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若有情十八子
-
2 # 菸酒閣小學士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性格決定命運,淺論袁崇煥之死。
寧遠大捷是袁崇煥嶄露頭角的一戰,自此孫承宗的遼東戰略有了傳承,也讓崇禎看到收復遼東的曙光。崇禎想做收復失地、重振朝綱的明君;袁崇煥想做保國安民、流芳千古的名將。
袁崇煥承諾五年平遼,使得崇禎龍顏大悅。雙方一見如故、大有談笑間強虜飛灰湮滅之快。然而袁崇煥和崇禎,兩個性格各有致命弱點的人,最終演變為一場君臣相抗悲劇。
袁崇煥的長處是御將領兵,短處是不懂政治,孤傲專橫,死不認錯;崇禎有抱負想做事,卻又刻薄寡恩,不敢擔當。袁崇煥與崇禎的關係,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蜜月期,崇禎命袁崇煥督師薊遼,袁崇煥獻5年平遼規劃,這階段崇禎對袁無比希望和信任,即使袁擅殺邊帥毛文龍,崇禎也未追究。
第二階段消退期,隨著5年平遼無望,袁崇煥提出議和,崇禎雖然無奈,仍信任袁崇煥,內心是希望袁崇煥把事情做漂亮了。
第三階段對抗期,隨著清兵越過長城南下,京師被圍,天下震動,此時崇禎明顯對袁崇煥失望,直至下獄,但崇禎沒有完全放棄袁崇煥:1方面是崇禎根本不信袁崇煥通敵,2是確實無人能取代袁崇煥位置。
但是帝皇有帝皇的尊嚴,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私下與金國議和、任由清兵南下、京師破碎,險將大明300年基業毀於一旦,再加上清人離間和滿桂事件,這些舉國議論之事,崇禎又是個要臉面的人,如果不做出姿態給百官看,無法向天下人交代。
袁崇煥倔強的性格註定他不會向皇帝認錯;崇禎脾氣暴虐、不敢擔當,註定要拿袁崇煥做替罪羊。袁崇煥有沒有罪?有!坐實的兩條重罪:一是不可能完成五年平遼的任務,袁崇煥竟然隨口許諾,是欺君之罪。二是袁崇煥身為薊遼督師,手握重兵,反被後金傾巢南下,有守土失職之罪。
袁崇煥下獄之後,能給皇帝臺階下,痛快向皇帝認錯,為崇禎擔當一些責任,君臣一體,結局完全可以翻轉。
然而袁崇煥個性倔強,只懷著對皇帝的滿肚子委屈,沉默相抗,實在與李靖、戚繼光這些名將相去甚遠,古來做大事之人,不計一時得失、一己之怨,皆以國事天下事為重。最後崇禎以邊帥結交重臣為由,殺袁崇煥。
而清兵南下時,京郊百姓家園被毀,死傷無數,這筆賬都被算在袁崇煥頭上,古人愚昧,一代英雄盡被百姓爭食。
岳飛與袁崇煥個性經歷相同,同樣擅長軍事、不懂政治,岳飛冤死後百姓愛戴、不久即被平反,故事千古傳誦,結局強過袁崇煥十倍。觀中華歷史,受此冤者僅袁崇煥一人。
-
3 # 釒釒123321
經略高第知兵且有戰略眼光 知明經濟無法支撐遼西戰場 添油式做戰就是餵狗滋敵 把明軍兵馬糧秣送與野豬皮 且騎兵打步兵讓過前軍打後面輜重 百戰百敗 建城固守則被韃子圍城打援 且遼西關寧兵兵驕將傲排外嚴重 最後的戚家軍及白桿兵均為關寧兵坑死在渾河 無糧無餉 兵將不可依且戰力差 高第提出撤退堅壁清野退到山海關固守 節省糧餉整頓軍馬 拉長建虜補給線 然東林與關寧將門勾結打擊實幹派架空高第 袁二B拒不撤退且命令覺華島的關外輜重糧秣不得後撤 野豬皮圍寧遠是虛 攻陷覺華島關外明軍所有物資盡歸建虜 而寧遠袁二B報稱大捷斃殺建虜無數但一顆人頭沒有 為何 守城敵兵死於城下 收屍而走 於是高弟被撤換東林掌權 關寧將門吃飽 建虜高興 明亡開始
-
4 # 小小嬴政
寧遠之戰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1626年薊遼督師孫承宗遭到排擠下臺,努爾哈赤以為時機到了,努爾哈赤這個名字的意思是野豬皮,於是野豬皮帶著他的全部家當——6萬騎兵,猛攻寧遠錦州一線,而接替孫承宗的高第,不敢迎敵率領軍隊迅速南撤。
這時候身為四品官的袁崇煥登上了歷史舞臺。
袁崇煥挺身而出,在寧遠一線佈置兩萬老弱殘兵進行抵抗,在抵抗的時候袁崇煥使用了紅衣大炮,對野豬皮統帥的鐵騎進行猛攻。雖然造成後金騎兵的嚴重傷亡,但是野豬皮始終不下令撤退,雙方處於膠著狀態。
但是,在袁崇煥的一次火炮射擊之後,努爾哈赤突然率領他的部隊撤退了,這的確大出人們的意料之外,這樣不怕死的部隊怎麼突然撤退了?一定有原因。
於是就猜測是努爾哈赤受到了炮擊身負重傷,不得不撤退了,但是滿清後來對這段歷史諱莫如深。
當時在寧遠之戰前線的除了明朝和後金的人馬之外,還有第三國的軍隊,那就是北韓國的使臣,和他們派來的一支增援部隊,北韓國的使臣,在他們自己的史料中,記載努爾哈赤被紅衣大炮擊傷,所以才撤退的。
看來,努爾哈赤遭了袁崇煥的炮擊,身負重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一下,袁崇煥聲名大振,迅速升官,被崇禎任命為薊遼督師,袁崇煥的軍事指揮才能是很出色的,他畢竟在山海關寧遠錦州一帶徵戰了幾年,有一定的經驗,特別是寧遠之戰,讓他對這個防守反擊作戰有了新的認識,對騎兵和炮兵協同打擊後金的騎兵有了一些心得。
毛文龍是一品大員,袁崇煥就用上方寶劍殺了他,而且是矯詔,矯詔是在封建社會的一條大罪。這件事情,就讓崇禎皇帝心裡很不舒服,對袁崇煥已經有了一些看法。
袁崇煥利用崇禎皇帝的信任要來了大筆的軍餉,訓練了一支精悍的部隊關寧鐵騎,在後來與後金作戰當中,關寧鐵騎發揮了主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皇太極和袁崇煥交鋒還是落敗。
皇太極比較聰明,就開始想辦法,從蒙古人的地盤上,繞道進入關內直逼北京,袁崇煥面對這種戰局想了個辦法,如果能依靠北京堅固的城防,以及北京城30門紅衣大炮,再加上自己9000關寧鐵騎,利用防守反擊作戰的成功經驗,打敗皇太極,甚至是消滅皇太極都有可能。
於是袁崇煥奮力追趕進攻的皇太極,十天十夜之後在北京的南北都駐紮了下來,袁崇煥請求崇禎皇帝允許這9000關寧鐵騎進入北京城休整。
袁崇煥的戰略思想就是依靠北京的堅固城防,以及30門紅衣大炮,對進攻的後金騎兵進行有效殺傷之後,再派出他統帥的關寧鐵騎進行追擊,迫使皇太極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向關外逃竄,在這個逃竄的過程中沿途的駐軍和老百姓都可以襲擾打擊這股殘兵。
如此一來,有可能全殲皇太極的騎兵,徹底消除明朝北部的邊患。
但是,崇禎皇帝已經對於袁崇煥產生了懷疑,袁崇煥對皇太極的追擊,始終保持距離,沒有迅速的追上後金騎兵展開決戰,因為袁崇煥自己知道他的強項是防守反擊,不是野戰爭鋒。
如果和後金的騎兵正面對抗,很難取勝,所以他才想出這一招,但是這一招有點冒險,等於是拿皇帝的命做賭注,一旦打敗北京城被攻破,崇禎也就走投無路了,所以崇禎皇帝沒有批准袁崇煥帶兵進北京休整的請求,袁崇煥也很生氣。
結果正在這個時候被俘的兩個太監回來了,他們說皇太極和袁崇煥之間有密謀馬上就要成功了,崇禎皇帝一聽幾乎要嚇死,於是就以開會商議籌措軍餉的名義,把袁崇煥召進北京,皇帝宣佈他兩條大罪立即下獄。
袁崇煥就這樣在皇帝的猜疑和敵人的反間計的雙重作用下,革職下獄不久,被判凌遲處死,北京的老百姓都以為袁崇煥是漢奸,是大漢奸。
處死袁崇煥那一天,很多老百姓都以吃一口袁崇煥的肉為榮。當天,劊子手把袁崇煥的肉割下來賣,很多人搶著買。
就這樣,一代薊遼督師袁崇煥死於敵人構陷,直到100多年後才被清朝的皇帝給平反昭雪,說袁崇煥之死是他們後金的反間計,袁崇煥沉冤得雪真相大白於天下了。金庸有一部小說《碧血劍》書中的主人公就是袁崇煥的兒子——袁承志。
-
5 # 香姐逛歷史
寧遠大捷的真實情況是什麼?
原因是百姓誤信皇帝的話,才導致袁崇煥死後百姓食其肉。崇禎皇帝懷疑袁zhi崇煥與滿清通敵,所以索性把他擒拿到京城。就在撤走袁崇煥後,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就被調走了,這支軍隊叫做“關寧鐵騎”。在此之後,努爾哈赤又率領後金軍隊攻打大明。此時崇禎皇帝也調不動這支軍隊,只能凌遲處死。皇帝嫉妒這支軍隊不聽自己調遣。於是在後金退兵後就殺掉了袁崇煥。然後朝廷誣陷他與滿清通敵,就有了後來的百姓食其肉。
讓我們介紹一下。袁崇煥,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卒於崇禎三年,享年46歲。他早年多次建立軍功,但是受到了閹黨的嫉妒 ,於是他就告老還鄉了。在崇禎年間,又受到重任。繼續的抗擊後金,解京師之圍後。又被閹黨餘孽彈劾,說他私下與滿清通敵,最後被朱由檢殺掉了。
袁崇煥的一生可謂說是可惜,他把自己的人生全部放在了遼東。只是沒有人去欣賞她,而崇禎皇帝懷疑他的做法。於是就被下獄。袁崇煥在歷史上也是爭議特別多的,他殺害毛子文也是無奈之舉。但是他也遭到了朝廷的懷疑,假如他使用其他的方法,那麼也不會給閹黨機會。自己也不會下獄,相信光復遼東指日可待了。
袁崇煥被殺後為什麼老百姓爭相食其肉?寧遠之戰現在對於這場戰爭的爭議是很大的,主要還是看自己怎麼去理解了,還有當時袁崇煥到底是怎麼想的,現在也沒有人說的清楚了。
寧遠之戰是在明朝天啟年間,天啟六年,也就是1626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八旗軍6萬人,當時努爾哈赤是號稱13萬人。而當時寧遠守軍不過兩萬人,更關鍵的還是一座孤城,也沒有援軍可以來支援。還有寧遠本來就是一座小城,城牆很矮,當時正值正月,最寒冷的時候,城牆外的護城河也結冰了。已經起不到作用了。
從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城下,當時袁崇煥就用大炮轟立足未穩的後金軍,二十四日凌晨後金軍開始攻城,一直打到二十六日,還是沒有攻下來。後來努爾哈赤不得已只能是撤軍,轉而進攻當時在覺華島上明軍主要的後勤補給點,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島嶼,離陸地很近,最近的不過9公里左右,坐船最多幾十分鐘就可以到達了。
而且關鍵還是當時海面都結冰了,後金軍直接登陸到島上燒殺搶掠,搶奪了大量的糧草,還盡數屠殺了當地的額守軍和老百姓。島上差不多兩萬軍民盡數被殺。後來毛文龍襲擊後金後方永寧,努爾哈赤只能是撤回瀋陽了。努爾哈赤也因為這一仗悒鬱疽發,八月就病逝了。
可以看到這場戰役如果從支援袁崇煥的角度來看,袁崇煥打的確實可以,當時袁崇煥統領軍隊不久,依靠寧遠這麼一座小城,還是一座孤城,把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打退,堅持了幾天幾夜沒有攻破,不得不佩服袁崇煥的軍事能力。
但是如果是仔細去分析的話,這場戰役的問題也是很多的,也就是網上很多人說的袁崇煥的陰謀論,當時後金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就是南下搶糧食,所以袁崇煥先是在錦州放了幾十萬石的糧草,後來又把覺華島上放置了一些糧草,覺華島雖然是一個小島,但是當時冬天海面結冰,對於袁崇煥在東北這麼多年了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這點是讓很多人懷疑袁崇煥的原因,目的就是把後金引到這些地方。
然後讓後金搶了就走。袁崇煥和努爾哈赤雙贏的局面,當時袁崇煥剛剛領兵,需要戰功來加官進爵,而努爾哈赤需要糧草,所以雙方都需要一場戲。只是覺華島上的兩萬軍民就這麼被後金盡數殺完了。
所以這個也是為什麼後來很多人黑袁崇煥的一點。這場戰役本來怎麼說都能說得過去。所以也很難說得清楚了。袁崇煥後來被殺已經是過去很多年的事了,當時北京被圍,袁崇煥解救了,不過馬上就被殺了。袁崇煥被殺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和後金有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很多人就認為袁崇煥就是私通後金,漢奸。
在袁崇煥被處死之後,袁崇煥的屍體便被當地人分割而使用,當地人之所以對袁崇煥如此憤怒,主要原因是袁崇煥的堅持抗清導致了明星的戰爭不斷讓百姓苦不堪言,最終百姓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袁崇煥!百姓才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
-
6 # 聞樂飛揚
在寧遠之前,滿清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根本就沒有打過敗仗。
此戰,袁崇煥以自己的戰略頭腦冷靜分析戰局,正確的採用了揚長避短的守城,瓦解了滿清騎兵的優勢。
在滿清步兵攻城中,又被明軍弓弩和火器打擊,抵消了滿清騎射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明軍的大炮是滿清無法對付的,因為滿清沒有對等的武器。
結果滿清久攻不克,傷亡慘重,鎩羽而歸。
野豬皮努爾哈赤因此氣死,一說是受了炮傷而死。
寧遠大捷,並不僅僅是守住寧遠城這麼簡單。
寧遠是在山海關以北300公里的戰略要隘,是山海關的戰略屏障。
寧遠不失,山海關就很安全。
在寧遠戰役之前,所有人都說寧遠守不住,讓袁崇煥退守山海關外幾公里。
區區幾公里的縱深,哪裡對付得了滿清,山海關是絕對守不住的。
所以,寧遠大捷無論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非常關鍵的勝利。
至於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以後,老百姓瘋狂相食其肉,很簡單,愚民而已。
愚民是沒有腦子的,上面說什麼他們都信。
現在皇上說滿清入侵都怪袁崇煥,他們自然就相信了。
之前清軍在河北省尤其是北京附近大屠殺,又將財物洗劫一空,放火燒光。無數愚民的財產和生命遭到損失,自然要發洩。
此時袁崇煥被朝廷殺了,用他發洩自然沒有任何危險,自然相食其肉了。
說實在的,如果大明的愚民稍微不那麼愚昧,明朝也絕對不會亡了。
-
7 # 常棣tandy一、寧遠之戰前的遼東局勢
薩爾滸戰後,遼東明軍已無力再發動進攻,不得不改取守勢。
後金軍則乘勝進攻,先後攻佔了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並進而謀取沈、遼二城,致使遼東局勢日下。
明朝為扭轉遼東局勢,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任命熊廷弼接替楊鎬為遼東經略。熊廷弼是明末一個頗有膽識、知兵善守的將領。他接任經略後,先後兩次上疏朝廷,陳述整頓遼東防務的意見,認為“遼左為京師肩背,欲保京師,而遼鎮必不可棄;河東為遼鎮腹心,欲保遼鎮,而河東必不可棄;開原為河東根底,欲保河東,而開原必不可棄”。開原既已失守,勢必危及遼東腹心。
因此,他主張轉攻為守,實行重點守備。他到任之後,積極整頓軍隊,安定民心,修復城堡,儲備糧食,修繕武器,並奏請調兵 18 萬分布險要,加強柴河(在鐵嶺東)、三岔兒一路,撫順、清河、靉陽各一路和鎮江(在今遼寧丹東東北)的守備力量。
使各路自成一分合奇正,“小敵自為堵御,大敵互相應援”,進而各路派精悍小股部隊,捉其哨探,捕其零賊,到耕牧之時,迭出襲擾,使其坐困,然後相機進剿。由於熊廷弼採取積極措施,遼東防務有所加強,史稱遼東“守備大固”。在他主持遼東防務的1年零4個月裡,後金軍始終不得西進。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萬曆帝朱翊鈞亡故,泰昌帝朱常洛即位一個月後又死去。九月,朱由校即帝位,次年改元天啟。朱由校上臺伊始,閹黨交章彈劾熊廷弼,謂其“軍馬不訓練,將領不部署,人心不親附",不罷熊廷弼,“遼必不保”。熊廷弼上疏自辯,並繳還尚方劍,請求罷斥。朝廷不察實情,命罷熊廷弼聽勘,改由袁應泰為遼東經略。袁應泰為官“精敏強毅”但“用兵非所長”。
他任經略後,對熊廷弼行之有效的治遼之策“多所更易”,致使遼東防務有所鬆弛。是年十月,後金利用袁應泰安置蒙古難民於遼、沈之機,派人混入兩城。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十日,努爾哈赤乘明軍疏於戒備之隙,親率大軍,舟載大批攻城器械,沿渾河而下,水陸俱進,直趨瀋陽,並將其包圍。
十三日,後金軍擊潰明守軍 7 萬,佔領了瀋陽。十八日,努爾哈赤率軍南下,直取遼陽。二十一日,攻佔了遼陽。袁應泰見城破,大勢已去,自縊而死。遼河以東 70 餘城盡為後金佔領。
遼陽是明朝遼東都司的所在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後金軍攻佔沈、遼之後,努爾哈赤立即遷都遼陽。為鞏固其在新佔領區的統治,後金強佔漢族耕地,迫民遷徙,並勘察遼河,準備繼續西進,以實現其奪取整個遼東的戰略目的。自此,遼東局勢更加危急,明在遼東的統治已經動搖。
二、寧遠大捷1、 棄、守遼西走廊之爭
廣寧失陷後,明金戰線已從遼河東岸轉向遼西走廊。遼西走廊,東北自醫巫閭山,西南迄于山海關,西北靠松嶺山脈,東南臨渤海之遼東灣,形成了一個阻山絕海的狹長地帶,是溝通關內外的交通孔道。因此,對遼西走廊是棄還是守,將直接影響明朝抗擊後金鬥爭的全域性。
天啟二年(1622年)三月,明廷任命兵部侍郎王在晉為遼東經略。他上任後,力主專守山海關,在山海關外的八里鋪築重關,派兵4萬駐守,作為山海關要點守備的前沿防線。這一棄守遼西走廊的主張,遭到兵部主事袁崇煥等人的反對。袁崇煥上疏朝廷,首輔葉向高認為不可“臆度”,兵部尚書孫承宗請求親自出關,經考察認為應該守關外。他力圖說服王在晉,王在晉終不聽。回朝後,他面奏皇上“在晉不足任”,遂免除王在晉遼東經略。
孫承宗自請督師,明廷於是年八月進他為太子太保,仍以大學士、兵部尚書銜經略遼東事務。
孫承宗接任後,認為只守山海關不行,堅持守關外以遮蔽關內的方針。當時袁崇煥主張守寧遠,監軍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他兼採袁、閻兩種意見,主張派重兵確保寧遠,另以一部兵力堅守覺華島,水陸守備相互配合。
這樣,一旦有事,可令島上守軍旁出三岔河,斷浮橋,繞後金背後橫擊之;無事亦可控制關外 200 裡地區,使後金“不可近關門”。為此,他一面派袁崇煥率兵 5000駐守寧遠城,一面令參將金冠率兵守覺華島,以便水陸配合屏障山海關。為了加強關外的防禦力量,孫承宗還於錦州、大淩河(今遼寧錦縣)、小淩河(在今遼寧錦縣西南)、松山、杏山(均在今遼寧錦州南)、右屯(在今遼寧錦縣東南)諸要地,修築城壕,派兵戍守,作為寧遠重鎮的外圍要點。
孫承宗在部署防禦的同時,安撫關外人民,從而得到廣大軍民的積極支援。在他主持遼東防務的4年裡,先後訓練軍隊 11 萬人,裁減冗卒 17000 餘人,節省開支 68 萬;開屯田 5000 頃,年收入達 15 萬;修復大小城堡 50 餘座,設立車營 12、水營 5、火營 2、前鋒後勁營 8、製造甲冑、弓矢、炮石等武器裝備數百萬具;拓地 400 裡,幾復遼河以西地區,把防線逐步推進到錦州一帶,使遼東防務漸趨鞏固。
孫承宗督遼有方,贏得了遼西廣大軍民的支援,卻引起了禍國殃民的閹黨魏忠賢的忌恨和攻訐。明廷不但不支援孫承宗,相反竟聽信宦官的讒言,於天啟五年(1625 年)二月,將其罷免,而以閹黨分子、兵部尚書高第代之。高第一向框怯畏敵,接任經略後,“大反承宗政務”,實行逃跑主義政策。他認為“關外必不可守”。下令撤掉錦州、右屯、大淩河、小淩河、松山、杏山、塔山(在今遼寧錦西東北)等要點守備,“盡驅屯兵入關”,致使“民怨而軍益不振”。
他還打算撤掉寧遠、前屯(在今遼寧綏中西南)二城守備,由於袁崇煥堅決反對,才不得不留袁崇煥守寧遠孤城。
棄、守遼西走廊之爭,反映了明廷兩派勢力的鬥爭。閹黨高第掌權,反映了明廷的腐敗。他撤關外守備,為努爾哈赤進攻提供了良機。
2、寧遠大捷
努爾哈赤攻佔了遼河東西廣大地區後,於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二十二日,遷都於瀋陽,並改瀋陽為盛京。天啟六年正月,後金乘遼東經略易人,高第向關內撤軍之機,傾全力進攻寧遠,企圖打通遼西走廊,奪取山海關。十四日,努爾哈赤親率大軍五六萬自瀋陽西進,相繼佔領右屯、錦州、大淩河、小淩河、杏山、連山(今遼寧錦西)、塔山諸城。二十三日,進抵寧遠。
寧遠,地處遼西走廊中部,是關外通往關內的咽喉,“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守住此地,即可阻止後金軍入關。宣德三年(1428 年),明廷在這裡設定寧遠衛,築周 5 裡196步的衛城,高3丈,周圍池深1.5丈。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決定守寧遠後,袁崇煥率兵 5000,進抵寧遠,督修外城。城高3.2丈,雉高0.6丈,底寬3丈,上寬2.4丈。底基用條石7層,中用土築打堅實,外以磚石包砌,縫隙灌滿灰漿,十分堅固。城分四門:東遠安,南永清,西迎恩,北大定。四角建了炮臺,第二年完工。
袁崇煥除築寧遠城外,還召回遼民,墾荒種地。寧遠很快得到恢復,兵民達 5 萬餘家,“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寧遠成了關外重鎮。
袁崇煥得知努爾哈赤率大軍西進的訊息後,決心誓死守城,同總兵滿桂等商議,作了精心部署:
第一,集中兵力於寧遠。他將右屯、中左所及寧遠周圍六小城堡的兵力盡撤至城內,各種火器包括西洋大炮也移入城內,決定憑城固守。二十一日,集結完畢,城中士卒不滿 2 萬。
第二,堅壁清野。寧遠城外居民遷入城內,能攜帶的財物攜帶之,不能攜帶的屋舍、積蓄付之一炬,不給敵人留下任何可用之物。
第三,部署城內防守。總兵滿桂提督全城,並負責東南面要衝處;左輔負責城西面,祖大壽城南面,朱梅城北面;同知程維模盤察奸細;通判金啟倧編派民夫,供給飲食;衛官裴國珍籌措物料,諸生守巷口;規定有人亂行動者即殺,城上人下城者即殺。二十二日,城中部署完畢。
第四,激勵士氣,誓死守城。袁崇煥決心“與此城為存亡”,並向守城將領申明,各將領“俱當與本道為存亡。結連一處,彼此同心,死中求生,必生無死”。他用佩劍刺破皮肉,以鮮血寫成血書,激勵全城軍民,積極抗敵。他向全體將士下拜,感動得全體將士願效死守城。同時嚴明軍紀,向將士宣佈:如潰入前屯,總兵趙率教當捉拿以賊論而殺之;如放一逃兵入關,是固守關門的總兵楊麒的罪過。這樣就使全城將士同心,軍民同力,誓死守此孤城。
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大軍越過寧遠城 5 裡紮營,截斷去山海關的大路,企圖全殲寧遠明軍。首先派所俘的漢人進城勸降,聲言:“吾以兵二十萬來攻,破之必矣。城內官若降,吾將貴重之,加豢養焉。”袁崇煥回答:我修治寧遠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且汗稱來兵二十萬,虛也。約有十三萬,我亦不以來兵為少也。”勸降不成,努爾哈赤遂命令攻城。
二十四日寅時,後金的騎兵、步兵、車牌、勾梯一擁而上,箭矢如雨點般落到城上。明軍則銃炮施放不絕,特別是西洋大炮,每一擊中,牌車立即粉碎。但兩角炮臺之間,火炮不及之處,後金軍的牌車還是靠近了城牆,且鑿了三四處高 2 丈餘的大洞,形勢十分危急。這時,明軍火毬、火把一齊往下扔,並用鐵索繫著澆過油的柴草燒之,牌車被焚,後金兵被燒死。
戰鬥持續到當晚的二更天,後金兵才退去。城下堆滿了後金兵的屍體。第二天,後金兵再組織進攻,但其士氣已大不如前,到下午敵兵還沒有敢接近城池的,即使首領持刀在後督戰,也無濟於事。這天,後金兵一面繼續圍城,一面派一部進攻覺華島。覺華島無險可守,被攻破,軍民戰死,糧草及軍民房舍被焚。二十七日,後金軍撤退。
3、寧遠大捷勝利的原因
寧遠之戰,明以不滿 2 萬人的守軍打退了五六萬後金軍的進攻。這是撫順之戰以來,8年間明軍與後金軍作戰取得的惟一一次大的勝利。它鼓舞了明軍的鬥志,鞏固了明在遼西走廊的防線,為爾後同後金軍爭奪遼西走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次勝利最重要的原因是袁崇煥指揮有方,全城軍民上下同心協力,誓死守城,從而挽救了城牆將坍塌的危機,取得了勝利。其次,是憑城固守,準備充分,組織嚴密,無隙可乘。在野戰不是後金軍對手的情況下,袁崇煥自覺地採取憑堅城用大炮這一戰法,堅壁清野,集中了能夠集中的人力物力,特別充分發揮了西洋大炮的威力,給敵以重大殺傷。這就做到了以己之長,擊敵之短,避免了重蹈沈、遼之戰的覆轍。
第三,物質準備充分,兩天之內火器施放不停,從而避免了重蹈清河、西平之戰的覆轍。第四,組織嚴密,城池防守分工明確,紀律嚴謹,城內嚴查奸細,使敵內外都無隙可乘,這又吸取了遼陽之戰的教訓。
後金此次失敗是慘重的,“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這是縮小的數字,實際兵將損失有數千,且傳說努爾哈赤也受重傷,“不懌而歸”,8個月後死去。更重要的是嚴重挫傷了八旗軍的銳氣,使他們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攻打明國的城池。努爾哈赤此次失敗的重要原因是輕敵。
他被以往 20 多年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衝昏了頭腦,以為寧遠也可一攻即下,因此準備不夠充分,戰法不夠得當。他如採取長圍久困的戰法,在外無援兵情況下,孤城一座的寧遠也難以長期堅持。其次,幾年沒有打大仗的後金軍將士已有所怠惰,訓練不經心,武器裝備沒有多少改善,儘管沈、遼之戰獲得大量火器卻沒有用於戰場,因此失敗。
三、京城百姓何以對袁崇煥咬牙切齒?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率軍號稱10餘萬,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攻佔遵化(今屬河北),直逼京師(今北京)。明廷急令各地兵馬馳援。
已巳之變暴露了兵部對於軍事情報的反應過於遲鈍,聞警後又驚慌失措。十二日晚,思宗向內閣發去一道諭旨,對連日來的軍情表示擔憂:“連日不見動靜,恐別有深謀。崇煥既屯薊門,倘西繞密西、潮河、古北等處,東襲永平、關寧及他空虛間道,捷要隘口宜周防。卿等即傳與崇煥,遠行偵察,預為籌交。若得準確情形,速行具奏。”
其實,之所以“連日不見動靜”,是敵軍正在準備直搗北京的計劃,東襲永平,關寧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袁崇煥奉旨偵察後發現,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便率兵跟躡。這是一招錯著,理應狙擊,而非跟躡。於是乎敵兵毫無阻擋地連陷京城東面屏障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城。
十一月十五日,袁崇煥趕到河西務,與諸將計議前往北京。副總兵周文鬱極力反對,他認為:大兵宜迎擊敵軍,不宜入都。況且敵軍在通州,我屯張家灣,離通州十五里,糧餉取給於河西務,理應在此戰守。外鎮之兵未奉明旨面輕易進至京師城下,斷斷不可。
袁崇煥不聽,固執己見:君父有急,顧不了這些,倘能濟事雖死無憾。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率師直奔北京,於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這一決策鑄成大錯。
本來應該把來犯之敵阻擋於薊州至通州一線,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師安全。現在他捨棄了這個上策,先是跟躡敵軍,後又退保京城,無異於縱敵深人,把戰火引到京城之下。此其一。
其二,袁崇煥的這種消極戰略引起了住在北京城外的皇親國戚與太監的極大不滿,他們紛紛向朝廷控告袁崇煥聽任敵軍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的別墅莊園被敵軍蹂躪殆盡。當時民謠說:“投了袁崇煥,東人跑一半。”
其三,在京城民眾對袁崇煥普遍不滿的情況下,皂太極施離間計散佈謠言說:後金與袁崇煥有密約在先,故意引建州兵進入內地。袁崇煥的上述部署恰恰印證了這種謠言,更加激起公憤。
這一切袁崇煥全然不知,他在前往京城的途中,向皇上上疏對指揮不力引咎自責。思宗下旨安慰“卿治兵關外,日夕拮据而已,分兵戍薊,早見周防,責有分任。既統兵前來,其一意排程,務收全勝,不必引咎。”
十七日晚,袁崇煥率軍抵達廣渠門外。當時京城戒嚴,塘報無法送入,到半夜才奏報朝廷“建虜薄城下。”次日,訊息傳開後,輿論譁然,京城民眾紛紛指責袁崇煥“召敵”。
趙吉士《寄園寄所寄》說:“時督師袁崇煥握重兵壁城平,疑其有外心,大司馬募士能人袁營探實者……公(沈文學)慨然應募……公說曰;‘天子能踐祚,即不次擢公,可謂公知己,固知必不忍負朝廷。但公列營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從識公忠誠哉? 臺省含沙,明主投抒,公族無噍類矣。且公往殺毛文龍,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自贖,稍不盡節,天下爭窩公,可不畏乎!”袁崇煥的悲劇終於釀成。
(正文完)
-
8 # 探尋歷史者
因為袁崇煥他中了皇太極的奸計,打了敗仗,而且被判的是叛國通敵之罪,老百姓們不清楚真實的情況不知道袁崇煥是被冤枉的,只知道袁崇煥是叛徒所以在他被凌遲砍頭之後,人們紛紛來爭相搶食他的肉,並以吃到他的肉而開心自豪。
袁崇煥此人是明朝十分著名的愛國將領,但是最後的慘死的下場卻大多都是因為他自身的能力不足的問題,雖然也有奸人陷害的原因,但自身的問題也是十分嚴重,可是他並不是一位通敵叛國的將領,這是對他嚴重的誤解,相反他還十分的愛國,只是出發點是好的,卻經常弄巧成拙。
寧遠大捷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明朝宦官魏忠賢是個大奸臣,他把明朝朝政鬧得烏煙瘴氣,後金大汗努爾哈赤趁機不斷在遼東進攻明軍。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領13萬大軍,渡過遼河,進攻寧遠,並致書袁崇煥要他投降。
此時,守在寧遠周圍幾個據點的明軍都已經撤走,寧遠城只剩下1萬多兵士,處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煥毫不畏懼,他寫下誓死抗金的血書,激勵將士們。接著,袁崇煥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帶了糧食、用具撤進城裡,把城外的民房燒掉,叫後金軍隊來了沒有糧食和掩體的地方。他向城裡的官員分派了任務,有的管軍糧供應,有的清查內奸。他還發信給山海關的明軍守將,如果發現寧遠逃回關內的官兵,就地處斬。
努爾哈赤見袁崇煥不降,便指揮軍隊猛攻寧遠。明軍槍炮藥罐擂石齊下,袁崇煥死戰不退。隨後他又下令動用早就準備好的大炮,向後金軍發射,擊斃不少後金兵士。
後金軍隊連續攻城兩日,都不能得手,加上努爾哈赤受了重傷,不得不下令撤退。袁崇煥乘勝殺出城去,一直追趕了30裡,才得勝回城。努爾哈赤回到瀋陽重傷而死,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接替他做了後金大汗。
寧遠之戰是明金交戰以來明軍所獲得的第一次大勝仗。它制止了後金對關內的進攻,穩固了明朝寧錦防線。
袁崇煥為什麼被冤殺?在真實的歷史上袁崇煥是明朝最後一個可以抵抗金軍的一位優秀將領,可是這麼一位優秀又忠心的將領卻被凌遲,還被老百姓恨之入骨,想吃他的肉。
造成這種結果的罪魁禍首是金軍的首領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和袁崇煥對戰過多次,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努爾哈赤知道明朝如果沒有袁崇煥的存在,那麼打敗明朝是非常容易的,就心生離間計來對付袁崇煥。
於是就派人到處散播謠言說袁崇煥已經歸降於自己,馬上就放棄抵抗迎接金兵入侵中原。而坐在皇宮裡的崇禎對這個謠言深信不疑,導致了很多的百姓也相信了這個謠言。
崇禎馬上命令袁崇煥立馬撤回,給袁崇煥按上勾結金軍賣國的罪名。但是事實的真相袁崇煥並不是賣國賊,他才是真正的一位忠心愛國的好將軍,但是無奈自己的君王對自己的不信任,還有人民對自己的不信任,而在這之前袁崇煥在朝堂上也已經得罪了許多人,更是惹得崇禎皇帝對他也極度不滿,明朝朝野上下宦官當道,閹黨們經常在皇帝耳邊說袁崇煥的壞話,而袁崇煥本人也確實誇下海口打了幾次敗仗,還經常不聽命令,私自殺人,雖說殺的是奸臣但畢竟是先斬後奏違背皇命,不得聖心這也是他慘死的重要原因,在被誣陷叛國之後,崇禎帝就下令對袁崇煥凌遲處死。
據統計袁崇煥當時是被割了三千五百四十三刀,屬於歷史上凌遲刀數最多的一位。
袁崇煥被殺後為什麼老百姓爭相食其肉?其一、發洩怨氣。
八旗軍入關後,北京城進入戰備,大批家庭被拉了壯丁參戰,而且參戰計程車兵大規模死亡、凍傷、殘疾、被俘。 北京百姓需要宣洩,他們不在乎宣洩的物件是誰,只需要有一個渠道來發洩怨氣 。這時候,崇禎決定凌遲袁崇煥,百姓們的反應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二、賣國謠言。
1629年,皇太極率10萬騎兵繞道遼西,順利攻破喜峰口以西的長城防線,很快打到北京。在關外的袁崇煥得到訊息後帶領人馬增援北京,當他得知皇太極的軍隊越過薊州正往西去時,卻未採取任何措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攻佔北京東面幾個縣城。
與此同時,皇太極到處散播袁崇煥賣國通敵的謠言。袁崇煥的失誤,使皇太極的反間計得以奏效。當時北京百姓都認為袁崇煥勾結滿清,是個漢奸。所以袁崇煥被處死後,大家都爭相搶食其肉。
結語百姓是善良的也是殘忍的,百姓是明白的也是愚昧的,百姓永遠只會知道君王想讓他們知道的事情。比如說君王說這個袁崇煥就是一個賣國求榮的東西,就是一個丟失國家領土的人,就是一個奸佞小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有的只是憤怒,憤怒這個人簡直是世上最不要臉的混蛋。千刀萬剮他都是輕的,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事實證明,圍觀群眾就是這樣做的。
-
9 # 林長風
寧遠大捷,說的是1626年努爾哈赤帶領後金軍隊,與袁崇煥指揮的明朝軍隊,在寧遠城下的一場大戰。此戰以明軍獲勝結束,但是是否算得上大捷是網上歷來爭論的焦點。
隨著後金的日益強大,明朝在與其交戰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打野戰是無論如何也打不過後金的,所以必須依靠城池作戰。由此,朝廷中出現了兩種意見,首先是熊廷弼提出,放棄山海關外的部分土地,而重兵屯山海關,以集中優勢兵力。之後,便是孫承宗的方案,他認為必須要拒敵于山海關外,出關二百里,興建寧遠城。在山海關與寧遠城之間,也修建了眾多的城堡,打造了一條“關寧防線”。之後,孫承宗又將防線向前推進了二百里,先後打造了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這樣就形成了寧遠城為中心的“關寧錦防線”。
筆者對軍事並不精通,無法判斷這兩種戰略哪一種才是對的,但軍事上最忌諱的便是搖擺不定,無論如何只能選擇一種,而不能隨意更換。明朝恰恰就是犯了這個錯誤。繼孫承宗更改了熊廷弼的方案後,繼任的高第又把方案改了回來,他下令將山海關外的所有駐軍撤回,僅留少數部隊作為巡邏警戒之用。
當時袁崇煥的職位是寧前道,所負責的只有寧遠城的部隊。他是孫承宗戰略的忠實擁護者,對高第的退守戰略十分不滿,所以拒絕了撤退的命令,仍舊駐守寧遠城,兵力約為一萬人左右。這樣一來,實際上山海關外,就只有寧遠一座孤城了。
就是在這種形勢下,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大舉渡河,往攻寧遠。關於此次後金軍隊的人數,沒有確切記載,從其他史料上分析,應該有六萬精銳騎兵,加上後勤部隊、民夫等,約為13萬人,號稱20萬大軍。清官書稱“前後絡繹,首尾莫測,旌旗如潮,劍戟似林。”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當然不會是一座小小的寧遠城,努爾哈赤的野心是要開啟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入主中原。很快,後金軍隊連陷右屯、大淩河、錦州、小淩河、松山等八座城堡,如入無人之境,直奔寧遠城下。
此戰一共打了三四天,後金軍不斷攻城,袁崇煥依靠紅衣大炮不斷轟擊,後金傷亡慘重,始終不能攻下寧遠城。在危急關頭,袁崇煥身先士卒,“自裂戰袍,裹左傷處,戰益力;將卒愧,厲奮爭先,相翼蔽城。”努爾哈赤見攻城不下,轉而進攻明軍屯糧種地覺華島,島上七千守軍、七千商民皆被屠殺殆盡。
寧遠之戰,毫無疑問是後金軍敗,明軍勝,由於這是明朝對後金作戰八年來第一次打勝仗,所以朝堂上下無不歡欣鼓舞,“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問題是,這場勝利是否夠得上稱之為“寧遠大捷”?
其實,能不能稱之為“大捷”,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後金軍的傷亡數目,《清史》記載,後金軍只死了500人,明軍的捷報中說是17000人,這兩者相差實在太大。如果是前者,只能說是正常傷亡,如果是後者,則當然是一場大捷。不過,筆者估計,如果打了兩天只死了500人,努爾哈赤絕不可能放棄攻城。而如果真的戰死17000人,那麼按照傷亡比例計算,努爾哈赤的部隊也沒多少能打仗的了,後面的覺華島之戰又是如何進行的呢?所以,筆者猜測可能在10000人左右。
第二個問題是,此戰究竟是不是打得努爾哈赤重傷。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袁崇煥的大炮肯定擊中了努爾哈赤附近,努爾哈赤因此受傷屬實。但寧遠之戰過後,努爾哈赤還去蒙古打了一架,八個月後才去世,似乎與在寧遠之戰中受傷關係不大。但此時努爾哈赤已經68歲,年齡偏大,他一生攻無不克,此次打一個小小的寧遠城而不下,難免心情鬱悶,再加上年齡和受傷的因素,所以才會突然去世,因此也不能說努爾哈赤的死跟寧遠之戰就一點關係沒有。
綜上所述,寧遠之戰中,後金軍隊以絕對優勢攻城,而袁崇煥依仗紅衣大炮堅守,粉碎了努爾哈赤入主中原的野心,也打擊了後金的氣焰,提振了明朝軍民的信心,理所當然的應該被稱為“寧遠大捷”。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聲名大振,被任命為遼東巡撫,又加封為兵部右侍郎。但後來受到魏忠賢黨羽的陷害,憤而辭官。1627年,崇禎皇帝繼位,重新啟用了袁崇煥,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1629年,也就是寧遠大捷之後的三年之後,皇太極吸取了父親努爾哈赤的教訓,借道蒙古,繞開了關寧錦防線,從從喜峰口進入大明腹地一路燒殺搶掠,一路打到了北京城。期間,袁崇煥也安排了趙率教等人率軍堵截,但都先後兵敗戰死。袁崇煥只好親自帶領一萬關寧鐵騎趕回北京救援。
兩軍同時到達北京,袁崇煥駐軍在城外。兩場大戰之後,殺退了皇太極。這兩場仗打得十分慘烈,袁崇煥親自上陣,身先士卒,多次遇險,幾乎陣亡。最終,袁崇煥所率的明軍慘勝,皇太極不得不暫時退兵三十里。
之後,崇禎帝下旨召袁崇煥進城“議軍餉”。進城之後,袁崇煥來到紫禁城的平臺,隨後,便被崇禎令錦衣衛逮捕,除去官服,投入到了錦衣衛大獄之中。幾天之後,崇禎給袁崇煥定了七條罪狀,“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最終,袁崇煥被處以磔刑。
這七條罪狀中,其他的並不重要,最關鍵的是其中的謀款通敵。在飽受後金騷擾的明朝老百姓眼中,這樣的罪名就是十惡不赦,不可饒恕的。最終,袁崇煥綁在柱子上,用刀一片一片的活剮,老百姓們不明真相,都以為袁崇煥是一個通敵賣國的奸賊,紛紛爭搶他的肉片生吃,搶到骨頭的就用石頭砸碎,最後只留一下一個頭顱,傳示九邊。慘啊!袁崇煥用生命保衛的皇帝,定了他的罪名,處以磔刑;袁崇煥用生命保衛的京城百姓,生吃了他的血肉,砸碎了他的骨頭!
-
10 # 鴻涵先生
《明史》為清人修,而且清朝統治者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更是有意拔高袁崇煥,在袁督師逝世一百多年後,乾隆皇帝出面親自為袁督師平反,他說袁崇煥是前明的中流砥柱,雖然與清朝為敵,但是實乃各為其主,袁崇煥忠心為日月可昭,而崇禎皇帝昏聵無能,將此忠臣碟刑,這是王朝氣數將盡的表現,而此時正值八旗揮師入關,乃是替天行道,取代明朝是大勢所趨,天道使然。
(劇照)
袁崇煥的死是大明王朝的極大損失,自古一個王朝的興亡最離不開的就是忠臣良將,可崇禎皇帝卻聽信讒言,對其百般猜忌,終以“擅殺大帥毛文龍,私自通敵後金”的罪名將一代忠臣處以極刑。
袁崇煥行刑時十分悲壯,所謂碟刑就是凌遲,而用此刑的劊子手必須要經過專門的訓練,不能一刀將人犯結果,必須要在其身體上割1000刀之上,讓其痛苦還不能斷氣,是非常地殘忍的,民間有句俗語罵人的話,叫“挨千刀”的,這話實則是惡毒非常啊。
而袁崇煥行刑之時,滿大街上沒有一個老百姓為他哭泣,相反,卻競相啖其肉以食其恨。在當時的情況就是謠言四起,當時民間流傳的民謠就將此情況唱出:“毛公死,世所冤,袁公死,人不憐。”可憐袁崇煥一生為國為民督戰疆場,卻落得如此下場,真是悲哀至極啊。
一、從外放知縣直接進入中央,袁崇煥是真有本事袁崇煥是個人才,他早年考中進士後被授命為福建邵武知縣,但是他志不在此,他在任時期最喜歡談論的就是軍事,而只要見到從前線退下來的老兵,便總要拉過來一起攀談,瞭解邊塞局勢,對其瞭如指掌。
雖然袁崇煥是一個好官,當地百姓也非常喜歡他,但是一個小縣城治理的再好,也幹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袁崇煥在等一個機會,就是外放任期滿三年後要去京城述職。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明史.袁崇煥列傳》
改變命運的時機終於來了,袁崇煥在外放考核中成績名列前茅,本來他的結局應該是繼續回到福建升任知府或者上一級地方官員繼續接著熬,但是袁崇煥的才氣很高,他被東林黨人候恂看上了,這個候恂雖然官不大,但是他是都察院的御史,明代的諫官甭管品級多小,都有一個特殊的權力,就是可以直接寫密奏給皇帝,於是候恂本著為東林黨注入新鮮血液的基本思路,就給皇帝上了個摺子,而袁崇煥也真是命好,皇帝竟然批了,還給她升了官,並且還是個京官,從此袁崇煥就成了兵部主事,官六品。
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明史.袁崇煥列傳》
據明史記載,突然有一天,這袁主事突然不見蹤影,連他的家人都不知去向,原來,當時廣寧軍隊潰敗,山海關岌岌可危,為了解決問題,這袁主事千里走單騎跑到了關外偵查情況去了,簡直就是一個“斥候”啊。
他回來之後,把自己偵查的情況詳細的陳列出來,並且說了一句話:“只要給我兵馬錢糧,這個地方我一個人就可以守住。”
這話在朝堂之上無疑引起了震撼,滿朝文武當時都已經決定要放棄遼東了,誰都知道去關外幾乎等於送死,而且此時朝廷也正想找個背黑鍋的人往那送呢,別人都躲著走,他袁崇煥偏偏要孤身鎮邊,大家都覺得他是大言不慚,但是既然他提出來了,為了鼓舞士氣,皇帝就把他提職為正五品的按察使司僉事兼山海關監軍。
從這天開始,袁崇煥開始了十餘年的經略遼東。
二、寧遠大捷,袁崇煥一戰成名袁崇煥到了遼東之後,又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二個貴人,這個人叫孫承宗,有領導支援,下面的工作才好開展,袁崇煥乾的有模有樣,非常帶勁,但是好景不長,孫承宗被魏忠賢陷害調離了職位,朝廷派了一個新主官叫高第,這個高第一來就放棄了之前孫承宗所佈局的一切,什麼土地、百姓、城池等等全部丟棄,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
第意堅,且欲並撤寧、前二城。崇煥曰:“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第無以難,乃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而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明史.袁崇煥列傳》
高第命令全部後撤,但是唯獨袁崇煥不走,袁崇煥一定要將“我一人足守此!”這個諾言兌現到底,他便在寧遠城堅持抵抗,欲以死報國!
就在兩個月後,後金的努爾哈赤帶著號稱20萬大軍的鐵騎兵臨城下,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六十多歲了,但是思想仍然還未開化,因為當時後金啥產業結構都沒有,又不會種田,做生意也總是被人蒙,除了當個強盜四處亂搶,啥也不會幹,這不是損他們,而是真實情況,直到清入關之後,滿洲才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封建時代。
努爾哈赤來到寧遠城下,就派出使者進入了寧遠城,並帶了一封勸降信:“我帶著20萬精銳前來攻城,你們危在旦夕,要是投降,就給你們大官做!”
努爾哈赤根本就沒打探過是誰來守城,反正誰守都一樣,早晚必克,但是三天之後,他將永遠記住一個人的名字,他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出於禮貌,給努爾哈赤回了一封信,信上說:“你別吹了,你根本就沒有20萬精銳,使大勁你們也就13萬人(實際上6萬),但是我不嫌人少。”
但是努爾哈赤這六萬人可真的是虎狼之師啊,他們中的四萬人曾經在薩爾滸打敗過12萬明朝精銳。
而袁崇煥此時僅有一萬多兵馬,但是袁崇煥一樣能贏!因為袁崇煥手中有三張王牌:第一張:紅夷大炮在冷兵器時代,有個火器可是不一般啊,這個大炮在當年援朝戰爭時期可是將萬千倭寇炸到了天上。
雖然這紅夷大炮是從歐洲進口的,但是威力非凡,最重要的是人家這炮不怎麼炸膛,可以連續使用。
第二張:堅壁清野袁崇煥為了不讓努爾哈赤執行三光政策,便下令毀掉了城外所有的房屋以及田地,將居民全部搬到城內。
第三張:臨陣脫逃者斬立決袁崇煥沒有退路,他做好了“殺身成仁”的打算,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想,為了穩定軍心,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他沒有跟守城計程車兵們說大話,說什麼只要堅守,就一定有援軍之類的,也沒有給士兵們許諾什麼將來的高官厚祿,他很簡單地告訴同志們三個事實:
①、不會有任何援軍出現,寧遠城已經被拋棄
②、只有死守才能保命,如果成功就是萬世流芳
好了,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那就開戰吧。
努爾哈赤的後金部隊絕對不是吃乾飯的,他們在長期的攻城戰鬥中早已總結出系統的方案,這是一套百用不厭的戰術,一共有三步:第一、先派出盾兵,這相當於重步兵,盾兵都推著沉重的盾車,車前有著厚厚的木板,而木板上又包裹著數層經過特殊處理的厚牛皮,而且牛皮上還都沁滿了水,這樣就可以防止火器和弓箭的進攻。
第二、當盾兵行進到一定範圍內,隨後跟上的就是弓箭手,弓箭手躲在盾兵後面,來一陣箭雨,甭管殺傷多少,頂多兩個回合就直接後撤。
第三、弓箭手後撤後,出擊的就是騎兵部隊,因為經過弓箭手的進攻,敵方早已陣營大亂,此時由騎兵出馬衝進敵陣,必能將其陣地擊潰。
努爾哈赤這招真的是破了很多城池,所以他根本不在乎這小小的寧遠城,拿下他就是分秒的事情,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這盾兵和雲梯兵到達城下的時候,等待他們的不是即將的勝利,而是生命的結束。
紅夷大炮以驚天的巨響將無數八旗將士的美夢轟的稀碎,城下無數的盾車都支離破碎,而那一張張牛皮也漫天飛舞,而遠在家鄉等待享用戰利品的八旗家屬們,都沒有想到,這次他們的親人將一去不復還。
而努爾哈赤的虎狼之師也絕不是孬種,他們在經受重大損失之後依然在進攻,是玩命的進攻,但是結果很慘烈,無論他們從哪個方向攻城,迎接他們的都是紅夷大炮的火焰,城下瞬間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努爾哈赤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倒下,也開始想招,既然雲梯架不上去,那就改走地下,紅夷大炮再厲害,它也是有射程的,此時唯一的辦法就是透過工事將底下的城牆鑿出一個大洞,他們說幹就幹,在沒有任何挖掘工具的前提下,後金兵冒著大炮的危險,全憑手和刀竟然真的鑿出了幾個兩三丈大的洞,說實話這個洞口開的已經很大了,但是城牆依舊沒有倒塌,原因在於此時東北已經零下幾十度了,天氣太冷,城牆的地基都凍得如鐵般堅硬,怎麼能說倒就倒呢?
不過此事還是讓袁崇煥很擔憂,如果以此進度,就算城牆不倒,用不了多久全憑挖掘,也能挖出幾個大口子,那騎兵瞬間就可以衝進來,可是此時紅夷大炮打不到城下,而且箭和火槍也打不透盾兵的厚牛皮,這可咋整啊?
終於明軍中有個精通化學的人想出了一招,那就是在棉被上鋪上稻草,然後在稻草裡面新增火藥,用火點燃扔到後金軍中,這招果然奏效,這種燃燒彈進入後金軍隊中在風的作用下四處飄散,而且最可怕的是隻要沾上這東西,就會馬上燃燒,即便在地上翻滾都無濟於事,後金的挖掘公司就這樣全軍覆沒了。而這個武器被載入了史冊,後人起名叫“萬人敵”,這應該是全世界最早的燃燒彈了。
退回去的後金兵也損失慘重,袁崇煥根本就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大炮連著放過去,又死了一大片,但是後金兵確實兇悍,他們開始強攻,而且是不計成本的強攻,人要是不要命了,肯定也能置死地而後生,明軍也開始有了大批傷亡,袁崇煥親自出馬,他率領敢死隊來到了城牆上,將後金的兵馬又悉數趕了回去,並且再次運用新戰術火攻,明軍除了使用大炮、燃燒彈外,又開始用火球、火把等凡是能點著的東西統統往後金的隊伍中扔去。
此時用火攻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冬天太冷了,而且還有風,火借風勢燃燒的越拉越大,後金損失慘重。
努爾哈赤自起兵至此還未受到過如此大的打擊,他決定放棄攻城,其實努爾哈赤錯了,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繼續強攻,寧遠城是絕對可以拿下的,雖然後金攻城未克,但是寧遠城早已經半殘,只需一下就會轟然倒塌,可他非要休息一天,這下就完了。
第二天努爾哈赤繼續攻城,袁崇煥還是老套路,先用紅夷大炮來一輪,這下可好,所有的情況又如同第一天一樣了,守城的明軍鬥志盎然,報著必死的決心同他們戰鬥,就在此時,一顆大炮在後金的陣地中爆炸,努爾哈赤被擊中,身負重傷,於是後金的部隊不再進攻,而是後退了五里地紮營。
到此為止,寧遠大戰徹底結束,而袁崇煥以一萬多人戰勝了後金六萬多的鐵騎,這是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人生中的第一次敗仗,而且是大敗仗。
袁崇煥一戰成名!
三、袁崇煥之死七月,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臺,慰勞甚至,諮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曰:“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明史.袁崇煥列傳》
此時,木匠皇帝明熹宗已經駕崩,崇禎登上大寶,這位明朝的亡國之君其實是真的想有所作為,只是時運不濟,他一當家就馬上剷除了魏忠賢及其一眾閹黨,肅清了朝綱,接下來就招大英雄袁崇煥入京,商議遼東大事,而且前戲做的很足,崇禎說了,只要你復遼,我不會吝嗇的,一定會將你封侯,而且必須世襲罔替,隨後命令四部大臣皆聽令於袁崇煥調遣。
崇煥又言:“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帝起立傾聽,諭之曰:“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明史.袁崇煥列傳》
但是袁崇煥還是有很多的顧慮,畢竟此時朝堂內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他說自己平遼絕不是問題,但是就怕眾口難調,萬一有人嫉妒功勳,在朝堂內詆譭自己恐怕也難也行事,於是崇禎又說了:“袁愛卿,你不要害怕,只管放心大膽的幹,一切由我來為你做主。”
可是,事情真的就這麼發展了嗎?倘若真是如此,大明也許還真的能續命幾年,這崇禎皇帝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太重。
此時的後金的大汗叫皇太極,他是努爾哈赤第八子,他不同於努爾哈赤,他是一位將眼光放眼天下的帝王,他重用了漢臣范文程,就是這個范文程給他出了個主意,用反間計輕鬆的除掉了袁崇煥。
事情的經過很簡單,後金曾俘虜了兩個明宮的太監,然後范文程故意派人在這兩人關押的地方透露出袁崇煥和皇太極勾結的事情,(這事純屬子虛烏有)繼而又故意將聽到訊息的太監假意放出,這太監立功心切,以為聽到了“絕密計劃”,便馬不停蹄的回到京城,想崇禎彙報,崇禎一聽,勃然大怒,正巧朝中又有很多大臣都在詆譭袁崇煥擅自殺了毛文龍一事,於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大英雄就成了賣國賊了,這就有了開篇所說,袁崇煥最後被處以凌遲極刑,行刑時百姓們也都認為他是個國賊,都爭相的啖食其肉以解恨。
尾語:袁崇煥立志魏國效命馳騁疆場,本來可以為大明朝建立不世之功,沒想到最後卻死在了崇禎皇帝的猜忌之下,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啊,而崇禎殺了袁崇煥,就等於是自毀長城,明朝的滅亡也就越來越近了!
多有疏漏,還望斧正!
-
11 # 歷史畫中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捷,寧遠大捷時,明軍已經歷薩爾滸、瀋陽、遼陽、廣寧等幾次重大失敗,精銳幾乎全部損失,士氣低下,歷任重臣大將下場都不太好。當時遼東不再設巡撫,只設經略,當時經略是高第,袁崇煥是寧遠道,負責寧遠。
寧遠大捷,之所以被大家傳得神乎其神,無非是因為這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而且據說在此戰中,滿清被打死數**,甚至努爾哈赤也是在寧遠城下被炮炸傷而死,最後逼退滿清大軍。
寧遠大捷寧遠之戰是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後金與明朝在寧遠(今遼寧興城)進行的作戰。明朝方面稱之為“寧遠大捷”。
此戰明軍取得勝利,後金軍戰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打敗後金軍。
天啟初年,後金軍繼沈遼之戰獲捷後,又克廣寧(今北鎮)等40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面對後金的凌厲攻勢,明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人主張退守山海關;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則主張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前往山海關巡視的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援。不久,明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晉。後來錦州、右屯和大、小淩河等地城堡均被明朝放棄。唯袁崇煥申明利害,誓守寧遠。
努爾哈赤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親統八旗軍約6萬人(號稱13萬)於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直逼寧遠。袁崇煥臨危不懼,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袁崇煥使用西洋紅衣大炮,殺傷後金軍甚眾,後金軍傷亡甚重,被迫撤軍。努爾哈赤因此役兵敗,悒鬱疽發,不久病卒。 皇太極在激烈的競爭之後即位。
寧遠大捷的真實情況是什麼?袁崇煥被殺後為什麼老百姓爭相食其肉?原因是百姓誤信皇帝的話,才導致袁崇煥死後百姓食其肉。崇禎皇帝懷疑袁崇煥與滿清通敵,所以索性把他擒拿到京城。就在撤走袁崇煥後,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就被調走了,這支軍隊叫做“關寧鐵騎”。在此之後,努爾哈赤又率領後金軍隊攻打大明。此時崇禎皇帝也調不動這支軍隊,只能凌遲處死。皇帝嫉妒這支軍隊不聽自己調遣。於是在後金退兵後就殺掉了袁崇煥。然後朝廷誣陷他與滿清通敵,就有了後來的百姓食其肉。
讓我們介紹一下。袁崇煥,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卒於崇禎三年,享年46歲。他早年多次建立軍功,但是受到了閹黨的嫉妒 ,於是他就告老還鄉了。在崇禎年間,又受到重任。繼續的抗擊後金,解京師之圍後。又被閹黨餘孽彈劾,說他私下與滿清通敵,最後被朱由檢殺掉了。
袁崇煥的一生可謂說是可惜,他把自己的人生全部放在了遼東。只是沒有人去欣賞她,而崇禎皇帝懷疑他的做法。於是就被下獄。袁崇煥在歷史上也是爭議特別多的,他殺害毛子文也是無奈之舉。但是他也遭到了朝廷的懷疑,假如他使用其他的方法,那麼也不會給閹黨機會。自己也不會下獄,相信光復遼東指日可待了。
總結:這場戰役本來怎麼說都能說得過去。所以也很難說得清楚了。袁崇煥後來被殺已經是過去很多年的事了,當時北京被圍,袁崇煥解救了,不過馬上就被殺了。袁崇煥被殺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和後金有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很多人就認為袁崇煥就是私通後金,漢奸。北京的老百姓據說是分食了袁崇煥。
-
12 # 鋒楓2016
寧遠大捷阻止了後金汗國南下進軍的步閥。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時間兩度折戟於寧遠城下。在紅衣大炮(明朝皇帝敕封紅衣大炮為安寇平擄大將軍)的威力下,後金八旗鐵騎死傷無數,最後皇太極無可奈何之下悻悻然撤兵回盛京。對這場戰役後金汗國死傷人數明清雙方記載都語焉不詳,似乎有意隱瞞。明朝官方史料稱:“火炮之後,遍地都是建夷殘軀斷肢,數不勝數”而大清則記載傷亡數百而已。
但不管怎麼樣,這對大明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捷報傳到京城,朝野上下彈冠相慶,天啟皇帝下令封賞有功人員。閹黨上下都得到了大量封賞,魏忠賢運籌帷幄功勞最大,就連魏忠賢尚在襁褓的孫子也得到封賞。而寧遠官兵卻僅得到朝庭加爵一級的嘉獎,而他們的最高長官袁崇煥卻遭到了朝庭天啟帝的斥責,指責他暮氣沉重,在大勝的情況下不乘勝追擊,非但無功,反而有罪,念其尚有苦勞,晉升二級。袁崇煥憤而辭官。
一年之後崇禎帝即位,魏忠賢服誅。崇禎帝大量起用東林黨人的同時也想起了袁崇煥,並將袁崇煥召回北京。在平臺召對時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的軍令狀,年輕的皇帝欣喜萬分,任命袁崇煥薊遼總督兼兵部尚書官居二品,並賜尚方寶劍,可節制遼東,直隸等地軍隊。
這個任命無疑是超出了袁崇煥的能力水平。無可否認,袁崇煥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華,作為一方面將領是綽綽有餘的。但薊遼總督是明朝十分重要的職位,他總纜大明東北一切軍政要務,具有很大的實權。這要求擔任的人不僅要有極高的軍事才華,而且具有總纜全域性,運籌帷幄的能力,遠大的戰略眼光。
崇禎帝將如此重任放在袁崇煥身上,說明了崇禎帝對袁崇煥的器重和信任,急切地想依靠袁崇煥迅速平定遼東。
然而,世事的發展超出了崇禎帝的設想。袁崇煥的上任並沒有改變遼東局勢。後金皇太極趁著與袁崇煥和談之機出兵收拾了北韓,逼迫北韓簽下兄弟之盟。而袁崇煥也是昏招諜出,受制於皇太極。更可怕的是,袁崇煥殺掉比他官職高的皮島總兵毛文龍令滿朝皆驚,使皇太極失去側後翼的節制。
數月之後皇太極率兵南下,只不過這一次不再是攻打寧遠山海關,而是繞道蒙古,從喜峰口進入大明腹地一路燒殺搶掠,直奔向北京城。聞此訊息的袁崇煥大驚失色,一方面令趙率教率幾千精兵去攔截皇太極,結果趙率教在遵化全軍覆沒,袁崇煥只好領兵追逐皇太極。此時袁崇煥又出一大昏招,在前往北京路上,逐點派兵駐收收復各城。他不顧部下勸告,在通州前攔截住皇太極大軍,與皇太極在通州決戰。而是帶著不足一萬的關寧鐵騎幾乎與皇太極同時到達北京城下。疲憊不堪的袁崇煥要求進入北京城修整,遭到了崇禎帝的拒絕。
此時的崇禎帝心情是比較複雜的,距上次蒙古韃子逼進北京己經過去五十年了。年輕的皇帝從小生活在和平的環境,面對如此危機驚慌失措。下達的命令顛三倒四,相互矛盾,他急忙下令全國兵馬進京勤王,任命袁崇煥負責指揮這場京城保衛城,沒過多久又令自已的老師孫承宗全權負責;崇禎帝拒絕了袁崇煥進城休整的請求,卻給另一個蒙古族大將滿桂則給予了崇高的待遇,並允許滿桂大軍進入北京城休整。
此時的袁崇煥心情也是忐忑不安。“五年平遼”的承諾不足一年就讓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事實在啪啪地打袁崇煥的臉。此時的袁崇煥絲毫沒有察覺到危險,因為就明朝邊防的問題袁崇煥就曾上疏給崇禎帝。袁崇煥在奏摺裡指出大明蒙古一帶邊防薄弱,應加強重點防守。而皇太極正是從這一帶薄弱的喜峰口進入大明。袁崇煥至此還認為自已有功無過。
此時,北京城內關於袁崇煥通敵賣國的謠言已經滿天飛。那些莊園家產在通州的大臣因為遭到皇太極洗劫而痛狠袁崇煥,在皇帝面前猛進饞言,令崇禎帝半信半疑。而兩個被俘太監告密,和北京保衛戰數次八旗軍明明佔優勢的情況下卻莫名其妙地退兵,令年輕的崇禎帝下定了處置袁崇煥的決心。
最後的結果,皇太極帶著搶掠的戰利品心滿意足地撤回關外老家。而大明則損兵折將,損失慘重。袁崇煥也在一年後受到最嚴勵的刑罰-磔刑。
行刑之時,飽受後金兵搶掠的京城百姓受到謠言的鼓惑,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劊子手每割一刀,百姓就用一枚大錢將肉買下,邊吃邊罵袁崇煥。足足颳了一千多刀,行刑後劊子手神情慘淡地告訴旁人,“犯人呼喊呻呤之聲從心肺傳出,自行刑以來從未遇到之事”。
一代名將慘烈的下場預示著大明不會再有好的光景。
-
13 # 十四3
時間順序大概是這樣的~
1.後金在天啟三年四年多次出兵遼南,攻打被東江張盤收復的旅順,金州,先敗,後漢軍詐降殺張盤後打殘了東江的遼南,解除了遼南過近的威脅,
2.努爾哈赤帶兵過遼河,是孫承宗主動出擊柳河失敗後下臺,發起一次掠奪為目的的進攻,目標是大小淩河一帶的軍屯糧草等,後金此時是經濟最困難時刻,披甲缺額約三成,八旗三百牛錄,三丁一披甲,約有戰兵兩萬左右,加喀喇沁蒙古僕從軍幾千,留濟爾哈朗等約兩三旗留守.
3,東江塘報等軍情提前預警後金可能出兵遼西,高第是孫承宗反對派建議收縮到山海關前,撤寧前衛,孫承宗意見是留守寧遠覺華一線,覺華為後勤基地~
4,實際寧前衛直接潰散,後金劫掠十多萬石糧草,此時東江軍遊擊至太子河一帶,濟爾哈朗向努爾哈赤派出使者求援,並集中兵力與東江軍對峙防止東江軍大範圍流竄,
5.努爾哈赤二十四到寧遠虛圍寧遠,袁大約有七營戰兵全部收縮排寧遠堡並用土填死城門,後金二十五日到覺華,二十六日屠覺華島,劫掠白銀數十萬兩,布匹無數,二十六日當天後金就撤了,寧遠當日解圍。我查過有記載的大概就是這樣,,,我個人認為寧遠守堡成功,但戰略上後金大勝。
我以前是袁粉,是受金庸影響,那個袁崇煥評傳少年時代看了確實熱血沸騰,恨不能殺後金建州女真。到後來瞭解到丁卯寧錦前後,才覺得不對勁吖~金老先生的話不能全信啊,光看袁的奏摺,就覺得問題多多,,,,
明遼東戰事,我一直以為天啟多活二十年,一直用孫承宗,壓制下遼西門閥,寬容敢戰將領,練出可堪野戰之兵,後金必不能進中原!後期遼東戰事敗壞,其實兵部奏摺說的很明白,無可戰之兵,則無可守之城!孫承宗的廣寧防線,戰略目的是以堡壘城池保障關外後勤,形成內線後再尋求野戰消耗後金,,,若為了修城而修,那隻能白白消耗明朝的實力,像寧錦那樣,三天丟二十堡,讓錦州孤懸,這時就已經決定了十多年後的松山大敗了!寧錦防線內都保障不了內線作戰,那大軍出關後勤根本很難保障!
-
14 # 薩沙
寧遠大捷毫無疑問是大捷。
在寧遠之前,滿清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根本就沒有打過敗仗。
此戰,袁崇煥以自己的戰略頭腦冷靜分析戰局,正確的採用了揚長避短的守城,瓦解了滿清騎兵的優勢。
在滿清步兵攻城中,又被明軍弓弩和火器打擊,抵消了滿清騎射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明軍的大炮是滿清無法對付的,因為滿清沒有對等的武器。
結果滿清久攻不克,傷亡慘重,鎩羽而歸。
野豬皮努爾哈赤因此氣死,一說是受了炮傷而死。
寧遠大捷,並不僅僅是守住寧遠城這麼簡單。
寧遠是在山海關以北300公里的戰略要隘,是山海關的戰略屏障。
寧遠不失,山海關就很安全。
在寧遠戰役之前,所有人都說寧遠守不住,讓袁崇煥退守山海關外幾公里。
區區幾公里的縱深,哪裡對付得了滿清,山海關是絕對守不住的。
所以,寧遠大捷無論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非常關鍵的勝利。
至於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以後,老百姓瘋狂相食其肉,很簡單,愚民而已。
愚民是沒有腦子的,上面說什麼他們都信。
現在皇上說滿清入侵都怪袁崇煥,他們自然就相信了。
之前清軍在河北省尤其是北京附近大屠殺,又將財物洗劫一空,放火燒光。無數愚民的財產和生命遭到損失,自然要發洩。
此時袁崇煥被朝廷殺了,用他發洩自然沒有任何危險,自然相食其肉了。
說實在的,如果大明的愚民稍微不那麼愚昧,明朝也絕對不會亡了。
-
15 # 戰忽局對外辦公室
真實情況沒人知道。史書就可信了嗎?從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到西漢的兵仙韓信,三國的白帝託孤,唐朝的玄武門,宋的燭光斧影,總感覺野史比正史靠譜的多
-
16 # 航海家1169
中國曆代王朝的滅亡都是自己內部造成的,這個問題是永恆的,沒有哪個民族或外國可以打敗強盛時期的中華,只有當身的問題惡化後才有機可乘!袁崇煥不死也救不了明朝,國運己盡!
-
17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寧遠大捷確實是個大捷吧!寧遠戰績如何,老師們己經寫的很好了,我就不多寫了。我寫下在這場大捷後隱藏的東西吧!
關寧大戰時努兒哈赤的軍隊在三四天時間裡,以傷亡500人的代價(說到最大,也就是2000),殺死敵軍7000人,商民7000人(更有一說是軍民數萬);還搶了敵人十來萬石糧食、燒了敵人八萬石糧食,2000多條船。
反過來說,袁祟煥作為一個前敵指揮官,指揮兩三萬軍隊(寧遠兩萬左右、寧遠30裡外的覺華島7000多人),面對六萬敵軍,被敵人打得連城門都不敢出,最後被敵人堵在城裡,兩三天都不敢出門,只能眼睜睜的看著30裡的友軍被敵人全殲(覺華島7000多人全部戰死),更把八萬石糧食、兩千多條船全燒了。
但是,寧遠之戰出現於比較特殊的背景下,所以,滿清也感覺比較失敗;因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傳說被打破了;而明帝國呢?更感覺自己勝利了,因為一開戰就是一敗塗地的慣例,終於有了一點點改變。
說努爾哈赤因寧遠而死,也對也不對。在寧遠之戰的時候,努爾哈赤確實受了傷,但似乎傷勢不是他致命的原因。因為他在同年四月,還發動過一次征討蒙古喀爾喀的戰役,並且獲得了勝利。而他的死亡,足足和寧遠之戰想去八個月。因此看到他龍精虎猛的樣子,說他被紅衣大炮炸死的說法,確實不成立。在從史書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對寧遠之戰的失敗耿耿於懷,甚至在寧遠之戰結束的時候,還和袁崇煥透過信,兩人商定約個時間再打一場。但由於毛文龍突襲了永寧,所以這個約定就黃了。這寧遠之戰似乎造成了他的心理陰影,因此他的死,和寧遠之戰的失敗,也是有分不開的聯絡的。
但袁崇煥建立的關寧防線,後來成了明軍對滿洲兵搞的的絞洲兵搞的的絞肉機。從滿清遺留文件來看,光是被打死的正二品以上將領、大員,就在10多人以上。據考證,入關之前,純女真兵共戰死六萬以上。一半為寧錦防線造成,當時能打敗後金的唯一戰術就是建立一個堅固的點,裡面火炮很齊全。紅夷大炮威武!
當時明王朝老百姓非議、漫罵、懷疑、指責、恨袁崇煥,不是空穴來風或受人欺騙。 老百姓所做的這一切,根本就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得出來的罷了。 袁崇煥絕沒有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完美,甚至他所錯的地方多了。 否則,絕不會惹得整個地區的老百姓都罵他、非議、懷疑、指責、恨得想生吃他的肉。
袁崇煥身為平遼最高指揮官,面對滿清東征西控蒙古,一日日坐大於長城以北地區。卻死守和議之策,矇頭只顧修寧錦一隅的防線。滿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放手東征北韓、西控蒙古遂奠定長城以北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造成明王朝與滿清的事實邊界不經意中延長了幾千裡,面對如此漫長的邊界線,明王朝靠什麼防守的過來。滿清可以遂從蒙古東部地區南下長城了。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跟著非議袁崇煥什麼錯?好象袁崇煥的和議,真的偉大極了。
甚至在滿清大軍南下長城前三個月,面對西部防線天大的漏洞。袁崇煥管也不多管,反而把全部精力與時間用於殺毛文龍去了。毛文龍是什麼人?他縱有千般不是,千般罪責。但他卻絕對是滿清一心想殺之而後快的人,只是一直找不到機會罷了。 在西部防線存在天大漏洞的背景下。(滿清大軍隨時可能從此攻入長城,並直逼京城)袁崇煥對此管也不多管,卻是急不可耐的殺一個敵人一心想殺之而後快的人。 袁崇煥他有個輕重緩急嗎?有個權衡利弊嗎?
10月中旬,滿清大軍已雲集遠離寧錦防線的東部長城。身為平遼最高指揮官的袁崇煥居然對此一無所知。
10月24日,滿清大軍開始進攻長城,11月1日北京接到邊防警報。
11月18日滿清大軍陳兵於北京城下。
在這20多天的時間進而,身為平遼最高指揮官的袁崇煥沒有組織起任何有效的阻擊、攔截。相反被敵人牽著鼻子四處東遊西逛,任由滿清大軍一步步逼向北京城。在這20多天時間裡,袁崇煥沒敢對滿清進行任何阻擊、攔截。只是圍著敵人亂轉。恰恰相反,大同、宣化、山海關、薊門總兵都曾率兵阻擊、攔截過滿清大軍。一個總兵戰死、一個總兵自殺,全軍覆滅。
正是這種背景下,京城老百姓才都看不起這支軍隊,懷疑這支軍隊,漫罵這支軍隊。不敢說老百姓這樣非常正確,但也絕說不上不可理喻的! 老百姓為什麼不懷疑別的軍隊、非議別的軍隊?
如果事情僅停留在這種地步也好說。皇帝命令袁崇煥率所有勤王大軍,(總共20多萬吧)把滿清趕出境外。退而求其次,只是叫他把敵人趕的離京城遠一點。 但袁崇煥就是無力做。五年平遼,誠然五年未到。但一年後,敵人就已打到家門口了。而且他費盡牛勁,也不過是沒有讓敵人攻入京城罷了!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漫罵、懷疑、非議那個曾誇口五年遼的統帥,有什麼奇怪?
在京城危機時,皇帝拘捕一個城防總司令,固然是歷史上沒有的事。但在京城危急之中,一個城防司今有著通敵叛國嫌疑的人,拘捕 這本是一件無可非議的事,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正確,但絕不能說皇帝做錯了什麼。但袁崇煥的軍隊卻因此,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了!當時是12月3、4日,敵人大軍依然包圍著北京城。直到12月底後,敵人才開始逐步從北京城撤走。在此期間,袁崇煥的軍隊就在距京城上千裡外的錦州管也不管,直到滿清軍隊決定撤出長城後。這支軍隊才開始幫助孫承宗去收復失地。當然了,這些失地無一例外的都在長城以內!(那已是第二年4、5月份的事了)
老百姓每年為遼餉弄得貧困不堪,現在到好。敵人打到家門口燒殺劫掠了。 而一支每年耗費絕大部分遼餉的軍隊,竟然在這種時候因為私人恩怨(他主帥被皇帝冤枉、拘捕了)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了。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恨這支軍隊有什麼奇怪?老百姓由此恨他的主帥有什麼錯?如果他的主帥是個好東西。就把軍隊給訓練成這副德行!
袁崇煥做的絕對不夠完美。老百姓非議、指責、漫罵、懷疑、恨他絕對有著足夠的理由。而做為一方統帥,就把自己軍隊訓練的眼裡只有將帥,全然無皇帝、朝廷、民族、百姓利益。只因自己主帥受了冤枉就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敵兵肆虐百姓之際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這本身就是無可饒恕的大罪!放在任何年代也是一樣的。
袁崇煥最後的結果,也是部分因為民憤所至!
-
18 # 飛行者埃裡克
袁承煥雖然吹了牛逼,但他也很清楚明軍的野戰能力就是渣,所以戰術很明確就是一個字“守”,放大了說就是憑堅城,用大炮。按照他的佈置,就應該在京郊堅壁清野,並引誘後金攻城,一邊依靠堅城大炮大量殺傷後金有生力量,一邊集結關寧軍從後方包抄整個後金集團,在北京城下打一個殲滅戰。戰術都不錯。但是,他忽略了幾個問題。第一,部下抗命,由於關寧軍是分批入衛京師,所以機動力強的騎兵先到,而趙率教和京營官兵已經在京的高階官員並不服從袁承煥統一指揮,造成分頭抵抗,節節失敗,先期就打了好幾個敗仗,趙率教也掛了。第二,自己的性格比較獨,並沒把殲敵於城下的計劃告訴皇帝和高層,軍政兩方溝通不暢。給了皇太極使離間計的空間。第三,就是高估了京城百姓的操守素養了。他們可不會理解元大都督的一邊苦心和高明計劃,他們只知道你袁某人讓他們身處戰火之中,你就不是好人。所以老袁最後沒個好下場。關鍵還是政治上太幼稚,光想做好事有什麼用。
-
19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寧遠大捷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這一仗打退了當時號稱攻無不克的努爾哈赤,這場戰役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首先這場戰役使得努爾哈赤的南下政策不得不改變,因為一個寧遠城居然讓努爾哈赤無可奈何。而此時毛文龍和北韓讓滿清後方面臨壓力,袁崇煥在這場戰役之後,瞬間名聲大噪。
但是當時的閹黨卻抹黑袁崇煥,認為袁崇煥得勝之後沒有進行追擊,於是天啟皇帝便沒有過多賞賜袁崇煥,按照當時他的功勞而言,袁崇煥至少可以官居二品。袁崇煥看到閹黨專權,一氣之下辭官而去。不過袁崇煥的名聲就這樣傳開來了,袁崇煥也成為人人皆知的抗金名臣。
袁崇煥的軍事指揮能力確實很強,尤其是袁崇煥對於火器有獨到的見解,在火器的運用中,袁崇煥的寧遠守軍居然有高達半數以上的火器裝備。所以寧遠大捷也是靠火器取勝的,努爾哈赤也是被火器擊傷而亡的。不過袁崇煥這個人戰略上有不足,首先就是袁崇煥處死毛文龍,還有就是在崇禎帝面前誇下海口五年平遼。
當袁崇煥的對手變成皇太極之後,袁崇煥的這種短板便立刻體現出來了,首先就是毛文龍一死,滿清無後顧之憂。加上袁崇煥錯誤的判斷,導致北韓被皇太極征服。平定後方之後的皇太極,居然直接繞道蒙古,直取北京,把袁崇煥和崇禎都給嚇的不輕。也就是這一次開始,袁崇煥便不被崇禎信任。所以當拿到袁崇煥通敵的“證據”之後,崇禎立刻處死了他,列舉袁崇煥的罪過,不明真相的百姓爭相生啖其肉。
-
20 # 一覽眾河小
寧遠大捷各位答友都有描述,在我看來,縱是大捷,損傷也慘重,也不能阻擋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悲劇。但是寧遠大捷對於袁崇煥卻有著左右命運的重要意義,正是由於這次戰役,袁崇煥才會在幾年後得到崇禎皇帝的極大信任,但這份沉重的信任,也導致了袁崇煥的悲慘結局。
明朝真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朝代,朝中有著各種奇葩事,比如大臣罵太監,太監打大臣,大臣罵皇帝,皇帝殺大臣,皇帝殺太監……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而且他出身不好,小時候過得也不幸福,如果不是他哥哥明熹宗沒有子嗣,也輪不到他當皇帝。他即位時,還不過是一個不滿十八歲的少年郎。不過這個少年郎對於權力卻十分熱衷,剛登基就咔咔解決掉了大宦官魏忠賢,那魏忠賢號稱九千歲,在他哥哥在位時真正做到了權勢滔天,但還是很快被崇禎幹掉了,崇禎的狠辣手段可見一斑。
幹掉了大太監,朝中還有很多煩心事等他解決了,其中最難辦的一個就是後金針對的侵犯了。那時候袁崇煥因為受魏忠賢排擠辭官回鄉,現在魏忠賢不在了,崇禎一看袁崇煥以前對後金作戰挺給力的,於是就大大提拔了袁崇煥,命他為兵部尚書,督師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這是何等大權啊。袁崇煥一激動,跟崇禎說我五年就可以復遼。崇禎皇帝是個一心想幹大事幹實事的人,聽到這個也很高興。袁崇煥後來說為了實現五年復遼的大計,必須兵部、戶部、工部、吏部全面配合,崇禎統統答應了。然後袁崇煥又覺得自己遠征復遼,朝中恐怕有人對自己不利,就跟崇禎抱怨,這時候崇禎毫不含糊,立馬賜他尚方寶劍,還賜他蟒袍玉帶。崇禎那時候才十幾歲,關鍵是剛剛當上皇帝,心智估計也沒有完全成熟,如此重用袁崇煥,一來是急於做出成績,二來也許是頭腦一熱。果然時間不久,崇禎那多疑又剛愎自用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
你說這崇禎皇帝剛當皇帝,年紀又小,有些性格缺陷,袁崇煥可是老官場了,但是卻似乎沒有任何為官覺悟。袁崇煥復遼之事進展平平,卻一下子幹了件大事,那就是誅殺毛文龍。這毛文龍是老資格了,一品大員,在與後金征戰中多有戰功,還有尚方寶劍,就算他有很多毛病,袁崇煥為了復遼大計,也應該精誠團結才是。退一萬步講,就算毛文龍真有死罪,要殺也輪不到袁崇煥啊。但是袁崇煥似乎從來不考慮這些,他覺得毛文龍是個麻煩,憑藉尚方寶劍,就把這個資格比自己老,官職比自己高的有功之臣給先斬後奏了。崇禎知道後十分震驚,但是人死都死了,再說什麼也沒用了。可是憑藉崇禎的性格,他心裡能不多想?估計這時候崇禎心裡的芥蒂就已經很大了。
依著崇禎的性格,他肯定會想:我已經給你袁崇煥最大的權力和恩賜了,你殺了毛文龍我也不計較,你一定要拿出成績給我看啊。可是,這個五年復遼大計沒有絲毫進展,反而,後金大軍連連破關,都要直逼京城了。袁崇煥趕忙趕來救援,居然比後金大軍還早到京城之外,於是艱難的京城保衛戰打響了。幾場仗打下來,互有勝負,依著袁崇煥說法,後金部隊遠道而來,糧草不足,只要各地援軍齊聚京城,就可以對後金大軍展開圍剿,其實這個說法今天看來可行性還是比較高的。但是當時形勢不等人,崇禎皇帝又是急性子,就一定要袁崇煥主動出擊,趕走後金部隊,袁崇煥就是不聽,估計也沒有好好解釋。這崇禎皇帝哪能高興啊,我之前那麼信任你,什麼都給你最好的,你說五年復遼,可是現在呢,京城都要保不住了,你還不趕緊出力。而且袁崇煥人緣極差,朝中大臣對他有意見的大有人在,後金又使用反間計,說袁崇煥不進攻是跟我們勾結好啦……各種亂七八糟的事,讓崇禎皇帝對他的信任一下子降到了零點。
對抗外敵最重要的是團結一致,可是看看當時的明朝,朝中大臣和邊關守將互相拆臺,皇帝跟守將互不信任,甚至守將之間也互相打壓,這樣的朝局,如何對抗外敵?
這時候最考驗的就是主帥的心思,也就是崇禎皇帝的心思。如果崇禎皇帝還是如開始那般信任袁崇煥,力排眾議,也許真的可能如袁崇煥所說,圍殲後金部隊。當然也有極小可能,袁崇煥真的與後金勾結。崇禎的選擇是逮捕袁崇煥,最後凌遲處死,罪名是通敵叛國。
本來袁崇煥的只守不攻策略就會讓城中百姓犯嘀咕,對他有所懷疑,現在朝廷把他凌遲了,一下子做實了百姓的猜想。凌遲啊,多殘忍,這懲罰一般人只是聽過從沒見過,那得犯多大罪才會被判如此大刑啊,一定是罪大惡極了。這時候朝廷只要稍微放個口信,百姓肯定就恨不能剝其皮食其肉了。崇禎皇帝就算治袁崇煥的罪,完全可以一殺了之,但是卻採用最殘忍的手段,可見當時對袁崇煥的猜忌怨恨到了極點。
崇禎皇帝很快處理了前朝的大紅人和自己一手提拔的大紅人,好像手段很厲害,而實際上,他才能真的有限,登基以來,他是兢兢業業,勤政節儉,也許主觀上他真的想當個好皇帝,但是乾的越多越沒人領他情。最後京城淪陷,他自己也吊死在一個歪脖子樹上。
回覆列表
歷史永遠都是勝利都書寫的,真實情況和細節後人誰敢亂說?對於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來說對一個手握兵權的邊疆大吏不得不防,先前降後金的明朝將領大臣不是沒有,這才讓明王朝的統治者中了反間計,也許這是袁崇煥被殺的原因。當時明朝前要抵抗後金的侵犯。後要鎮壓農民起義,就是朝中又有一大幫的貪官汙吏可想而知百姓的苛捐雜稅有多重。突然殺了個“通敵叛將”就引爆了百姓心裡的怒火,對於叛徒食其肉不過是發洩罷了。也許食其肉也存在民族氣節吧,內部再怎麼起義都是民族內部問題,通外族就不一樣了。都是胡說亂講不對的地方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