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溯史河
-
2 # 嘴痕
其實明代宗朱祁鈺在歷史上的評價確實有些差了,朱祁鈺是在於謙和孫太后的擁戴下,從郕王到皇帝,他可以說是倉促上位的。
朱祁鈺劇照
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瓦剌即將進攻北京,明朝也是在遷和守之間來回擺動,最後還是明代宗繼位,決定守住北京,然後才發生了著名的北京保衛戰。
朱祁鈺劇照
在他任職期間,清算了王振的黨羽,對官員,軍事,經濟等方面都開始整頓起來,其實也完全跟昏君沒什麼關係。只是他在執政後期,因子嗣問題出了錯誤。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他本來是想讓他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朱見濟夭折,所以太子之事就一直搖擺不定,再加上他當時患了重病,這也給了石亨,徐有貞等大臣機會,重新讓明英宗朱祁鎮登基。
朱祁鎮劇照
-
3 # 一夫壹歷史
怎麼能說歷史對明代宗不公平呢?對他不公平的是他哥哥朱祁鎮,而他對他哥哥公平嗎?專制之下 國不可二主,最是無情帝王家而已。明代宗不是昏君。明朝有昏君嗎?昏君的重要標誌是掌控不了朝政,明朝即使到了崇禎都牢牢的控制著朝政大權,他一個昏君也沒有。明朝的皇帝是變態,是他們基因問題。明朱的這個問題現在依然存在在他們的後代之中。明代宗是明朝皇帝中比較被忽視的那位,在位時間不長 只7 年,也不太變態,也就沒什麼演繹的。但是也無意間留下了磅礴的一筆, 景泰藍 。景泰就是他的年號,在他的時期瓷器歷史上曾經綻花努放的時刻。
-
4 # 饕餮中國
這是上天對他開了個玩笑,朱祁鈺大明的第七位皇帝,本來他和皇位無緣,快快樂樂當自己的王爺,沒想到他哥朱祁鎮太能作,被大太監王振套路了,御駕親征,被瓦刺部給俘虜了,瓦刺部以為綁了一個打肉票,勒索大明,可惜如意算盤打錯了,大明王朝是歷代王朝中骨頭最硬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立馬就推朱祁鈺登基,搞的瓦刺部和朱祁鎮很尷尬。
朱祁鈺在危難之時繼承大統,穩住民心,本身就大功一件,他能重用於謙這樣的正直大臣,說明他還是有識人之才,于謙更是在城門之下打破瓦刺,讓瓦刺損兵折將,倉皇逃跑。朱祁鈺唯一做的不地道的是把回國的朱祁鎮給軟禁起來,但作為皇帝的他這樣做也沒什麼毛病,總不能把皇位在給他哥吧,朱祁鈺沒殺朱祁鎮也算客氣的了,你看歷代為皇權自相殘殺的大有人在。
反觀朱祁鎮感覺他才是昏君,重用大太監王振,還輕信王振之言,御駕親征搞的自己被瓦刺俘虜,朱祁鎮根本不懂軍事,沒有朱家祖先的本領,幹嘛跑戰場上湊熱鬧。後來,重新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殺死於謙等忠臣,更是給他弟朱祁鈺賜號“戾”,夠渣。
-
5 # 甲申十七年
朱祁鈺不是昏君,他就是被權力迷了心智,辦的事情有點太絕了。
歷史上對朱祁鈺對朱祁鎮的態度有兩種觀點,把他哥哥關起來,大門封閉,只開一個小門。有一種說法是關雖關,但保證了朱祁鎮日常生活和需要,還有一種說法是連日常飲食都有所虧欠。這裡我要說的是,總之是把朱祁鎮關起來了。
景泰四年(1453年)發生的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死,是造成朱祁鈺悲劇的關鍵。在這之前,朱祁鈺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兒子。但朱見濟死,太子位應該回到朱見深那裡。可是朱祁鈺對他哥哥的防範太過了,對任何上書這項提議的人都大加斥責。本來按照孫太后的意思是朱祁鈺“代”朱祁鎮行使皇帝權力,現在這麼搞,已經不是“代”了,孫太后那裡很不滿意。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病重,再有大臣上書立儲,朱祁鈺仍與以駁斥,並準備接外地襄王世子進京。這件事被別人聽到後紛紛議論,此事已經嚴重違背封建傳統倫理道德,近脈血統不用用遠支,這事嚷六部大臣都心懷不滿。
再加上于謙,于謙是個直臣,為人清白不會拐彎,在日常工作中因此得罪了小人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于謙阻斷了他們上升的渠道,他們必然尋找別的支持者。
就這樣,景泰朝裡,太后、六部、武將、內侍,除了于謙剩下都站在朱祁鎮的那一邊,發生奪門之變也就不奇怪了。
-
6 # 舊人何時歸
我認為,朱祁鈺絕對不算是昏君,頂多就是有點不厚道而已。對昏君的定義是啥啊?上不能興國安邦,下不能使百姓富強。不知道我這個定義正不正確。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原本他可以做一個自由自在的王爺,但是因為明英宗御駕親征,經土木堡大敗 被瓦刺兵俘去之後繼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復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死後連帝王陵都進不去,只葬於北京金山口的諸王墓裡面,這對他拒不接受瓦刺返回明英宗的無禮之處的懲罰已經足夠啦,我們就不要再給他雪上加霜,稱為昏君了。
其次,我們再找幾個他不是昏君的例子1、在位期間並沒有因為瓦刺俘虜了明英宗就向瓦刺低頭,這也許像是怕明英宗回來爭奪皇位,其實不然,這是大義,這是民族大義,帝王氣節,豈可向外族低頭,一旦低頭,又是另外一個南宋。
2、重於于謙等賢臣,反對南遷,堅決抵抗瓦刺,最終打敗瓦刺,贏得勝利,這也不像是昏君做得出來的舉動。
3、可能這就是他最被詬病的地方了,就是不願意迎回明英宗,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心理,一個人有了權勢,你願意輕易交出去嗎?但是明代宗他最終也被于謙等人說服了呀!這就是肯納諫。
觀其一生,所作所為,雖然有汙點,但是絕對算不上是昏君。回答完畢。
-
7 # 江湖小曉生
明代宗朱祁鈺,不僅不是昏君,相反還是一位不錯的明君。可惜我說了不算啊,皇帝說話才算數。
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鎮重新上臺以後,把朱祁鈺一擼到底,不僅牌位從宗廟給撤掉了,連皇陵都不給他進去。等於是否定了朱祁鈺在位8年的事實。
明英宗朱祁鎮說話當然是算數的,誰讓他是最大的呢?所以他在位的時候,幾乎銷燬了朱祁鈺時期的所有豐功偉績,留給歷史的,可就是一個形象比較單薄的景泰皇帝了。
成化11年,朱見深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名號。朱見深是個有良心的皇帝,他雖然偏愛比自己大17歲的宮女,可是這不影響他個人的判斷能力。
朱見深3歲做了皇太子,可是父親被瓦剌人抓走再送回來的時候,朱見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不過叔叔朱祁鈺並沒有殺掉這個侄子,而是將他給罷黜了。
按道理朱見深是要痛恨自己的叔叔,可是朱見深稱帝以後,一反常態,非要給自己的叔叔平反,他的理由還很充分。
首先,朱見深認為,朱祁鈺在大明朝最艱難的時候登基,保住了大明王朝的社稷,8年努力治國,天下太平,對得起大明王朝的列祖列宗。其次,朱祁鈺被罷免皇帝封號,其實不是朱祁鎮的主意,而是當時石亨那幫奸臣所為。朱祁鎮事後想起來,也是非常痛心的。再者,朱祁鈺畢竟是朱見深的親叔叔,而且這個叔叔對自己真的還可以,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抹殺朱祁鈺做皇帝的事實。其實我認為朱見深這麼做,那是有恃無恐的,為什麼呢?因為叔叔朱祁鈺沒有兒子。既然沒有合法的繼承人,自然就威脅不到朱見深本人及其後人的皇位。
所以給朱祁鈺平反,那是做了一個順水人情。而且朱祁鎮的所作所為肯定會被後世所詬病,這裡朱見深的行為,也算是為自己的父親贖罪了。
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明史》
這就好比,當年三國時期,孫權為什麼不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皇帝?只是給了他一個長沙桓王的封號,因為孫策的兒子尚在人間,封了皇帝,這些娃豈不是要跟孫權的後人爭奪帝位?
朱祁鈺和于謙,屬於利益捆綁集團。朱祁鈺是朱瞻基的庶子,朱祁鎮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以後,將弟弟朱祁鈺封為郕王。這本身對弟弟已經是不錯的了。
可問題是朱祁鎮被瓦剌人擄走了,皇太子朱見深才3歲大,而且若是由他登基,瓦剌人鐵定會來勒索大明。
為此于謙與太后商量了一番,決定將朱祁鈺推上皇位。這種事情,朱祁鈺從來沒有想過,他當然十分害怕。可以說,將朱祁鈺推上皇位的人,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大臣中的代表于謙,于謙不僅反對南遷,而且反對將年幼的朱見深立為皇帝、因為于謙不希望大明王朝受到瓦剌人的牽制。第二個就是孫太后,她是朱祁鎮的生母,朱祁鈺不是她的兒子,所以說孫太后能夠確立朱祁鈺的帝位,這給朝中大臣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第三個就是朱祁鎮本人。說老實話,朱祁鈺真的不願意趟這個渾水,他做一個閒散的王爺,日子不要太舒服,可是朱祁鎮偏偏被人抓走了,這就由不得朱祁鈺了。被這三個人架著,朱祁鈺強行被確立為皇帝。這三個人當中,朱祁鎮能報復的只有于謙一人而已,所以于謙和朱祁鈺才是真正一條船上的人。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以後,不可能殺掉自己的母親孫太后,更不可能殺掉自己。只能對於謙下手,他是支援朱祁鈺的罪魁禍首,當然要伏法。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明史》
至於朱祁鈺本人,那下場就更慘了,不出意外,應該是被朱祁鎮給弄死了。朱祁鎮奪位一個月以後,才想起來,自己的弟弟還活著,立馬跑過去把他給弄死了。
歷史的確欠朱祁鈺一個交代。明朝的皇帝按照史書記載,實在是太奇葩了,一個比一個特別。明宣宗朱瞻基是個蟋蟀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喜歡跟老虎豹子住在一起,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鈞數十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喜歡做木匠活。
壬申,罷福州,建寧銀場。甲戌,平江侯陳豫、學士江淵撫輯山東、河南被災軍民。二月乙巳,以雨暘弗時,詔修省,求直言。三月壬子,賜孫賢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辛酉,學士江淵振淮北饑民。王文撫卹南畿。甲子,總督兩廣副都御史馬昂破瀧水瑤。庚辰,緬甸執獻思機發。---《明史》
大明朝的皇帝,很少有正常可言的。可是朱祁鈺卻正是那幾個正常皇帝中的一個,可以說已經非常難得了。
朱祁鈺任用於謙主持朝政,堅決抵擋瓦剌人南下,守住了大明江山的大北方,可以說真正完成了天子守國門的重任。朱祁鈺對受災嚴重的地區,採取了輕徭薄役的政策,同時還花了大價錢賑濟災民。此外,他對自己要求也比較嚴格,減少宮中各類開支,可以說是一位勤勉的皇帝。朱祁鈺當政期間,也曾經命人治理水患。徐有貞作為主持人,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治水計劃,開鑿了一條100英里的河渠,花費了2兩年時間完工,此後使用了足足34年。由此可見,朱祁鈺治國期間,還是勵精圖治,做了不少事情的。這些事情是無法抹殺的,而其他被朱祁鎮抹殺掉的事情就更加多了。
所以說,朱祁鈺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絕對不應該像現在這麼低。如果真正給他一個公平的對待,或許他在明朝皇帝中,屬於英明帝王的前三名了。
總結:朱祁鈺虧在沒有子孫。很多人說皇帝三宮六院,多麼多麼不好。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皇帝必須要保證自己的兒子足夠充足,那麼他的身後事才會得到妥善解決。
朱祁鈺可憐,只有一個兒子朱見濟,還夭折了。所以說朱祁鈺生病以後,不少大臣就建議立朱見深為太子。
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這麼一來朱祁鎮就再次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即使朱祁鈺再不願意,也必須要接受這個無奈的事實。
石亨這些大臣,在朱祁鈺朝其實很受重用,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倒戈朱祁鎮呢?理由很簡單,因為跟著朱祁鈺沒有盼頭。
皇帝必須要有繼承人,那麼臣子跟著他才有盼頭,至少不會被清算。可是朱祁鈺沒有繼承人,于謙還死跟著他,結果果然被清算了。
參考資料:《明史》
-
8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歷史對朱祁鈺很公平,相對於歷朝歷代以藩王身份終老一生的數不勝數的皇子來說,朱祁鈺要幸運多了。雖然,朱祁鈺不昏庸,但也決非明主,他性格懦弱,缺乏一國之君應有的心胸,膽略,智慧,只是機緣巧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又被無情的拋棄,究其原由,實在是自身的原因,怨不得他人。
突如其來的土木堡之變,是大明朝庭至上而下的人們都想不到的,猝不及防的變故讓習慣了慣性思考的人們,一時間無所適從。
國不可一日無主,于謙等反映敏捷的大臣,馬上想到這個致命的問題。於是,郕王朱祁鈺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雖然,當時的人們有多種選擇,如立朱見深為太子,大後聽政。或者,朱祁鈺監國,立朱見深為太子。但是,最終大臣們還是選擇了擁朱祁鈺為皇帝,大概人們這樣做更能斷絕也先的非份之想,更能杜絕外地藩王的覬覦之心,在紛亂如麻的時局中更有號召力吧。
總之,從來沒有非份之想的朱祁鈺被推上風口浪尖上,相較於李世民等人為了皇位所做的拼死爭鬥,朱祁鈺的機遇無疑於是天上掉餡餅的天大好事,雖然,時間點上有點尷尬。
朱祁鈺沒有丁點的思想準備,他也沒有自己貼心的人才儲備。這一點,從他登上皇位後沒有大力提拔自己人上就能看出來。其實,就是他想提恐怕也無人可提,從這種困局上來看,朱祁鈺根本上就是一個庸庸無碌的平常人。
歷史也給了他充足的時間來彌補這些缺現。他做皇帝的時間有七,八年之久,這段時間,如果,朱祁鈺有雄才大略的話,足夠了。可惜,他沒有這個能力,或者說,他沒有利用好上天給予他的有利時機。
當奪門之變成功時,他還是亳無知情,可見他對朝局把握能力之差。當召集大臣上朝的鐘聲想起時,他的第一反映時問手下人,是否是于謙?言外之意,他認為于謙可能謀反。
于謙是什麼人?于謙是幫他力挽狂瀾的人,是扶他上位的人。如果這樣的人都不能成為他的貼心人物,天知道朱祁鈺還能依靠什麼樣的人。
每一個朝代的大臣中,都是魚龍混雜的,清一色的正人君子或小人都是不可能的,關健在於皇帝的關控能力。即便是後世的文盲皇帝朱由校,也沒有讓魏忠賢為所欲為。朱祁鈺的大臣中有曹吉祥,徐有貞這樣的人物不足為奇,但是,他的控制能力太差了,不僅給了他們足夠的權力,附帶也讓他們有了謀反的心思。于謙沒有謀反的心,卻得不到信任。
朱祁鈺至所以有死後不能入皇陵的待遇,是因為朱祁鎮的重登皇位,那麼,朱祁鈺有沒有避免的可能呢?有,但他沒有做成。這裡也雖有天不假英年和子嗣凋零的遺憾,更多的原因是他的憂柔寡斷有莫大的關係,他太缺乏要麼不做,要麼把事做絕的很勁了。只是殺幾個太監,砍幾棵樹,把朱祁鎮的待遇降低,太小兒科了。
歷史的風浪把一個資質平常的人,推到風口浪尖上,並非只是對他的垂青,更多的是考驗和煎熬。通過了,他就名垂青史,通不過,他就入地獄。怨不得他人。
-
9 # 抱影無眠夜歸人
朱祁鈺不算昏君,歷史對他不公平也可以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沒有兒子為他歌功頌德甚至最後連祖陵都進不了,造成這個局面有他的原因也有他哥哥朱祁鎮的原因。
如果說昏君,明朝出現的第一個應該是沖齡即位的朱祁鎮,也就是明代宗的哥哥。
朱祁鎮的昏招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同樣是沖齡即位,與康熙的執政環境相比,朱祁鎮要幸福的多。三楊內閣最起碼沒有像鰲拜那樣,跋扈得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也許正是這種生於安樂,使朱祁鎮一點也沒有憂患意識,反而養成了捨我其誰的自大性格。
隨著三楊內閣和張太后皇太后的相繼過世,朱祁鎮成了沒有約束的自由的小鳥。沒經歷過風雨的他在宦官王振的引導下,發動土木堡之役,最終將自己置身於危牆之下,成為也先的俘虜。朱祁鎮北狩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孫太后和于謙的主持下,朱祁鈺即位,朱祁鎮成為太上皇。
朱祁鈺臨朝朱祁鈺在臨朝後,憤怒的朝臣們請求誅殺王振的九族。王振的同黨馬順站出來,斥責言官。朝臣們在給事中王竑廷的帶頭下將馬順打死,朝堂上一片大亂。朱祁鈺害怕,剛要走被于謙拉住,于謙說:“順等罪當死,勿論。”朱祁鈺才下令,馬順之死不予追究。
由此可以看出,朱祁鈺性格有優柔寡斷的一面。
在於謙的輔助下,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也先多次表達了想將朱祁鎮放回意願,而朱祁鈺卻不想接回朱祁鎮,一時間朱祁鎮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在朱祁鎮被明朝派出的使臣接回後,直接被安排了南宮。權力一旦擁有誰也不願意放手,朱祁鈺雖然貴為皇帝也是凡人一個,他也不可能脫俗,朱祁鎮在被軟禁南宮的幾年中,是有機會莫名其妙地“被死亡“的,可是朱祁鈺明沒有那麼做。他還顧念著一點親情。
朱祁鈺被不公平對待的原因朱祁鈺在位期間,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之象。從政治方面看,朱祁鈺不算昏君,反而是復辟後的朱祁鎮是一個昏君。
朱祁鎮忠奸不分,忠臣于謙被殺,奸臣王振卻被立旌忠祠。
冬十月丁酉,賜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朱祁鈺在朱祁鎮復辟後一個月去世,諡號被稱為“郕戾王”,不但剝奪了皇帝的稱號還被封了個惡諡。朱祁鎮最終以親王的規格安葬在北京西山。
總結:
朱祁鈺遭遇到歷史的不公平對待,與繼位的皇帝不是他兒子有很大的關係,畢竟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朱祁鎮才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
-
10 # 煮酒聽史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朝的一位雄主,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雄主,他卻沒有得到他應得的榮譽,甚至還要被明英宗朱祁鎮賜以“戾”的諡號,實在是令人不忿。這才有了歷史對明代宗很不公平這種說法。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將大明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明代宗出現力挽狂瀾在明代宗朱祁鈺之前,明朝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年少即位,十分渴望幹出一番大事業來。然而明英宗剛剛即位之時,整個大明朝的國政依舊掌握在當朝的太皇太后和張氏和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重臣手中。雖然這些人的存在使得年少登基的明英宗過得十分安逸,但是卻加深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思。
因此,當張氏和三楊紛紛去世以後,明英宗心裡的小心思就逐漸活躍了起來。而宦官王振就是看清了明英宗的小心思,於是便逐漸受到明英宗的寵信。最後,在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決定帶兵出征,驅逐韃虜。
但是,由於明英宗建功立業之心太過緊迫,以至於大明軍隊倉促準備之下,很多事情並沒有安置妥當。當敵人真正來臨之時,這些事情逐漸變成了隱患,以至於幾十萬明軍在瓦剌大軍面前不堪一擊,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不僅使得明英宗被瓦剌了人俘獲,還令正處於鼎盛的大明朝遭受了滅頂之災,國力迅速下滑。
瓦剌人為了擴大戰果,決定繼續發兵攻打北京。
由於明英宗被敵人俘獲,明朝內部害怕瓦剌人用明英宗做要挾,逼迫明朝投降,於是便決定立當時還是郕王的朱祁鈺為帝,史稱“明代宗”。
明代宗上位以後,重用於謙等人,於北京保衛戰中大敗瓦剌,守衛了大明朝的江山。不僅如此,明代宗在之後的日子裡,還知人善任,勵精圖治,使得明朝漸漸恢復了一些國力。可以這麼說,明代宗在明朝歷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中興之主,遠不是明英宗能相比的。
明代宗膝下無子,又患重病,被明英宗再次奪權明代宗即位以後,一切都在好轉,除了明英宗回國這回事。明朝在北京保衛戰中擊敗瓦剌以後,瓦剌人再次歸順,因此明英宗也順理成章地回到了明朝。
然而此時大明朝的皇帝已然是明代宗,明代宗自然不會讓出這個位置,於是,他就把明英宗軟禁了。
不僅如此,他還廢除了明英宗的兒子,立了自己的孩子為太子。本來,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十分合理的事情。歷史上為了皇位互相殺戮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明代宗既沒有殺害明英宗,也沒有殺了他兒子,僅僅是換了個太子而已,實在算不上什麼大過錯。
可是,明朝的有些大臣卻偏偏認死理,寧願認同那個將大明陷入火坑的明英宗為正統,也不願意承認明代宗為正統。隨後,明代宗的兒子不幸早夭,有一個叫鍾同的大臣甚至說出了“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這樣的話,足可見明朝大臣的觀念有多麼的腐朽。
明代宗八年之時,明代宗忽然染上了重病,再加上太子早夭的現象,於是有的明朝大臣就開始暗中策劃復辟一事,這就是“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爆發以後,明英宗復位,而明代宗則是離奇死去,甚至還被明代宗賜了一個“戾”的諡號,實在是令人惋惜。
結束語明英宗,將大明王朝推入火坑的人,卻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援,而明代宗這個挽救了大明朝的皇帝,卻始終得不到認同,你說歷史對他公平嗎?
-
11 # 幾世浮沉幾飄零
我認為歷史對明代宗朱祁鈺是不公平,他不僅不是昏君反而是明朝少有的明君。
朱祁鈺他的哥哥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不說,更是聽從王振之言要御駕親征,結果土木堡一戰大明最精銳的將士大臣都死於這一役,一戰變把三代人的積累打光了,不僅如此身為帝王居然被抓獲,當做奴隸活了下來,十足的昏君。
瓦剌人在贏得土木堡之戰後便要學著他們的祖先一樣逐鹿中原,明朝這邊聽說皇帝被俘後,便讓郕王監國也就是朱祁鈺,朝廷內部也是爭論不休,很多大臣想要遷都,朱祁鈺認為如果遷都南方會和南宋一樣山河破碎,於是下定決心防禦北京,任用於謙等人,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
經濟上,他帶領官員治理災害,妥善給予受災群眾幫助,減輕了他們的稅務負擔,用錢幫助他們,從心理上給予安慰。重視農業發展,從自身做起,一切都實行節約,盡心盡力發展經濟。
民族上,明代宗在位期間,由於有些地方發生自然災害,導致百姓的溫飽問題得不到充分解決,而貪官也從中作梗,於是百姓們紛紛叛亂,明代宗派人進行了安撫。後來發生的大大小小的少數民族叛亂也都被鎮壓,鞏固了政權的統治。
這樣一位受命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上蒼給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好不容易買通了大臣將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廢掉,結果他唯一的兒子就意外死亡。其後他的哥哥朱祁鎮在孫太后和石亨、曹吉祥等人支援下復辟成功,史稱奪門之變。
-
12 # 子曰讀歷史
是非功過都是後人評說。歷史上對明代宗朱祁鈺的評價大多負面,有失公允,特別是朱祁鈺死後的明朝。奪門之變後,英宗復位,打擊抹黑朱祁鈺的擁護者和政績,最明顯的就是誅殺北京保衛戰中居功至偉的于謙,汙衊代宗神人共憤。被明英宗抹黑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除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還剝奪他死後葬入祖墳的權利,因而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後唯一一個沒有入帝陵的皇帝。
被孫太后下詔抹黑
孫若微孫太后廢除朱祁鈺的詔書上寫道:敗壞綱常,變亂舊制。放縱地淫亂、酗酒,信任奸人。毀壞宮殿,玷汙喇嘛,濫加賞賜、胡亂花費無尺度,橫徵暴斂無休止。國庫空虛,海內困窮。不孝、不弟、不仁、不義,臭名昭著,神人共憤,上天震怒,屢次降下預兆,朱祁鈺不知反省,拒絕進諫、文過飾非,造孽越來越厲害。
總之,怎麼荒唐怎麼惡毒就怎麼抹黑,孫太后汙衊朱祁鈺根本原因還是朱祁鈺不是她的兒子,她的兒子朱祁鎮被瓦剌活捉,眾大臣又擔心主少國疑,沒有擁立朱祁鎮的兒子當皇帝,而是讓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孫太后勉強答應,內心反感。所以一旦自己的兒子朱祁鎮復位,怎麼惡毒怎麼抹黑朱祁鈺。其實,歷史上的朱祁鈺是一代明君,短短在位這些年,政治清明,政通人和,不像歷史所評價的昏君。當大明王朝群龍無首之際,朱祁鈺站了出來,一邊重用於謙等老臣,一邊反對南遷,死守北京城,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同時,頂住壓力,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穩定了民心,也維護了大明江山的穩定。從大的層面上看,朱祁鈺的功績超過了朱瞻基,甚至超過了萬曆嘉靖,因為如果沒有他,大明早就名存實亡,天子都被俘虜了,重蹈靖康之恥的覆轍。一旦明王朝南遷,勢必和南宋小朝廷一樣,劃江而治,五胡亂華之禍又將重現,這一切,都不可抹煞的。因此大的層面上說,朱祁鈺就是一代明君,功垂千古德。當了八年皇帝后,他的身份已經得到了全國百姓的承認,若非他無子嗣傳位,若非奪門之變,他的功績會被後人認可的。
總結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朱祁鈺的缺點在於戀棧權位,還將回國的英宗軟禁於南宮,執意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企圖讓自己的後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這些也是人之本性,十全十美的人不存在的。終於,善惡終有報,自己的兒子夭折,自己病篤之時,小人趁勢而發,倉促間,不能全賢名於一生,足可嘆息。
-
13 # 星球科普局
從史料記載來看朱祁鈺並不是昏君,為什麼說歷史對朱祁鈺不公平,主要是從他的付出和回報上來看這個問題。
朱祁鈺的付出朱祁鈺登基是一個偶然,是宋英宗兵敗被俘以後迫於形勢才當上皇帝的,在位八年(1449年―1457年),憑藉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些業績。
1、維護政局穩定
土木堡之變使得大明失去了君主也失去了很多棟樑大臣,朱祁鈺登基以後任用賢臣于謙,穩定了朝廷內外的政治局勢,使得大明朝轉危為安。
2、努力發展經濟
朱祁鈺在位期間,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受自然災害嚴重,朝廷採取了賑災安民的政策,給予地方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賑濟災民,安撫流民。而且自己帶頭厲行節儉,停辦各類大型活動,大力扶持農業發展。
3、治理水患
朱祁鈺任用能臣徐有貞治理黃河河患,修築了一條長達100英里的河渠,將黃河的河水引入大河並透過濟南府入海,使得黃河37年內沒有經受災難性洪水的襲擾。
從這三件事情來看,朱祁鈺維護了政治穩定、發展了社會經濟、改善了治理環境、可以說他是一個明君。
(朱祁鈺)
朱祁鈺的回報朱祁鈺在位8年後,被蒙古瓦剌部俘虜的朱祁鎮(明英宗)回答了大明,回來以後他透過政變重新獲得了皇位,並將朱祁鈺幽禁於南宮,最後被害而終,享年三十歲,死了以後也沒有以皇帝之理葬入明十三陵,被罷黜為郕王,可以說他在位期間所做的很多業績都被朱祁鎮給抹去了。
(朱祁鎮)
總結綜合上面的內容來看,歷史對朱祁鈺確實不太公平,但他覺得不是昏君,只是時運不濟,最終沒有得到好的下場。
-
14 # 臨石觀海
首先朱祁鈺肯定算不上昏君,雖然有瑕疵,但總體來說應該還算個及格的帝王,至於歷史對朱祁鈺很不公平是因為在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為明朝立下了大功,但在奪門之變後失去帝位,被朱祁鎮廢帝號,諡“戾”,他也是唯一一個明朝遷都後沒有入明帝陵的皇帝。
所以對朱祁鈺的來說,其對明朝的貢獻不小,但結局卻很悲慘,因此對其確實不公,而之後朱見深恢復了其皇帝名位,也算挽回了一點尊嚴。
臨危受命,扛起重擔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朝廷震恐,大明朝面臨著自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太后跟于謙等人立朱祁鈺為帝,穩定局勢。
正統十四年九月癸未,上在迤北,郕王即皇帝位,尊上為太上皇帝,詔天下曰:朕以皇考宣宗章皇帝仲子奉藩京師。—《明史》
而朱祁鈺倒也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執政之後,任用賢能,勵精圖治,頗有明君之風,一掃之前王振專權的烏煙瘴氣,朝堂一片清明。
而也正是由於君臣一心,同仇敵愾,使得明朝得以在短時間內調動軍需,訓練軍民,提升戰力,終於在北京保衛戰中擊敗了來犯的瓦剌,力保江山不失。
權慾薰心,囚禁英宗要是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鈺必然跟皇位無緣,但機緣巧合之下他卻成了皇帝,而這一做還做出滋味來了,而此時英宗回來了,這就引起了朱祁鈺的戒心,深怕皇位不穩,於是便做出了過激行為,他將英宗囚禁在南苑,嚴加看管。
之後更是為了自己子孫永保皇位,廢掉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而這一行為也引起朝臣的不滿。
奪門之變,鬱鬱而終本來一切都按照朱祁鈺的設想發展,可兒子朱見濟命薄,一年後便夭折了,這對朱祁鈺是巨大而沉重的打擊,自己不惜與朝臣反目爭取來的繼承權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而更要命的是後來自己也得了重病,而這無疑給了反對他的人有了可乘之際,於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位,而朱祁鈺根本無力抵抗,之後被廢為郕王,軟禁於永安宮,沒多久便撒手西去。
俄諸門畢啟,有貞出號於眾曰:“太上皇帝復位矣!”—《明史》
身敗名裂,遭受不公那麼怎麼客觀的評價朱祁鈺呢,首先在明朝遭逢大變之時,朱祁鈺能扛起重擔,臨危受命,並能在危難時刻重用於謙等人,其表現是受到肯定的,雖然北京保衛戰于謙當記首功,但朱祁鈺也功不可沒。
而看他之後的執政履歷,廣開言路,清除閹黨,也稱得上有所作為,但另一方面他也迷失在了皇權的誘惑之中,後來的所作所為確實過於偏激。
但總得來說他對明朝的貢獻還是大於其過失的,他不是昏君,所以諡號“戾”,剝奪皇帝稱號等對其確實不公,因此最後朱見深繼位後,恢復了其皇帝稱號。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制曰:“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遂上尊諡。敕有司繕陵寢,祭饗視諸陵。—《明史》
總結:綜上所述,對比明代宗朱祁鈺的功過,他的諡號以及剝奪帝號,未入皇陵等確實對其不公,但歷史最終會給人以公正的評價,所以朱見深為其恢復了帝號,而到了南明,又為其加諡十七字,廟號代宗。 -
15 # 文史知識局
歷史談不上公不公平,但的的確確跟明代宗朱祁鈺開了個不小的玩笑。
正統十四年,毫無心理準備地得到了一切,卻在景泰八年莫名其妙地喪失了一切。沒有子嗣,沒有實錄,沒有葬入十三陵,甚至連一張可以傳世的畫像也沒有留下,這便是景泰皇帝朱祁任的命運,對於朱祁鈺短短30年的人生來說,總結起來就是:得到的出其不意,失去的莫名其妙。
英宗被俘,天上掉下來的皇位原本皇帝這個職位跟朱祁鈺是沒什麼關係的,他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二兒子,他哥哥朱祁鎮即位後,朱祁鈺被封為郕王。本來一輩子當個王爺也挺好,每天吃吃喝喝玩玩,日子過得也十分瀟灑。可是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打亂了這一切。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覺得自己天下無敵,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出征瓦刺。不過他的實力並不像他自己以為的那樣,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數十萬軍隊潰不成軍,就連英宗自己本人也成為了俘虜。
明軍土木堡潰敗的訊息傳到北京後,朝廷上下一片混亂。
“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議守未決”明王朝人心惶惶,不少人準備“南遷跑路”,躲避災禍,不少大臣都建議遷都來逃避戰亂。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特別是這種危急的時刻,更需要一個領頭人來帶領明王朝渡過難關。按理說皇位是輪不到朱祁鈺的,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才是“法定”繼承人,但是他僅僅只有兩歲,顯然不能在這個時候作為危機四伏的明王朝的“領頭羊”,所以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派”發動了“左順門”事件,將太監王振的心腹、錦衣衛指揮同知馬順群毆致死。
每天吃喝玩樂的朱祁鈺哪見過這個陣勢,當場嚇得不輕,準備逃避回宮。但是命運選擇了他,群臣將他圍住,勸他以大局為重,執掌大明江山。
隨著太后的一道懿旨,朱祁鈺撿起了這天上掉下來的皇位。他哥哥朱祁鎮理所應當地成為了被俘虜的太上皇。
定國安邦,我也能做一個好皇帝人只有到了相應的位置,才能做適當的事。朱祁鈺成為皇帝之後,慢慢的改掉了優柔寡斷的性格,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利,開始越來越像一個皇帝了。
他的優點是善於用人。像于謙、王竑、彭時、商輅、陳循、王文、胡濙、蕭鎡等等都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將。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下,明廷擊退了北方瓦刺對京城的攻擊,京師防務也得到整頓。所以,明人就曾這樣稱讚景帝的功績“萃渙傾否,外攘內修”。在景帝統治期間,黃河治理也是一項突出的成就,多年裡,河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潰決事件。
朱祁鈺在位期間,做到了敬禮大臣,寬恤民下,賞罰亦無失,而且動不動就給農民減稅免稅,明朝的農民過了幾天的“好日子”。
改立太子,皇帝居然賄賂大臣皇位坐久了朱祁鈺總覺得屁股坐的不太穩,哥哥朱祁鎮還在瓦刺當著俘虜太上皇,說不定哪天就回來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本來的合法繼承人朱見深也越來越大了,朱祁鈺這皇帝剛當得順手,自然想自己掌握主動權。於是,改立太子的想法在他的心裡萌發。
究竟用什麼方法來取得大臣的支援呢?這個時候一個小太監的建議讓朱祁鈺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小太監提議賄賂群臣,是不是特別雷人,皇帝為了辦事居然還要向大臣賄賂,關鍵是朱祁鈺還同意這麼做了。
這天,朱祁鈺將群臣召集起來開會,會議的內容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不過旁敲側擊的提出了要改立太子的事情,遍散會了。會後,群臣回到家中都收到了小太監送來的幾十到數百兩的銀子,一個個的都心領神會。
於是沒幾天,收了錢的大臣們一致同意朱祁鈺改立太子的事了。
命運捉弄,莫名其妙的丟了皇位朱祁鈺的兒子貌似並沒有他的皇帝命,立為太子之後沒多長時間就夭折了,本就有意見的群臣更是暗中組建起了反對景帝的“小團體”,而且英宗這位年輕的太上皇也被接回了大明。英宗心裡也是不爽,我的皇位你坐了,我兒子的太子的位置你居然也搶。
人對於權力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終於英宗的機會來了。那年正月十四,景帝因病不能主持祭典,想委託石亨代為主持,卻不知自己視為心腹的大將早已懷有二心。石亨立即聯絡了徐有貞等人,於正月十六夜間派兵把英宗從南宮接出來,第二天早朝,英宗重新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就是“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
英宗復辟一個月後,景帝朱祁鈺在宮中不明不白的死了。朱祁鈺大起大落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而他的諡號被他的哥哥冠以“戾”,還是他的侄子朱見深為他正了名,尊諡他為“仁康定景皇帝”。
結語:悲情的過渡皇帝命運跟朱祁鈺開了一個大玩笑,讓他運氣好的當了七年的皇帝,本應大展宏圖的時候,又讓自己的哥哥將皇位奪了回去,他並不是一個昏君,只是沒有一展拳腳的機會,哥哥英宗和朝野內勢力盤根錯節的群臣是壓在他身上的兩座大山,他想要抗爭、想要改變,無奈還是輸給了人心,他的一生,得到的出其不意,失去的莫名其妙。
他,只是一個悲情的過渡皇帝。
-
16 # 潁州女史
明代宗朱祁鈺算得上明朝的中興之主,並不是所謂的昏君。之所以說歷史對其很不公平,是因為明代宗因為一時的心慈手軟,導致以悲劇落幕,還成為了明朝唯一一個被罷黜的皇帝。
01 公元1449年,瓦剌部入侵大明邊境,明英宗朱祁鎮不顧滿朝文武反對,親率20萬大明精銳,御駕親征。但在其一系列的騷操作下,本來十拿九穩的戰爭,竟然滿盤皆輸,造就了“土木堡之變”的悲劇,20萬大明精銳和一干隨軍文武大臣全軍覆沒。最關鍵的是作為天朝上國的大明皇帝,竟然被敵人俘虜了,可恥可悲!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大軍長驅直入,兵臨北京城下。值此危難之際,明英宗的弟弟的朱祁鈺被于謙和孫太后“趕鴨子上架”,榮登大寶,繼承皇位。繼位後的明代宗朱祁鈺在於謙的輔佐下,挑起了大梁,堅持死守京都,拒絕南遷。最終京師上下萬眾一心,大敗瓦剌大軍,向世人證明了大明的實力和脊樑。
02 “京師保衛戰”勝利後,明代宗勵精圖治,知人善用,改革軍事和吏治,讓明朝由戰亂再次走向繁榮和中興。也因此,明代宗深得人民愛戴,比起明英宗在位期間,好的不是一點半點。
03 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在北京城外大敗後,眼見無利可圖,就想把俘虜的明英宗放回去,以此求和。作為已經帶領國家走向繁榮的九五之尊,朱祁鈺自然明白兄長被迎回後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麻煩,但出於兄弟之情,他還是把英宗迎了回來,只是將其軟禁在宮中,並未迫害英宗和英宗的兒子。這為7年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期,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立英宗復位,廢黜朱祁鈺,並將其軟禁。一個月後代宗死於軟禁宮中,死因不詳。
結語明代宗朱祁鈺在危難之際挑起大梁,先是敗敵於京師城外,後又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大明由亂入安,一度中興,他的功勞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卻因為一時的心慈手軟,令自己以悲劇落幕,因此歷史對其來說著實很不公平。同時,也說明了,心慈手軟者,著實不該生在帝王之家。
-
17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首先咱肯定一點明代宗朱祁鈺不是昏君,瞅人家幹事那架勢就算不是明君,那也是多半拉明君,和昏君還真就挨不到邊。
至於您說的不公平?要俺說,還真就不公平。
那麼咱今天把這事捋捋,然後說道說道這事。
事情的前因今天這事主角有倆,一個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另一個就是咱要說的這位大明王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瞅著這倆名字大傢伙就能猜到,這二位應該是兄弟倆,中間那個字都一樣是個祁字。
確實他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要是按照家譜來說明英宗是嫡子嫡孫,而這明代宗這就屬於旁支中的旁支,他的母親還是戴罪的奴婢,因為懷上了明代宗,這才被赦免,要論皇宮還沒她的位置,一直就住在太監的家裡。
所以就這身份,咋瞅都像個私生子的樣子,也因為這個原因他這人不被長輩待見,那麼處境是很尷尬的。
所以明英宗和明代宗最開始的時候,兩人的關係還不錯,堪稱兄友弟恭的榜樣。
其實說道根子上,就是這明代宗對於皇權這東西從心裡上就沒有啥特別大的想法。
畢竟皇權這東西,最為忌諱的就是被人窺視,被皇帝自己個握著這還好,一旦皇帝感覺有人窺視,他不收拾你,這都不可能。
既然這一點倆人能達成共識,所以關係好那是必然的。
但這事直到土木堡之變結束以後,這倆人的關係直接就扭轉了,變成了對立的關係,說道根子上,他還是皇權鬧騰的。
咋回事呢?
大傢伙也都知道,明英宗這人開頭狂的這都沒邊了,帶著大明王朝的全部精銳五十萬大軍,拉著大明王朝的一大堆的頂樑柱,什麼國公,什麼尚書等等,總之大部分有能力的文臣武將全帶上,喊著號子要收拾也先。
這傢伙可把個明英宗的寵臣王振樂壞了。
“哎呦喂!瞅瞅五十萬人,全聽俺一個人的,俺讓他們爬下,他們不敢站著,俺讓他們蹲著他們不敢爬著!”
話說王振壓根就是個連書都不會讀的人,堪堪中了舉人,感覺這輩子在仕途上沒啥蹦躂的,所以一狠心,拿著一把刀子就把自己個給閹了,就為了挨著皇帝近一點,再近一點,以期達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目的。
現在王振終於完成了他的夙願,將一幫子文臣武將踩到了靴子底下。
您瞅瞅什麼成國公朱勇作為大將軍,什麼兵部尚書等等,他們也只配跪地上用膝蓋走路,走到自己跟前,這一刀真沒有白拉啊,值了!
就那戶部尚書非要請命回軍,一直跪到草叢裡,跪到了天黑才讓他起來。
王振已經陶醉在了權利的迷醉之中了:“大傢伙要求進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俺王振就是不同意,俺一個人就頂你們一千個人一萬個人,皇上護著咱呢?”
當王振帶著大軍走到離老家不遠的地方,就打算帶著大軍繞個彎去瞅瞅,畢竟衣錦還鄉哪有他現在這麼精彩,五十萬人啊,還有皇上坐旁邊,家鄉的老少爺們咋瞧他?都得伸個大拇哥贊一個,不粉一個這都過不去。
而明英宗糊塗的都不知道自己在那飄著呢?王振說了想回去,他還能說個不字?不能夠啊!天地這麼大不就遛個彎嗎?所以他們去了。
就這麼一去不復返了,王振帶著一幫子早就人心不寧的隊伍被也先掐脖子給揍了。
王振被憤怒的護衛將軍用鐵錘將腦殼砸了個稀碎,但又能如何,腦袋都懵圈的明英宗這都不知道往那跑了,被人家也先薅著脖子就給抓了起來。
而這場災難當中能逃出來的沒幾個,有一個禮部左侍郎叫楊善的咱得記住了,因為後邊就是這貨把大明王朝給攪和了個天翻地覆,而歷史對其評價是為人圓滑。
那麼事情已經發生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啊!所以在於謙一幫大臣的勸說下,作為監國的朱祁鈺就做了皇帝,這就是明代宗。
而也先拿到了明英宗,這嘚瑟的不要不要的,就想著靠著一個人對明朝進行毫無底線的要挾,結果人家皇帝換人了,這美夢撲空了。
那麼明代宗取代明英宗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那麼後來明朝在損失了五十萬精兵和老多的將領的情況下,還是成功的守住了也先的進攻,而且治理的大明王朝還不錯。
後來的事咋說呢?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後來明朝和也先這塊關係緩和了,但明朝拒絕接明英宗回去,畢竟一個國家倆皇帝,這不打起來才怪呢?
那麼這事,有一個人可就上心了,這就是咱前邊提到的那楊善。
在一次去瓦剌,也就是也先地盤出使的時候,這楊善就自作主張把明英宗給接了回去。
您要知道當時明朝可沒有啥決定和旨意要把明英宗接回去,他就這麼幹了。
而且一路上還悄悄的進行,他也知道這事見不得光,所以回來的時候就一個轎子兩匹馬。
所以這事楊善做的不地道,他到是在明英宗明前賣了個好,但一個王朝倆皇帝擱這,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可就是大事。
而楊善卻撈了個好的名頭給自己的政治資本弄了濃厚的一筆,明英宗復位以後確實給了他很多的好處,當然這是後話了。
明英宗回來之後,就被明代宗奉為了太上皇,關了起來,這一關可就是七年。
您覺得明英宗的心裡能好了嗎?不能夠啊!所以在一些有心的大臣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
成功的將明代宗給趕了下去,其實這奪門之變壓根就是多餘的,因為明代宗那個時候已經是疾病纏身命不久矣。
這幫子發動奪門之變的傢伙僅僅是想給自己撈點政治資本而已,情況確實是這樣的,明英宗繼位之後這幫子傢伙一個個都弄了不少的好處。
可時間證明,這幫傢伙沒有一個是好人,艱險小人一小撮,最後又被明英宗給殺了。
而明英宗在這件事上成功的背上了一口不大不小的黑鍋
在土木堡之變當中保住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等大臣被明英宗下了大牢,以謀逆的罪名處死。
而明代宗背上“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的罪名,廢了帝號不說,還給了一個戾的諡號,不可謂不惡毒!就這事明英宗的親兒子都看不下去了,給於謙平反又給這明代宗恢復了帝號。
咋說呢?明英宗這人還真叫一無是處,瞧瞧他乾的那點子事,就在他第二個任期裡邊,還把河套給丟了。
楊善啊害人不淺啊!他到是得了個善終,活了七十多歲。
-
18 #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明代對朱祁鈺確實有點不公平,他是明朝遷都後唯一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但是朱祁鈺絕對不是一個昏君,相反,他比朱祁鎮好多了。
朱祁鎮輕信王振,致使二十萬明軍精銳葬送在土木堡,自己也被俘虜。
是朱祁鈺在危難之時,接過這個燙手山芋,任用於謙,組織北京保衛戰,才使得大明避免了南宋的悲劇。
在位的的8年時間裡,他減免稅負,安撫流民,發展經濟,治理水患,平定西南民變。
並重用於謙等人,他和于謙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君臣和諧的組合。
明朝在他手裡,漸漸改變了被朱祁鎮搞得一塌糊塗的局面,開始有了中興的跡象。可惜的是他在位時間不夠長。
朱祁鈺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對待他的哥哥朱祁鎮不夠大氣。起初是不願意接朱祁鎮回來,接回來後又將朱祁鎮幽禁在南宮。隨後又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就引起了孫太后和大臣的不滿。畢竟他登基前說好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不能動。
給朱祁鈺最大打擊的就是他的兒子朱見濟早夭,也使得他心灰意冷。
朱祁鎮復位後,對他開始了清算,廢除了他的帝號,並賜他諡號“郕戾王”,後成化年間給他平反,恢復了他的帝號,卻只定了5個字的諡號,其他明代皇帝都是17字,直到南明弘光時,才給他定了17字的諡號,算是徹底平反了。
-
19 # 隨豫而安2020
為什麼要說歷史對明代宗朱祁鈺不公平呢?在歷史的評價中,明代宗朱祁鈺從來都不是一個昏君,他在土木堡之變後於危難之際臨危受命,領導了北京保衛戰,挽救了大明江山,為大明朝又延續了二百年的壽命,他在位期間勤於政務,任用賢能,勵精圖治,廣開言路,革除了英宗時期的一些積弊,讓明朝出現了短暫的復興,這樣的皇帝往好裡說,說他是個中興之主都不為過的。
甚至於說就是他的侄子朱見深對他都是公平的,雖然他曾經為了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而廢黜了自己的太子位,但是他仍然還不計前嫌的撥亂反正,恢復了他的帝號,讓他重新可以被稱為皇帝。
真正對他不公平的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他哥哥廢了他的帝號,賜他個"戾‘’這個惡諡,還不讓他葬入祖陵,他的哥哥只記得是他這個弟弟搶了他的皇位 ,破壞了他們從小的兄弟情誼,而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的貿然出征,導致了土木堡慘敗,自己被敵方俘虜才丟失的帝位。
只記得自己從瓦剌回來後被囚於南宮,八年來被錯待的怨恨,卻不覺得如果不是他的弟弟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他還有機會從瓦剌回來嗎?即使這八年他過的艱難困苦,總歸是留的一條命來,如果八年裡他的弟弟有一次不念手足之情,還會讓有機會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嗎?
其實最不公平的應該是上天,或者是命運對他不公平,讓他年紀輕輕就英年早逝,只當了八年皇帝,而不能更多的在大明王朝上留下屬於自己更多的印記,讓他死了兒子從此絕嗣,自然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給他歌功頌德,造成他最後的悲劇,在封建社會家裡有皇位要繼承的有個自己的兒子真是太重要了。
-
20 # 九九扒史伊
自古生在帝王家就沒有父子兄弟情誼,成王敗寇哪來的公平可言?但是說到昏君,放眼看看明朝那些個皇帝的奇葩做為,朱祁鈺肯定不算昏君,相反的他在位的八年還做了不少實事。他當這個皇帝本是幸運,也是不幸。此話要慢慢講來。
哥哥朱祁鎮朱瞻基有兩個兒子,朱祁鎮和朱祁鈺。朱祁鎮無疑是比較幸運,朱瞻基多年未有子嗣,一朝得子高興的不得了,在朱祁鎮四個月的時候他就被立為太子。九歲的時候他爹去世,他就名正言順的繼承了皇位,年號正統。正統初年,皇帝尚小,大小事務由太皇太后與三楊處理,沒事可做的朱祁鎮就和他的忘年之交外加好“基友”王振(也就是後來慫恿他御駕親征的王振)到處廝混。當時的太皇太后張氏,有事沒事總是把王振叫過去敲打一下。上面有人壓制著,他們自然也翻不出什麼浪花。
在三楊的輔助和太皇太后的治理之下,正統早期也是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要是事情按這個節奏發展下去,後面也就沒朱祁鈺什麼事了。然而有趣的是,明朝每過一段時間總要出現個奇葩的皇帝,似乎不這樣就顯示不出他大明朝的個性。
御駕親征的少年皇帝就在明朝露出要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苗頭時,無奈這幾位對社稷有功的大臣都年邁老逝了。隨著三楊去世,太皇太后張氏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他興奮了:我終於可以“一展身手”了。正好這時的北方韃子瓦剌,對邊境一直騷擾不斷。
面對韃子的不斷騷擾,小皇帝頗為惱恨。而此時,王振認為朱祁鎮要向他的偶像“朱棣”學習,天子應當御駕親征,瓦剌不過區區蠻夷,難道還怕他不成?朝中大臣極力勸阻,可是此時的皇帝,正是滿腔熱血的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他採取了王振的意見,決定御駕親征。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此時的朱祁鎮萬萬沒有料到,此次御駕親征不但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同時還有朱祁鈺等一干人等的命運也一同被改變。
土木堡之變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對手的實力還是相當強的,加上臨時決定的出征,什麼都準備沒準備妥當。特別是糧草來不及供應,軍心動搖了。於是,皇帝想還是撤軍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可是這王振怎麼肯放過這麼好的機會?皇帝好不容易出來一趟,要是能把他帶到鄉親們面前去露露臉,那我老王家的祖墳都要冒青煙了。想想都興奮啊,總不能白來一趟啊。於是,這位好“基友”出了個改變皇帝命運的主意:繞道蔚州。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著玩的。當下群臣極力反對,這樣太危險了。可是王振不聽,而皇帝自然知道王振的用意,但是他決定成全這個亦師亦友的夥伴。於是大軍開拔準備前往蔚州。
興奮過後的王振突然想到,這浩浩蕩蕩的幾十萬大軍要是全都去了,俺村的莊稼豈不全軍覆沒?於是,他又建議大軍按照原路撤回。皇帝自然一切都聽王振的。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沒有趕上。於是,這個“禍國”的又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這不是拿行軍大戰當兒戲嘛!可是有什麼法子,人家皇帝都沒反對。真真是皇帝不急我們瞎著急。
這瓦剌是高興壞了。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就這樣,一場近乎兒戲的戰爭,在王振被樊忠殺死,皇帝朱祁鎮被捉去當俘虜的情況下結束了。
朱祁鈺即位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兩歲太過年幼。主少國疑,於是監國的朱祁鈺,在於謙等一眾大臣的擁護下,臨危受命做了皇帝。說是幸運也是不幸。
這郕王朱祁鈺的生母吳氏,本是明宣宗之叔朱高煦的妾侍,明宣宗殺叔後佔有了吳氏,私生一子,即朱祁鈺。因此母子長期隱藏宮外,至宣宗死前才得到承認。本來朱祁鈺只想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對帝位本不存奢望。
朱祁鈺起初是不願意接手這個燙手的“皇位”。是于謙正聲道:“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朱祁鈺從了。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
景泰帝朱祁鈺他任人為賢,對王振的黨羽進行打擊,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遲處死,“族屬無少長皆斬”,其他家族成員也遭到流放。
重用忠臣于謙。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之後,他哥也就是朱祁鎮一年後被迎接回朝,在南宮“居住”了八年。八年後趁他生病,復辟成功。就此結束了他的帝王生涯,也結束了他的一生。
回覆列表
大明政府在明代宗朱祁鈺帶領下外拒邊患,內撫民眾。對外,瓦剌人被擊退,最終放回英宗。對內,賑濟災民,治理黃河水患。王振專權時期被堵塞的言路,到他這也被重新開啟。大明王朝在他手上,終於又逐步安定下來。當時土木堡之變之後瓦剌直逼京師,國事已經萬分危急了,這時朱祁鈺出來,力挽狂瀾,任用於謙等人成功組織了北京保衛戰。至此一役,培養出大批忠臣良將,明王朝中興有望。朱祁鈺執政期間,善用賢臣,勤於政事,堪稱明君。因後期汙點否認之前功績是不公平的。
明代宗朱祁鈺後期因為被權力利慾薰心,在加之心胸狹隘、多疑多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軟禁太上皇,廢太子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後來朱祁鈺病重不起時,其太子朱見濟已死,卻為了自己面子,不願復立前太子朱見深為太子。給自己留下汙點。。