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長河五千年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強大了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最後被活活餓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大了趙國,最後也是被活活餓死。同樣是強大了國家的人物,最後結局都很悲慘,非常值得人深思。

    首先,做人時刻要小心謹慎,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使國家由弱小到強大的人,是國家帶來轉折命運的人,以為於國家有大功,就可以驕傲,殊不知威險一直都在你身邊,可能就在你放鬆的一瞬間,將你打入深淵,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其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古之明訓。由此是身處亂世,處於高位,更要時刻保持警惕,因為站的高,看的遠,但也容易燈下黑,可能最大的危險往往是來自你的身邊。能讓你百分百放心的,只有自己。

    再次,身處高位,不要低估任何人,作為帝王家,權力的誘惑是最大的。所以,掌握權力最大的人也是最危險的人,因為盯著權力的人實在太多了。而往往你覺得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最有可能的那個人。不要低估任何一個人,權力不能讓人能力增強,但絕對可以讓一個人的野心膨脹,膽量增加。

    所以,作為掌握權力時一定要時時小心謹慎,在沒有權利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慾望,行差一步,可能面臨的就是萬丈深淵。

  • 2 # 江郎才盡

    齊桓公

    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首倡“尊王攘夷”,驅戎夷,罰楚蠻,群會諸侯,號令天下,其前半生是非常輝煌耀眼的。在齊桓公之前的齊國是一個普通的候國,自從拜管仲為相後,勵精圖治,整頓朝政,廣招人才,厲行改革,使國力大大增強,遂爭霸天下。齊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不斷髮兵維護周天子權威以及幫助各諸侯國驅逐外族入侵,先後九合諸侯,連周天子都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孔聖人也誇過他:“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管仲死後齊桓公開始寵信易牙、刁豎、開方等小人,國政逐漸荒廢,後來桓公病重,他的兒子們各自擁兵自立,互相爭位,而易牙、刁豎等人乘機隔絕桓公與外界聯絡,對桓公不管不問,致使一代雄主最後竟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

    在春秋之後的戰國七雄爭霸時期,秦國逐漸強大,此時唯一能與之匹敵的就只有趙國。趙國的鼎盛與武靈王重視軍事密不可分,武靈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將古時傳統長袖寬衣的軍隊著裝改成衣短袖窄的專業作戰服,同時倡導了由步戰向騎兵發展趨勢。因專心軍務,將國君之位傳於太子,之後又感覺對不起二兒子惠文王,就想出將趙國一分為二,老大老二各管一國。結果兒子不願意,父子開始“互相傷害”,最後一代英傑在壯年被兒子活活餓死。

    我們從上面兩位著名帝王的經歷可以看出,兩者結局相同,都是被身邊人圍困餓死(一個是親信一個是兒子),不同之處是齊桓公是不能帶眼識人,缺乏對屬下的掌控力;武靈王是太過優柔寡斷,太過天真理想化。他們兩位的缺點是造成被窩囊餓死的直接原因,同時也是作為明君帝王不能犯的低階錯誤。歷史上被餓死的帝王除了上述兩位,還有一個西漢相國蕭何的第25世孫梁武帝。

  • 3 # 奇聞收錄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都有著讓人頂禮膜拜的功績和治理國家的能力,他們一度讓他們的國家成為那個時代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

    齊桓公也叫公子小白,繼位後重用曾經用箭射傷自己的管仲,管仲改革弊政,發展經濟,新修水利,注重民生使國家很快恢復了元氣並超過其他國家這一切都是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的結果,使得他成為了春秋五霸最早稱霸的一位霸主。

    趙武靈王,趙國的主要疆域在北方一帶,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騷擾內地,趙國首當其衝,趙國深受其害,經常組織軍隊抵抗,很多時候都是敗多勝少,經濟有沒有得好的發展,所以國家實力一度很低,經常受到其他國家的經視,趙武靈王繼位後,改革了軍隊體制,重視騎兵的發展,甚至在公眾場合穿戴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因為他發現少數民族的服飾比他們穿的長袍方便,更有利於騎兵的衝鋒,但是在封建思想下,禮儀道德前,祖宗宗法前,談和容易,趙武靈王力排重議,挺住千斤壓力,堅持改革,從而使得趙國的軍隊煥然一新,就連虎狼之師的秦兵也不敢輕視,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生前都是活的叱吒風雲,但是死都是被餓死的,甚至死了幾個月都沒有人發現,而自己的兒子們呢卻在掙王位鬥得你死我活,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後果,在他們晚年輕信小人,老眼昏花,在接班人問題上猶豫不決的後果

  • 4 #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齊桓公能力強不強先不說,趙武靈王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這倆人一個靠仲父成了春秋第一霸,一個靠自己成為戰國史上讓秦昭襄王睡不好覺的英雄,卻都餓死了,為什麼呢?

    答案是除了對待兒子們沒有分寸外就是太能作了。

    不要丟磚頭,且聽我說。

    我們先看齊桓公。

    齊桓公的主要功績,是任用了管仲。只要他聽管仲的,無往不利;只要不聽,保證血本無歸。這規律同樣適用於管仲死後。病榻論相,管仲苦口婆心要齊桓公驅逐並遠離三害,齊桓公一開始還算好孩子夠聽話,後來嫌生活沒有滋味,又召回了三害。結果,被管仲烏鴉嘴說中:齊桓公幾十歲的老頭子,被兒子們活活餓死。齊桓公為什麼離不開三害?因為三害能滿足他所有的意願。可是滿足你所有的意願我們不回本嗎?世界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用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好像套路貸,看似能滿足你的一切,其實最終結果是要謀你的身家要你的命。所以說珍愛生命,遠離套路貸。珍愛自己,殺死那些無止無休的不合理慾望。假設齊桓公不饞,易牙就沒有機會殺子求寵。假設齊桓公不虛榮,公子開方就不可能因為幾句奉承的話在齊國紮根,以至於數代後以田代姜。此害最甚,不是一世,是數世。假設齊桓公不想隨心所欲,那麼豎貂雍巫這些阿諛奉承左右逢源的小人就沒有市場……這一切,都為六公子奪嫡埋下了隱患。所以說,齊桓公是自己作死的。

    如果說齊桓公是間接作死的,那麼趙武靈王就是直接作死的。

    趙武靈王立太子時,不聽別人勸阻,同樣,先太子因為母親色衰愛馳時被廢時,也不聽別人勸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給了他極度自信,親自入秦勘測地形謁見秦王更讓他人氣暴棚……所有的一切都給他一個假像——這個世界,只要我願意,怎樣都能玩得轉。這是多麼強的自豪感才帶給他這樣的自信啊!現實專治各種任性,當他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時,別人也決定把他一分為二——身首異處這種事,太血腥,還是餓死吧!餓死的乾淨,大家都乾淨——死的身體乾淨,活著的手腳乾淨。

    對於在有社稷或家業傳承的古代,他們給我們的啟示是,別輕易動搖儲君地位。在現代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裡,啟示是,別作,真的會死,無論直接還是間接。

  • 5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兩人之間有太多相似之處,因為改革而強大,因為晚年昏庸都被餓死,他們的死確實為我們留下太多的警示。

    如果想要了解春秋戰國的歷史那麼一定離不開兩位君王,一個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齊桓公,一個是戰國時期的霸主趙武靈王,雖然這兩位君王所處朝代不一樣但是精彩卻是相同的,同時他們的離世為後來的我們留下太多的警示。

    齊桓公在春秋時期率領齊國率先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可見其實力,而趙武靈王能在趙國衰落之際強行逆天改命讓趙國成為一時間可以抵抗秦國的國家可見其不凡,就讓我們看一下這兩位傳奇人物的傳奇一生以及給我們留下哪些警示。

    繼位艱辛

    偉人在取得成就之前必然會有一段慘痛的經歷,而這段經歷會逼迫他們不斷前行,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繼位之路就同樣的艱險。

    在齊襄公時期因為齊國內亂所以導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逃到其他國家,在內亂結束之後齊國因為缺少君主所以流落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就是最佳人選,此時就是誰先回到齊國就能繼承齊國國君這個位置,公子小白位於莒國距離齊國最近所以最有可能率先回去,而公子糾所在的魯國距離齊國較遠。

    為了防止公子小白回去繼位,公子糾就讓自己的手下管仲帶人去截殺公子小白,在逃亡途中管仲射中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用裝死逃過一劫隨後率先回齊繼位國君也就是齊桓公,齊桓公隨後率兵攻打魯國,魯國畏懼齊國就按照齊國的吩咐殺了公子糾放了管仲,這件事到此才告一段落。

    相比於齊桓公來說趙武靈王繼位就比較順利了,但是在繼位之初面臨的危險不亞於齊桓公當時的逃亡,趙武靈王繼位時才僅僅十五歲,但是因為趙國之前攻打魏國對魏國造成巨大傷害,所以魏國在得知趙國更換君主之後就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慰問死去的趙肅侯為由率領軍隊準備進入趙國領地,表面為弔唁實則是要瓜分趙國領土。

    此時作為新君主的趙武靈王趙雍僅僅十五歲,這也是五國敢如此肆無忌憚的原因,面對如此之勢讓趙武靈王展現了他非同一般的一面,下令讓全國軍隊進行戒嚴如果敵人發動進攻那麼就算魚死網破也不割地賠償。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聯合韓國和宋國這兩個位於中原的國家將五國聯軍強行分散,賄賂越王使之對楚國進行打擊讓楚國自身難保,同時聯合胡人樓煩部落對燕國和中山國進行打擊,因此還未開始五國聯軍就少了燕國和楚國這兩大戰力,剩下的三國魏、齊、秦對陣魏、韓、宋,因為沒有絕對的勝算所以最終聯軍撤退,於是趙國在沒有失去任何土地的情況下化解危機,從此事就可以看出趙武靈王這非同一般的軍事能力。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在繼位前或者是繼位後都曾遇到了困難,但是都透過自己的能力化解了危機,這一點是非常相似的,齊桓公在危機之前還能鎮定裝死躲過一劫,趙武靈王在面對五國聯軍也沒有慌張從容應對,可以說雖然出現了困難但是也展現了他們非同一般的能力。

    改革變法,逆境轉折

    雖然成功繼位但是齊國和趙國此時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國力衰落外敵強大,對此兩位君王也相對進行了改革變法促使國家變得強大。

    齊桓公任用管仲對齊國進行變法

    軍事上:管仲讓齊國全員參與訓練,沒有戰事則鄉間種地發展農業,如有戰事則全員皆兵,這是將社會和軍事進行結合,不僅使齊國兵力增加還大大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為後來的稱霸打下基礎;

    經濟上:管仲早年就是商人出身所以非常清楚商人的價值,所以在國家內大力支援經濟的發展,鼓勵商人和外國商人進行交易促進齊國發展,因為濱臨大海所以管仲還大力推行鹽業,讓齊國的經濟一直處於猛漲的狀態;

    政治上:齊國因為連年內亂所以社會內部極其不穩定,為了方便齊桓公的管理,管仲將國內的勢力進行劃分,層層選官進行維護,所以齊桓公可以在王座之上知曉天下大事。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

    不同於齊桓公的是趙武靈王是透過自己變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對軍事進行改革,讓趙國軍隊放棄之間的中原長袍改穿胡服,這樣在戰鬥起來非常的方便,同時大肆訓練騎兵甚至尋找胡人作為教官來管理騎兵,在這一系列改革之下趙國日益強大。

    在這一點上兩國也是極其的相似,在經過改革之後都開始走向強國的行列,其中齊桓公因為改革而讓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趙國在改革下也成為其他六國忌憚的國家,

    晚年昏庸,巔峰過後的落幕

    英雄總會落幕,就連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這樣的人傑也不能例外。

    齊桓公重用宦臣

    齊桓公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管仲,管仲在臨死之前曾勸阻齊桓公不要重用易牙、豎刁、衛開方三人,但是齊桓公因為念及舊情所以不聽勸阻,最終被這三人給活活餓死在宮殿內,隨後齊國就爆發了一系列的繼位爭端對齊國造成極大的損失。

    趙武靈王因愛廢嫡

    趙武靈王對妃子吳娃非常的喜愛,吳娃在服侍趙武靈王的三年中任勞任怨沒有提出半點要求,在自己臨死的時候才請求趙武靈王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趙武靈王心懷愧疚最終同意,但是早前的太子已經熟悉了治國的方法並且非常出色,臨時的廢除讓他心懷不滿,最終趙武靈王的這兩個兒子之間發生內鬥,趙武靈王也是被活活餓死在宮殿內。

    給我們留下的啟示

    不可盲目自信,輕視小人

    齊恆公的霸業由管仲而起,但是齊桓公並沒有重視管仲臨死前對自己所說的話,依舊選擇相信三人,最終釀成災禍,這一點就是齊桓公太過自信,認為他們三人並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傷害,但是小人終究是小人,一時的忠誠只能說所謀甚大,最終齊桓公被小人給餓死就是留給後世最大的教訓。

    不可隨意言而無信

    趙武靈王一生傳奇最終卻因錯立太子而慘死實在是有些悽慘,趙武靈王早年立公子章為太子作為君主來培養的,並且公子章無論是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非常的出色,但是因為趙武靈王對於妃子吳娃的愧疚而廢除公子章,這自然會引起公子章的不滿從而發生兵變,往大了說是國家大事,但是其中的內在道理其實就是言而無信,趙武靈王最終的後果也是因為言而無信所造成的。

  • 6 # 甪里居士

    齊桓公與趙武靈王都是一代雄主,最後卻都被活活餓死,反差之大,令人扼腕。他們的死,給了我們什麼啟示?答案其實早就有,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說過:“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齊桓公與趙武靈王就是“困於所溺”的典型。

    趙武靈王傳位給大兒子,卻又憐惜二兒子不能享有大兒子一樣的地位,竟異想天開地把國家一分為二,打算兩個兒子都做君主,結果弄得怨聲四起,挑起了兩個兒子相互爭鬥,最後引火燒身落得個餓死的下場。

    如果說趙武靈王是疼愛兒子餓死了自己,那齊桓公就是疼愛自己而餓死了自己。齊桓公是個放縱自我慾望的人,管仲死的時候告訴他要遠離易牙、豎刁、開方三人,齊桓公當時頭點得雞啄米一樣。堅持了沒多久就受不住了。平日聽慣了逢迎的話,吃慣了易牙侍弄的食物,突然沒了,他受不了,就又召回了三人。三人害怕後來的國君對他們不利,趁齊桓公病重軟禁了他,一代霸主就這樣被活活餓死。

    世上沒有無弱點的人,這就給人提供了利用的缺口。缺點可以是弱點,可怕的是優點也可以成為弱點加以利用。比如說子產。有人送了條魚給子產,子產讓手下人把魚放生,手下人轉頭就把魚吃了,回頭報告子產說:魚放進水裡了,開始還不怎麼動,過了些時候就遊的沒影了。子產感嘆地說“這條魚找到了它的歸宿啊”。子產就這樣被小人物利用他謙謙君子的優點玩了一把。

    人總有慾望,總有喜好。上位者慾望傾向過於明顯,喜好口腹之慾的,部下就會不惜勞民傷財蒐羅美味;好大喜功的,周圍就瞞憂報喜歌功頌德。長此以往,哪有不產生禍患的。這就是歐陽修感嘆的“智勇多困於所溺”。由此,不得不再引用歐陽修一句話:“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 7 # 米湯剪輯

    齊桓公

    齊桓公之前的齊國,只不過是一普通侯國,並無過人之處,桓公即位後,拜管仲為相,勵精圖治,整頓朝政,廣招人才,厲行改革,使國力大大增強,遂爭霸天下。周室自平王東遷之後,權威大大減弱,各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髮生。

    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面臨空前危機,此時齊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不斷髮兵維護周天子權威以及幫助各諸侯國驅逐外族入侵,先後九合諸侯,連周天子都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孔子曾經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要披散頭髮穿左衽的衣服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齊國的尊王攘夷,華夏文明都會被改寫,這是何等高的評價啊!

    然而管仲死後,齊桓公寵信易牙、刁豎、開方等小人,國政逐漸荒廢,後來桓公病重,他的兒子們各自擁兵自立,互相爭位,而易牙、刁豎等人乘機隔絕桓公與外界聯絡,對桓公不管不問,致使一代雄主最後竟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

    春秋過後有戰國,戰國有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後期,秦國強大,諸國不敵,而唯一能與秦國一較短長只有趙國,趙國是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強國,這都要歸功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國力並不強,為增強國力,武靈王毅然頒下命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胡服”,是指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不同,“騎射”指周邊遊牧部族的騎在馬上的技能,有別於中原地區傳統的徒步射箭的方式。從此,使軍隊中寬袖長衣的正規軍裝,逐漸改進為後來的衣短袖窄的裝備。從而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使趙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秦國外,國力最強大的國家

    後來趙武靈王為了專心軍事,將國君之位傳於太子,自己自稱“主父”。為了一探秦國虛實,武靈王竟然假扮隨從深入秦國腹地實地勘測,甚至入咸陽朝堂面見了秦王與太后,這是何等的膽識啊!歸來之後,武靈王甚至制訂了入侵秦國的計劃,準備率一支精銳從秦趙邊界插入秦國腹地,從秦國後方攻擊咸陽。這個戰術簡直與一戰時德國著名的施裡芬計劃如出一轍,趙武靈王簡直就是當時的軍事天才。

    然而此等的軍事天才,晚年卻犯下了大錯。此時的趙惠文王是武靈王的次子,武靈王出於對長子的愛憐與愧疚,竟然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長子與趙惠文王各統一國。這當然是趙惠文王不能容忍的,於是父子兄弟相殘的慘劇再次發生,趙武靈王被圍在沙丘宮三個月,一代英傑在壯年被兒子活活餓死,真是英雄氣短啊

    這兩個人都是建立功業無數,最終卻死在區區幾個奸佞小人之手。令人感嘆。

  • 8 # 涼州七里

    關於思考的問題,首先要回顧一下他們的人生和死法。

    從諡號回看人生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逸周書·諡法解》

    姜小白的“桓”雖然跟漢桓帝和蔡桓公二人一樣,卻是一個美諡,以表彰武功為主,生動總結了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的功勞,且在位四十六年,享盡尊榮,此生不虧。

    他的死屬於典型的“法不責眾”,並非某個人刻意要他的命,而是被所有人遺忘,包括欽定的接班人公子昭。在靜靜等死的時候,曾經的忠臣孝子們正大打出手,最後的勝利者公子無虧替他收屍時,已經是蛆蟲滿地了。

    既然不是一個人的錯,那就沒必要惡言相向了,這才有了這個相對中肯的諡號。

    而趙主父顯然就沒這個待遇了,“武”顯然是個美諡,胡服騎射,北逐匈奴,戰國後期的趙國是唯一能夠與秦國一戰的軍事集團,他敢假扮使者孤身潛入咸陽試探秦昭襄王的老底,也曾計劃從背面親率騎兵隊伍偷襲秦國腹地,是一位英雄式的君王。

    而“靈”則是不折不扣的惡諡,僅有的幾位獲得者都是難得一見的昏君,但這個諡號並非是篡位者的詆譭:都知道他被趙國上下拋棄而餓死沙丘,那誰知道他最後幹了什麼嗎?

    按照趙雍的計劃,趙國將一分為二,代郡以北有長子公子章繼承,南邊趙國腹地交給幼子趙何,年富力強的自己則統領趙國兵馬,專心料理翦滅秦國之事。

    但這樣一來,趙國將走向分裂,這在戰國之世顯然是自尋死路,對趙氏一族的不負責任,故而謀反者是趙國全體臣民,而非趙何一人,甚至連親弟弟、胡服騎射的堅定擁護者兼宰相肥義都站在了對面立場。

    另一方面,滅秦談何容易?趙國倒是一口氣出現了三個話事人,不亂才怪。

    所以,二位雄主的共同點在於都未能善始善終,造成此等局面的原因的確值得思考。

    現實考慮:接班人問題須慎重

    公子昭能力一般,的確所託非人,加之桓公沒有刻意扶持他的勢力,導致有易牙與豎貂作為援手的公子無虧順利反殺,後來借宋襄公之力才平定內亂,而齊國的霸主地位也至此淪落。

    趙雍方面,公子章本是接班人,因寵愛吳娃而將幼子趙何立為儲君,後又覺得虧欠前者而決定將代地交給趙章。

    話說趙章他與父親性格相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將,安排妥當的話,他本可以成為秦國公子虔或樗裡疾之類的國君臂膀,然而這麼一鬧之後,趙章跟著也沒了活路。

    接班人問題沒處理好,可謂害人害己害國。

    思想層面: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筆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歷史上有很多沒打過敗仗的將軍,卻從無不犯錯誤的帝王,究其原因,一方面事務繁雜,千頭萬緒;另一方面則是掌控一切太容易驕傲了。

    在英明神武的走完大半生之後,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因為最後的昏招導致前功盡棄,齊國丟了霸業,趙國失了大勢。而事實上,管仲將身後事早已交代清楚,而肥義也是屢次進諫而不被採納,所以真怪不得別人,只怪驕傲自大矇蔽了曾經睿智的雙眼。

    結語: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這樣的故事後繼有人,南北朝時期南梁武帝蕭衍一個人兼任了王朝開國和亡國之君兩樁差事,想來也是一位虎頭蛇尾的典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察古知今,古今一也,察人觀己,人我同也,借鑑古人的失誤,當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才是他們留給後人必須深入的思考。

  • 9 # 星空之下

    不是不想多寫點字,但是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得案例實在八字秘訣歸納無比簡潔、明瞭、精確、到位。

    不作不die,無浪無死。

  • 10 # 碼字的蝸牛

    文字是中土文明傳承的載體,幾千年來的各種風雲變化,使得中土的政治、人文在不斷吸取前人的經驗中,獲得修正,社會體制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即歷史推動社會的進步。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死,推動了後世中土的各種改革一、繼承製度的改變

    周朝建立之後,中土的繼承製度從之前的“公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可此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還相對比較簡單化,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可到了東周後,各諸侯的崛起,周禮崩塌,因此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僅是各種學說“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驗證各種制度、文化、禮儀的時代。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死亡,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都不約而同地試探了各種繼承製度的利與弊。

    (1)齊桓公測試了:無嫡子,眾庶子。晚年偏聽讒言,又優柔寡斷,導致眾庶子爭權,導致齊國差點分裂。

    齊桓公有三位正夫人,六位如夫人(妃子),三位夫人雖然都有生育,但生的都是女兒,反而六位如夫人,每個都生了兒子。長公子無虧是魏姬所生,可齊恆公更喜歡寵愛鄭姬,因此也就更為偏愛三兒子公子昭。最後行了廢立之事,廢了長公子無虧,立公子昭為儲君。

    魏姬反擊、透過吹床頭風、拉攏近臣傳遞讒言等方式,竟然讓齊桓公在立公子昭為儲君為儲君後,反悔了。可齊恆公雖然答應再立長公子無虧,可詔書卻遲遲不發。最終導致了“五子爭儲”,紛紛結黨營私,拉幫結派,互不相讓。

    風燭殘年的齊桓公病入膏肓,病榻上的他失去了一切指揮和決策之權,也完全斷絕了資訊來源。最終“五子爭儲”的齊國內戰爆發,齊恆公病死於宮廷內67天,都無人收屍。而齊國也在“五子爭儲”中,由戰敗的公子昭逃到外家宋國,請了外藩諸侯入齊,才最終奪取了王位。

    (2)趙武靈王:有優秀的兩個嫡子,趙武靈王在立儲之時卻優柔寡斷,導致嫡子相爭,死於非命。

    趙武靈王早年與韓夫人(韓王之女)先生了嫡長子公子章。可後來韓夫人早逝,趙武靈王又找到了真愛吳娃,吳娃夫人生了公子何。吳娃夫人也英年早逝,臨死前請求趙武靈王封公子何為國君。

    隨後趙武靈王廢公子章,立公子何為儲君。但很快趙武靈王著手準備“大迂迴攻擊戰略”,即率領騎兵進入草原,大迂迴攻擊秦國的上郡或北地,然後以此為根基攻打咸陽。

    為了防止因戰爭身先死的情況,因此趙武靈王退位,將王位傳給公子何,並命輔臣輔佐。同時趙武靈王帶著嫡長子公子章一直在北方與遊牧政權打仗。在戰爭期間,趙武靈王突感對不起公子章,後派遣賢臣田不禮為公子章的國相,又想將分割代郡給公子章,讓其稱王。

    最終本來已經對王位不存在任何想法公子章,在獲得父親承諾、田不禮的大力輔佐之下, 兩兄弟最終兵戈相見,而趙武靈王被軍隊圍困於王宮之中活活餓死……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在繼承製的失敗,到了漢代“獨尊儒家”後,嫡長子繼承製度再次被儒家所提倡(先秦及漢代時期的儒家本身就提倡恢復周禮),兩者均成為儒家用來的反面教材。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中土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之嫡長子繼承製,成為了歷代王朝的首要制度,其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延續了千年。

    當然嫡長子繼承製同樣有缺點。如嫡長子智商或手段不足、或是年幼,同樣會導致政權不穩定,國家出現動盪,最有代表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了。

    事實上,雖然正史都認可這兩位皇帝是明君,可在民間野史中的評價,這兩位皇帝都是“奪權者”,是不義之舉。

    二、親賢人、遠小人

    齊恆公:

    公子小白即位後,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隨後齊國稱霸群雄。

    可小白年邁之後,寵信易牙、豎刁、開方三人,管仲還在時,老頭小白還能聽取意見,將這三人逐出王宮,可當管仲一死,再無人約束的老頭召回了這三人。

    正如管仲所述:

    易牙為了權利連自己的孩子都能殺的人,哪裡還會愛國君?【“人情莫愛於子。其子且忍之,何有於君?”】。

    豎刁則為了獲得權利,將自己閹割,連自己都不愛之人,又如何愛別人?【“人情莫重於身。其身且忍之,何有於君?”】

    開方則是衛國公子,一個連自己國家、權利能放棄、父母死後不奔喪之人之人(春秋之時,若是公子,回國奔喪,會得到妥善的安置,就算不能為王,也有封地),肯定是為了更高的權利。【人情莫親於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有何於君?】

    當老頭小白病入膏肓之時,這三人聯合起來,封閉了王宮,假傳旨意,調撥“五子爭位”,好漁翁得利,尤其是開方,還將齊國的部分土地送給衛國。

    總述:可以說齊恆公,就是“親小人、遠賢人”的最佳典型了,因此在古代儒家書籍中,一直以來都是批判他晚年的做法,導致國家由盛而衰。

    三、一國不可有多主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年輕時,獲得輔臣肥義。肥義雖為奴隸出身,可每每趙王出征之時,他都能將國內打理得井井有條,從不讓趙王的軍隊短缺過軍資,且國內民眾也無怨言。

    當趙武靈王冊封公子何趙王,並將肥義派遣到趙王何身邊作為輔臣。雖肥義是胡人後裔,還是奴隸出身,可忠厚的他認為趙武靈王已經退位了,他忠的是國家,而非恩君。

    同時,趙武靈王又將齊國失勢貴族田不禮封為公子章的國相之後,等於告訴田不禮和公子章,他要再次封公子章為王。最終公子章心思再次活絡起來,而田不禮全力以赴為公子章再次封王做出各種奪權準備。

    本來趙武靈王只是想讓兩個最心愛的兒子,都能成為王——公子章得代郡,向被擴張;趙王何得邯鄲,向南擴張,而他居中調節(讓趙王何將王位還給他)。

    當他把想法告訴國相肥義之後,肥義並不認可,一個國家不可能有三個王的存在,他忠於的是國家,而非君主。因此肥義開始以鐵血來教育趙王何對待王權的態度,決不允許任何人對王權有所覬覦。王權不穩,國家必亂。

    最終,肥義在再次覲見趙武靈王時,被公子章和田不禮所殺;趙王何率軍攻打沙丘主父宮,誅殺長兄公子章和田不禮,驅逐出宮人,活活餓死主父。

    總述:

    一國不可有多主,主多則想法亦多,國家政權就會陷入動盪,群臣只能在選擇中相互敵對,最終只能兵戈相見。後來有個皇帝總結得更為形象——“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當然,趙武靈王之死,其本身就有很大的責任在內。壯年時的他,一心只想壓制秦國,又害怕戰死沙場,早早禪讓王位。可到年邁之時,當看到健壯的長子向瘦弱的弟弟跪拜之時,又優柔寡斷,兒女情長。此處《史記》的描述,將此時的趙武靈王描繪得栩栩如生。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殺伐果斷的雄主,而是一位年邁的老父親。一個只想一碗水端平的老頭……

    只是歷史本身就是蝴蝶的震動,趙武靈王的死,其本身也是舊勢力的一次反撲,從《戰國策》來看,趙武靈王死後,趙國的記載中多是批判“胡服騎射”的,可能也意味著,趙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即北部依舊胡服騎射,而南部的邯鄲勳貴們,則返回到了華服美賦。

    只可惜了趙武靈王一死,本來有能力壓制秦國的趙國,就此沒落……

  • 11 # 琥珀煙雲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是齊國和趙國曆史上的英明的君主,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之下,富國強兵,九合諸侯,主持諸侯會盟,最終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然而晚年的時候,他相信易牙,豎刁,開方位佞臣,易牙蒸子而討好齊桓公,豎刁閹割了自己而侍奉齊桓公,開方為了討好齊桓公不管自己的父母。管仲曾勸說齊桓公不要相信這幾個有悖人倫的傢伙,齊桓公沒有聽從,等管仲死了之後,齊桓公病重,無人伺候,最後被餓死,死了之後,齊桓公的屍體上生出屍蟲都無人顧及,這三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挑起了齊桓公五個兒子爭位,導致齊國的內亂。

    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實行胡服騎射的政策,使趙國逐漸的強盛起來了。他卻在王位繼承人方面左右搖擺,先廢長立幼,後又後悔,覺得對不起長子,許以權力,導致兩個兒子相爭。而且後來他為了鍛鍊自己兒子的軍事才能,提前禪位給自己的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後來他又想收回權力,在兩子相爭中被圍困宮中而死。

    這兩個人都是明主,卻晚景淒涼,我覺得我們一般人可以吸取以下教訓。

    一,不要輕信小人。拿破崙說過,"知道如何奉承的人,就知道如何誹謗,齊桓公就是如此。

    二,要聽忠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勸告,沒有疏遠這三個小人,而被他們的甜言蜜語迷惑,最終導致悲慘結局。趙武靈王也是不聽忠言,提前讓位,最終導致幽禁而死。

    三,要學會識人。孔子曰:"智者,知人"。不要被糖衣炮彈衝昏頭腦,要理智識人,齊桓公看人看表面,聽話聽好話,最終難逃厄運。

    四,教育好後代。一定要教育好後代,把後代教育成有道德,人格健全的人。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沒有教育好後代,他們不顧及倫理道德,為權勢尊位 ,不顧父子之情,最後導致父親慘死而不顧念。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正。

  • 12 # 南山子曰

    我們先看看二位國君的簡歷。

    一、齊桓公,齊國偉大的國君,領導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不計前嫌,任人唯賢,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由此齊國逐漸強盛。前679年,成為替天行道的諸侯王。

    當時中原各諸侯國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騷擾,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蠻,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的承認和賞賜 。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沒人性,不合適。”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沒人情,不匹配。”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自己的肉來討好君主,沒人味。”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以致後來三人專權於朝 ,導致後來的內亂不已。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死在床上達六十七天。新上位的公子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桓公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破了嫡長子繼位的禮制。先是立公子昭為太子,後又受易牙慫恿,又立公子無虧為太子。這都為後來的內亂埋下了禍根。

    二、趙武靈王,趙國英明的君主,戰國七雄之一。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使趙國能征善戰,得以強大,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功成名就後,趙武靈王廢掉長子趙章,禪位於幼子公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太上皇)。前296年的沙丘宮變,趙武靈王被兒子趙惠文王幽禁沙丘,被活活餓死。

    沙丘政變簡介:

    前295年,主父(趙武靈王)攜兒子趙何(趙惠文王)與公子趙章來河北沙丘宮(此地為秦始皇巡遊駕崩處)。公子趙章尋機乃假主父之命,召趙何。趙何欲往,大臣肥義察覺異常,為保趙何,自己先親往,結果路上被刀斧手誅殺。趙章見事情敗露,急領親兵攻打趙何。趙何親信大臣李兌與公子趙成早有防備,殺退趙章。趙章見奪位無望,便逃入主父宮,求父親庇護。主父心軟,遂納趙章。很快,李兌、趙成帶兵包圍主父宮,要求主父交出趙章,主父不允。李兌、趙成乃遣人索之於宮中,得趙章而殺之。

    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他們想趁此機會幹掉主父趙武靈王。

    作為趙國正統的國君,除掉騎在頭上的相當於“太上皇”的主父,肯定符合趙何的利益。但是趙何、趙成、李兌誰也不願意擔待這弒父弒君之名,便又生一計。他們向宮中喊話:“後出者夷!”

    宮中侍從聞此言,紛紛外湧,統統放走,但唯獨不放主父。高牆深院內只留下主父一人。主父欲出不能,欲食不得,他們不弒君,而是困住主父,餓死其於沙丘宮中。

    趙武靈王的死,根子在於他本人,與桓公犯的是一樣的錯誤:破壞西周以來嫡長子繼位的禮制,廢掉長子章,立幼子何。加之其離位不離崗,繼續摻和軍國事務,後來又分封趙章,增加了兄弟之間暗裡較勁的力量。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兩位國君,都是有雄才大略的明君,遺憾的是,最後都不得好死。他們死前榮光無限,死後窩囊無比,令人唏噓。這榮光和窩囊,都是他們自己製造的。

    假設,雖然歷史不可假設,但學習歷史時可以假設。如果他們,一遵守已定的制度。知道若破壞了規矩,言而無信,必後患無窮。二用人要德才兼備。懂得若德不配位,望不服眾,必亂上禍下。

    其實,他們那麼偉大英明,怎不懂這些常識呢?蓋驕傲自大。老子說:驕兵必敗。

  • 13 # 趙登軍212

    接班人的選擇非常重要!

    首先,先大概介紹一下齊桓公和趙武靈王。二者的年代是差距比較大的,齊桓公,死於前643年冬十月,在位43年,生的年份不詳;趙武靈王(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在位27年,加上做了主父(太上皇)4年;二者差了300多年,一個是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一代霸主,一個是戰國時期的雄主,胡服騎射、開疆擴土,讓趙國從此改君稱王。

    其次,介紹一下二者死時的情景,齊桓公是死後屍體在床上放了67天后,無詭繼位後才收殮的,史記是這樣記載的:“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液,斂殯。”這是何其的悲慘和淒涼啊!趙武靈王,更慘,是活活被圍住餓死的,死後到很快被收屍,史記記載如下!“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雀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這又是何其的悲慘和 淒涼啊!

    再次,分析一下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二人都是接班人沒有安排好,沒有安排好的原因又是不同的,齊桓公沒有聽管仲之言,信任了易牙、開方和豎刀,導致了政權過渡不穩定而落了個屍蟲出戶的下場;趙武靈王,身為一代雄主,在對自己兒子身上有了婦人之仁,廢了太子章,還想分趙而為代給章,雖為成行,但是最後也是由於章而被圍活活而餓死,趙國也在幾十年後被滅,若是合理發展,或許會晚個幾十年,不過歷史沒有假設,可悲可嘆啊!

    最後,一個春秋的霸主,一個戰國的雄主,死時死後都很淒涼,霸業也很快就過去了,真是王圖霸業談笑間,不勝人間一場醉。直接原因都是接班人沒有定好,定好後沒有鞏固接班人的地位擴大接班人的勢力,甚者趙武靈王還想分趙為代給公子章,真是不理智啊。在沒有秦國一整套法律的情況下,接班人的選定至關重要,關係著國運和延續,在現在企業也是一樣的!

  • 14 # 老樂新視界

    這一切都是巧合嗎?

    還是冥冥中的必然?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解讀歷史,目的是以史為鑑,找出其中的歷史規律和文化密碼,更好的服務當下,指導現實。

    那麼從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悲劇事件中,對於現實生活,及公司治理、企業傳承等諸多方面,我們能得到哪些警示,又能得到哪些思考呢?

    老樂總結了三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權力傳承宜穩,方案謀劃宜提早

    無論是齊桓公還是趙武靈王都在接班人的選擇上犯了共同錯誤,他們都選擇了廢嫡(長)立幼,繼而又廢立失序,打破了繼承人的既有規則,從而導致最後的權爭。

    而忽視了權利傳承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要求,沒能保證權利傳承的順利平穩。直接結果就是政權不穩定,國家出現動盪。

    齊桓公在太子廢立上猶豫不決,反覆無常。先是立了長公子無虧,後因可齊恆公更喜歡寵愛鄭姬,就草率行了廢立之事,廢了長公子無虧,立公子昭為儲君。後又反悔,答應再立長公子無虧,可詔書卻遲遲不發。最終導致了“五子爭儲”。

    趙武靈王早年與韓夫人生了嫡長子公子章。韓夫人早逝,趙武靈王又和吳娃夫人生了公子何。吳娃夫人也英年早逝,臨死前請求趙武靈王封公子何為國君。隨後趙武靈王廢公子章,立公子何為儲君。趙武靈王意在攻秦,因親征為防身死,將王位傳給公子何,後趙武靈王又想將分割代郡給公子章,還派遣賢臣田不禮為公子章的國相讓其稱王。公子章在獲得父親承諾、田不禮的大力輔佐之下, 兩兄弟兵戈相見。

    在中國歷史上,政權交替、帝業傳承,是最敏感也是最複雜的問題。就是到現代社會,如果不能妥善處理、處理不當,權力財富的交接更替,也極易引起紛爭、動盪。

    臺灣船王張榮發的遺囑,被稱為“史上最偏心遺囑”,正在譭棄立遺囑人耗盡一生打下的大好江山,而整個家族也因此分崩離析。可資參照的是,臺灣“經營之神”、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2008年猝然逝世,連遺囑也沒留下,其數額巨大的遺產引發三房子女曠日持久的訴訟戰,官司直到今天仍未了結。澳門賭王何鴻燊家族爭產戰,四個妻室和至少17名子女,為32億美元的鉅額財產打得不可開交。

    華人圈內有相似困境的絕非少數。

    歷史一再重演,是因為人性很難改變。那麼,平穩的進行家族傳承,將家族權利、財富、文化代代相傳,就真的做不到嗎?

    應該不是。否則為什麼歐美和日本幾萬家家族企業可以傳承上百年甚至數百年。

    說到家,傳承需要智慧。正確的傳承意識、科學的傳承製度以及優秀的家族文化,才真正決定傳承的成敗。

    因此老樂建議:

    1、提早謀劃,早做安排:傳承方案應在神志清醒時設計,避免在在神昏力衰的耄耋之年才開始,避免在頭腦不清醒的情況下做出不符合自己初衷的決定,人太年老也易受控制和失之公允,不利於制定合理的傳承方案;

    2、對接班人選要明確公示,避免爭位,使組織陷入混亂。

    一旦接班人選能夠確認,則不妨及時明示。既能給繼任者以信心和鬥志,又能滅掉那些潛在競爭者的“野心”,減少家族內鬥。

    進行明確,可以對接班人進行重點培養。透過教育和制度培養接班人的德能,約束接班人的行為,使其更符合接班人的任職能力要求。如繼承人因能力、德行確實無法承繼大統,並不妨礙及時“廢掉太子”,另擇新人。

    3、做好傳承結構,考慮周全,做到可有效實行

    要根據傳承方案,綜合使用婚姻協議、家族信託、人壽保單、公司治理結構、跨境資產配置等多種工具,來實現最最佳化安排。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各方面利益,進行綜合平衡,確保可有效執行。

    第二點:切不可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組織利益之上,否則必將引起動盪

    趙武靈王封趙章為代王用以制衡趙王何的構想,極大的分裂了趙國,這是全體趙國人民不願看到的。他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結果就是造成動盪、分裂、內亂。他損害了全體趙國人的利益的行為,最終也直接導致了他自己的悲劇下場。表面上看,趙武靈王沙丘之死是死於二子權力之爭,而實際上,他的死是因為他為一己私利而損害全體趙國人,尤其是趙國貴族的利益導致,從這個角度上看,他的死幾乎成了歷史的必然。

    管仲死後齊桓公開始寵信易牙、刁豎、開方等小人,國政逐漸荒廢,如果不是因為齊桓公因為個人慾望而寵信小人,致使 荒廢國政,在立儲問題上又廢立無序,怎麼會引發後面的五子奪嫡,怎麼會導致最後一代雄主竟被活活餓死。

    因此,無論是誰,無論是什麼樣的強人,即使強如齊桓公、趙武靈王也不可以,把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組織利益之上。燒別人房子煮自己一個茶雞蛋的行為,在任何國家、社會,任何時代都不會被允許。這樣的行為也必將帶來惡果並受到懲罰。

    第三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

    齊桓公、趙武靈王前半生作為人生的大贏家,在勝利和榮譽面前,被衝昏了頭腦。導致前功盡棄、功敗垂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人、組織還是企業,一旦功成名就,就容易喪失了堅持、失去動力,迷失方向。所以,末路往往就在功成名就後。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後,既有大意失荊州;唐玄宗開元盛世,輝煌極頂後,既有安史之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告誡我們無論個人、組織還是企業,越是在春風得意之時,越要謹小慎微,不要疏於風險的防範;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

    戒驕戒傲,切記被自負矇蔽了曾經睿智的雙眼。

  • 15 # 長亭文史

    我們先來說齊桓公。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重用管仲,用他為相,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成就了齊國的霸業,齊桓公也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可是,在管仲死後,年邁的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重用易牙、豎刁等小人,在齊桓公病重後,他們見齊桓公不久於人世,就堵塞宮門,假傳王命,不讓任何人進去,最後致使齊桓公活活餓死。

    而趙武靈王與其擁有相同結局。雖然趙武靈王身邊沒有像管仲一樣聰明絕頂的謀士,但其自己擁有雄才偉略。他改革朝政,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強大起來,他殲滅了中山國,使趙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他兩次出兵輔助別的國家的公子回國繼位,可謂是風光無限。可壯年的他突發奇想,把王位傳給兒子,想做一位幕後君主。卻不想兒子在肥義的扶持下,很快掌握政權。而趙武靈王想要收回權利已為時已晚。最終被兒子趙何王圍困,活活餓死。

    對於這兩個人的成功與失敗,我認為在與其任用的人才方面息息相關。古代各個高明的君主身旁,都有足智多謀的輔臣。劉備有諸葛亮、唐太宗有魏徵與房玄齡。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僅靠自己,而是應該有多人努力的結果。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指出任用忠臣良將可以使國家發揚光大,任用小人奸臣會使國家沒落。所以糾其兩位王的結局,我認為是因為其用人不到位。

  • 16 # 蕉蒼山人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分別是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兩位國君。既然題目將他們並列起來提出問題,這兩位國君必有某方面的共同點。詳細的可以看史書,看《東周列國志演義》,這裡只能簡述。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位時,齊國達到了空前強大,可見其必有過人之處。齊桓公的卓越之處在於,為了治國,可以摒棄私仇,任用在奪位鬥爭中曾經是敵對陣營並射傷過自己的人管仲。管仲是一位治國能臣,連大家熟知的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那麼的人物,都以管仲自況。由於齊桓公不僅能任用管仲,而且能大膽放權,所以管仲治理下的齊國日益強盛,終成號令天下的諸侯霸主,開啟了春秋五霸挾周天子以盟天下的局面。可是,後來管仲死了。齊桓公開始寵信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小人,這三個人都曾經被管仲所排斥,但管仲一死,這三人和齊桓公都不再有顧忌,放肆地攪和到一起,直到齊桓公老病時五子爭位亂國,這三個小人將齊桓公幽禁起來,築高牆以斷出入。致使局面穩定之後才知齊桓公已死了兩個多月,屍腐生蛆爬出戶外,一代霸主落得如此下場!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國君,由於在對北方胡人的戰爭中善於從失敗中總結教訓,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向敵人學習,將寬衣大袖的服裝改為和胡人一樣的緊衣窄袖,改車戰為馬戰並突出了羽箭在戰爭中較遠距離的殺傷力,使趙軍作戰能力大增,軍威大漲,成為戰國時空前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不僅屢勝胡人,滅了一些小的鄰國,修築了趙長城,甚至還成為了秦國的威脅。

    這樣一位以改革家面目載入史冊的戰國雄主趙武靈王,卻因在立太子即確定王位繼承人的問題上處理不當而造成國亂。先是立了太子,已無異議,但經不住寵愛的妃子攛掇,又廢太子改立寵妃之子為太子,接著又打算扶廢太子立國,於是大亂髮生,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囚於沙丘宮活活餓死。

    齊桓公與趙武靈王留下的教訓是,在世襲制的國家政權裡,當權者必須按制度處理好權力傳遞問題,不可憑偏愛好惡或惑於寵姬讒臣之言而輕易反覆,造成家禍國亂。其次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的,為人君者,必須要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才能治理強盛。如反其道而為之,親小人遠賢臣,則必定為害國家,使人民受苦,甚至禍及自身落到齊桓趙武靈這樣的下場!歷史是一面鏡子,旋後不久的秦始皇就很快重複了這個教訓,從扶蘇,胡亥,李斯,趙高這些人所扮演的歷史活劇中,就隱約有齊桓趙武靈曾經的影子出現。

  • 17 # 人群遇見你

    先看看他們最後的死。

    主父被圍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問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最是無情帝王家”看看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匈奴的冒頓”做的不比他們兩個人的後代差。也算是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吧。人都有權力和物質的慾望。只是這樣的慾望在他們這個位高權重特殊情況下更顯的刺眼。即便是在市井小民之中也不乏其人,看看現在為爭奪家產打的頭破血流的,兄弟姐妹對簿公堂的。

  • 18 # 古今博學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古代名垂青史、赫赫有名的英明君主。他們在位時,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開“春秋五霸”之先河。他和名相管仲君明臣賢的君臣關係流傳千古,奠定了齊國春秋時代的“超級大國”地位,後齊桓公九合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甄地盟會,齊桓公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增強趙國國力、軍力,滅中山、敗林胡、樓煩,闢雲中,開疆拓土,不僅一舉改變了趙國積貧積弱的落後面貌,而且確立了趙國的強大地位。

    一、英雄一世的齊桓公和趙武 靈王的結局有什麼共同點

    1.齊桓公內亂中餓死。齊桓公晚年昏聵,在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開方、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據說他的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斂,後來新立的君王才把他收斂入葬。誰能想到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的齊桓公,,英雄一世,不是病死也不是戰死,而是飢餓而死。

    2.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餓死。趙武靈王因母寵子,廢掉公子章,改立寵姬韓夫人之子何為太子,他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則自稱為主父。在田不禮不斷煽風點火之下,趙武靈王奪位之心復燃,他想奪回王位重做趙王,那時的他已不把趙王何看做兒子,而是對手。“沙丘宮變”中,趙雍兵敗而被圍困在內宮裡,裡面沒有糧食,公子成對他斷糧斷水達三個月之久,一代英主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他死後,開啟內宮為其收屍。趙王何對其父的事卻不聞不問。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作為一代梟雄,自己英明一世最終卻都被餓死,這結局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二、啟示

    1、親賢臣遠小人。齊桓公晚年昏聵,意志消退,寵妾用奸,不聽管仲之言,重用易牙、豎刁等逆臣,最終落了個悲慘的下場。如果齊桓公能夠聽從管仲等賢臣的勸說,遠離這些小人,齊國或許還能保持較長時間的強盛。

    2.要重視對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擇。齊桓公晚年臨死之際,五個兒子還在為王位爭得頭破血流,朝政內外大亂,連自己父王的生死都顧不上。趙武靈王的兒子們更是糟糕,他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小兒子趙何,但卻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付出了自己的性命。他沒有處理好皇權的問題,導致趙章和趙何發生內政,自己被活活餓死。

    歷史上類似的悲劇還有很多,如隋煬帝楊廣對父兄的不仁,所以作為一個帝王在選擇繼承人時應該慎之又慎。

  • 19 # 漢水長流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對華夏民族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歷史人物。一個是春秋五霸之首,一個是戰國英豪。惺惺相惜,無緣共存,卻有著相同命運,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遺憾。

    齊桓公維護周天子權威,高舉遵王攘夷大旗,九合諸侯,澄清華夏,對南部崛起的楚國採取了寬仁以忍的政策。召陵之盟,雖暫時鎮服南楚。但苟且結局做法,導致在八國之師退後,楚人復侵中原如故,直到晉文公一重耳的橫空出世,局面才得以改變。

    趙武靈王改革積弊,身自胡服。短靴革帶,跨馬殺狄,國威始現。其後帥師略地,至於常山。南極雲中,北盡雁門,遂有吞秦之志。志得意滿,改變初心,封長子章為代王。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在繼承人的人選上犯了致命的錯誤。這誰也不能怪,只能怪自己,大愛與小愛分不清。英雄難過美人關。因為女人,英雄變得氣短。齊桓公正室|人,側室有姓有名6人,且都有子,立長無虧,立賢昭。到底由誰傳承大統,沒有一個鄭重的交待。因為他高不開女人的愛。趙武靈王廣鬢虯髯,面黑有光,銅頭鐵額,胸開三尺,氣雄萬夫,夜幸數女而不知倦,最愛的是吳娃,乃立其子何為嗣,造成兄弟反目。

    齊桓公最後寡居深宮,高牆封門,太監穴口以通飲食,三月而斃。趙武靈王袒護代王章,事洩,被李兌鎖於沙丘宮,活活餓死。

    左傳有言:匹夫,以愛親為仁。在上,以利國為仁。苟利於國,何親之有!齊桓公與趙武靈王至死可能也不明白什麼才是大愛。女人與社稷,私情和江山,孰輕?孰重?

  • 20 # 史向未來

    齊桓公:大家好,我是小白。在座的應該都認識我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就是我。我曾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對內...

    趙武靈王:都是管仲做的。

    齊桓公:對內"勵精圖治,興利除弊"...

    趙武靈王:都是管仲做的。

    齊桓公:對外“南征強楚,北服山戎”...

    趙武靈王,齊桓公一起:都是管仲做的。

    齊桓公:你還有完沒完,來這當“捧哏”的來了?

    趙武靈王:你就說,我說得對不對?

    齊桓公:...,對,你說得都對,那又怎麼樣,我驕傲了嗎?我自豪了嗎?

    趙武靈王:大家看,這德行,都快上天了。

    齊桓公:難道我,就沒一個優點了嗎?

    趙武靈王:有啊,你至少有倆優點。一“聽話”,二“放權”。聽管仲的話,放管仲的權。

    齊桓公:......行,光知道擠兌我。說說你自個,不就搞了個“變裝”嗎?換身衣服就成“戰國七雄”了,我懷疑啊,同志們,有水軍!!

    趙武靈王:不懂別瞎說,那叫“胡服騎射”。不僅提升軍隊裝備,還訓練出特種兵“騎兵團”,我就是靠這個,滅了中山國。

    齊桓公:中山國?不入流的小嘍嘍,你也好意思拿出來說?我倒是聽說,你,還喜歡偷窺?

    趙武靈王:扯!!我那為了獲得秦國第一手資料,我跟你說,秦王看見我,但不知道我是誰,那感覺簡直不要太爽,好不好!

    齊桓公:…爽完了?你最後還不是餓死的,學我?崇拜我?

    趙武靈王:你那是自己作死,為啥不聽管仲的話遠離小人?為啥不早定接班人?

    齊桓公:你還好意思在這嘚啵,你身邊倒是沒小人,也定了接班人,還提早退了休,為啥下場比我還慘?

    趙武靈王: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心又癢了,想...想重新做回老大。

    齊桓公:哎哎,你當趙國是個啥,玩具?老子去拆兒子臺?哈哈...…

    趙武靈王:你有完沒完?是,我是有錯,出爾反爾,把兒子逼到對立面,最後自個活活餓死了。你呢,你就沒錯了?

    齊桓公:怎麼說呢,易牙他們不是什麼好鳥,我也知道。可我覺得我都這麼牛叉了,他們能怎麼地?沒想到老子一生病,這三兔崽子立馬另攀高枝,把我關起來等死。我好歹也是春秋第一霸,我...

    趙武靈王:打住,咋地,還沒整明白?他們忠的不是你;是你手中的權,權,權!

    齊桓公:唉,這世上啊,誰也別把自個太當回事。不過,話說回來,我當霸主那會,周天子對我都...

    趙武靈王:又來?得勒,下回再說吧您,我得去找點吃的。

    齊桓公:欸,別走啊,真是餓死鬼!聽說後來有個叫蕭衍的,也是餓死的,跟咱倆一樣一樣的,肯定有共同話題,我去找這孫子聊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極其強調單兵作戰素質的魏武卒,為何會在戰國末期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