙蕤學的道家學說、縱橫之術、帝王之學以及治國韜略,換個角度說就是具有黃老學派特點的政治學,從一開始就是要從政的,他主攻詩文也是為了迎合唐代的科舉制度,但可以因為家庭原因不能科舉求士,不過天賦異稟,在此有了建樹。
可以看出來,李白一直在努力想在仕途中有所作為,幾起幾落都沒有泯滅他入仕的想法,但終究造化弄人,反而成就了萬世詩仙。
-
13 # 晉唐風骨
唐代詩人,特別是盛唐詩人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強烈地追求“寄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熱情地嚮往建功立業的不平凡生活。
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慣用大鵬鳥來象徵自己的豪邁氣概和不羈的精神:“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李白的“布衣卿相”的抱負就是典型的入仕思想。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這強烈的想要表現的宏圖大志被他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
李白不僅始終如一地對政治關心,對當時的政局也很敏感。他對開元、天寶年間掩蓋在繁榮外衣下的政治危機是有認識的,並對玄宗的荒唐思想和錯誤措施,予以無情的批判。如《古風》“秦王掃六合”是諷刺玄宗求仙問卜,《遠別離》是警告玄宗,奸臣專權為禍應該遠離,《古風》“胡關饒風沙”和“代馬不思越”則是對玄宗挑起戰爭,又虐害武將的憤慨。至於外戚、宦官的驕橫暴亂,李白更是十分痛恨。如《古風》“大車揚風沙”等句,直斥“中貴”和“鬥雞者”,給他們以嚴厲的批評和揭露。特別在天寶後期,當朝野驚傳安祿山的叛亂陰謀時,李白曾“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孤身入幽燕,一窺虛實。然而,“無限濟時策,此心誰見明”!老邁昏聵的玄宗,不過利用李白的敏捷詩才,為他寫點行樂詞章,並不加以重用。在李白看來,這仍是和“娼優同畜”,他一向所抱“輔弼天下”的願望,當然無法實現。
離開長安以後,李白便長期活著漂泊流浪的生活,足跡遍佈梁宋、齊魯、幽燕,並多次往返於東越、金陵、宣城。安史之亂後,他本想隱居廬山,卻被永王璘邀請參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永王違背肅宗的命令東巡,被肅宗擊敗。李白受牽連獲罪,長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
李白六十一歲時,李光弼東鎮臨淮,他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著名的篆書大家,也是李白的叔叔李陽冰處。一代詩仙,就此成為千古傳奇!
-
14 # 陳大聖
不想做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
如此豪情壯志的詩句僅你一人而已,誠然,我也讀出了你的壯志,你的抱負,你的心願:你是想出仕的。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可謂家喻戶曉, 他的詩詞,給人的印象是瀟灑不羈,不沾俗世煙火的。他的鐵桿粉絲哥們杜甫曾這樣形容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然而,李白當真“視權貴如糞土,視金錢為身外之物”嗎?
恐怕並不是這回事。
公元735年的夏天,34歲的李白應友人元演之邀,去到太原,意欲尋求機會。但是輾轉三晉,過了半年,卻始終沒有機會,尋到一官半職。於是在這年秋天,無奈寫下了一首詩《太原早秋》,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不能實現自己偉大抱負的悲痛之情。我們具體可以看一下這首詩: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天寶年間,42歲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下,終於陛見玄宗。玄宗見李白詩才出眾,對答如流,很是讚賞,令其供奉翰林,陪侍自己左右。然而這樣卻引起了同僚的嫉恨之心。而抱著經世濟民思想的李白,對這種御用文人的生活卻日漸厭倦,開始犯起了文人的通病——縱酒疏事。他曾在喝醉酒的狀態下起草詔書,並且乘醉令皇帝近侍高力士脫靴。
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
就這樣幾次三番之下,李白失卻了玄宗歡心又開始浪跡天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然而在惡劣的環境下李白仍不掩自己的仕途熱心,可能在他的心中,認為自己真正的機會終於來了:當初玄宗召喚的姿勢不對,如今的永王另有倚重。然而
他為李璘作《永王東巡歌》,其躊躕滿志的心理表露無遺: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沙。
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希冀,只可惜詩人的抱負沒有得到伸展,不久永王兵敗,李白被牽連入獄,並判流放夜郎,後遇赦放還。
之後,李白一直流轉於潯陽、宣城。終不得志。
可見,李白一生為仕途的奮鬥從未停息過。
-
15 # 南山隨筆
想做官,可惜他的性格不合適在哪個盛唐時代做官。可能放在初唐時期能有一翻作為,他應該想做李靖那樣的文武全才,出將入相,可以因為性格和時代,他只能是詩仙。
-
16 # 亦有所思
詩人官癮誰稱最?唯有詩仙李青蓮!
古代詩人,沒有一個人不想當官!而且這是絕對的,沒有例外!所有的隱居和避世都是因為當不了官,或者當不上大官。也就是說實際的官職低於他想要的官職!
李白有一個很特殊的偶像叫做馮諼,他的經歷很能反應李白的功名之心。馮諼是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的門客,初次見孟嘗君時穿得破破爛爛也不夠尊重,但是孟嘗君還是留下了他。過了幾天他就彈著長劍高歌說““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聽到後便給他魚吃,然後過了幾天他又彈著長劍高歌道“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孟嘗君又給他安排車子。後來這個馮諼為孟嘗君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成就一番佳話。
這個故事有幾個潛臺詞。
一是,馮諼此人高傲,高傲到喜歡提出非份的要求,苛刻的條件,並且喜歡折磨主人,引伸為清高。
二是,孟嘗君此人大度,不計較,並且在後來始終全心全意的相信馮諼,並且引為重要屬下。
李白自比馮諼,所以希望皇上或權臣是孟嘗君。
李白在辦事能力方面能否和馮諼有一拼之力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李白在脾氣上做成了馮諼。
最大的悲哀是,沒有一個皇帝或權貴做孟嘗君!
經常在詩裡說要“明朝散發弄扁舟”,結果皇帝一個詔令他就高興得“仰天大笑出門去”,動不動在詩裡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結果聽說韓朝宗要見他,高興得大拍馬屁“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李白得罪過兩個長吏(按職務相當於省委副書記),在給這些人的信中都在含蓄地表示自己想當官!不是小官,而是大官!
李白太傲了,他希望皇帝,希望權貴,低下高貴的頭顱求著他當官,當大官。然而自己卻低不下頭來。
時代變了。
科舉之前,是皇帝主動找人才,自然要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科舉之後,皇帝說了,你們要是人才,就主動來長安找我罷!
李白在太平盛世時期,套用戰國及亂世的人才策略求取官職,顯然行不通。
行不通便傷心,便生氣,便怨忿,便寫詩人五人六,指東打西。所以,心情一旦不爽,就要學道,就要煉丹,就要修仙,就要避世。
古代詩人都是這個樣子。陶淵明想當官,杜甫想當官,賈島相當官,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前也想當官,還有陸游,稼軒,哪怕是淡泊名利如納蘭容若,也想當官,只不過後來變得恐懼,所以不想當官。他的不想不過是自保而已。
嘴上說不想當官,然而心理總是出賣自己。
天真的就像一個自尊心爆棚的少女!
好聽一點叫嬌蠻可愛,不好聽一點叫做無理取鬧。
民國以前,文人只有當官一條路!
李白?
何須求遊宦?天命是詩人!
-
17 # 領袖詩人盧偉宗
應是求仕吧!十年寒窗丶心高氣盛丶目標遠大的古代文人,有誰想真正歸隱?歸隱只不過是不被朝延和當地官府重用後,一種暫時的無奈旳選擇罷了。
-
18 # 秦骨漢魄
李白生於西域,逝於安徽;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開始,李白胸懷遠大志向抱負走出家鄉,最終來到世界第一帝都長安,想要一展才華,奈何長安繁榮昌盛,人才濟濟!李白很有才華,但是要成為一名政治家,一名能兼濟天下蒼生的成功人士,光有才華還不行,得有手段、要有謀略等等,顯然李白在從政方面還是很不得意,逐漸對仕途的產生了悲觀情緒,用不得志形容最好不過,李白晚年又爆發安史之亂,最終顛沛流離,葉落它鄉!縱觀李白的一生,青年時期李白是有夢青年,渴望出仕一展身手,中年李白歷經現實,看到很多事與願違無可奈何的現實,晚年李白不得已遊山玩水,歸隱成仙!
-
19 # 夢話春秋
實際上李白雖然冒著仙氣,但同時也有著世俗的一面,他終生都渴望濟身朝堂,成為真正權貴的一員。
他年輕時,希望自己能像漢朝司馬相如一樣,直接被皇帝點贊加Ⅴ。干謁成都。主要拜訪四川益州刺史蘇頲,獻上自己的《明堂賦》《大獵賦》等文章,蘇頲看了誇獎道,此子天才英麗。並向朝廷推薦,後來就沒有下文。李白又拜訪渝州刺史李邕,可李邕不鳥他。這條路也沒有走通。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桓殊調 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 丈夫未可輕年少
所謂干謁,是唐朝賜給寒門子弟一塊敲門磚,相當於保送大學,入成都干謁失敗後,李白回川讀書,然後遊安陸娶媳婦。老婆是當地望族,曾經高官許圉的孫女,為了仕途,李白入贅許家。
直入長安。有了這層關係,在朋友的推薦下,李白乾謁當朝老宰相張說,可張說年事已高,不久就掛了。這條路又完了,李白在長安鬱鬱寡歡。
金樽清酒鬥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
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 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歸隱南山。李白在名山大觀求仙問道也是為了仕途。因為歷朝歷代許多隱士名仙都被皇帝請出山,創天地之偉業。李白決定在這條路上試試,往終南山訪玉真公主,去嵩山尋司馬承禎。遇同道友人元丹丘一起吃菖蒲求絕學。元丹丘被師唐玄宗詔進官授道法,他與其他道友共同推薦李白。玄宗下詔召見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 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 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爭光輝
……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
20 # 九思堂筆記
李白平生志向是出仕、匡扶國家,而且志向非常宏大。
李白在詩歌藝術上,是曠世奇才,在唐代登峰造極,是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包羅永珍、豐富多彩、風格多樣、變幻萬千、雄奇飄逸、自由奔放。
要說李白的理想,要從他年青說起。
李白生在碎葉,年少就才氣橫溢,後隱居於岷山,讀書潛修。歷史上的絕頂高人,大都如此,看出來了吧!
總是隱居,名聲不在外,不能被“三顧茅廬”。於是,24歲那年,仗劍而出。一是遊歷了湖南湖北、山東山西、四川陝西等地,廣交名流,聲名遠播。二是他有宏大志向:“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白還是想走仕途,出官坐相。
但造化命運弄人。他41歲才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可是隻待了三年左右時間,因為他真直狂放、蔑視權貴,故受高力士等小人饞毀,自己覺得無法施展才華和志向,所以請辭回山,又開始遊歷。
安史之亂時,被永王李璘召為幕賓,偏又受李璘失敗牽連,入獄且被流放夜郎。說白了,就是“缺乏政治頭腦”,才智高沒遇到明君,仕途不順。
晚年依靠他的選房叔叔,61歲仙逝。
最後以李白的幾句詩收尾: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無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李白,是位偉大的詩人未及杜甫,是我們熟之擁有報復的政治家。在小學就開始學習他的作品,《靜夜思》想必大家都能感受李白大詩人思鄉之情(詩中“明月”在唐代原本是寫成“山月”,指的是多山的四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著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他在詩壇留下他不可磨滅的作品。
李白,在我們印象裡很仙氣,他愛喝酒,會武功,他的詩也是渾然天成,在詩中他寄託著自己的理想生活,而現實中他也是一個向著理想出發的人。
李白,人生追求非常簡單:一個是出仕,一個是歸隱。說的再具體一點,一個是當官,一個是學道。你可能覺得,這兩個追求看起來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這麼想:他認為這兩條路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他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仕與隱之間進退自如。
回覆列表
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他的理想是想做官。
以下是我的理由:
李白是一位詩人,很多人都覺得他放縱不羈,對官場上的阿諛奉承十分厭惡,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想做官。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看似灑脫,不畏權貴,但其實只是自己逃避官場的藉口。他真的不想做官,不想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嗎?當然是否定的。
正是因為他飽讀詩書,文采飛揚,以至於更想在政績上有所作為,而不是去當一個陪皇帝作詩玩樂的閒差。但現實總是殘酷的,他不被看中,才華難以施展,才放棄了自己的仕途,選擇歸隱山林。
正是因為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絕世詩篇,也正是因為官場的黑暗使他歸隱山林,留下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