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黑狗萌寵

    需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了……物價水平、外部政策、商業模式、匯率等等等等。對於平均數而言,個人認為沒什麼可比性。

    在足球五大聯賽中,英超264萬鎊的平均年薪依舊讓他們把西甲(168萬鎊)、意甲(133萬鎊)、德甲(126萬鎊,還要感謝新籤的轉播合同)和法甲(944405鎊,多虧了大巴黎的高薪)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本賽季,英超球員的平均週薪首次超過5萬英鎊,領先足壇。不過球員工資最高的三家足球俱樂部都不在英超,而是來自西甲的巴薩、皇馬和法甲的巴黎聖日耳曼。本賽季,英超球員平均年薪為2642508英鎊,即週薪為50817鎊。

    曼市雙雄是球員工資最高的英超俱樂部,球員平均年薪達到520萬鎊,即10萬鎊週薪。根據2017全球運動員薪水調查(GSSS),巴薩一線隊的球員平均年薪足壇第一,年均收入接近660萬鎊。排在第二的巴黎則略低一些,球員平均年薪接近650萬鎊。

    皇馬球員則以620萬鎊的平均年薪位居第三。上賽季,曼聯在這個榜單上排名第一。除了球員的流動、冠軍獎盃的歸屬等因素會影響俱樂部的工資支出外,去年一整年,歐元比英鎊增值更快,也使西甲、法甲俱樂部的合同要比英超俱樂部值錢。

    一年來國際貨幣匯率的變動同樣意味著西班牙和法國球會用歐元結算的薪水與12個月前相比更加值錢(1歐元摺合更多的英鎊)。

    還有就是,人家賺得多!

    英超到底多有錢?他們連升班馬都要花1億買人,紐卡斯爾董事會承諾貝尼特斯將有一億英鎊的轉會費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英超還不這麼土豪。從收入上看,英超雖然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高的,但差距並沒有現在那麼大。

    1996/1997 賽季,英超的收入是 6.85 億歐元,當時意甲和西甲的收入也都超過 5 億歐元。到了 2013/2014 賽季,英超的收入是 17 年前的 5 倍多,接近 39 億歐元,已經遠超意甲和西甲收入的總和。

    隨之獲益的有在英超踢球的每一傢俱樂部。根據《福布斯》排出的全世界最有價值的足球俱樂部排行榜上,英超佔據了前 20 當中的 8 個位置。

    當然如此高的回報也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份來自於 KPMG 的調查顯示,在 2011 到 2014 的 3 個賽季中,英超保級俱樂部的平均成本是 7260 萬歐元。相比之下,在其他四大聯賽,投入個 3000 到 4000 萬歐元就基本能夠成功保級了。

    英超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這樣的土豪聯賽,英國濃厚的足球文化自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些平日裡以優雅文明到了一種近乎刻板的英華人卻創造出了“足球流氓”這樣一種文化,足見英華人對於足球的狂熱。

    當然,英超本身的實力也不錯。在全世界最頂尖的歐冠賽場上,英超球隊曾經拿到過 10 次冠軍;曼聯創造了連續 18 個賽季參加歐冠的紀錄,以及連續 25 場歐冠比賽不敗的記錄;從 2006/2007 賽季開始,英超球隊連續三年獲得四強席位中的三席。

    但這些都並不是英超獲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推動英超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足球聯賽的其實是購買轉播權的那些電視臺們。

    1980 年代末期,英國的足球聯賽開始慢慢恢復元氣。陳舊的賽場設施被翻新,足球流氓得到懲治,英國足球的水平也開始提升,到 1990 年,英格蘭隊打入世界盃半決賽。

    於是球迷們又再次回到賽場中開始看比賽。球迷一多了,英足總和各大俱樂部賺到的錢也多了。其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是電視轉播的收入。1986 年的一份為期兩年的英甲聯賽的轉播合同還只要 630 萬美元,兩年後這個價格就變成了 2200 萬美元。

    但是這些收入和轉播權益都被英足總抓在手上,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包括曼聯和阿森納在內的那些最成功的英超俱樂部開始考慮脫離原先的管轄,自行建立一個聯賽,並且負責門票銷售和電視轉播權的談判等等。

    1992 年 1 月,經過艱難的拉鋸,俱樂部們終於獲得了自行處理電視轉播事物的權利,英超聯賽也隨之正式成立。

    就在英超成立的同一年,默多克和他的天空電視臺找上門來。在美國,默多克的FOCUS電視網大獲成功,於是他想在英國也複製付費電視這一模式。為了在英國推廣付費電視,默多克成立了天空電視臺,並且開始大量採購那些會有很多人看的節目。

    默多克有錢但是沒有節目,英超的比賽好看而且俱樂部也想要更多的收入,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天空電視臺花 1.9 億美元買下了英超未來 5 年的轉播權。此後,天空電視臺和英超一直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係。轉播的費用也一漲再漲,2001 年,雙方簽訂的 3 年轉播合同的金額就超過了 11 億英鎊。

    默多克

    就這樣,電視轉播成了英超最主要的一條財路,在 2013/2014 賽季,英超收入的一半以上都來自於轉播權的銷售。

    在英超成立的初期,電視臺和英超之間的合作看上去會更平等一些。但到了現在,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在英超和電視臺的博弈當中,英超掌握的話語權會更強。轉播權屢屢創下天價紀錄,還被多家電視臺哄搶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改變這種局面的是一個俄羅斯人,他在 2003 年來到英超,並且徹底改變了英超的面貌。

    | 英超這個小世界盃,其實是全球大資本的遊戲

    這個俄羅斯人叫羅曼·阿布拉莫維奇。

    他在俄羅斯經營著石油和有色金屬冶煉的生意,並藉助著俄羅斯複雜的政治形勢成功上位,一度是俄羅斯最富有的人。

    切爾西的老闆阿布拉莫維奇

    2003 年,也許是因為錢多得花不完,阿布空降到英超並且花 1.5 億英鎊買下了當時債臺高築的切爾西俱樂部,不僅還清了債務,而且還重建了這支球隊。那一年,藍軍在轉會市場上的花費超過 1 億英鎊,引進了包括格倫·約翰遜、馬克萊萊、貝隆和喬·科爾這些大牌球員。

    實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的切爾西一下子就成了英超最強大的球隊,從 2004 年開始的連續兩個賽季,切爾西都拿到了英超冠軍。除了 2011/2012 賽季,切爾西因為博阿斯的執教失誤只拿了個第六名以外,基本都能穩定在積分榜前三的位置。

    阿布和切爾西的成功給整個英超球隊指出了一條簡單粗暴的發展之路——錢。在隨後的幾年裡,資本開始瘋狂地湧入英超。

    2005 年,美國的格雷格家族花費了 7.9 億英鎊收購了曼聯。2007 年,希克斯和吉列花費了 2.2 億英鎊買下了利物浦足球俱樂部。2011 年,美華人斯坦·克倫克收購了阿森納,總金額為 7.31 億英鎊。

    再加上曼城背後的阿拉伯財團,伯恩茅斯背後的俄羅斯寡頭……英超已經徹底成為了一場資本遊戲。

    在英超中的這些資本,大部分都不一定是真心熱愛足球的。收購曼聯的格雷格家族就一直被曼聯球迷看作是球隊的大毒瘤,因為格雷格家族槓桿收購曼聯的手法讓曼聯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反倒是華人文化這一次入股曼城看上去會認真一些。華人文化身上的“中國血統”給了很多合作商的想象的空間。

    對於華人文化來說,他在體育產業最大的投資還是在中國,80 億買下中超 5 年播映權這樣的大手筆看得人目瞪口呆,和大學生足球聯賽的合作也是為了要好好發展中國的草根體育。

    要好好經營中國足球,也需要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管理體制,包括頂級聯賽的運作,青訓體系的建立,以及俱樂部商業化管理。在這些方面,曼城的經驗能夠讓華人文化少走很多彎路。

    而從曼城的角度來看這一次的合作,他們心裡打的算盤則是更廣闊的中國市場。英超在中國從來不缺觀眾,他們缺的只是向中國觀眾展示自己的渠道。在這個方面,擁有豐富娛樂資源的華人文化算是一個不錯的合作物件。

    1990 年代,華人第一次看到了英超比賽。最早還沒有一家電視臺會轉播每一輪的英超,他們可能只是把英超的片段剪輯成了體育集錦放在電視臺播出,偶爾也會在週末的時段轉播完整的一場英超比賽。

    那個時候,正好是紅魔曼聯最鼎盛的時候。隨著英超的播出,越來越多的球迷認識了老爵爺弗格森,以及當年那個初出茅廬還略顯青澀的貝克漢姆。

    曼聯、弗格森、以及貝克漢姆的搭配讓英超在各個人群之中都具備了很強的吸引力。喜歡足球的可以去看比賽,喜歡看帥哥的也可以看貝克漢姆,女同胞們找到了開啟足球比賽的正確方式,所以曼聯一下子在中國獲得了很高的人氣。

    曼聯時期的貝克漢姆

    這種人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現在新浪微博上曼聯足球俱樂部的官方賬號有 866 萬的粉絲。貝克漢姆也是,之前一段在一場慈善足球賽上,已經身為人父的貝克漢姆被兒子貝克漢姆換下的場面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唏噓感慨。

    當然不僅僅是貝克漢姆和弗格森,英超總能貢獻出相當具有話題性的人物和比賽。和曼聯是幾十年對頭的阿森納擁有溫格和亨利。在阿布入主切爾西之後,穆里尼奧、巴拉克、德羅巴這些名字也吸引了一大批球迷的注意。對於不少人來說,英超確實在他們心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千萬美元僅僅是為了轉播每輪 4 場比賽,樂視和 PPTV 肯定是看到了這其中的機會,所以在中國的英超粉絲絕對不會少。

    喜歡英超的不只是球迷而已,球員也對英超充滿嚮往。那些留洋的中國球員中,有很多選擇的都是英超或者英甲的球隊。

    1998 年,范志毅去了英格蘭水晶宮隊,孫繼海則跑去了曼城隊。這兩支隊伍在當時都不是英超的球隊。即便如此,對於兩位“國腳”的吸引力還是很大。

    在范志毅和孫繼海之後,李鐵和鄭智也紛紛前往英國。還有另一位當時被奉為是天才的董方卓,他在 2004 年加盟了曼聯,成為第一個正式登陸歐洲豪門的中國球員。

    只是隨著這兩年中國足球的沒落,能夠去歐洲踢球的球員也是越來越少。

    | 中國資本如何一步步進入英超

    球員少了,但是中國對於英超的興趣卻一點也沒有減弱,總會有些中國公司,或者是資本,或者是人想要和英超攀上點關係。

    給英超投廣告或者直接贊助是這些資本採取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2010 年,特步和伯明翰簽了一份 5 年的合約,特步將贊助伯明翰的運動裝備,並且在英超的賽場上打廣告。只是,非常不幸,伯明翰在次年就降級到了英甲。

    2013 年,曼聯官方宣佈和哇哈哈以及中國建設銀行達成了贊助協議,娃哈哈和建行將會在未來三年內成為曼聯的贊助商。

    2014 年,華為成為英超阿森納俱樂部的官方智慧手機合作伙伴。

    贊助和廣告給這些公司帶來了不錯的收益。以華為為例,根據國際品牌調研機構的資料,華為全球品牌知名度從 2012 年的 25% 上升到了 2014 年的 65%,而其在歐洲、非洲和中東的聯合銷售業績也從 2011 年的 729.56 億上升到了 2014 年的 1009.9 億元。

    比贊助和廣告更深入的就是直接入股投資英超的俱樂部,參與到俱樂部的日常運營和管理當中,這樣可以讓中國公司更深入地接入到英超這個產業鏈當中。

    2014 年,有傳言稱萬達的老闆王健林準備收購紐卡斯爾隊。2015 年,又有說法稱,中信資本想要收購曼聯。只是這些傳言最終都沒有得到證實。

    於是,中國公司第一次在資本層面上和英超合作這個頭銜最終被華人文化和中信資本拿下。

    華人文化是第一個投資英超的公司,但他絕不會是最後一個。這一場來自於中國的資本遊戲還遠遠沒有到頭。

  • 22 # 皮耶霍

    如果要嚴格按照戰績去確定聯賽球員工資的話,那中超球員平均工資估計都得在城市最低工資標準線以下了。

    但事實上,中超球員的工資水平遠超亞冠和國家隊戰績比他們好很多的亞洲同行,直逼世界領先水平。

    原因無他,聯賽吸引力強,經營上做的出色而已。

    都說僅看大賽表現,英格蘭隊就是歐洲的中國隊。這句話其實不僅在國家隊層面有效,在聯賽層面上英超和中超聯賽同樣神似。

    這兩個聯賽同樣都是有著國內深厚的球迷基礎,然後依靠不斷引進大牌球星來保持持續的關注度和吸引力。同時聯賽內各俱樂部不斷高價買進球星的行為也使得俱樂部之間的水平差距越來越小,聯賽爭奪日益激烈,以至於影響到了外戰的發揮。

    而深厚的球迷基礎、不斷引進的大牌球星、白熱化的聯賽爭奪反過來又不斷刺激著球迷的視線和市場投資,使得聯賽起碼在表面上越來越繁榮。

    英超聯賽在2016至2019賽季的電視轉播權賣出了80億英鎊的天價,超過了西甲、德甲、意甲、法甲等其餘四大聯賽電視轉播費的總和。而中超聯賽2016至2020年的轉播權也同樣被賣出了80億人民幣元的天價,相比之下,之前一直號稱亞洲第一聯賽的日本J聯賽2017-2017年10年的轉播權也不過賣出了2100億日元(約130億元人民幣),年均費用要遠低於中超聯賽。

    但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間,日本J聯賽不論是對國家隊的貢獻還是在亞冠比賽中的表現,都是要完爆中超聯賽的,就好像過去十年間西甲聯賽在戰績上同樣完爆英超聯賽一樣。

    就像美國NBA球員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一樣:生意就是生意。

    所謂的情懷、榮譽、恩仇,對聯賽的管理者而言其實都只是去吸引球迷和媒體目光的調味品,一個聯賽的健康程度更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財務報表而不是外戰成績。

  • 23 # 體育嗨起來

    英超聯賽在2015簽下一份3年51億英鎊的轉播肥約,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最富有的聯賽。除了轉播合約以外,多年以來,英超球隊都在足球俱樂部財富榜上佔據著顯赫地位,英超20個俱樂部全都出現在財富榜前40強中,隨著新的電視轉播合同的執行,他們的排名肯定還會繼續攀升。除此以外,英超球員的平均工資也是全球所有聯賽中最高的,球員的平均年薪接近344萬英鎊,遠超其他聯賽。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稱為“最成功的聯賽”,在歐冠聯賽中已經數年沒拿過冠軍了。

    從2009/2010賽季起,英超球隊在歐冠賽場上的表現難以令英超球迷滿意,在最近7個賽季裡,只有6隊次闖進過歐冠四強。而在最近9個賽季之中,有多達6次是西甲球隊登頂歐洲之巔(皇馬3次,巴薩3次),其中不乏2013/2014賽季和2015/2016賽季歐冠決賽的西甲內戰出現。從2012年切爾西奪得歐冠冠軍之後,英超球隊更是徹底無緣這項賽事的爭霸。而西甲則4次奪冠,德甲1次奪冠。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西甲已經掌控了對歐冠賽事的霸權。

      在歐冠賽場上,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英超球隊屢屢掉隊的事實。不過,從截至目前的表現來看,5支參加歐冠的英超球隊勢頭強勁,大有對西甲球隊宣戰的意味兒。雖然登頂歐洲之巔的道路十分坎坷,且難度隨著賽事的程序逐步增加,但所謂“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英超五強已經為新賽季的歐冠打下了良好的開端。在透過今夏的巨資投入之後,瓜迪奧拉、穆里尼奧和孔蒂等名帥治下的球隊也越發趨近完美,他們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歐冠中有所斬獲嗎?我們拭目以待。

    英超球隊近些年已經成為了土豪的代名詞,他們屢屢在轉會市場上有驚世之作,但在豪強雲集的歐冠賽上場,英超球隊的成績卻相當慘淡,這也成為了英超被外界長期詬病的焦點話題。不過,本賽季歐冠小組賽前5輪戰罷,英格蘭球隊本賽季在歐冠賽場順風順水,英超球隊的表現或許會令不少球迷頗為驚喜。

    曼城與熱刺分列F組以及H組榜首,提前兩輪確保出線資格。而曼聯與利物浦各自領跑A組以及E組積分榜,切爾西則位居C組第二,這三支球隊同樣很有希望取得晉級。瓜迪奧拉相信,本賽季英超球隊可以在歐冠有所作為。曼城主帥說:“為什麼不會呢?本賽季會有五支英格蘭球隊進入歐冠十六強。”

  • 24 # 湘楚風雲

    這個是根據市場來定的,有什麼樣的市場,就決定什麼樣的價位。

    球員也是商品,有需求,才有價值。需求量大,你的價值才會更高。

    你比如現在的中超市場,以前沒什麼外援的時候,一個球員的轉會費只有幾十萬,好一點的也就幾百萬。球員工資也就幾千上萬,好一點的,能有幾萬的收入。但自從恆大入主後,市場完全變了,大肆的招聘外援。那個時候恆大招個外援,也就幾百萬美元,外援年薪也就一百多萬美元,好一點的也就三四百萬美元。外援來了,恆大俱樂部的國內球員的工資也水漲船高,雖然沒有外援的高,但幾百萬人民幣也是常事。而恆大靠大投入取得成功後,其他的俱樂部也跟著效仿,尤其是幾家大企業也進入了足球行業,把錢不當回事了。外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他們的要價自然是越來越高,後來才會出現動不動幾千萬歐元的轉會費,才能引進一個球員。一個外援的年薪也是千萬歐元級。申花的特維斯年薪達到3800萬美元,世界第一高。前段《馬卡報》列出世界年薪前十的球員,中國市場就佔去五席。你再看看中國球隊實力,並不與工資成正比的。

    再說到題目,英超球員比西甲球員高126萬美元,看似很不合理。說球隊實力,西甲在歐冠成績比英超好,聯賽影響力西甲也比英超強。但英超的球員平均工資就是比西甲的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為什麼?

    這就是我前面舉的例子一樣,英超情況跟中超聯賽差不多。以前的英超球隊工資也不高,但自從俄羅斯金融大鱷阿布入主切爾西以後,英超的整個環境就變了。切爾西是開展"金元足球"的鼻祖,阿布揮灑支票把切爾西一支平民球隊打造成了豪門俱樂部,相對應的把球員轉會費,工資提高了。俱樂部做起來了,阿布的知名度也提高了,他的商業帝國也跟著越做越大,他也成了俄羅斯首富。許家印就是中國的阿布。切爾西的崛起,也促使其他俱樂部仿效,曼聯也加大了投入,熱刺也不甘落後,尤其是曼城有過之而無不及,投入更大。投入少的阿森納由以前的爭第四,現在第四都進不了。但是,投入大,買到的球員不見得是最好的球員,只不過是知道他們急於買球員,哄抬了價格而已。穆里尼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每當狂人看好哪個球員後,哪個球員的身價立馬翻倍,他們知道穆里尼奧想買哪個球員時,就會不顧一切代價買下那個球員。連萊斯特城這樣的八線城市球隊,在泰國老闆入主後,也會花不少錢買球員。他們前年還奪了英超冠軍了,這要在以前,想都不要想。這樣的後果就是,英超高價買了一大堆的不符身價的球員,但是在歐冠並不具有競爭力,根本沒法跟西甲比。

    而西甲,主要的砸錢球隊就靠西甲雙雄皇馬跟巴薩,其他球隊都是精打細算。就算是最近幾年崛起的馬德里競技,也沒有花很多錢在轉會市場上,要不然馬競早就奪歐冠了。而西甲除了皇馬、巴薩的球員工資高,其他球隊真不高。綜合起來,西甲球員的平均工資比英超球員的平均工資低,也就不足為奇。

    還有一個就是稅收的差異,英超的稅收比例是50%,西甲的稅收比例是42%。如果是說稅後工資相同的話,英超俱樂部要付出的錢要多,這也會讓英超的工資要比西甲高。同時這也是有一部分球員寧願去西甲不願去英超的原因。

  • 25 # 蒲凡

    謝邀。我的看法是:這種對比並不具備太多的參考價值,因為這份年薪統計有個非常關鍵的定語,即“2017/18賽季”——倘若將足球作為一塊擁有成熟運營機制的開放市場來看,其“投資回報”從來不是短期行為,“投資回報率”也不是簡單的數字對比就能闡述清楚的課題。

    如果這麼描述不夠直觀,那麼我重新舉個例子。

    如今很多企業都會選擇贊助足球俱樂部。比如懂球帝,會花了不菲的價錢買下了英超球隊水晶宮的球衣廣告;比如B站在曾經哭訴“虧損7位數”的情況下,毅然拿出大筆預算買下了上海男籃的冠名權;比如在世界盃期間,許多入口網站會大手筆地買斷法國、西班牙等強隊的媒體合作權益。

    從最直觀的資料來看,這些選擇並不符合企業的利益:操作難度太大、投入的精力太多、雖然能賺錢但是利潤率太低,遠不如短平快地賣賣彩票、廣告來得實惠。

    但很多東西是需要做長線投入才能完成積累的:一個內容平臺的媒體屬性,一個社群的使用者調性,一款產品在競品對比下的獨特價值,你很難打破線性發展的規律,因此又很容易陷入“馬太效應”的陷阱。

    所以在職業足球裡,道理也是同樣:

    球員的技術有沒有價值?有!

    球員的身體素質有沒有價值?有!

    球員的戰術理解能力(也就是球商)有沒有價值?有!

    球員的商業開發能力有沒有價值?有!

    球員該不該給更多的時間兌現潛力?該!

    更好的工作環境能不能激發更好的工作能力?能!

    既然如此,那麼英超俱樂部作為實打實地、以盈利為目標的標準化運作企業,有什麼理由不給這些核心員工,或者核心資源更高的投資預算,圖個放長線釣大魚呢?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英超這是“人傻錢多”、擾亂市場規律的無良行為,不利於足球的健康發展,這本身就是個悖論:西甲聯賽又不會慷慨到主動的技術扶貧,又不允許英超球隊付出乙方認可的等價資金合理購買——這都不光是堵死了足球事業向上發展的渠道,也幾乎讓足球成為了少數人的遊戲。

    畢竟賽場上就是11人的遊戲,再有情懷的國家德比也不過22人有機會首發角逐。

    多花126萬美元買出個支線劇情,多值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感動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