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倫寶貝
-
2 # 嘉茗澤天下
“朕”的稱號來自先秦時代,那時候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朕。但到了秦朝,秦始皇認為自己功德無量,為了顯示自己權力的至高無上,所以他需要一個不同於其他人的稱呼。自那時候起,秦始皇就下令“朕”的稱號只有皇帝能用,別人不可以再用。
秦始皇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這種叫法一直到封建王朝的結束。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在詔書或者奏摺中大多不這麼稱自己。
其實除了朕的叫法,還有很多叫法,比如說寡人、哀家。
-
3 # 一樽墨趣
在古代,“寡人“並不是和現在的意思一樣,“寡人”在古代的意思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淺的意思,這是古人的自謙用詞。但是到了唐朝,這種現象明顯減少了,逐漸變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稱寡人。“孤”在先秦時期一般為諸侯王所用,三國時期,各個諸侯王也自稱孤,可見“孤”的專屬性強些,沒有“寡人”那麼複雜。
至於“朕”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給自己的自稱,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稱“朕”。自秦統一以後,秦始皇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規定只有他一個人可以稱“朕”,自此歷代統一皇朝帝皇都自稱“朕”,朝代更迭,諸侯分割時代,諸侯王大多自稱“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國和三國時期,孫權、劉備、曹操都自稱“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統一王朝,稱帝了的諸侯王才自稱“朕”。當然,秦漢時期的皇帝也會自稱“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後,統一皇朝皇帝基本只稱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稱“咱。
-
4 # 因你仰望星空
從秦始皇就開始用了 距今有2000多年曆史了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
5 # 小小可樂看電影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自稱為孤,應該是突出了自己至高無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貴的,同時時刻提醒周邊群臣,我才是老大。
些稱呼成為了諸侯,皇族的專屬,雖然這些稱呼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認體現了專制皇權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高貴,天下只有一個我一個老大,用這些專屬的稱呼來偏導古代百姓認可自己,從而從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達到鞏固江山的目的。
-
6 # 簡單快樂滴活
單純從皇帝的角度看,因為皇帝處在權力的頂端,一方面“寡德之人”是為自謙,另一方面確實如“曲高和寡”,有“孤”之意。
-
7 # 造作的楚狂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指出:
皇帝的自稱只有“朕”,“孤”或者“寡人”,一般是先秦以前諸侯王的稱呼。
“朕”的含義和引申“朕”這個字,古體寫作“舟”字邊,本意是指“舟中縫隙”或“舟中火種”。它經歷了兩次引申,才有了“我”這個含義。
第一次引申:徵兆、預兆
船上的縫隙或者火苗,是難以察覺的,但最終會引起大禍。事情的發展,一般都是從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始。
因此,“朕”有預兆、先兆的意思,可組詞“朕兆”
第二次引申:自我,起點
先兆或者預兆,一般是事情發生的起點。
由“起點”再引申為“自我”。怎麼解釋呢?因為“我”是第一人稱,一個人思考問題,首先是從自我出發的。
久而久之,“朕”這個詞,就成了第一人稱代詞。
秦以後“朕”是皇帝的專稱先秦時期,“朕”是所有人通用的,不分貴賤。
屈原《離騷》裡就有:“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車以復路兮”,這樣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朕”,準確的解釋應該是“我的”,它不能單獨用來指“我”,必須和名詞連用才行。
司馬遷《史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從此,“朕”成了皇帝的專稱,天下只許有一人稱“朕”。即使是外邦的皇帝,如朝鮮、日本皇帝,在中國皇帝面前也不能稱“朕”。
至於為什麼用“朕”來稱皇帝。許慎《說文解字》裡認為:“朕”的本意是“舟中細縫”,比喻微小之物,皇帝自稱“朕”,有自謙的意思。
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秦始皇如果想自謙,他就不會發明“皇帝”這個詞了。把三皇五帝結合起來,這樣一個人,唯我獨尊,怎麼會謙虛呢?
在我看來,選“朕”作為專稱,是因為“朕”有“起點、先兆”這個意思。而秦始皇又是開天闢地第一位皇帝,用“朕”自稱就再合適不過了。
我覺得這樣解釋才合理,你們認為呢?
孤、寡人、不穀屬於謙稱秦以前,天子或者諸侯王稱:孤、寡人、不穀。
這裡的稱謂,個人認為的確是一種謙稱。
《戰國策》載: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
孤、寡,就是說德行欠缺,需要不斷完善提高自身;
不穀,原本寫作“不穀”,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也是君王的一種自謙。
再結合前面的分析,更印證了我的推測。
我認為:秦始皇正是因為覺得這些稱呼不好,不能顯示他的偉大,所以才改為“朕”。“朕”並非一種自謙,而是從“開始、起點”引申過來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
8 # 臣墨品書法
在先秦時期,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歸了王爺以下的貴族。
古代皇帝號稱自己是龍之子,龍的傳人,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位於權力的頂峰,俯首眾生,俗話說,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無敵是多麼寂寞。皇帝已經站在最高權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謂高處不勝寒,從皇子到成為皇帝這個過程,多多少少都要經歷一些競爭,甚至六親不認,手足相殘。
-
9 # 新星滿滿
"朕"在先秦之前,是一個很平常的稱呼。沒有什麼特別,不分尊卑貴賤,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自稱"朕"。我們看《爾雅.釋詁》就有記載,"朕,身也"。"朕"其實就是第一人稱,和"我"沒有什麼不同。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認為王這個名號配不上他的功績,對自我稱呼做了規定,只有他本人才能自稱是朕,其餘人一律不得用朕自用。加上秦始皇叫贏政,朕和政音相近,為了禁忌,所以不允許別人用這個字。
"孤"的說法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往往自稱寡人,實力較弱的諸侯,往往自稱孤。
為什麼叫孤,這些諸侯雖然實力較弱,可畢竟是一國之主,他們在國家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使得一般人不敢親近。所以,這些諸侯們自嘲為孤。
"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意為道德方面不足的人,是謙稱。中國古代是以德治國,失去了德就失去了權貴,於是君王都謙稱自己為寡人。
古代皇帝用最多是"朕",再就是"寡人","孤"是諸侯未坐上皇位的自稱。
-
10 # 盛京楊員外
“孤”“寡”的含義
“孤”就是小孩沒有父親,小孩沒有父母就被人輕賤,瞧不起,古代帝王自稱孤,代表父親去世,自己可憐,謙稱。《左傳•莊公十一年》:“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這是說國家出現了災害,帝王稱自己是罪人。
“寡”就是少,寡人就是少德的人,也是謙稱。《左傳•隱公十一年》:“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就是國家有災害的時候,君王自責稱因為自己德行少,老天降災給予懲罰,所以叫自己寡人。
文化原因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體現,《易經》乾卦•五九,五代表第五爻,九代表陽爻,乾卦五九爻最好,代表事物快發展要接近頂峰,但是沒到頂峰。事物發展到了頂峰就是乾卦•上爻:亢龍有悔。物極必反,就走下坡路了,就不好了。古代帝王也被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麼來的,他們自己為了讓自己保持九五之尊,不達到亢龍有悔,就要謙稱自己為孤、寡,不穀等稱呼,這樣才吉利。
古代君王號稱自己為天子,所以要行天道,《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裡說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君王地位已經是位之極,自稱孤,寡,不穀等就是行天道的損有餘補不足。《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是說君王自稱孤,寡,不善,這是以賤為本,所以最高的讚譽無需美稱。
“孤”、“寡”、“朕”哪個朝代稱呼的多“孤”、“寡”一般都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朕”是李斯拍秦始皇馬屁,建議秦始皇自稱朕,朕是徵兆的意思,徵兆也是起點,跟“始皇帝”的始,都表達了我秦始皇是一統六國的皇帝,一統江山萬代的意思。後期怎麼用的都有,要看這皇帝是以什麼治天下了,要是以德治天下,稱孤寡多一些,要是以武治天下,稱朕多一些。
-
11 # 百姓雜壇
朕,釋義:我,自稱。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沒有任何別的特殊意思,人人可以稱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變一系列措施。“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對王號已經不滿意。他提出“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與臣下商議後,嬴政決定從“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稱“皇帝”。他壟斷了龍,自稱祖龍,即龍的鼻祖,壟斷了服飾車馬等,命令稱“制”或“詔”,印稱“璽”。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任何人對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諱。
為什麼叫孤呢?是因為古代帝王他們在國家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使得一般人不敢親近,沒有與自己平起平坐,處於相同位置的人,所以稱為“孤”或“寡”。也有寡人就是“寡德之人”一說,是古代最高統治者自謙的說法。
自秦朝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做皇帝自稱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自稱“朕”,很少自稱“寡人”和“孤”了。
-
12 # 一個人的小房子
對於自我稱呼,現代人都習慣“我”比較多,古人稱呼自己的名稱則就多了點,比如“吾、鄙人、不才、在下、愚下、愚夫、老朽、餘、愚兄”等。當然這只是普通人的,但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是怎麼稱呼自己呢?天子可是天之子,稱呼自然不能和平頭百姓一樣,要顯示出帝皇般的威嚴、尊貴以及獨一無二。從電視劇裡面的聽到最多的是“朕”,其次是“寡人、孤。”
“朕”這個稱呼還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但稱呼自己是“寡人、孤”有點奇怪了,“孤、寡人”從字面意義來說不就是孤家寡人,孤獨的意思嘛!皇帝可是真龍天子,眾星捧月,群臣簇擁,後宮佳麗三千,怎麼會孤獨,成為寡人了呢?
在古代,“寡人“並不是和現在的意思一樣,“寡人”在古代的意思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淺的意思,這是古人的自謙用詞。但在先秦時期,並不是君主專屬,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稱為“寡人”。《左傳》中記載:“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那時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稱“寡人”。女人也可以,《詩經》中曾經記載,衛莊公夫人莊姜就曾自稱過寡人。
但是到了唐朝,這種現象明顯減少了,逐漸變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稱寡人。“孤”在先秦時期一般為諸侯王所用,三國時期,各個諸侯王也自稱孤,可見“孤”的專屬性強些,沒有“寡人”那麼複雜。
至於“朕”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給自己的自稱,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稱“朕”。“朕”在先秦時期是一個很平常的自稱,沒有什麼特別,不分尊卑貴賤,所有人都可以自稱“朕”。據《爾雅·釋詁》記載:“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稱。自秦統一以後,秦始皇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規定只有他一個人可以稱“朕”,自此歷代統一皇朝帝皇都自稱“朕”,朝代更迭,諸侯分割時代,諸侯王大多自稱“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國和三國時期,孫權、劉備、曹操都自稱“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統一王朝,稱帝了的諸侯王才自稱“朕”。
當然,秦漢時期的皇帝也會自稱“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後,統一皇朝皇帝基本只稱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稱“咱”。
那麼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孤、寡人、朕”呢?
古代皇帝號稱自己是龍之子,龍的傳人,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位於權力的頂峰,俯首眾生,俗話說,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無敵是多麼寂寞。皇帝已經站在最高權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謂高處不勝寒,從皇子到成為皇帝這個過程,多多少少都要經歷一些競爭,甚至六親不認,手足相殘,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對自己的大哥,弟弟痛下殺手,逼自己的老爹讓位,更有甚者,連自己的兒女都可以放棄,武則天為了奪得權力,有殺害了自己女兒的嫌疑。
幾千年下來,帝皇家族最不缺的就是為權力內鬥,女的為後宮之位,男的為帝皇之位,每一場都腥風血雨。所以說能從眾多皇子中成為帝皇的人,內心心機必然是深邃的,不會輕易被人看破,受制於人,萬曆皇帝在位幾十年沒上過幾次朝,但仍牢牢控制朝局,很好反映了帝皇之術的深不可測。可以說,皇帝是沒有朋友的,坐在這張龍椅上,不僅要為國事操心,更要提放身邊的兄弟、臣子的叵測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後背捅刀子,所以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劉邦這些為了鞏固江山,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網的心理,連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殺得一乾二淨,因此,成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其次,皇帝一般美化自己為謙遜、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說,“上九”就是沒有了上升的餘地,達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達到上九境界,所以為“孤”,所以為“寡”。乾隆皇帝還為自己封個“十全老人”的稱號,以示自己的豐功偉績。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謙虛,成為寡德之人。
再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無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貴的,同時時刻提醒周邊群臣,我才是老大。至於“朕”,更是為了突出皇帝的尊貴,就像衣食住行一樣都是特供的,天下所有人的東西不能比帝皇的高貴,即使你富可敵國,否則就是僭越。這就是權力的魅力,有權,錢自然會有人送來。
這些稱呼,在先秦時期很多王公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來自稱,秦統一了,這些稱呼成為了諸侯,皇族的專屬,雖然這些稱呼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認體現了專制皇權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高貴,天下只有一個我一個老大,用這些專屬的稱呼來偏導古代百姓認可自己,從而從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達到鞏固江山的目的。
-
13 # D東哥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的皇帝都喜歡另類稱呼,連稱自己也與重不同。什麼朕啊、孤啊等等。那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朕”稱呼的說法。
皇帝自稱自己為朕的,恐怕要從我國秦始皇開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國王、國君都自稱為寡人。但是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突出皇帝的高貴與威嚴,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議說,你是始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你一人的。再稱寡人不大合適,稱朕最好,這樣才能體現“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那麼有人要問了,李斯為何建議用“朕”這個詞呢?
“朕”這個字在秦以前只是個很普通的詞,大家誰都可以使用,不存在什麼特殊含義。據《尚書·商書》記載,政治家、思想家伊尹,就曾三次自已稱為“朕”。
李斯想,這個字好聽好記好叫,就這樣,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皇帝都自稱為“朕”。“朕”就只能皇上一人用了,其他任何人不準再用,否則,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那麼哪些帝王用“孤”來稱自己呢?
據說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侯中,國力較強的大諸侯的國王最喜歡用寡人自稱,而較小的諸侯國的國君才自稱為“孤”。
總之,歷代帝王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們除了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連自稱的字也要顯得與眾不同,有威嚴,要獨享。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天下是“朕”的,“朕”要擁有天下。
-
14 # 如願113
朕”在春秋戰國時本來就是“我”的意思,誰都可以用,並不是國君專用。先秦時期,國君多自稱“寡人”或“孤”,在面對外國使臣時多謙稱“不?b”,即“不賢”的意思。那時的文學作品也能看到非國君而自稱“朕”的情況。 屈原在《離騷》裡開頭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稱皇帝,為了顯示威儀,把“朕”定為皇帝專用,從此“朕”就成了皇帝的自稱,就連貴族也不能用了。寡人,寡德之人。 古代王侯也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15 # 宛都金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大秦帝國始皇帝,掃滅六國,統一海內;開創帝制,加強中央統治;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統一文字,貨幣
文武百官為了朝賀新朝及嬴政的豐功偉績,對皇帝的一種專稱,朕,
孤只是番邦小國皇帝的稱謂。 -
16 # 熱騰騰影視
一.皇帝自稱“朕”的起源
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皇帝一開口便是:“朕”如何如何。觀眾也知道,“朕”就是皇帝的自稱,是皇帝的專用詞。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呢?下文將予以解答。其實,“朕”最早並非皇帝的專用詞,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通用自稱詞,“朕”即“我”的意思。漢朝蔡邕在《獨斷.捲上》就解釋為:“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在《楚辭.離騷》中也有:“朕皇考曰伯庸”的說法。
但是,到秦朝嬴政統一天下以後,“朕”的用法就發生了變化。秦始皇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稱為“朕”。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因此,“朕”這個字,自秦始皇之後,就專屬於皇帝的自稱詞了,並一直沿用到清朝結束。
不過,在皇太后聽政或是下詔時,皇太后也可以自稱為“朕”,這是比較特殊的情況。《漢書.郊祀志下》記載:“皇太后詔有司曰:‘未見皇孫,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漢書.王莽傳》記載:“太后以為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採。’”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君王、諸侯都自稱為“孤”、“寡”或“不穀”,以為謙稱。譬如,《戰國策.齊策四》記載:“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與非。”《老子.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意思是,貴者必須以賤者作為自己的根本,高者必須以下者作為自己的基礎。因此,侯王們便自稱為孤、寡、不穀。由此可知,在沒有專用“朕”之前,“孤”、“寡”、“不穀”都是王侯們自謙稱呼的專用詞。
二.“東西”為何稱“東西”
據說,宋朝理學家朱熹在未出仕前的某一天,在家鄉的一條巷子裡,遇到了他博學多才的好友盛溫和。朱熹看到盛溫和手中提著一個籃子,於是問道:“你提著籃子去幹什麼?”盛溫和幽默地答道:“去街門買東西。”之所以說盛溫和幽默,是因為當時還沒有“東西”這一說法。朱熹不解地問:“買‘東西’是什麼意思?為何不說買‘南北’?”盛溫和沒有直接解答,而是笑著說:“真不明白?你這位大學問家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你把五方和五行對照一下就會明白了。”朱熹想,按照五方和五行對照,“東”即對“木”,代表一切植物;“西”即對“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南”屬“火”,“北”乃“水”,“中”為“土”。朱熹終於明白了,原來盛溫和是用了詼諧的語言說,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以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買“南北”就不對了,籃子怎麼可以裝“火”和“水”呢?盛溫和幽默的“買東西”,由於朱熹的大名而遠播,漸漸地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清乾隆年間,有一位叫龔瑋的學者認為:在東漢時期,商賈大多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俗語有“買東”、“買西”的說法,即到東京、西京購貨。久而久之,“東西”就成為貨物的代名詞,“買東西”就這樣出現在了人們的日常用語中。
三.古代為何把稿費稱為“潤筆”
文人為別人作詩文書畫而獲取酬勞,自古有之。不過,古代不叫稿費,而稱“潤筆”或“潤資”。譬如,《幼學瓊林.卷四.文事類》曰:“以物求文,謂之潤筆之資。”因為古時在用毛筆寫字之前,通常會先用水把毛筆泡一泡,使之泡開,泡軟,這樣毛筆比較容易吸收墨汁,寫字時會感覺比較圓潤,因此,毛筆泡水這個程式就叫“潤筆”。後來,“潤筆”被泛指為請人家寫文章、寫字、作畫的報酬。
“潤筆”一詞,典出《隋書.鄭譯傳》:“上令內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穎戲謂譯曰:‘筆幹’,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
古人出於自己所需,向文人墨客求取詩、詞、賦、碑、銘、志、序、記、畫等,俱需支付潤筆。而支付潤筆或潤資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銀兩以外,還可以用糧食、物品、布帛來支付。當然,有的文人則隨自己喜好收取潤筆,譬如,王羲之愛鵝,李白愛酒,而蘇東坡則送羊肉也可以。史上獲取潤筆最多的當屬漢朝司馬相如所作的《長門賦》了。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有了新寵衛子夫後,由於種種原因,把原來“金屋藏嬌”的陳阿嬌皇后,貶居於長門宮。終日愁眉不展的陳皇后,聽說漢武帝非常喜歡司馬相如所作的賦,便託人送黃金百斤給司馬相如,請相如為其作賦,述說對皇帝的思念之苦。司馬相如為陳皇后作了一篇《長門賦》,賦中盡述阿嬌思念皇帝之情,漢武帝讀後終有感悟,陳阿嬌果真又重獲漢武帝的歡心。至於陳皇后最終被廢,那是後話了。《長門賦》共六百三十三字,而獲百斤黃金,真可謂字字黃金。
四.“打白條”的來歷
西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春,因發動宮廷政變成功,己掌握朝中大權的趙王司馬倫,想當皇帝。由是,他在一天上朝時,當著群臣的面,對俗稱白痴皇帝的晉惠帝司馬衷說:“昨天,我夢見了我的父親宣帝(司馬懿),他對我講:‘現在只有你出來當皇帝,天下才會太平。’再說,我本是你爺爺文帝(司馬昭)的親兄弟,也是你的叔爺爺呀!即位是情理中的事情。”司馬衷雖然以頭腦遲鈍著稱,但朝中的局勢他還是看得出來的。他知道,如果他不讓出這個皇位,別說當不了傀儡皇帝,恐怕連小命都要斷送在這老東西手上了。於是,他便憨笑著當場痛快地答應,將皇位禪讓給司馬倫。
司馬倫興高采烈地登上皇帝寶座,在黨羽們的三呼萬歲中,他笑著下旨,對鞍前馬後跟隨他鬧革命的黨羽大肆封賞,人人加官晉爵,個個賜金賞銀。然而,當時國庫空虛,金銀少得連官員晉級的印綬都無銀冶鑄,更別說封賞的錢了。司馬倫想了想,對受封的黨羽說:“朕對眾卿的封賞數目不變,銀子多少先讓中書令孫秀暫時開條記著,大家收好條子,待國庫充盈後,再行兌付。”這便是“打白條”的起源。
-
17 # 初白奇趣
從秦始皇就開始用了 距今有2000多年曆史了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唐以後唯皇帝得稱寡人。 古代君主的稱謂、探源 “朕”,在古代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我”。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首句中雲:“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遂成帝王自稱的專用詞,別人是不準再用的。 古代君主的稱謂。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漢至清代,天子則稱皇帝。所謂“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猶天之子,如《禮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尚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總之是為君主專制的神聖,合法性而造說。 古代的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穀”。“孤”,謂自己不能得眾;“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穀”,可以養人,為善物,不穀即不善。這些都是君主的謙稱。《老子》說:“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為孤、寡、不穀。”顯然在“自謙”的背後,隱藏著籠絡人心,以求鞏固一己統治的目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利是上天所賦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萬歲”,約始約戰國,盛行於秦漢。“萬歲”一詞本是人們於喜慶時的歡呼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諼替孟嘗君燒掉債券,“民皆呼萬歲”。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以呼“萬歲”為常,遂成為帝王之代稱。 “陛下”本指侍衛在宮殿臺階下的國君近臣或侍衛人員。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瀆聖顏,故呼其身旁侍衛之人以傳達。“陛下”遂成為對國君的尊稱。至今人們仍用這些詞彙來尊稱外國國家首腦,但只限於外交場合了。 古代對帝王稱“君主”,又簡稱“君”。君字古體從“群”字,意即“群下之所歸心也”(《白虎通》.號篇)。君字的本意,說明了國君是從原始的部落群體發展而來的,隨著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原來部落首領逐漸成為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國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如《尚書.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這裡“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漢書.丙吉傳》更稱“君為元首”,《說文》釋君曰:“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君”字意義的這種變化,反映了“君”從作為“群下之所歸心”的部落首領,轉變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歷史過程。 與君主有關的用語;君主即位叫“踐阼”、“踐祚”、“登極”、“登庸”、“御極”。皇帝發出的指示,“命為制,令為詔”,後也稱“旨”或“聖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稱“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書稱“硃批”、“硃諭”、“上諭”。臣下諂頌皇帝的詔令為“絲綸”、“綸音”。皇帝的容貌稱“龍顏”、戴的帽子稱“冕”,穿的衣服稱“龍袞”,亦稱“龍裷”、“龍袍”。皇帝乘的車稱“輦”,外出稱“行幸”。皇帝所作所為與所用之物稱“御x”.皇帝直接參與或授意的行為稱“欽”,所用之印稱“璽”。侍奉皇帝稱“尚”,如“尚衣”、“尚食”、“尚書”。皇帝死了稱“駕崩”,墳墓稱“陵”。
-
18 # 醉美木瀆
中國的古代是個封建等級社會,等級分明到什麼地步,“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全都根據等級來定,當然包括最基本的說話和稱謂,可以說是“無處不等級,萬事有尊卑”。
朕,本義為舟縫。另引申為跡象、徵兆。在先秦時期並不是統治者的專屬稱謂,大家都可以用,先秦著名的大詩人屈原就用過,在一首辭裡寫過:“回朕車以復路兮”,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一稱呼才被皇帝專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的自稱花樣就比較多了,自稱有我、吾、孤等。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按照秦漢時期的規定,侯可稱孤王可道寡,也就是說列侯包括關內侯都可以自稱為孤,但只有封王之後才可以自稱為寡人。之後各代不同,但是孤和寡都是頂級貴族,乃至於皇帝本人才可以用的。孤、寡都是孤單的意思。
《呂氏春秋·士容》:“孤、寡 ,謙稱也。”龔自珍《最錄尚書古文序寫定本》 :“寡者,無二無匹最尊之詞。”孤:字面上是指少的意思, 如:孤兒,意為沒有親人的孩子。寡:是指一個人,多數也是少的意思。兩個字聯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他是主宰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天下唯我獨尊”。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古代有時王侯可自謙為寡人,例如《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這裡自稱寡人的是宋國的國君宋穆公,按照西周的封爵,宋國國君是公爵爵位。
《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這裡的寡人是趙惠文王,雖是戰國諸侯之一,但當時已經稱王了,此處也自稱寡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在這裡是齊威王自稱為寡人。
除了各個諸侯國的國君,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 “寡人” 的。例如《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不過王衍曾被封為侯爵,又位居宰輔,位高權重,一般士大夫是不敢自稱的寡人的。
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但是先秦時代的事,已經很久遠了,《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裡的寡人是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自稱。到了唐以後一般情況下只有皇帝才能自稱寡人了。
-
19 # 大秦鐵鷹劍士
“朕”是皇帝的專用詞,含義是“我”的意思;“孤”則是諸侯王公的謙稱,意為孤家寡人。漢承秦制,漢朝最高統治者名號為皇帝,自稱“朕”,漢朝分封的諸王則可以自稱“孤”或者“寡人”。一般的大臣,如果沒有封王,是不能使用“孤”或者“寡人”的,更不能使用“朕”,否則會以“僭越罪”重處,輕者丟官受肉刑,重則身死亡三族。
先秦時代,天子稱“孤”,意為孤獨一人,因為天子是上天之子,同一時間只有一人,故為孤。諸侯稱“寡人”,意為國小民少,本為自謙之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去王號,自稱皇帝,並規定皇帝稱“朕”,稱百姓為“黔首”,由於秦朝無諸侯王,故沒有規定諸侯王的自稱。漢朝建立後,繼承秦朝制度,皇帝自稱“朕”,諸侯王則延續戰國時代的稱呼,還是“孤”或者“寡人”。
《秦始皇本紀》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中國是一個有傳承的國度,凡事講究名正言順,以往的制度如果適用都會被繼承下來。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後世繼承皇帝的人,自然也要遵守秦始皇的皇帝制度規定。皇帝的制度要遵守,那麼周禮自然也要遵守,因此那些諸侯王就自稱“孤”或者“寡人”。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他喜歡自稱“咱”,不喜歡自稱“朕”,但是朱元璋不用“朕”,別人也不敢自稱“朕”,否則會以僭越罪論處。
-
20 # 使用者4094196029856830
對於自我稱呼,現代人都習慣“我”比較多,古人稱呼自己的名稱則就多了點,比如“吾、鄙人、不才、在下、愚下、愚夫、老朽、餘、愚兄”等。當然這只是普通人的,但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是怎麼稱呼自己呢?天子可是天之子,稱呼自然不能和平頭百姓一樣,要顯示出帝皇般的威嚴、尊貴以及獨一無二。從電視劇裡面的聽到最多的是“朕”,其次是“寡人、孤。”
“朕”這個稱呼還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但稱呼自己是“寡人、孤”有點奇怪了,“孤、寡人”從字面意義來說不就是孤家寡人,孤獨的意思嘛!皇帝可是真龍天子,眾星捧月,群臣簇擁,後宮佳麗三千,怎麼會孤獨,成為寡人了呢?
在古代,“寡人“並不是和現在的意思一樣,“寡人”在古代的意思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淺的意思,這是古人的自謙用詞。但在先秦時期,並不是君主專屬,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稱為“寡人”。《左傳》中記載:“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那時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稱“寡人”。女人也可以,《詩經》中曾經記載,衛莊公夫人莊姜就曾自稱過寡人。
但是到了唐朝,這種現象明顯減少了,逐漸變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稱寡人。“孤”在先秦時期一般為諸侯王所用,三國時期,各個諸侯王也自稱孤,可見“孤”的專屬性強些,沒有“寡人”那麼複雜。
至於“朕”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給自己的自稱,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稱“朕”。“朕”在先秦時期是一個很平常的自稱,沒有什麼特別,不分尊卑貴賤,所有人都可以自稱“朕”。據《爾雅·釋詁》記載:“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稱。自秦統一以後,秦始皇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規定只有他一個人可以稱“朕”,自此歷代統一皇朝帝皇都自稱“朕”,朝代更迭,諸侯分割時代,諸侯王大多自稱“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國和三國時期,孫權、劉備、曹操都自稱“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統一王朝,稱帝了的諸侯王才自稱“朕”。
當然,秦漢時期的皇帝也會自稱“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後,統一皇朝皇帝基本只稱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稱“咱”。
那麼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孤、寡人、朕”呢?
古代皇帝號稱自己是龍之子,龍的傳人,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位於權力的頂峰,俯首眾生,俗話說,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無敵是多麼寂寞。皇帝已經站在最高權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謂高處不勝寒,從皇子到成為皇帝這個過程,多多少少都要經歷一些競爭,甚至六親不認,手足相殘,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對自己的大哥,弟弟痛下殺手,逼自己的老爹讓位,更有甚者,連自己的兒女都可以放棄,武則天為了奪得權力,有殺害了自己女兒的嫌疑。
幾千年下來,帝皇家族最不缺的就是為權力內鬥,女的為後宮之位,男的為帝皇之位,每一場都腥風血雨。所以說能從眾多皇子中成為帝皇的人,內心心機必然是深邃的,不會輕易被人看破,受制於人,萬曆皇帝在位幾十年沒上過幾次朝,但仍牢牢控制朝局,很好反映了帝皇之術的深不可測。可以說,皇帝是沒有朋友的,坐在這張龍椅上,不僅要為國事操心,更要提放身邊的兄弟、臣子的叵測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後背捅刀子,所以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劉邦這些為了鞏固江山,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網的心理,連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殺得一乾二淨,因此,成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其次,皇帝一般美化自己為謙遜、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說,“上九”就是沒有了上升的餘地,達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達到上九境界,所以為“孤”,所以為“寡”。乾隆皇帝還為自己封個“十全老人”的稱號,以示自己的豐功偉績。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謙虛,成為寡德之人。
再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無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貴的,同時時刻提醒周邊群臣,我才是老大。至於“朕”,更是為了突出皇帝的尊貴,就像衣食住行一樣都是特供的,天下所有人的東西不能比帝皇的高貴,即使你富可敵國,否則就是僭越。這就是權力的魅力,有權,錢自然會有人送來。
這些稱呼,在先秦時期很多王公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來自稱,秦統一了,這些稱呼成為了諸侯,皇族的專屬,雖然這些稱呼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認體現了專制皇權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高貴,天下只有一個我一個老大,用這些專屬的稱呼來偏導古代百姓認可自己,從而從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達到鞏固江山的目的。
回覆列表
看宮廷劇的都知道,皇帝總是“朕”如何如何。 皇帝為何自稱“朕”?
其實,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皇帝稱謂的由來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
贏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另一種說法:
秦滅六國後,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偉大,更不能讓後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
丞相王綰稟奏:“三皇五帝的名稱,是天下共主,實際上本身所佔有的領土,不過方圓千里,而自商周稱王后,才真正擁有天下,而且周維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認為王的稱號最好。”
秦王政不悅的說:“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萬世永傳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內都已成為郡縣,法令由中央統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業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建議稱泰皇。”
秦王政一聽,高興的說:“泰皇仍與以前分別不出來,我看,去「泰」留「皇」,採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就這樣,贏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
皇帝為何自稱“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歸了王爺以下的貴族,例如侯爵,孫權致書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當時他只是吳侯。寡人就沒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謙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