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哇嗚嗚哇
-
2 # 街上D意志
唐高宗,誤解太多,是真正的一直被黑。為何?就因為他老婆當皇帝了,就因為女人當皇帝了。宋朝史官編撰史書的時候,就沒有好話給你唐高宗了,管你怎麼樣治國,總之就是懦弱無能一套詞使勁砸!!所以,史書上的唐高宗李治就是個懦弱皇帝,武則天就成了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
事實卻並非如此。李治表面看確實是無害青年一樣,一直“乖乖”的走過來,直到自己的兩個哥哥斗的兩敗俱傷,自己就成了太子。李治能成太子,在李承乾和李泰之後,他是必然會為太子的,不僅僅他是嫡出子,而且他也是李世民這個親爹從貞觀十年就親自帶大的娃,父子感情不用說,《兩度貼》就顯現出來親爹的疼愛。李泰說要殺子傳弟的時候,李世民也是不亦樂乎“哎呀,自己兒子都有保障啦”(這爹就是個白痴)! 李治當了太子之後,也不是真的懦弱,李治在朝堂上聽政,對於親爹發怒涉及到大臣的時候,李治也會直言進諫保護大臣,親爹對這個兒子還是很滿意的。
之後就是親爹病重李治晝夜服侍盡孝。可是,李治看上了武才人,史書記載是李治“悅之”。(這裡摔桌子)說好的李治懦弱唯唯諾諾呢!!
再之後就是李治當皇帝了。李治當皇帝確實是做了事的,並非所說的“無所事事”,也別把武則天想的那麼牛逼還沒開始就掌控全域性。這都是電視劇吹捧的套路。
李治為帝期間,開創永徽之治,“邊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遺風”。軍事方面不用說,繼續大唐開疆拓土,平定漠北,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白江口海戰等等。大唐最大疆域便是在高宗時期。李治也不喜大興土木,不喜方士長生之術,也不喜無盡的遊獵,關心於民,曾說道“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要求大臣每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加強皇權集中的統治,打擊士族門閥,下令編撰《姓氏錄》。當然最有名的就是李治扳倒前朝那些老大臣,自己跳出來自己做主。下令編撰律法,《唐律疏議》的成形。以及頒佈的藥典《唐本草》以及官修農政典籍《兆人本業》,下詔將《九經正義》為國子監科舉考試考綱等等。
再就是說道李治自己,明明就是個扮豬吃老虎的人物,還無害??死在他手上的人不少,坐在後面當操盤手還說“我不知啊”。就拿房遺愛案件來說,李治不就坐在後面當操盤手麼,讓自己的舅舅去辦事,長孫無忌也就去揹著黑鍋咯。為何這說?因為在房遺愛告發李恪的時候,李治質問房遺愛看他為何告發得這麼晚。而李治還給李恪求情,大臣以“燕王旦事蹟”抵回去了。一邊就是求情,一邊就是質問看怎麼這時候告發(腹黑),李治跟長孫無忌這個舅舅一條線上的。
-
3 # 優Ki醬
唐高宗
李治為大唐第三代皇帝,為唐國公李淵
之孫,唐太宗
李世民
之第九子,於貞觀十七年
被飽受諸皇子奪位之苦的李世民冊立為皇太子,在盛唐歷史上,李治雖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樹,然而卻是一位頗為仁愛的皇帝,因而後世口碑一直不錯。唐太宗子嗣眾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繼大業的人選之內,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駕崩,太子
李承乾
、齊王李佑便先後謀反,令得李世民傷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將王位傳給自己親自撫養長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後來的唐高宗。或許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國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無一顆仁愛之心,必定無法廣
施恩
澤於天下萬民,難以堪當一國之君之重任。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
長孫無忌
、褚遂良
等大臣,雖無大錯,卻始終無法成長一名獨當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後來,一箇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傑來到了李治身邊,唐高宗的執政生涯才得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女人,便是後來成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
。關於唐高宗李治,民間對他的評價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說得更明白點,與其說人們對他的政績感興趣,不如說對他後宮女人之間的故事更為津津樂道。須知唐高宗李治從父親李世民手中繼承的,不僅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還有李世民生前頗為寵幸的後宮佳麗啊!
李治的詩
盛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詩歌最繁榮的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百姓,皆能作幾首詩寄託情感,私以為這與當時開放的民風與清明的政治制度有關。在眾多喜愛詩詞的帝王中,唐高宗李治當屬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
唐高宗李治劇照
自幼得父親太宗皇帝李世民教導的李治,在詩詞和書法上都造詣頗高,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風雅天子。雖然後世普遍評價他性格懦弱,執政能力有限,李唐江山後貞觀時代的繁榮主要靠英明果敢的武則天,然而唐高宗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是任誰都抹殺不了的。
在李治登基之初,由於王皇后與
蕭淑妃
為爭奪帝王的寵愛長期勾心鬥角,使得心灰意冷的李治越發將感情轉向感業寺內的先帝才人武則天,常與她對詩傳情,互訴相思之苦。武則天回宮後,很快剷除了王皇后與蕭淑妃這兩個後宮最為難纏的勁敵,風風光光成為大唐的一國之母。高宗得武后輔佐,在朝政大事上終於有了對抗長期把持朝政的權臣的勇氣,遂逐步瓦解了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外戚勢力,至此,終於把先帝留下的江山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條。
這期間,李治的詩詞創作水平也有大幅提高,從不少詩篇中都能反映出當時繁榮昌盛的歷史景象。如一首《太子納妃
太平公主
出降》,透過精彩的筆觸生動描述了帝女成婚的盛況,《謁大慈恩寺》則記述了高宗在位時期,大唐對東瀛的第一次戰爭白村江之戰取得大獲全勝的戰績。高宗執政時期,是大唐疆域最遼闊,經濟最繁榮,人口增長最快速的時期,李治與武則天都為這一重要的歷史時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於貞觀二十三年繼承大統,是為唐朝建國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歲成為一國之君,五十六歲壽終正寢,總共在位三十四年,這三十四年間,他先後經歷了改立皇后、處死公主、驅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勵精圖治,終與天后武則天一同開創了盛世大唐的後貞觀時代。
李治與武則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臺上的鐵腕搭檔與對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遺老大臣長期把持朝政,後宮有王皇后與蕭淑妃兩股政治勢力爭鬥不休,一時間竟沒人把這位初登大寶的天子放在眼裡。
若沒有武后的輔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淪為傀儡,斷不會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後宮,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對武則天自然恩寵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後期,武后專權,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李治遂起了廢后之念。還得說武則天技高一籌,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劃下,李治的廢后計劃徹底破產,至此之後,他對獨攬大權的武則天再也無能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飽受精神與病痛的雙重摺磨後,終於告別了人世。
武則天從此再無制約,更加肆無忌憚,遂廢中宗
李顯
,貶為廬陵王
,趕出長安。懦弱的睿宗李旦
本就是個胸無大志之人,面對暴戾強悍的母親自然不敢有多意見,竟然主動提出禪讓王位,請母后登基為帝。武則天欣然接受,於是,時年六十七歲的武則天榮登大寶,燦爛輝煌的大周時代正式到來。李治年號
在唐高宗李治繼位前,大唐皇帝的年號幾乎沒有變動過,例如唐太宗在世時,一直使用“貞觀”為年號,直至太宗殯天。而高宗執政期間,曾先後使用過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十四個年號,如此高頻率地改換年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關於唐高宗頻繁變更年號的原因,歷史上眾說紛紜,總結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國事紀念論”,即每逢國家有大事發生,就要改換年號,像廢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響大唐國運的事件,高宗認為必慎重對待,遂改國號以作紀念。
這個說法能從史書工筆之上發現跡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見”,便改國號為麟德,又好比“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於是又改國號為儀鳳,由此可見,將變更國號視為一種大事記,亦未嘗不可。
至於另一種說法則意義更為深遠。高宗執政之初還不曾頻繁變更國號,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無疑是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眾所周知,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打破常規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後,使高宗頻繁更換年號,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稱帝,又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年號,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則天透過變更年號,體現自己與李治並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並以這種形式讓天下百姓先入為主地習慣“改變”,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這都是為其將來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為帝所做的準備。聯想到武則天稱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創新的施政舉措,頓覺前期的年號變更不過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遠比常人所想的更為廣大。
李治書法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亦為
長孫皇后
嫡出的皇子。唐太宗生前連續經歷皇子謀逆後,心灰意冷,遂立宅心仁厚的李治為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或許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唐高宗乃是一位酷愛詩詞和書法的風雅天子,尤其喜愛書法,在他三十四年的帝王生涯中,書法大概是他最大的愛好。唐高宗李治年輕時庸懦無能,缺少殺伐決斷的勇氣,所以在朝政大事上難有建樹,致使長孫無忌等大臣把持朝政,倚老賣老,長期弄權,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武則天成為皇后,輔佐高宗執政才得以杜絕。
李治雖然在治國才能上有所欠缺,然而其得益於太宗皇帝的親自教導,自幼飽讀詩書,文采斐然,在書法和文學上造詣頗高,是當時公認的才子。
據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尤擅工行,行筆婉妙,自有其獨到之處,此外,他對草書、隸書、楷書、飛白書等各種筆法也是應用自如,絲毫不遜名家。觀後世流傳的唐高宗手筆不難發現,他的書法蒼勁豪邁,字跡圓潤俊華,視覺效果十分美觀,比之其父太宗皇帝之手書,也不遑多讓,因而世人評價頗高。 唐高宗流傳於世的書法佳作不勝列舉,其中《大唐紀功頌》、《萬年宮銘》、《六尚書帖》、《九乾門帖》、《前事帖》、《欲僻洛城帖》等精彩的書法作品,均可稱之為帝王代表之作。
-
4 # 香草豆子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該說,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的,因為
,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同時又是不幸
的。當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
而且李治是一個比較平常的皇帝,沒有太多的作為,同時比較懦弱。因此最終其權利被武則天
奪取了。正因為李治時期沒有太大作為。因此被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不是李治而是武則
天的統治。在他身後又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並駕齊驅的時候,又總是
被武則天搶佔了頭籌。
-
5 # 微閱星
李治,他其實具有他母親的優點於一身。也有自己的政績和魄力只是被他父皇的光芒蓋過了!後來是因為生病才會這樣!長孫皇后和她的子女們大多都是因生病離世這也是大唐的遺憾!
-
6 # 狐狸晨曦
唐高宗李治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其實是睿智偉略兼備的一代明君,在他的治下,關隴門閥被嚴重削弱打擊,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曆史上的最大版圖。
唐高宗:李治李治即位之初,他的舅舅、關隴門閥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倚仗自己凌煙閣首席功臣的威望,獨攬朝權,並利用高陽公主一案借題發揮,大肆株連,處死了包括名將薛萬徹在內兩名親王、兩名公主、三名駙馬,並流放宗室名將李道宗、名將執失思力、宰相宇文節、譙國公柴哲威等,罷原宰相房玄齡配享,打倒了作為關東寒士代表的房家。
國舅,趙國公:長孫無忌長孫氏為代表的關隴門閥籍著殺人立威,得以一家獨大,朝野內外對長孫無忌的“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行徑,噤若寒蟬,難以制止。
眼看隋高祖楊堅、隋世祖楊廣、唐太宗李世民等數代英主幾十年大力削弱士族的改革成果即將毀於一旦,唐朝竟有倒退回到西魏、北周時代由關隴門閥一舉遮天的危險。
唐高宗李治年紀雖輕,卻絕不甘從此成為門閥手中的玩偶。他一邊含淚下詔,批准處決自己的兄弟、姊妹,一邊苦苦忍耐數年,終於覓得了一個最得力的政治幫手,便是武媚娘,後來的武瞾武則天。
唐高宗皇后:武媚娘
李治不顧長孫無忌反對,堅持己見,定要立武則天為皇后,並非單單因為個人私愛,而正是洞悉了武則天出眾的政治才幹,相信她可以幫助自己打擊門閥,並同治理這個疆域萬里的大帝國。
為達到目的,李治做了精心準備,他先將李恪被處死後留下的司空頭銜,授予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勣。同時還以此為由,派專人給李勣畫像,親自為畫像題詞,詞中更言道「朕以綺紈之歲,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則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舊臣,惟公而已」。當時凌煙閣功臣尚有包括長孫無忌在內的數人在世,李治卻偏偏對李勣說“惟公而已”,對長孫無忌專權的不滿,與向李勣的求援意圖已甚是明白。
英國公:李勣李勣能從瓦崗軍中一介盜賊,而登帝國元老之位,李密、李淵這些亂世梟雄皆對他恩信有加,李世民委之託孤重任,本就是個精明之極的人物,對李治的本意亦心知肚明。
終於在武則天立後事件,皇帝與長孫無忌在朝堂相持近一年不下時,長期隱忍的李勣代表帝國軍方做出了支援李治的關鍵表態:「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公元655年11月,李治命司空李勣主持儀式,將璽綬授予皇后武氏,之前隱身於幕後,為李治出謀劃策的武則天得以正式走到臺前,接受百官朝賀。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擊關隴門閥,強化君主集權。
659年,失勢多時的長孫無忌終於被削職流放黔州,不久被逼自盡,其黨羽早已盡數被清出朝堂。
660年,李治風疾發作,一度頭暈目眩,不能視政,於是讓武后正式作為他的代理,臨時性攝行皇權,總攬朝政。
也就在這幾年間,唐軍北征西討,蘇定方攻滅西突厥、百濟,程名振和薛仁貴連敗高句麗,劉仁軌敗倭軍於白江口,鐵勒、龜茲、疏勒等屬國叛亂也被輕易平定,大唐軍隊天下無敵,李治的威信也如日中天。
664年,大唐帝國正式開啟天皇天后、二聖臨朝體制。
李治和武則天:二聖臨朝
666年,李治封禪泰山,武則天作為皇后升壇亞獻,昭告天地百官萬民。
同年,近八十高齡的李勣掛帥出征,征討高句麗,歷時兩年,一舉功成,將這個擁兵數十萬,立國近七百年的東北亞強國犁庭掃穴,完成了楊堅、楊廣、李世民三代英主的未竟之志。
大唐國勢鼎盛,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至總章年間(公元680年),終於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西到中亞鹹海,東到日本海,北包貝加爾湖,南抵中南半島,面積約1200多萬平方公里。
大唐帝國最大版圖:
李治從來不是什麼昏庸無能懦弱的窩囊好人,而是史上極腹黑極假慈悲極會偽裝的政治天才。從前長孫無忌冤殺吳王李恪時,他一樣是一面流淚,一面點頭,無非是一邊對舅舅的弄權濫殺不滿,卻又不免竊喜於從前爭競太子位的敵手蹈入死地。
此外,李治更堅持漢本位思想,對胡人的輕視和警惕一以貫之。有一次他登樓觀看民情,胡人們特意聚在一起踢球,想討好他。而李治寧可把球燒了,也不給胡人可乘之機,“冀杜胡人窺望之情”。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門樓,觀百戲。乙卯,上謂侍臣曰:“昨登樓,欲以觀人情及風谷奢儉,非為聲樂。朕聞胡人善為擊鞠之戲,嘗一觀之。昨初升樓,即有群胡擊鞠,意謂朕篤好之也。帝王所為,豈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窺望之情,亦因以自誡。”影視劇中大都喜歡將李治塑造成對武后唯命是從的妻奴形象,實在是荒謬已極;武后在許多“惡行”上都給丈夫背了黑鍋,如貶殺長孫無忌,處死王皇后蕭淑妃,處決廢太子李忠等,真正最後做決斷的是且只能是李治。
在二聖臨朝期間,武后決斷每一樁要事,幾乎都同時符合李治夫妻二人的共同利益。李治真不想動的人,武則天一個也動不了。如名將王方翼作為王皇后親屬,依舊能帶兵打仗,軍功赫赫。又比如廢去他們共同的兒子章懷太子李賢,也是因為李賢的鋒芒畢露,不止是和武后這個攝政皇后爭權,更直接威脅了李治的皇位本身。
如果武后早在比自己還小四歲的李治之前去世,那麼除了給李世民當過妃妾算一段不為當時大眾所知的黑歷史外,簡直就是民間話本和市井百姓憧憬中,夫妻共掌江山的模範皇后了。
在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因為幼年被異母兄弟虐待,和孃家人關係極差,得勢後整死一個哥哥,又毒死侄女並藉此案殺掉兩個侄子,還殺了孃家的嗣子、外甥賀蘭敏之。在李治看來,這樣一個孤家寡人般的皇后,不向著李唐皇室,還能向著誰?
後來是武則天為改朝換代、加強親族需要,才將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從流放地召回,高官顯爵的。)
因此李治臨終前將朝政大權交託給年近六十的武則天,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並不能作為他的過失。六旬老婦、並有兩個親生皇子,竟有改朝換代的鼎革野心這種事,武則天之前根本沒任何人能想象。在李治和絕大多數朝臣看來,武則天無非是和先朝眾稱制太后一樣執政終身,而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反正最後還是要還政於他們共同子孫的。
武則天在之後二十年雖然一通折騰,終究徒勞,最終還是自去帝號,以皇后身份和李治合葬乾陵,還政唐中宗李顯,如了李治之願。這對半生恩愛的夫婦殊途同歸,長眠於乾陵。
-
7 # 王朝的廢墟
歷史拒絕絲毫的錯位。每一粒前進的種子都被在最恰當的季節埋在了最貼切的土坑裡。也因此,再氣象磅礴的王朝也無力包攬所有光榮的任務而使歷史一勞永逸。而再沉默低調的時代也不會空無一物如過眼煙雲。這樣的時代一旦被挖掘,便會挖掘出一種驚喜,一絲感動。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到了歷史嚴密而紮實的步驟,也讓我們暗自慶幸人類沒有虛度每一個珍貴的日子。所以,觀看合葬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時,我不希望人們只出於愛屋及烏,讓高宗跟隨武則天盡沾盛世之光,而是試圖尋找高宗自己,開闢屬於他的一片天地。
李治稱帝算屬意外。太宗長子承乾嬉戲無度,四子李泰野心逼人,於是太子之位最終飄落到了李治的手心。皇位來之不易,李治自是百般珍惜。他無意“遊觀習射”,而是常侍太宗左右,“觀決庶政”,研讀《帝範》十二篇。登基後遵照父親訓導,繼承貞觀治國遺風,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後來李治對太子的嚴格要求與大膽鍛鍊,恐怕與此經歷不無關係。如咸亨四年,高宗因患瘧疾,令太子於延福殿接受各部門陳述政事;調露元年又令太子監理國家政事;而永隆元年,太子冼馬劉訥言因撰寫被唐高宗視作戲謔鄙俗之作的《費諧集》獻於李賢,便遭流放振州。足見李治培養革命接班人時的良苦用心。
對唐史階段的劃分是多樣的。比如自唐玄宗斷開,一是由於高宗,武后之後均田制租庸調製兩個支柱性政策逐漸廢敗,二則從神龍元年武周終結到太極元年玄宗繼位的幾年,可視作唐代由於政壇紛亂所致的間隔期,而開元盛世則為繼大唐建國後的又一個嶄新明亮的開局。再如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理由如黃仁宇先生在《放寬歷史的視界》中所述的叛變之後唐朝財政及組織體系的變化和南北兩部不再由統一政權統領。但無論如何,太宗﹑高宗﹑武后不宜切斷,好似一根細線上的三顆圓珠。均田﹑租庸調﹑三省六部﹑府兵﹑科舉,誰也未見逾此框架。
當然整個過程不是三胞胎式的,如土地兼併對均田制的破壞於唐初已初露端倪,高宗時則全面抬頭。而以均田為基礎的租庸調製、府兵制也難免隨之受損。高宗政府自然要承受與日俱增的壓力,於是下令禁止買賣永業、口分兩田。這就為我們設定了一道歷史評價的難題:矛盾的尚未凸顯被視作無矛盾狀態,而當矛盾暗自演化直至爆發時,責任就被習慣性地扣在了與矛盾直接掛鉤的歷史當事人身上。這恐怕也是歷朝歷代前幾任皇帝聲譽總體偏高的緣故吧。於是可以說,在土地問題上,太宗揀盡了便宜,而高宗頭上則又多了一頂高帽子。再如科舉制的進化。永徽二年,自漢代以來沿襲了數百年的秀才科正式終止。顯慶二年,設定制科。調露二年,明經、進士科加試帖經,進士科加試雜文。
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如此論述:“高宗本庸懦,然以承貞觀餘蔭,武將多材,且獲降突厥之效力,故其前半葉之開疆闢地,有時且過於太宗,是則時勢造稱,非彼之力量所致。”“非彼之力量所致”也是一種含蓄的表達,其真實語意在於“與彼之力量無關”。岑先生的說法是值得懷疑的,是否一種功績植根於肥沃的土壤就應該被淡化甚至抵消?是否只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修為才算純粹?為了給自己對高宗的偏見辯解,岑先生真是費盡了周折。顯慶二年,唐軍擊滅西突厥汗國;咸亨三年,打敗高麗;上元二年,吐蕃求和;至於咸亨四年高宗赦免弓月、疏勒降敵,遣返回國;上元二年原諒新羅,恢復金法敏官職爵位,再到永徽二年,大食大唐通好。這些都無損於寬容開放的大唐風度吧?
唐代幾位著名統治者的用人與納諫似乎一直是歷史上的亮點。太宗時房玄齡、杜如晦、溫彥博等組成的全明星陣容自不用說,武則天更是熱情過溢,僅宰相前後共計七十三人。高宗自然也不會怠慢,唐代高階官員特別是宰相中科舉出身者的比重,太宗時為3.4%,高宗時則飆升至25%。這當然更多的在於內在歷史趨勢使然,此進步趨勢綿延達幾百年,其間的皇帝只是其現實載體,所以如上述比例的增長不算高明過人之處。這裡又有疑問:當從前一直被看作君王個人創舉的事蹟經嚴格推敲後也被認定更多的是由於歷史趨勢使然時,那部分光輝的事蹟是否會因為人們的成功破譯而從此大打折扣,黯淡無光?而歷史從此也會失去許多激越與震撼,變為靜水一潭。我姑且不喋喋不休於此疑問,沿順著傳統思路著手分析。憑藉個人集權在官僚圈內人銳意提拔精英,合理擺佈人才,歷來是褒揚帝王用人的重心。而高宗在這裡是沒有給盛唐掉鏈子的。咸亨四年,高宗下詔,命劉仁軌等改修國史,而緊接著第二年,又任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領兵討伐新羅。劉仁軌儼然有太宗時“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李靖的影子,被高宗的雙眼捕捉。而咸亨三年,典善丞刑文偉與左奉裕率王及善由於兩件並非驚天動地但足以表現二人才氣之事分別被提升為右史與左千牛衛大將軍,在此我認為,如此用人與科舉制是不無關聯的。科舉的價值不僅在於透過科舉途徑而產生了一批出身庶族的高階官員,也在於以科舉為參照,減弱了官員透過皇帝集權命令而非科舉途徑實現官職飛躍時的過分突兀感。於是,科舉促成了普通階層與朝廷之間的流動圈,而這種活躍的流動又被默默地移植到了朝廷內部的官僚圈。知人善任與從諫如流其實一直是施政措施中的姊妹系列。一舉諍言大可看作是一位良臣的濃縮體。太宗在《政要》中就把二者並列在了一起。忠臣錚骨與慍怒龍顏對峙的好戲在高宗那裡也沒少上演。狄仁傑據法保全因誤砍昭陵柏樹而被高宗下令處死的權善才、範懷義的人頭,再到後來以自願被貶流放相脅驅逐邪臣王本立,都頗有太宗時魏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的勁頭。再如儀鳳三年張文瑾以吐蕃侵擾和官民負擔沉重為由力阻唐高宗東征新羅,高宗應之停止發兵。這要比當年兩伐高麗,引發四川僚人起義的太宗要精明許多。不過,君主的海納百川是要承擔風險的。如武則天廣泛羅致人才,卻不忘出臺“試官”制度以作補充。儘管如此,仍難免為玄宗留下冗官的包袱。高宗不拒勸言,喜好商討,但總有判斷力不及之處,為下屬鑽了空子。如高宗在劉仁軌的建議下任命李敬玄為堯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並任檢校鄯州都督,實則應合了劉仁軌陷害李敬玄的陰謀。再如高宗難辨張君澈之誣言,派遣薛思貞審查本來無辜的蔣王李琿及其子李煒,結果李琿畏懼自盡,令人痛惜。而最為致命的是,暗窺神器已久的武則天亦在鑽空子集團之列。如武則天厭惡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便聯合迎合者假報罪狀,李上金誤遭免職。再如永隆元年,深受李治喜歡的太子李賢因妖道明崇儼被殺案而被莫須有地判定為謀反之罪,武則天則以所謂大義滅親為由煽風點火,最終李賢被廢。這些例子的啟示在於,高宗因武則天干預而所犯的錯誤不能只用好男人怕辣妹子的公式解釋了。高宗被武后與其他臣屬欺騙時許多時候事出有因(即高度包容度與有限判斷力之間的矛盾),一脈相承。這就自然而然地弱化了由那個傳統公式導致的李治懦弱無能這個不公正形象。而關於這一形象,即便退一步講,它在高宗與武后的關係圈中成立,卻也不足以代表完整的李治。比如當他乾淨利落地粉碎房遺愛、薛萬徹、高陽公主的叛亂時,我們實在看不出絲毫懦夫的樣子。
唐高宗只是個案,還有太多與他有相似境遇的君王及其所屬時代需要重新審視,仔細佑量。惟有如此,我們才可以糾正長久的偏見,避免淺薄的煽情。這就是歷史,它不容許任何跳躍,只等著我們去探究那些深奧的綿連。
-
8 # 南朝居士
扮豬吃老虎,說的就是他了,
他算是非常有政治手腕的皇帝了,歷史上,在權臣活著的時候,能從權臣手裡奪權成功的皇帝,實在不多,有名氣的好像也就一個北周武帝宇文邕,另一個就是他了,所以,你說他是什麼樣的皇帝?
宇文邕隱忍12年,等到自己的兄弟都長大成人,開始掌權了,才擊殺權臣宇文護。
李治隱忍十年,後扶持武則天上位,讓武則天跟長孫無忌鬥,最後鬥倒了長孫無忌,才開始掌權。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
9 # 使用者線上等
是個聰明人,只是武則天的光芒太盛了,你從李世民到武則天這個時期,你看看國家的運轉,人才的選拔就會明白,他當政期間國家經濟沒有落後,只是下面的人不聽話,願意聽武則天的。
-
10 # 熊貓說史
唐高宗李治是個守成的君主。他的強勢老爹留給了他更強勢的大臣,使得他在登基之後吃盡了苦頭。可以說他的在位時期基本上就是同那些關隴貴族爭取權力的時期。他廢黜出身高門的王皇后,提拔低微的武則天。他打壓貴族子弟,提拔寒門弟子。在軍隊裡也是提拔了平民出身的薛仁貴等將領與那些手握兵權的貴族做鬥爭。他的一生都是在做這件事,所以沒有可以顯眼的功績顯現出來。但是最後他成功地打擊了關隴貴族,本以為可以建立功業了吧?結果天不假命,這些個成果被武則天竊取了,並且在李治的基礎上變本加厲地打擊貴族勢力。所以武則天的功績很大一部分應該歸功於李治身上,要是沒有他嚴厲打擊貴族勢力,平民勢力的優秀人物也就不會崛起到後來建立開元盛世了。
-
11 # 微微看萬千
一、唐高宗李治出身高貴,母親是長孫皇后,這先天就比其他很多皇子身份尊貴,且又是長孫皇后最小的兒子,疼愛自不必說,長孫皇后死的時候,李治才7歲,對於這麼小就失去母親,李世民自然對李治更是疼愛,這也許是對長孫皇后的疼愛轉移。
二、唐高宗不光是守誠之君主,他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後的永輝之治,且在疆域上也將大唐版圖擴大到巔峰。
三、有人說唐高宗晚年被武則天欺壓,其實這是不對的,相反即使在高宗晚年,武則天依然事事討好高宗,大唐的權力依然絕對掌握在高宗手裡。武則天坐大那也是在高宗死後利用皇太后的身份開始實試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唐高宗李治無論文治武功絕對是一個優秀的帝王。可惜父親李世民的光芒太閃耀,同時他的妻子武則天畢竟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那議論點和光芒也不必說,所以夾在中間的高宗李治自然被遮擋了。
-
12 # 柚子故事
看過易中天的《品人錄》裡面有段講武則天的,其中說到了唐高宗李治,好多人認為李治是個很弱的男人,但其實他的治國才華還是很厲害的,在很多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比如,在他在位期間,國土面積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在那個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時代,已經很了不起。其次,他有勇有謀,對臣子管理有方。只是當時的武則天太強勢了。還有,他注重培養人才,改革科舉制等。
-
13 # 勿忘勿念勿嗔
絕對牛b的皇帝,在位期間滅三國,版圖歷史第三!名聲不顯,扮豬吃老虎的典型啊,看似無為,實則厲害至極!不是天生體弱多病,不會出現武帝了,不過也就不會出現千古女帝,總之是一個成就極高,愛民,識人的好皇帝!
-
14 # 醉詩文—牧謠
我們以往對唐高宗的評價無非是昏庸、體弱。
問題是,何為昏庸?是非不分,不納忠言,不恤民苦為昏;尸位素餐,不思進取,資質平平是為庸。這樣一來,能稱為“昏”的大抵也就是“桀、紂”二人了吧。而“庸”就多了。
由此而來,我認為唐高宗此人並不昏庸。
其一,身為唐太宗之子,能在盛名之下掩蓋鋒芒,不露聲色實為難事。要知道,李承乾、李泰這樣的紅人、能人都按捺不住自己,最終相繼出局。你也可能說,李治可能天生沒有繼偉的想法,這也不是沒可能,但自保還是會的吧,身在帝王之家,你可以不貪戀權位,但別人會放過你嗎?不會!所以,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人,願意也得上,不願意也得上。李治,更像雍正,以靜制動,無招勝有招。這是李治的不凡之處。
其二,李治上位後,面對前朝舊臣的影響能夠不溫不慍,既不貿然行事,又不聽天由命。而採取一種曲線救國的辦法,從整頓後宮開始,一步步根除長孫無忌等人的影像。這一點,又像漢景帝,外柔內剛。
其三,李治在位期間多次對外戰爭,都取得了勝利。尤其是對朝鮮半島的戰爭取得了勝利,要知道隋煬帝三徵高麗耗盡了國曆,李世民御駕親征也是無功而返。這樣的李治,無能嗎?
其四,李治治下的大唐,對待百姓也是不錯的,由於李世民後期的一些軍事、政治_事件的影響,全國發生多起農民起義事件,李治都嚴肅問責地方官員並積極幫助當地恢復生產,使得唐朝國力至少不輸前朝。
-
15 # 閒談先生
李治的能力相當出色,並不遜於其父,只是身體不好,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時常無法下判斷,到晚年,眼睛全盲,高宗後期的治世,有賴武則天執掌朝政。即位時,上承貞觀,下開永徽;只是在對武氏上,歷史上頗有微詞。
-
16 # 弦與花舞
傳統中國史學家認為唐高宗生性軟弱及受武則天牽制,使其評價不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但事實上,唐高宗亦是有為之主,不少決策都對國家有利,唐朝在高宗統治下,國力達至鼎盛。
在國內施政上,高宗致力糾正太宗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將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鞏固太宗的成果,後世視之為貞觀之治的延續,史稱“永徽之治”。後世亦常質疑高宗無法阻止武后專權。其實,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實權,如在位最後一年仍親自任免宰相。而武后逐漸掌權則或可解釋為,高宗在個人健康狀況以及唐朝女性地位崇高的雙重考慮下的決定,不應單純歸咎於高宗個性懦弱。
軍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間,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發動多場重要的對外戰爭,成功開疆擴土。他先後滅西突厥(顯慶二年,657年)、滅百濟(顯慶五年,660年)、滅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達到最大。
高宗時代也是良將輩出,除了先朝名將李
-
17 # 上古卷軸不在手
唐高宗時期釋出了歷史上最經典的法典——《唐律疏義》。頒佈了中國歷史上、迄今發現全球最早一部官修藥典《唐本草》和最先一部官修農政典籍《兆人本業》。繼續完善科舉,李治詔令完備對《九經》等經典註解,下詔確立《九經》及註釋後的《九經正義》為國子監教科書和科-舉考綱。
一個很優秀的守成之君,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能夠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可惜的是後期身體不好,國家陷入重重困境中。
-
18 # 超越愛電影
唐高宗李治是一位明君。 延續了貞觀之治。
奪嫡之爭,後人都會以為,李治是運氣好,其實不然,他看到兩位哥哥都在,暗自培養自己的勢力,他當然知道這事是瞞不過唐太宗的,唐太宗怎麼成為皇帝的,這兩個哥哥也不想想。他只是來了個不爭為爭,就登上了皇位。當然,他對唐太宗的孝順也是真的。
即位後,他將佔用的土地分還給百姓。將唐朝地圖擴充套件到了最大。編寫封建法典《唐律疏議》。重新建立科舉制度,將三日一上朝,改為一日一上朝。他勤於政事, 百姓阜安(富足安寧),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李治得病後,就有大臣上奏讓武則天一起上朝,然後就有了二聖臨朝,翻遍史書我們可以看的到,當年力挺武則天登上後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其他的沒一個有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則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大臣,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就算是二聖臨朝,那一切事務也是李治說了算。
-
19 # 地球工作室
首先評價高宗最主要的一點:
高宗自繼位至其駕崩皇帝大權一直是自己緊緊掌握的,這一 點毋庸置疑,不過其在位期間對武后的“放縱”是導致其死後大權旁落武氏的直接原因。
唐高宗李治,大家對他的理解甚至是評價不是很高。提起他,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武則 天,可以說武則天的名聲和爭議比他高很多,感覺在整個唐朝皇帝中不是很起眼,畢竟其父親的影響太大,放眼整個中國史,也沒幾個皇帝比得了他的父親,更別說他了。其實真實的高宗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上還是頗有成就的。
還有一點需要提到的是:整個唐朝時間的疆域屬高宗在位是最大,還有就是唐高宗時期,中國第一次與征服薩珊王國的阿 拉伯人建立了聯絡。第四位哈里發奧斯曼派出的第一個阿拉伯使團在永徽二年(651年)向 唐王朝貢獻方物。
首先我們看下李治的資料: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 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 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 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 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 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 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 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 後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 步形成。
大家感覺高宗無能無非這麼幾點:1、自父親太宗太強勢,因此高宗繼位後顯得碌碌無為。
2、高宗死後,武后繼位,成為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帝,很多人把這也歸結為高宗的無能。
3、在其他眾皇子中才能有限,不過太宗評價其“仁孝”。
4、很多歷史書籍(野史)對其評價不高,尤其是很多的小說和影視作品所表現的高宗軟弱 無能,風頭被武后蓋過。例如:“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潘評價其:高宗為色 所迷,昏庸已甚,貶勳舊,斥忠良。”
真實的高宗:1、政治上:“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 一朝,勤勉執政。人事方面重用太宗舊臣,君臣上下蕭規曹隨。永徽三年(652年),編成 《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2、軍事上: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 年),平定漠北(650年)等等。
3、經濟和文化:經濟上實行一系列措施,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唐朝人口從貞觀末年到永徽三年增長了20萬戶達到380萬戶。
4、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 開始參與國家大事。 顯慶末年,李治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后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李治在 武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並稱二聖。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詔尊皇帝 為天皇,皇后為天后。高宗在位期間武后地位雖步步高昇,實則大權仍在高宗之手,高宗 不死武后不敢造次。
最後,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帝王都沒有完美的,高宗雖然兒女私情,優容寡斷,但是終其 一生大權始終牢牢的掌控,其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和文化上還是有一定的貢獻的, 尤其是外交上和西域加強聯絡,促進科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和發展。不過其對武后的愚 寵直接造成李唐江山大權旁落武氏一族。終其一生可以說是功過參半!
-
20 # 歷史的面紗
第一 首先是完善大唐律法,大家都知道,一個政權要想讓他更好的延續,必須要有合理的律法去約束所有人,在永徽三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如果沒有完善公平的律法,那社會就會動亂不安,直接影響朝廷的威信。
第二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這一法律雖然被關隴門閥們所反對,因為許多土地都在這些關隴門閥手中,但李治還是排除萬難實行了下去,這一法令可以說是為了廣大老百姓而下的,只要老百姓安居樂業,又有誰會沒事去叛亂呢,歷朝歷代發生叛亂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農民吃不飽,無法生存而選擇起義叛亂
第三 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透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誇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於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透過進士考試。雖然科舉制度並不能完全從寒門中選出人才,但還是給廣大飽讀詩書,滿腔熱血之人給了一次機會,所以從唐朝開始,文人墨客變得更多了。其實李治在位時期可以說是天災不斷,旱災,洪災,蟲災特別在李治後期基本沒聽過,一系列的天災讓物價飛漲,經濟非常不穩定,而李治也一直推出各種法令去調控,只是事與願違,一直到他死也沒能成功。
綜上所述,其實李治也算是個明君,他懂得重用賢臣,還專門從寒門挑出游泳之才對抗關隴門閥,平衡朝政,一心想把國家搞好,你想在唐太宗時期是三天上一次朝,而到了李治時期是一天上一次朝,這足以說明他還是關心國家的,只是他身患風疾,部分朝政有武則天把持,在加上關隴門閥對他的壓制,讓他的成果在貞觀之治下顯得不那麼耀眼而已
回覆列表
近年來我們比較熟的一個唐高宗是李治廷扮演的。帥氣的外表,夾雜著思思的柔弱,其實總感覺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其實看其他有關的影視劇,很多唐高宗都是粉面小生。
但細細想來,這個人物真的不能看影視劇裡所說的。他在為期間雖有成就,但總感覺是武媚娘背後的指令;他對王皇后、蕭淑妃的處置,雖說是宮鬥,卻也是導致武氏篡權的開始。
所以說不能說他好,也沒法界定他壞,只能說是一縷清風,經過中國歷史這一片汪洋大海,只是留下一縷微波,便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