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書生學歷史
-
2 # 暴雪長空
這個問題問的好。
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並實現大一統的朝代只有兩個,一個是元朝,一個清朝,元朝由於把人分為四等,不肯漢化及民族政策等,從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到元朝滅亡,僅僅存在了97年;相比元朝,清朝統治的時間就多了,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在位時間加起來就有120年了,遠遠超過元朝存在時間,同樣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什麼差距就這麼大呢?
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這裡僅僅說清朝。
1、清朝的統治集團是滿蒙漢集團
清朝上層統治者從來都不是隻有滿族人,在清朝未入關前,清朝已經透過戰爭和聯姻征服了蒙古,還在滿族八旗之外,設定了蒙古八旗,可以說蒙古已經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降清漢族雖然地位不如滿蒙,但是在與明朝對抗時候投降的這批漢人已經成為了上層統治者,如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等,這些本是明朝的精英,卻在投降了清朝以後,出謀劃策,奮死搏殺,有的還入了旗籍;
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建立了科舉制度,不像元朝,科舉沒開幾次,清朝的科舉面向漢人開科取士,跟明朝區別不大,讀書人的上升通道依然有,就不會鋌而走險去做風險很大的造反事業去了。
正因為有了強有力的滿蒙聯姻,加上十分了解漢人的漢族投降文臣武將,能夠建立穩定統治還是比較容易的。
2、清朝高壓專制達到了頂峰
清朝前期雖然有議政王會議,但是隨著清朝的入關,開始向漢王朝學習,實行專制統治,並且總結了明朝的經驗教訓,架空了內閣,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也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終結了宦官干政,有清一朝,從沒有發生宦官干政的事件;
清朝雖然沒有東廠和錦衣衛,但是卻設立了密摺制度,也就是高密制度,可以相互揭發,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是誰高密的,這樣的制度下,官就只能做順官,民只能做順民,在清朝以前,大臣們對待皇帝都是稱臣,但是清朝卻變成了奴才。獻媚可見一斑。
3、耕地相對增多和高產作物的引進
明朝末年災害之年之多,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到了清軍入關之後,氣候轉暖,而且持續的時間很長,於是收成好了,那為什麼要造反。還有就是可耕地數量的大幅度提高,明朝末年經過農民起義以及清朝的屠城,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相對應的人均耕地就會增加,既然耕地就可以吃飽飯誰還會去支援造反呢;另外外來作物的引入,玉米,紅薯以及土豆,雖然是補充作物,但是他們都是高產作物,每當災荒來到的時候,這些補充作物恰恰是可以續命的粗糧,災民得以續命,則無需造反,社會就穩定了下來。
4、清朝入關後鎮壓很嚴酷,骨氣志士都被殺光了
滿清入關以後,為了能夠建立穩定統治,對於殊死守城計程車兵和老百姓從不手軟,從嘉定三屠刀江陰八十一日,再到屠蜀,堅持抵抗的人都被殺光了,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而剩下來的就是順民,經過多年的統治,這些順民就遺忘了以前的仇恨,而真正把清朝當成了自己的皇帝。魯迅先生曾經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
-
3 # 92麗哥
1、清朝的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滿清一半統治者政治才能都是極好的。不像元朝,後期皇帝年齡小,縱觀整個元朝,拿得出手的統治者沒幾個。
2、清朝同元朝對待人數最多的漢族人的政策態度不一樣。
元帝國存在等級歧視制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將臣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學術界迄今並沒有發現大元有把國民明確劃分為四等的專門法令,但這種劃分卻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規定中。比如曾規定漢人不許結社、集會、集體拜神,禁止漢人私藏兵器(例如數家才可共用一把菜刀),蒙古人被漢人打死需要償命,而蒙古人因爭或乘醉打死漢人只需“斷罰出徵,並全徵燒埋銀”。漢人如當兵則不許充宿衛,如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雖然實際上存在很多例外情況)。這些法律規範對於漢人均不平等。
清軍入關以後,權利集團是以滿族貴族為政治核心,根本沒有漢族人參與的份。但隨著清朝在全國的統治逐漸穩固,為了籠絡漢族的知識份子,清朝統治者繼續實行了科舉制度,讓漢族百姓中的知識份子也能繼續透過科舉考試來為國家效力。可以說,滿清為了能與漢族融合,尤其願意團結漢族的知識分子。這一點,也反映了滿清統治全國以後,對待漢族的政策不光是精神壓迫和血腥屠殺,拉攏與融合並存。其中紀曉嵐、劉墉、曾國藩、李鴻章等這些清朝一代名臣都透過科舉出名的。
其實,民族問題不光是我國,也是世界難題。清朝的統治者為了國家的統一團結,一直強調滿漢一體,各個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學習。清朝的領導人在處理民族問題上還是比較成功的。從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在他的子孫下努力掃除分裂國家統一的反動勢力,這是國家穩定的重要因素。使大清朝的統治延續了兩個半多世紀,並不比別的朝代短,這與滿清的領導者們很好的處理了民族的矛盾,不無關係,這也開創了中華民族統一的新紀元
-
4 # 亙古的月光
迅速的全盤漢化(統治階層,自上而下)
有個例子就是康熙的幾位老師
陳廷敬、沈荃、黃錫袞、彭而述
這五個人又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進士。
陳廷敬,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
沈荃,順治九年探花(進士三甲裡的一甲,全國第二名)
黃錫袞,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
彭而述,明崇禎十三年(1640)中進士
屬於國家的頂尖的讀書人才。由他們當老師來就行漢化教育,可見清庭的漢化決心。
先滿漢分治,後滿漢融合。
最明顯的就是關內關外的政治行政區區劃和職位。在入關的滿人,實行國養。打擊了大部分滿人圈地養馬的愚蠢行為。
而到了後來,在漢族封建地主制的影響下,滿族人也開始快速的從奴隸制和農奴制的經濟制度向漢族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過度。滿漢融合也就水到渠成。最後,滿族人和前面的鮮卑人、金人一樣慢慢的融合到了漢族體系裡面。化解了很大一部分的矛盾。化為了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局的國家。
大興科舉,讓漢族士人看到了入仕的希望,且身份待遇都很好。
就拿雍正的軍機大臣一朝來說,最為著名的就是張廷玉。可以說是清朝中期的一代重臣。還有就是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屢次“恩科”對士子的拉攏不可謂不勤快。
-
5 # 華夏大歷史
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與中原漢族人民的融合情況,決定少數民族王朝能否長久的關鍵因素。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以漢人為主,以農耕為基礎的社會,統治者能否正確對待漢人以及土地能否合理的分配,決定了這個王朝是否久遠。
元朝入主中原採取的卻是以武力為後盾的壓迫性政策,人為將人分為四類,並且將漢人列為最低等的人群,這樣的政策激發了漢人的強烈反抗;更嚴重的是元朝的統治階級強行霸佔了漢人的大量土地,引起了漢人的強烈不滿,當元廷內部出現紛爭時,加上天災的出現,百姓越發疾苦,最終漢人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廷,結束了元廷不足100年的統治。
清朝也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或許是清廷吸取了元朝的教訓,入主中原後積極與漢人融合和拉攏,採取了以往漢人政權採用的治理政策,以懷柔和漢化的方式治理國家,這一系列的政策促使了清朝政權的相對長久。
-
6 # 時間穿越者
地盤越小越容易治理,其次他不能跟元朝比,沒有可比性。最後,清朝命好,從英國打過來的時候,其實他就該完了,奈何,英國那會兒地盤太大,佔地不如收保護費,所以他才又活了幾十年
-
7 # 小潘縱史
清朝和元朝統治中原的最大區別是:有沒有用中原人的方式,比如儒家思想等等統治中原,此外有沒有高壓政策也是個重要原因。
元朝入主中原不過百年,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它並沒有很好地對儒家思想進行保護、發展及傳承;而反觀清朝,入主京師時,首先皇太極主持祭祀了崇禎三天,而蒙古的忽必烈卻幾乎將南宋趕盡殺絕(清朝其實到後期永曆流亡緬甸後並不想與南明小朝廷過多糾纏,還是吳三桂的主意這才一定要致永曆死地)其次,對明朝大部分官員原職留任,而且一段時間還允許他們穿明朝衣冠、可以不執行“剃髮令”。這就得到了當時京師許多明朝士大夫的支援;最後,清朝上層主動奉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也開始學漢語,這也是比元朝進步的地方。
總體來看,清朝入主中原的統治前期相對有點暴虐,但總體是比較和平的,而且統治一段時間後總體格局更比元朝穩定。而元朝任命大量少數民族官員進行統治,還強行把人分為四六九等,南宋的居民排在最後。這無疑會激起人民的反抗,統治根基不穩,最後只能撤回大漠。
-
8 # 紅塵孤燈客
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民族政策。
再談這個之前,大家一定要注意區分元朝和蒙古帝國。這裡只說元朝,不說蒙古帝國。
元朝的實際統治:1271年-1368年(不到100年)
從元朝建立到明朝建立,從始至終沒有改變過的就是民族政策。
元朝的吧治下人口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和南人其實主體都是漢族人),漢人是北方原金國治下的漢人以及在蒙古南下過程中歸附的漢族人,而南人就是曾經南宋治下的百姓和被迫歸附元朝的人。等級越是高,其享受的資源和權利地位越高。打個比方:一個蒙古人打死一個南人,只需要賠償一頭牲畜的價格,而一個南人打死蒙古人,必須死!(這個真實存在)
也就是說,元朝整個統治期間,幾乎是沒有把占人口主體的漢族人真正收攏到治下,整個元朝期間,在元朝中央政府擔任高階官職的漢人幾乎沒有。
而清朝,從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改後金為清,就開始大量重用漢族能人降將,用漢族的文化,來推動滿族的建設,並且在入主中原和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量倚重漢人,甚至是以漢制漢,雖然實際上也存在等級,曾經滿人官員和漢人官員同職不同級,不同權,但是主體上沒有明顯的劃分,終清一朝,漢人在清中央政府中能夠拿出手的一大把,甚至在後期大量重用和依靠漢人。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元朝遇到的天災,比清朝嚴重,並且還賑災不力,從而導致被推翻。
-
9 # 孫克言
滿人無論相貌還是風格更接近於漢人,另外滿人建立大清後更多融入漢人的風俗人情,地方政權多以漢人做一把手,大大化解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
10 # 軒轅凌霄
因為反抗清朝統治的都被殺光了!
在入關前,努爾哈赤對漢人實施民族壓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殺,殘殺了一百多萬遼東漢人。
此後,後金軍隊多次入寇山東、河北。僅濟南一地,就留下十三萬具漢人的屍體。
後金軍撤退時,還將被掠走的漢族婦女載在馬上,施以濃妝豔抹,一路吹拉彈唱。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爾哈赤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札付,叛逃不絕”,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清兵轉戰燒殺37載,方才初步平定中國。
清朝統治者的大屠殺,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
魯迅評價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
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清朝的大屠殺死亡人數之多是中國曆次改朝換代之最。
其實東方落後於西方,正是始於明朝的滅亡。
崖山之後無中國。
志士仁人被殺光,留下的都是奴才。
所以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導致了東方文明的落後。
這些史料,當然不會被編排到影視劇裡。
這股辮子戲思潮,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有人在其中推波助瀾。
一般改朝換代,都是頂層變化,張皇帝代替了李皇帝。
但元、清不是。
佃戶、管家、地主,三個階級的優秀人士全部連根拔除。
比如追殺明後裔,幾乎殺光了所有中層。
管家層次出現了空白,
佃戶都沒剩下多少。
這是史上的災難,直接導致了我們近代史的落後。
《中國人口史》所記載:明萬曆六年(1578年)中國全國有人口陸仟零六十九萬,但是當時的中國還需要繳納人頭稅,所以民間隱匿了大量人口。
許多的專家認為明朝人口頂峰的時候在一億以上,更有人認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
而根據趙文林、謝淑君的《中國人口史》,明末清初的人口數和丁數的變化如下:
明天啟六年,丁數:51655459人;真實人口數:99873000人
清順治三年,丁數:未給出;真實人口數:88486000人
清順治十八年,丁數:19137652人;真實人口數:91178000人
清康熙三年,丁數:19301624人;真實人口數:92648000人
從明末李自成起義到清初吳三桂敗亡,期間混戰五十四年,達半個世紀之久。
史載,明末人口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所謂的聖君,是領導1400萬人的聖君,不說他們是聖君的都被殺光了,損失人口8000多萬。
地點:東北 遼東之屠
華北:河北 趙州之屠,畿州之屠,保定之屠,三河之屠,平昌之屠
山東:濟南之屠,曹州之屠,沙鎮之屠,歸德之屠
山西:大同之屠,朔州之屠,渾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沁州之屠,澤州之屠,朔州之屠
河南:開封之屠,澤州之屠,南陽之屠,許昌之屠,洛陽之屠
江淮:涇縣之屠,徽州之屠,溪縣之屠
江浙:徐州之屠,揚州十日,嘉興之屠,南京之屠,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崑山之屠,無錫之屠,金華之屠,舟山之屠,蘇州之屠,海寧之屠,常熟屠殺
湖廣:信豐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庚寅之劫,潮州之屠,沅江之屠
西南:永昌之屠,曲靖之屠,澄江之屠,四川大屠殺
西北:潼關之屠,蒲城之屠,盩厔之屠
參考:《甲申紀事》(崇禎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兵部行稿》、《兵部題行》(崇禎十二年)、《清世祖實錄》、《潼關志》、《揚州十日記》、《明季南略》、《嘉興市志》、《江陰城守記》、《清史稿》、《嘉定屠城紀略》、《嘉定縣誌》、《嘉定乙酉紀事》、《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研堂見聞雜記》、《浙東記略》、《臨安旬制記》、《金華府志》、《金華縣誌》、《贛州府志》、《贛縣誌》、《仿指南錄》、《行朝錄》 《屠省令》、《四川通史》、《中國人口通史》、《明清史料》、《南明史》、《鄭成功檔案史料選集》、《江變記略》、《永曆實錄》、《西江志》、《曹州志》、《重修大名府志》、《清世祖實錄》、《澤州志》、《明清史料》、《清世祖實錄》、《永曆實錄》、《湘潭縣誌》、《嶺表紀年》、《南雄府志》、《韃靼戰記》、《平南王元功垂範》、《明清檔案》。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
人命和鮮血寫成!
所以我不覺得還珠格格好看。作為皇帝,平均一天要殺多少人,哪有時間逗小燕子、紫薇,都是胡扯。
有時間多讀讀古籍正史吧!
19.12.19
-
11 # 紅柳與沙狐
1、明修長城清修廟。清朝徹底解決了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西南少數民族長期對立的矛盾。順治封達賴,康熙封班禪,穩定了青藏高原;大封蒙古王公,進行聯姻,穩定了蒙古高原。
2、堅定推行儒家文化。將儒家文化的正統性歸於自身,穩定了整個中原漢人王朝。
3、中央集權的最高峰。將皇權政治推向了中國帝制的最高水準,上層治理的穩定性前無古人。
4、所處的地緣政治生態位贏得了周邊國際社會的長期認可和擁護。
5、愛惜民力,無為而治,從不搞影響財政安全的大動作。
6、開明的民族政策,以文化認同做為華夷之辨的界限,並以此區分敵我。
以上六條反觀元朝都沒能做到,這就註定了它在一遇到較為激烈的社會問題時迅速分崩離析。
-
12 # 徐蔚掃一掃專利發明人
王朝三百年週期與氣候密切關聯(糧食產量):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時期,26年平均氣溫為1.82攝氏度,這一寒冷區域正對應著我國宋朝滅亡和元朝建立。
清朝處於暖期而已。
-
13 # 霄林天
“自有史以來,以元代最無制度,馬上得之馬上治之……唐所定製,宋承不敢逾越,明所定製,清承不敢過差,遂各得數百年。”——《明史講義·開國》
清朝的國祚是元朝的三倍,甚至比明朝還要多出二十年,主要是國家制度的問題。
從元朝代宋開始,中國就陷入了百年的混亂,元朝政府可以認為是一種“軍政府”,從開國就沒有完整健全的制度。雄主忽必烈去世之後,元朝皇室陷入了七代的爭權奪位,地方割據、民不聊生,能堅持到98年已經是很不易了。
朱元璋開國之後,充分吸取了元朝的教訓,在吸收唐宋古制的基礎上,和自己手下的一幫文臣大儒們逐步敲定了一套完備的開國制度。後世到了嘉靖、萬曆年間,綱紀敗壞,國家才搖搖欲墜。
而滿清入關後,完整地襲承了很多明朝的基本制度,甚至有民間笑談,“《大清律》就是《大明律》,除了書皮改了個‘清’,其他一個字沒動”。
當然,清朝康熙、雍正等帝勵精圖治,在明代制度基礎上也做了很多創新和改進,恰恰是以制度為根基,才有了296年的國祚。
其一,文治的缺失
元朝和清朝都是馬上得天下,但元朝恰恰就亡在這個“馬上得天下”,賴以為國家基石的蒙古軍隊,其實早在元初完成大一統後不久就開始走向下坡路。
元朝相比清朝在制度上最為欠缺的,就在於文治的缺失和民族政策的失敗。
忽必烈死後,元朝長期處於兩條道路的分歧——蒙古化和儒家化。政局的動盪,導致元朝部分皇帝企圖推廣的儒家文治一直未能落實。
文治失修,讓元朝的吏治混亂、腐敗嚴重,財政、教育、民生等等各項在元朝中後期一塌糊塗。
“試觀《元史·兵志》,止有僉軍、補軍、調軍、遣軍之法,別無養軍、練軍之法”——《明史講義·開國》
更重要的是,元朝的軍隊制度同樣十分糟糕。元朝的蒙古軍隊無疑是打仗劫掠的好手,但是“打天下易,守天下難”,一個政權開始穩定統治之後,最重要的不再是“用兵”而是“養兵”。
龐大的武裝力量對於中央帝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馬放南山,會讓國家失去對外禦敵和對內專制的武裝工具;聚兵練兵,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自古養兵都是大難題,特別是元、清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元朝的蒙古軍隊在完成大一統的任務之後,大部分都聚集在黃河以北拱衛大都,少數部署在南方的鹽糧賦稅重地。沒有完備的軍制這些蒙古軍隊很快進入了遊手好閒、欺男霸女的頹廢殘暴狀態。
天災人禍的驅使下,各地匪患、起義不斷,而中央軍隊又綱紀廢弛,地方的地主階級不斷聚兵自保。元朝不得不倚重地方勢力,無疑於飲鴆止渴,形成了惡性迴圈,陷入割據的混亂。
反觀清朝,從順治開始就十分青睞儒家治國之路,在參考明朝制度的基礎上,禮賢下士吸收漢族的大儒,為皇室子嗣進行儒家教育。同時還大力發展科舉,雖然八股文對現代文明的形成極度不利,但的確提升了清朝政府的穩定性。
八旗兵在清末逐漸成為廢物,但那是清朝整體大環境衰敗造成的。清朝的軍制貫徹了很多文治思想,全國駐軍、中央控權,吸收漢蒙軍隊,長期保持了一支軍紀完備的武裝力量。
從康熙平三藩之後,直到晚清之前,清朝一直都沒有出現地方勢力武裝割據的現象,這都是文治的作用。
其二,民族政策的失敗元朝統治者和清朝統治者的另一大差別就在於,從來沒有真正把自己當做華夏的正統,彷彿有一種“鳩佔鵲巢”的不自在。元朝始終未能正視其他民族,採取防備和歧視的民族政策。
元朝劃分四等人,漢人和南人分別為三等和四等,飽受歧視和欺辱。漢族中計程車大夫階層境況稍好,元朝在思想上的禁錮遠小於其他朝代,他們在江南富庶之地反而享受到了更為寬鬆安逸的文娛生活。但是其結果就是底層的老百姓在忍受元朝政府民族壓迫的同時,還承受著漢族地主階層的剝削,而這些矛盾最終都算在了元朝政府頭上。
元末的漢族士大夫階層,起初是十分反感農民起義的,因為這打破了他們的安逸生活。而晚期的元朝政府根本不相信那些漢族的知識分子,逼著他們紛紛投奔地方割據勢力。
有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劉伯溫和方國珍的恩怨,當時劉伯溫在元朝江浙行省供職,他忠心耿耿地為元廷獻計獻策,認為應該徹底剷除方國珍勢力。結果方國珍派人進大都賄賂了高官,被招安為官。劉伯溫悲憤之下毅然辭官,最終為朱元璋出謀劃策。
雖然也有何真、陳友定這樣的漢族人士被招安為尊奉元廷號令的地方武裝,但是他們終究只是為了割據一方,且遠離中原腹地,對搖搖欲墜的元朝政府於事無補。
所以民族政策的失敗是元朝百年內就敗亡的一項重要原因,而清朝恰恰是因為很好地處理了民族問題,才得以享國三百載。
-
14 # 精彩影視分享L
清朝上層統治者從來都不是隻有滿族人,在清朝未入關前,清朝已經透過戰爭和聯姻征服了蒙古,還在滿族八旗之外,設定了蒙古八旗,可以說蒙古已經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降清漢族雖然地位不如滿蒙,但是在與明朝對抗時候投降的這批漢人已經成為了上層統治者,如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等,這些本是明朝的精英,卻在投降了清朝以後,出謀劃策,奮死搏殺,有的還入了旗籍;
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建立了科舉制度,不像元朝,科舉沒開幾次,清朝的科舉面向漢人開科取士,跟明朝區別不大,讀書人的上升通道依然有,就不會鋌而走險去做風險很大的造反事業去了。
清朝科舉
正因為有了強有力的滿蒙聯姻,加上十分了解漢人的漢族投降文臣武將,能夠建立穩定統治還是比較容易的。
2、清朝高壓專制達到了頂峰
清朝前期雖然有議政王會議,但是隨著清朝的入關,開始向漢王朝學習,實行專制統治,並且總結了明朝的經驗教訓,架空了內閣,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也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終結了宦官干政,有清一朝,從沒有發生宦官干政的事件;
軍機處內景
清朝雖然沒有東廠和錦衣衛,但是卻設立了密摺制度,也就是高密制度,可以相互揭發,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是誰高密的,這樣的制度下,官就只能做順官,民只能做順民,在清朝以前,大臣們對待皇帝都是稱臣,但是清朝卻變成了奴才。獻媚可見一斑。
3、耕地相對增多和高產作物的引進
明朝末年災害之年之多,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到了清軍入關之後,氣候轉暖,而且持續的時間很長,於是收成好了,那為什麼要造反。還有就是可耕地數量的大幅度提高,明朝末年經過農民起義以及清朝的屠城,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相對應的人均耕地就會增加,既然耕地就可以吃飽飯誰還會去支援造反呢;另外外來作物的引入,玉米,紅薯以及土豆,雖然是補充作物,但是他們都是高產作物,每當災荒來到的時候,這些補充作物恰恰是可以續命的粗糧,災民得以續命,則無需造反,社會就穩定了下來。
4、清朝入關後鎮壓很嚴酷,骨氣志士都被殺光了
滿清入關以後,為了能夠建立穩定統治,對於殊死守城計程車兵和老百姓從不手軟,從嘉定三屠刀江陰八十一日,再到屠蜀,堅持抵抗的人都被殺光了,中國很多地區“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而剩下來的就是順民,經過多年的統治,這些順民就遺忘了以前的仇恨,而真正把清朝當成了自己的皇帝。魯迅先生曾經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
-
15 # 滋水情緣
兩宋是封建王朝發展到了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榮程度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在科技、農業、教育文化領域也遠遠領先於其它王朝,當時全國的經濟總量甚至達到全世界經濟總量的90%,當之無愧的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她的消亡另所有人惋惜,這種結果很大原因是由於她的苛捐雜稅過多和她的重文輕武政策。
縱觀整個兩宋時期,老百姓對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是很高的,從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到岳家軍的抗金衛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鏟奸除惡,恢復河山。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山河破碎的原因並非皇帝的昏庸,而是因為奸臣當道和異族的入侵,所以不管是契丹,女真還是後來的蒙古,都是異常痛恨的,所以蒙元自1271年建國到1368 年滅亡,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反抗從沒停止過,面對這麼強大的反抗意識,縱是在強硬的手段也是很難壓制的,加上蒙元在科技文化上非常落後,所以他的統治很難讓人心服口服,他的王朝也成了曇花一現,最終被漢族政權所取代,而自己更沒留下多少痕跡,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大明王朝的建立是站在了驅除異族,恢復漢家河山的道義上,是極具合法性的。所以大明朝在幾代帝王的努力下,延續了近三百年的王朝。也許是執政的時間太久,王朝的統治者逐漸揮霍掉了所有的人品,辜負了臣民對他的期望,開始了做死之路。臨近滅亡的時候,僅明朝皇族人口就達到一百萬之多,面對如此龐大的特權階層,百姓真是不堪重負,再加上各種天災人禍,也真是民不聊生了。就是在這種局面下,關外的女真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可是最終沒等到外族入侵,他自己卻淹沒在人民的反抗浪潮中。意外的送給了女真族一個大禮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突如其來的意外大禮,讓滿清的統治者們覺得江山的來之不易,所以格外得珍惜。清朝歷代皇帝宵衣旰食的勤政讓人驚歎,由於自身的落後所以非常重視學習漢人的文化來武裝自己。硬是把一個逐草而居的野蠻部落變成國家精英,單是這種勵志精神都是值得稱讚的。經過十二位皇帝不懈的努力,使大清國又延續了近三百年。
所以同樣是外族入侵,大清朝的統治更具合法性,更容易讓人接受,這也就是清朝比蒙元存在的更久的原因。
-
16 # 人生如戲369
因為清朝皇帝個個全是漢學,儒學專家,而且對子女教育很重視,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能跟大清的皇帝比學識!只有精通中國文化才能統治長久!相比元朝的蒙古族視漢人如豬狗,最終大元朝輸的比豬都慘,例如現在的蒙古國,連肚子也快吃不飽了還在仇視中國人,沒文化真可怕!這個世界最厲害的是文化,不是武力!
-
17 # 喪鐘為誰而鳴
文化學習漢人文化,並將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任用大量漢人士族,形成穩定漢人官僚階級,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
18 # 勇戰王聊歷史
元朝命短,主要是內鬥的太厲害。
第一,元朝皇權不穩定,除了忽必烈以外,都很短命。
皇帝短命,也就意味著在位時間短,朝廷制度無法延續。而且,元朝皇位繼承製度有問題,爭皇位的問題嚴重。
元朝實行“幼子守灶”制度,跟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完全相反。年長的皇子都分出去單過,留下最小的在身邊繼承皇位。而在外面的皇子們勢力大了必然會想爭皇位。也是因此,元朝每次皇位變遷的時候,都會出現爭皇位的事。
第二,元朝朝廷內鬥不斷。
朱元璋北伐的時候,你知道元朝在幹什麼嗎?一群人在群毆王保保!而王保保本來是要南下帶兵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的。結果,王保保連河南都沒過去,就被元朝的其他軍閥給打回了山西。。。
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北伐軍(經淮揚,破山東,再佔領河南)的時候,元朝各路軍閥的軍隊還在山西打王保保。也是因此,明軍如入無人之境,就這樣,把元朝都城給圍住了。。。
元順帝也很鬱悶,他手下的這些軍閥都不聽他的。眼見明軍勢大,元順帝只能向王保保求救(其他軍閥早就西逃了)。。。可惜,當元順帝下詔讓王保保“勤王”的時候,王保保根本不理他。
就這樣,連手下人都管不住的元順帝,從大都跑路了。四天後,明軍就這麼不費吹灰之力“進入”大都。元朝滅亡了。
清朝統治長,是因為搞“漢化”,加強基層統治。滿清入關以後,雖然搞“剃髮易服”。但是,其統治者也很看重拉攏漢族地主士紳的事。清廷讓他們出來做官,並尊重和學習他們的文化傳統。
尤其是宣揚“忠君思想”,真是下了血本。乾隆皇帝甚至還寫了本《貳臣傳》,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祖可法,尚可喜,洪承疇,孔有德,等等,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都在名單之內!
當然,最主要的是,清朝發展經濟,讓老百姓有飯吃。清朝雖然也把漢族看成是“二等人”。但是,清朝的皇帝推行了很多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國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雍正皇帝推行的“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些制度解決了土地兼併造成的國家財富流失,同時,也減輕了普通老百姓的負擔。老百姓有飯吃,自然不會閒著沒事起來推翻清朝統治了。
-
19 # 奔騰Li
元,清兩朝是歷史上僅有的非漢人大國,元朝重蒙輕漢,實行苛政,官員腐敗,元末稅收過重導致老百姓食不果腹,引起起義導致覆滅。
清朝入關後吸取經驗,實行滿漢一家政策,重用漢臣,康熙帝平三番,滅戈爾丹,收臺灣掃平內亂,奠定王朝基礎,雍正帝實施廉政,嚴厲打擊貪腐,充實國庫,從而達到了國富民強,兩代聖君造就了乾隆盛世,清朝續乾隆後在無盛世之君,自從由盛轉衰。
-
20 # 夏目愛看書
題主的問題是清朝的統治長於元朝?元朝滿打滿算98年,清朝統治276年,從資料上面來看的話,清朝統治時間遠遠長於元朝。其中的原因,我們來看看吧!
地位不均,但人口多首先要申明的是,無論是在清朝還是在元朝,這兩個時代裡面漢人都是地位比較低下。在元朝的時候,規定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的四個等級。同樣元朝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蒙古的特權,先征服的區域比後征服區域的種族更高一大。這就導致了在選擇官員的時候優先選取蒙古人,這就導致漢人只能做底層人民。如此龐大的人口都做底層人民,很容易就發生暴亂,然而真的是經常發生暴亂。包括陳吊眼,黃華,徐壽輝等人,當然最後推翻元朝的就有張士誠,陳友諒等人。反觀我們可以看到滿清對於漢人的政策,基本上就跟明朝一樣。漢人同樣是可以透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透過這樣的方法分一部分利益給漢人,士族,讀書人,就直接達到了長期統治漢人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時候有114名狀元,其中六成是來自江浙,其中江南貢院有49名。這些大多數是漢人,透過這種方法網羅天下士子之心,其中包括可以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這在元朝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就是元朝和漢朝最大的區別,也是元朝時間斷與清朝的主要原因。
同時還包括清朝後期,同樣出現過農民起義,並且還有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清朝統治者咸豐皇帝採取的措施是鼓勵漢人曾國藩組建湘勇,迎擊太平軍。最後太平軍果然還是被清朝鎮壓,洋務運動還有一絲絲晚清中興的氣色。在元朝的時候妥妥的直接出兵鎮壓。
漢化,尊重文化清朝入關之前就開始漢化,在入關之後更是提出一定要堅持漢化,後來經歷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革新,更是形成了滿漢一家的情形。這些皇帝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身體力行,幫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儒。比如說愛新覺羅.胤礽的老師就是王守仁的後代王掞,這種教育直接導致了漢人大牛得到重用的訊息廣為人知,收攏了天下士子之心。黨政之後還有大量的漢人大臣,他們學會了用漢人去管理漢人的方法,並且在雍正的時候,還提出歸土歸流的政策,鼓勵旗人自食其力。
但是相對清朝而言,元朝對於漢人就是相當的野蠻。雖然說忽必烈也曾提出過漢化,但是蒙古的大量集團並不覺的漢人有什麼可以學習的地方。漢人只能做奴隸,自己的傳統文化飽受蒙古人的踐踏,對於漢人的起義迎接的是蒙古人學的鎮壓。不過還真別說,我們漢人在民族危急存亡時候還是真夠足夠有尊嚴,雖然一直鎮壓,但是反抗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最重要的是民族內部並不團結,內部爭鬥不止導致皇帝平安的更換,同時由於大量的戰爭直接導致無人可搶,因為漢人窮你搶誰去啊?最後淹沒在歷史的潮流當中。
總結:元朝滅亡較快的原因是由於統治的方法不對,沒有尊重人數最多的漢人。同時統治者內部沒有達成統一,這是與清朝完全不一樣的。雖然說清朝的時候也有奪嫡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並沒有血腥暴力的事情發生。元朝在面臨軍隊起義的時候不能靈活運用漢人來幫助自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群眾基礎,那麼這樣的政權肯定是不會長久的,風雨飄搖中過了98年,相比於善於經營的清朝來說查的太遠了。
回覆列表
清朝出賢帝,客觀來說,滿清二百多年的歷史,共計十二帝,沒有一個是昏君,個個都是勤政的典範,而且致力於滿族和漢族的融合。清朝的敗亡在於新舊思想的碰撞,在於封建社會的落後。
而元朝,從成吉思汗開始,不可否認其為傑出的軍事家,但是統治國家,過於簡單粗暴,把治下人民劃為四等,漢人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所以元朝期間起義不斷,最終為朱元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