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鐵馬冰河wu
-
22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功高震主瞭解一下?
劉伯溫的確具備經天緯地之才,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雖然他的戰功不及徐達,運籌帷幄彷彿也都是李善長在搞,但為何劉基在明朝如雲的功臣之中,評價是如此之高?
一如拿破崙的參謀長貝爾蒂埃一樣,極具參謀能力的劉伯溫,無愧於一統江山之名
但為何貝爾蒂埃會成為帝國副統帥,而劉基只是個小小的誠意伯呢?這涉及到中國傳統中的帝王哲學——狡兔必須死,不死也得殘!
皇帝都是厚黑學高手,自然容不下能和自己一較高下的對手!但凡能成就一番事業,開國稱帝的,大多不是什麼善茬。尤其是在元末的亂世中,就湧現出了無數各行各業的人才,比如稱霸江浙的鹽販子張士誠,要知道販賣私鹽可是殺頭的罪名,能幹這一行的人,一般都不是什麼良民。再看看陳友諒,那簡直就是臉厚心黑的標誌性人物。就算是老實巴交的郭子興,也曾萌生滅了自己乾女婿朱元璋的念頭
至於老朱本人,雖然看上去很和善,農民兼乞丐的出身也讓人很同情,但問題是他就是最優秀的厚黑學傳人,原本這種獨孤求敗的感覺很爽,只是劉基的出現,讓他出現了危機感。
因為劉基實在是太瞭解他了,畢竟在處理韓林兒的問題上他和老朱的想法是一致的,雖然此舉無可厚非,但最終老朱還是沒聽劉基的,選擇出面相救,導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因為這個燙手的山芋愁眉不展
除此以外,在大大小小的戰爭如救援安豐,以及後續制定的滅元方針中,劉基深得朱元璋信任,因為——他和朱元璋想到一起去了!對,是完全一致,甚至更加周密!
可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對劉基更加忌憚,畢竟作為一介謀臣,精通權謀並擅長運籌帷幄的風險,就是指不定哪一天,自己就不明不白的給人賣了!如此奇才怎能不防呢?
既然要避免權力失衡,那就毫不客氣的制衡好了!大明開國立業,自然要封賞有功之臣,李善長位列文臣之首,得到大明第一功臣的稱號,位列六公爵之首,是享盡了榮耀;而以徐達為首的各個武將,也因為其卓越的貢獻紛紛獲得公爵之封,只是到了劉基就比較尷尬了
僅僅封了伯爵的劉基,離著李公爵差了兩個檔不說,俸祿差了幾十倍,這就讓人很是窩火了。畢竟大明取天下,李善長有功,劉基功勞也不小啊?就算是有親疏遠近,也不至於差這麼多吧!(李善長和朱元璋是老鄉,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光屁股長大的老鐵)
外鄉人劉基,默默的當起了稍顯寒酸的誠意伯,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朝中的地位,作為浙東集團的頭頭,劉基扛起了和淮西集團鬥爭的大旗,畢竟他和李善長本來就不怎麼對付,加上李善長曾與他結怨,兩人自然是明爭暗鬥
這是在老朱眼皮子底下,赤裸裸的搞黨爭啊!可老朱偏偏裝起了傻,不僅不加以打壓,反倒是看起了戲。要說李善長和劉基,鬥了大半輩子,最後竟然沒有一個勝利者。因為在老朱的眼裡,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劉基先是病死在家鄉(一說為胡惟庸毒死),李善長則以七十多歲的高齡,走上刑場滿門抄斬,這就是政治,沒有成敗只有生死!
足智多謀的劉基,為何沒能成為諸葛亮式的輔國棟樑首先是出身問題,也就是根紅不紅苗正不正。作為前朝仕子,劉基本來就和朱元璋不屬於一個階級,自然沒有李善長來的親近,畢竟大家出來混都是混幫派、混圈子的。再者說,劉基跟著朱元璋混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並非是從一開始就跟著打天下,自然在資歷上不佔優勢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劉基實在是太過足智多謀,對於老朱來說這樣的人他能駕馭的了,但是他的後代能搞的定嗎?這真的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而且當時明朝已經立國,斷無被異族取代的風險,所以他更會擔憂這強大的帝國是否會被內部瓦解
諸葛亮其實也受到了劉備的猜忌,但是介於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縱使諸葛亮有取代之心,也無法行取代之實;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蜀國是必亡無疑,所以劉備才搞那麼一出託孤,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而到了劉基,就沒那麼幸運了
朱元璋曾詢問劉基宰相人選,劉基先後否定數個人選不說,還自詡無法勝任宰相,因為他看不慣那些無德無能的小人,如此狂妄之答的言外之意,不就是在說朱元璋老眼昏花,認不清人才人渣麼?宰相設立一事,導致朱元璋徹底對劉基失去了信任
自此,劉基再不受重用,並很快在與李善長的黨派鬥爭中敗陣,隨後退出政治舞臺
作為元末明初最強大腦的化身,劉基思維縝密,足智多謀,是不可多得的經天緯地之才,他為明朝的發展和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精通天文地理、陰謀權術的劉伯溫,無愧於神運算元的稱號;而他的傳奇故事也是家喻戶曉,最為知名的當屬因為一句“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即興而作的《燒餅歌》了
只可惜,深諳權謀的劉基未能再繼續一展宏圖,官場不得意,最終也以病死故鄉慘淡收場;但至少有一點,他也算是“善終”了,雖然諸多版本表明他並非自然死亡,但比起他的老對手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要好得多了
大明第一謀臣劉基劉伯溫在上,請受後生一拜!
-
23 # 喧囂平原
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只封了劉基個“誠意伯”,這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這並不是朱元璋隨意而為,裡面其實包含了很多原因。下面我就為大家解讀一二。
(神機妙算劉伯溫)
劉基當不了公爵從職業安全形度來說,武將的危險係數自古以來就大於文臣,封侯拜將的畢竟是少數,大多都戰死沙場。當然,武將的功績比文臣體現的更直接。尤其是開疆擴土的時候,攻城略地大多都是武將的功勞,文臣大多是出謀劃策、保障後勤。
因此,朱元璋分封的六大開國公爵中,武將佔了五個。當然,為了安撫文臣,朱元璋封了個文臣為公爵,而且是在公爵裡面排名第一,就是韓國公李善長。
為什麼封李善長為公爵,而不是劉基呢?
第一,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更早。朱元璋離開郭子興出來單幹不久,李善長就投奔了朱元璋,從此鞍前馬後,深得朱元璋信任。也就是說,在沒有劉基、宋濂的時候,朱元璋基本靠李善長出謀劃策。
第二,李善長一直沒有放棄朱元璋。曾經郭子興想要從朱元璋身邊挖走李善長,但是李善長沒有答應。要知道,那時的朱元璋並不強大。朱元璋還是感念這份情誼的。
第三,李善長和朱元璋是安徽老鄉。這條原因雖然看起比較牽強,但從對淮西派和浙東派的態度上來看,朱元璋還是很念鄉土情的。
(韓國公李善長)
劉基當不了侯爵給不了公爵,給個侯爵總可以吧。
事實上,給個伯爵就已經很感念劉基的功勞了。
第一,劉基本不願輔佐朱元璋。劉基作過元朝浙江元帥府都事,後來看不慣元朝廷的腐敗,因此辭官不做。不過劉基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響,骨子裡還是忠於元朝的,反對作亂天下。
後來朱元璋去幾次派人請劉基出山,劉基都沒有答應。直到有一天,劉基收到了舊交孫炎(此時的孫炎正效力於朱元璋)的信以及自己贈給孫炎的寶劍。信中有這麼一句很是嚇人,“劍當鮮之天子,斬不順命者”,擺明是說劉基是“不順命者”。要是再不去,估計就得被“斬”了。
再加上宋濂和陶安也寫信給劉基,勸他出山。劉基也就做了個順坡驢,出山輔佐朱元璋。
要說朱元璋對此事一點都不介意,我是不信。
第二,劉基的厚黑學讓朱元璋很忌憚。雖說,劉基跟了朱元璋之後,忠心耿耿,而且為人剛正不阿,但有件事我想小心眼兒的朱元璋是永遠不會忘懷的。
朱元璋在龍灣擊敗陳友諒不久,張士誠攻打當時名義上是紅巾軍首領的韓林兒,做為紅巾軍一員的朱元璋主張派兵救援。
但是,劉基不同意。原因有兩個,一是怕陳友諒搞背後偷襲,這個理由無可厚非。第二個原因就有厚黑學的味道。劉基的意思是,如果救不出來沒什麼可說的,如果一旦救出來該怎麼處理?是啊,救出來怎麼處理呢?韓林兒是紅巾軍的首領,雖然是名義上的,但畢竟頭銜在那兒放著,朱元璋也是其下屬。讓韓林兒當朱元璋軍隊的統帥?不說手下文臣武將同不同意,朱元璋自己也不會答應。不讓韓林兒當統帥?可人家畢竟是首領,雖說可以架空韓林兒,但落得個“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權臣”的說事,總歸是不好的。還不如讓其被張士誠殺掉,這樣不會有任何負擔。
太黑、太狠了。
這可不是保境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詭計的。誰能保證以後劉基不會把這套厚黑學的東西用在朱元璋自己身上。當皇帝的,可不想身邊有這麼個位高權重的大臣。
(誠意伯劉基)
所以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劉基劉伯溫最終只是個“誠意伯”,並不是朱元璋忘記了他的功勞,這裡面還是有很深的原因的。
-
24 # 大耳朵金絲猴
劉基,也就是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據說其本人經史子集,無一不通,而兵法吏治也是一把好手。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過程中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伯爵次於公爵與侯爵,而劉伯溫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時,被封為誠意伯。那為什麼被朱元璋多次稱為“吾之張良”的劉伯溫,卻只有一個伯爵?
1. 劉伯溫屬於文官
我們細看明初功臣表就會發現,獲得公爵、侯爵的人絕大部分是帶兵將領,像徐達、常遇春、傅友德等。而這很好理解,這些將領在推翻元朝的戰爭中,出生入死,每一場戰爭從方略、指揮到最後的拼殺,都是將領率領士兵完成的,這是用生命換來的爵位,實至名歸。雖然在功臣表中也有極少的文官,比如李善長,但是李善長可不比劉伯溫差,朱元璋稱之為“吾之蕭何”。
2. 劉伯溫資歷不夠
朱元璋離開郭子興獨自起家的時候,一起跟隨的有徐達、唐宗勝等24人,由於這些人都是淮西人,因此被稱為淮西二十四將,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人,李善長與常遇春隨後不久也加入了朱元璋的淮西陣營。從此這撥人一路拼殺,攻克南京後,也算是小有成就。由於朱元璋此時已經站穩了腳跟,因此劉伯溫的加入只能算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由於朱元璋當時要從南京進攻浙東,劉伯溫在浙東名望不錯,請劉伯溫出山的本意是展現“禮賢下士”的胸襟。
3. 誠意伯的封號有點意思
當時劉伯溫出山是朱元璋“三顧茅廬”請出來的,據說朱元璋第一次帶了一些禮物,第二次帶了一車金銀,都吃了閉門羹,第三次帶了一張白紙後才得到劉伯溫的熱情招待。歷史上對誠意伯封號的由來雖沒有正兒八經的講過,但多少有些揶揄劉伯溫的意思,這表明了朱元璋對劉伯溫是有些不滿的。
4. 淮西集團的排擠
當時在朱元璋下面有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兩大陣營,這兩大集團相互針對,都希望取得政治上的勝利。淮西集團的首領為李善長,浙東集團的首領則為劉伯溫。浙西集團總體來說,不但資歷更老,戰功更是完敗浙東集團,還有李善長這樣的再世蕭何,因此對浙東集團的優勢很明顯。加上朱元璋本質上也屬於淮西集團,對這些一開始就跟隨自己的老部下不好得罪,也就只能委屈劉伯溫了。
5. 朱元璋不喜歡比自己聰明的人
朱元璋這樣的雄才大略,是不會容忍臣強君弱的。朱元璋和劉伯溫都是大才,在龍灣戰役中,朱元璋能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而在安豐被圍時,朱元璋沒想到,劉伯溫還是想到了,這就有點可怕了。這樣精通權謀的人,取天下時可用,守天下時就忌憚了。你說哪天他要是把心思用在權謀政變上,豈不是後背發涼?因此朱元璋必須打壓一下劉伯溫。
-
25 # 蕭武
朱元璋能夠統一全國,建立明朝,劉伯溫作為謀士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朱元璋自己就曾稱讚說,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也”。但在建國後分封功臣時,劉伯溫卻只封了個伯爵,不僅遠低於朱元璋分封的開國六國公,而且也低於很多普通將領的侯爵,只封了個伯爵,而且還是沒有封地的誠意伯。
一般都認為,劉伯溫之所以如此,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劉伯溫雖然貢獻不小,但是他不屬於朱元璋創基立業的淮西功臣,追隨朱元璋是比較晚的,資歷比較淺;第二個則是,分封的時候授予公侯爵位的,主要是武將,而劉伯溫只是文官,所以貢獻不如其他人。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從文官的角度看,除了作用和貢獻相當於劉邦的蕭何的李善長之外,開過時期的其他文官只有劉伯溫被封了誠意伯,其他人都是沒有得到分封的。包括朱元璋非常敬重、劉伯溫也承認是當時文學第一的宋濂,也沒有被分封爵位,始終只是翰林學士。
到唐朝以後,尤其是到了宋朝,隨著文官和武將逐漸分途,區分越來越明顯,爵位對文官和武將的意義也完全不同了。比如宋朝也給文官授予爵位,比如司馬光被封為溫國公,王安石被封為舒國公,但他們這種爵位和秦漢魏晉時期那種爵位已經完全不同了,是不能世襲的,只能讓一個子弟得到不透過科舉考試就直接做官的資格,而且都是從低階官員做起。
而武將的爵位則不同,因為武將的爵位是用軍功累積起來的,所以基本上都是可以世襲的。尤其是開國功臣的爵位,基本上都可以世襲。在宋朝,一旦進入世襲爵位的體系,就只能作武將,而是不能做文官的,而在宋朝崇文抑武的規則下,武將的仕途是很受影響的,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文官帶兵打仗即便打了敗仗,也不用殺頭,而武將如果打了敗仗,是可以殺頭的。
明朝初期在很多方面都試圖恢復唐宋的政治經驗和制度。所以,隨著戰爭基本結束,國家的治理越來越依賴文官體系,地位越來越高,而武將雖然安享榮華富貴,但實際地位則相對下降。開國功臣中,除了經常奉命帶兵出征的個別人之外,就只有李善長擔任丞相,參與國家的日常治理,權力比較大一些,其他人都無法參與國家的日常治理,沒什麼權力。
相比之下,劉伯溫雖然爵位比較低一些,宋濂甚至都沒有爵位,但他們也並不羨慕那些有爵位的武將,因為他們在國家基本上穩定之後,也能參與國家的日常治理,參與政治決策,地位和作用比那些封侯的將領們也大很多。
而且,他們作為文人,顯然也更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夠透過科舉逐步獲得更好的前途,不用過分依賴自己的封妻廕子。尤其是淮西勳貴在得到榮華富貴之後,橫行無忌,欺壓百姓,讓朱元璋很頭疼,劉伯溫和宋濂這些人當然也是看不起那些勳貴的。
其實,除了李善長之外,整個明朝文官得到分封爵位的,只有劉伯溫和王陽明兩個人。而王陽明是親自率軍作戰,以軍功得到封爵的,也只是伯爵,一直到死後的隆慶帝時期,才被追贈為新建侯。而在開國功臣中,李善長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而且他就如同蕭何、趙普一樣,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官。而劉伯溫則是純粹的文官,也沒有獨立帶兵打仗的經歷,主要是出謀劃策,能夠得到伯爵,實際上已經不算低了,算是破格獎勵。
回覆列表
劉基,字伯溫,明初大臣。他是浙江青田(今溫州市文成縣)人,所以又稱劉青田。劉基出生於元朝末年。他博覽群書,才幹超人,見解亦超拔流俗。劉基在元至順年間中進士,先任江西行省高安縣丞,後任江浙儒學副提舉。他在元末危機四伏的混亂時局中,並不氣餒,也不同流合汙,仍以國事為重,為官清正廉潔,政治作風清新,以敢於打擊權貴而名噪一時。
當時的元廷,皇帝昏庸,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在這種極度黑暗腐朽、風雨飄搖的王朝末世環境中,特立獨行、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難被重用的。元朝統治階層為了鞏固其軍事統治,把社會劃分為4個階層:蒙古人最高貴,色目(包括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較早被征服地區之民族)人第二,漢人(北方)第三,南人(原南宋統治地區的漢族人)第四。劉基是浙江人,自然屬於地位最低的“南人”序列。因為等級地位低,才氣縱橫的劉基在政界屢屢碰壁,始終免不了因“南人” 的低下地位而在官場上飽受歧視、排擠和打擊。
因飽受官場傾軋,壯志難酬,劉基激憤之下曾兩次辭官而去。他先隱居江蘇丹徒,後又遷往杭州,每日泛舟西湖,縱酒狂嘯,以抒發心中的鬱悶。
此時,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大起義已拉開序幕 。1348年11月,私鹽販子方國珍率先在浙江台州揭竿而起,舉兵反元。此時的元軍,早已非當初那支剽悍善戰、所向披靡的鐵血雄師了,官軍屢次被方國珍挫敗,腐敗無能透頂的元廷為了撲滅這股農民軍,被迫起用足智多謀的劉伯溫為浙江行省元帥府都事。劉伯溫一旦獲重用,立即不計前嫌,一心為元廷效力,他果然有辦法,建議修築慶元等城,給方國珍以極大的壓力,他還極力反對招安,但也反對濫殺,倡議:“方氏兄弟首亂,不誅無以懲後”!方國珍恐懼,用重金賄買朝中重臣,使朝廷下詔招撫。這些位高權重的朝臣還栽贓陷害,撤了劉伯溫的職,並將他軟禁在紹興。劉基憤懣至極,從此放浪形骸,整日遊山玩水,再也無意於奸佞專權、是非混淆的蒙元官場了。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率淮西紅巾軍攻佔金華、括蒼等州縣,仰慕劉伯溫的盛名,親自登門拜訪,盛情邀請他出山建功立業。年已半百的劉基應邀前往應天府(南京),並獻上“十八策”,縱論天下大勢,並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朱元璋早有此意,聞言大喜,專設禮賢館款待。從此,劉伯溫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謀士,參與軍務機要,他登高望遠,智慮過人,輔佐朱元璋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敵對勢力,雄才大略得以盡情施展。
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統一中國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外,在明朝草創之處,他對大明曆法、律令的制定以及對南京城的規劃 、竽宮的設計修築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劉基是明朝重要的開國元勳之一,朱元璋建國後大封功臣,先拜劉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義伯。劉基居功而不自傲,也從不以勳臣自居,他一再謙讓,官爵俸祿都比其他功臣低,只領了個伯爵的封號,年俸祿只有240石,比其他被封侯賜爵的功臣勳戚低很多。劉基淡泊名利,也可以視作一種自保術。但由於他性格剛直,嫉惡如仇,敢於直言,盡說真話,不久便得罪了淮西集團的骨幹、丞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在這些人的極力詆譭下逐漸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與倚重。
洪武四年(1371),年已61歲的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算是徹底退出了暗流洶湧、詭譎難測的政治舞臺。
劉伯溫回到了浙江青田老家,整日下棋、飲酒、吟詩作賦,他謹言慎行,從不議論國事,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胡惟庸唆使他人誣陷劉基在家鄉強佔有“帝王氣”的吉壤(墳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削奪了俸祿,劉基惶恐不安,被迫返回南京,為避嫌長期不敢回鄉。後來抑鬱成疾,假裝關心的胡惟庸派太醫來為他診病,吃了太醫開的藥後,劉基病情反而更重了,朱元璋派人將他護送回家。不久,他就不明不白的死去了。《明史》載: 劉基死於明洪武八年(1375)4月16日,終年65歲。劉基博古通今,熟諳經史,尤其精於象緯之學(指天文、地理、奇門八卦)。他神機妙算、智謀過人,有卓越的分析判斷能力,盡心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後名噪天下,被世人喻為諸葛亮、蕭何、魏徵再世,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大師、文學家,在民間更是被看作極具傳奇色彩的智慧化身。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