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思想時空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邪郡陽都人。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佔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主管一切政務。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五次出兵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是許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國演義》或是京劇,大家都曉得,他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氣定神閒,謀劃出空城計或草船借箭這樣膾炙人口的妙計。但真正的諸葛亮不似京戲裡面的倜儻,也沒有《三國演義》裡的神機妙算。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蹟,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做“隆中對”的時候,已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過魯肅也看出了這情勢。當時中原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內戰,而且劉備根本還沒進四川,連荊州都還沒拿到手,諸葛亮就可預見四川會屬於劉備,所以也有人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
此外,兩篇《出師表》,目前歷史學家已考證出《前出師表》才是諸葛亮所作的,《後出師表》則有點可疑。不過我自己每次讀到《後出師表》,常常內心頗為激動、悲傷,因為臺灣目前的局面極像《後出師表》中那種人才零落的景況。《前出師表》中輩出的人才,到了《後出師表》時期已所剩無幾了!蜀漢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撐那麼久,與孫吳、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為四川人才出眾,而是最初來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幹。臺灣前三十年不是光靠一個地方的資源建設起來的,而是靠來自大陸的人才,才有今朝啊!
諸葛亮“隆中對”裡面提到,要一支部隊由漢中到長安,然後出關中,另一支部隊從荊州往北打,兩支部隊呈鉗形攻勢夾擊中原,這是“隆中對”的主要論調,而且要一邊北面抗曹,一邊則與孫吳和好,這是他的大戰略。大戰略的後半段怎樣呢?假如打贏了曹魏,南邊的孫吳又如何處理?是平分天下還是再打一仗,並沒有交代。所以這個大戰略是有問題的。第二點,當時形勢是要繞道從渭水打到長安,再沿著渭水下來。曹操的根據地在河南東邊,並不在此,從荊州出去可以拿到洛陽,已經是運氣不錯了。
馬超被列五虎上將,不是因為他多會打仗,而是四川沒別的兵源。諸葛亮昔日帶進去的荊襄舊軍隊,後來不夠用了,諸葛亮曾在五月渡瀘,南下雲南,深入那些不毛之地找尋兵源。馬家軍的基地正好在涼州,又有羌人作為後援,這是馬超能得勢的重要原因。後來姜維能在西北維持下去,靠的也是涼州兵,沒有羌人的軍糧與涼州的兵馬,他無以為繼。這些不是為了鉗形攻勢,而是因為沒有別的選擇。
話說回來,如果說諸葛亮在南陽躬耕的時候就想到往後要靠涼州兵,似乎又有點太早,因為那時他應該還有兵可用。出四川是走今天丹江口的那條路,叫商關道。只要從商關一帶進入,就可以直驅洛陽了,那才是鉗形攻勢可以運用的。攻擊曹操,應該往東北打,才能威脅曹操的大本營許昌。
從某方面來看,我常常想,為了生民百姓,其實諸葛亮不必六出祁山,只要好好守著四川就算了。但這也是不得已的事:若他不做攻擊性防禦,漢中恐怕也是守不住的;後來以四川做基地的偏安局勢,守巴山守得住,卻一定要在前面以攻為守,襲擊對方,讓對方打不進來。
倒過來問,商關道為什麼打不進來呢?商關道是捷徑,從商關道出四川很容易,但諸葛亮在那裡已經擺著人了。那個地方窮山惡水,打進去難。所以真正理想的打法,他應該在關口要道,擺一支前哨部隊,後面四川部隊接濟他,一波一波往下打;東邊從荊州往漢水的東邊打,打上淮水,就可以逼著東吳非上來幫忙不可,因為已經打到東吳的家門口,他非派部隊一起跟著打不可。這就是我的“隆中對”,十足的“事後諸葛亮”。
從這上面來看,諸葛亮的戰略並不高明,但是他為人公正明白,對人之好那是沒話說的。所以我對諸葛亮還是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只不過對於大家從文學作品中得來的印象,以為他很會打仗。我認為必須在這點上有所矯正。
這幾個歷史人物也可說明,真正看歷史看人物,不應該只從一個角度,而應從不同的方面考察。
前後兩篇《出師表》分別表現了在不同的背景下,諸葛亮率師出征的心情。《前出師表》是在北伐前夕,諸葛亮表達了受劉備託孤之重,叮囑後主治國用人的原則,似乎已預見日後蜀漢面臨的困境。這是老臣嘔心瀝血的忠悃之作。
《後出師表》則是他決心在關中渭上屯的長期抗敵的前夕所作。蜀漢人才凋零,其實已無能恢復中原,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亮的心情等於是在作最後的告別。這兩篇文字反映了諸葛亮走入不可逆轉的悲劇,但是也正因為他這番心情,千百年來,讀者對他不能不肅然起敬。
-
3 # 常思奮不顧身
其實你應該聽聽老三國的兩首著名插曲,《臥龍吟》《哭諸葛》。諸葛亮其實一直是受人敬仰的,只不過近些年來有些人為了出名故意詆譭諸葛亮而已,總有人拿《三國演義》說事,說什麼你所瞭解的諸葛亮都是從三國演義中看的,都是假的,所以我特意看了看《三國志》,諸葛亮傳是蜀國唯一的一個除了國君以為的單傳,也是《三國志》中不多的單獨列傳,(另一個單傳是吳國的陸遜,三國志中除了帝王之外僅有的兩個單傳)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的影響。總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勞民傷財,沒什麼用,其實仔細翻翻史書可以看到諸葛亮打仗是很有章法的,步步緊逼,和那些碰巧取勝的人完全不一樣,而且諸葛亮治兵嚴謹,每次北伐其實他的代價其實是很小的,因為蜀兵戰鬥素裝還是很高的,蜀國地小人少,兵十萬,每次諸葛亮都號稱十萬人北伐,其實我覺得沒有那麼多,每次北伐的人數應該在五萬左右,但是這五萬人肯定是精兵。有人說北伐沒有成功的時候,諸葛亮根本不會治軍,其實這是很可笑的說法,蜀漢的形勢覺得蜀國根本不能統一天下,諸葛亮每次其實都是不能成功的,但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是為了延緩蜀漢的滅亡,在別的國家打仗肯定比在自己國家打仗損失小,我記得有一位軍事家說過,四川非守成之地。有人說了諸葛亮對權力依賴,而且還想篡位,這種說法更是可笑,他要想篡位會什麼都不給他兒子留?他不想放手權力無非是劉禪太過懦弱。
-
4 # 在來一次
諸葛亮三十四歲就死了,這是真歷史,他的神算本事,是他夫人,給他那把扇子寫的東西,在加上他會看天氣,八封這才是他的本事
-
5 # 董董研究員
諸葛亮根本就是一個普通人,也就是羅貫中小說神話出來的,寄託了羅貫中政治情懷的人。羅貫中號稱中國古代小說之王,他的另外一部小說是《水滸傳》(史學家一部分認為是施耐庵原作,羅貫中編輯定稿,另外一部分則認為施耐庵是羅貫中的化名,俺乃是的諧音,因為羅貫中之前是張士誠幕僚不宜署名,不管如何明初發行的《水滸傳》曾單獨署名羅貫中,而施耐庵則查不到任何身份,年齡、籍貫、履歷全都缺失),編故事是羅貫中的專長。
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所有奇妙的故事,都早被證明是編出來的小說故事,或移花接木,或巧妙構思。
但是真相卻是,諸葛亮非但不是功臣能臣,實際是一個失敗人士,缺點很多,且聽我細細分析:
1,識人用人眼光不行:馬謖、向寵、楊儀是諸葛亮的最愛,都是無能之輩。姜維實際是常敗將軍,在姜維擔任大將軍期間,丟失了漢中,進而丟失了蜀國。總之,之前在劉備領導下雖然大半生寄人籬下,但是人才濟濟,武有五虎上將,軍師也有龐統、法正、馬良等一流軍師,而在諸葛亮領導下則公認人才凋零,雖然實際上四川、漢中也都是出人才之地,何況人才是流動的,比如關羽就從曹操那裡放棄高官而千里投奔一無所有的劉備,要知道關羽那時已經擔任漢壽亭侯,在魏國武將中排名前茅,是曹操最愛,但是幾乎沒有一流人才去投奔高居丞相的諸葛亮。
世上永遠都不缺人才,而是缺伯樂。古時候楚國、秦國都是偏僻之地,但是仍然吸引了大量人才。身為丞相,諸葛亮管理人事能力太差,這是最要命的,導致蜀華人才凋零。
2,控制慾太強,事必躬親,不懂授權,導致整個機構效率下降。
3,軍事能力為零,不是我說的,毛主席說的。根據:所有諸葛亮親自指揮的軍事行動都是以失敗告終,出祁山五次,全都丟下一堆屍體灰溜溜回家。
4,戰略能力很差,不是我說的,毛主席說的。毛澤東評點《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深諳中國古代兵法,從《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中汲取教訓,堅定地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重大的軍事原則。英國學者邁克爾·愛略特·巴特曼稱毛澤東“既是最偉大的政治家,又是最偉大的軍事家”。
可見毛主席認為隆中對整個就是錯的,因為荊州和益州相隔太遠,有限兵力分散兩邊互相不能支援,必導致失敗。
毛主席自己用兵如神,絕招是不計較一城一池得失,集中兵力在區域性形成優勢吃掉敵人,逐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根據毛澤東軍事思想,也可推斷諸葛亮戰略都是錯的,首先隆中對導致兵力分散,其後果就是丟失荊州而鞭長莫及;其次,五出祁山則每次出擊不但未能消耗敵人資源,畢竟魏國守城消耗很少,反而大量消耗自己蜀國有限資源因為千里迢迢長征路上軍糧消耗驚人,而古時候有糧才有兵,關鍵且未達到任何軍事目的,這種戰略是對的麼?
諸葛亮另外一個戰略上的錯誤是斷然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兵法詭道也,蜀國弱於魏國,不出奇兵如何取勝?如果按照魏延那個計劃,應該有望乘敵軍不備奇襲關中,拿下整個關中,並由魏延守住。從關中再出兵中原則勝算很大。
諸葛亮自己選擇的北伐路線則被證明了大錯特錯,他選擇攻打隴西地帶,那裡屬於甘肅青海一帶,人煙稀少,打贏了得不到什麼,但是守軍和守將都很強大,郭淮親自領軍五萬,都是西涼精兵,蜀軍無馬難以對戰。而且就算打下了隴右也無法守住,因為甘肅平均海拔接近2000米,當地嚴重缺水缺糧,十萬大軍無糧根本無法生存,就算打贏了也只能撤軍。蘭州離漢中千里,漢中離成都又是千里,而且全是崎嶇山路,運糧太難了,這麼遠的路程運一萬糧需要消耗三十萬糧都不止,因為來回路上翻越高山峻嶺挑夫也要吃糧,可見這是一條必敗路線,無疑就是巨大的戰略失誤。
5,不能容人,打壓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比如魏延。王平也一直未得到合適重用。他們二個都有擔任蜀國大將軍之才。
最後一點,諸葛亮臨死了還安排殺了魏延。如果不是諸葛亮親自下達死命令,一個小小長史參軍楊儀能指揮得動王平和馬岱?要知道王平已經是高居漢中太守,馬岱則繼承了馬超爵位,二人都是上將軍銜,而魏延已經身居徵西大將軍,官職僅次於丞相諸葛亮。楊儀作為一名大校級別的高階秘書指揮二名中將級別的殺了大將軍級別的魏延,如何指揮得動?肯定是諸葛亮安排的才有可能。諸葛亮臨死安排殺了魏延導致蜀國失去最後的棟樑之才。
諸葛亮安排的接班人姜維則有勇無謀,最終撤去漢中關卡導致丟失漢中和蜀國,楊儀更不用說了。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劉備看好的人才,劉備入川帶的龐統,攻漢中帶的法正,夷陵之戰則帶馬良。但是由於劉備喜愛的法正、龐統、馬良過早去世,劉備沒有選擇,只好託孤於孔明。孔明上任後步步都差,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敗亡。別說孔明繼承的蜀國差,劉備在曹操都統一北方了且孫權都統一江南了還一無所有,不也打下大片領土?
古代小說之王羅貫中為啥選擇神話諸葛亮呢?可能是惺惺惜惺惺,因為羅貫中本人輔佐張士誠也失敗了,他把自己理想寄託於同樣失敗的諸葛亮。況且在小說構思上悲劇通常比喜劇、正劇更讓人震撼。毫無疑問,羅貫中確實是在小說上成功了,古代四大名著居然有二部都是出自他手,且都是悲劇。
退一萬步說,假使諸葛亮確實神機妙算,智慧過人,但是最後卻是失敗告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難道不需要我們好好反思一下麼?
-
6 # 手機使用者6966947203
軍師是顯示他的才能,諸葛亮軍事好為什麼不扶恃漢室天子,跟曹操一起扶持,枉為軍師,扶恃漢外室劉備有策反謀反之心不忠的漢外室劉備,做幫兇,諸葛亮千算萬算還是沒算過司馬懿,你諸葛亮不扶持董卓理所當然,因為董卓是漢臣反賊,
-
7 # 勇哥讀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為古人“翻案”成為圈內的一股潮流。怎麼翻呢?大奸大惡之人,如隋煬帝、慈禧太后等,要強行洗白;而大忠大勇之人,如諸葛亮、岳飛等,則被強行抹黑。
於是就有不明真相的吃瓜觀眾問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的?”
這樣說吧,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比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塑造的諸葛亮形象,更為強悍。
從軍事上看,諸葛亮在世時,基本上就是壓著強悍的北魏打。整個局面就是,蜀漢不斷進攻,而北魏補補退卻,只敢堅守。
令人稱奇的是,當時,蜀漢的人口資源只有天下的十分之一,且名臣武將逐漸凋零。而北魏方面,不但控制著最繁華、最強盛的區域,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騎兵部隊,其主帥司馬懿的才幹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然而,諸葛亮依然是扮演“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狠角色,讓司馬懿無可奈何。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都極為佩服。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朝名將李靖,對諸葛亮十分推崇。而同為軍事家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與李靖談話時,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政治上看,諸葛亮數次率軍北伐,他數月不在都城,但國內秩序井然。相反,那幾年不管是北魏還是東吳,都頻繁發生政變。及至後來,曹操死了沒幾年,大權就被司馬家族奪去了。
諸葛亮擔任丞相職務,他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他處事之公道,令人歎服。哪怕是自己的仇敵,只要他為國盡忠效力,立下功勞,照樣給與賞賜;哪怕是自己的親信,如果翫忽職守,犯下過錯,照樣給與懲罰。
當時,整個蜀漢都對諸葛亮“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不奇怪。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政治較為清明,政權結構也比較穩定。諸葛亮由此獲得了足以與管仲、蕭何等名臣相提並論的功績和名聲。
從經濟上看,諸葛亮也顯示出卓越的才能。
在漢中,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北伐部隊的軍需給養。
諸葛亮大興水利工程,他整修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個人道德操守上看,諸葛亮毫無挑剔之處。
諸葛亮曾跟蜀後主劉禪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穿的衣物都是朝廷賜封。他的子女,都是自食其力,絕無“官二代”做派。諸葛亮死前,吩咐他下葬時只需要挖一個洞,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了。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需要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逝世後,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批准。蜀漢百姓就自發在道旁祭祀他。最後朝廷看著沒法子了,立起廟來,於是香菸鼎盛。諸葛亮死後數十年,蜀漢人民還在唸叨諸葛亮的各種好處。
多年以後,東晉名將桓溫攻打蜀地,遇見曾追隨諸葛亮左右的一名隨從。這位隨從已經100多歲了。
桓溫問:“你覺得現在誰能比得上諸葛亮?”這位隨從回答道:“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沒覺得他有多麼了不起;自從諸葛亮去世以後,再有沒有見過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
-
8 # 手機使用者5988555630
動不動就三國演義三國志,小說如果誇張裡面人物按實際傳寫那叫小說嗎?三國志是正史還是傳記小說?還有民間流傳就被你們這些無所事事的寄生蟲不當一回事啦?那可算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對孔明先生的敬佩加思念之情的追憶。
-
9 # 使用者5387690772
朱可亮跟錯了人跟著姓劉的壞了名聲成了三分天下如果他跟看姓曹的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成了一統天下朱可亮他為什麼不跟姓曹的因為他知道自已的水平到曹那曹不會重用他所以他不去劉用重用他他跟劉可跟人走路一樣走錯路是不會成功的所以跟劉合作是統一不了天下的
-
10 # 海棠言語
諸葛亮千古賢相,毋庸置疑。
我們逐漸長大可能覺得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的形象拔得太高了,狀諸葛直智而近妖,的確,三國演義把很多不是諸葛亮乾的事都安在了他頭上,例如草船借箭等等,
奇謀為短,長於內政
的確,諸葛亮真正的才華是內政治理,然而在真正的歷史評價中,諸葛亮也是流芳千古的賢相,這除了他長於內政治理的傑出才華之外,更多的是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敬佩,讚美。
舉個例子,
在唐朝的時候,肅宗搞了個武廟,祭祀歷代對國家有大功勞的人,以姜子牙為主祭,張良副祭,旁邊配了十個人,世稱武廟十哲。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同時呢又配享了歷代的六十四位名將,合成武廟。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地位是很高的,這些武廟十哲其他人都是什麼身份影響力,都不必說了吧,這裡邊只有諸葛亮所在的蜀是當時比較弱的國家,還沒完成統一,但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人心中,諸葛亮地位是非常高的。
另附上好奇心,配享的六十四位名將都是誰。
左列:
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裡侯皇甫嵩,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徵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寧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恭、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南韓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
右列:
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徵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徵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
11 # 德川惠仁
我們又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也沒有見過。所以這個無法評論。但是,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被古人流傳了下來,也有史書記載。好像是這樣評論諸葛亮的,協助劉備當上一方霸主,一心向主,要死了都不忘劉備遺訓北伐可見其衷心。說真的,留下來的史書我都有點不咋相信。為什麼,故事也講的太玄乎了。什麼呂布大戰關羽,張飛,劉備?可能嗎?我個人覺得不咋可能。問題一大堆,巧在瀏覽其他朋友的評論時,發現他說到哪裡哪裡有諸葛亮的廟宇,是專門為他修的。其實看到這裡我也大了個問號?人們都說世上有神仙,就依自己的想象,給哪位大神修廟宇。不信你去石廟看看。我總得結論:諸葛亮真的存在嗎?
-
12 # 夕日爆料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他的一些流傳事蹟也廣為人知,例如: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等等。其在人民大眾之間一直被奉為智慧的象徵,尤其是老版《三國》唐國強妙到毫巔的精彩演繹更是引起了眾多觀眾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仰乃至崇拜之情。
在品德上,諸葛亮一直也被奉為臣子的楷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對其最真實地寫照。但是,實際上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是不是如大家所想象的好比是神一樣的存在呢?我們應該結合歷史證據,客觀冷靜的看待這個人以及他所做的事情。
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木牛流馬這些玄之又玄,神魔鬼道的東西在真實歷史上是沒有發生過的,實際情況是赤壁之戰的主戰場在東吳,是由周瑜主導的這一場戰役,也就是說根本沒有諸葛亮什麼事,當然小說總歸是小說,我們喜歡諸葛亮,強加在他身上也未嘗不可,大家也不用那麼較真,因為我們當然可以喜歡《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的。
然後是諸葛亮的品質,品質包括很多方面,當然能幹是確定的,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的經營著蜀漢的江山直到最後一刻。可是其他方面呢?比如容人,私心這方面呢?
我們首先回到華容道這一場戲,諸葛亮明知道關羽情深意重,肯定會在最後一道鑑於以前的情誼釋放曹操,卻在事前跟關羽簽署軍令狀,最後雖然玩笑式的結尾,但是誰知道當時諸葛亮有沒有殺關羽的心思呢?如果沒有,為什麼他當初要這樣安排呢?他是要教給關羽什麼知識,經驗,教訓?或者是故意讓劉備難做?這些就不得而知了。我們知道的是軍令狀不同於一般的協議,效力非同小可。
第二,白帝城託孤。劉備力戰東吳反敗,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跟他說阿斗要是是個人才,你就盡心盡力的輔佐他;如果是個草包,你就取而代之吧。聽到這句話,諸葛亮跪伏在地上嚇得滿身冷汗。我們試想劉備死後,諸葛亮明知道阿斗不成器,卻依然盡心盡力的輔佐,是不是與劉備問的這句話有關係呢?
大家同樣都是人而已,都有私心,劉備託孤前的話只是試探諸葛亮,諸葛亮卻表現的慌張失措,如果沒有取阿斗而代之的心,他為什麼會如此表現呢?這說明諸葛亮早就有這種想法,因為心虛,所以才會一時不知該怎樣辦。而劉備肯定也不是善茬,如果諸葛亮敢答應,肯定立馬刀斧手伺候了,這都不用問。
所以說,諸葛亮既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一般是“接近神的男人”,也不是那麼的不堪,說到底我們都是人罷了,所以對於那些喜歡刨根問底的人來說能瞭解諸葛亮的真相還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的。
-
13 # 文史經典碎讀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翫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
14 # 迷茫l不知路
其實就是內政強項。感覺《演義》創作背景來自元末明初的政局,之所以神話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屬於漢末正統的丞相,如果去神話曹魏的文臣武將,估計之後任何朝代都會把《演義》當禁書吧。相關的《水滸》就感覺基本以當時農民起義為藍本,屬於起義未逐吧
-
15 # 棲身你的岸
歷史上的諸葛亮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裡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華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蹟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三國志
》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
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
,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託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三國複雜的人物關係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裡的尋味之處。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
》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裡,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
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寮國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穫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諸葛用人可見一斑。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諸葛亮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無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偶像。陳壽也誇獎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如此好評,等等等等。 -
16 # 康夫大大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士兵重要性的軍事家,一般的中國軍事家都強調高階將領的作用,只有諸葛亮強調士兵的作用,認為再優秀的將領帶領差勁計程車兵也打不了大勝仗,而再差勁的將領帶領優秀計程車兵打不了大敗仗。
-
17 # 滄海一滴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對諸葛亮的第一印象都是來源於小說《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巔峰之作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影響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謂登峰造極!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世之作。作為書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角之一,智慧化身的諸葛亮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一個精神、道德偶像,文化符號。但是小說中的諸葛亮只是一個被作者精心打造出來的光芒四射的藝術形象,被過度地神話和美化了。跟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有了不小的差距!
那我們就來看看真實的諸葛亮吧。我們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的創作遵循的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原則。在大體上還是比較真實可信的。那三分虛構又包含了哪些內容呢?那麼我們還是從諸葛亮說起吧。在小說中,諸葛亮事事、處處先知先覺,神乎其神的。可謂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完全可以顛倒乾坤,奪天地造化之功了!在他身上不乏諸多令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的神來之筆。比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縣,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錦囊妙計,智算華容道,八陣圖,七擒孟獲,空城計,罵死王朗,氣死曹真,裝神弄鬼欺騙司馬懿,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等,不一而足。簡直是不勝列舉!這些都是作者採用了虛構與誇張的文學寫作手法描繪出來的。其實這些精彩絕倫的故事情節離真實的諸葛亮是相去甚遠的。有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之嫌。
撇開小說過分虛構誇張的神奇藝術形象不說。毫無疑問,歷史上的諸葛亮仍然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對於諸葛亮,至今爭議最大的就是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認識。有不少讀者以《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評價為依據(很顯然,由於陳壽之父在諸葛亮手下為官,因過失受到過諸葛亮的處罰,跟諸葛亮有私人恩怨,在寫作《三國志》時不免夾帶個人偏見,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刻意貶低之嫌),一再貶低或者否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認為諸葛亮只是一個政治家,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治國理政,管理後勤還行,至於軍事謀略軍事才能嘛,只能說事差強人意,不堪大用!在唐朝(離諸葛亮那個時代也不過四百年左右,人們對諸葛亮的歷史認知肯定比我們今天更接近真實),諸葛亮就被列入了武廟十哲之一,獲得了廣泛的認可。那絕對不是《三國演義》過度神話宣傳的功勞!那就是對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的肯定。撥開重重的歷史迷霧,其實諸葛亮在練兵帶兵,行軍佈陣,兵器效用,戰術運用,臨場指揮,運籌帷幄等方面都不乏神來之筆,表現可圈可點!人數規模不超過十萬人的蜀軍歷來都是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在宋朝的武廟裡,諸葛亮也是名列前茅的著名軍事家。可見諸葛亮是實至名歸的。絕非浪得虛名!
唐朝的安史之亂爆發,著名詩人杜甫避難到了成都,在充分領略到了蜀地的三國文化遺蹟的巨大魅力以及諸葛亮的口碑與人格、智慧魅力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諸葛亮的忠實粉絲。杜甫是一位關注社會底層的沉鬱的現實主義詩人。應該說他對諸葛亮的認識、理解、評價都是比較冷靜客觀的。他有感而發,寫過不少懷古傷今,憑弔、仰慕先賢諸葛亮的優秀詩篇。他對諸葛亮的評價非常高!其中有一首詠懷詩可謂是高度概括,全面總結,一針見血的: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那個時候《三國演義》還沒有問世,杜甫也不可能穿越到後世去拜讀《三國演義》啊!
諸葛亮是一個傳統的典型的儒家知識分子。他接受的就是靜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世致用的教育和薰陶。抱定積極入世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為蜀漢政權苦心孤詣,苦苦支撐,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實現了天下三分的政治理想,卻未能實現恢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壯志。諸葛亮留下的言論不多,但無一不是經典和至理名言。窺斑見豹,可見他非凡的戰略眼光,政治智慧,軍事謀略,外交才華,人格魅力。讀他的《隆中對》,讀他的《出師表》,讀他的《誡子書》,讀他的《臨終遺表》……無不振聾發聵,醍醐灌頂,情深義重,俠骨柔腸,感人至深。他智慧,忠誠,執著,堅持,正直,無私,清廉,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政治操守和人格魅力無與倫比!但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會有種種失誤,有弱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面對太強大的敵人,無奈背後依靠的國家實力對比太過懸殊,不能給他更多的支撐。有獨木難支,迴天無力的侷限與困惑(比如東吳襲取荊州他沒有預料到。劉備意氣用事興兵討伐東吳他未能阻止。沒有聽從劉備臨終前的告誡,在第一次北伐時重用馬謖而錯失街亭導致功敗垂成。對益州本土人才的團結與使用不盡人意,作為全軍統帥卻事必躬親等等)。白璧微瑕,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絲毫不會遮掩住他作為一代名相,道德楷模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不朽形象!
-
18 # 秋山三國
歷史上諸葛亮的稱號都有什麼?
臥龍:也有說伏龍。也有說因為在臥龍崗。總之,自號。
軍師:諸葛亮曾被劉備委任為“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
丞相:蜀漢丞相,天下皆知。
相父:後主劉禪對諸葛亮的尊稱。
武侯:諸葛亮死後被追諡封號“忠武侯”。
忠臣良相: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認的良相,幫助苻堅一統北方的王猛也是被比諸葛亮,“功蓋諸葛第一人”。
武廟十哲:唐肅宗時期,建立武廟,將姜子牙像孔子一般供奉,諸葛亮在十哲之列,在左側位亞白起、韓信。
神機妙算:元代,出現《三國志平話》在民間傳播,明代,羅貫中又根據已有素材和史料進一步加工成《三國演義》。明清的民間認知,諸葛亮基本進入半仙模式,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華容道、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七星續命燈......被憑空增添了很多故事。
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這麼一大串的稱號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產物,多少讓孔明迴歸人間。一般當上高官有政績的都可以叫政治家,聯吳抗曹是外交家表現,北伐是軍事家表現,連弩木牛流馬是發明家表現,出師表、信件、家訓是文學家表現。
諸葛亮的修行之路幼年到青年:厚積之中的“軟飯男”
諸葛亮是個挺不幸的孩子,很小父親就病逝了,老家琅琊又趕上曹操為父報仇血洗徐州的戰爭。幸有叔叔諸葛玄帶著他以及兩個姐姐一個弟逃到了荊州。
他叔叔諸葛玄對諸葛一族可謂有再造之恩,為了能讓諸葛一族立足於門閥林立的荊州,他完成了兩樁政治聯姻,將諸葛亮的大姐和二姐分別嫁入襄陽蒯氏和襄陽龐氏,之後諸葛玄就撒手人寰了。
當時龐氏族長龐德公是荊州首屈一指的名士,蒯氏的蒯良蒯越兄弟則是荊州謀臣之首。得益於龐氏親戚的這層關係,年幼的諸葛亮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透過蒯氏家族這層關係,開拓了政治視野,獲取了眾多天下情報。
我猜測,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也絕對非凡人。孤兒諸葛亮後來能夠娶江夏黃氏的姑娘,若無這二人相助,恐怕是成不了的。當年的黃氏與蔡氏通婚,也就間接聯通了劉表,這得多少人盯著黃家的女兒,可最後竟然嫁給了諸葛亮。人們都說黃氏很醜,諸葛亮非常牛13,因此才娶到了。這邏輯根本不對啊,如果一個人很牛13,他會想娶醜婦?他另有所圖吧。故而人們又說黃氏也很牛13,諸葛亮愛上了她的才華。可我還是覺得不太合邏輯。願意信者信吧。
總之,諸葛亮的幼年到青年這段時間,是在荊州豪族的庇護下成長的。說他“吃軟飯”我覺得並不侮辱他。可他並沒有蹉跎青春,積極利用資源,努力學習,獲取資訊和人脈,在荊州年輕人中已經是數得上的人物。當時的名士,躬耕的人有很多,比如名士司馬徽、龐德公,根本不缺錢,卻過得就像個山野農夫。
不過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就比較有意思了,史料上說“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沒人信!見到這種吃著軟飯還吹牛13的人,我們通常是用譏笑去迴應他們。
三顧茅廬到三分天下:青年外交家一鳴驚人
大約在諸葛亮二十七八歲間,諸葛亮出山了。很多人認為我一定會說標誌性事件是三顧茅廬。而我則說是諸葛亮干預劉表立嫡之爭。劉琦劉琮都不是蔡氏所生,但是劉琮取了蔡氏家族的女孩,故而蔡氏擁立劉琮繼承劉表。劉琦被日漸疏遠,向諸葛亮尋求自保之策。諸葛亮少年老成,只說了一句“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則安”。劉琦立馬明白,外駐江夏抵禦東吳。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參與政治,這也是他出山的前奏。
三顧茅廬和隆中對,歷史學家們似乎還有一些爭論,我們先不管他,總之諸葛亮出山後跟著劉備去打工了。一直到劉備兵敗新野當陽,諸葛亮都沒有什麼建樹。我認為這可以理解。你們仔細想想,一個27、8歲的年輕人,沒有什麼正經工作經驗,你會給他部門經理以上職位?肯定得先觀察一下。
劉備在當陽會見了一位客人,這個客人改變了劉備的運程,也改變了諸葛亮的命運。這個人就是魯肅。魯肅以為劉表弔喪為藉口,實則是到荊州蒐集訊息,作為一個出色的戰略家,魯肅太明白唇亡齒寒。擁有同樣戰略視角的諸葛亮與魯肅一見如故,毛遂自薦前往東吳擔當說客。要知道荊州與孫家是死仇,而且在周瑜等人眼中就算沒了荊州他們照樣能與曹操一戰(事實如此),另一方面荊州主和派也是不希望聯合抗曹的。因此,諸葛亮這次出訪,除了魯肅,諸葛亮其實獲得不了任何支援。可是,諸葛亮還是成功了,他說動了孫權,並且也成功做通了周瑜的思想工作。孫劉聯盟建立,赤壁擊敗曹操,諸葛亮和魯肅作為外交戰略上的功臣銘記史冊。而且,或許因為有長兄諸葛瑾這層關係,日後的東吳政府好像一直很買諸葛亮的帳。
隨後在安定荊州的過程中,諸葛亮應該還有很多出色表現,雖然史料不詳,但是他在劉備軍中的地位已經比較高了,在人事上也有了發言權,就連龐統都是由他向劉備舉薦。
劉備入蜀後,由於諸葛亮熟悉荊州事務,他被留下來輔佐關羽張飛鎮守荊州。直到劉備遇阻、龐統陣亡,這才讓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跟隨張飛入蜀。劉備平定蜀中,諸葛亮又負責整頓治安與內政,卓有成效。當時的智者賈詡、劉曄都說諸葛亮善於“治”,足見世人早已認可了諸葛亮的“蕭何之才”。
劉備後時代:十項全能的相父
劉備稱帝后,第一件事是伐吳,妄圖奪回荊州。結果被陸遜燒了個八百里連營,驚怒之下身死永安。劉備死前給諸葛亮進行託孤。
託孤中的感情真偽我們暫且不談,帝王心術與否咱也不管。諸葛亮在日後的行動中的確踐行了一個忠臣良相的行為準則。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可就有點太徇私了。期間李嚴想要跟諸葛亮爭權,多次在國家大事上跟諸葛亮討價還價,比如諸葛亮是蜀郡太守,李嚴就想要巴郡太守之位,總之他要與諸葛亮平起平坐。諸葛亮為了大局一再忍讓,後來李嚴因為軍糧運送失職導致諸葛北伐失敗,徹底激怒了諸葛亮,於是向劉禪彈劾李嚴:“自從先帝駕崩,李平的心思全想著家庭,尚且搞些小恩小惠,只想平穩處世求名,全不憂慮國家大事。為臣北往出兵,希望讓他帶兵前往鎮守漢中,李嚴再三藉口推辭,並無前來漢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連並起來,自己作巴州刺史。去年為臣打算西征,想讓李嚴主管鎮守漢中,李嚴卻說司馬懿等在那邊開府召聘人士作大官。為臣心裡明白李平鄙陋心理,是想借我臨行之機逼我給他一些利益,於是為臣上表奏任他的兒子李豐主管江州事宜,給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決一時的急務。李嚴上任後,為臣將大小事權全部委付於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為什麼這樣的厚待李嚴。正是因為國家大事未定,漢室傾危,與其揭批李嚴之短處,不如對他褒揚鼓勵。只是認為李嚴本性不過是為了得到一些榮譽、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顛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這種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這是為臣愚闇,說多了徒增愧咎之情。”可以說,有理有據有節,盡了人臣之禮。
有人說,《出師表》根本不像是臣子給主公的,倒像是父親寫給兒子的。我覺得這個不是非議諸葛亮的好藉口。諸葛亮是託孤重臣,有扶正少主之責,的確,還有人說諸葛亮在《出師表》舉薦的賢人大多是荊州人和丞相府的人。可是我們唯結果論,這群丞相府的人哪個又是偷懶無用之人?沒有這群人,蜀漢如何支撐那麼多年?
這段時間的諸葛亮,既當媽又當爹。軍事、政治、外交、人事一把抓,事無鉅細。
最後說一下諸葛北伐。諸葛時期的北伐是最具威脅的北伐,當時的曹魏,不但會委派最強的將軍在西邊常駐,還會在緊急時刻御駕督軍。比如魏明帝。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最可怕的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曹睿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張郃不愧名將,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在此不利情勢下,諸葛亮依然能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之後的北伐似乎都不如第一次聲勢,但是諸葛亮憑藉弱國之力卻沒一次都能有所斬獲,比如斬殺王雙、射死張郃、割麥上邽、讓司馬懿背上“畏蜀如虎”的鍋。這些足能撐起諸葛亮的“軍事家”稱號。但是這些,姜維其實如果有同等的實力和條件其實也能做到。可是姜維比不上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全能的,諸葛亮的戰爭建立在綜合國力(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的全面戰爭,他多次北伐其實是和東吳進行聯動的,同時或者先後出兵,這讓曹魏首尾難顧,非常難受,故而諸葛亮的北伐雖然目標長安(非首都),卻讓曹魏如坐針氈,視為心頭大患。另一方面,諸葛亮雖然在窮兵,可是後方依然在發展生產,施政清明,百姓擁戴,這些姜維是完全比不了的。所以說,姜維這個學生永遠 超越不了老師。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線,完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從諸葛亮家族的歷史結局來看,他並沒有把權力世襲給兒子諸葛瞻,雖然諸葛瞻依然握有部分權力,但也不過是得於巨人之蔭庇。
總結:毫無疑問,諸葛亮乃是不世出之大才。但,他不同於曹操、劉備這類英雄,他是一個超級經理人。如果他自己去創業,可能會死得很慘,也沒有那資本。諸葛亮作為那個年代的超級經理人,他最最最幸運的事兒就是遇到了劉備父子,一個人給他創造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天時或說危機與機遇,另一個人給了他絕對的信任與放權。
假如劉備沒有兵敗當陽遇到魯肅,他可能沒有機會出使江東。假如入侵西川順利龐統沒死,諸葛亮可能會一直待在荊州。假如劉備沒死,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可能會一直掩埋在其“蕭何之才”之下。正因為劉備死後沒有人去束縛和妄圖壓制他,這條臥龍才能夠真正的翱翔九天,展現出全部的能量!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我們無從可知。可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說,從一個孤兒到一個權臣,從一個被人取笑的“軟飯男”到一個被歌頌的亂世名相,這中間他的心理變化不可能少。處於危機之中的人,心理波動更是巨大而難測。一念之差,他很可能就當了逃兵;一念之差,他可能就取代了劉禪。
一個處於危機之中的人,需要異於常人的勇氣,才能擔起這力挽狂瀾的重擔;一個手握權力的人,需要異於常人的意志,才能禁錮那一步之遙的貪婪。這一切,諸葛亮都做到了!他的那份歷史責任感與對劉氏父子的忠貞,在今人陰謀論中蒙受羞辱,著實讓人不免有悲涼之感。
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歷史偉人之一。
總之,我是這樣認為的。
-
19 # 飛天琴羅
其實見過之後,我們一直堅稱的馬克思唯物主義,在中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沒的。
全部都是唯心主義,古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古人吹什麼就是什麼。
為什麼歷史對於諸葛孔明評價那麼高?
因為孔明身上有了所以封建統治者都希望自己臣子都有的思想品德
功高而不蓋主,懂得如何做一個臣子,如何忠心於君主。
為何天下學子都尊崇諸葛孔明?
因為孔明是寒門出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學識,走到了三公的位置。
所以歷朝歷代的學子都希望可以像孔明那樣,透過學識封侯拜相。
如果用唯物主義看孔明,要怎樣看?
1:戰績,有什麼重大的戰役,勝過什麼對手
2:政績,為君主提供什麼貢獻,為國家提供了什麼治國良策,一句話看國家富不富強。
3:遠見:戰略方針,天下大勢的方向等等。
4:名氣,這一點作用不大。
當初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講過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
諸葛孔明的名氣真有那麼大?
漢代盛行的是察舉制,換句話而言,就是官員對於當地的人才進行觀察,覺得行就會向朝廷推薦。當然這是簡化版、
“臥龍鳳雛”要是用唯物的角度去看,純屬是吹出來的。
為何這樣說?現代的角度來講,你覺得你有本事,你參加過什麼專案?你有策劃過什麼活動?你有什麼新的模式,或者方向幫公司或者推動了時代的進步?
當時的諸葛亮只是一個耕田,種地的農民。讀書時多了點。
然後司馬徽就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根據是什麼?總有點理由吧?
沒任何展示就講這樣的大話?還不搞笑?
諸葛亮出山之前,剛好郭嘉就死了。
現在很多人說郭吹什麼的?
郭嘉做了什麼呢?伐呂布,破袁術,滅袁紹,東征烏丸,遺計平遼東。把整個魏國的版圖都打下來了。對手都是一等一的豪強,這樣的戰績不比當初孔明好看?
你們真是被洗腦洗得可以,唯心主義者的大全。
諸葛亮一生有三功三過
1:隆中對定三分天下的決策。隆中對之前,劉備已是喪家之犬暫時屈膝於荊州劉表。而當時天下呢,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東吳佔據東南於民休養生息。天下已經呈現出一統的趨勢。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哪裡來的資本可以和其他兩家三分天下。
2:舌戰群儒,無論這個章節是真是假,都可以說明一件事,諸葛亮在外交上有一把手,當初聯吳抗曹是最明智的抉擇。就這一方面諸葛亮有蘇秦之風采
:3:定下爭南蠻穩定後方的決策。這個功勞很容易被人給忽視,但他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諸葛亮平南蠻就像曹操徵匈奴一樣,都是防止後院著火的舉措。南蠻不像匈奴可以一戰決定成敗。南蠻居住地山高林密,多以小部落聚居;如果不是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徹底降服了所有蠻夷。在精神上贏得了勝利。蜀漢很難可以肆無忌憚的正面和曹魏對抗。穩定蜀漢的朝局。在三國中後期,曹魏、東吳紛紛出現了權臣擾政的局面,曹魏甚至直接姓司馬了。反觀蜀漢,雖然出現過黃門干政的現象,但權力始終控制在劉禪的手上。他的人事命令為諸葛亮死後的蜀漢留下許多後備人才。 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
三過
窮兵黷武,連年征戰。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囑託,他定下北伐的戰略決定,雖然有勝有敗。但實際上呢,三國無論在人口、經濟、糧食等方面比較,蜀漢是比不過曹魏的。這樣的經濟戰蜀漢就明顯打不過曹魏了。
錯誤的低估了曹魏的抗打能力。對於第一點,諸葛亮不可能沒有預料到。但是他誤以為北伐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於是每次北伐,蜀漢必是傾全國之兵,有一決高下的態勢。可人家司馬懿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管你如何如何,他就是扛著。
錯誤的人事命令,關羽守荊州略顯不足。荊州是戰略要地,但是在諸葛亮定下的三分天下奪取政權的計劃中,是學習當時的劉備從漢中進軍中原的。荊州應該是提供軍備糧餉的。但是對於東吳、曹魏是很眼饞的。於是荊州也就應該會是一種曹魏、東吳攻城,蜀漢守城的態勢。因此只需要一員擅長兵法,精於謀略的守城將領即可。可惜是關羽,殺伐之將,攻城略地,讓其他兩方感到害怕,而共同剿滅他了!
總之一句話講:
流傳千年就一定是對的嗎?封建制度也統治了我們中國幾千年啊,大清亡了。醒醒吧
-
20 # 另眼看世界江雲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因為沒有記錄片可參考,我們只能從《三國志》及歷史的支言片語中尋找答案。從字面講,歷朝歷代對諸葛亮是褒獎有嘉的。甚至成為智聖的代表,近代也有多位偉人能以與諸葛亮自喻為榮。個人不敢妄議先賢,曾多次以歷史唯物的角度分析過蜀國的得失。蜀主劉備,世傳長厚,個人觀《三國志》《失主傳》感其能力頗強,但人品值的商榷 ,尤其是失徐州後,投朝庭,曹即表其為鎮東將軍,宜城亭侯。後與操東征,生擒呂布,備復得妻兒,還許都,操更表其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車,入則同席。不可謂不隆。即使這樣,也未能滿足其狼子野心,其如心中真有忠義,何不立於廟堂,即使比干菹醢,也可留芳百世。何況操以英雄相稱,願共扶漢室,統一華夏。使然,則東吳何敢立,而表,璋及漢中張魯會順勢而歸王命。華夏則幸善。然歷史不可重演。劉備終忤逆之徒,其主力推手便是諸葛,一幅“隆中對",一篇《出師表》個人多少哎嘆。聯想十四年抗戰結束,再讀《雙十協定》,對照《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中國命運之多難,讓人多少扼腕。蜀之將相又怎能為君為聖。時下陝西胡覺教授建議中學取消《出師表》,個人認為值得探討。
回覆列表
首先來看看傳說中的諸葛亮。據《三國演義》書文:諸葛亮有以下享譽中華的故事。1.三顧茅廬 2、隆中對三分天下 3.火燒新野 4.火燒博望坡 5.草船借箭 6、舌戰群儒 7、聯吳抗曹 8、借東風 9.空城計 10.七擒孟獲 11.出師表 12.六出祁山 13.木牛流馬 14.七星續命
在看看歷史上真正的三顧茅廬!根據史書《三國志》記載:諸葛亮一生如下。
【出山前的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躬耕隴畝,自比於管仲、樂毅。
【出山前十年】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在此之間做出馳名天下《隆中對》。
【聯吳抗曹】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赤壁大戰,曹操敗北,劉備崛起。
【奠基蜀漢】 曹操赤壁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三國志》記載:“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建安十六年,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
【擁護稱帝】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是西蜀丞相。
【南征北討】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先平定南方,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北上伐魏,《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六出祁山伐中原,病死陳倉五丈原”
豐鎬遺子/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